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是优秀的中国武术拳派之一。据考证其源于 明末山西永济尊村人姬龙峰所创的心意六合拳。形意拳 是由心意拳发展演化而来的。形意拳以中国古代阴阳五 行哲理为指导,融合了古代导引养生术和优秀的古拳法, 以简捷实用的枪法为宗,师法自然,循五行生克制化之 理,仿效十二种动物的特别技能,发掘人的智慧与运动 潜能,通过系统训练可获得健壮的体魄和高水平的技击 能力

形意拳的核心理念

以中和指导修习

形意拳认为:拳道是法天道尽人道,天道是自然法 则,所以练拳首要遵循自然法则。对于人体来讲,每个 人都有少壮老衰的生理过程,这是不可避免的。形意拳 是在研究人体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练习,以达 到少年练筋骨以筑基强壮,壮年锻炼精神以奋发扬志, 老年炼精气以益寿延年,衰而炼气以保持健康。形 意拳练习的核心思想是“中和”,即在不同的年龄体质条 件下因时而异,以中和的理念指导修习。中和是形意拳 的理论也是最高的技术手段,中者,中正、中庸,不偏 不倚,无过不及。和者,和谐,和合。中和也是一种状 态,是事物保持最佳的结构和运动状态。风调雨顺是自 然界的中和状态,风和日丽是天气的中和状态,国泰民 安是社会的中和状态,当人体处于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 态时就是中和状态,安详是身心中和的状态。

形意拳是使人的心理和生理达到中和状态的运动方 法。中和是一种灵便的方法,并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方 法,中和关注的是身心状态,状态;^变动的,因此形意 拳的中和也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

二、 养浩然正气

形意拳注重的是人的根本问题,不计较皮毛小事。 浩然正气,君子之所向往。浩然正气如日月之光普照天 地。形意拳立中正养正气,是君子操演修身之道,所以 形意拳中规中矩,其势至简,其意甚深。一个三体式囊 括了千般要领万般变化,一日站有一日之功,一月站有 一月之悟,可谓站出日新月异,站桩可觉内劲生生不息。

中和技击之道

形意拳毕竟是拳道,拳是可以用来技击防身的。形 意拳讲外刚猛而内中和,是说外相的刚猛源于内在的中 和,内在的中和可以成就外在的刚猛。达到形意拳的中 和,就像天地一样,包含万物,金木水火土相生互化。 水火相和若缠若绵,水火相激如雷如电。“五行合一处, 放胆即成功”,讲的就是形意拳达到中和状态后,以意显 形,放胆搏击无往不胜的境界。

心法

心法是指导拳术练习的理论和宝贵的经验,如《九要 论》是指导形意拳练习的总纲,是最重要的心法。《八 字诀》是指导三体式站桩和形意拳运动的重要心法。还 有拳法歌诀要诀等都是重要的理法和经验的总结。

功法

功法是提高功夫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身体素质,增 强体能和获得某种特殊功能的训练方法。如形意拳站桩 法,不仅可以形成合理的动作结构,而且可以拓展放松 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肌肉的弹性和力量,尤其是防病养 生的好方法。又如拧大枪,可以训练周身的拧裹劲、爆 发力和周身的协调力。又如鸡行步的训练,可以增强腿 部力量。

技法

技法融在拳法和器械的演练之中,一般与拳法的演 练一起显现于外。如形意拳的起钻落翻技法,融于所有 动作之中。又如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是形意拳 技法的基础,对此尤须留心体察训练。形意拳的拳法技 法当在对练、拆招、搏击中磨炼,只有当形意拳拳法、 技法成为自动化后才能运用自如。

形意拳的运动特点

动作简捷实用

形意拳的动作多从实战中来,没有多余的花架子, 动作简捷实用,朴实明快,奇正相生,松紧有度,富于 节奏。

功力厚实稳健

形意拳十分注重功力的训练,其站桩、五行拳、十 二形都可以视为功法的训练。通过五行拳的单式重复训 4 练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形成意气力形合一的浑圆结构, 在获得深厚功力的基础上发挥出形意拳法的巨大威力。

讲究技巧

形意拳攻防技巧十分丰富,在深厚功力的基础上, 经过单式拳法的精炼、组合拳法的巧练获得拳法结构、 劲力、变化的完美结合。讲究以巧破千斤,以丹田为中 心,充分运用螺旋力、杠杆力、弹性力和借力使力等。

整体协调

形意拳讲究内外相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 合,气与力合;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 合。运动时周身内外协调一致,有中和平衡、奇正变化、 虚实变化、进退变化,等等,在整体中和的基础上表现 出丰富多彩的技法变化。

形意拳的价值

通过形意拳的学练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 早起,注意饮食平衡和生理卫生。因为练习形意拳要求 多方面的配合,从生活的各个方面注意修习,才能真正 进入形意拳的修炼之门;同时,通过形意拳的学练,养 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意拳以中华优秀的传 统哲学和理论为基础,在形意拳的学练过程中要不断地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其中重要的有儒家中和思想,道家 道法自然思想,中医平衡养生思想,等等。通过对这些 传统文化思想的学习,形成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奋发 向上的理念和精神。

据研究发现,长期进行形意拳锻炼有助于降低 体脂含量,改善身体成分的比例,降低患肥胖症的危险 性,进而减少与肥胖紧密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增进和政 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提高力量素质、协调素 质、柔韧素质和身体平衡、反应速度等,还可以防止骨 质疏松。

形意拳是注重功法、功力和技击实用的拳法, 尚朴实简捷,因此一招J式皆是实用有效的。经过科学 系统的练习,可以使身体素质全面提高,增进人体机能, 真正掌握防身自卫的方法。

形意拳基础练习

无极桩

无极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术语和概念。按照中国古 代哲学的说法,“无极生太极”,我们所见到的物质世界 是一个太极世界,是由无极演化而来的,无极空空洞洞, 但它是万物之母,这与现代科学对宇宙演化的认识很接 近。现在研究发现,宇宙仍在不断膨胀着(爆炸),宇宙 的起点是一个极小的点,瞬间爆炸产生了宇宙,宇宙是 从无中产生的。中国道家的理论认为: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宇宙生成的理论与现代科学研 究的结果极为相似。古人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其 复杂程度一点也不亚于自然的大宇宙,因此古人运用反 观自身,体悟修道的方法认识人体,进而认识天地宇宙。 如何反观自身?最简捷合理的方法是让自己进入到无极 状态之中,感受阴阳气血的变化,体察脑心的运作,感 悟人与自然的和合。

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已经给出了这个方法,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 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 生。”这就是无极的方法,可以看出练习无极有五个要 素:(1)提挈天地。遵循天地自然的规律与天地融合, 立身中正。(2)把握阴阳。把握天地四时的阴阳变化, 因为人的气血运行是随着四时阴阳变化而变化的,关注 气血的生发收藏,顺势而为。(3)呼吸精气。呼吸清 新、洁净的空气,远离污染和浊气;同时,还要运用丹 田呼吸,丹田呼吸可以强肾气,补肾精。(4)独立守 神,排除杂念,忘掉一切,唯独以神守神反观自己,进 入“无”的状态。(5)肌肉若一,周身和合,气血通 畅,感觉不到肉体的存在。周身若一,一则归于道,道 与无极合体。综合上面的五个要素,根据我们练习的体 会总结出三字要诀:松、静、悦,这是易于进入无极状 态的方法。松是周身放松,开始练习时,大脑对全身上 下依次进行扫描,看何处没有放松舒适。经过数次扫描 感觉周身放松后就可以守着这种放松的感觉,此时就接 近了静,守到无需守就能保持放松了,就能体会放松后 的愉悦感。愉悦感非常重要,它是调节身心健康的机关。 当愉悦感产生后会觉得心胸一下子开阔了, 口中生津, 身中有空灵缥缈的感觉。此时人体固有的先天的修复机 体和恢复能量的机制启动了。这是《黄帝内经》称其为 “此其道生”的奥秘。

中国的拳术,尤其是内家拳术极重养生,而养生不 可不研究中国古代的养生理论与方法。形意拳、太极拳、 八卦掌都十分重视无极的修炼,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老 的哲学和养生学对内家拳影响的深远。从这个意义上说, 内家拳不仅是拳术和养生术,更有意义的是它可以使练 习者体察道、体悟道,成为一个得道的学者。

形意拳应该从无极入门,站在远古哲学与文化肥沃 广袤的土地上,顶天立地,凝神静虑,揽五行于胸中, 夺造化于象外。

无极看似最简单,无招无式仅是一站,但无极是最 难修炼的,难就难在静。“静是本体”,静是形意拳的 本,所以形意拳极为重视无极桩的修炼。无极桩是“练 拳的基础要道”。

书中难以尽说无极的修炼方法,应在练中悟、悟中 练。这里简要介绍无极桩的入门方法:两脚以涌泉穴为 中心站立,全脚掌平稳贴地。周身放松,思想入静,头 正,脊正,眼神正;头平,肩平,胯平。舌上卷轻抵上 腭,如念二字之舌型(卷舌易生津液,可以使口腔卫生, 还可以治疗许多内脏疾病),呼吸自然。两臂松垂,两膝 ♦ 微屈,似直非直,似屈非屈,腰胯放松, 达到全身放松和平衡(图2-1) o

站无极桩的时间要求:一般青壮年 在练拳之始,要求站5~15分钟即可,目 的是使身心安静下来,全身放松,全神 贯注地准备练拳。如果是以医疗为目的, 则需要增长站桩时间。青年人站20分钟 左右;中年人站30分钟左右;老年人站 40分钟左右。站桩后可以感到周身气血 图2-1 通畅,身体轻松。

太极桩

太极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术语和概念。传统哲学 认为,“太极生于无极”,太极是阴阳两气的和合;阴阳 两气交感而化生万物。宇宙是一个大太极,人身是一个 小太极,大太极与小太极息息相通。自然界的春夏秋冬

 

四季、一天里的昼夜流转、人一生的生壮老衰都是太极 阴阳两气盛衰的变化。自然界与人体太极运动的最显著 特征是太极周期变化。由周期性的运动而显现出螺旋式 的圆运动;虽然是圆运动,但每一个周期都是向前发展 的,绝对不会回到原点,例如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回到昨 天。

那么,我们练习太极桩的目的是什么呢?顾名思义 就是练习太极阴阳二气运动规律的,顺着太极周期性的 运动规律进行练习;反过来通过练习,加强太极周期性 的运动。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两腿微屈的太极站桩方法,能 够使身体内处于更高一级的“有序化”状态。其特征是: 当站到J定时间后,腿部肌肉开始有序的轮流颤动,脑 电图表现有较多的阿尔法波,经络波振幅明显提高,腿 部肌肉出现独特的太极式涨落运动,心率有所提高。我 们认为,这是心一脑一经络一肌肉四者高度和谐统一状 态的运动。

形意拳要求先练习无极静功,再练习太极桩功,再 练习三体式。无极式使身心松脑静;太极桩,由于腿部 肌肉负荷的加强,当保持一定时间后,引发了工作肌肉

的涨落式微颤运动,进一步激发气血的 高度有序化运动。在这种状态下,人体 的生理机能充分发挥自我调节功能,这 是桩法通气血、强体质、祛疾病的机 制。

练习太极桩的方法:两脚以涌泉穴 为中心站立,两膝略屈,全脚平稳贴 地。周身放松,思想安静。头正,脊 正,眼神正;头平,肩平,胯平。舌上 卷轻抵上腭,呼吸自然,两臂略弯,手 指向里合,掌心下按(图2-2) o

太极桩可以使腿部快速发热,进而腿部肌肉产生微 微颤抖,这是好现象,不必担心。肌肉颤抖后应坚持5 至10分钟。练习后少许散步或按摩腿部即可。

三体式

三体式是师法自然的运动。站三体式,身体内外会 发生一系列的反应。首先是放松练习,头手足均要展开, 边展边松,将脊柱节节松开,使督脉气血通畅。手足心 的松展,可以将四肢气血打通,增长内劲。经过一段时 间的练习,会感到四肢温暖,手心出汗,耳清目明,轻 劲有力。

站三体式站到几分钟后两腿会开始抖动,同时产生 发胀、发热、发麻、发痛、发酸等感觉,这时会有一个 现象:如果是三七桩,振动来得很快,但坚持的时间较 短;如果是平衡桩,则振动来得慢,但是可以持续较长 时间。经过认真体认,发现平衡桩的振动有周期性的变 化,感觉上也有与振动同步的周期性变化。

这种现象是非常重要并且非常有意义的一种生理反 应和训练方法。由于振动是周期性的,所以这种桩可称 之为三体“太极桩”,以表明在站桩过程中有能量、代 谢、体感等多方面的涨落变化。测试这种三体“太极桩” 的肌肉振动频率约每秒7~10次,与肌肉固有振动频率每 秒10次接近,与经络波每秒7~13次也接近。站桩时的 振动是自然的、本能的,是人体对运动刺激产生的一种 生理反应,在自然振动的同时加以意识的引导和动作的 练习,则会产生良好效果,反应能力大大提高,力量明 显增长,身体运动的协调性得以改善。

肌肉自发振动是练先天劲,用意引发是后天劲,在 站桩肌肉振动时加意念引发是先后天劲的合练,要练到 先天劲有感即应。练时应多注意丹田、足心、手心的感 觉和感应。

形意拳能开发人体的本能和潜能。形意拳有“打拳 如走路”之说,走路是人的本能运动,那么练形意拳应 先好好研究一下走路是怎么回事?经过对鸡行、走、站 的研究,明白形意拳学鸡腿的原因是取鸡行走时的蹬劲、 踩劲和独立时的稳定。

通过研究四肢行走动物的走、跑、扑等动作与形意 拳运动的关系时发现:三体式像是虎豹的站立姿势,劈 拳好似虎豹在行走时的过程。当我们站好三体式后,向 前弯腰90度,即像四肢着地行走的动物姿势。人是从猿 人进化来的,猿人又是由再低一级的动物进化而来。婴 儿的爬就很像小猫小狗的走;三体式的变化——劈拳就 很像是虎、豹的行走,劈拳的发力可以看作是虎、豹的 前扑。图片1 图片2

形意拳十二形中吸取了虎、猴、马、熊等四肢行走

动物的特技,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三体式这一武 术运动中的精华。它的合理性和重要性就是体现在这个 动作姿势最接近人(动物)的本能动作。形意拳有句名 言,“打拳如走路”,要求返还到婴儿状态,就是像婴儿 那样爬,只不过是“站着爬”。由于爬的时候四肢均着 地,每一步都实实在在,所以有“拳不空去,也不空回” 的要求。形意拳谱《六合拳法》中有“悟得婴儿玩打法, 天然是生成”。四肢动物在行走过程中,总是以三个点着 地,为了保持平衡,腰胯和尾巴会自然地扭动。人直立 行走后重心偏高,虽然两手不着地,但仍有两臂前后的 摆动,如爬行动物行走时两个前肢的动作。动物行走时, 总是以同侧的后足代替同侧的前足支撑体重,前足再前 伸支撑重心的平衡,然后是异侧的后足代替同侧的前足, 前足前伸。这样左右交替地行走。虎、豹在快速奔跑或 瞬间扑食时,总是两后足同时着地之后,前两足快速地 依次着地或同时着地,一般的走、跑是四肢依次着地。 形意拳中有手脚齐到方为真之语,手与脚可以分别运劲, 如虎的慢速度走、跑;如果快速突然的发力、扑击,可 以手脚齐到,如虎的猛扑。三体式的基本原型是顺步式,如持中平枪式

图片3

三体式是形意拳技法和动作的基础,形意拳的所有 动作都离不开这个基本姿势,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之 说。三体式中包含了形意拳步型、身型、手型等一系列 基本要领。站三体式不仅是攻防兼备的姿势,还具有强 健体魄、祛除疾病和益寿延年的作用;站三体式可以调 整气血平衡,使周身九大节协调贯通,是训练内外“六 合”的基本方法。

站三体式桩的运动量可以调节,步子小、重心在后 运动量最大,调整重心向前可以减小运动量。一般采取 重心多在后腿的方法,也有重心在中间和弓步式的方法。 每一种站法均有不同要求和作用,都需要训练。

站三体式两腿的曲度不同,两手臂的姿势也不同, 所以是一种非左右平衡的训练。这种非平衡训练在形意 拳养生和技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三体式站桩 时肌肉运动的不平衡,造成了身体左右上下气血运动的 强弱和级差,由级差而产生气血运动的势能,气血由高 势能向低势能处运行,因此,从内在气血运动的角度看,

 

三体式是一种充电、发电式的训练,可以使骨骼坚实, 肌肉健壮。

从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经过一段时间三体式站桩 训练的人,身体特别稳重、充实。

三体式,古称三才式;三体式指天、地、人,在形 意拳中是指上、中、下三丹田,在外是头、手、足。重 心偏后腿的桩是单重法,是技击实用的方法,但在初练 时不宜取。初练时应站步子稍大、重心在中间的平衡桩, 即两腿平均吃力,两足心有同感,这是练习身体内在均 衡劲的训练。先求平衡后求变通,由平衡而单重,由单 重到成功。

关于站桩的要领,除了要按古人的经验和规矩练习 外,最重要的是注意五心相互感应。五心是头顶心、手 心、足心、重心、中心。头顶心上顶,五心合一处乃是 站桩的精义。

三体式动作(以左三体式为例)


  1. 如面向正南站立,身体先左转45度,面向东南方 向。两膝徐徐弯曲,身体向下松沉。同时,两手臂向东


徐徐提起,肘部曲圆,虎口向 上,高与肩平。目视前方

左脚向左前方(东)迈 出,约一肩宽距离,两脚踩平, 重心略偏右腿。同时,两手向中 线合住如持枪状,左手与肩平, 向前拓出;右手拓于腹前,手腕 接近脐部,两手指略屈分开。目 视前方图片5 图片6 图片4要领

左脚踩落与两掌合抱拓掌同步协调。此三体式出势 动作较为简易,两个分动作可以一气连贯完成,提手、 出脚均要自然得力。

三体式八字诀

传统形意拳对三体式要求非常严格,因为其关系到 形意拳的基本形态和基本技术。三体式按照八字要诀的 要求进行严格规范。

  1. 三顶


“头上顶有冲天之雄,手外顶有推山之功,舌上顶有 吼狮吞象之容,是谓三顶。

上顶是以头顶中央百会穴为中心微微上顶,下瓶 自然内收,舌上卷轻抵上腭,凝耳听后,目正视前方。 此动作可以端正五官,严肃面容,聚精凝神于耳目,是 形意拳养心炼神的大法。手外顶是以手部小天星处向前 顶。手外顶有伸筋拔骨的作用,具有易筋增力的功效。

  1. 三扣


“肩扣则气力到肘,掌扣则气力到手,足扣则周身力 厚,是谓三扣。”

肩扣是肩部向下松沉并向前略伸,将背阔肌横向拉 长,使腰背部之力传于肩肘部,有气贴背的感觉。掌扣 是手掌在前顶的同时有下扣之劲,手掌45度立起使腕部 有力且灵活。足扣是脚平踩于地,五脚趾平均受力,足 心虚空,使支撑力达最大状态,如树生根,周身力量充 足。

  1. 三圆


“脊背圆则力催身前,胸圆则两肱力全,虎口圆则勇 猛外宣,是谓三圆。”

脊背圆是脊柱与背后在中正状态下成圆弓之像。形 意讲究一身备五弓,脊背弓是第一大弓,还有臂弓与腿 弓,所以脊背的一张一弛可以将力量催于身前。胸圆是 脊背弓的必然,脊背圆是竖弓,而胸圆是横弓,横竖两 弓相合,使力发于脊背而出于心口,所以形意拳要求手 从心口出,是要合于脊背弓之力。虎口圆是张开虎口如 握球状,打开合谷穴,使掌指柔韧且有力。

  1. 三毒


“心毒如怒狸攫鼠,眼毒如觑兔饥鹰,手毒如扑羊饿 虎,是谓三毒。”

三毒也有三敏之说。心毒则心生勇猛,内力达外, 所向无畏。眼毒则机敏,明察秋毫,知动静之机。手毒 则出手坚定沉实,果敢锐利,一发必致。

  1. 三抱


“丹田抱气,气不外散;胆量抱身,临变不变;两肘 抱肋,出入不乱,是谓三抱。”

丹田抱气,乃意存丹田,意到则气到,意气在丹田 内蓄养进而鼓荡,以丹田鼓荡之意劲催动四肢百骸的运 动。胆量抱身,“遇敌若无胆向前,空自眼明手便”,胆 大则技出,胆大真艺高。两肘抱肋,是指两肘部的运动

始终围绕着肋部,不仅可以保持沉肩垂肘的状态,而且 可以合聚力量,出入有序。

  1. 三.垂


“气垂则气降丹田,肩垂则力催肘前,肘垂则两肱自 圆,是谓三垂。”

气垂宜畅,胸部放松,心窝部松开,气降沉于丹田, 则内脏得养,化生精气,久之内壮。肩垂宜侧,奇正相 生。肩垂有三窝之像:肩上有一小窝,肩前有一大窝, 肩下有腋窝,垂出三窝,力自到肘。肘垂宜裹,肘垂之 像是肘窝向上,肘尖向下,肘垂可以护肋,肘裹可以护 心。肘垂使两臂成弓形。

  1. 三曲


“两肱宜曲,曲则力富;两股宜曲,曲则力凑;两腕

宜曲,曲则力厚,是谓三曲。”

三曲其实是对腿弓与臂弓的要求,两肱宜曲如半月 状,使臂膀富有很强的弹性力而且伸缩自如。两股宜曲 也如半月状,使腿部富有极大的弹性力而且能屈蓄蹬发。 手腕宜曲,力到手时坐腕舒指,力从掌根小天星吐出。

  1. 三挺


“挺颈则精气贯顶,挺腰则力达四梢,挺膝则气恬神 怡,是谓三挺。”

挺颈,下须自然回收,后颈自然直竖,舒开通往头 顶的精气通路,以使精气贯顶。挺腰,腰向后撑,也称 为直腰或塌腰,腰的后撑使脊背抻拔如弓,使连结于躯 干的四肢充足力量。挺膝则腿弓有力,柔中含刚;同时, 挺膝时腿部经脉抻长而使气血通畅营养于腿,腿部气血 通畅,有助于降压醒脑,而使气恬神怡,步履稳健、快 捷和灵敏。

三体式与三尖相照

三尖相照,是鼻尖和在前方的手指、脚尖在同一个 矢状面内。三尖相照有利于保护自己,守中用中,还可 以集中意气力于一点,整合周身之劲。三尖线又被称为 合力线,形意拳的动作、姿势围绕三尖线来规范,在运 动时以三尖线为中聚合劲力,唯此动作合乎法度,劲力 可依可循图片7

三体式三正四平

中正既是理论,也是技术,《中庸》讲:“不偏之 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 理。”形意拳吸收了中庸思想,认为只有做到了中正才可 以外柔顺,而内刚强,才可以谈到形意拳的其他技术。 中正从形体方面可以从三正、四平方面论述。

  1. 头正


头为一身之主,在头上有眼、耳、鼻、舌等诸多人 体重要的器官和功能,所以头部的练习和功法需特别留 意和考察。

首先头不可左右歪斜,前俯后仰。歪斜俯仰皆是病。 头顶需微微领起。

眼有观察之能,目光正视谓之“眼观六路”。如果注
视左侧则失右,注视下则失上,所以目光正视,可以全 方位地监察,正气内修。

耳有听觉的功能,耳宜向后听,与目正的眼观六路 配合做到“耳听八方”;如果只注意前方,则后方易失。 形意拳注意后面的训练,可以使人脑更加敏觉,反应更 加快速。

鼻有呼吸和嗅觉之功,呼吸之气宜深、长、慢、匀, 深入腹部丹田。憋气、努气皆是病。鼻还有一个重要的 功能,是起到准星的作用,即手出要上对鼻尖,下对脚 尖,而鼻尖要找丹田,以丹田整合周身。

舌为肉梢,卷则气降。舌抵上腭可以生津,津液是 最好的口腔消毒和清洁液,津液不仅可以助消化,还可 以治疗多种疾病。

  1. 脊正


脊为一身之中梁,不可左右歪斜,前俯后仰。人体 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颈弯、胸弯、腰弯、龈弯,脊柱 不仅是支撑人体直立的中梁和运动的枢纽,更为重要的 是保护脊髓神经和脊髓神经的主通道。脊柱的中正不仅 关乎形意拳的技法,更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问题。形 意拳要将这四个生理弯曲有节奏地伸展,成为类似婴儿 的脊柱弯弓状态,这有利于脊髓神经的传导和气血的通 畅,更是形意拳蓄劲发劲的功法。

  1. 眼正


眼主神气,因此眼必须正视前方,不可斜视;神情 要严肃而自然,内心平和。眼神正可以修养人的中正气 质,修养中和心态和神态。眼神正是形意拳修养正气的 内在心理基础。

  1. 顶平


顶平要领,即头顶要平正,百会穴处微微有向上的 领劲,有纲举目张之意。头是一身之纲领,百会又是一
头之纲领,百会领劲则阳气升腾,有还精补脑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顶劲并不是一味僵硬地向上顶,而是轻轻 上领,意想头上有一条绳索从头顶的百会将头轻轻悬起, 脊柱各关节同时被一节节拉开。

  1. 肩平


肩平要顺,左右两肩时常保持平衡且顺通。形意拳 注重肩部的运动和要领,有熊膀的要求,肩顺出熊膀。 顺有两种:(1)拗步时肩部顺出,找对侧的胯肩与胯合。 肩胯相合,使肩带、背阔、腰胯及大臂的筋肉抻拉开展, 增强了筋肉的弹性和力量以及协调性,使其拳法力量浑 厚且快速。(2)顺步时肩部顺出,力量顺至肘、手,肩顺 则力由脊直通到手,古称削肩,使手臂增长。

  1. 胯平


胯平要缩,练拳最易犯两胯不平之病。如果一胯高 一胯低,则首先丹田失中,其次出现撅臀扭腰之病,再 有膝部聚力受伤之病。所以胯平之功要下大力气。缩胯 是胯平之法,缩胯才能做到“垂臀”或“敛臀”,使力量 直达脚心。

  1. 脚平


脚平要踩,形意拳讲脚打踩意不落空。脚落平才有 踩劲。脚跟为圆形,像一个“点”,脚掌前宽后窄,至脚 跟收缩,与脚跟形成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结构,涌泉穴 位于脚掌中前部,以此中心,既可以站立稳定,又可以 蹬劲有力。所以形意拳要步步落到脚心,拳拳起于脚心, “手心劲从足心印”。

五、三体式与调息

三体式站桩可以配合调息吐纳方法。初学者应以自 然呼吸为主;有一定基础的练习者可以配合顺腹式呼吸 或逆腹式呼吸。顺腹式呼吸是:当吸气时腹部自然略膨 起,呼气时腹部自然回收。逆腹式呼吸是:当吸气时腹 部自然略回收,呼气时腹部自然放松。

需要说明的是,静态时一般为顺腹式呼吸,动态时 一般为逆腹式呼吸;不论顺腹式呼吸还是逆腹式呼吸, 均以自然顺畅为前提,千万不能努气,努气会伤肺和产 生动作僵硬的弊病,对身体有害。

六、 站三体式的时间要求

初学者左右式各站5分钟左右即可。随着功夫的深 入,可以逐步增加到左右式各站30分钟左右。

七、 站三体式的重心

不同的流派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和练法,有的 要求“前三后七”,有的要求“前四后六”,有的要求重 心在两腿中间,等等。

重心在哪里应该根据站桩的目的和要求来决定,不 应该一成不变地只站一种。在练习初期,应该以类似弓 步的桩法为主,其重心大约在中间。因为初期是强身筑 基的阶段,首先应该注重平衡的训练。平衡又包括两方 面:内在的气血平衡和外在的身体平衡。中国传统医学 认为,气血的平衡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基础,气盛血虚或 气虚血盛都会引起身体疾病,所以站桩首先要解决气血 平衡的问题,而重心在两腿中间的站桩可以调配左右气 血的平衡,以利于健康。身体平衡稳定、支撑八面是运 动的基础。

“前三后七”和“前四后六”的站桩法适合于有一定 基础的人练习,这种站桩法重在虚实的调配和力量的训 练,可以前虚后实,也可以前实后虚,总之是训练对力 量的控制和运用;同时训练对中心、重心的转移和控制。
因此,采取哪一种站桩法,要看自己练习的目的和练习 的程度,不能一概而论。

一般来说小架子站桩运动量最大,中架子次足大图片8

浏览1,39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