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集健身、修心、技击为一体,并包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引起 体育界和文化界广大专家与学者的关注。民国时期开始提倡“国术”,有志于 发扬“本国固有体育”的学者开辟了武术史学考据、技理整理、西方现代科学 阐释三条研究传统武术的路线,从而奠定了武术研究的基本方向并影响至 今。20世纪80年代曾掀起传统武术挖掘整理的热潮,其带来的成果仍具极 高的武术学术研究价值。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于2011年提出“大武 术”发展观,从而拉开了 21世纪的传统武术研究工作序幕,引领着武术未来 的研究方向。然而,传统武术研究也面临着不可回避的困难:中国传统武术 在完善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门派林立、拳种繁多的格局,南拳北腿、东枪西 棍、“内外家”之说、少林的“禅拳一体”、武当道家拳学等,诸多问题涉及广泛, 不光普通大众不知其中奥妙,即便武术人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科学以追求事物表象背后潜藏的“真理”为目的,武术科研自然被寄 望于解开武术神秘的面纱,可是在现实中,对传统武术怀有种种“误解”的研 究者限制了其探究方向,甚至设计脱离实际的假设。另外,部分研究结果难 以验证,以及有意避开相似研究,另辟蹊径,从而使传统武术研究出现了表面 繁荣现象,出现了“嫌小不怕大”的选题之风,即在不深究传统武术的特征与 实质的前提下,将其概括为一个传统武术“整体”,直接进行推论,没能清晰地 解读传统武术,反而增添了理解传统武术的难度。古往今来,从细微处着手 展开的科学研究举不胜举。在中华文化奔向复兴的当下,在武术人不断呼唤 着提高“文化自信”的今天,传统武术研究是时候转向更加具体、细微和紧密 结合实际的研究,借助于西方科学手段“释古”而不崇古,心存怀疑,谨慎验 证,这种实实在在的研究才会推动武术健康发展。

咏春拳技击思想独特,动作运用巧妙,讲究“以静制动、借力打力、连消带 打”,不仅在国内广为人知,而且在海外也得到认可。武术界一直有“北太极, 南咏春”的说法,可见,咏春和太极同样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传播面。此外, 两大拳种还有一个共同点,太极和咏春都是武术人实现自我突破与超越的典 范,太极拳是男人学柔尚静,咏春拳是女人求刚贵速,形成了“阳者学柔、阴者 学刚”的独特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太极拳在传播过程中得到广大女性习练 者的接受和喜欢,其技术动作中蕴含的柔美起到了极大作用。咏春拳在发展 中出现了大量的男性习练者,其中一些人甚至开辟了咏春新流派。这引出一 个重要问题:男人学“女人拳”、用“女人拳”,是武术中典型性别意识方面的 “反串”,还是找到了女人所创拳法中“以弱胜强”的另类技巧?

咏春拳是何人所创说法不一,但大多数说法是与女人有关,其中流行最 广的版本是严咏春所创。据传.严咏春偶遇白鹤和大青蛇搏斗而有所感悟, 她结合之前所学的搏击术,创编了一套适合自己习练的拳术。后来,严咏春 与其丈夫梁博涛共同设馆授徒,咏春拳由此逐渐得以开枝散叶。现今流传的 咏春拳动作特征有开马双脚距离小,身体重心高,双手护于胸前,出拳隐蔽而 巧妙,仍可以看到“女人拳”的痕迹。但在咏春拳传承谱系中绝大多数传人为 男性,包括红船戏班的咏春传人黄华宝、梁二娣.“咏春宗师”梁赞,“咏春中兴 之主”叶问,武术家李小龙,海外咏春推广者梁挺博士等,甚至习练咏春的人 群中男性仍居多。以男性人数为主要传承人的咏春拳仍然保留着该拳种鲜 明的“女性特征”,是武术研究者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此多的男性习练者会学

这种看似“缩手缩脚”的“女人功夫”,并且一直保持这样的技术风格,可见咏 春拳技术体系中这些含有女性特征的姿势和动作极可能是解决攻防问题的 特有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同样适于男性。笔者在对咏春拳技术体系的整体思 考和重要假设基础上生发出本课题研究思路的着眼点,即对咏春拳技术动作 中的力学原理进行分析与验证。

咏春拳由粤剧戏班人员(当地称之为“红船”弟子)带到佛山,后在广东地 区发展。被誉为“南海拳王”的梁赞早期在这里传授咏春拳,被尊称为“咏春 拳精神领袖”的叶问故居也在佛山。叶问在佛山开始授拳,其弟子伦佳、郭富 的分支如今仍有传续。他迁居香港后,在香港港九饭店职工总会教授咏春, 弟子众多,影响深远。弟子有香港“讲手王”-黄淳梁.以及后来影响国际 电影界的武打明星——李小龙。20世纪70年代,咏春拳借助于功夫电影极 大地提升了在欧美、东南亚等地区的影响力。叶问后期弟子梁挺对咏春拳教 学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标准化”改良.如实行严格的技术等级制、统一的练习 服装和协会会员推广模式改良后的咏春拳在海外得到迅速推广。咏春拳 通过银幕上的绚丽呈现和实地的技术教学成功走出国门,如今在欧洲非常流 行,特别在德国,并且具有较高技术水平。通过互联网可以轻易搜索到“黄发 碧眼”的外国教练讲授咏春技法的视频,甚至包括“蒙眼脚踩圆木耦手训练” “急速日字冲拳演示”等较高层次上的技术动作,有国内咏春拳爱好者将其称 为“欧洲化咏春拳”或“德国式咏春拳”,甚至还有部分人想去国外学习咏春 拳。可见,国外习练咏春拳早已超越“动作模仿”的初级层次,对咏春拳攻防 动作技术的掌握程度甚至超过国内一般练习者。此外,国外科研人员也开始 关注和研究咏春拳,出现了关于咏春拳拳速策略和技击效果评价的报告,其 发展势头着实让国内武术研究者感到震惊。如今的咏春拳已经由严谨的师 徒传承逐渐转变为师徒传承与道馆课程培训并存,由仅限于中国人教授扩展 为几十个国家的教练教授,由汉语单一语言传播扩充为多国语言解读。从世 界范围来看,未来咏春拳技术将朝着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不难想 象,在“德国式咏春拳”之后将会出现更多咏春拳技术改革和创新,中国本土 的咏春不能只被标定为“原始咏春”或“原味咏春”。在咏春拳的发源地,拥有 高水平的咏春拳习练者和颇具影响力的咏春拳教练,理应对咏春拳进行客 观、理性、深入的分析,在理论和训练科学化方面树立标杆,进而拥有更多的 话语权。促进大众客观认识咏春拳,需使用科学化语言解读咏春,借用实证 性研究解密咏春。

生物力学研究被广泛地应用于医学、航空航天、汽车安检、交通安全等领 域,与体育运动项目相结合最终形成“运动生物力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在 已发表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成果中,绝大多数是对以难度动作为主体的竞技 体育动作的分析,为运用生物力学手段进行传统武术典型动作分析提供了可 借鉴的方法与视角。随着生物力学测试仪器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武术领域的 相关研究指向更加具体,目的也更加清晰。运用生物力学分析传统武术动作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缺少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对传统武术技法的 精准把握不到位,以及测试仪器与实验对象的限制,至今涉及者极少。本研 究从咏春拳研究现状及咏春拳与运动生物力学的结合入手,在此基础上推导 出咏春拳的典型动作研究的意义及筛选方式,以日字冲拳为例着手对动作过 程进行分析,以中线冲拳和前冲拳击打中国功夫测试工程人实验来探讨技击 效果,试图对咏春拳相关理论进行客观解析,给咏春拳技术体系标准化提供 数据支撑。

研究目的

和其他传统武术一样,咏春拳技术体系庞杂,习练者除了要掌握标准的 动作路线、规格外,还必须对动作的技击含义、相关拳理有所了解。一方面, 因为动作过程的劲力特征、关键环节难以掌握,很多习练者最终放弃学拳;另 一方面,传统武术尊尚“体悟”,深受“功到自然成”思想的影响,加上个性化的 教授方法,使得咏春拳教学难以“标准化”和“规范化”,从而阻碍传统武术的 传播与发展。本研究课题通过对典型动作的实验测试与分析,深入探讨咏春 拳的动作规范和教学方法。

解析咏春拳典型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为制定动作规范提供 科学依据

中国传统武术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丰富的文化内涵、风格迥异的技术 特征,不仅在国内拥有众多习练者,在海外也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和生命力。 但是,传统武术突出“打、练、养的统一”,劲力种类过于繁杂,动作缺乏“规 范”,过于强调“因材施教”,使得教学活动较为随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 统武术的发展。而“规范”和“标准”是一个项目技术成熟的体现,历经30年 探索、技术仍在不断“规范”的武术散打就是一个铁证。①竞技体育不断追求 技术规范,使得研究工作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程度不断加深,所以竞技体育已 经普遍借用生物力学测试手段来获取高水平运动员关键动作的相关数据,进 而制订科学化训练方案以防止其在运动过程中受伤,其实际应用价值逐渐凸 显。传统武术则不然,部分学者坚守传统武术的多样性,研究倾向于文化性 解读,实证性探究显得力度不足,且因思考不够深入难以找准切入点而使研 究方向随波逐流。

此外,“规范化”与“标准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项目走向国际化的基 石.中医学得益于标准化发展道路的拓展,进而获得国际传播的新动力,如按 摩师实践考试实行的专用仪器记录考生手法用力特征与专家数据比对技术 的测试方法,就成功解决了按摩手法力道和路线测试与评定的标准化难题。 这些是传统武术标准化研究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宝贵经验。

在美国、德国、荷兰等国,通过数代传统武术人的不断努力,咏春拳终于 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和喜欢,教学与推广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技术 规范化的逐渐完善,需要更多学者和武术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不断走 向世界的咏春拳,势必要打破某个流派或某一传人“一家之言”的局限。长期

①赵光圣:《武术散打运动三十年回顾与展望-从技术和科研的角度》,载《武术研究 (散打专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年.第49页。

以来,各种拳理、拳论、口诀混杂在一起使习练者无法甄别而感到迷茫,咏春 拳的科学化与规范化任重道远,亟需用跨越民族与国界的科学化语言解释咏 春拳技法,为教学实践提供精确、有力的参考依据。

分析咏春拳典型动作的劲力特征,为动作教学提供客观、有力 的支撑

2009年,《中国武术段位教程:咏春拳》出版发行,结束了全国咏春拳教 学没有统一教材的历史。2011年是中国武术的“标准化元年”,国家体育总 局带领各地学者对武术进行标准化理论和方法的大讨论,在“大武术观”的统 摄下,传统武术标准化研究工作也得以开展。准确地说,这项工作的难度是 超乎想象的,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传统武术技术的标准化。咏春拳流派多,技 术上差异大,在传播过程中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权威机构,只有相对 影响力较大的流派或个人建立的“技术标准”。显然,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 这样的技术标准为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素材,但需要验证和甄别。作为本研究 的重要成果之一的咏春拳典型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为咏春拳技术教学提供 了一个准确、量化的数据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意义

全国武术学者积极响应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部门号召,开展武术标准 化研究,但建立标准化体系及提出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的方案绝非易 事。“一时之强弱在于力,千秋之胜负在于理”,任何未经科学验证的标准,是 难以站得住脚和经得起推敲的。实证性研究对揭开传统武术的神秘面纱和 更加有效地传播传统武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促进传统武术科学化进程

传统武术科学化工作的难度要比竞技武术大。竞技武术倾向于西方竞 技体育,其科学化思路清晰,实证性研究的方向和应用价值明确。传统武术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验性、顿悟性成分的“过度依恋”,以及研究者本人 过于敏感的民族荣誉感,最终使大众难以以纯净、公平的眼光看待传统武术。 纵观传统武术发展史,科学精神一直贯穿其中,戚继光为重技击意义而整理 《拳经捷要》、王萝斋为纠正过于“重形”的形意拳而创立“意拳”、赵道新重新 思考八卦掌技法后得“心会掌”,各拳种创始人都是传统武术技术的革新者。 这种科学精神需要不断续写和进一步发扬,尤其是越来越多传统武术拳种游 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边缘的今日.这种精神显得更加重要。

通过对咏春拳典型动作的测试,进而探讨动作的规律及训练方法,促进 大众形成客观、理性的认识,对习练者提高动作技击能力、掌握制胜绝技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咏春拳典型动作的选取及生物力学分析,是探究传统武 术技术特征及其训练体系的基础和前提,是推进传统武术科学化的首要 任务。

弘扬中国武术文化

咏春拳理论渗透着“以柔克刚”“借力打力”等武学思想,也包含着“兵者 诡道”“兵贵神速”等兵家思想。本研究试图利用实验采集的相关数据来说明 和验证传统武术理论与方法,促进大众客观、理性、深入地认识武术,有利于 武术的传播与发展。季羡林所提出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著名论 断,是对中国文化复兴的呼唤,具有极强的本土家园意识,是“文化自觉”重要 的体现。如果对本国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理解,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剧的当下 势必难以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正如王岳川《发现东方》中所强调的“发现” 就是探索和重新解释,创新和探索才能永葆活力,与我们的时代紧密结合,已 然为我们展现出传统武术技术分析背后所隐藏的巨大文化意义。①传统武 术历经沧桑,一些拳种、流派甚至濒临灭绝,亟需“抢救”,武术技术流失让人 痛心疾首,将儒家所提倡的“为往圣继绝学”的理想投射到武术,有利于继承

具有成果转化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经过实验数据分析,整理与提炼出咏春拳典型动作的生物力学特 征,可为武术科学化训练提供数据支撑,为其他传统武术拳种提供可借鉴的 研究方法与途径,也可以为中国武术博物馆传统武术拳种的数字化展示提供 素材。

传统武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 独特、自成体系”的100多个拳种。康戈武教授在《中华武藏》“武术推广篇” 《序言》中提出:“用影视形式制成的《中华武藏》以动态性、直观性、真实性显 示它有别于文字性收藏的特点。”从研究传统武术的角度出发,影视资料可以 记录拳种动作轨迹、教学方法、发力特点等,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动作速度、 关节角度、发力大小等的变化。生物力学的引入将对咏春拳技术理论和训练 方法提供具体的数据解释,也为其他传统武术提供研究思路与方法参考。中 国武术博物馆二期工程建设,对于武术拳种的介绍还停留在影视呈现的形 式,包括大型三维立体影视《中华武魂》的制作。但其后地下负一层的高科技 体验馆的设计就引入了很多传统武术元素,让参观者获得“眼力”“耳力”“点 穴”“桩上飞身”“飞檐走壁”等能力的交互式体验,因此得到众多参访者的喜

研究创新点与思路

研究创新点

从动作的外在表现、击打效果、内在特征三个方面立体揭示咏春拳典型 动作生物力学特征。测试咏春拳的日字冲拳典型动作的运动学、动力学参 数,结合咏春拳理论深入分析,为动作的规范化和教学方案提供理论支撑。 不仅比较了二字钳羊马姿势下中线冲拳和前冲拳击打效果的差异,而且给咏 春拳技击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研究的难点

生物力学测试与分析已经被体育科学研究人员所熟悉,竞技武术项目中 套路和散打运动的相关成果也为数不少。然而,传统武术并未能真正进入研 究范围,除了个别浅层次的探讨外,多年来没有学者明确提出传统武术生物 力学的研究模式与方法,几乎没有现成的研究案例可供参考。所以本课题研 究自开展以来就面临困难,经过专家深入探讨,仔细分析后,他们认为首先需 要解决的问题是为咏春拳生物力学研究找到正确的定位和落脚点,这也是本 课题研究重要的逻辑起点。因此,本人在对前人相关研究文献资料进行分析 的基础上,将详细阐释这一问题。

传统武术技术丰富、拳理庞杂,其动作多和动物形态、搏杀意念相结合, 不仅存在模仿的成分,还有合理的“仿生”或巧妙的借鉴。咏春拳的拳理较复 杂,即使是多年习练传统武术的人,对咏春拳理的理解仍会有模糊不清之处, 因而阻碍进一步的学习。对咏春拳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总是和动作攻 防意义、动作结构、发力顺序、重心调整、技击效果相结合,如何恰当地进行解读是本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本课题研究最先从咏春拳历史、理论、技术文献资料入手,进行拳种研究 需从理解其主要矛盾开始,提炼出咏春拳典型动作研究的意义。从实际操作 角度出发,基于现有实验条件,选取日字冲拳进行实验,运用测力台、三机同步采集信号,从动力学、运动学、神经肌肉学对日字冲 拳的生物力学特征进行探索。此外,笔者在广东调研与访谈中发现,动作的 规格由老师传授,其技击意义也由老师讲解,在国内,《叶问》系列电影引起咏 春热之前,有些学生已失去兴趣而放弃学拳,其根源之一在于没有一个较为 客观的标准来衡量技术。本课题以中线冲拳和前冲拳两种不同动作击打中 国功夫测试工程人,将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咏春拳典型动作的技击效 果。

研究方法

《论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究方法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工 具,只有考虑清楚选择怎样的工具进行研究,才能顺利达到科研目的。结合 现有研究条件,并征求相关专家意见,确定本研究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分 别是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访谈法。

文献资料法

文献资料法是人文类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中占有 重要地位,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手段。该研究方法是对获得的相关文献和资料 进行整理与分析,划分出前人研究的范围,寻找自身研究的理论基石与突破 口。本研究文献资料的获得有以下途径:

通过查阅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馆藏期刊,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优 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独秀、Elsevier、德国Springer等期刊数据 库,以及利用Google、Pubmed等搜索引擎获得互联网相关文献资料。

搜索互联网国内外咏春拳网站、视频网站、播客频道的有关咏春拳文字 资料、声像资料,为论文撰写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通过实地调研,获得咏春拳拳谱、口诀、训练视频等资料,这些资料主要 用于分析咏春拳技术体系,可以借此定位现行咏春拳教学点技术特征,夯实 本课题研究的技术分析基础。

实验法

三维运动学分析系统VICON:受试者按照统一标准贴上反光马克球,统 一着测试专用服装,采用英国产16台MX_F40摄影机,捕捉受试者在做测试 动作过程中的运动学特征。采用瑞士产Kistler测力台测试进攻者在击打过 程中双脚发力时的地反力、双脚移动的速度等力学参数。采用肌电测试系

 

统,测试在完成动作时肌肉工作的不同时相、强度变化等生物学信号,了解进 行不同发力动作时的肌肉工作情况。

三维运动学测试受试者身体各关节的角度、角速度变换;测力台获取同 步的地面受力角度与大小的变化过程;无线表面肌电仪器同步记录整个过程 中的肌肉激活顺序和持续时间等数据。

数理统计法

本课题研究获得的生物力学数据根据要求在SPSS17. 0上统计,具体方 法在不同实验研究章节分别有详细介绍。

访谈法

主要针对两部分专家进行访谈调研,一是体育院校武术专业的教师、学 者,二是上海、佛山等地的咏春拳教练。访谈调研的内容包括:对咏春拳典型 动作的看法,收集咏春拳典型动作教学方案;对咏春拳技术体系的看法,了解 咏春拳日常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近代之前.中国传统哲学还不是独立的一门学科,而是和各种具体的技 巧或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术道合一”的现象十分常见。诗词歌赋、琴 棋书画都浸润在儒、道、释的思想及观点中而形成中国式的文化形态。但是 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哲学并不像日本那样处处呈现出“道”名,如茶 道、柔道、空手道,它们已经将技术传承融于文化传播之中。在当下中国社会 转型期间,传统生活方式急速转向现代城镇化.民间各种被视为“老土”的文 化样式正经受舶来品的严重冲击,不是饱含传统礼仪和文化意味的“中国茶” 失去技术传承与创新,而是年轻一代更多倾心于追逐“咖啡”与“可乐”。因而 哲学研究不能打上“精英文化”的印记,应做到“术道结合”,还原中国传统文 化的语境,解析像茶、武术、民乐这样的中国传统。道家“无为而为”的思想及 追求精神自由的观点对传统武术的影响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本研究将从 道家思想入手试图系统深入地阐发传统武术独有的技击观,为武术文化的传 统因子排列及道家思想与民间文化形态之间“术道合一”的融合与互动研究 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武汉体育学院的王岗教授说“武术技击性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到武 术发展性质与方向的极为重要的问题”。武术技击性判断成为长期困扰武术 学界和广大武术爱好者的一个重要问题,只要谈及武术则不能回避。这一问 题的答案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民间武术习练者为主的群体提出的“技击本质 论”,二是以部分武术学者提出并拥护的“去技击论”。笔者认为,对武术技击 性的判断并不能毫无区分地给出一个简单判断,在讨论之前需要进行准确定 位,判断条件及适用范围,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包括提倡“回归实战”的传统 武术也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杀人术”。在师徒的相互选择及认可、技术传承方 式、礼仪养生、习武者交往方式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范要求,习武者所接受的 不仅是格斗技术,更多是武术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尤其是老子道家 思想中的“无为而为”“谦让不争”“处雌若水”对武术技击观产生的重要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的“武舞之争”正是对武术技击性的争论,随着武术现代化 进程的不断推进,竞技武术的体育属性成为关注重点。技击性是武术的本质 核心问题,在武术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 实现分流,武术技击性并未能得到准确定位。竞技武术并不是“现代武舞”, 传统武术也并不是一直延续着“技击”精神,武术技击性的衰退成了历史的必 然,这种不断•'逝去”的趋势,已然引起了学界新一轮的关注,他们发出了“抢 救武术”“原生态保护”“非物质遗产保护”等号召,武术理论研究视线才再一 次回到了武术本质这一核心问题上,不厘清这样一个问题,武术技术、文化及 未来发展战略等问题都将无法解决。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其他民间技艺一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 过程中受到精英文化及世俗文化影响,其中不仅有“内圣外王”的儒家思想闪 烁在习武者自我修为的追求上,也有“兼爱非攻”的墨家思想体现在练武不是 追求暴力征服的自我行为规范上,还有“禅拳一体”的佛家思想体现在不断强 化学习武术技术的过程中,但更为重要的是,道家“无为而为”思想给予中国 武术一种可以超越,,击杀格斗,,层面的连接生命与自然的豁达境界。纵观人 类发展历史,人与兽斗、人与人的格斗甚至是战争皆成为促进人类格斗技巧

 

发生并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然而,如中国武术这样以固定动作连接形成套 路为主要技术的武技几乎没有,当然,中国武术与戏剧表演及舞蹈相互影响 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但从逻辑上讲,促使以击打对方为目的的格斗技术发 展成为花法武艺的思想正是道家思想,其中“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以 天下之至柔克天下之至刚”观点直接成为太极、八卦等拳种的拳学理论。甚 至近代成拳较晚而颇具影响的大成拳,在运用当时最前沿生理学、解剖学理 论分析身架(身体姿势)和劲力过程中,仍不难看出这种反对套路禁锢、直指 实战的拳法还强调练时如“虎豹在前”而用时放松自我的方法。更为重要的 是,以传授套路为主要技术传承方式的传统武术已经出现手段与目的脱节的 现象,尤其是元朝之前设置“擂台”验证武术技术,赋予身形、步法、功力这些 技击手段以更多自我技击想象以及表演展示的因素。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 不难看出,执意要求武术追求技击的真实原因,一方面是大众受到武侠世界 想象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血腥暴力的击打场面逐渐受到漠视。图片1

浏览65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