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武术的雏形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了生存的需要,就必须依靠群体力量同 自然界战斗。在狩猎的生产活动中,人类不仅靠拳打、脚踢、躲闪等徒手动作与野兽搏斗,还 需要拿起石头、木棒与野兽抗争,在这些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 的搏斗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但这却是武术技能形成的物质基础。

进入阶级社会后,在连绵不断的战争、家族的私斗中,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 腿逐渐被人们模仿、传授、习练着。因此,战场上的搏斗经验不断得到总结,武术进一步向实 用化、规范化发展,兵器和武艺也都有了较大程度的变化,武术体系正逐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很重视技击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铸造工艺也有了很大发 展,尤其在吴、越出现了制剑精良的名师大匠。当时不仅盛行击剑,文人佩剑也蔚然成风。到 了秦汉时期,武术的初期分支开始萌生,出现了拳术、剑术、象形武术等分支,为以后武术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

武术的产生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存环境中,人类首先面临的就是人与兽之间的争斗。为了猎取食物,人类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 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然而,这些击打的方法多是基于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身体动 作,人们还不能有意识地进行搏杀技能练习,但这些初级攻防技能却为武术的形成奠定了一定 的条件,也是武术的萌芽。

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就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并学会了使用这些工具击打 野兽的方法。而且我们从考古发现中可以了解到:旧石器时代已出现了尖状石器、石球、石手 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则出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刀和骨制的渔叉、 箭能,甚至还有铜钺、铜斧等。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在人与兽的争斗中,人类掌握了基本的搏 杀技能,原始人类的生存能力已大大提高。

真正意义上的武术萌生于人与人的战争中。据《吕氏春秋•荡兵》记载:“未有蚩尤之时, 民固剥林水以战矣。争斗之所自来者久矣,不可禁,不可止。"由此可见,早在原始部落发生大 规模战争之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人与人之间为抢夺食物、领地等进行的争斗。这些战争非常 普遍,而且由来已久,正是这些争斗使大量生产工具逐渐演变为人类互相残杀的武器。在战争 中,凡是能用于搏击的生产工具都成了战斗的武器,人们远则使用弓箭、投掷器,近则使用棍 棒、刀斧,器械巨大的杀伤力被残忍地展现出来。渐渐地,人们发现光有器械是不够的,由此 使用器械的技巧和战争中的格斗技术逐步分离出来,并沿着自身的规律向武术的方向发展。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大规模的氏族间战争,而这种原始部落之间有组织的战争加速了原始 武术的形成。据古籍记载:这一时期进行的大规模战争有黄帝与炎帝的战争、黄帝与蚩尤的战 争、夏禹伐九黎、三苗的战争等。原始人群为适应原始战争的需要,要作战斗的演习操练,以 熟悉战斗的击刺动作和应有的群体组合,于是在原始人群中萌生了 “武舞”,或叫“战舞”。

在近代某些带有原始风貌的民族风俗中,我们还可看到原始武舞的影子,如云南纳西族的 祭神武舞“东巴跳",数十上百人手持武器而狂舞。在现今我国发现的原始岩画中,也能够看到 一些原始武术的图像。在一些岩画中,远古的战士们成横列状,右手高举短戈,傲然屹立;还 有一些人一手持方盾,一手执两端粗中间细的武器,双腿弯曲呈马步下蹲,生动展现了原始武 术的威武形象。

三、武术的形成

武术虽然在原始社会的斗争中得以萌芽发展,构成了原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还只 是处于萌生阶段,还没进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范畴,因而真正的武术是在进 入阶级社会以后才逐渐形成的。

在人类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以后,武术开始从生产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专为统治阶级服务 的军事技能,并开始向专门化、复杂化方向发展。夏朝还出现了 “序”和“校"等以武术为主 的教育机构,进行各种武艺的传习和演练。当时的武技多称“手搏”、“手格”、“股肱”等,据 《史记》记载,夏王桀就是徒手生擒猛兽的技术能手。

殷商时期,出现了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一一田猎。那时是一个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田猎 已经不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谋生手段,而是一项具有军事意义的活动。田猎时,将士们驱驰车 马、弯弓骑射,进行军事技能训练,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大量关于田猎的记录。随着青铜冶炼技 术的发展,矛、戈、戟、斧、钺、刀、剑等精良兵器开始出现,大大增强了武术的杀伤力。商朝还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形成了四面八方的臣民来殷习武的局面。

西周建立后,周天子为了维护贵族专政,对贵族子弟进行“六艺”训练。所谓“六艺”,即 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射”、“御”都是与武术有直接关系的训练内容。“射”、 “御”分别指射箭和驾驶战车,“乐"则是周朝开创的一种舞蹈,这种舞蹈是在东南西北四方各 做四次击刺的动作。这种套路后世称为“打四门",在后来的武术基础套路和传统套路中也能见 到,足见其影响深远。另外,学校还请著名的将帅讲述武术课程,武术文化教育的气象由此萌 生,武文化开始成为中国古文明的一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诸侯纷争、列国图霸的阶段,也是武术的格斗技能迅速发展的一个 时期。当时,诸侯各国“以兵战为务”,对拳技、臂力、筋骨强壮出众者都很重视。据《管子• 小匡》记载:为使齐国强盛,齐国宰相管仲实行兵制改革,责令官兵进行实战性武技训练,凡 是民间有拳勇而不报告者按隐匿人才问罪。为了发掘人才,每年春秋两季,齐国都会举行全国 性的“角试”,选拔武艺高强的人才充实到军队中去。经过训练的齐军举兵如飞鸟,动兵如闪 电,发兵如风雨,前无人敢阻,后无人敢伤,独出独入,如入无人之境,使齐国成为后来的 霸主。

在这一时期,武术教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列子•汤问篇》中有“纪昌学射"的故事,其将 学射的教、学、效果评估三部曲一气呵成,成就了古代武术教学难能可贵的一页。甘蝇是古时 一个著名的射箭高手;他只要一拉开弓,野兽就要伏在地上,飞鸟就要掉下来。甘蝇的弟子飞 卫曾向他学射箭,学成之后比师父的本领还高。后来纪昌要拜飞工为师学射箭。飞卫对纪昌说: “你先要练习不眨眼的本领,有了这个本领再跟我来学。"纪昌回到家,仰面躺在正在织布的织 机下,两眼不眨地盯着踏板。就这样一天、两天……两年过后,纪昌终于练好了眼睛不眨的功 夫。于是去拜见他师父飞卫。飞卫说:“这还不行,还要学看的本领,要能把小的东西看得很 大、很清楚,然后再来找我。"纪昌回到家,在一根牛尾毛捆住一个虱子,挂在窗口上,每天都 盯着它看。又是一天、两天、三天……三年过去了,他竟然能把一个虱子看得像车轮一样大。 再看其他物体,也都能把它们看得很大。纪昌拿来一张弓,搭上箭,向虱子射去,箭正好从虱 子正中间穿过去,而挂虱子的牛毛却没有断。纪昌连忙去找飞卫,飞卫高兴地说:“你学到了射 箭的真本领。”

奴隶制度的崩溃,使军事武艺逐步流入民间,武术技艺开始以个体性为基础向多样化发展。 为了提高武术技能,习武者之间比试武艺已经非常普遍并很讲究攻防技巧,打法也出现了进攻、 防守、反攻、佯攻等。而且,随着武术的发展及技术日趋完善,从实践中发展出来的武术理论 也开始形成。

《吴越春秋》中记载越国有一位著名的女击剑家。她不但剑技出众,而且还有一套技击理 论。其剑术理论阐明了其中动与静、快与慢、攻与防、虚与实、内与外、逆与顺、呼与吸等矛 盾双方的关系,是技击理论的千古经典,也成为后代剑法的基本要诀。

值得注意的是,剑术不仅在春秋战国的战场上发挥着临阵杀敌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是一种 表演艺术。无论是临阵打仗,还是击剑娱乐,剑术的好坏都关系到格斗者的生死存亡,所以这 时的剑术都是非常实用的实战技术,没有半点华而不实之处。在格斗时,往往先以假动作欺骗 对方,等到对手开始动作时,自己再动手。不动则已,一动起来就急如闪电.这样虽然是后发 制人,却往往抢在对手之前击中对手。庄子曾对剑术评价说:“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由此可见,早在2 000多年前,中国就已有较为成熟的技击理论, 这标志着中国武术体系在这一时期逐步形成。

浏览1,02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