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辅助切法
第~节柔韧性练习
柔韧性练习是武术功法中的重要训练科目之一,是一切体 育运动的基础。目的是锻炼肢体关节活动幅度和肌肉舒缩能力。
在武术运动中,肢体的活动范围和肌肉的伸缩能力是衡量 运动速度、力量、规格等的重要标准。
训练内容一般包括静力性练习和动力性练习两大部分。
一、静力性练习
(一)竖叉
两手扶地于左右侧或
两臂侧平举;两腿前后分
开成直线,左腿后侧着地,
脚尖勾起,右腿的内侧或
前面着地;上体宜立,挺 匀
胸、收腹;双月平:视前方
【要领】挺胸、立腰、
沉髓、挺膝。
(二)横叉
上体直立,挺胸、收 腹;双目平视前方;两手 左右平伸;两腿左右分开 成直线,脚、腿内侧着地 (图 97)
【要领】同上。
(三)前压肩
两腿伸直左右开立; 上体前俯;两臂伸直,两 手抓握肋木向下振压(图98)。
【要领】振压时,肩关节及周围肌肉群放松;抬头、挺胸、 塌腰;振压有力。
(四)反压肩
华 背对肋木,两臂后伸抓握肋木;然后,屈膝向下、向前拉醉压
豢 【要领】循序渐进,逐步加大反臂上握的幅度和缩小双手间的距离。
面对墙壁或肋木;一腿 伸直支撑身体,另一腿伸直、 挺膝放于墙壁或肋木上;随 上体前俯、侧俯或后仰做正 压腿、侧压腿或反压腿(图 102一 图 104)。
二、动力性练习
(一)涮腰
两腿分开呈现右弓步, 左手前伸,右臂屈肘收于腰 间。然后以腰为轴,上体前俯
(二)前俯腰
并步直立,双腿挺膝伸直;上体前俯,两前臂交叉环抱向 下振压或双手向下抓住脚踝部位,使面、胸、腹部贴紧双腿正 面
【要领】双腿挺膝伸直,振压动作轻快有力;抓脚踝动作 中 伸拉到极限,坚持到一定时间后再放松。
(三)甩腰
塞 两腿伸直,相距与肩宽开立;头正身直;两手直臂上举与
肩同宽。随即,上体极力后仰振压
【要领】肩关节放松;仰头、胸腹上挺;振压甩动轻快。
(四)晃腰
两腿伸直,左右开立宽于肩;上体极度后仰;两臂左右直 伸。随即,左右拧腰,使两手臂以腰为轴随体摆动(图112、 图 3)
【要领】重心稳;两手配合拧腰动作幅度要大;仰头并随 体转摆;动作不宜过快。
【要领】抡绕时肩关节放
醉 松;转腰顺肩增加抡臂幅度 彖 和速度。
(六)仆步抡拍
动作以左弓步插掌开始 (图117)o随即,两腿稍直 立,右手直臂向上、向右下 方弧形抡摆,左手向左下方 伸直后向左上方撩掌(图 118)o上动不停,身体右转90
右侧向下、向后弧形抡摆,左手向上、向前弧形抡摆(图 119)o然后,右腿伸直,左腿屈膝全蹲成右仆步;同时右手向
【要领】松肩活腰;立圆抡绕幅度大;拍地要以腰带臂, 加速抡拍;动作连贯协调。
的 (七)倒立
彖 双手分开与肩同宽,直臂支撑地面;双腿并直上举;全身
挺直呈头下脚上的倒立姿势(图122)。
【要领】臂直、腿直、腰直;双腿可依靠辅助物或悬空; 保持平衡后坚持时间的长短可自行酌定。
第二节内功
内功是中华武术筑基固本培元的入门功夫,是通达内外合 一、外强内壮的基础方法。筑基培元内功分静功和动功两大 类。静功包括站桩、盘坐和卧功。它是通过保持静止状态,进 行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的一种外静内动的修炼方法。动功则是 利用肢体运动导引意气流转、集聚,追求意、气、劲、形四者 高度协调统一的练习方法。筑基培元既是采用以意领气、以气 运身、以身发力为基本锻炼意、气、劲、形的内外合一、神形 兼备、内外双修,激发人体潜能的手段,又是健身强体,延年 益寿的保健养生功夫。
混兀静桩功是武术内功静站桩法中的基本桩式,俗称“混
皋 元桩”或“无极桩”。具体动作如下。
预备势:并步直立;两眼平视;精神内敛,呼吸平缓、自 然。
第一步,身体重心微向右移,左脚向左侧缓慢开步,距宽 同肩,脚尖朝前;眼平视;起步时吸气,落步时呼气。
第二步,两手心相对,五指自然分开,以拇指尖领劲,两 臂向前上方抬起至拇指高与肩同。尔后,肩、肘、腕关节微微 向下松沉,同时,两手手指向内回扣,两指指尖相对,相距约 10厘米,手心向内,肩、背、肘向外微微撑开,使两臂抱圆; 同时,两腿微松胯屈膝,使重心下降;眼平视。要求动作缓 慢,起臂时吸气,向下松沉时呼气。
第三步,入静。内功锻炼中的静,是指大脑在清醒的情况 下,不产生任何杂念而保持的安静状态。入静是气功练习的入 门功夫,同时也是气功修为登堂入室的最大阻力和障碍之一。 由于人在日常生活、起居、工作中接受到的大量信息储存在大 脑里,缠绕繁杂而纷乱,形成杂念,影响入静。因此,在练习 内功入静时,首先要使肢体按照一定的空间方位,保持身体的 面向,使各部关节处于一定的伸屈度和相互角度,同时,在保 持各部肌肉适宜的松紧度状态情况下,逐渐体会头上顶,提挈 全身,使肩、背、胸部的肌群放松、下沉重量至腰部,继尔松 腰沉至胯、胯沉松向下越过膝踝直达足部的感觉。这样上体轻 虚,呼吸自然流畅,下部沉实,支撑稳定。肌肉张力以能保持 静姿形成的动力定型为宜,不做任何多余的收缩、妄动。如此 身无倾倒之虚,气无阻滞之苦,肌无僵紧之劳,意识也就自然 而然地进入静而忘却自我、天人合一的虚无境界了。
第四步,意动。意即意念,亦称“心念”;动指导引。在 完成前三步的基本状态上,从自然呼吸改为深腹式呼吸,以锻 炼气沉丹田的气感,随之,利用获得的丹田气感逐渐体验以意 领气、运走四梢、流经转脉、归聚丹田等气息在体内流动的感 觉。促进意与气相依,气与意相随的条件反射,因此,修习混 元静桩功法,应首先从入静、意动着手,体会“消除妄动,在 静中体验”和“以意领气,在身内周流”的感觉。
第五步,收势。重心移向右脚,然后收并左脚;两臂自然 垂于体侧;要求收步时吸气,落臂时呼气。
【要领】混元桩要求做到上悬下沉、前搠后撑、四平、四 到。所谓“上悬下沉”,指头顶百会穴要有向上领起之意,似 有绳悬一般。头顶以下部位则尽随地球引力放松下沉。人体经 此上下对拉,促成头顶百会穴、鼻下人中穴、腹部丹田穴和裆 下会阴穴上下对照成一条垂直线,这条垂直线与身体重心的投 影线正好重合。做到上悬下沉后能松开身体各部关节,出现沉 肩、坠肘、塌腕、松腰、落胯的形象。所谓“前绷后撑”,指 两臂含有向前向外的挪劲,背部含有向后的撑劲。使背、肩、 臂、手构成一个呈内合之形、含外开之劲的圆。所谓“四平”, 包括头平、肩平、膝平、脚平。头平指头顶平正,颈项顺直; 肩平指两肩放平,不上耸歪斜,肩平则身正;膝平指两膝齐 平,无前后交错,无高低不等,无左右歪斜,膝平则腿正;脚 平指两脚掌齐平,脚底平平着地,十趾抓牢。所谓“四到”, 指意到、气到、力到、身到。
此外,站桩时肌肉处于长时间收缩状态,能有效地增强下 肢肌群的力量,提高肌肉舒缩的感知能力,改善运动中枢对各
部肌群的支配能力及提高肌肉的随意活动性等。每次站桩的时 中 间应循序渐进、由短到长、量力而行。醉 二、盘坐静功
盘坐静功是保持双腿端坐姿势不动,以上肢动作辅助导 弓I、按摩,进行以意领气、以气运身锻炼的一种外静内动、静 中求动的内功练习方法。它是养身、养性、养功的主要方法和 祛病延年的养生保健功法。
盘坐的姿势和锻炼形式很多,主要有坐式混元功和两腿屈 膝盘叠而坐两种盘坐方法。
【动作要领】首先要求端正坐姿,保持头脊正直,上下一 条线,躯干无前俯后仰、左歪右斜之弊,两肩下松并微前扣, 使胸部有宽畅感。内部调息部分与混元静桩中的“意动”部分 类同,唯坐功无下肢负载之苦,可避免下肢肌肉紧张,以及由 此引起的意乱、气急现象。
三、引发动功
通过外在形体动作导引内在意识,使体内聚集的内气随意 气流动的锻炼方法,统称为动功,即引发动功。功法强调以意 驭气,追求意、气、劲、形高度协调统一。从而获得提高武术 技能内外合一的整体功力。
第一步,选择环境幽静、空气清新的避风处,以避干扰。
第二步,行功前,首先由轻到重进行全身放松、按摩。而 后,双腿自然站立;头正身直,身松体静;微闭双目;舌尖轻 抵上腭,排除一切杂念,呼吸自然,意守丹田3~5分钟。
第三步,行功开始后即采用腹式呼吸法。当意念导引排打 头顶时,双手左里右外叠按于小腹丹田处,意想吸气纳天地宇 宙之精气经百会穴聚集丹田。随即,鼻腔猛喷“哼”字音,全 身肌肉收紧,含胸圆背,意念导引丹田之气沿任脉上冲头顶, 气达百会,磅礴而出。此发力主攻头顶部位,擅攻击与抗击 打。当意念导引排打心窝或胃部时,聚气、蓄力、发劲与上类 同,唯发力时,咬牙合齿,鼻腔猛喷“嗯”字音,同时弓背、 合胸、沉气,意念集中于心窝和胃部,舌尖紧顶牙缝,使内气 在胃部鼓荡。此劲主于心窝或胃部,抗击打。当意念导引排打 重力冲打胸部时,意念集中于胸部,张口短促喷发“哈”字 音,使内气充盈于胸。聚气、蓄力、发劲与上类同。此力主于 胸部,擅攻击和抗击打。当意念导引排打重力冲击腹部时,则 咬牙合齿,口腔促发“嗤”字音,意念集中腹部,使小腹部位 猛然向外弹抖。聚气、蓄力和发劲与上类同。此力主于腹间, 抗击打。当意念导引排打肋部和腰部两侧时,应张口缩喉疾吐 “嗨”字音和张口合齿吐发“呀”字音,意念使内气自然鼓荡 于腰、肋间,产生抗弹作用。聚气、蓄力与发劲同上。此二力 主于腰、肋部位,抗击打。
四、收功
内功的收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气沉丹田;二是回 归自然。气沉丹田即“集散归元”,也就是以意识将身体各部 在练功过程中获得的气感集中到人体小腹部脐下的丹田部位, 进行储存。方法是:呼气时(腹式逆呼吸法),使肺内经过交 换的废气上行,从鼻或口中排出,同时,以意识导引内气下 行,并借助呼气的反作用力催气下降,小腹隆起,丹田充盈;
亦或采用吸气时(腹式顺呼吸法),在意识支配下加大呼吸深 中 度,引气下行,小腹隆起,使丹田充盈。气沉丹田既可以提高 华 肺部的呼吸量、加强膈肌起伏对内脏的按摩,增进消化、生 醉 殖、泌尿、内分泌的功能和改善腹腔的血液循环,又能以意识 彖 引气下行,使下盘双腿松沉稳固,加强动作的稳定性和蹬地的 反弹力。
回归自然即使内在意识和外部肢体彻底放松到自然忘我的 境界。放松时,当内气沉入丹田以后,便开始有意识地从头、 颈项、两肩、两臂、肘、手、腕、指,胸背、腰腹、散胯、 膝、脚直至脚趾等依次节节放松。然后将意识也放松到松静无 我的地步,完完全全将自己融入大自然之中。
五、验功
循序渐进是内功修行的递进概念,也是针对各个层次修为 程度的评定。经过逐级苦修,层级递进,才能温故而知新,更 上重楼,最终达到巩固作用。那么,练多长时间方可升级?练 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大成”?递进的水平恒量值又是如何修 定呢?根据身体力行才是掌握技能的唯一标准的原则,就排打 功法而言,筑基功法是以养气、培元为入手功夫,通过缓缓运 肢,慢慢意导,淡淡观照,静静体会,久而久之,身心便进入 了一种“神穆穆、貌皇皇、气象浑沦,虚灵具一心”的境界, 以此虚灵之心,朗照全身内外,便会发觉身体的某些部位有了 温和如春的热感,并渐渐遍及全身,随觉热感内仿佛有一种物 质,如烟如雾、似云似水,或聚或散,亦卷亦舒,在意念支配 下的这种物质所到之处,亦胀、亦麻、亦或凝重之感,游走四 肢百骸,其心身感受如痴如醉、甘美异常,这种感觉中的物质
便是“气”。这种行气运转现象就是“气感”。修炼时间越长, 气感也就越强,同时,也代表筑基阶段的修为程度已经可以达 到进入第二步骤的条件。这样,就可进入“炼气化力,运力成 劲”的试力境界了。有意感、有气感、有力感,有“形”的辅 助,有“意”的主宰,有“觉”的参与,意的舒卷开合,气的 盘绕吞吐和力的圆和统一,使混元内力在作用于外界时与空气 作用力相呼应、相对争。达到“形虽一也,而机万应;机虽一 也,而法万变”的统一、圆满状态。“力因运而就其体,劲因 发而得以用”是学以致用的根本所在。通过重重修炼,步步递 增,一经启发意念,气随之而走,劲随之而发,随心所欲是 也。“所用者,唯心矣,所发者,唯力矣”。因此,排打功成 则全凭心意,无关形式,欲发则发,欲收则收,眼到劲到,机 动灵活,实比重形重气的其他硬气功法实用得多。值得注意的 是,初级练习和成功以后对意念的要求要有意无意、自然而 然,不可过于执著,以防执迷失误、步入歧途。故发源于无心 无意之中的天然机趣,正所谓“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功至 于此,乃精矣。
武林诸派对于引发动功的修炼虽各不相同,但以内辅外练 却是共同的特点和不二法门。通过意念引导气息、运力外放能 强壮内息、固本增元,保障全身经脉气血畅通无阻,促进新陈 代谓寸循环,使精力旺盛,体力充沛,精神饱满,同时还能消除 疾病、延缓衰老,是现代养生专家广为推崇的优秀功法之一。
第三节 功
硬功,也叫硬气功,指人体通过艰苦的抗击类和增力类功
法练习,达到增强身体抗击力和攻击力等特殊效果的特定功 中 法。硬功是以内功练习为基础,以外练肌肤坚实和承受反作用 华 力的能力,通过意、气、劲力的意识支配,将全身的劲力集中 醉 到一点后从肢体的任何部位随意发出的外壮功夫。
彖 硬功的种类很多,很多功法练成后均能开砖裂石、持坚破
锐,成就“金刚之躯”。
一、 铁头功
第一步,面对墙壁而立,双脚并拢,腰腿挺直,以前额抵 墙;双手右内左外相叠轻捂丹田处;牙齿微合,舌尖轻抵上牙 床;意守前额处。时间自行掌握。随着功力的增加可将双脚与 墙间的距离逐渐加大。
第二步,以前额抵地,双腿叉开绷直(距离适中),使臀 部凸起。要点与时间同上。
第三步,以前额抵地,贴墙倒立。要领与时间同上。
第四步,以手掌徒手拍打头顶部位。
第五步,相继以木条、沙剑、板砖、金属器具等物拍打头 顶。动作方法、要领以及收攻部分内容可参照拍打和硬功部 分。
【目的】增强头部抗击力和撞击力。
【注意事项】练习此功要循序渐进,逐级提升,切勿冒进。
二、 铁掌功
第一步,准备练功器材。以二尺见方的双层厚帆布做袋, 内装绿豆和花椒(或用铁砂,但得配药水洗手)。
第二步,将沙袋置于齐腹高的方凳上,练习者面对沙袋成 大马步,而后,两臂抡开交替用手掌和手背拍击沙袋。扬起时 吸气,拍击时呼气。力度由轻到重,速度由慢到快。
第三步,练毕,先舒活肩、肘、腕以及指部各处关节,再 放松上臂及前臂肌肉带。需要洗手时可以用温药汤洗手,但注 意避免皮肤破裂,如一旦出现破裂时,应及时用消炎药治疗, 并停止用药汤洗手,必要时可以停止练功。
【目的】增强掌部的击打能力和抗击力。
【注意事项】同铁头功注意事项。
三、 铁臂功
第一步,面对齐头高的木桩,练习者成大马步,两手握 拳,用前臂内外两侧抡开交替撞靠木桩。
第二步,用沙剑、木棒或是木板反复抽打前臂内外两侧。
第三步,用铁棒或是带棱的、带刺的铁器反复抽打前臂内 外两侧。
第四步,两人均利用所获得的功力,用活步靠臂法结合搏 击实战意识反复练习。
【目的】增强臂部的击打能力和抗击力。
【注意事项】练习此功要循序渐进、逐级提升,切勿冒进。
四、 锁指功
第一步,随气吸入,拇、食、中三指呈三角状缓缓向前 平伸而出;意念集中,气感深长。待臂伸至极限,运用全身 之力将三指指尖紧紧捏扣,并伴随呼气,将三指缓缓拉回。
此法于每日早、晚练习,双手交替进行;次数和时间可自行 中掌握。
华 第二步,利用铁球、坛子口等圆形或椭圆形重物,使双手
醉 三指交替捏扣。
塞 【要领】精力充沛、意念集中,内外合一,循序渐进。
【目的】增强手指的抓扣、锁拿力度。
【注意事项】练习此功要循序渐进、逐级提升,切勿冒进。
五、 打沙袋
根据各种技法的攻击目的和要求,科学合理地踢打沙袋 (重袋练力、轻袋练速度),对提高运动员的速度冲力和增强抗 击打能力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动作可参照各种技术动作要 领。
【要领】训练时精神集中、精力充沛,击打时吐气催力、 力点准确,发力顺达、脆猛,力度循序渐进,机动灵活。
【目的】增强各个部位的攻击力度和抗击力。
【注意事项】练习此功要循序渐进,逐级提升,切勿冒进。
六、 排打功
排打功是少林醉拳功法中的重要训练内容之一,也是硬 气功中的代表功法。是一种典型的增强抗击力和攻击力的内 壮外强的双修功法。因其功成后“身若金钟罩体”或“铁布 裹身”,能拒坚抗锐、固如铁石,故亦有人称之为“金钟罩” “铁布衫”。排打功在运用时强调心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 力到、发劲工整、运力灵活,以爆发力强且动作随意性大的
特点著称,因此它更趋于搏击实战应用。修炼时讲究内修筑 基培元、吐纳导引,外练拍、排、捶、跺,通过内部的意气 修炼和外部撞击操习相结合,达到在心念意识支配下,将全 身的劲力集中于一点后从肢体的随意部位突然发放出去的最 终目的。
内外兼修是排打功乃至中华武术统一的、本质的要求。内 是外的本质内容,外是内的有形载体。一呼一吸、一动一静, 内外六合齐整,五行相动相随,形与意、内与外、周身上下无 处不合,破之不开、撞之不散、浑然一体。《内经功•神运 篇》云:“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腾形随。意动神固,神 帅气,气帅形,形随气腾。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 能壮,练神而能轻。固形气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 基。”人的生命活动无非“精、气、神”之理。“气聚为刚, 刚有无坚不摧之势;气散为柔,柔则有含纳自然万物之能”。 排打功“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之要旨正是顺应这一规 律,去追求运动主体 人的内在精气神与其有形躯体的有 机结合、整体统一和全面发展。
排打功是在以上筑基培元、气息引导的基础功法上,强调 通过外练筋骨皮的环节来提高机体抗击能力及增加人体击打能 力的外壮功法。以不同的发声将气引向不同部位,达到不同部 位在内气瞬间爆发力的作用下抗击外部的打击力量,是“打与 声合、声与气合、气与力合”的特殊风格。
一排打行功
排打行功采用短促、刚猛的瞬间发音喷气方法,强调劲力 冲达梢节时通过雄厚、沉广、短促的发音抖劲,将气感和劲力 同时爆发而出,引向不同部位(见图134—图139)。
练功初期,每次在进行练功排打时,首先用手掌拍打头 顶、前胸、腹部、肋部、四肢以及背部等,以便使这些部位适 应感觉、舒活筋血。在拍打肩、臂、腿、背等部位时,可以根 据自己适应的发声或以鼻喷气。总之,在徒手拍打这一环节保 质保量完成以后,可以开始使用沙剑、木槌、青砖、铁尺及带 尖、带刃等硬度不同、作用力有异的器具均匀排击身体各部, 或运四肢踢、打、劈、靠、顶等攻击木桩、沙袋,数量由少到 多,力度由小到大。值得注意的是,排打四肢内侧时要由下向 上、外侧由上向下,配合意念、呼吸、药洗等方法循序修行。
(二) 放松功
排打功的功力是通过内修气息、外增肌块和提高神经支配 肌肉的能力来实现的,其抗击能力和攻击能力是依靠增强抗刺 激能力来发挥作用的,由于肌块增大或是功力增强对小刺激反 应不灵敏,都能导致身体肌肉僵紧和练习不当造成的耳聋、目 糊、头涨或是聚积火毒等现象。要想克服这一系列不良反应, 就要在练功后及时、有效地进行轻叩、拍捏、按摩等针对全身 着力部位和精神意识进行放松练习;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可 对局部的着力部位进行药物浸洗(躯干可以擦涂),促进血液 循环、消除肌群紧张疲劳、调整着力部位肌肉的松紧度,达到 防止淤血、消肿止痛和舒筋活络的效果和目的。
(三) 注意事项
武术内、外功法的修炼,相当的不易。练好了固然益处多 多,但练习中的危险性也非常大,所谓“利弊均衡”,因此, 练习时理应多注意以下几点。
(1)中医学认为:“肾乃先天之本,藏精气、司生殖、主 骨髓,运化水液。肾气旺则骨坚筋强,肾气虚则腰酸腿软。” “寅时面南”。《素问•遗篇刺法论》阐述:“寅时肺,肺主一 身之气,肺金旺肾水亦足。”因此,练习这种功法时,应强调 时间、方位,以利于人体顺应自然磁场,强化体内能源,配合 或突出功法的作用表现。继而戒嗔怒、节房事,再选择安静适 宜、无干扰的环境。
(2) 姿势的正确与否,对于内功修炼十分重要。体正则呼 吸自然通畅,气血运行无阻无碍,才能顺达四肢百骸。运动的 时间应由短到长酌定。
(3) 练习排打功时,要保持心情愉快、精力充沛,注意力 高度集中。空腹或过饱都不宜练功,有条件者可以于行动前适 当服食活血行气药或少量软食。
⑷必须坚持持之以恒。克服重重困难,一如继往,绝不 可一曝十寒,应视练功为穿衣吃饭般必不可缺少,功力方可稳 中上升,循序渐进。
(5) 真正的内外兼修排打功法,讲究柔、轻、滑、行。如 对功法一知半解,不尽明理法或不遇明师指导切不可妄自修 炼。因为其中对姿势、导引方法、验功评定及把握火候等等都 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切记不可盲目。
(6) 硬气功排打虽然抗坚拒锐威力惊人,但却不是实战搏 击必然的胜利保障。只有通过将这种特殊的修为有机融入搏击 诸法,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另外,目前传授硬气功 的武馆或“气功师”多如牛毛,其中不免有浑水摸鱼者。他们 教过的学员毕业后不知内劲是何物、何理、何意,一开始便进 行硬对硬的排打操体,这样虽然也能练出挥手断砖、背断木棍 等功夫,但这不亚于火烧干锅,终有后患。内壮不足便进行大 强度排打,则身体中的毛细血管便会经受不住这种力度的冲击,导致脱发、胸闷、身体僵硬、反应迟钝及小便混浊、 中 重者尿血等。如这样继续下去,身体的免疫系统机能就会下 华 降,各种病毒便会乘虚而入。有的要求排打的学员瞬间憋气, 醉 浑身用力使肌肉紧张,以便缓冲打击力,其实这是自找苦头的 彖 笨方法,是非常危险的。一根木棍高速击中身体,如无深厚的 内壮功力,一股渗透力便会直入内部,致使脏腑受到震动,导 致受伤;一击之后,全身放松时胸内压则会突然下降,血液便 急速返回心脏,导致心脏在短时间内过度膨胀。这样反复无常 的进行,最后心脏便会承受不住这种负担而发生病变。
总之,“明其理,懂其法”或经名师指点,方可习练这种 真正意义上内外兼修、形体合一的上乘功法。武林界各门各派 均有自己独特的运气方法和窍门,但“诀窍”虽各有迥异,毕 竟殊途同归,万法归宗。所谓“苦练三年,不如名师一点”, 其中一点尽在于此,历来被视为镇派之宝,传儿不传女,非心 腹弟子更是望尘莫及。
《在平县志卷十一》云:“能左道邪术者,即名金钟罩。 谓人得其符咒即如金钟罩体刀枪不入。”其实,所谓神秘至极 的念咒施法,除增加神秘感以外,即在于咒语的发声和四肢抖 动之法暗合以意领气、以气催力、发声助势、以声导力的运力 法门的技巧而已。所谓以声导力,也叫“发音导气”和“声力 并发”,它是硬气功的关键因素和承外启内的主要环节。每每 行功时,首先是运功以充实丹田内气的凝聚度,使积聚在胸腹 腔中的吸入气被紧闭的声门牢牢憋住,产生内压上升,使强大 的气体欲发不能,然后,突然打开声门,胸腹中的气体猛烈爆 发喷出,撞击声带,发音吐声,使凶猛的气流随意念和声音引 导奔泻于意守部位,达到以声助威、以声助势、以声催力、以 声吐气、喷气发力的作用和效果。
第四节药功
自古武、医不分家,历代拳家名手、武林名宿多为岐黄高 手。因为拳以致用无非立、破之法,即能“制”人至残、亦能 “治”人之残。相同的道理,武术中的药功既能以中药或食物 中的药性补气增力、强化体质,又能消炎止痛、通经活络、活 血化淤,同时还可以利用某种中药的特殊药性蛊惑神志、杀人 于无形。因此,以药辅武、以武倡药、武医结合的特殊现象历 来为武林界所重视。
据记载,早在几千年前的《神农本草》中就有关于以中 药和食物的中药性达到“倍力” “益力”的记载。到明朝李时 珍编纂《本草纲目》时,内容就已增加到了近百种的补气血、 增体力的营养保健配方。
事实证明,运用中药和食物中的药性不仅可以对证治疗因 过度疲劳而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而且还可以调动人体潜能, 刺激人体激素的合成、生产、分泌释放;调整神经与内分泌系 统;增强心血管、消化、骨骼以及造血系统的功能。同时不含 任何兴奋剂类毒副作用。
“元气是人体的根本之气,脾胃之气是人体后天之本。”中 国中医学观点认为,人身三宝为精、气、神,精是构成人体以 及促进人体生长的基本物质,“夫精者,身之本也”《黄帝 内经》,精能化气生神,是气、神产生的基础,阴精充盈,则 生命力强,身体康健;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四肢百 骸,运行不息,维系着人体的生命与健康;神即精神,人体内 外和谐统一的正常生理表现。因此,初练武功或需要再次增功
晋级、更上重楼的练武者,若要增气强力、开发潜源、延年康 中 寿,就得从补气血、调阴阳、健筋骨、充精津等各方面着手, 华 辨明虚实,调摄主辅,内服外用,循序进补,方能达到预期的 醉 目的。
彖 武术药功对于练习醉拳、地躺拳、地龙拳等以大量跌、
扑、滚、摔动作为主的象形拳法尤为重要。特别是练习少林醉 拳系列套路的初期,由于大量的跌扑滚摔及腾空翻转等动作, 技术难度大,危险系数高,滑、跄、擦、碰等失误动作在所难 免,再加上技术熟练程度差及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等诸多原因, 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运动损伤。因此,为了能起到有效的预 防和治疗目的,除要求训练者在练习前应做好大量的专业热身 活动和严守技术要求外,还可以利用药物的化学作用或内服、 或热浸、或涂擦等,以内壮根基,外强筋骨的手法,达到充盈 内元、舒筋通脉、消肿止痛、活血化淤的目的。
为此,根据历代名家高手或世家传人研究与实践总结出的 药功性质和配方,我们以强身养生和医药治疗两个方面为主 题,进行内服与外用的剖析和阐述(药功攻击类配方暂略)。
的剖析和阐述(药功攻击类配方暂略)。
一、内服类药方
(一)内壮酒
配方:熟地黄、当归、黑小豆、木瓜、五加皮、巴戟天、 地骨皮、菟丝子、女贞子、牛膝、玉竹各50克;杜仲、黄柏、 车前子、肉茄蓉、白茯苓、骨碎补各25克;鹿茸30克;甘 草、韭子、锁阳、小茴香各20克。将药共装入瓶内,用白酒 浸泡,密封保存30日后可用。每日两次,行功前口服,每次 约10毫升。
浏览1,68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