一、 软功
软功,是习武练功者必须精纯掌握的主要功夫之一。通过一定时间的磨炼, 使腰、腿、肩、胯等周身关节、韧带在完成技法动作的起伏、收放、折转、进退中, 皆以柔韧、圆活、轻灵、利落为佳。
如腿功方面,拳谚道,“打拳不遛腿,到老冒失鬼”;“只压不遛不中用, 只溜不压笨如牛”。这说明腿部柔软功中,溜腿与压腿同样重要,互为补充,缺 一不可。必须坚持不懈,通过反复的前压、侧压、反压腿和高质量直摆性、伸屈 性等各种腿法的遛踢,逐渐使前踢可触及额头或嘴巴,后踢触及后脑及头发部位; 使左右两侧之踢、踹、点、挂等腿法也同样溜踢自然柔韧有力,且一腿提起朝天 蹬可直竖耳旁,吻靴、扳腿、横叉、竖叉随心所欲。
另外,肩部的柔软功也必须重视和强化。通过压肩和上肢单臂绕环、双臂前 后绕环(摇膀劈撩式)及左右抖鞭(捆膀甩腰式)等动作,来逐步增进肩关节韧 带的柔韧性,加大肩部关节活动范围。因为肩是上肢的根节,其能否柔软灵利, 肯定会影响上肢动作的完美发挥。
还有拳谚说:“练拳不练腰,终究艺不高。”因此,腰部的柔软功应该同时 狠下功夫。身动必先腰动,腰是一身之主宰,前俯后桥左右涮腰,以腰为轴回环 自如,身法起伏转折的瞬变,劲力刚柔虚实的传递,无不关系到腰的柔韧功夫。
拳诀有“腰腿不灵功夫难成”之说。所以,习练上述柔软功后,通体具备了 良好的柔韧基础,然后再学拳、学器械、学技击,就有可能尽快得心应手。
二、 抓功
抓功,是秘宗拳东北派技击实用功法中,训练传统单操技法的同时,所
的筑基内容,有提高指、掌抓握力,增强臂、掌击力与抗击能力及充盈内气,刚 柔兼备,强化自身整体内劲的显著效果和作用。现将此功法之六式练法介绍如下:
第一式:穿云拨雾式
预备动作:两臂下垂自然站立,两脚左右开立约为肩宽,心静气平片刻。
- 两手握拳,拳心向上,屈肘抱于腰部两侧。两脚间距稍扩,屈膝半蹲成骑马式。
- 右拳放松自然变成仰掌,斜向左肩前方穿出。穿时,由掌带臂边穿边内旋, 使掌心由向上旋成向下再向右。
- 此时,右掌五指抓成爪状,犹如抓握着一个既大且重的铅球向右平搂拨, 并有逐渐加力欲将五指抓进球内的意念。当搂拨至右体侧时,上臂也随之内旋, 使爪心稍向上后,立即松肩外旋成爪心向下。
- 右爪直臂于体右侧,高与肩平,再稍屈肘弧形自然降下;待臂下垂后,右 爪外旋爪心朝前使前臂上抬与腰平,右爪紧紧抓握成拳收回腰侧。
- 左手动作同2、3,唯左右方向相反。
- 左右交替,连续循环抓练。
第二式:擎天抓地式
预备动作同上式。
- 右穿左抓:两前臂抬起于腹前,两手成掌,左上右下掌心相同。
- 左掌抬至右肩前。右掌指向上,掌心向右,从左掌腕拇指处与右胸之间向 上穿出,且边穿边内旋360度,仍使掌心向右,并尽量向上抻伸右臂,有指尖擎 于天之意念。同时,左掌在右腋下成爪,五指着力如抓铅球状下行至腰腹部时, 边贴腹向左腰侧带回,边外旋翻腕使爪心向上,用力抓握成拳。
- 右掌成爪向右体侧直臂落下,且边落边逐渐加力抓至下垂后,爪心旋转向上, 并用力抓紧成拳收回腰间。
- 完成3的同时,左拳松成仰掌并直臂移至左体侧后,向上托起。
- 当托过头高时,掌心向右,继续右行至右肩前时,掌心向下。
- 重复2、3、4、5,循环连续穿抓。
- 左穿右抓:,同右穿左抓中1—6的动作与要求,唯左右方向相反。
第三式:开胸抱月式
预备动作同上式。
- 两手成掌、掌心向内,左外右里交叉于胸前。
- 两掌同时翻转成掌心向外,两肘抬起高与肩平,左右撑肘开扩胸部,同时 缓缓吸气扩充胸腔。
- 两掌成爪,继续向左右用力搂抓至两臂抻直时,再外旋使两爪立起,爪心 向侧。
- 两臂慢慢垂下,同时缓缓吐气,两爪逐渐加力相对合拢。要求两臂含力抱圆, 两腋支空后,再两爪紧抓成拳,配合缓缓吸气,收回腰侧。
- 如上反复连续抓练。
第四式:回头望月式
预备动作同上式。
- 左转左抓式:向左转体,两手掌心向上随之端起,左掌慢慢向左侧后上方 撩起,眼随掌走拧腰回头仰望;右掌置于左胸前。
- 当左掌高过头的同时,两掌随即翻手成爪,用力向下抓拉,同时屈膝向右 转回。
- 两爪随转体收于骸侧,直膝垂臂收式。
- 右转右抓式动作及要求同左转左抓式,唯左右方向相反。
- 左右两式反复交替抓练。
第五式:力拽千斤式
预备动作同上式。
- 左脚向左侧开步约一肩半宽,两手提起于右肩前方成爪,爪心向外。
- 向左转体的同时,两爪逐渐加力抓成拳,并继续拧腰右转成左弓步,两拳 紧抓力拽于左肩前方后,缓缓松拳成爪,爪心向外。
- 动作要求同2,唯左右方向相反。
- 左右连续交替抓练。
第六式:甘露灌身式
预备动作同上式。
- 两手放松成掌,使掌心朝上,直臂向体侧慢慢往上托起,配合缓缓吸气并 托过头顶高度后,两掌指尖相对,掌心罩住头顶。
- 片刻后,两掌从脸前下按,并缓缓吐气。当按至胸前时变爪,且逐渐加力 抓至小腹前时,已紧紧握拳成双对拳式。
- 如此反复连续抓练。
三、 揉球功
揉球功,是练习两手黏贴随合力之内劲的柔骨软功。
初练时,先选用球体直径较小、重量较轻的黄泥球或水泥球,日久再逐渐换 成直径大且重量大的球体,甚至采用铁质或铜质的实心球。
习练时,将球放在如腿高的平案上,运用抓、挤、拨、刁、推、带、搂、搓 等揉操手法,以手掌捂按贴住球面且随球在任意圆形滚动过程中,且黏且变,使 球体前后左右的旋转滚动,皆始终不离手的控制;揉球动作看起来虽然缓而柔, 但配合内气而运行,使周身上下内力充盈,三节四梢皆为发动,筋骨关节柔活而随, 随球黏贴力从脚生;内劲由腰而传,贯穿内外三盘,达及肩、臂、肘、腕、掌、指、 球,使功之有素者,揉球柔身节节通顺。
习练揉球功之法,有单手揉球功、双手揉球功和单球、双球,或者一大一小二球, 称为子母鸳鸯球等多种揉球练法。
四、 轻身功
轻身功,是专为练习轻身的软功内壮功法。
传统中说的轻身功高超且玄妙,但许多法术却非常人所能有成,以至后人惊疑, 也令世人迷惘;时有痴迷者实践未成而长叹:“不是仅仅有铁杵磨针之功就能奏 效之……”所以,轻身功中一些高深超人的法术,在当今也只能是流于传说罢了。
然而,轻身功里确有另一些现代仍可采用的、训练轻身的有效功法。如:负 重训练、走砖走沿、跳坑等方法。具体练法是:将内装黄沙或铁砂的布袋,背缚 于身或者捆绑于两小腿上,初始布袋不宜过重,进行正常的行走、跑跳和习武练 功,在渐增次数及高度的同时,逐步加大沙子的重量,如此不断地提高适应能力, 在一定的负重量中,仍能使自身技艺发挥自如时,再增加一些难度。
- 走砖:将单砖间隔地平铺于地面,形成多种路线,当身缚沙袋在砖上行走 适应后,即可逐渐加沙,加速跑跳而不踏空者为上。
- 走缸沿:初练时,身缚沙袋在一口灌满水的阔口大缸沿上行走。半个月后, 从缸中舀走一大瓢水并同时向袋内加沙少许,再走练半月,又舀水加沙,至缸中 水尽,还能于空缸之沿上行走自如时,可换缸为大筐算。
- 走筐萝:练法同走缸沿,只是易水为沙,换缸为大萱算而已。
- 跳坑:此为提高跳跃能力之有效功法。初练时,身缚沙袋垂手立于比地面 低尺许的坑内,随意上跃反复跳之。半月后,坑可挖深寸许,同时袋内加沙少量, 又半月后,可再行挖深和加沙,如此反复跳跃即可增强弹跳能力。当然,有现成 适当的土坡或台阶可利用就更简便了。

五、 拧卷功
拧卷功,为专练上肢悬劲和两手抓劲的外壮硬功。
- 拧竹筷
选用30或36支方形竹筷紧紧扎成一束,使竹筷之间没有丝毫可动之隙。两 手各握其一端,左手内旋,右手外旋,向相反方向全力旋转拧卷。初练时,至少 15次以上,然后向相反方向旋转拧卷15次以上,每日数遍。十天后,可逐渐增加 次数。
- 拧棒卷坛
在直径一寸半、长约八寸的木棒正中处穿一个透孔,将一个双耳坛子用绳子 拴好,再用另一根绳子在拴坛耳绳的中间处系牢(注意保持坛子的平衡),将绳 头穿过棒上的透孔拴牢。练时先站成骑马式,两手端起如肩平后拧卷木棒,使坛 子被逐渐拧卷上升,再反方向拧卷降至原位,至少各做15次。初练时,坛内可加 些沙子共重四五斤,十日后可逐渐增加沙子的重量和拧卷次数,要循序渐进勤练 不辍。
六、 背拉功
背拉功,是为习练两手的握拉力,膀臂的抖力、拽力及腰背力,使上肢与腰 背等发劲,动作由柔至刚,练出全身猝然而出的脆劲、整劲,达到具备刚猛爆发 力的有效功法。背拉功是其他门派很少见的独特功法,是东北派必练的、通过双 手两臂使整劲上身入骨的功法。
- 背拉沙袋
取长约丈二、粗寸许,由线麻或结实布条编制的大绳,将绳子穿过固定于距
地面4至5尺高的滑轮后,拉绳的一端将重五六十斤的沙袋拴牢。
习练时,两脚开立、背向站于滑轮处三步以外,用单手或双手握紧拉绳的另 一端,使绳子抻直搭在一侧肩上。然后气沉丹田,使腰背、胯腿、手足,上下同 时、协调一致,猝发全身的整劲,向另一侧猛然转腰抖拽背拉大绳,或做登山式 或骑马式或踏机式等步型,使沙袋从地面被拉吊起来,接着放松拉绳回原位再做, 如此反复背拉。其后再将拉绳换搭另一肩上重复习练。练前须注意先做好全身特 别是腰背与上下肢的预备活动,练中的背拉次数要逐渐增加,沙袋重量和用力速 度也因人而异,但皆要由轻到重,由缓到猛。
- 抖拉大绳
取长八至十丈、粗寸许,由线麻编制的大绳,将绳子一端牢牢固定于距地面4 至5尺的高处,然后再将绳子抻直,放于地面。
习练时,两脚开立,用单手或双手从地面上拿起大绳的另一端,面向绳子的 固定点站好。这时的绳子,除两端及近两端的一段外,其余部分仍然在地面上。 此时,要气沉丹田,使腰背、胯腿、手足,上下同时、协调一致,以迅猛之势, 猝发全身的整劲,向一侧猛然转体发力,使双手握紧绳端,随即向斜上方将大绳拉、 拽、抖起,或做登山式或骑马式或踏机式等步型,使大绳拉平、拉直而全部离地, 一气呵成。然后再换另一侧反复习练。待用单手也能抖拉起大绳时,其腰背臂力、 手的抓握力以及爆发力和全身协调的整劲必然超群不凡。
七、捏坛功
捏坛功,为专练手指抓拿扣劲力量的硬功功法。
- 先练内气以畅通劲路
以前述的“抓功”为先导,来开其内外相合之力,刚柔相养之劲,软硬双济 之功的门径。每次练捏坛功前,须先练“抓功”六式以后,再开始习练捏坛功法。
- 具体练法
选一小口坛子,坛内装上沙子总重六至十斤。以单手五指捏住坛口,站成骑 马式提于肩平,稍停后放于同侧腿前,再换另一只手,五指捏提而起,要求同前。 如此反复习练。半月后,可逐渐往坛子里加沙增重。持之以恒日久见功。
八、 插砂功
插砂功,是专练指、掌阳刚之劲兼内壮之气的外壮硬功功法,为进一步习练 点穴卸骨技法的筑基功法。 『
习练时,要求两腿开步约为肩宽自然而立,心静气平,合掌凝神贯注,摩擦 掌心36次,双肘尖向两侧抬起,同时细匀吸气,使两掌分开指尖相对,掌心由下 旋成向外,缓缓向两侧拉开与肩平,当两臂伸直时,两掌旋成立掌掌心各向左右 侧,同时慢慢呼气并沉肩直臂立掌下垂至掌指向下。然后再合掌摩擦重做。如此 反复三遍后,凝聚之精气缓缓运向两臂而通达指端。此时,屈膝蹲成骑马式,两 掌交替向下直插入约尺半深、尺二见方、装有八分满黄豆的木质方斗中,反复插 练至疲劳为度。插入次数以日逐增,日久后可将黄豆换成黄沙,进而再换成铁砂。 但换插铁砂后,须以地骨皮、青盐煮水温热洗手,以去毒消肿防止溃烂。
九、 盘树功
盘树功,是简单明了、易学易练的一项功法。以树为假想敌,通过对树的踢、 打、撞、靠,不但可以练功、练击力、还可练技艺。只要练功对路、持之以恒, 功力必同树共长。
- 刁、搂、按、塌:先选一棵树径约寸半、树干表皮较光滑的小树,每日用刁、 搂、按、塌等手法,模拟出对敌手的控制技巧和攻防的收放能力,认真操练体验, 日久功必上身。
- 选择树径时可因人而异,本着先易渐难的原则,坚持不辍,模拟实战,用 心体悟是真。
- 其余手法、腿法、靠法等盘树功皆举一反三。
十、铁砂掌
铁砂掌,是专练手掌阳刚之劲的硬功外壮之功法。
- 习练铁砂掌时,必须注意配合行气,才能收到内外合一之效。
- 选用约一尺宽、一尺半长的帆布口袋,内充绿豆和花椒少许,使袋厚两寸
即可。
- 将袋放于案上,先后用平掌的正面和背面、立掌的小指侧面与食指、大拇 指侧面及连带的前臂各部位,用力反复拍打,以疲劳为度。
- 日久后,可将袋内的绿豆换成黄沙,继而再换成铁砂。
- 要求练前和练后用温热药水浸洗手掌及小臂,以消毒去肿、强筋壮骨、内 外坚实。
- 洗手药方如下:川乌、草乌、天南星、半夏、百部、蛇床子各25克;透骨草、 地骨皮、龙骨、藜芦、狼毒、蛤蝌、川椒、紫花地丁各50克;硫黄、青盐、刘寄 奴各100克。将以上草药加醋2升、水5升,用慢火熬煮药水约至2.5升为度。 熬煮时,忌用铁质器皿,制好后置于陶瓷罐坛备用。用时,须加热至可忍受为度, 双手热洗后,甩干即可练功。
十一、排打功
排打功,是专为习练周身筋骨肌肉的硬功外壮功法。可使全身筋骨肌肉逐步 坚实,抵御外力的抗击打能力大大增强。
- 在习练定桩站式时,让人以单掌或双掌相对在肩、臂、胸、胁、腹、背、髓、 腿等各处,由轻渐重依次砍、拍排打,此时应以意领气而抵御排打之外力。
- 日久后,可改用内充黄沙的布袋来代替手掌排打,其他要求与用掌拍打相同。
- 当可适应逐渐加大的排打力量和速度后,再换成铁砂布袋同样排打。
- 排打功,如同柔软功一样是秘宗拳习练者,人人必修的筑基功法。
十二、穿透力功
秘宗拳东北派对习练者要求在劲顺的前提下,必须重视练出击人要有穿透力 的功夫。常言道:外伤易治,内伤难医。要求对敌不止是打得着、打得上,还要打 得穿透,使出手之劲必具穿透力,要力可透壁而威力无比。伤敌之心肝脾肺肾等 内脏器官。 ,
穿透力功的练法如下:
- 将一块有弹性的,宽五六寸,长丈二余,约寸厚的红松或柞木木板,上端
贴墙靠住,下端离墙根尺许,以不倒为宜。

- 预备活动后,面对木板而立,先右手以掌根用寸劲猛然推按塌击木板中部。 届时,木板必向前颤摆抖动,当其恢复原状时,再换以左手同样推按塌击。
- 在依次互换之击打发力中,切记手到脚也到,务必要手脚同时发力。只有手、 脚、身、气、意、力都一个节拍同时齐到,才符合整劲之功,练出整劲才具穿透力。
十三、踢桩功
踢桩功,其全力皆注于腿,为专练两腿踢扫之力的硬功外壮功法。可分为定 桩踢、活桩踢和兜桩踢三种练法。
凡练踢桩前,必须先蹲站骑马式,待觉力尽时,稍事休息,恢复后再练;如 此反复并逐渐延长时间,使三盘稳固腿力大增。
- 定桩踢
将八尺长、三寸许粗的圆木桩牢固埋于地下约二尺,用草绳或其他软物在地 面以上的木桩上缠绕几层,此为初练的桩靶。
踢桩时,先蹲站骑马式,再以两腿或两脚左右交替,用多种腿法搜、摞、勾、 挂,踢之,扫之。踢桩时必须注意,要先轻后重,要循序渐进,待脚趾、脚面、 脚腕等部位有了一定的抗击力以后,再加大力度苦练。日后,可逐步将草绳及软 物层层去掉,仍踢扫自如时,可将木桩换成石条为桩继续踢扫。
- 活桩踢
活桩踢,是经过定桩踢习练以后,再由同伴配合的踢桩练法。其同伴手持长 约六尺、粗两寸许的圆木棒或竹筒,将木棒或竹筒的一端先轻轻地拄放于地面, 供踢桩者以活步,随着木棒或竹筒前、后、左、右多种角度变化不断移位,而一 步步、左右脚互换快速跟上,用多种腿法猛力踢击木棒或竹筒。练习此功时要注意: 速度要由慢渐快,力度要由轻渐重,两脚要左右互踢,三盘要协调顺达。只要持 之以恒、反复踢击,熟能生巧、威力大增。
- 兜桩踢
日常还可以习练兜桩踢。兜桩踢是锻炼两脚脚趾抓地,使下盘稳固有根和勾踢、 撤腿之能力。具体练法是:正身站立后,使头正项领,含胸收腹,身体放松,两
手自然下垂或背于身后,双膝微屈;先将左脚前迈一步(保持膝微屈),随即右 脚抬起,以脚背、脚腕部为力点,勾击兜踢左脚的脚跟处;接着向前迈步落下, 再以左脚之脚背、脚腕部勾击兜踢右脚的脚跟处,如此循环反复并逐渐加大 力度。
十四、跌扑功
跌扑功,是专练阳刚之劲兼内壮之气的功法。分前跌、后跌、侧跌、掷跌、 仰俯跌、盘腿跌及滚翻等跌扑法。如较易习练的“抢背”,即为前跌法;“侧 摔扑”即为侧跌法;而“鲤鱼打挺”即所谓的掷跌法;“铁板桥”即为仰跌法;“栽 碑”、“扑虎”即为俯跌法;还有手翻、头翻、侧翻、空翻、乌龙绞柱、就地 十八滚等滚翻技法。习练时要重视安全保护,要注意循序渐进,决不可贸然跌扑, 以避免伤身。必须坚持日久苦练,勤于反复实践才可能掌握和运用自如。
- 抢背
两腿前后开立,重心落于前腿,在后腿由后向上摆起的同时,另一腿蹬地 起跳,身体腾空前跃,此时上身要蜷曲低头团身,使肩、背、腰、臀依次着地 翻滚,动作轻快圆活、起身迅速。
- 侧跌
两腿左前右后开立,左腿屈膝,右脚即向前下方踹出后着地前滑,同时上 身右侧后倾下跌,右臂随之后伸拍地于先,使右脚右手及右髓依次着地,左腿 成侧提膝展胯脚尖点地,另一手屈肘掌心向下置于右肩处,眼看右手。
- 鲤鱼打挺
仰卧两腿上摆至头上方,两臂屈肘手扶地于头后或两手扶按两膝,猛力推 按的同时两腿屈膝爆发伸髓,迅速甩腿挺腹而起。要两腿下打宽不过肩,起立 轻快。
- 铁板桥
身体直立向后仰跌,跌时,头须保持向前下稍低,而不可使后脑着地。在 即将着地时,顺势挺腹使身体成桥形,待肩部刚刚触及地面的同时,以肩滑动 缓冲成平身着地。
- 栽碑
身体直立向前倒下,两膝不可弯曲,两臂屈肘握拳举于胸前,倒地时身体 保持平直,两腿并拢以两掌和两前臂同时着地。

- 扑虎 <
起跳后,前扑动作腾空要高,落地要轻;使手、胸、腹、膝依次着地,着 地后的两腿,稍屈并拢或稍稍分开。
- 盘腿跌
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开步而立,右脚脚尖内扣、膝稍屈前上一步,两臂置于 体右侧,重心右移,左腿屈膝向后上方摆转,右腿即起跳向左转体腾空而起, 完成里合腿的同时,上体稍后仰,在空中成侧卧形,高须过腰;落地时,左腿 的大、小腿外侧与两掌同时着地。
- 乌龙绞柱
两手扶地成左侧卧式,左腿在下右腿在上。右腿由下向左、再向上向右经 脸前贴身平扫,左腿也跟随扫之,使身成仰卧,当右腿扫过180。时即挺甑, 两腿相搭,边绞边向上蹬点,肩颈着地、腰腿竖直同时两手肩膀推地,当臂推 直时屈髓使两腿下落着地站起。要求两腿空中相绞的幅度要大,动作要轻快敏捷。
两手扶地成右侧卧式时,动作相同,唯方向相反。
器第四章
秘宗拳东北派的技法
中华传统武术,是历史留给我们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虽然其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集修身养生、健身、技击为一体,但在过去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 还是特别崇尚技击实用功夫,尤以实战技法为第一。因为武术历来以对抗性为宗旨, 以实践开拓进取,是不断“打”出提高,“打”出发展来的。
随着历史的演变,不同历史时期武术的这种“打”,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 都充分展示了技击是武中的灵魂、术中之精髓。所以,继承前辈的看家绝活和掌 握种种精湛技法的真谛,充分施展自家的过硬功夫而技击超群,声誉深远,使后 人世代兴旺,始终是各拳种、各门派赖以生存和不断追求的重要目标。
秘宗拳东北派百余年来,正是熔养生、健身、技击等为一炉,尤其重视技法功夫, 并能够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才能广为传播至今。
秘宗拳东北派丰富实用并独具特色的技法内容,是当初历代门人圣贤,在不 断继承先辈前人的基础上,在正确的理法指导下,同时又积极吸纳、融合了多家 各类技击之长等有益元素,兼收并蓄,完善并积累起来的。继承是发展的基础, 创新是发展的收获,相辅相成则更加丰富并突出了自身的特色。因此,东北派的 先辈,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功理、拳论及言传身教的踢、打、摔、拿、跌等各类实 用技法。这些珍贵的实践总结与升华,要求门人摒弃“拳打千遍不用比,拳练万 遍自能战”的观念,必须依靠勤奋实践来体悟其内涵,掌握其真谛,再通过反复 实战应用和验证才能正确展示出来。实际上就是在交手中打人、被人打或防人打 等千锤百炼的过程中,逐渐适应并大大提高至精熟老道是有效的攻防技能、体能、 智能、心理意志和拼搏精神的综合运用。
对这些指导理念和技法要遵循“整练散用,死练活用”的原则,并通过持之 以恒的实践达到内外相合形成一体,内“静”外“灵”以智取胜;借人之力、顺 其之势,圆活善变、制敌之身;声东击西、指上打下,刚柔相济、果断猝击;以
盛宗拳•束欢旅之捣现
速巧绵软、猛硬脆活,击其要害、决不留情而克敌制胜。在克敌中,要从容自信, 要锐目审敌,要随机应变,要身步协调,要起横落顺,要进低退高,要出手似箭, 要击则力透。人们常以“秀如猫、抖如虎,行如龙、动如闪,声如雷、破敌胆” 来形容其击法的凌厉有效和变化多端。
后人严遵师训,酷于实践、善于实践,因此,秘宗拳东北派之众多技法,都 得到了充分发扬和进一步发展。同时,前辈们严训后人必须德艺双馨才能为世所钦, 才能代代盛传兴旺。
应牢记古人“教之不善罪从于师”之云。所以,教人传艺须谨慎,尤其是伤 人之术不可轻传,不可不择人而授。嘱曰:不忠不孝者不传,不仁不义者不传, 无礼无信者不传,好勇性贪者不传,不谨不慎者不传。
在实战技法中,可分为徒手技法和器械技法。而传统武术器械中,虽然包括 长的、短的、硬的、软的、单的、双的、明的:暗的,甚至分车战、马战、步战、 水中实战等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各种器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仍然能被现代所广泛采用的却寥寥无几。而且,持械而战则必须具备徒手技法基 础,拳家名言也有“百兵拳为母”之说。只有精熟掌握了徒手技法,才能有效施 展所持器械之技法,器械只不过是手臂之延长罢了。徒手技法差者,不但取胜不易, 所持器械也许是给对手准备的,这也充分证明了精湛的徒手技法在对敌实战中的 绝对重要性。
所以,在本章节里,介绍了技法基本要素、技击基本思想,并荟萃了秘宗拳 东北派中,适应现代需要,具有简明、实用、易学、速成特点的徒手散招绝技精华; 以徒手实用为主,如何面对不同的对手,着重击打人体之要害部位,善于进攻和 重视交手中的力学与实战中的“胆量”以及踢、打、摔、拿、跌等徒手技法的习 练方法、战术意识和实战要诀等东北秘宗拳之技击精髓。
秘宗拳东北派在技法的运用上,强调必须要做到的是:如何能利用好最佳时 机,发挥出最快的速度,以最短的距离和最有效的方法来达到最好的结果。所以, 在其克敌制胜的技法所包含的众多基本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三个重要因素是: 其一,必须掌握精熟的招法技术,这是克敌制胜的关键要素,是技法的核心;其二, 必须具备良好的体能综合素质,这是制敌能力的基础;其三,实战中的心理反应同 样是制敌的关键,必须充分发挥智能,始终保持明确清晰的战术意识。
一、招数是技法的核心
技法中的核心技术,即交手实战中的招数。其招数用法的精熟程度和功力的 深浅,决定了运用层次之高低和制敌效果的优劣。在习练秘宗拳各种实战招数用 法时,首先动作规格要符合技击对抗规律的要求。因为技击对抗规律是以使用效 果为依据的。所以,在习练和运用招法时,必须符合力学原理和人体结构特点, 处处从动作姿势的合理、招法虚实的路线、攻防速度的快慢、刚柔应变的时机和 击点劲力的准确、面目精神的运用和气息内外的协调等各方面提高动作的实用性。 要清楚圆、角、线、点的概念,要熟练掌握“意、气、力”的配合,避实就虚、 巧妙灵变,而达到内外合一。当技法的运用真正能有“善圆能走化,抢角占上风, 发须循直线,一点见真功”的水平时,堪称是“循规蹈矩”根基深厚之理想体现。 此仅完成了第一步。同时,技法是以功力为基础的,而功力必通过技法才能发挥, 技法若无功力相辅,则有如空中楼阁,只有将两者真正匹配有机结合起来,才能 更加充分地展现其素质威力的实效。
因此,对传统技法的探求、整理,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要善于以现代化、 科学化的角度去认识、分析、研究、运用和发展传统的实用技法。另外,还应当
盛宗参•束此洛之为衣T
认识到,随着国内外武术技击运动的发展和客观形势的变化,运用技法之深度和 广度也会不断充实和完善,进一步推动实战技法的迅速提高和持续发展。所以, 为了顺应发展与世界同步,作为技法基本要素之一的实战招数用法,是必须精熟 掌握和随时可最大限度发挥的核心技术。
二、体能综合素质是基础
秘宗拳对习练者的要求,首先是必须具有良好的体能素质。
强调习练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各器官系统的运行机能,全面打好力量、速度、 柔韧、灵敏和耐力的坚实基础。交手取胜的重要关键不外乎是:以快打慢、以长 打短和有力打无力。身体素质越好,运动能力就越强。所以,必须不断地、最大 限度地提高和发展自身制敌所需要的,包括体力、耐力、击力和抗击打力等力量 方面;还有攻防反应、进退出击速度、柔韧、灵敏、协调性方面以及交手实战所 必须具备的其他与体能相关的良好的综合素质。
- 力量方面
力量素质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在实战对抗中,实施技法本身就是力量的表现, 拳谚也有“一力降十会”、“一力压十技”之说。在交手对抗中,如果自身体能差, 体力不佳,各种技法就不能正常发挥,有利时机也被贻误,且可能由此而陷于被动。 所以,力量在技法发挥效能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实战中的力量分为:基本力量、 击打力与抗击打力量、持久耐力等力量素质。此时所需要的力量,不仅仅指绝对 力量的大小,而是善于用力的能力,即指“劲力”。技击中的“力“和“劲”不 可能截然分开。但是,“力量”和“劲”的概念是不同的,“力量”大不等于“劲” 就大。源于力的劲,是通过习练而得来的一种用力的技巧,是瞬间积聚全身力量 于一点以击敌的应用,是能大能小、能快能慢、能软能硬、能长能短,能灵敏圆活、 能随机协调的,精熟运用聚合劲、脆(寸)劲、爆发劲、刚柔劲、内劲等表现出 来的力量。但必须强调的是,决不可用蛮力,而要“尚劲不尚力”,以劲为上Q 同时要牢记:“死力不足贵,活劲尚为高。"提倡交手用力要因势而变,处处贯 以活劲随机而动为妙。
- 速度与柔韧
速度,是习练者能快速完成动作的一种运动能力。比如“拳如流星腿似闪电”、 “动如脱兔行如疾风”等,这些都是前辈指导后人实施技法时,对动作速度不懈
追求的境界。众所周知,在实战交手中,速度的快慢的确起着决定性作用。这里 所指的速度包括:交手反应速度、完成单个技法动作的速度、限定时间内重复动 作的次数和位移等速度。当然,爆发力也是力量性速度的一种。实践证明:具备 良好的速度素质“以快打慢”而克敌制胜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习练者尽可能地 不断提高和充分发挥实战技法的速度素质是极为重要的。
同时,也必须重视自身柔韧性的提高。柔韧性差者,关节僵硬滞拙,想快也 快不起来,出手进退皆难以圆活随机而影响技法到位;柔韧性佳者,关节松沉灵 活,有利于速度等功力的增长和技法运用的更好发挥。但是,决不能将柔韧素质 之好,片面理解成“柔软得像面条一样”才叫好。交手中的“柔韧”不仅仅是柔, 更重要的是韧,对“韧”的要求大于对“柔”的要求,因为它不但与动作幅度有关, 而且还直接影响动作的速度和爆发力。所以,柔韧性对实施技法的影响也是决不 可忽视的。
- 灵敏与协调
灵敏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它是中枢神经系统反映的,包括敏捷性、力量、速度、 柔韧、协调性和耐力的整体体现。实战中,灵敏素质的优劣,将充分表现在步法 的敏捷、虚实的应变、腰身的转换、三盘的协调、战术的灵活等实施运用能力上。 必须要逐渐培养和尽快提高灵敏素质,以达到交手中能进得去、退得出,敏捷随身、 圆活自如,机灵奇巧、恰到好处。
三、智能、心理和战术意识
交手中的战术意识,是心理活动在战术上的反映,是制敌取胜的关键。
秘宗拳技法在实施中,历来讲求:心静身活,从容自强,攻守进退,智取为上, 随机应变,战术明晰,把握时机,果断出击。克敌实践证明,除了在变幻莫测的踢、 打、摔、拿、跌的控制与反控制中与敌在斗技、斗勇,同时更是在斗智,更是充 分发挥智能、果断应用战术的过程。届时,如果不能充分发挥精明聪慧的智能作用, 没有明确而清晰的战术意识,什么招法、什么技能都会因其盲目性而失去各种战机。
古代兵家孙武曰:“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 卑而骄之。”现代伟人毛泽东亦有“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之名言。古往今来,历代军事家谋略运筹用兵之道的战术理念,对交手实战中的 制敌战术,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应在习练和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炼适
用于自己的战术意识。以下几点可作为借鉴参考。
-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交手实战中要敢打敢拼,争取主动,乘其不备,攻其不意,直取快攻,先发制人。 秘宗拳实战八诀中,第一个讲的就是“速”:“出手猝炸,不及掩耳,如闪似电, 先上占先。"速打迟,要抢攻,要争取速度,要逢闪必进,后发先至;要“拳脚生风, 来去无踪,脆快利落,出奇制胜”;如脱缰奔马,离弦飞箭,势大劲足,迅猛无比, 以强劲不可阻挡之势打乱敌之阵脚。但此时切记:出手时机的判断和准确把握则 是至关重要的。
- 虚实应机、变幻莫测
交手中,虚实的运用,即招法的真、假动作变换的运用,也即假动作实际应 用的技能。有进攻中掩护真动作的假动作,有进行防守反击时诱导的假动作,还 有引手挑逗性的假动作。虚实变化、真真假假,神出鬼没,防不胜防。然而,假 动作的应用和虚实的变换效果,取决于技法中以假乱真的质量,更取决于战术意 识的思维想象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有道是:虚实应机,随变而化, 声东击西,指上打下,精在柔化,灵在身法,贵在劲整,胜在速打。
- 一招精熟,勇往直前
拳谚有“学而不思是枉然,习而不用是白练”和“既得艺,必试敌”的说法。 对于已经确定了的、合乎实际的技法和战术就应该勇往直前,大胆实践,就机连发, 迅猛圆活,果断重击,逼敌无措。在交手实战中,当机立断与犹豫不决肯定是两 种结果。另外,“技不在多而在精”,这是返璞归真后的提高。在掌握了多种招 法的基础上,要根据自己本身的身体素质和特点,选定一种或几种招法,将这种 特长的招法练得精熟自如掌握到炉火纯青,“不怕千招会,只怕一招精”,使交 手时身心自然而然达到自动化程度的反应,由此,经反复实战验证,形成自己过 硬的、有效的招法和战术意识。
浏览1,29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