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杨式查拳代表人物
杨鸿修(1864-1944),字奉真,回族。冠县城里南街人。 幼年从张进堂、马老维学习查拳。虽身材高大,却非常灵活。为 了苦练,每日早起,腿上绑上沙袋,身上穿沙衣,边走边练,往 返十几里,以“大枪杨鸿修” “快拳杨”而闻名。
曾在山东武术传习所及马良军事武术传习所(及技术队)执 教。当时马良欲聘另一位名誉大江南北的拳术高手做技术队教 练,杨与此人互不服气,于是马良让二人在济南公园一僻静处比 武。考虑到二人的声誉,马良只带一马弁随从。交手中,此人连 续崩拳进击,杨不断后退躲闪,待退到墙根处时,此人见杨已无 退路,急赶步向杨崩出,认为必中无疑。杨急侧身拨开来拳,一 个栽拳(痫子摘茄)把对方打翻在地。杨鸿修自此名声大噪。
1919年杨鸿修被聘至上海中华武士会任教,武术名家王子 平、马金镖、马裕甫、杨宝庆都是其门徒。
马金镖(1881—1973 ),回族,山东济南人。曾与王子平的 叔叔王振山同拜济南洪拳名家白子敬和赛和洪门下,后又从师于 查拳名家杨鸿修、张崇生、沙正清,博采众长,自成一家。1928
年杭州擂台赛,仅以“斜步倒插一竿旗” -招,便把当时的一位 武林高手踢倒在地。1936年任南京中央大学体育系教授时,该 校体育系主任美国人麦克鲁轻视中国人,要与马金镖较量剑术。 马老师从容应战,当麦克鲁举剑向马老师的胸口猛刺时,马闪身 避剑,右手持剑缠点对方手腕,麦克鲁当时剑落,威风扫地。
马老师掌握查拳门套路十分丰富,拳械套路有数百种,并有 “十路埋伏锤” “十二路棍点子” “对四十八棍”三大绝技。其 门生有马竣岭、宛长胜、张孝才、徐志彬、善扣宝、陈正秋、陈 恩溢、竺庭跃、马学义、谢正昌、隆仁天、袁建华、徐炳勇、朱 香柱、浦鲁杰等人。
于振声(1875—1959),山东济南人,回族。幼年拜赛和坤、
白子敬为师学练洪拳,后又拜张学生、沙正清、杨鸿修学练查 拳、滑拳、炮拳和各种器械,以及对练等数十个套路,尤其擅长
十路埋伏对打、十二路对扎枪。
1941年到南京,被聘为江苏省体育传习所武术教练。1919
年任“中华武士会”武术教练,与他同任的有杨鸿修。嗣后,任 南京师范大学、政治大学、金陵大学武术教练。于收入虽高,但
仍衣着简朴。刚进中央大学时,那些纨籍子弟心里不服,于对他 们讲:“如果你们看不起我这个土老头儿的功夫,不妨过来较量 较量。”于是二十几个人拿着棍子围了上来,于说:“你们拿着
棍子,我空手与你们对打,决不伤着你们。”话音一落,这群学 生便一涌而上,纷纷朝于打来。于顺手夺过一根棍子,看准时 机,用五虎群羊棍中的五门棍法,如风扫梅花似地将这群学生手 中的棍子打落了大半,打断了六七根,但无一人受伤。学生们这
才真正的佩服老师的武功。
在金陵大学,一个英国拳师看不起中国武术,认为是花架 子。于决定教训教训他,约定比赛一场。于对他说:“我先让你 两拳,从第三拳开始招架,但不打你。”英拳师认为于看不起他,
朝他面门就是一拳。于一晃身用查拳的行步就绕到英拳师身后。 英拳师一转身,又是一拳。于身体微微一偏,即化开来拳。瞬时 间又一个摆拳击来,于用查拳中霸王举鼎一式架开来拳,英拳师 顿时手便不能动弹。此时英国拳师才知道中国武术的厉害。其传 人有于荣华、何福生、于吉良等。
王子平(1881-1973),字永安,回族,著名爱国武术家。 生于武术世家。早年随祖辈习家传武艺,继从沙宝兴、马云龙习 滑拳。1900年,一次王子平在济南一个茶园喝茶,附近一个水 磨在飞快旋转,他看得出神时,便信口说:“我来卡住它,不让 它转动。”周围人听了都不相信,只见他挽起双袖,运足气力, 伸手便将水磨按住纹丝不动,众人惊叹不已。此时,从人丛中走 出一个魁伟汉子,把王子平叫到一边,问明来历,便说:“你想 学武艺吗?”王子平便问其姓名,那人道:“我叫杨鸿修。”他一 听原来是名誉大江南北的查拳名家杨鸿修,赶紧上前行礼拜师, 从此在杨老师的指导下,奋发苦练。
王子平的功夫能轻能重,能软能硬,能高能远,能陆能水,
能摔能打……没有一门能难住他,可谓全能武术家。唐豪先生在
《国技大观》里是这样写的:“王君子平,为沧州杰出之健儿, 幼秉家传,长于八极派武术,而披挂、形意、太极、插花、炮红 诸门,无不精晓……以能举千斤石墩,故以’千斤大力士’显,
而不以拳技显。民国八年,王君胜俄国大力士康泰尔,而’大力 士'之名益噪。康泰尔者,自称世界大力士……本年3月,余复
偕王君赴苏州,同任省区运动会国技评.判之职,下榻舍畅论竟 夕。相与比拟手法,觉世人仅以王君为力士,未免浅之乎所见 矣。”王子平曾战胜日本、德国、俄国等国多名高手,长了中国
人的志气,名扬四海。
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曾任少林门门长。新中国成 立后,定居上海,从事正骨医生。1960年以八十高龄随周恩来
总理出访缅甸,任武术队总教练。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武术 协会副主席、上海骨伤科协会副主任和上海中医学院伤科教研室 副主任。著述有《拳术二十法》《祛病延年二十法》等。传人有 王菊蓉、吴诚德、何福生、徐杰山、汪佩琴等。
马永魁(1891—1980),号子元,回族,山东泰安人。1902
年在济南从左双臣习武,1920年再从杨鸿修习查拳、炮拳、洪 拳、滑拳等拳械,系统掌握了杨式查拳技艺,有较深造诣。
1931—1939年任山东国术馆第四分社社长。1946—1947年 任济南市国术分会第八研究社社长。其枪法独到,号称“山东- 杆枪”。著名文学巨匠老舍先生在山东济南教书时曾向马永魁老 师学习武功,他在短篇小说《五虎断魂枪》中写道:“他出神入 化的武功技艺令人叹服,那手端大枪的功夫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得 到的。”冯玉祥将军曾与诗相赠:“山东有虎将,智勇匹关张。 自幼习武艺,拳脚两相当。曾拜查拳祖,中外把名扬。民国十九 年,夺魁在余杭。”新中国成立后,马老师长期从事业余武术教 学活动,为杨式查拳的传播推广做出了贡献。
何振红(1897—1963),字海峰,回族,外号二傻子,冠县 张尹庄人。出身武术世家。17岁便外出谋生,后进入济南武术 学堂,随杨鸿修学武,又在摔跤名师张老丰名下学艺。在山东省 武术传习所山东武术技术队,与杨法武等人被誉为技术队“四大
金刚”。其人性格幽默,力大无穷,躺在地上的几百斤重的碌礴, 用脚盘住,一勾便使其立起。一次,在山东省举行的运动会上, 见地上有一副140斤重的石担,觉得太轻,要了 280斤-副单手 举起,并打起背花,然后轻轻放下。虽不识字但很聪明,一场戏 不过三次就能把词背下来,哪个调,一看就会。20年代随杨鸿 修、杨占昆等到上海创办“中华武士会”,人称“山东七侠”之 一。30年代后到傅作义部队任营长。
在北京授给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一路双剑。曾在新加坡、法 国等国家献过艺。多次与武术名师和日本高手较量并多次夺魁。 后居太原,传徒甚多,主要有刘春芳、庞林太、郭六登等。
何福生( 1910-1999),回族。著名武术家,武术高级教练、 国家级武术裁判。6岁随祖父何玉山习武,攻查拳,后随马良、 杨鸿修、王子平等创办“上海武士会”。1925年从王子平、于振 声、马金镖等继续学习查拳。1928年10月在南京举行的第一届 国术国考中,何福生获得了刀、枪、剑、棍套路比赛的优秀奖。 次年,他被录取为中央国术馆第三期教授班的学员。
他擅长摔跤,有“马前三刀” “何快跤”之称。他最拿手的 绝招为“坡脚” “抹脖” “手别子”三式,再带剪腿的连环摔 法。又常有新的变化,忽而左“三刀”,忽而右“三刀”,竟能左
右变换运用,使对方在变幻莫测中败下阵来。
1933年和1936年,中央国术馆曾两次组织“南洋旅行团”, 何福生随团访问了香港、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 地。在新加坡的一场表演中,他与温敬铭的“空手夺枪”配合默
契,招式逼真,博得全场观众热烈欢呼。在观众的掌声中,他们 连续返场7次,尔后,又不顾劳累,表演了他拿手的查拳“九龙
摆尾”
1937年,何福生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于中央国术馆。随即留 馆任教。1958年开始担任云南武术队教练,培养了不少全国冠 军及教练员。1960年获全国武术比赛表演一等奖。多次担任全 国武术比赛正、副裁判长。曾获国家体委颁发的“新中国体育开拓奖”。
二、李式查拳代表人物
李恩聚(1857—1932),字会亭,回族。出身于武术世家。
幼年随父李振基习武,继承、传授查拳技艺,精于技击,为李式
查拳代表人物。清光绪三年(1877 )曾被河标营录为营官。后辞 官离家,外出寻师,提高武艺。15岁在济南开设锦源公镖局。 29岁应聘在上海精武体育会任教。曾在全国国术擂台赛中获奖。 其主要传人有沙荣民、李龙彪、李凤彪等。
李龙彪(1903—1989),号凤池,回族。清宣统元年( 1909) 随父李恩聚学习李式查拳。16岁获精武体育会高级毕业证书。 1921年开始任精武体育会武术教习。1935—1947年被聘为部队 武术教练。1947年回上海精武会任教。1982年任济宁市武术会 副主席。1986年被聘为山东省文史馆馆员。
三、张式查拳代表人物
张其维(1850—1934),回族,山东冠县张尹庄人。自幼酷 爱习武,7岁随号称“赛马超”的祖父张乾(1810-1899)学 艺,终日苦练,常年不辍。20岁时武艺便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查拳、滑拳及各类器械无不精通,尤善使虎头凤尾镇。张老师专 练二指,手指如钢似铁,断砖如泥,两指一对能将新棉布捏成 洞。一次赶集,被牛踩了一脚,一痛,顺手用二指点了牛屁股一 下,牛当时痛得跪在地上起不来了。又一次赶集,-辆车上放着 袋大米,张老师用二指一点,戳了一个洞,米顺着洞撒了一地, 拉车人没发现。张对拉车的说:“你这米袋怎么漏了?”
张老师使的锐很重,一般人使不了。一次两个村子打架, 对方许多人拿着长枪、短棍冲了过来,这边村里人拿着家伙也 拥了过来,眼看就是一场火拼,后果将不堪设想。张老师对本 村村民说:“你们都别上来,我一个人就行。你们只套好两辆 大车在后面跟着装家伙。”张老师手里拿着锐一立,不管对方是
枪扎过来、棍打来,拿锐截住吃进,一别一锁,枪、棍就带过 来了,旁边人接过来就往车上装,没一会儿就装满了两辆大车, 对方人一个也上不来了。张老师用锐尖专扎手和脚,不伤要害, 伤的人虽多,但都是轻伤。那个村见打不过,就上衙门去告状, 说这边打坏了人了。这边村里一个人都没伤,人家一告肯定赢。 于是村里人拿着砖头瓦块把自己的头打破、手砸伤,说是那个 村的人伤的。
张其维虽身怀绝技,但从不轻意与人较量。一次,河南开封 来了一位拳师要与张较量,多方相劝,无奈对方坚决要比。于 是,张老师垒起十块砖,手起掌落,将砖拍碎。此人自知不敌, 悻悻而回。
马某善使枪,一天找张老师比枪。马用的是大枪,而张老师 只顺手抄起一杆小花枪。待马扎来时,张老师只用了二路查枪起 势的上步点枪,点中了马某的虎口,枪立即脱手。马某说:“大 哥,我认为你是个'空灯笼',原来里面点着蜡呢。”
1899年前后他开始设场传艺。他待徒严谨,授徒严格,注
重德艺并举,其成名弟子遍及全国。张其维毕生淡泊名利,专心
致志于查拳的功法、技法、套路及查拳理论的研究,并在继承实
战的基础上形成“快速敏捷,拳法严谨”的张式查拳的风格特 点。1936年16名弟子送书写有“技勇总师”的挂匾一块,以报 答其传艺之恩。这些弟子是张锡泰、张凤岭、张西彦、张英振、 常振芳、张学振、张英健、李超群、何振全、宋义珍、宋义洲、
沙白奎、张增奎、张连科、张西路、何亭英。
张英振(1895-1977 ),号俊卿,回族,冠县张尹庄人。中 国著名武术家,尤以祖传查拳独步武林。1908年随其同宗著名 拳师张其维学习查拳。1917年任泰安三中武术教员,兼任驻军 国术教练。1925年开始在济南教拳。1928年在南京举办的全国 武术国考中获最优奖。在比赛中,张英振武德高尚,以武会友,
胜而不伤人。他的对手岳某某悖强自傲,盛气凌人,对张英振出 言不逊,引起公愤。但张英振却显得若无其事,笑而待之。比赛 后,岳某某失败,惭愧非常,登门道歉,二人遂成知交。经过国 考比试,张英振名扬全国,立即被当时的中央国术馆聘为第一等 教授。任教期间,还取得拳击比赛第一名,使查拳技术推进一 步。后被聘为国民党黄埔军校第8期至第22期的武术教练。 1935年,日本松田伊郎来中国走访武林高手,中国四名有名拳 师迎战均未获胜,最后张英振以查拳和拳击两者并用的神速战术 击败了这位日本高手。1958年随军入川,后在成都定居传艺, 徒弟不下数百人。
张锡泰(1896—1982),出身武术世家。16岁随张其维习查 拳,是查拳的主要传人之一。曾任傅作义部队武术教练,后赴高 丽(今朝鲜)教拳。1957年参加山东省比赛获二等奖。一生练 功不辍,对查拳的继承和研究卓有成就,传徒甚众。
张英健(1913—1988), 1925年从张其维学查拳、滑拳。 1928年随兄张英振赴南京中央国术馆深造。1933年参加南京国 术国考获散打亚军。同年任部队手枪旅武术教官,后旅居台湾, 参加打擂,勇夺冠军。后转习太极拳。任教于屏东空军幼校,退 休后在高雄泰山之金马宾馆工作。
李超群(1912-1985),回族,山东冠县张尹庄人。自幼从 张其维习查拳、滑拳,习武勤奋,精技击,善论证。15岁便出 山打擂,名蜚乡里。18岁任冠县国术馆馆长。抗战后期曾在山 东张店、周村一带做过抗日的地下工作。一次,一个日本兵得知 李超群会武术,要同他比武。日本兵突然抓住李超群两手欲把他 背起,李两臂一屈,反把日本兵端起,一只脚蹬在日本兵肚子 上,但没发力,停在了半空。日本兵急忙大声喊道:“你的大大 的好。”他这才把日本兵放在地上。
一天,李超群在屋里与兄长聊天,一壮汉进屋来要同李超群
比武,李超群不等对方出手,一溜几十个耳光,边走边打,直到 把对方打出屋外。李的哥哥见状对其弟说:“是否太狠了?”李 超群说:“对这样的人还客气什么?”原来此人是汉奸。
新中国成立后,李超群在周村人民公园任职。其武艺精湛, 不落俗套。他认为,习武者要在“会、对、好、妙、绝”上多下 工夫。1957年获山东省武术比赛全能第一名。同年参加全国武 术观摩表演赛获二等奖。他多次出任山东省武术比赛裁判长。
李超群的武艺师承古法,法度严谨,不落俗套,精武论,尚 武德。讲究武道技击术有形者为武,无形者为法。习武者,当以 技击为基础,不以技击为主导,以技击为目的,不以技击为手 段。“文革”期间,这位聚平生精力于武术事业的武术大师受到 迫害,身体渐衰,又添新病,终成病叟,1985年病逝。
常振芳( 1898-1979),回族,山东省冠县张尹庄人。幼年 家贫体弱,曾得黑热病,差点丢掉性命。1910年拜张其维老师 学习查拳、滑拳,不但令体魄健壮,还练出一身功夫。少年时 就敢爬到孔庙大殿屋顶,爬行自如。15岁只身跑到济南山东镇 守使马良的武术队,练了一趟五路查拳,马良看了赞不绝口。 为了提高腿力,经常连续练弹腿一百趟。到二里外赶集,来回 路上常以“滑步抄” “二路弹腿”代替步行。练拳从不因循守 旧,对不合理的动作进行改动,使之更加完善合理。当地人称 他为“武圣人”。苦练数年,艺超同辈,身轻如燕,纵身跳起手 指抠住房檐,吊行自如。几百斤重的碌礴仰身铁板桥过身。他 所练的套路尤以韧柔兼备、架势工整、身法灵活和形神兼备见长。
1927年,他在家靠卖馒头等小本买卖为生。到了年关,欠 债没法还,想到湖南找张英振,结果没去了,便到开封找张凤岭 师兄。在开封,查拳名师赵汝庆请常老师下场表演,常顺手把相 国寺镇寺宝刀抽出,与师兄张锡泰对练了一趟抹眉刀进枪,惊险
.无比,观众叫好声不断。练完后,刀完好无损,当时就被聘请为 开封、通许两地武术教师。
在河南呆了一年多,1928年常老师回冠县探亲,正赶上山 东省季考,乡亲们一致推荐常老师参加比赛。抽签对手是山东 省警察局武术教官,身高体重,比常老师高出一头(当时比赛 不分级别),练的是形意拳。比赛只有倒地才算输,三局两胜。 比赛中,对方连连出拳,但一拳也没打着常老师,常老师已经 打中他十几拳了,但却总打不倒他,后用顺手牵羊的招法顺势 借力把对方拉倒。此时,常老师已胸有成竹,故意摆出各种姿 势引诱对方。对方此时已心急气躁,一拳打来,常老师侧身进 步,一个靠身掌把对方靠倒而胜出,给冠县露了脸。当时县长 亲自给常老师十字披红戴上大红花,骑着马游行,围观的群众 水泄不通。
为了继续深造,1929年常老师挟技南下,到了刚刚成立一 年多的南京中央国术馆。但此时考期已过,经再三恳求,练了趟 青萍剑,众学员看了对老师说:“这样好功夫的学生为什么不 收?”于是被破格录取。常老师在此期间如饥似渴地学习,掌握 了形意、八卦、太极等技术。早上其他学员还没起床,他就跑到 离校不远的护城河旁边的菜园子空地上,练习原来所学的查拳。 听到上课铃声,又回到馆里学习规定的课程。中午休息两个小 时,又去练习拳击、刺枪、劈剑、摔跤等技术,练习摔跤时专找 大个儿摔。晚上又练到11点多。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也不知 什么叫累。但通过学习,他大开眼界,功夫大进,中外武术一并 吸收,为以后丰富和发展查拳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成为一 位技术全面、功力深厚的全能武术家。
1930年在庆祝中央国术馆成立两周年的表演大会上,常老 师表演了纯阳剑、昆吾剑、五路查拳,在场观看的馆长张之江被 常老师精湛的技艺所吸引,不由得站了起来。表演结束后常老师
上厕所,一位姓李的教务长对常老师说:“恭喜你了,常振芳!”. 常老师问:“我有什么喜啊?”李说:“张馆长提升你为教习了, 月薪是16块大洋。”从此,常老师由学员提升为教习,开始传授 自己高超的技艺。
当年,江苏瑶弯镇驻军第44骑兵旅旅长张化堂到国术馆聘 请武术教官。张之江说:“我给你推荐个好老师吧。”于是常老 师到了江苏。这个部队原来有武术教师,而且是一家弟兄三人, 练的是人们不常见的稀奇古怪的兵器,什么飞轮、大车牯辘等, 还有擒拿之类的东西。常老师刚到时,他们很排外欺生,非要同 常老师比试擒拿。不想刚一接手,常老师一个金丝缠腕,对方就 跪在了地上,再也没有了傲气。在孙连仲部队当武术教官时,有 一个摔跤老师要同常老师比摔跤,正是上课时间,两边的学生都 在旁边。常老师说:“当着这么多学生,谁把谁摔了也不好。” 此人不听,认为常老师不敢摔,说:“没关系。”常老师只好穿 上褚被同他摔了起来,学生们围着看热闹。没几下,常老师使了 个倒口袋把对方摔倒,对方不服,要求再摔。第二跤,常老师使 了个下把背,又轻松地把对方擂倒。常老师笑着问对方:“还摔 不摔了?”对方这才心服口服地说:“不摔了,甘拜下风。”过去 几十年了,现在江苏瑶弯镇的老人一提起常武官,没有不挑大拇指的。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常老师加入抗日大刀队(冯玉 祥第44旅武术队),并亲任队长。到北京后,部队已全线溃退, 常老师也只好一人回山东老家。到冠县后,只好做些小买卖,但 从未间断武术练习,并与人一起组织过抗0学校。
1941年起,致力于传授武术,曾先后传授于河南、山东、 河北、江苏、江西、天津等省市,培养了大批学生。
1955年在河南开封举行全国武术观摩会,赛后常老师以裁 判员的身份下场表演。常老师非同一般的技艺,得到在场的国家 体委武术科科长张云骥的青睐,张云骥向常老师发出进京传艺的 邀请,常老师欣然同意。
1956年,常老师不顾60岁高龄,辞别了家属,只身来京, 第 先后在国家体委、劳动人民文化宫、公安部、工厂、学校、机关 普 和工人体育场等单位和团体授课。他的教学活动几乎遍及北京各 章 个地方,开办了初、中、高级等多种类型的训练班,受益者近万 人,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并打破了回民不收汉民徒弟的界限, | 吸收了一大批汉族学生加入查拳门,成为正式弟子,使查拳真正 : 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提高。 述
1957年12月出版了常老师亲自编写的《四路查拳》,书中 陌 对原套路做了合理的修改,使套路较原来更加丰富,难度大有 提高。
1959年,北京组成北京武术队,参加了全国比赛,并取得 了好成绩。组织成员是:领队刘佩伟、队长谢志奎;副队长齐谋 ' 业;教练常振芳;队员成传锐、门惠丰、马汉清、李德成、杨僧 10 宝、唐振荣、武淑清(女)、李金荣(女)、潘金福、王贵生、王金声。
1959-1961年,参与编写全国体育学院《武术》教材与国 家体委编写的甲、乙组规定套路、初级套路、武术规则、裁判法 等。在全国武术训练班上,常老师亲自示范动作。全国各地武术 名家对常老师的精湛技艺无不佩服。
1964年军事大比武期间,奉上级指示,常老师开办了刺枪、 扑击拳(拳击)训练班,创编了刺枪术和两套扑击拳套路。在训 练班中,常老师亲自下场与学生对打,示范摔打动作。
1966—1974年“文革”期间,常老师受到不公正对待,被 停止教练工作,去看传达室,看管防空洞,并受审查。在逆境 中,他私下仍没有停止对查拳的研究和传授,同时利用高超的正 骨按摩技术,为众多的病人解除了病痛。1974年开始恢复武术
的训练活动,工人体育场业余体校招收了一批少年儿童学员,常
老师不顾年近八旬的高龄,兴致勃勃地亲自上课传授技术。
1974-1979年,常老师毕竟年事已高,远远超过国家规定 的退休年龄,故于1975年退休。常老师带着没能把终生的技艺 献给北京的遗憾回到了河南通许县,但仍没停止查拳的传播活 动。他在通许县南街小学校组织武术队,继续教授查拳,直至 1979年7月29日病逝。
1982年8月2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约200名代表,沉痛悼 念并为恩师立墓碑,以表永远怀念。
常老师一生艰苦朴素,为人和蔼,平易近人,不为名利,勤 奋刻苦,为发展武术事业特别是查拳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为 我国培养了张文广等一批优秀人才。
常老师曾参加打擂和武术比赛,先后荣获七座银盾和七星宝 剑一把。曾担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多次参加全国武术运动 会并出任裁判员和总裁判长等职。1964年曾与学生翟金生整理 的《一、二、三路查拳》经过动乱后终于出版了,实现了常老师 的部分遗愿。
张文广(1918-),教授,著名武术教育家,回族,河南通 许人。全国体总委员、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训练委员会委员、中国武术学会副主席、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名 誉主任。1929年随张凤岭习查拳,后正式拜常振芳为师继续学
习查拳。常年练功,不怕吃苦。
1933—1935年在南京中央国术馆学习。1934年在全国摔跤 公开赛中获轻量级冠军。1935年入选中国国术队赴东南亚国家 和地区表演。他表演的查拳、梅花刀、锁口枪刚健潇洒,令人叹 服。1936年,张文广被选入中国国术队,参加在柏林举行的第 11届奥运会。在选拔赛中,张文广以精湛的技艺夺取男子组第刘昆(1868—1966),回族,字世安,山东临清县刘家庄人。 祖上一根扁担两个筐来到北京,在东直门卖羊肉,后在清政府骑 兵营当差,成为北京有名的德胜门大石桥刘家。刘老师的祖父在 庆王府当差,是八旗兵的总教头。刘老师之父为清朝北守备。刘 老师任北营(右营)武术教头,兼教四王爷。有一次表演小洪 拳,一个腾空云盘落地,惊得王爷站立起来,赞叹不已。一名。1960年张文广随周恩来总理率领的代表团出访缅甸。 1980年7月,张文广率中国武术代表团赴日访问,身为团长的 他也登场献艺,表演的八极拳使观众为之倾倒。曾负责编写武术 规定套路并任创编组组长,以及《中国查拳》《散手拳法》《中 国式摔跤》《弹腿》《综合查拳》等十余种教材。在国际及全国 武术比赛中多次担任总裁判长及技术指导部长。曾获国家体委颁 发的“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奖等。
当初,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来京谋生,就住在刘老师的 家中。经再三推荐,王爷派两名武士去试其功夫,结果刚沾身就 被弹出门外躺在院子内,王爷才信,录用在王府。刘老师后在东 直门北小街清真寺武术学校任教,经朱庆兰介绍给少帅张学良, 又去国立东北大学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日坛西门立场教武术。1957—1959年 期间担任朝阳区政协委员。刘老师文武才学渊博,他曾以/I母大 杆子之法战胜众多高手,以“大枪刘”名扬海内外。刘老师的套 路繁多,仅传下来的有十路弹腿(包括单练和对练)洪拳、短打 二路、二十四势、延青拳、六架式、杨式太极拳、盘龙剑、五圣 三环刀、钩、镰、锐、带、八法大杆子等。其弟子众多。
第三节查拳的风格特点
一、查拳的五形之说
查拳的动作,采用了五种动物的形象和特点演练。五种动物 即龙、虎、蛇、鹤、猴。
龙:升降自如,能隐能现,蜿蜒缭绕,变化万端。
虎:勇猛善扑,伏坐纵越,目光如电,不动自威。
蛇:无足善窜,见孔即入,折叠蜿蜓,屈伸自然。
鹤:动中有静,动静有神,只身独立,耐久稳健。
猴:攀登跳跃,灵活轻便,警觉性敏,窜蹦闪展。
二、五形之说释义
龙:动作变化莫测,有身体的起落腾跃扭拧缩骨之能,身法 的折叠俯仰的奇妙,手法伸缩之灵巧,行动快速遒劲。其劲入 脊,练的是腰劲,要有吞吐自如之特色。
虎:猛烈雄厚的劲力,其劲一发,如大江大海决堤一般,一 发不可收。其势威武逼人,使人望势而惊,无物可挡,一触即 溃。要求头贯其气,神发于目,灵活有神,身藏于劲,刚劲迅 猛,练的是周身之整劲和威猛的气势。
蛇:模仿蛇之盘旋屈伸、伸缩往来的巧妙。体现手法收放自 如之奇妙和身体左顾右盼之精明。步法灵活多变,势势紧逼,行 踪不定,左右飘忽,多方位进攻。乘虚而入,有逢凶化吉、以柔 克刚之能,亦有知难而进,无坚不摧之勇。练的是柔化之劲,要
求外柔内刚,开合得宜,拧折扭转,吞吐沉浮。
鹤:突出表现临危不惧、临战不慌、以静制动、静观其势、 胸有成竹的气质和耐久稳健的体魄,以及动中寓静、沉稳安静的 心态。要像鹤展翅飞翔那样悠然自得和安适,使气息的升降顺 畅,通达四梢。练的是胆略和耐久力,机警灵活,内外合一。
猴:有变化莫测之巧,纵身跳跃之灵;主在眼神,善于观 察,随机应变,准确判断之能。时时警觉,其手法刁钻、灵活, 快速主动,步捷身灵。取其意而弃其形,其劲着重于蓄。手要 蓄,身要蓄,胆要蓄。蓄是为发劲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其意不外 露,使对方难以判断,难以捉摸,以出其不意而取胜。练的是判
断力和灵活力。
浏览8,64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