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武术
隋朝结束了中国数百年的分裂割据,统一了中国,更加完善了府兵制,唐朝人仍沿袭。其 特点是“寓之于农"、“兵农合一”。府兵由一般民户中选取.这实际上将兵源、武器装备、习武 活动扩展到了整个国家的基层。这无疑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武则天创立武举制度,把武术的发展推向高潮。大大提高了民间练武的热情,这在中国历 史上功不可没,使得武术更加精炼化、规范化武举的内容有:长垛、马射、马枪、筒射、步射、 穿劄、翘关、负重、材貌、言语。
盛唐时期尚武任侠之风,涌现了一大批游侠少年,同时唐朝文化与武术也结下了渊缘,出 现了大量描写武术的唐诗。李白的《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贾岛也在《剑客》 中写到:“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君赠,谁有不平事。”白居易《李都尉股剑》:“愿 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杜甫的《观孙大娘舞剑器行》详细描述了剑器舞的奇妙之处。由于少 林十三僧救唐王李世民,佛教界习武更盛,少林武僧也闻名于世。角抵又兴起,而且盛况空前。 《隋书•炀帝纪》:“大业六年春正月丁丑,角抵大戏于端门街,天下奇伎异艺毕集,终月而罢, 帝数微服往观之。”唐代的君王大多也喜好角抵,作为宫廷娱乐节目与飞剑、走索、早船、击 鞠、杂戏等一同表演。远射兵器有弓射、弩射、弹丸射、抛石机等。武舞和武术套路得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
此外,随着刀制代替剑制,枪是阵战的主要兵器。徒手格斗的角力、角抵、手搏、相扑开 展兴盛,东传日本,对日本武道发展贡献极大。
(五) 两宋时期的武术
两宋武术主要表现在武艺多样化发展。军事武艺继续沿用武举制,招募优秀士兵入伍,进 行统一训练,并且有完善的考核制度。弓箭等远射兵器已达高峰,最强的三弓床弩,所用的箭 “木干铁翎,世谓之一枪三箭”,“以其射著城上,人可踏而登也”,射程可远达三百步。在短兵 器上日本的手刀大量输入中国。宋元时期不仅军事训练规范、系统,而且兵器种类大增。民间出现了大量的武艺结社组织,如“弓箭社”等。见于记载的有“锦标社”(射弩)、“英略社” (使棒)、“角抵社"(相扑)等这些社团因陋就简,“自置裹头无刃枪、竹标排、木弓刀、蒿矢等 习武技”(《宋史》卷191)。在城市中,据《栋亭十二种都城记胜》所载,在街头巷尾打场演武, 十分热闹。表演的武艺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枪、舞剑及打弹、射弩等。对 练叫“打套子”,有“枪对牌”、“剑对牌”等。这时,集体项目也发展较快。例如,《东京梦华 录》卷7载:“两人出阵对舞如击刺之状……出场凡五七对,或以枪对牌、剑对牌之类”但对抗 性的攻防技术由于受宋理学家倡导“主静”的影响,都逐渐走向衰微。
随着两宋经济的发展,民间练武结社的习武活动蓬勃兴起,如“英略社”、“弓箭社”、“相 扑社”等。在城市一些专门性的群众游艺场所“瓦舍"、“勾栏",出现了大量的以卖艺为生的民 间艺人,其内容不仅有单练套路,还有对练表演,极大地促进了武术向套路方向发展。当然这 些场所少不了角抵表演。
理论方面著有军事名著《武经七书》和《武经总要》,从军事组织、军事制度、步骑教练、 行军、营战、战略、战术、武器制造和使用、军事地理等都有所论述。
(六) 辽、金、西夏及元代武术
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诸族,均极重视军事。契丹兵制,凡男子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 下,皆隶兵籍。蒙古族在备受金朝残酷压迫下奋起斗争,擅长骑射的蒙族人民,更是全民皆兵, 男子从十五岁到七十岁都要入伍,成吉思汗把其臣民按十户、百户、千户、万户的军事组织编 制起来,加上骑射精通、武器精良,所向无敌,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大元帝国。
元代文艺戏剧的发展,给武术套路的发展提供了生长的土地,在元代戏剧中有很多武打场 面,如:“三战吕布"、“单鞭夺槊”、“关大王单刀会”等。促使武术向套路方向发展,为后来武 术套路发展打下基础。元朝少数民族执政,政权建立以后,吸取汉族武制,选拔军事人才。但 是,他们在重视朝廷习武练兵的同时,为巩固其统治,禁止民间习武,尤其是汉人习武。元代 统治者对民间"……二十人之上不许聚众围猎"(《元典章》卷3,赈饥贫),连民间私藏武器也 属犯罪。武艺虽然多以秘密家传的方式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传授,因而阻碍了武术发展的步伐, 但是民间武术仍然艰难地向前发展。
(七) 明代武术
元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明朝建立以后,蒙古瓦剌 部长期与朝廷处于敌对状态。日本封建诸侯又支持日本西部地方破产的封建主、武士、浪人、 商人等,到我国中南沿海进行抢、掠、烧、杀的海盗活动,史称“倭寇”。为了抗击倭寇,军事 训练被重视起来。唐顺之的《武编》、俞大猷的《正气堂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 实记》、何良臣的《阵纪》、郑若曾的《江南经略》等一批武术及军事名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由军事训练及战争实践的检验总结而产生的。民族英雄、著名军事家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同 时也成了在武术实践、武术理论上颇有建树的武术先行者明代武术不再仅以刀、枪、棍分门别 类,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了诸多风格迥异的流派;十八般武艺有了具体的名称内容。因此,明 代是武艺大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技术流派,拳术、器械都得到了发展。武术项目之 多,是过去所没有的。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浙在《五杂俎》中概括为“十八般武艺”,即“一 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铜、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头、十七锦绳套索、十八白打。''特别是在理论上总结了过去的练武经 验,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纪效新书》、《武篇》、《耕馀剩技》等。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记载了 拳术、器械的流派、沿革、动作名称、特征、运动方法和技术理论等,有的还附有歌诀及动作 图解,为后世研究武术提供了重要依据。以此为特征,标志着中国武术体系的形成。
(八)清代武术
清军入关以后,随着火器的出现,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意识到火器 的厉害,在强调骑射、长枪等训练的同时,军队以开始配备洋枪、洋炮。至甲午战争后编练的 “新军”,已全部采用新式火器。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宣布废止武举制。武术从总体上退出了 军事技术范畴。同时民间武术逐渐开始兴盛,已失去军阵格杀价值的冷兵器大量流入民间,成 为反清抗暴、自卫身家的兵器,也成了白莲教、天地会、清水教、义和团等组织的主要装备, 从而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清代统治者禁止练武,民间则以“社”、“馆"的秘密结社形式传授武艺,武术与传统文化 结合,产生了许多武术流派,诞生了近百种拳种,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查拳、太祖长 拳、洪门拳、翻子拳、螳螂拳、虎拳、鹤鸣拳、少林拳等,多在清代形成。武术名著有:《手臂 录》、《拳经•拳法备要》、《内家拳法》、《甚氏武技书》、《六合拳谱》、《太极拳谱》等。另外, 对武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明清时期,随着火器在军中的出现,使得武术与军事武艺逐渐分离开,并在更广阔的民间 开花结果,从而迎来了武术的集大成发展时期,使得武术文化的完备形态在此期间最终形成。 主要标志是:武术拳种流派的形成;武术内功的形成;武术套路的形成;内家拳的出现,以及 对武德的明确要求等。
浏览77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