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家尚劲不重力”,因为笨拙的用力方法,缺乏主动肌和 对抗肌机能的调整,使极度收缩的肌肉和充盈膨胀的血管导致 肌内僵硬、关节僵紧、劲不顺达、力点不准、连续性差及反 应、变化迟钝等。而劲则不然,动则一触即发,快速、短促、 猛烈的强大爆发劲力,能瞬达梢端,随心所欲,疾如闪电,快 似流星;静则一发即收,处之若素,稳如山岳。故拳谚云: “劲能克力,而力不能克劲” “力不足贵,活劲为高。”
二、气与劲
气,本指大自然浩翰之气,今引申为一切气体的通称。武 术运动中的气,一般意义上是指人体内的“真元之气”。何谓 真元之气呢?简言之,真元之气就是禀受父母先天精血之原气 (俗称元气或内气)与后天饮食中精微物质精化的营卫之气和
吸收大自然之气形成的宗气的化生结合。《素问•离合真邪 篇》:“真气者,经气也。”宗气(外气)与原气(内气)相 辅相成,有机结合,使气血运行于经脉之中(营气行于脉内, 卫气行于脉外),起到充养周身,维持生命的作用。
气法是指武术运动中以动作意识支配呼吸与真气运行的方 法。在运用当中,人体肢体的攻防、舒缩、开合等动作意识在 气息吐纳运行的运动规律支配下,以符合一定劲法要求与一定 形体动作相统一的基础标准上,达到“以意领气,以气催力” 的目的。“气血注,筋健聚,肌肉隆”;“骨为干,肉为墙”, 在骨骼的支持作用下,肌肉聚集营卫之气,产生刚猛的抖弹性 和减震作用,使“劲”得到充分发挥。
三、意与劲
意即心意或心法,也称意念,是对思维器官及其产生的思 想、意识、精神等的概括。其隐于大脑深处,无形、无象、无 声、无臭,为不可见之神、养身之根、健体之法。“手足运 动,莫不由心”(吴殳《手臂录•峨嵋枪法》)。因此,意可以 说是精神意识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和肌肉运行控制的主宰。 “心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是阐述意、气、劲、形四 者相互协调统一的辩证关系和通过对技术动作的领悟,以意念 启示及支配气息引导肢体按照动作规格进行运动的运用方法。 设计攻防动作用心,实施动作步骤由意,意发而气随,意气到 处,肌肉按规格有序舒张或收缩(劲力),产生肢体运动(形 到)。故有“意动形随”之说。因此,通过主观能动作用,达 到对精神、形体和气血专项锻炼是衡量一个人内外结合、神形 兼备的整体水平的唯一标准。
意、气、劲、形的统一,既能使全身之力聚为一个“整 中 劲”,又能使此整劲通过身体某一部位发放出去。通过静功与 年 动功、内功与硬功有机结合的专项修炼,可以诱发人体潜能, 醉 获得“防不畏强击、攻能破坚击锐”的超强能力。
四、劲法运用
劲法运用是武术运动中对劲力使用的方法和技巧的总称。 根据劲法的基本特征,可分为形态、强度、外表形式和运动方 向等诸多方面。鉴于运用为阐述主体,仅介绍运动方向类的常 用技法、技巧。
(一)寸劲
寸劲是种特定的发劲技巧。它和冷劲、抖劲都是指动作接 近目标的瞬间,才突然加快呼气和加速肌肉收缩发出的短促、 刚脆、猛烈的爆发力量。寸劲动作的特点是利用刚猛的脆力将 对方震出,而不是用推撑之力。发劲时,这三种劲力在表现方 面唯一区别的是,抖劲是经过蓄力、发力过程表现出多以贴身 靠打的劲力抖动,发劲时强调迅速转换腰肢的幅度和方向并多 配合吐气发声而出。而寸劲和冷劲则是在动作运动过程中,未 经有意识的蓄劲准备而迅速产生的“一触即发”的直接力量爆 发。这种发劲较“蓄而后发”的速度要快,但力度却相对要 小。因为这三种发劲技巧是诸多劲法表现中最为直接利用和配 合的爆发主体,所以平时应细心体会、勤加练习。
(二)直劲
顾名思义,直劲就是沿直线向外发出的劲力。直劲也是实 战格斗中最为常用的发劲方法之一。在实际运用时,人体着力 点在朝攻击目标直线出击时,跟随着力点运劲的肢节也应尽可 能沿此直线协调运动。为了增加直劲的攻击效果,发劲时多配 合长劲或倾体而动。
(三) 崩劲
崩劲分直崩、横崩和立崩三种。崩劲是一种短距离、大强 度的瞬间力量爆发。以横崩发劲为例,发劲时应在肢体松沉的 基础上,通过摇肩晃膀、抖臂弹腕等骤然而发、戛然而止的崩 弹动作,将劲力发出,力达腕与前臂外侧。注意发劲时腕部须 突然向拇指侧屈并配合吐气催力,发声壮威。
(四) 横劲
横劲是介于崩和靠之间的短距离力量爆发。是通过腰的拧 转带动上肢向左右移动的劲力。它可以贴身横击抖放,也可以 力达梢端,放长击远。发劲时,多配合抖劲的发力技巧,利用 刚猛、强大的爆发力将对手抖弹而出,并配合“吐气催力、发 声壮威”。横劲是实战格斗常用之劲法,须勤加修习。
(五) 劈劲
劈劲主于进攻,是直臂由上向下挥落的运劲发力,发力时 多采用鞭劲,劲力深长、沉猛,吐气发力,气势威猛。
(六) 通透劲
通透劲是指以腰脊发力,通肩、串臂、过腕,迅疾爆发而 出的深长劲力。发劲时,它既有“意感”攻击前胸力达后背的 穿透力,又有先吞胸裹肩、弓腰拔背然后突然展肩、吐胸、拧
胯、挺腰,使力量在瞬间节节贯透而出的渗透力。用时多以直 中 线发力并配合长劲而动。
(七) 弹劲
彖 弹劲是指利用反手动作接近目标时,突然加快呼气和加速
肌肉收缩产生的短促、脆猛的爆发劲力。在发弹击劲的同时, 大都配合寸劲和冷劲的发劲技巧。
(八) 撞靠劲
撞指冲撞,靠指贴靠,顾名思义就是利用身体惯性产生的 冲撞之力通过头、肩、背、肘、胯等部位向对方发出的冲击劲 力。此劲法在运用时多以贴身抢进的零距离配合抖劲(有时也 采用寸劲)爆发而出。特点是短促、凶猛、强烈,运用时常伴 以吐气发劲、以气催力。
(九) 引化劲
弓I,指顺遂其劲路,黏随其梢节,诱其深入;化,是内捆 外柔,顺势消化。引化劲的运用关键首先在于“顺随”,不丢 不顶、随势粘引,然后再通过以腰为轴,左拧右转加大“化” 的幅度,达到引进、落空的目的,再实施“顺势化打”的战 术。
(十)按劲
按劲是一种向前(或向后)运动的同时向下按压的劲力。 运用此劲法时,应根据对方重心的移动主动灵活地调整用力方 向和角度,如其重心向后,按压之力则向前下方;如其重心向 前,则按捺之力随之向后下方拖压。总之,按劲既有压按的沉劲,又具有“黏随化打”的活劲。
(十一)攒劲
攒劲是在直线前穿的运动基础上增加旋转滚动产生的螺旋 劲力。运用时边穿边攒,以攒辅穿,以穿助攒,使攻击动作的 效果更具冲击力和渗透性。
(十二)开合劲
开,指由内向外撑的劲力;合,则是由外向内拢的劲力。 运用开劲时距离不可过大,并配合腰、腿劲和意气。运用合劲 时应含有聚合之意,劲整而圆,强调外部姿势与内部意气相配 合。气与势要同时聚合。
第 —节成术
战术就是根据自身所具备的素质,在实战搏击中为了战胜 对手而专门设置的计策和方法。少林醉拳的战术指导思想和技 法特点既有“寓拳法于醉形,藏杀机于心”的动机,又有“形 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以醉形、醉态迷惑对手,“乱而取 之,战而胜之”的动作体现。这种“意由心生、以意领气、以 气催力、内外合一”,为追求攻防效果而选择的包括感知、思 考、推理、想象等一系列自觉的心理活动过程,就叫“心法”, 俗称“战术意识”。
“手足运用,莫不由心”(吴殳《手臂录•峨嵋枪法》), 战术意识的作用就是把已经获得的身体、技术、心理等训练成 果,根据实战的具体情况,通过战术形式表现出来,造成有利
于自己的态势,积极掌握主动权。这种战术意识的表现形式主 申 要突出在“行动的预见性、判断的准确性、攻防的主动性、技 华 术的目的性、动作的隐蔽性、反应的灵活性及相互配合的统一 醉 协调性”等诸多方面。也可以说,一个技术动作的成功运用, 泰 无不受战术意识所支配,同时,也是衡量智能水平成熟与否的 重要标志。
《孙子•始计篇》有“用而示之不用,近用示之远,远而 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 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作为素有“诡道”之称的战略战 术,是一种非常深奥的艺术。借鉴为武术技击的战术法则,其 精心筹划的重要性就更为突出了。然而,实战对抗,战机瞬息 万变,稍纵即逝,容不得犹豫,更不待深思冥想。因此,一个 训练有素的搏击者应始终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敏锐的观察 力,能迅速准确地随机调整自己的战术方案并加以实施的应变 能力,将纯熟的技术、高智能的战术意识和大无畏顽强拼搏的 精神相结合,一举击败敌手。
在实战运用中,根据敌人“贪则利诱,乱则速取,强则闪 避,怯则横取”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指导方针,武术搏击表现出 来的战术形式非常丰富,一般常见、常用的有虚实兼备、奇正 转换、以迂为直、顺势化打、致人而不致于人、避正打斜、诱 敌出击等。
一、虚实兼备
“虚实在我,贵我能误敌”《草庐经略•虚实》;“兵之 形,避实而击虚”《孙子兵法•虚实篇》。“虚实兼备”是中 国武术搏击中最基本的战术法则之一,其内容丰富、奥妙无 穷、博大精深。虚实与阴阳、刚柔、动静、开合之表象一样, 既是矛盾相成、相反的对立统一,又是牵制转化、循环交替、 阴阳消长的一种状态。“虚实” 一词的论据与理念源自古阴阳 学说《周易》,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概念术语。而传统哲 学则又是中国人从看待和处理天人、道器、人际、知行、价值 等等问题的传统思想观念中归纳出来的一门学问。由于它既源 于通过认识实践而形成的具体理论,又可以反过来指导人们的 实践和具体理论的研究,因此,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而“虚实论”则是哲学文化核心的辩证基础或依据。
“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庄子•说剑篇》),道理揭示在武术搏斗中,力大力小是相对 的,是可以转化的,阴阳变化得当,小力也能奇巧胜大力;快 慢也是相对的,也是可以转化的,虚实转化得当,后发者也可 以快于先发者而击中对手。但是阴阳、虚实是如何转化的呢? 它的辩证依据和观点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我们从太极图以黑为阴,以白为阳,白鱼黑眼谓之阳中有 阴,黑鱼白眼谓之阴中有阳而相环依抱、不分不离的形态来 看,由黑到白则黑色越来越少,白色逐渐增多;而当由白转黑 时,则白色逐渐减少,直至尽黑,而且此增一,彼则消一,彼 减一,此则增一,如此正反转化、生生不息的现象,中国哲学 称之为“阴阳消长”,体现出万法自然、贵在顺随和物极必反、 循环转变的状态及道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周易•上 传》观点认为,由无极生太极(以太极为产生万物的本源), 由太极生两仪,继而演化为生三才、生四象、生五形、生六 合、生七星、生八卦、生九宫等等。而其中两仪即指虚实,亦 称阴阳。拳家依据“阴长阳消,阳长阴消,此强彼弱,彼强此
弱,相互转化”的道理,自觉地以哲理论拳理,指导拳技理法 中 并升华、提炼,使本具朴实辩证哲理基础的中国传统武术,在 华 其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不断吸取、借鉴哲学原理和术语,充实 醉 武术理论和技法,形成了富有浓厚中国传统哲学色彩的中国武 彖 术哲学。“虚而实之” “实而虚之”《草庐经略•虚实》;
“避实击虚”《孙子•虚实篇》;“避虚击实”(吴殳《手臂 录•单刀图说自序》);“发头手、打二手”(俞大猷《剑经》); “示之以弱、迎之以强”《淮南子•兵训略》等武术拳理与哲 理相融合的辩证理念,历朝历代名家名言,举之不尽,数不胜 数。在“一阴一阳之谓拳” “开合虚实即拳经”(陈鑫《太极 拳图书讲义》)的辩证发展过程中,根据实践经验,拳家们认 为“独阴不生,独阳不长,纯虚而弱,纯刚易折”。因而强调要 “阴中有阳、阳中带阴、相互滋生、互为克制”,方可达到“虚 实兼备、刚柔相济、阴阳转化、静动相益”的最高境界,堪称 “妙”手。
虚实兼备的具体战术运用方法非常丰富,例如有目的的 “藏强示弱”,有预谋预设圈套诱敌上钩的“实而虚之”;有主 动“示强避弱”使敌疑我强盛而避之的“虚而实之”以及“实 而实之” “避实击虚” “虚而虚之”等。但不论如何运用,其 相生相克、奇正转换的有机转化,则是虚实兼备的内在含义和 战术主导思想,运用时的关键是要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临敌应变,灵活机警,不可执著一法。
二、连击快打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 阴,动如雷霆”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本意指军队行动 时就像疾风骤起般迅速,舒缓时像树木森林一样不乱,攻击时 凶猛如烈火,防御时稳静如山岳,隐蔽时似浓云遮月,冲锋时 似迅雷不及掩耳。同样,如果用其军事战略方针指导武术搏 击,那么“连击快打”的战术特点也就应像疾风、似烈火、如 雷霆般的迅速、猛烈、强大。疾如暴风骤雨般的凶猛攻势,不 仅表现在技术上的先入为主,也反映在精神上的勇往直前。 “静如山岳,动如雷霆”,一旦发动攻势,就要以勇猛的气势、 顽强的精神、凶狠的技术,实施毁灭性的打击。这样给对手除 了造成技术上的巨大压力外,更主要是起到了心理上的威吓、 摧残作用。
这类战术的技法特点属主动攻击类型,讲究“动作连贯、 紧凑,攻击迅猛、着力广泛、发力沉猛”。在实际应用时,肢 体在关节活动允许的范围内圆活变化,形成了一道严密的攻击 网。身法灵活,步法多变且进退闪落间强调勾、扣、别、缠、 闯、顶等,使对手的重心往往因一退而不可收拾,或一步之间 便遭破坏。运动中一旦得手,便以暴风骤雨般的技术打击再加 上难以琢磨的战术技巧,使对方防不胜防,招架不及,直至彻 底失去抵抗能力。
这类战术的常见表现形式有“以动制静、硬攻直上、以快 打慢”等。
三、致人而不致于人
“致人而不致于人”语出《孙子•虚实篇》,意思是说一个 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能够调动、引诱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 动。那么,如何才能调动敌人呢?《孙子•虚实篇》又讲: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生死之
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原来首先是要通过认真的筹算 中 来分析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和得失;通过挑动来了解敌人的活 年 动规律;再通过佯攻示形来试探敌人生死命脉所在及兵力的虚 醉 实强弱等。拳家则根据以上正确、合理的战略指导思想,针对 彖 不同的敌情而制定出相应的取胜方法。明代军事家、武术家俞 大猷将此语引入武术搏击理论并作为技击战术的基本法则,总 结为:“敌我双方对抗搏斗时,我有计划、有预谋地设下圈 套,以假动作引诱(引动)对方,其被引出的动作尽在我意料 之中,那么,胜负的主动权也就掌握在我的手中了。”综上所 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战略战术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取决 于“设计陷阱、诱使对方上当和实施反击”三个因素。然而在 实际运用中,如果通过设计、引诱和打击三个方面,能够顺利 进行,达到战术打击的预期目的,固然很好,但如果对方提前 识破了我方的圈套,或对方对我的引敌动作分辨不清、动作反 应迟钝或是故意反其道而行之的话,就有可能会遭到敌人将计 就计的沉重打击,受到重创。因此,在实际运用时,一定要充 分理解“因敌变化而取胜”的战术含义,加上精密筹划、准确 判断、灵活调整、全力实施,方可战而胜之。根据实际情况, “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战术指导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故示假形,虚实兼备
“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指导思想之一是引动对方,只有利 用佯攻动作完全吸引对方的注意力时,才能有相当大的机会实 施猛击,具有代表性的有引上打下、左右呼应等法则。在实战 运用时,佯攻示形动作一定要逼真、主动,要达到“挡则虚、 不挡则实”,所谓“虚实兼备”。一旦抓住时机,就要准确、凶 猛、迅速地打击对方。而作为预备性的后续动作,则要根据对 方受击后,表现出来的各种肢体状态,设计合理、连贯的组合 动作连环攻击,直到对方受重创失去抵抗能力为止。
(二)预设圈套,诱敌深入
《草庐经略.虚实》中所说的:“实而示之以虚,以我之 实,击彼之虚,如破竹压卵”,谓之“实而虚之”,是武术搏击 的战术法则之一。我示形佯攻时,故意暴露自身的某个薄弱部 位,引诱对方来侵,从而进入我的“预设圈套”。在实战运用 中,诱敌深入后通过动作可以把对方严密控制,不留余地,尔 后再实施反击,重创对手。反击时,气势要威猛,霸气十足, 吐气发力,刚猛脆快。
四、以迂为直
“以迂为直”,迂,曲折、迂回;直,近便、直接;意为通 过迂回的路线,达到直进的目的。这一战术术语出自《孙子• 军争篇》:“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 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对于实战搏击,拳家历 来讲究:“正面打击,路近面大速度快。”但是每每对敌之时, 所谓的“正面”,正是敌对双方防守最为严密和重点打击的理 想范围,加之双方战意正浓,精力集中,一般很难达到预期的 攻击效果。而依据武术搏击中“以迂为直”的战术指导思想, 则可以通过佯攻利诱使敌方做出相应的错误反应后,根据其动 作走向、力点、速度、冲击角度,甚至是基本后续动作的判 断,运用行之有效的步法、身法,在巧妙地闪避对方凶猛的正 面打击的同时,从斜面、侧面或是后面等不同角度针对不同部
位实施反击,重创敌方重点防守以外的部位,常能获得预设直 申 线攻击以外的效果。这种打法既诠释了 “以迂为直”战术的深 华 刻含义,又体现了 “迂线直击,避实就虚”的高水平战术运 醉 用。常用的表现方法有后发制人;后人发,先人至;避实击 彖 虚,顺势化打,以静制动等。根据实际情况,以迂为直的理论 指导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迂线直击
“迂线直击”是武术搏击中具有代表性的战术法则之一, 通过路线迂回的目的就在于避其锋芒,待其第一动已经达到力 锋略过(也可解释为其劲力用老),第二动尚未形成(也可解 释为其力尚弱)而运动冲力无法收控之际,突然实施打击。这 种打法是运用“避实击虚”战术,实施技术打击的重要体现, 也是突出以智胜拙、以弱胜强的战略思想。在实战搏击中,这 类动作的成功运用,首先是强调把握时机行进闪步、进身,而 这个机会多利用在对方冲拳的手臂似直未直、最后爆发力量之 前的瞬间。
最佳的打击则应是在对方突然发现失去目标后冲力未消, 后撤无望之时。
(二)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语出《孙子•军争篇》。这类动作 的运用尺度应掌握在避其锐气之后,顺其力锋走空,本能回 收,劲力停滞,后续欲动但重心尚未调整的收发转换或是重心 微滞后移之时,猛然发力抖劲,重创敌手,完成“击其惰归” 的战术打击。这类动作在实际运用中,闪进落步的位置和时间 非常重要,动作过小,影响后腿的跟进;动作过大,离对方太
近,不易于发力,所以进步技巧应反复练习。
(三) 抢横击中
“抢横击中”也是这类的代表性战术技法。运用时利用对 方直拳冲击的纵向力量较强,而横向力则相对较弱的情况,及 时向斜前方闪步抢占与对方直进方向成垂直的横位,同时,向 对方体侧进行横向反击,很容易使其直攻落空的同时失去重
(四) 不招不架只是一下
闪避对方实招,不以力量相较,而顺随对方拳势走向的惯 性冲力再打击对方的“顺人之势,借人之力”的战术宗旨出自 俞大猷《剑经》。在实际运用中,可以在闪避对方攻击的同 时,用肢体顺势向其纵深方向继续挂捋其肢体,使其在原来的 攻击动作基础上继续向前冲击、深入,我则可以在侧、后等方 顺势打击。对方身体顺惯性前倾的距离、方位、角度,应为我 组织后续打击提供方便。
(五) 避实击虚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 虚。”《孙子•虚实篇》。避实击虚的军事法则引申为武术战 术,就是我们常说的“闪打技术”。闪打技术是通过人体本身 整体或局部的有效移动或拧转,甚至是轻微的仰俯,达到闪避 或有效减少对方动作冲力,起到直接防护或是提供防反时机 (时间差)的高等功法之一。例如面对对方的高侧踢腿攻击, 我可以采用直接进身下潜防守,闪避其腿,同时用前手顺势搂 抓或抄扫对方的支撑腿,将其掀翻。一闪一进,随势而出,一 防一打,顺其自然。这种高精确度的“距离感移身”意识,是 中 体现搏击者综合素质的整体能力,也是运用“法”的技术打击 华 的重要表现。
醉 这类动作的闪躲技术含量很高,过早、过慢都能使自己失
利,且防守动作的幅度、身体重心的分配、选择打击的部位等 都需要长期、精确的锤炼,否则,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影响技术 的正常发挥。这类动作的反击尤为重要,运用中击点不准、力 度不够或是给对方造不成严重威胁,就无法有效地阻止和破坏 对方的后续动作,同时也不易调整自己的重心,因此,防守必 须巧而准,反击动作要快而狠,连续动作不易多,并且抽身调 整要迅速有效。
除了第一种闪打技术外,“消打”技术也是常见的惯用技 术。
这类动作属“连消带打”的技术范畴,运用时大都是在似 乎接手或利用接手的同时边防边打的快速反击方法。例如对方 一记冲拳袭来,我可以在前手塌腕拍振其拳或前臂后,利用对 方手臂疼痛自然缩手回收的同时,顺势伸臂送肩反击对方的头 面部位。这类技术的特点是动作路线近,时间短,打击力点准 确。同时也是以快打快、以快制快的典型技术。运用时配合前 后移动重心、拧腰、送肩等技巧,使瞬间产生的爆发力顺达到 位。由于这类动作距离近,缺乏强大的运动冲力,所以后续动 作不易过多,应以巧打为主。
五、距离感
搏击时双方对峙在攻防范围内,相互之间距离的直观感觉 就叫距离感。在实战格斗中能否拥有正确的距离感是取胜的一个关键。
距离感与步法
合理掌握攻防距离,不但要有敏锐、准确的判断力,更重 要的是要用灵活的步法来不断调整。
例如,敌我双方对峙,当对方还没有进入我的攻击范围, 而我又没有采用任何步法来调整和缩短双方中间的距离,就用 拳、腿向对方发起攻击,这样就出现了在无效距离上的盲动。 结果是既打不着对方,又白白浪费体力,而且,当我在动作落 空收回时,很容易给对方造成反击的机会。另一种现象是当对 方以拳击我左胸时,我本来可以通过拧腰、侧身闪避其拳,但 由于距离掌握不好却采用了退步,结果,对方是打不着我,而 我也相对地丧失了反击的时机。像这样的情况,有时当对方进 攻时,我没有能够运用灵活、准确、合理的步法左右闪躲而被 击中;有时虽然闪开了对方的攻击,却又不能快步移到有效距 离上反击对方,错过时机,关键就是缺乏距离感的判断和距离 与步子的结合。
距离感的运用
在格斗中,双方你来我往,攻防交替。随着身体的不停移 动,双方的距离也在不断地改变。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进攻奏 效,这就要求搏击者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 力、迅速的调整能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
例如,当我感觉到对方已经进入击打范围内时,迅速起腿 猛力踹击对方的胸部,而对方不是闪步错开,就是两脚不动, 重心后移,上体随势向后稍微拉开10厘米左右的距离,那么 我这一腿就会落空。试想,如果我在出腿之前先以其他拳法佯
攻对方面部,诱使或迫使对方出手格挡或分散注意力,然后再 中 抓住这个时机猛力出腿,这样就比较容易击中对方了。
如何先出拳迷惑对方,分散对方的注意力,使其产生错觉
醉 是运用此法的关键。运用时利用上肢的掩护,配合上体前倾, 彖 弥补对方微向后移开的距离,迅速起腿,击中对方就容易得多 To
关于距离感的判断与运用例子非常的多,道理也很好讲, 但要真正地掌握和使用技术,却必须亲身去体会和积累。另 外,在搏击中不但要掌握正确的判断和运用能力,还要善于调 整和破坏对方的有效距离。为此,除了个人在模拟训练中增进 距离感的判断能力外,还必须在老师或教练员的指导下进行专 门的距离感训练。
(三)距离感的训练
(1) 教练员和学生面对而立,距离1米左右。当教练员向 前上步,学员则运用梅花步或随形步向后退。当教练员向后或 两侧踏步时,学员马上用箭步或左右踉跄步进攻或左右晃动。 但中间始终要求保持1米的距离,主要训练直观感觉。
(2) 教练员手持约1米长的木棍面对学员。教练员以点、 刺、劈、扫、拨等方法向学员进攻,学员可在对方的攻击下运 用躲、闪、下潜等动作进行防守并伺机反击。主要是训练防守 反击或防守寻机的技术。
(3) 教练员两手持手靶上举,学员迅速上前用拳(或腿) 击打。当学员的拳峰(或腿)快接近手靶时,教练员迅速起腿 (或以另一只手)攻击学员,迫使学员马上做出躲闪、后退等 动作反应。主要训练判断和反应能力。
六、时间差
所谓时间差,是指攻防双方完成相关攻防动作所用时间的 差数。
(一) 时间差的概念
在搏击训练中,一般初级学员都非常注重拳法、腿法、膝 法、肘法、摔法、拿法等攻防技术的训练,很少有人注意对战 术意识、距离感、时间差的训练和培养。但在实战对抗中,往 往出现“本来觉得从时机、距离上判断都能够打得着,但上去 打的时候却恰恰功亏一簧”的现象。其实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 原因就在于没有掌握好攻击的时间差。
时间差在具体运用中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自身完成 动作的时间差。同是一个冲拳动作,自身完成的时间越短越 好,这说明自身的速度快、冲击力强;二是双方“争机抢位” 速度的时间差。相同的距离、相同的攻击部位,谁能抢先一 步,谁就能拿到控制权。这一切都讲究一个“快”字,“快” 才能在攻击时使对方措手不及,才能在防守时从容闪避,才能 在反击时抢占时机、后发先至。所谓“手快打手慢”。
(二) 时间差在搏击中的运用
例如,对方举手欲用劈拳向我进攻,我不挡不架,仅用前 手拳通过送肩、伸臂快速弹击对方的面部(特别是眼和鼻部), 其劈拳自破。原因一是弹击比劈击的路线近,二是打击的目标 是人体的薄弱部位。路线的远近是导致时间差的主要原因。再如,对方滑步进身欲用拳法向我进攻,我不理睬其拳,
而是直接采用抢进下俯、双手抱腿回搂,将对方迅速摔出。原 中 因一是果断避开了对方注意力比较集中上部,二是选择了合理 华 的攻击目标,使对方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就突然失去了重心, 醉 被迫倒地。选择合理的攻击动作也是体现时间差的主要因素。 彖 “角度差”也是影响攻防时间差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角
度差在搏击实战中是一个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影响攻防动作 的技术概念。实战格斗非常讲究攻击角度和运动死角,因为, 攻击时稍稍偏离目标,就会导致打不着、击不痛或伤不了;闪 躲时以身体中心线微微的侧身就能避让过拳锋;防守时只要稍 加牵引,便能改变对方的攻击方向。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 里”也。因此在平时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寻找对手不易 变化的“死角”和弥补自身容易暴露的薄弱部位,加以苦练, 将危险性压缩到最低限度。
(三)时间差的训练
时间差是战术意识训练内容里的主要部分,内容丰富,涉 及广泛。这里仅举三例。
(1) 甲以冲拳、摆拳、上抄拳、下劈拳砸击乙方。当甲的 拳(或腿)将要接触乙方时,乙迅速运用格挡,上架、下压 (按)等方法做出防守。甲乙双方反复交替练习。
(2) 甲以下踩腿攻击乙的小腿,当乙提膝躲闪或俯身格挡 时,甲迅速提胯改用鞭腿猛扫乙头、胸部。甲乙双方反复交替 练习。
(3) 甲用直拳猛击乙面部,乙重心侧移,并以端杯手向外 格挡,随即快速伸直前臂弹击甲面、胸部。甲乙双方反复交替 练习。
“即得艺,必试敌”,在经过了假设性训练、模拟性训练以 后,就要根据练习者所掌握的整体战术观念进行实战条件训 练,培养其运用战术的能力,丰富临场经验,提高应变意识。 总之,万变不离其宗,少林醉拳就是要通过实践训练和应用来 检验练习者的整体素质,达到牢固树立一切从实践角度出发的 战术观念。
浏览1,4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