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武术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
仅仅把中国武术视为一个体育项目、一种专门技能,还远远不能包容和理解中国武水。任 何体育项目虽然都会具有文化意义,但却没有一个体育项目会像武术那样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 特征,具有武术那么大的文化包容量和负载能力。
武术在民族文化的摇篮中,不断汲取传统哲学、伦理学、养生学、兵法学、中医学、美学 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使之理论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注重内外兼修、德艺兼备。诸如 武术的整体运动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观、气论、动静说、刚柔说、体用说、尚武崇德说等, 都从不同侧面反射出民族文化光彩,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中国武术之所以能称为武术文化,不仅在于它的广博的内涵、多元的功用,还在于它的强 大的生命力和独立性。尽管历史上曾遭外敌入侵以及多次“禁武”的厄运,却都没有因此而消 亡;它与多种文化形态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乃至相互渗透和影响,却没有被同化、被改变, 显示出它具有的文化延续能力和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
同时,从武术文化中,我们还能看到它所反映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比如强调“武以德 立"“德为艺先",反映出民族的以“仁”为核心注重人际关系和谐的伦理观念;行侠仗义、除 暴安良反映了刚健有为、人世进取、匡扶正义、不畏强暴的爱国主义传统;追求个人技艺的纯 熟、神韵和意境,正是成就内在人格完美的传统审美情趣;主张“轻力"“尚巧”、以巧智取、 顺势借力的技击原则,反映中国人礼让为先、有理有节、刚强而不狂野、功力扎实求内在的竞 争特点,以及崇尚自然、体现“天人合一"思想,重视血缘关系的宗法观念等等。
综上所言,我们可以概括地说,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 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第二节武术的起源
人们在狩猎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 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 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因此可以说武术起源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
对武术文化起源与发展的研究当中,专家学者对此持不同观点。
杨建营、徐培文在《古代武术宏观发展特征的研究》中指出:“中国武术自远古萌生,经 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的初具雏形,自秦汉三国,类武术套路、攻防格斗等运动形式的出 现,东传日本,到唐代武举制的实行,自两宋武术体系的初步形成,到明清武术发展至鼎盛, 基本上呈循序渐进的方式发展。历史上虽然也曾有过秦王嬴政、隋文帝、元王朝及清朝的禁武, 但他们禁止的仅是民间武术,从未停止过军事武术的发展。”
王世景在《运用技术观对武术起源的分析》中指出:“技术在对武术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可从 技术特征的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一是从自然性角度来说:在原始人类由被猛兽威胁到主动狩 猎的过程中,武术是一种抗争自然、改造自然的技术;二是从社会性角度来说:武术是在人类 发展过程中,在长期不断的搏斗与战争中所税累形成的一种攻防技击技术。"
姚海渡、俞林在《秦汉三国时期武术研究》中指出:“秦汉三国时期,推动武术发展的强大 动力是对外对内的战争,可以说军事战争是此时期推动武术发展的一支'强心针,,推动了武术 的快速发展。为武术提供了理论和物质的支持则是文化的融合与经济的发展,民间武术在这一 时期的经济、文化的激烈而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稳步发展,另外武术理论的大量出现,使得这一 时期的武术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更有利于武术的继承和发展。"
李德成在《武术起源与发展自论》中指出:“人类早期的各民族都有过为自身利益而征战的 经历,都有对战争的技术性总结。在冷兵器时代,对兵器的熟练使用和提高士兵的身体素质, 唯武术有效。各民族都有一套独特的武艺训练方式,如希腊人的角力、拳击,中国人的技击、 格斗。”
毛秀珠在《中华武术的文化渊源》中认为:“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产物,是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沉淀的反映。"
一、武术的萌芽
中国武术以它独具的风貌屹立于世界之林。作为一个武术爱好者,恐怕不是仅仅能打几套 拳、舞几手刀剑就可以了,还应对它的发生发展有所了解。有人曾经用唯心主义的说教蛊惑人 心,什么“仙传神授”、“夜梦真人授之以拳法”、“面壁九年创外家拳术”等说法相继出现。
到底武术是不是真的像一些人说的那样,是神仙传神授的呢?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到底有多久、有多长?是不是原始人时就开始有武术了呢?
原始人会打猎、会搏斗,但不能算会武术。因为武术是人类的一宗文化财富,是属于上层 建筑的东西,而原始人的生活主要是维持生命,他们的一切活动开始大都是无意识的本能活动。
但是武术的产生却是从他们的生存斗争中逐渐孕育出来的。处于“原始群”时代,“人民少 而禽兽众”,他们随时要防御凶禽猛兽的袭击,狩猎成为他们生存自卫的必需活动;另一方面他们也要捕捉动物为食为衣。因此,每一个人是猎手,同时也是战士。他们常常需要拳打、脚踢、 闪躲、跳跃,也要设法用石器、棍棒击中野兽的要害。严酷的生活条件使他们增强了意识,不 断改善自己的体力和智力,除了不断地改进武器,从技能上也逐渐总结经验和积累方法,而这 些有意识的活动,正是武术产生的萌芽。
即便从一些武术器具的变化上,也可证明中国武术的悠久历史。如武术器具从刮削器、尖 状器,砍砸器逐渐到刀、斧、矛、戈;从石器逐渐发展为青铜器,武器日渐精良,人们运用得 日益得心应手,使各种劈、刺、扎、砍等使用方法愈来愈丰富,其演变的过程是漫长的。
进入氏族社会,部落之间为了领地、财富而发生战争,《兵迹》中记载道:“民物粗攫而有 武矣。”这里的所说的“武"便是指军事战争。在战争中,双方厮杀常常是很激烈的,远则掷石 射箭,近则棍棒矛戈,有时也要徒手搏斗。为了保存自己,战胜对方,他们在平时进行严格的 训练,为战斗作准备。人们把战斗中使用成功的一拳一脚、一劈一刺进行传授和反复练习,又 在战斗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加以运用,这种技击术,应当说就是最早的武术雏形。如黄帝与蚩 尤两部落间相争时,蚩尤部落中用一种“角角氐戏”训练士兵,“头戴牛角而相抵”,用今天的 话来说,就是武术踢、打、捧、拿中的摔法。
那些在战争中令人神往的巧妙的技击术,后来也被用在战争间歇或庆祝胜利的欢娱时刻, 将士们把自己的武艺炫耀一番,一则助兴,二则显示他们的勇武精神。这种形式当时被称作 “舞相传在夏、商、周时期,有苗族逞强,禹欲带兵去征战,舜没有同意,认为还用不着武 力征服,让士兵训练“干戚舞”,干戚就是干戈玉斧那样的兵器,70天后,请苗族首领来看,对 方知华夏的军事实力雄厚,不敢再有侵犯之心,表示愿结为盟好。用今天的话来说,舜是用一 次威武雄壮的武艺表演,以心理战来征服对方的。
当然,这些古代武术处于朦胧和萌芽状态,与今天的武术面貌上大不一样。然而文化从来 是有继承性的,今天的武术正是从古代武术中逐步演变发展而来的。
概括地说,在人与兽斗、人与人争的社会生活中,从本能地自卫到逐渐产生有意识的技击 术,古代武术也就逐步形成了。
浏览4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