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主曾祖傅朝宣,曾为宁化府仪宾、承务郎,是明代著名 的官宦书香之家,家学渊源,世续八代,专治诸子及《左传》 《汉书》。祖父傅霖累官山东参议、辽海兵备,其父傅子谟终 生不仕,而精于治学。傅青主年少时,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 文事武备、琴棋书画样样精通。15岁便晋级博士弟子员。后 就读于三立书院,受到山西提学袁继咸的指导和教诲,是袁氏 颇为青睐的弟子之一(袁继咸曾在朝为兵部侍郎,因为官清 廉,为人耿直,敢于直言,得罪权贵魏忠贤,被贬为山西提 学)。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傅青主出山讲学;次年,明 亡。于是,傅青主弃学出家,道号“真山”。因身着红色道袍, 遂自号“朱衣道人”(朱衣,朱姓之衣,暗含对亡明的怀念)。 其间,受人诬告下狱一年,出狱以后,反清之心不改。康熙二 年(1663年),参加南明政权的顾炎武寻访英雄豪杰,来太原 找到傅青主,两人抗清志趣相投,自此过从甚密,并结以“岁 寒之盟”。自此,傅青主俨然已是江湖首领。清室立国之初, 为笼络人心,泯除反清意识,康熙十七年颁诏天下,令三品以 上官员推荐“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朕将亲试录用”。 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推荐傅青主应“博学宏词试”。傅青主 称病推辞,阳曲知县戴梦熊奉命促驾,强行将傅山招往北京。 当时,军机大臣冯溥并一干满汉大员隆重礼遇,多次拜望诱 劝,傅青主靠坐床头淡然处之,“义不帝清”。对于他以病而 拒绝参加考试,康熙并不恼怒,反而表示要“优礼义士”,诏 令:“傅山文学素著,念其年迈,特授内阁中书。”康熙“恩 准”其免试,特授其“内阁中书”之职以后,傅青主抗命依 旧,称病“拒不上朝”。对此,康熙也只好不了了之。傅青主 此举遂博得天下汉人“义士”之盛赞。
随后,他致力于反对当时的“学界”,针对“有利于”清 代统治的“经学”学术,进而提倡可以“犯上作乱”的“子 学”学术,提出所谓“分夷夏”,“争民心”,这个观念,打烂 了有宋以来“重理”的羁绊,开拓了新的学术研究领域,成为 至今为止,“研治诸子”的“开山立派”之人。傅青主一生著 述颇丰,可惜所著宏论,大都散失,只存书名和篇名,存世只 有《霜红龛》以及《两汉人名韵》。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傅青主不但擅长琴棋书画、诗 词歌赋和岐黄医术,同时也精于武术已无可非议。依据一是其 祖父身为武职,好舞枪弄棒当为家传;依据二是尽管有可能其 祖父或许是文官参与武备,但其身为兵部侍郎的师傅袁继咸按 照明朝官制应该是科班出身,傅青主既然是袁的得意弟子,焉 有不习练武备之事?依据三是“自古武医不分家” “武医同 源”,傅青主既是岐黄大家,武功自当不弱。因此,说他是位 曾有“酒中造拳”经历的武术高手,故当不诬。但是不是像金 庸笔下描述的武功那么高强,就不得而知了。
据《石膏山志》记载:清顺治四年(1647)春,傅山携 第 子傅眉游历到山西灵石县天空寺时,专门演练并传授寺内僧人 三 打坐及五禽戏等术。当地名士吴成光等以师事之。康熙二十一 章 年(1682),他隐居故乡,受当地名士何世基的邀请,设堂讲 武,遗留“傅学”《傅拳谱》,在1985年武术挖掘整理工作 藏 中由蔡承烈献出,《傅山拳法》已于1988年出版)。傅青主 流 所传武术,风格近似于太极拳,但又有明显区别,自成门派。
由于其一生酷嗜佳酿,饮酒成癖,且每每于酒酣之后独处一室 中 舞练拳技。酒与武术在他身上、在他心意中完美地融为一体。 华 “拳势带醉、醉中造拳、酒入拳意、拳寓酒风”,因此他后来的 醉 一拳一脚、一招一式无不俱含醉态,另成风格,遂为流传。后 彖 世流传的醉八仙拳,可能就始传于此。因据考证,傅山是唯一 一位最早有“酒中造拳”文字记载的武术家。同时,明朝中后 期也是中国武术形成拳种流派最为集中的一个时期,傅氏闲来 无事,酒中造拳当属常事,依托八仙为形态,更是古人之本 性。因此,此事此情我自深以为然。
人类伊始便具有搏杀、攻防之术,也就是武术体系的源 头。酒有数千年的传承历史,它们的有机结合何止千年。武林 豪杰、风流名士、历朝名将,大凡武功高强、性格豪放之人皆 以慷慨、豪迈、奔放而著称,交朋结友、品酒谈拳无不酣畅淋 漓,酒在他们身上随处可以体现。仅以武术范畴而言。唐代李 白没有见过其有一言一字的学过醉拳技术,但却悟练得一手出 神入化的“醉剑”;宋朝武松、鲁智深也没有听说其学过醉技, 但他们却能以“醉打蒋门神”和“醉打山门”的精彩故事广为 传诵;清末黄飞鸿系南派洪拳的著名代表,但却以“醉拳”享 誉大江南北,中华武林。探其缘由,他们都武功超群,他们都 嗜酒如命,他们本身具备的武功在酒态酣畅、半醉半醒的状态 之下随意(亦或无意识)使出,更加酣畅淋漓、随心所欲,也 更加个性张扬、充满激情。他们无意识的酒后之作,就有可能 成为有心人的有意效仿。也许傅青主也是因此而受前人的启 发,因为武艺高强而嗜酒成瘾的诸如传说中黄帝时期的力牧、 西汉时期的樊哙、春秋时期的薛炽、三国时期的张飞等等前朝 名将大有人在,也或许历朝历代均有武术高手“酒中造拳”的 经历,但只可惜因无文字记载(也或许是我们目前还没有发 现)或流传而不可考证。
自有文字记载傅青主“醉中造拳”的一百余年之后,即 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曹焕斗、张孔昭所编著的 《拳经拳法备要》抄本中,才第一次出现有关“醉八仙拳”内 容的文字记载(尽管明《纪效新书》和武玄的《醉八仙拳谱》 均有关于醉八仙拳术的简介,但由于文字简单,没有派系和传 承文字记载,查无可考,所以暂不于取)。这一资料不但说明 早在二百多年前,醉八仙拳已经形成独立的风格和体系,同时 也证明醉八仙拳术已从原始的醉舞中完全脱胎而出,成为专业 的武术范畴而广为流传。
附清抄本《醉八仙拳歌诀》与《颠狂歌诀》如下。
《醉八仙拳歌诀》
醉者醉也,号八仙。头颅儿曾触不周颠,两肩谁敢与周 旋。臂膊儿铁样坚。手肘儿如雷电。拳似砥柱,掌若风烟。膝 儿起将人掀,脚儿勾将人损。跌打抓拿谁敢先。身范儿如狂 颠。步趋儿东扯西牵,好叫人难留恋。八洞仙踪打成筒京,欢 饮至天。
第一歌钟离醉歌
汉钟离,酒醉仙,胡芦儿肩上悬,让来让去随他便,随他 便。虽然是玉山颓样,也须要,躲影影仙。膝儿起,撇两边。 £ 起时最忌身手硬。牵前踏步,带靠推肩。
第二歌洞宾醉歌滤
吕洞宾,酒醉仙,背上儿双飞剑。披手披脚随他便,随他 便。虽则是刚手如矢,也须要,直剑牵拳。反后步,身要偏。 偏是要闭阴囊现,以上劈下,石压山颠。
第三歌仙姑醉歌
何仙姑,酒醉仙,铁爪篱,怀中现。上抓下抓随他便,随 他便。虽则是鸾颠凤倒,也须要,侧进身偏。指上爪,胜铁 鞭。抓时谁知血痕见,长伸短缩,通臂如猿。
第四歌拐李醉歌
铁拐李,酒醉仙,头上带,金刚圈,左投右投随他便,随 他便。虽则是黄莺磕耳,也须要,脚拐肩先。脚儿弯,好勾 镰,勾时掷重人后面,上推下跌,身倒脚掀。
第五歌果老醉歌
张果老,酒醉仙,拿的是,生拍片。拿来拿去随他便,随 他便。虽则是蜻蜓点水,也须是,搬开争先。眼儿紧,望下 边。望时只怕腿尖现,挽脚挽拳,攻进填拳。
第六歌湘子醉歌
韩湘子,酒醉仙,竹筒儿,手内拈。重敲轻打随他便,随 他便。虽则是里裹外滚,也须要,插掌填拳。鱼鼓儿,响咚 咚。打时谁知扫阴现,去时躲影,来若翩赏。
第七歌国舅醉歌
曹国舅,酒醉仙,手儿里,佛尘翩。直肘横肘随他便,随 他便。虽则是身步齐进,也须要,臂膊浑坚。顶肘开,顿肘 填。坐时谁知身坐莲,臂肘右下,左臂身旋。
第八歌采和醉歌
蓝采和,酒醉仙,兜的是,花篮艳。上勾下挽随他便, 随他便。虽则是金丝缠腕,也须要,骨反筋偏。身窈窕,采摘 坚。采时推托人面前,拿掌拿拳,后手紧拈。
(二)《颠狂歌诀》
颠狂妙着熟知音,一闪一消便进门。
他若卸身搬桩着,左来擒结可相亲O
第五节少林醉奉的传说
一、佛门戒律与少林醉拳的形成
戒律是佛教三学之一。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根据形 势的需要,随机制订了各种戒律,以规范僧众的威仪。佛祖圆 寂后,弟子们聚集在一起,复诵佛的教导,由优波离诵出的律 藏,经集体认可后,成为约束僧团的共同准则。此后由于僧团 对戒律的认识和观点不一,统一的佛教僧团发生分裂。形成上 座部和大众部两个根本派别。
中国僧人研习戒律促进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如佛教僧人 第 不吃荤、只茹素,这在小乘戒律中是没有严格规定的,它是中 J 国佛教徒根据自己对“不杀生”等戒条的理解和对大乘佛经、 戒律中的一些说法确定下来的。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梁 源 武帝曾下诏严格规定僧尼必须禁食酒肉,遂成佛教的定制,至 今仍延续未变。 流
佛门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即“戒杀、戒盗、戒淫、戒妄 申 语、戒酒”。强调僧、俗二众“戒杀禁肉、尽断五辛、礼敬师 4 长、慈悲为怀”。据佛经记载:“佛门弟子戒于杀生而不食肉, 醉 戒于摄神而不饮酒。”因为“纳酒、肉、五辛者,诸天远离、 家 众仙所弃、众生怖畏、所求功德悉不成就。”而且“酒能夺 志”,酒后能使人言语、体态失控,不但会亵渎神灵,甚至会 做出别说佛门弟子,就是凡夫俗子也不能容忍的恶事、丑事。 所以,自古至今和尚不能饮酒。除非是遇到医疗疾病、皇帝降 诏等特殊情况,才允许开戒。
那么,作为禅宗祖庭的清净之地,少林寺僧众为何能不戒 酒肉呢?
据史料记载,隋朝末年,少林寺以昙宗、志操为首的惠 赐、善护、普惠、明嵩、灵宪、普胜、智守、道广、智兴、 僧满和僧丰等十三棍僧,匡扶正义,协助秦王李世民与自称 郑王的王世充作战,大败郑军,活捉大将王仁则,为唐王朝 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大唐平定后,唐王李世 民设国宴款待十三棍僧及少林僧众,并降旨允许少林寺和尚 开戒,“喝酒吃肉,以壮体能、强武艺、安邦扶国”。在这 种情况下,众和尚才破例饮下了唐王的赐酒。宴毕,少林寺 僧众在金銮殿为唐太宗及文武百官表演少林武术。其中有一 个小和尚因不胜酒力,虽说心中清醒,可身不由己,跌跌撞 撞、摇摇晃晃地打了一趟似少林拳可又不像少林拳的“醉” 少林拳套路,拳脚婆娑、姿态盎然,别有一番趣味,惹得满 场喝彩,争相模仿。唐太宗也倍加赞赏。这便是少林醉拳最 早的雏形。
二、少林醉拳的定型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本土伊始,到南北朝时已掀起高度倡 佛之风。少林寺自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由印 度僧人跋陀创建以来,便被列为皇家寺庙之列。其财产、田 地、御赐物费颇丰,为历朝除帝王将相外之产业大户。由于少 林寺物产颇丰,常受流民、强匪所觊觎。当唐太宗准许少林寺 开杀戒、动荤腥、蓄养僧兵起,少林寺就拥有了看家护寺、奉 旨征讨的强大的精锐武装。据记载,唐初年间,社会治安尚未 彻底平定。一个带艺入寺的名叫慧方的和尚酒量很大(鉴于社 会因素,当时全国僧、道包括少林寺在内的大多数寺庙和道观 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武林人士带艺避世入寺的现象,这样无形 中就造成了好的德行或武艺和不良的品德及习俗都带到了寺 内),一次饮酒过量,大醉而眠。有盗贼探得其底细,便在黑 夜结伙越墙进寺,妄图盗走寺内金佛塑像。其弟子等众发现后 力敌不支,数次报急,可慧方仍在梦乡。后来厮杀声把他从梦 中惊醒,他方才摇摇晃晃地站起来,酒态婆娑、醉眼迷糊、摇 摇晃晃地向前应战。只见他东一拳、西一腿,脚步踉跄,形态 潇洒,乍看虽不成章法,但却三下五除二就把盗贼打瘫在地, 待其他众僧闻讯后应声赶来,看到慧方带醉拼搏,战胜强盗, 保住了佛宝,大为赞赏。从此,就把慧方的一些醉中招势,加 以揣摩,逐渐编成一套别具风格的拳术,取名“少林醉拳”。
少林醉拳的起源传说多种多样,众说纷纭,真伪始末已无 可考证。不过,现存有关“少林醉拳”的文字资料记载此拳从 唐代开始出现,笔者认为却是无可非议的。原因是佛教自汉代 传入中国后,由于和中国本土的原始文化相互融合、渗透,逐
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佛教现象。而中国式的佛教在梁武帝时 中 因《断酒肉戒》一文的明诏之后,所有僧尼尽断酒肉(先佛 华 时,佛心基于慈悲而戒杀生,因戒杀而不食荤肉,虽然佛陀最 醉 初为了循序渐进推广佛法,采用允许弟子吃“三净肉,即“不 彖 是我亲手杀生、不是为我而杀、不是眼见其被杀”的三种肉的 权宜之计。但是佛也说过,到他入灭后就必须连三净肉也要戒 食)。在古印度,当年释迦牟尼佛祖率弟子托钵化缘,云游弘 法,是以讨化度腹,而当时古印度普遍生活并不富裕,小家平 民不可能备肉施舍,富宦门庭大都敬佛,也不可能会做出反素 食而敬酒肉的大不魅之举。至于讨啥吃啥的现象虽属正常,但 也不会有与社会现象太大的出入。此后,佛教传入中国后,特 别是到南北朝时,佛教隆为国教,盖寺庙、赐衣食,所有衣食 住行皆由朝廷供给。僧尼已不存在给荤吃荤、有素吃素的讨要 现象。所以戒酒肉、绝三厌、断五辛皆在戒律之中。试想,唐 朝以前少林和尚绝无饮酒之例,何来少林醉拳?
三、少林醉拳的发展
到了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本身就是位武林高手,他支持 少林寺方丈福居大法师汇集全国十八家武师和当朝名将,轮流 到少林寺交流技艺,使少林寺武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发展 和提高。诸家武师侠肝义胆,豪爽奔放,当朝大将行武出身, 本具性情,加上少林寺僧众作为东道主,奉帝诏热情款待,品 酒论拳,参悟玄机,当属常事,酒与武术的有机结合得到了最 大限度的完美体现。“拳借酒意,酒赋拳魂,收放散酒,羁姿 潇潇”。少林醉拳就这样博采众家之长,发展定型,形成了完 整的拳术套路和功法体系,从此,世代相传。
少林寺是佛教禅宗(北宋后期“革律为禅”)的祖庭。禅 宗是纯粹中国佛教的产物。其基本思想为“心性本觉、佛性本 有”,主张“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不立文字、顿悟成佛”,所 以“禅拳归一”的文化现象也是禅宗祖庭少林寺“寺以武显, 武以寺荣”的重要特征。
据传说,《水浒传》中的武松和鲁智深都到少林寺练过 武,但究竟练没练过少林醉拳,却不得而知。尽管施耐庵在 《水浒传》“武松醉打蒋门神” 一节中只提到“玉环步、鸳鸯 脚”,没有涉及到“醉拳”二字,但“武松本来只吃得五七分 酒,却装出十分的醉样,前俯后仰,东歪西倒,斜视蒋门神, 直抢过去……”其“形醉意不醉,身醉心不醉”,以醉形、醉 态迷惑对方,乘其不备,战而胜之的战略、战术意识却是少林 醉拳克敌制胜的绝妙精髓。
少林醉拳是少林寺武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少 林武术技法特点的基础上,吸收传统醉八仙拳术套路的风格和 技击精华发展而成的优秀拳种。它形式上讲究“形醉意不醉, 身醉心不醉”,所谓滴酒不沾照样能打好醉拳;战术上讲究 “以守为攻、败中取胜、虚实兼备、刚柔相济”,因此,更富于 实战性。
从上述时间顺序上看,佛家少林醉拳的创造时间更早于世 俗流传的醉八仙拳术和道教流传的醉八仙拳术。但是少林醉拳 自创造伊始,由于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和环境的约束,根本不许 三 外传,因此鲜为人知,但正是因为“鲜为人知”,所以才成为 章 少林武僧防身自卫、克敌制胜的看家本领之一。
醉 第二章风格与特点
第一节突出“醉”孝,暗寓技击
素有“上身随风摇、下盘似生根”之说的少林醉拳,看起 来似乎东倒西歪,踉踉跄跄,杂乱无章。其实“醉”字正是醉 拳区别于其他拳种的主要风格和特点。
醉拳开合吞吐,收放卷舒,摇曳多姿的醉形、醉态,其势 如恢恢之游刃,排山倒海,如狂如颠;其姿似书法之大草,笔 走龙蛇,散洒藏锋。我国古代书法家曾把尚异好奇,别具风骚 之意的草书称为“醉书”。初看千头万绪,随心所欲,如行云 流水,自然天成。实则章法规矩暗寓其中,非功力入木三分、 力透纸背者,难达此境界。醉拳也是如此,要从“醉”字上找 体会,悟心得,下工夫。
“拳寓法于醉形,藏杀机于跌扑”是醉拳的技击特点。醉 拳不但要在羁脱奔放中按一定的规矩,严守规则之中的高度自 由动作,而且也正是在跌跌撞撞,前俯后仰的醉形、醉态之中 暗含着“刁搂点扣,弹踢勾挂,挨傍靠挤,闪展腾挪”等技击 的拳、脚、攻、守之法;在一倒一跌之中蕴藏着“跌、扑、 翻、滚、绞、剪”等地躺摔法的攻击技巧;在步履蹒跚的醉态 之中发生螺旋与鞭击之劲,达到防守与攻击的目的。少林醉拳从套路动作层次上以微醉、颠狂醉和烂醉三种形
态有机地把醉形、拳法和摔法结合在一起。可以说:“醉中有 拳,拳法似醉,藏杀机于醉态之中。”习练少林醉拳时切不可 一味地追求酩酊大醉,机械地拘泥在模仿醉形、醉态上,而忽 略了实战技击意义。
在本书所介绍的少林醉拳套路系列中,以前滚翻、后空 翻、金绞剪、旋子、直体后滚翻等地躺动作有机地结合了武术 中的正蹬腿、侧踹腿、后摆腿、顶肘、各种拳法及擒拿中的缠 腕捆擒等技击方法。不但丰富了套路内容,增强了难度,增加 了观赏效果,而且也突出了少林醉拳的实用防身技击方法和特 点。
第二节象形取意,增加美感
少林醉拳在表现形式上根据风格和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种 类型。一是以模仿性格迥异、情态各一、突出人物个性的“李 太白醉拳”和“醉八仙拳”,它是注重以突出人物造型、刻画 人物风格为主体内容的表演性表现形式。动作中无论是“长安 市上酒家眠,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诗仙李太白,还是“醉眼朦 胧、侧卧牙床”的何仙姑,惟妙惟肖的醉形醉态,超凡脱俗的 艺术形象,无不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第二类“武松醉拳” “鲁智深醉打山门”等拳种则在风格上侧重于实战攻防的技击 技巧,从“醉酒提壶力千钧” “醉步无情兜心顶”到“铁臂双 摇撞金钟”等武术实用技术招法,无不体现出纯粹的搏击实用 宗旨。而表演与技击技巧并重的“少林醉拳”,却是融拳、形、 意,体、美、用兼备合一的高水平艺术展现,达到了武术醉技 发展的巅峰。
尽管这三种类型的拳术含义各有千秋,但富有较高的艺术 表演和欣赏价值却是相同的。看那“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 年 底眠”的贺之章;“抢身进取、倒拔垂柳”的鲁智深;“反手 醉 抛书、步履踉跄”的曹国舅;还有那“醉步反跌、抢手弹足” 泰 的张果老,动作夸张地表现张果老喝得从驴背上倒跌下来,在 地上弹足举臂还似乎大呼“没醉、没醉”的滑稽形象。栩栩如 生、神形兼备、个性张扬的人物刻画,行踪飘忽、摇曳多姿的 醉形醉态,再加上与高跃、低舞、着地滚翻的高难度技巧动作 的有机结合,展现给人们眼前的似一幅画,像一首诗,更是一 种诱人的“醉美”。如同醇香浓郁的千年陈酿,使人回味悠长, 得到如痴如醉的美的艺术享受。
第三节醉摹对身体各部住的要求
练好醉拳的关键是身法。头、眼、肩、腰、胯和步是组成 醉拳“身法”的主要部位,具体要求如下。
要做到以头为领。 拳语云"头为身之魁。”头聚周身之 气,前俯后仰、左摇右晃,皆有点撞之法。演练时应注意颈部 的柔韧性和灵活性的训练。
“眼为神之苗”。醉拳对眼的要求,不同于一般拳术, 视、瞧、瞄、瞟、痴、乜斜等似乎也应有“醉眼朦胧”之意 象,既含蓄而又奔放,既惺松且又灵敏,击左视右,攻前睹 后,不注自注,凝而不眩,与头部、身法等变动协调,别具 一格。
要做到以肩变势。肩操变势之权,为身之一前峰。沉肩、 转肩、摇肩、抽肩等皆有靠撞之法。歌诀云:“一闪一消便进 身。”在醉拳演练中要显现出“偏闪带靠而陡来,两肩谁敢与 周旋”的攻防技击风味。只有加强肩关节的松活度和力量训 练,才能柔之以刚,变势冷弹脆快。
要做到腰为枢纽。“身之枢纽者,腰也”。腰是身法的要 害部位,是上下相通,支撑八面的总机关,必须灵活、直便、 坚固。醉拳前扑后仰、展转反侧等身法特征对腰部的劲力、柔 韧性、协调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胯要做到活。腰胯、拧腰、切胯,肩与胯合,三者上中下 紧密相连。拳诀云:“身法之病必从肩、腰、胯求之。”胯是 连接上下肢的纽带,未发宜含而不露,动则拧转如风车。它的 技法有撞胯、坐胯、甩胯、撩胯、顶胯等。因此,要做好胯部 柔韧性和灵活性的训练。
“步法为百变之祖”。步法是练好各种拳术的根本,尤其是 醉拳身躯运动幅度大,步法奇正往返变化多,双腿重心虚实转 变较快,大多数情况处于单腿支撑全身或濒临失重时突然的转 变。表面看来洒脱自如,飘飘忽忽,头重脚轻,肩摆腰晃,脚 下好似无根,殊不知腿部负担量是相当重的。所以说要想练好 醉拳中的步法,必须增强腿部的力量、柔韧性和步法的灵活 性。华 第四节 醉搴对趺法的要求彖 少林醉拳中的“跌法,要有“横云断峰,变化莫测”的气度,“奔雷坠石,一落千丈”的神态。跌法是醉拳套路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把套路推向高潮的作用,同时也是实战搏 击中反败为胜、以守为攻、化险为夷的主要招法。跌法运用的 诀窍,在于乘虚用势。
拳歌曰:
乘虚而入好用机,见势因之跌更奇。
一跌不知何去处,体重千斤似蝶飞。
以“跌”的技法特征为绳墨,“跌”的形体动作的运动规 律也就有可循之矩了。醉拳的“跌”法,要做到冷、快、轻、 灵,泾渭分明,具有攻、防战术意识。这样,醉拳的“武味” “拳味”就“跌”出来了。从实际搏击角度分析,跌法可分为 主动、被动两种。
一、主动跌法
就是在双方搏击攻防交错、间不容发之际,利用地躺摔法 中的招势,窥势钻隙,警上取下,乘其不备,出奇制胜,此谓 先发制人之用。因此,必须做到真真假假、虚实兼备,守之藏 锋不露,静若处子,攻则迅速疾驰,似有鸾舞蛇惊、雷鸣石崩 之气势。
二、被动跌法
在对方拳脚横飞,勇猛强攻之下,应上闪下入,避实就 虚,诱敌深入,乘隙用势,此谓后发制人之用。属败中取胜, 临危急救之法。
从动作形态上跌法又可分为以诱敌制敌的“佯跌”,以身 带步、化险为夷的“化险跌”,以训练身体素质为目的的“硬 跌”三种。具体训练有跌、扑、滚、翻等动作内容。
这些跌法都是以醉形、醉态为根本,顺势而出,随形而 动,用内心意识去支配形体动作,做到“心动形随,内外合 一,自然而然,神形兼备”。这样才能发挥出醉拳跌法的技术 水平,体现出跌法的风格和特点。
通过练习少林醉拳,可以加强锻炼者的柔韧性,提高中枢 神经系统的交互协调性及转换灵活性;可以使人体各部位的肌 肉更加发达有力,骨质加厚,从而增强骨质的抗弯、抗折、抗 击功能,加强人体意外倒地时的自我保护能力。另外,对呼 吸、血液、循环等内脏器官也有较好的锻炼和保护作用。
1 第三章基本功训练
少林醉拳既然以别致的运动形式和独特的风格自成体系, 因此,它从套路、技击和基本功训练等方面,也都有着独特的 要求和方法。
第一节桩功
由于醉拳的提足拔腿,对腰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以 及足踝关节力量要求较高,所以必须先从练习桩功开始,以锻 炼、增加腰背肌肉和腿部肌肉的力量。其练法分静桩功和动桩 功两种。
一、静桩功
仙子观浪
两脚并立,腰腿挺直,脚尖略内扣,两脚跟离地,以脚前 掌着地;两手叉腰;目视前方。(图1)
【要领】呼吸自然,松静自如;竖颈含颌,松肩沉肘,上 体直正,两膝挺直,直身立腰;两眼平视。
(二)童子拜佛
两脚开立,宽约为本人 身高的二分之一,脚尖内 扣,屈膝下蹲,甑关节稍高 于膝,两脚后跟离地;两臂 在胸前抱圆,双手合什(或 手心向里,手指相对);两 眼平视。(图2)
【要领】呼吸自然,松 静自如;上体正直,含胸、 圆背、敛臀,松肩沉肘。
中 (三)锦鸡独立
华 右腿提膝护裆,左腿伸直,脚跟离地,用脚前掌支撑身
醉 体;双手抱拳置于腰两侧,拳心向上
锦鸡独立
华 右腿提膝护裆,左腿伸直,脚跟离地,用脚前掌支撑身
醉 体;双手抱拳置于腰两侧,拳心向上;两眼平视。(图3)
泰 【要领】顶头、竖颈;挺胸,敛臀,提气。
【要领】支撑腿挺膝伸直,后举腿自然伸直成弧形,脚面 绷平;上身前俯、挺胸、抬头,腰脊与腿成反弓形,略高出水 平部位,气宜下沉保持平衡。
(五)朝天一炷香
双手抓右脚,右腿屈膝上提,脚尖绷平内扣置腹前,左腿 直腿支撑身体。然后右手经右小腿内侧握住右脚跟用力上举, 使脚沿体侧向上托举贴近头部,脚底朝上;左手上举成亮掌。 (图6、图7)
【要领】右腿先抬后蹬,贴身正托,上顶下沉,肢体聚中; 腿和臂完成上托时要尽量贴近上体,以便靠近中心线保持平 衡。
(六)霸王开弓
右腿屈膝半蹲,左腿屈膝使左脚尖勾扣于右支撑腿后膝窝 内;左手上举亮掌,右手向右侧冲拳;目视右侧。(图8、图9)
【要领】两腿屈扣要紧;两手随体保持平衡。
(七) 吕仙让酒
右腿挺膝伸直,全脚掌着地,膝关节微内扣支撑身体,左 腿伸直向左后侧上举,脚尖绷平;上体前俯并左拧约45。,与 左腿成一条直线;右手掌直臂前伸,指尖向前,左手掌随体向 后上方直伸;目视前下方。(图10)
【要领】抬头、挺胸、塌腰、挺膝、绷脚面;左腿向左侧 上举要高于头部,凝神聚气保持平衡。
(八) 卧云观天
左腿直腿支撑身体,右腿屈膝后向前上方直腿点伸,脚面 绷平;上体后仰;两手直臂左右自然分开;目视上方。(图11)
【要领】仰身、挺胯,做动作时,支撑腿由屈膝到伸直 要慢慢过渡,并配合上体后仰的速度和幅度,协调一致,保 持平衡。
并配合上体后仰的速度和幅度,协调一致,保 持平衡。
中 二、动桩功
时 钟离拨浪平
泉 两脚开立,左右宽与肩同,脚尖向前,两脚跟离地;两手
叉腰,以两脚前掌为轴向左右180。连续拧转摆动。(图12、 图13)
【要领】松静自然,竖项含颌,上体正直,两膝挺直,拧 转
时两腿交叉要贴紧,转动达到极限;头随转而动。
两脚开立,宽为本人身高的二分之一,脚尖内扣,屈膝下 蹲,甑关节稍高于膝,两脚跟离地;双手捧杯,连续前俯后仰 摆动;目随手动。(图14、图15)
(二)湘子饮酒
【要领】松静自然,松肩沉肘;上体摆动的幅度由小到大, 直到极限。
第二节头功
头功,也叫头法,泛指运用头的各种技术方法。“头正身 直,以率其形”,头部位置端正,能至立身中正、胸纳浩气、 四肢肌张力均衡,重心稳如泰山。头部位置的变化,能通过改 变脊柱的曲度引起上体状态的变化,引起肢体肌张力重新的分 配。例如,低头能引起上体弯腰前俯,表现出或进身贴靠、或 俯身抱腿、或着地滚翻;仰头能引起上体挺胸后仰,表现出或 后退、或做仰身平衡;歪头能引起同侧肩部肌张力下降,异侧 肌张力上抬,表现出或同侧上勾拳、或异侧高侧踢腿、或摇闪 防守;转头能引起颈侧肌伸缩牵动双肩前后移动,表现出或拧
浏览5,56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