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转体、或正面冲拳蹬腿等。同时头的作用还表现在“眼观六 路,耳听八方,吐故纳新、以气催力”,以及“铁头功”顶鼻、 华撞胸等诸多方面。
醉 头部在武术套路锻炼中主要表现在随势(随视)或定势
彖 (定视)的手、眼、身法、步等的协调和亮相上。在实战技击 中可以表现在顶、撞、点、撑等。
平时多练习头顶上领(以百会部位上顶的感觉)、下颌微 内收、颈项顺随竖直和摆头、转头、头部仰俯以及铁头功等动 作。
第三节摹志
拳法俗称“手法”,属踢、打、摔、拿技法中“打法”的 范畴,少林醉拳的拳法是通过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实用技法 中提炼、加工并融入醉拳技法的,提炼后的醉拳手法动作简 练、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变化多端。
一、手型
醉拳中的常用手型主要有拳、掌、勾、剑指、握杯手和凤 眼拳等。
(一)拳
四指并拢卷握,拇指紧扣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节。(图 16)
(二)掌
四指并拢伸直,拇指弯曲扣于虎口处。(图17)
二、手法
醉拳中的拳法根据手型、着力部位、贯注的劲法和运动方
向等的区别,主要分为:(1)拳,用拳面冲、钻、崩、栽、 中 抄、贯;用拳轮劈、扫、挂、撩;用拳背砸、压、弹横;用拳 平 心扣、圈、搂;用拳眼挑、摆、横等,以点拳为主的握杯手、凤 醉 眼拳法&括点、击、掐、闯、压、格、带、缠八法等。⑵ 掌, 彖 用掌沿劈、砍、切、截、削、推;用掌心掺、按、拍、托、 撩;用掌背摔、盖、磕、弹;用掌根推、塌、掖、撞;用掌指 穿、插、挑、抹等。(3)勾爪,用背部撩、弹、磕、格;用 身部勾、搂、采、带;用尖部啄、戳、扣、抓。(4)指,主 要是力达指尖的点、戳、刺、穿等。
运用时注意,凡由上向下进攻时要立腰、抻膀、探臂、抖 腕等;防守时要含胸沉气、沉肩坠肘;由下向上时要肢节稳 固、肌腱紧张、气势刚猛、爆发力强;由后向前时要目标明 确、精力集中,拧腰送肩、肘贴肋旋臂而出,发力强劲;由前 向后时要坐胯、拧腰,顺随圆滑,顺势发力;左右运动时要以 腰身的转动带动手臂的横移,拧腰转肩,多利用惯性借力;缠 绕运动时要以自身或腕关节为轴,放松关节和肌肉,空间位置 要相对稳定。
第四节眼法
眼法,俗称“眼功”,武术中的眼功泛指通过功法锻炼达 到保养视力,发掘视机能和非视觉“视”物潜能的作用。眼功 的锻炼效果主要表现为:提高目光敏锐和明亮度,扩展视野面 (眼观六路);提高凝聚力(穿透力);增强瞪目直视而不眨的 能力(硬度);提高在变动中观察变动体的能力(分辨能力)
以及手眼相随的灵活性能力等。
一、常用眼法
醉拳中的眼法大致可分为6种。
(一) 视
正面注视。要求全神贯注、集中于一点。
(二) 瞧
正面看近处。眼神不要看得太远,凝聚力稍弱。
(三) 瞄
用眼睛斜着看。其中包含着藐视的意思,主要是给对方制 造一种假象。
(四) 瞟
很快地看一眼,状似很不经意。
(五) 痴
眼神发呆,面似呆板,给人造成一种反应迟钝的感觉。这 也是迷惑对手的一种方法。
(六) 乜
眯着眼睛往斜下方轻率地看一眼。
二、传统眼功训练
“拳技以眼为尊” “破敌全凭一双眼”这些术语开门见山 地道出了锐利的目光在克敌制胜中的重要作用。传统武术中对 训练眼功有着许多严格的要求,方法也多种多样。在此简单地 介绍两种常用的练习方法。
(-)单人练习
- 看树叶
在环境清静之处,面对一棵树;远近距离适当,两腿自然 分开,松静自然,两手叉腰,两眼平视,紧盯着一片树叶(或 树枝)。稍停,两眼向别处观望一番,然后,再在最短的时间 内,分辨出刚才所盯紧的那片叶(或枝)。
【目的】主要练习观察和分辨能力。
【要求】环境清静、心平气和;树叶不要太过于茂盛,练 功时注意力集中。
- 夜视香头
此法是少林寺武僧训练眼力的传统功法。其方法是:于夜 深人静之时,在一空屋中置一方桌,桌上点燃一支香。然后吹 灭所有蜡烛,身立于香火五步开外,屏心静气,双目专注于香 头,观察其燃烧之红光。久而久之,双目看香头,越来越大, 越来越清楚,眼力倍增。然后,时间可由一炷香逐步增加到三 炷香,距离可逐渐拉远。
【目的】增强自我控制精神和眼力集中的能力,提高眼球 肌肉的强度。
【要求】要全神贯注,精神集中,达到一定功夫时,可取 马步蹲桩势,气沉丹田,配合气功训练,醒脑明目。
(二)双人练习
- 盯棉球
用一丝线吊于房梁上,丝线下端绑一小棉球,二人相对而 立,距离三至五步。练习时,一人鼓气吹棉球,另一人双目随 棉球晃动而转动。也可以一人用手拨动棉球左右摇摆,另一人 双目紧盯棉球左右转动。二人交替进行,每日早晚各一次。此 法是少林传统功法之一。
【目的】增强眼球转动的幅度,提高眼肌活动能力和灵敏 度。
【要求】要持之以恒,练习时头部不能随之转动。初练 时,可能会出现眼球酸困、流泪,可闭目休息片刻,然后接 着练。
- 对插指
两人面对而立(当一方伸手,指尖大约可以触及对方鼻子 为准)。两腿自然开立,双臂叉腰,一方伸臂平举向对方眼前 猛插,掌心朝下,掌指朝前。
【目的】锻炼眼睛的应变能力和硬度,做到目不转睛。
【要求】伸手要快,距离掌握准确,直到手指插到眼前而 眼不眨为止。
华 第五节肩胯清醉
泰 肩和胯作为人体躯干上下两端的连接部位,在武术上的功
能却无疑和拳脚一样犀利无比,它们在其他技法的配合下,能 演变出非常丰富的技击技术。
(一)肩
肩有挤、靠、顶、拨、抖撞等,运用时一般多以肩部、肩 背部以及前胸等部位利用躯干倾倚、抖撞等方法攻击敌人。
胯
胯有拨、顶、靠等技法,运用时多配合步法、身法、摔法 等技术攻击敌人。
肩胯法发力浑厚、刚猛,是贴身搏击实战的重要技术,特 点和效果非常突出。但值得注意的是,贴身靠打的距离过近, 也给自身的安全带来极大的危险。第六节身少林醉拳素有“上盘随风摆,下盘似生根”之说。也就是 说,上肢就像风雨中的柳树枝条,虽然左右摇摆,但根却是深 扎在地下,非常牢固。这段文字主要是突出了醉拳中的腰功。
腰是贯通上下肢体的枢纽,也是运用身法的关键。“练功 不练腰,终究艺不高”,所以练习腰功必须与手法、步法有机 地融合在一起,随势而动,随形而变,并结合醉形、醉态及各 种踉跄醉步等进行练习,才能更好地表现出醉拳身法的独特风 格。身形表现主要有四大种类。
(1) 以胸部变化方向表现出的身法有:正身、斜身、侧 身、移身、返身、转身、横移身等;
(2) 以躯干伸屈表现出的身法有:俯身、仰身、倾斜身、 弓身、挺身、缩身、长身等;
(3) 以躯干旋转表现出的身法有:拧身、旋身、摇身、翻 转身等;
(4) 以躯干攻防表现出的身法有:进身、退身、贴身、挤 靠、抖撞等。
醉拳中的身法由于主要是表现出醉酒后的自然形态,所以 低头、含胸、拧转腰、前俯后仰、左右摇晃等身形、身法相当 突出。因此要想练好醉拳,必须从压肩、涮腰、下腰、吊腰等 基本动作开始,刻苦锻炼,才能为练好醉拳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七节多
成“脚法轻固,进退得宜”(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 要篇》),意指只有具备扎实、稳健的步型和轻灵、敏捷的步 法,才能满足实战格斗中随心所欲、自由灵活的身体移动。 “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 “步法乱,拳法慢” “打拳容易 走步难”等,这些千古武谚精辟而简捷地阐述了步法在武术运 动中的重要作用。的确,中华武术各门各派历来都非常重视对 步法的训练。如八卦掌视走步为百变之祖;武子梅花拳四角穿 行,八方踏位;武当九宫步天下闻名,其他诸如三角步、梅花 步、七星步、骑龙步等数之不尽、举之不竭。内容丰富,行之 中 有效的进退之法是历代前辈名师们精心揣摸、千锤百炼的血汗 华 结晶。步法的正确运用,必须具备敏捷、灵活、迅速、准确四 醉 大要素。一个步法的成功运用,既有与手、腿、身诸法的密切 摹 配合和统一协调,又能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调整与对手之间 的攻防距离。同时,又能自始而终保持良好的身体平衡。因此 说步法虽然不是直接的攻击手段,但却是最有利于实施有效攻 防,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所以,只有通过专项步法的刻苦训 练,才能满足“调整距离、捕抓战机、发动攻势、转换防反” 等必要手段的需要,发挥出技击水平。
《李小龙技击术》中指出:“搏击中,千变万化,攻防交 错、灵活快速的步法就好比一把扇子的扇骨。”试想一把扇子 如果没有了扇骨,那会成什么样子呢?这说明步法虽然不是直 接的攻防技术,却是调整距离、实施有效攻防必不可少的重要 因素和技术。
醉拳中的步法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在这里以点、碎、 跌、冲等几种类型的步法为主,简单地介绍几种常用步法。
一、 随形步
随着上身摆动或身体重心的移动,而使步法和身体达到协 调一致的自然移动。
二、 梅花步
步法的落点形似五点梅花(图22)。练习时或右脚向中间 跨出一步,左脚随即向前跨步,当左脚落地之后,右脚由中间 一点向右前方跨出(图23);或采用相反的走型(图24);亦 或右脚向左前方上步,左脚绕过右脚向右外侧上步,当右脚向 原来的位置退步后,左脚也向原来的位置落步等等。
四、进步
一脚向前进步,重心随之向前移动。
五、 退步
一脚向后退步,重心随之向后移动。
六、 插步
一腿经另一腿后面横迈一步,两腿成交叉状。(图26)
七、 盖步
一腿由另一腿前横迈为向前盖步。(图27)
八、 碾转步
随动作需要,以两脚前掌为轴着地左右碾动或颤滑移动。
九、 抢步
后脚用力蹬地,使前脚稍离地面后猛然前创,后脚滑步随 进。
十、侧闪步
后脚用力蹬地,使前脚猛然向左前方(或右前方)迅速上 步,后脚随身滑进。
泉 腿法,俗称踢法或是腿技。腿法位居踢、打、摔、拿之 首,是中华武术实战格斗中克敌制胜的重要代表技法之一。拳 谚有“南拳北腿,各显神通”之说。南、北派别分类概念最早 出现于陆师通的《北拳汇编》中,他是以长江流域划分的界 线,根据南北地理环境及人的体质、气质不同,结构小巧严 密,动作紧凑细腻,步法轻灵稳固,劲力充沛而跳跃较少的长 江以南的拳种为“南派”,俗称南拳;以腿法丰富多变,拳式 舒展大方,起伏迅速明显,多腾空而活动范围较大的北方拳种 统属“北派”,俗称“北腿”。其实,北派重腿亦重拳,南拳尚 拳也练腿,所谓:“南拳北腿”,实则是长短互见,相辅相成, 只不过各有侧重而已。
少林醉拳亦属北派拳种之一。
少林醉拳擅长腿法,素有“拳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之 说。
少林醉拳侧重练腿,偏爱“踢法”,因为腿的优越性的确 非常突出。
人体腿部的甑关节和膝关节属于间接骨连接,特别是髓关 节,它是典型的环窝型关节,环窝型关节在强有力的肌肉作用 下,能够产生大范围多种轴性运动,如屈、伸、内收、外放、 外展、旋内、旋外及环绕等,可以满足人体各种运动的不同需 求。通过武术运动中专项的柔韧性训练,不但可以增加韧带、 肌腱、肌肉、皮肤的伸展性和弹性,还可以增大关节运动幅 度,提高动作质量,加大攻击范围,同时,也能够减轻和避免
运动性损伤。
拳论云:“劲起于脚,发于腿。”脚、腿是劲力发动的根 源。脚、腿也具备强大的力量,如果再通过武术中的专项力量 或强化性力量的训练开发,那么腿法在武术实战中具有力大快 猛的实效特点就更为突出。
隐蔽性是在实战运动中通过运动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战术 意识。构成动作隐蔽的原因有两个因素:一是由人体本身的生 理结构形成的。腿位于人体下部,远离对方的眼睛,当双方处 于对峙状态而尚未做出进攻动作之前,双方的眼睛始终是盯在 对方的面部、双肩等上肢部位,借以观察、分析对方的进攻意 图和攻击部位。这时注意其腿部的则是眼睛的余光,注意力相 对较弱。第二点则是直接运用战术意识创造出来的。在对峙 中,一方先主动进攻,利用拳、掌及其他方法做出假动作佯 攻,引诱对方做出相应的反应或利用假动作迫使对方做出错误 的防守动作。在对方的注意力被假动作所吸引、调动时,突然 以快速、准确的腿法打击对方,往往使对方在措手不及的被动 情况下而被击中。
如果说腿部的力量、活动范围和隐蔽性等方面都较其他部 位突出而备受拳家重视的话,那么,丰富多变的技术技巧则是 少林醉拳腿法的神韵和精髓。明代戚继光除了在《纪效新书》 中记载了擅长腿法技术的“山东李半天”夕卜,还根据实战需 要,专门总结编写了 “练足力” “练兵实纪”等为提高武术技 能和体能服务的锻炼方法;清代甘凤池在《花拳总论》中对 108种腿法的运用、拳理、功法、技巧作了详细的阐述。这些 珍贵的历史资料对推动和提高腿法走向系统化、实用化、科学 化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在,人们在总结108种腿法的基础上,再结合其他拳派
中不同形式的腿击技术,逐渐形成了大约有二百余种的腿法 中 (但从实战角度来讲,能用于搏杀的实战腿法,也不过只有二 华 十余种,因此,应以“少而精”为妙)。纵观这些腿法,从动 醉 作路线、技术结构和技法要求上可归纳为屈伸性腿法、直摆性 彖 腿法、扫转性腿法、地躺性腿法和腾空性腿法5种。屈伸性腿 法是指由出击点向被击点直线以屈伸动作攻击的腿法,如弹 腿、踹腿等;直摆性腿法是指向左或向右横击对方的腿法,如 摆踢、鞭踢等;扫转性腿法是指多以弧形路线扫转摆击对方的 腿法,如前后扫腿、转身后扫腿等;地躺性腿法和腾空性腿法 则是利用倒地或跳跃动作有机地和攻击性腿法相结合,形成的 一种独具风格的腿击技术。
在实际应用中,腿法又可分为两种运用形式。一是放长击 远、力大沉猛的大腿法,它主要攻击在中、远距离上的对手; 二是既暗又快的小腿法,它以快、准、隐蔽性能好的特点,专 门打击在近、中距离上的对手。如果双方的距离过近,无法使 两种腿法发挥作用时,就可以运用坚硬、凶狠的膝部打击对 方。因此,丰富多变的腿法可以在不同的角度和距离上打击敌 手。
一、十字腿(正踢腿)
身体直立;一腿伸直支撑,另一腿挺直、勾脚向前上方踢 起;两手左右立掌平伸;目视前方(图28、图29)。
【要领】头正身直;臂、腿伸直,脚尖紧勾,全脚着地; 摆动腿上踢过胸后要迅速加力;两腿交替进行。
二、 斜面腿(斜踢腿)
与正踢腿基本相同。唯摆 动腿踢起后脚尖勾紧,向异侧 耳部踢击(图30)。
三、 侧身腿(侧踢 腿)
身体直立;右腿伸直支撑, 左腿挺直沿体侧向左耳后部勾 脚上踢;左手屈肘于右胸前侧 立掌,右手微屈肘上举亮掌; 目视前方(图31、图32)

【要领】头正身直,外旋开胯,三直一勾,过胸加速。
四、 回风腿(里合腿)
身体直立;左腿伸直支撑身体,脚尖向前,右腿挺直由右 向上、向左、再向下方经面前划弧摆动;上肢动作与正踢腿相 同(图33、图34)。
【要领】侧起斜落要充分开胯;弧形摆动要高,摆动腿过 腰后要加速;三直一勾。
五、 拨浪腿(外摆腿)
动作与回风腿基本相同,唯摆动腿是由右下方向左、向 上、再向右经面部划弧扇面摆动(图35、图36)。
【要领】与回风腿相同。

白马翻蹄(后蹬腿)
醉 左腿挺膝伸直支撑身体,右腿膝关节微屈向后上方倒蹬,
基 脚尖勾紧;上体稍后仰并右拧;目视前上方(图37)。
【要领】仰头挺胸,摆动腿倒踢快速有力。

、倒打金冠(后撩腿)
左腿挺直支撑身体,右腿直腿用力向后上方撩踢,脚面绷 平;上体前俯并微右转45。左右,两手直臂随动作右前、左后 自然挑起;稍右转头,目随后腿(图38)。
【要领】挺胸、抬头、展胯;摆动腿后撩时快速有力,上 体抬起成反弓形配合动作。
八、裙里腿(勾挂腿)
身体左侧倒地,两手 扶按体前地面,上体稍抬 起;左腿屈膝,右腿在左 腿前上方稍屈膝呈剪状盘 落,随即,左腿挺膝前勾 后迅速屈膝收回,右腿后 扫回拉后迅速挺膝向前上 方铲腿,力达脚外沿;目 随右脚(图39—图41)。
【要领】勾挂、扫剪轻 快有力,发力脆猛、顺达。

九、乌龙摆尾(转身后摆腿)
身体左转;右腿支撑身体,左腿由左向后、向右前方迅速 扫摆一周,脚高于头,力达脚跟部;两臂随体左右平摆(图42 一图 44)。
第九节地身甫功
跌、扑、滚、翻之法,在醉拳套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 不但是把醉拳套路推向高潮,增强艺术表演效果,显示美感的 重要体现方法,而且在实战格斗中也起着“暗藏杀机、化险为 夷、故示假形、败中取胜”的重要作用。地躺动作内容很多, 现以跌、扑、滚、翻来分类概括说明。
一、跌法
跌法包括前倒、后倒、侧倒、盘腿跌、腾空踹腿跌、抢
背、腾空仰身直跌及旋身扫腿跌等。 (一)栽碑(前倒)
醉 两脚并拢,身体直立;两臂握拳屈肘举放于胸前,拳轮相
塞 对微向里斜;目视前方。随即,身体保持平直向前倒地,以两 脚尖和两前臂(包括拳和掌)支撑地面(图45、图46)。
【要领】身体前倒时,头颈上顶,肛门提缩,两腿夹紧, 腰背肌肉紧张,身体始终保持正直,倒地后胸、腹部位不能着 地。

(二)硬跌尸(后倒)
两脚并拢,身体直立;两手握拳收抱于两腰间;目视左前 方(图47)。
承上,左腿稍屈支撑体重,右腿伸直向前上方抬起,脚面 绷平,高与胸平;同时,上体含胸拔背,两拳屈肘举放于胸 前;目视右脚尖(图48)
承上,右腿前伸,挺甑、展腹使上体后倒,以肩背部着 申 地,左腿屈膝,脚跟提起,以脚前掌支撑地面;目视前上方 华
【要领】后倒时,上身先紧缩,在肩背部着地一瞬间, 迅速舒胸、展髓、伸左腿;背部着地点应尽量靠近右脚,触 地时,肩背肌肉保持紧张,同时低头、收下颌,避免后脑损 伤。
(三)怪莽翻身(侧倒)
左腿直立支撑体重,右腿屈膝提起,脚尖向下,脚面绷 平;上体稍向右后方倾斜;同时,右臂屈肘,右拳收于腰间, 左掌平按在右肩前;目视左掌(图50)。
承上,上体向右拧转,左腿屈膝下蹲,重心下降,身体向 右后侧倒地;同时,右腿挺膝向前伸直,以脚外侧和大小腿外 侧着地;右掌在触地的一瞬间,微擦地向刖伸按于地面,左手 在右胸前屈肘按地使上体右侧悬空;目视右手(图51)。
【要领】倒地时,要充分送甑、挺腹;右脚尽量前伸,使 右腿外侧与右臂内侧及两掌同时着地,同时注意左腿尽量屈 收,以脚尖或前脚掌着地;上体尽可能保持悬空。

(四)飞天卧佛(腾空盘腿跌)
两脚并拢,身体直立;右手握拳屈肘置于右腰间,左掌立 掌向左前方推出;目视左前方(图52)。
承上,上体左转,右脚向左前方上步,脚尖内扣,左脚跟 提起,两腿稍屈;同时,右臂向左伸直,左臂下落,上体稍前 俯;目视左掌(图53)。
承上,右脚蹬地向上跳起,左腿屈膝上提;同时,两臂上 提,身在空中左转180。;眼看左手(图54)。
承上,右腿伸直上摆做里合,左腿屈膝提收;身体在空中 继续左转约90。;眼看左前下方(图55)。

承上,身体继续左转,同时上体侧倒落地;左腿弹踢伸 直,右腿在左腿上方成剪状向下盘跌,以左腿外侧、右脚掌、 两前臂及两掌同时着地(图56)。
【要领】腾空要过腰,翻转要快,在空中下落时成侧倒姿 势,落地时,左腿外侧、右脚掌、两前臂和手掌同时落地,肘 关节保持弯曲;左侧腰部上提,肋部悬空;抬头,目视右上 方。
(五)青龙卧云(腾空侧身跌)
通过击步助跑,右腿猛然屈膝上提,左腿用力蹬地。(图 57)
承上,随即上体左拧并稍左倾;右腿挺膝伸直向前上方踹 击,左腿屈膝上提控腿;同时,右手俯拳向前横推,左拳拉回 左胸部位(图58)。
承上,身体呈横卧姿势直接下落;两手在体前左侧屈肘扶 中 地;左腿屈膝,右腿盘落在左腿上成剪状;抬头,目视右前方
华(图59)
(六)抢背(跃起背摔)
通过上步助跑、垫步,迅速形成两脚并拢两膝稍屈的姿 势;同时上体前倾,勾头、弓背,两手由上向前下方下打摆动 (图 60)。
承上,随即双腿猛然蹬地跳起,由后向上、向前、再向下 翻转一周后于体两侧屈膝下落,脚前掌着地;同时上体以肩背 着地,与双腿一起用力将腰部悬空撑起;两手臂伸直左右扶 地,掌心向下;头微勾起;目视前上方(图61)。
【要领】腾跃高、翻转快、落地稳;双腿与肩背、双手要 同时落地,腹部上挺。
承上,右腿从右侧抬起, 左脚随上体左转之势蹬地跃 起,在空中平行左旋(图63)。通过插步旋身助跑动作, 上体前俯并向左转(图62)。
承上,当腾空达到最高 峰时,身体左拧下落;右腿 屈膝盘扣平面落地,大小腿 外侧着地,脚尖内扣,左腿 顺势向左后方直腿扫摆;同 时,右臂屈肘下落按于右下 方将上体撑起,左手屈肘俯
按于右肋旁;头左转,目视前上方
【要领】身体在空中左旋的同时左拧上体,应以肩带腰旋 转;双手与身体同时落地;扫腿幅度不宜过大。
二、扑法
扑法包括跃起前扑、扑虎等。这里仅介绍扑虎动作。
饿虎扑食(前扑虎)
两脚蹬地跳起,两臂前摆,使身体腾空前跃;两腿伸直向 后上方摆起;眼看两手前(图65)。
承上,当身体接近倒立竖直状时,两掌向前落地,屈肘支 撑,抬头、挺胸、塌腰、展甑,身体呈反弓形,使胸部、腹 部、大小腿依次着地(图66)。
【要领】抬头、挺胸;两腿并排伸直,脚面绷平;下落屈 肘,胸、腹、

三、滚法
醉 滚法包括前滚翻、后滚翻、乌龙绞柱等。
条 (一)天犬滚珠(前滚翻)
右脚向右前方上半步,两腿屈膝;上身前俯;左手扶地, 右手由外向里划弧收至右脚内侧,手心向上;低头,眼看右手 (图 67)o
承上,两脚蹬地,上身卷屈,以肩、背、腰、臀部位呈圆 球状依次向前滚翻;同时左手推地(图68)。
【要领】身体团紧,滚翻要快。

(二)倒卷席(后滚翻)
两脚并拢,屈膝半蹲;两手在胸前屈肘握拳;身体重心下 降,并团身后倒;先以臀部着地,然后依次以腰、背部着地向 后滚翻(图69、图70)。
【要领】滚翻时,要保持低头、含胸、收腹,轻松灵活, 起身快、稳。
(三)乌龙绞柱
上体侧倒;两手至体左侧扶地;右腿前伸,左腿稍屈。随 即,右腿向左大幅度用力平扫;同时,身体后仰;右手离地闪 让右腿(图71、图72)。
承上,当右腿继续向右扫摆过面部而起时,左腿随之划圆 上摆并与右腿交叉(图73)。 承上,上体后仰贴地;两腿顺势向右继续拧绞,随弧度逐
渐减小,脚逐渐升高,上体随之左旋挺起以臂、腰、背依次离
华 地成右肩臂支撑(图74)。

承上,当两腿并拢成两手倒立状时用力推地、弓腰使两脚 依次落地,上体起身(图75)。
【要领】扫摆腿幅度大、速度快,以扫带绞,以腰带腿; 倒立时双手要主动推地使身体拔起;动作连贯、协调。
四、翻法
翻法包括侧空翻、后手翻、鲤鱼打挺、前手翻、旋子转体 360。等。
(-)蛮子(侧空翻)
自上步助跑开始,左脚猛力蹬地跳起,两臂向前上方摆 起,头部向左膝部位靠拢,右腿直挺,用力快速向后上方摆 起;身体腾空;两腿伸直分开成倒立姿势(图76—图78)。
承上,身体在空中继续翻转并迅速拧腰、收髓左转180。; 右脚以前脚掌领先着地,依次全脚掌着地,随之左腿落地(图 79)

【要领】注意抬头、挺胸、立腰;跳跃要高,翻转要快, 落地要轻稳。
(二)金猴翻山(后手翻)
两脚分开,比肩稍宽,以脚前掌着地;两臂迅速向上、向 后振臂摆动;同时两脚用力蹬地向上跳起,抬头、挺胸、展 甑、身体尽量上拔(图80、图81)。
承上,身体达到最高峰后呈倒立姿势,然后弓腰收腹,同 时,两腿迅速伸直下摆;双手推地,身体立起(图82)。
【要领】翻身动作要快,蹬地用力,摆臂迅速,两腿下落 点要尽量靠近双手。

(三)鲤鱼打挺
身体仰卧;两腿并拢伸直向上收摆至接近头部;两手屈肘扶于两大腿处(图83)。
承上,随即,两手用力前推;两腿用力向上、向前下打, 屈膝落于体两侧;同时,挺身立腰,仰头挺腹,配合上体突然 勾头、收腹之势,使身体腾身弹起(图84、图85)。
【要领】推撑大腿顺双腿下打之势同时用力;身体离地 后应勾头、含胸,迅速上顶,动作协调;挺腹、收腹劲力顺 #达。
(四)金猴翻山(前手翻)
通过助跑、垫步使上体前倾,两臂伸直,由前上方迅速向 体前下方下摆撑地;左脚迅速蹬地,右腿带动左脚上摆,两腿 并拢,使身体呈倒立姿势(图86、图87)。

承上,随即,两手臂猛力推地、顶肩,使身体继续向前腾 空翻转,双脚下打自然落地(图88)。【要领】助跑轻快,两臂推顶与身体倒立腾起、翻转要统 一、协调;腾翻时注意惯性接力。图88
(五)鱼跃龙门(后空翻)
两腿屈膝下蹲,随两臂 向上猛然振臂摆动,两腿同 时用力蹬地跳起,当身体上 拔到最高位置时,借助上身 后仰之势,两腿屈膝上提从 前向上、再向后下方翻转落 地;两腿微屈;目视前方 (图 89— 图 91)。
【要领】蹬地快速有力, 上拔要高,仰身屈膝抱腿时 身体呈团状,落地时屈膝通过助跑猛然转身插步,上体前俯左摆;右腿向左、向上 摆起,左脚蹬地跳起后即向上摆与右腿并拢;身体挺直;同时 右手插向左腋,左臂屈回胸前,头朝左转,使身体沿自身垂直 轴向左转体360。,随即左右两脚依次落地(图92一图95)。
(六)乌龙搅云(旋子转体360° )

【要领】蹬地要充分;待身体上腾至最高点时才并拢双腿, 然后要使身体保持直体边平旋边转体。
第十节劲法
劲法是武术运动中通过肢体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融武术技 巧、力量、气息等于一体的用力方法。这种力,是在意识支配 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的有序化配合产生的运动“活 力”。
一、力与劲
力与劲,同是通过肌肉活动去克服或抵抗阻力时所表现出 来的一种能力。武术运动中引起人体运动的劲,也称内力,从这点讲,力和劲是一回事。但是,武术中的劲与通常所说的力 又并非完全等同。力是在大脑指挥下的肌肉收缩之力,是先天
华所具备的本体能力。由于没有经过专项练习和有目的的相对开 醉 发,其神经传输较慢,转换滞钝,随意性较小,所以,亦称本 泰 力、拙力或是蛮力。特点是弹性较差而持久性强。劲则是由意 识支配下的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按照一定动作规格进行有序 化配合产生的“活力”。这种通过专项练习所获得的“活力”, 作用于外界或物体时能够聚全身之力于一点骤然爆发,故作用 面积小,压强相对增强,产生的攻击力非常刚猛、强大。另 夕卜,劲在经过神经中枢发放强而集中的兴奋冲动的引导下(意 识支配),无论从传递的速度、转换的灵活性,还是随意程度, 都能达到实战搏击的需要。因此劲优于力,更加实用。但是, 劲虽具备弹簧似的瞬间爆发之力,却不能持久。
浏览1,99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