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教学篇

一、黄氏教学法简介

太极拳是“健康之花”、“长寿之阶”、“艺术之光”、“武术之诗”、“国家之宝”、“民族之傲”、 哲学与科学之结晶、武术之精华,是一门绝学。练太极拳是一门人体运动学的系统工程。要想学 好太极拳,必须明太极拳之理,太极拳之理是“拳“的灵魂,“拳”是“太极”之理的体现,是 在“太极”之理指导下的一种运动形式。武术在过去本来无真假之分,几十年来由于众多原因和 人为的宣传误导与个人的无知乱造,使花架子套路一直成为主流,实际上已经蜕变成舞术与体 操,并且不断向自编自造的高新美方向发展。因此还太极拳以本来面目,使拳理紧密联系拳姿 (即理论联系实际),将“心知”成为“身知”,以“身知”体现“心知”,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当务 之急。

“黄氏教学法”是黄明山老师对杨氏太极拳毕生研究的科研成果,教学不仅有了捷径,而且 使练出的杨式拳架更自然,更符合美学原则,更显示出技击性与科学性。运用黄氏教学法,学习 的难度与运动强度增加很多,强身健体的效果更显著,技击功底更扎实,更易出功夫,使初学者 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获得前人需要数十年时间、甚至于一辈子努力都难以达到的知识与境地,为太 极拳爱好者们提供了一条进人太极拳宝藏矿区的捷径。

(一)黄氏教学法体系


  1. 教学特点


黄氏教学法的特点是教理、学理、明理、实践理、体现理,使拳理紧密结合形体动作,要求 学练者从头到脚体现出全部太极拳的理法,先“心知”后“身知”,同步将“心知”变为“身 知”,逐步使“身知”体现“心知”,最后达到“心知”与“身知”的合一(理论联系实际),还 太极拳以本来面目。

  1. 教学方法


以定式教学为主,配合桩功练习,突出以站桩作为基础教学内容,在站桩中求得意感,求得 精神,求得呼吸与轻灵,求得姿势的正确,讲清楚每一定式的“五弓倶张”与“劲整”的道理, 并同时讲解每势拳姿的技击含义与攻防方法,将定式、理论、技击三者同步讲解,三管齐下,一 步到位的教学方法,使拳姿“标准化'“规范化”、“定型化'在学会一定数量的定式以后再逐 步、逐段的将定式拳架连接起来,使学生们每一次学拳都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清醒状态下学 拳、练拳,避免学完套路后再改架子的重复劳动,看起来进度慢,实际上是多、快、好、省的方 法。

  1. 三把尺


第一把尺——以太极拳的全部理法对所学拳姿从头到脚整个躯体的每一部位都进行检验,看 是否已全面落实,并得到体现(理论是否联系实际),要求每一拳姿无“过”与“不及”。

第二把尺——从技击角度出发衡量拳姿的方向、位置、用劲、攻防含义,化发的力学原理, 是否合乎技击要求,是否已体现出技击内容及“含而不露”的含蓄美。

第三把尺——以“自然”的美学原则审视每一拳姿,看其是否做到“自然”,因为自然与放 松是紧密相连的,有不自然处必然会有未放松的地方,放松处一定“自然”,“节节放松”是全身 从内到外彻底放松的前提,也是终生追求的目标。

  1. 教学质置要求


拳姿的标准化与精确度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关键,初学者会较普遍出现拳姿的“过”与“不 及”,在教学中随时讲清“过”与“不及”的道理,在明理的基础上不断使“心知”变为“身 知”,从“身知”(即拳姿)中体现出“心知”(拳的理法),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最终目的。

  1. 川字步


川字步是“五行步”的最佳框架结构,能充分全面的体现“中定”势,做到不偏不倚,无论 是前进、后退、左顾、右盼,都能使人处于“中定”状态,化发得机得势,旋转灵活多变,八面 玲珑,使自己永远处于最得机得势的不败之境地。由于将“川字步”作为基本步型步法以后,拳 架的演练难度增加很多,运动强度增加很多,运动效果更显著,强身健体速度更快,技击功底更 扎实,更易出功夫,完全符合力学原理,更显示出拳架的科学性。

有关川字步步型的说明与要求:

此处所讲的“川字步”步型,两脚的站立宽度要求与肩同宽,头顶的百会穴与尾闾穴及裆要 对准川字步中间这一条直线,无论前进与后退,身体的前后移动,必须遵守“平直移动”、“平圆 转动”的原则,不准偏移(一般人都习惯于移向支撑体重的实腿,这样偏移人就不中定了)。川 字步前伸的足足尖必须正直朝前,落在与肩同宽的位置上(不论是虚脚或实脚),后脚尖以脚跟 为轴心脚尖外撇45度,膝尖必须对准脚尖,因与圆裆有密切关系,外撇度数少了就会形成“夹 裆”,外撇度数多了就会出现“散裆”与“尖臀”。后脚外撇45度的步型正好与八卦暗合,因为 八个45度正好等于圆周360度长度。

(二)教学法的内容提纲

  1. 要经常反复宣讲、贯彻杨澄甫老师口述的太极拳十要:要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 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

  2. 身法五要素(1)虚灵顶劲3(2)含胸拔背。(3)松腰松胯。(4〉尾闾中正。(5)垂臀。


身法的整体要求是互为影响,缺一不可,都需要随时随地密切配合,只要其中有一项没有做

到,就必然会影响其余内容的体现,所以必须要从一开始学拳时就努力体现,并要求做到。

  1. 要重视划圆的运动:学练太极拳的关键就是要在怎样做好“划圆”上下功夫,划圆时要 切记用意不用力,内圆才是意的体现,锻炼时要在内圆和外圆的统一上下功夫,在高度协调上下 功夫,在高度集中上下功夫,并使最后达成浑圆一体,谁能把“圆”划得好,谁的太极拳就打得 好。

  2. 要突出讲明腰的重要作用:腰为轴、为枢纽、为指挥,腰为主宰,腰动先天之气则动, 腰转动如轴则先天气如车轮旋转、分行上下、气通全身、周身舒适。腰动时要以意念为精神带动 肢体做全身的一切生理组织运动,以腰为轴划圆的运动之理,就是太极拳的奥妙所在,根本之 理。身是拳的根,出拳先用身,通俗点说:太极拳是身子耍手,而不是手耍身子,用手打拳的人 必定是外行。“真正的太极拳是不动手,动手不是太极拳,这是检验太极拳的唯一标准”(杨澄甫 语录)。松、沉、'直是腰的三字诀。

  3. 追求大松大柔与周身节节放松,因为“松“是太极拳的灵魂,是内外家的重要区别之一, 是终生追求的目标。

  4. 以眼领手,打哪儿看哪儿,目光极大部分时间都应保持“平视”。

  5. 迈步时要遵守“点起点落”的原则,要加强“提膝抽胯”与迈步轻灵的练习。

  6. 坐腕——是“手弓”与“两膊相系”及全身“劲整”不可缺少内容的组成部分。

  7. 呼吸如何配合拳架——腹式逆呼吸法的一般规律。


(1)蓄吸发呼。(2)起吸落呼。(3)实呼虚吸。(4)开呼合吸。(5)进呼退吸。

  1. 外四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手与足合这是外三合,我新增了一个“膝尖与足尖” 要相合,弓步时前脚脚步要正直,前腿发劲就顺遂,后腿脚尖外撇45度,膝盖必须对准脚尖, 这与圆裆密切相关,裆圆才能腹松,不论实步、虚步都应这样。

  2. 吸胯的重要性——弓步前腿如不吸胯则重心不稳,双臀不正,身法不正,发劲不整,身 弓就无法形成。

  3. 棚劲的重要性^劲是太极拳中特有的一种劲别,是群劲之首,似有似无,亦刚亦 柔,富有弹性。所有的拳姿中都应饱含棚劲,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必不可少的问题。这是 一种向上、向外以最少的力量托架起推挡外来力的一种抗力,是通过长期的肢体放松运动,对拙 力不断锤炼之后,才能获得一种新的“活力”。它是皮肤的耳朵,是体力源的雷达信息,是将骨 骼韧带和肌肉联合放长中锻炼出来的,每一拳姿都要做到棚劲饱满。要特别注意上一势与下一势 的连接,要防止“丢、离、瘪”的现象,整个套路演练时要“一棚到底”。

  4. 如何掌握不同阶段的练拳速度——慢速、匀速、变速。

  5. 曲中求直、直中含曲——四肢必须体现出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完全站煞,虚中有实,实 中含虚,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原理,软腿病及“过”与“不及”都与此有关。

  6. 要重视丹田的作用——要以心与气相守于丹田,行、住、坐、卧不离丹田,时刻意守丹 田。

  7. 练习发劲的方法。


其它:尾闾中正、头容正直、鼻吸口呼、目光平视、意注涌泉、脸带笑容、口似开非 开、似闭非闭、舌(顶)舔上颚,身法中公转与自转相结合,以及迈步时的“点起点落”等。

黄氏教学法拳理的具体形象体现

图片1

(―)掌

杨式太极拳中的掌形是采用“荷叶掌”形状,即外形要像六月 间盛开的荷叶那样。五指自然舒展,手掌心要微呈凹形,基本上在 一个平面上,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间隔略大一些,掌心与掌背都处在 宽舒状态。既不可用力挺直,也不宜过分弯曲。若手指用力挺直, 则掌心会立即变成扁平,凹形消失;如掌心过分凹,必然会使手指 过分弯曲,过分凹陷后的掌形,要求手指伸直,在生理上是无法做 到的,这是由于手指的关节与肌腱之间密切相连的缘故。

  • 正掌


指尖向上,掌心向前方,为正掌。

拳姿举例:“揽雀尾“(按势)

  • 立掌


指尖向上或偏向上方,掌心不向前方而向其它方面的为

立掌。

拳姿举例:“单鞭(左手)”

3.侧掌

大指指尖向上,手掌侧立者,不问掌心向着何方,都为

侧掌。

拳姿举例:“手挥琵琶(左手)”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拳传统套路定式教学法

第一式预备势(无极式)

[讲解一]

预备势亦称无极式。身体面向南方,自然站立,两脚与肩同宽,脚尖平行向前,身体重心平 均落在两足上,两臂向下自然松垂于体侧,五指微展,意念贯注中指,并将中指轻贴于大腿部外 侧,头容正直自然,下颏微内收,颈项松竖,百会穴微有上顶之意,精神饱满,脸带笑容(心肌 的松紧与脸部的表情密切相关、脸部表情严肃、心脏肌肉必然紧张,脸带笑容,心肌就能放松), 舌尖轻舔上腭、双唇微启、两眼平视正前方。(图1)

肩松开下沉双臂微向前合、胸略内含,腹部里收,命门穴微后突,立身中正,腰胯向下松 沉、脊椎骨节节放松,虚虚对准、臀部内敛,尾闾就会中正了,再用胯骨的下沉带动双膝微屈, 两脚沉稳踩实,腹肌就松弛了,气就能沉到丹田,接着意念贯注脚掌心的“涌泉穴”,五趾自然 抓地,使脚掌心空虚,最好能将身体的重心再略移向双脚的前脚掌一点点。此时会出现身躯站立 不稳及前后摇摆的现象,证明全身上下,所有关节已经放松了,不放松是摇不起来的。整个预备 势中要体现出“虚领顶劲”、“松肩坠肘”、“含胸拔背”、

“尾闾中正”、“气沉丹田”、松腰松胯各个要领。

练拳前最好能平心静气松沉自然的站立二、三分钟,

在念止、心静、神宁、平和、体舒、形顺之中呈现一片无 物无我、无形无象、无声无息的空洞觉明景象,四肢百骸 感到荡然无存,即进入无极虚灵之境,以静待动,再开始 练拳。这是精神放松的导引阶段,先闭目用意念自上至下 依次顺序逐一检査自己的头、颈、肩、肘、手、胸、腹、

臀、腰、跨、膝、脚等,是否都已做到放松的要求,这里 提醒一下:松不等于软塌无力,无着落、懈散,精神却要 饱满。现以前述手的要求为例:手的松不是单纯的“垂”,

而是要做到:五指微展,意注中指,将中指轻贴于腿部外 侧裤缝线处,这就是神气的正确体现,练拳前的静站有助

于排除杂念与人静,把平时所想的事暂时丢开不想,一心一意投入锻练,使大脑皮层内的兴奋与 抑制得到有效的转换,大脑得到充份休息,既是调身,又是调心、调息,更好体会一下腹式呼吸 的“细、长、匀、深”。要使自己进入练功前的“太极态”。

上面所说的要点,大都是整套拳架的要点,所以说预备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切勿等闲视 之。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昂首、软项、直颈;②脸部表情严肃,嘴唇紧闭;③挺胸、凸肚(命门穴前突、脊骨弯 曲);④前倾、弓背、突臀、无臀;⑤两臂夹紧;⑥屈膝不松胯骨;⑦膝过份弯曲;⑧脚尖成外 八字或内八字。

第二式起势

[讲解]

两掌指尖虚松下垂,两腕向前引两臂徐徐向上举起,意念高度贯注上举的双腕,要以意举 腕。举腕时应手指松垂,当两臂举至高与肩平时,先松肩,再松肘,自然带动两掌缓缓向下按, 边按边收向跨前停止,掌心朝下,手指向前,虚掌,舒指,坐腕,好似掌心下面放了一盆水,要 有既要接触水面,又不能碰着水面的感觉。意在两手掌心、双臂在下按过程中,不准屈膝下蹲, 仅松膝而已,手指不应有上跷现象,双目向前平视。(图2、3)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手腕上举高度超过肩;②肩部高耸;③手臂过屈、手臂过直;④下按时手指上跷;⑤下按 的双掌位置在胯旁(没有坠肘);⑥下按的手掌没有坐腕、或反跷;⑦双掌下按时,双膝过分弯 曲;⑧两手上举时距离过宽。⑨两手上举时用力太大。

第三式揽雀尾

榄雀尾之(一)左右棚式

[讲解一]

“揽雀尾”是太极拳四个正面推手技法,需认真练习。王宗岳的《打手歌》曰:“棚捋挤按须 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 顶。”这是练习听劲、化劲、发劲的基本手法,千变万化奥妙无穷。

[讲解二]

“棚”音朋,是太极拳的四正推手技法之一,是最重要的劲别与技法,是百劲之源,此劲似 有似无、亦柔亦刚、富有弹性,是一种向上、向外以最小的力量托(架)、推挡外力的一种抗力。 是需要通过较长时期的肢体放松运动练习,对拙力进行捶练以后才能获得的一种“活力”,任何 拳姿都离不开棚劲(参阅《棚劲》的专论)。

“左堋式”

[讲解三]

面向南站立,两脚与肩同宽,右足尖向右外撇45度,

身体重心移到右脚,在提起左脚向左前方跨步时先松腰胯,

身体垂直往下松沉,左脚跟落点位置为左前方与肩同宽处 (强调川字步)。出步时身体不能歪斜,左足跟前伸落地时,

左膝不能挺直,要微屈,眼睛注视跨步前方,左脚跟落地 后略作一小的停顿,体会一下松腰松胯后的感觉。左脚向 前弓步时,左脚尖内扣45度落地踏实,脚尖方向朝西南,

左臂前棚,腕高与肩平,左掌心略斜朝上,拇指上翘,以 意领劲,左肘与左膝垂直,右手向南偏西前伸,右肘与右 膝相照,掌心向下,高与肚平,略含下按之意,与左棚之 手遥相呼应。胸略含,背微拔,要有“两膊相系”的感觉,

胸面向西南,双目平视顾及左棚之手。(图4)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左腿迈步时身体常向右倾斜;②左脚跟落地后左膝向里歪斜,膝尖与足尖不相合(外四 合)形成夹裆;③左足落点位置错误,常在右足前方,两条腿在一条线上,重心不稳;④身躯弓 腰前倾;⑤胸朝正南方或正西方;⑥左肩与左胯不相合;⑦左肘与左膝不相合。

“右棚式”

[讲解四]

面向西站立,两脚与肩同宽,左脚尖外撇45度,右足向右前方与肩同宽处迈出一步,膝前 弓,脚尖要正,左腿蹬直(要直中有屈)按“川字步”要求,百会穴、尾闾穴与裆要对准川字步 中间的一竖直,头容正直。右手前棚,左手掌轻贴于右手腕脉门处,两手交叉点对准鼻、嘴,两 臂园撑,松肩,坠肘,手腕髙度齐肩,命门穴后突,腰脊稍后挺,从侧面看身形成斜坡直线,双 目平视前方,顾及双手前棚。(图5)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右腿前弓太多右膝超过足尖,右脚尖不正,右腿未 “吸胯”;②左右肩高低不平,右肩过份向前;③嘴、鼻、

双手交叉点、裆、与川字步的中间一直不在一条线上;④

左腿脚尖未成45度;⑤臀部不正、左臀凸起;⑥左腿未蹬 直、过份弯曲,形成软腿;⑦低头、昂首;⑧双肘上抬,过高揽雀尾之(二)“捋式

[讲解]

“捋”音吕,是太极拳四正推手技法之二,是一种化解 对方来劲的动作,可以向上捋,下捋,平捋,这个姿势是 向后捋的定式,要求全身重心坐在左腿,右腿虚步,脚掌 平贴地面,右膝盖微屈,按川字步要求全身中心线要对准 川字步中间的一竖直,不能偏向左。右手臂在前,腕高齐 肩,掌心向左,稍坐腕,指尖斜朝上,左手臂在后与右手 相距一尺左右(相当于小臂长度)掌心斜朝上,高与腹齐,

想像着双手搭在对方的左臂,右手掌搭在对方近左臂肘关 节的大臂处,左手掌搭在对方的左腕关节处,静侯其劲路 的变化,捋时不能硬拉,以腰胯的转动带动着双臂向后捋,

身体要中正安舒,忌“猫腰”,捋时要防止对方借劲挤靠。

因此还应将粘搭在对方近左臂肘关节大臂处的右掌,在向 后捋的同时含有向外以棚劲轻推的意思,以防对方趁我之 后捋机会、借劲向我挤、靠。(图6)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前俯——臀部后坐得太向左;②后仰——臀部后坐 得太慢、太少;③向左下捋;④左捋时只转腰不转胯(扭 腰);⑤左膝未与脚尖对齐,出现里扣(夹裆),或外撇(尖臀);⑥左胯骨外突(重心偏离中心 线);⑦百会穴与裆偏离“川”字步中间一直;⑧双手距离过近。

揽雀尾之(三)“挤式”

[讲解]

“挤”是太极拳四正推手技法之三,是一种向前进击的劲,川字步,右弓步,右足前弓,左 腿后蹬,右手臂在前棚住对方,左手掌在右手小臂里侧肘弯附近,相距约2寸。向前推挤而出, 亦有在推手时为了破解对方的捋劲,弯曲右臂,屈肘而前挤的,挤的劲点主要在左掌根,右手是 垫衬。没有身弓,劲力的传导就会中断在腰脊,达不到脊背,使肩、肘、掌、指,就无法劲整, 无法体现拳经中所说的“力由脊发”。要注意在挤式接捋式的过程中,有一个腰向右转的动作, 是腰带双手边右转边向前挤出去的动作。(图7)

图片5 图片6 图片7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右膝超过尖足;②左膝过份弯曲;③身法过分中正,

无身弓;④昂首。

榄雀尾之(四)“按式”

(按式一)

[讲解]

“按”是太极拳的四正推手技法之四,分二个动作讲 解,先讲“后坐”。当对方挤你时,你可将身躯后坐,同时 用双手听劲带分、带封、带下按,用掌心粘贴住对方双臂,

劲点在掌根,目视对方。以观动静,静中寓动。(图8)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双手收回身边过多,过下,过近己身;②右膝盖挺 得太直(直中不曲);③左膝盖朝右拐,与左足尖不相照,形成夹裆;④身躯后坐时成折腰前倾 现象。

(按式二)

[讲解]

再讲“前弓”,当对方被按后感到失势,用力向上抬腕臂及后抽时,我就借对方之劲,双手 竖掌坐腕合劲,用腰腿劲前弓右腿,合掌向前推出,手腕前推的高度与肩平,双目平视。(图9)

图8 图9

此势为举例讲解“五弓俱张”与“劲整”的最佳拳姿。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右膝超过足尖;②左腿蹬直不够,(软腿);③身躯太正直,身弓断;④手腕高于肩;⑤肘 外抬,扬起,双手距离过宽;⑥左臀部突出,凸起。或臀部后坐未坐到位。

第四式单鞭

[讲解]

面向东站立,两脚与肩同宽,右脚尖外撇45度,左腿 向左前方与肩同宽处跨出一步,步幅宜窄不宜宽,屈膝前 弓,膝尖勿超过足尖,右腿蹬直(直中有屈)成左弓步。

右臂向西南方向伸出,五指撮拢成勾手下垂(亦称吊手)

手形为拇指与小指并拢,食指与无名指并拢,中指搭在食 指与无名指指背上,腕部略髙于右肩、腕部关节弯曲,指 尖下垂与右足尖垂直,右肘与右膝垂直,要松肩坠肘,肘 部不要弯曲过多,左手向左前方伸掌坐腕推出,掌心略偏 向东南、肘与左腿垂直,左胯微向内吸,右胯骨微挺直,

并稍向左转一点点,形成小合跨。胸部面向东南,目光顾 及向前推出之左掌。(图10)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左膝盖超过足尖,膝盖偏向左、右;②两脚在一条 线上,身体站立重心不稳;③双臂成一条直线,挺胸;④右肩高耸;⑤胸部过份向南;⑥前伸的 左手肘关节弯曲过多;⑦头部向左转颈过多,引起左颈部肌肉紧张;⑧左掌未坐腕,前推掌心过 正;⑨身躯向前折腰。⑩左胯根未里收,右胯未挺直。⑪双胯未相合。

第五式提手上势

[讲解]

“提手上势”与“手挥琵琶”姿势一正一反,是太极拳虚步桩的基本粧步之一,因此势含有 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以及攻守等势、能练意、练气、练神,在太极拳的拳姿中极为重 要,切勿等闲视之。前辈们每天都站桩练此势,将此势作 为腿部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方法,以增长腿部功夫。

面向南站立,两脚与肩同宽,左脚尖外撇45度,右腿 向右前方与肩同宽处跨出一小步,脚跟轻轻着地,虚点地 面,膝盖微突,身体后坐,重心大部分在左腿,左腿实,

右腿虚。上身中正安舒,松腰、松胯,身体微向左转一点 点,右手前伸,腕髙与肩平,肘与右腿垂直,手指略斜向 上翘,坐腕,掌心朝左;左臂前伸,左手掌、指均朝向右 小臂内侧,左肘略外展一点点,掌根略带一点点按劲,右 手在前,左手在后,双手两臂相合,含胸拔背,“两膊相 系”。头顶百会穴与尾闾穴要对准“川”字步的中间一竖 直,两眼平视前方。(图11)

第八式、第十式手挥琵琶的讲解要领与练法均同“提

 

手上势”,唯手脚方向相反,不赘述。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左脚向左外撇过多;②左膝内扣与足尖不相合,形成夹裆;③左胯骨外突,身体重心偏 左;④右足尖不正,足跟过份用力踩地,右膝盖太弯曲,或太挺直;⑤两肩右高左低,不平衡; ⑥身躯后坐不足,腹部外突,上身后仰;⑦身体前俯,臀部后撅。

右靠(过度式)

[讲解]

面向南站立,双脚与肩同宽,左脚尖外撇45度,右腿 向右前方与肩同宽处迈出一大步,脚跟落地后脚尖转向东 南,扣脚踏实,弓右腿,蹬左腿,右手斜垂于右膝上方,

左臂弯曲置于右上臂内侧近肘处.左掌坐腕,指尖向上,

与右臂相距2寸,目光顾及靠出去的方向,不要过份转颈,

肩与双臂含有向右挤靠之意。(图12)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只用右肩靠(肩胯不相合);②只用右胯靠(肩胯不 相合);③身体前俯,弯腰;④左腿弯曲,没有蹬直;⑤右 脚尖内扣不足45度;⑥右手过份在胸前;⑦头部向右转颈 过多。

第六式白鹤亮翅

[讲解]

面向东站立,两脚与肩同宽,右脚尖外撇45度,左腿 朝与肩同宽处前跨一小步,脚尖虚点地面,左膝微屈,脚 尖正直,左腿不能用来做支撑体重之用,右足实,全身重 心在右腿,膝尖与足尖相照,开胯圆裆,身体中正安舒,

含胸拔背,松腰松胯,百会穴与尾闾要对准川字步中间的 一竖直。右手上举在右额前上方,稍前伸向右外展一点点,

掌心朝外,手指略斜朝左,微拧右腕,意在掌根,注意右 肩的放松与下沉,(凡今后所有手臂上举的动作高度超过肩 部时,肘尖都要带有下垂的劲与意),左手掌位置在左膝外 侧齐膝处,掌心朝下,坐腕微含下按劲,双手均含有向外 开展之意,合中寓开,并微含拔腰,上下对拉,使身肢有 拔长的感觉。(图13)

其余的第二十式、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练法均同本 势。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弯腰、凸臀、低头;②挺腹、后仰、昂首;③身体站立偏右,向右侧倾斜,百会穴和裆与

图片8 图片9 图片10 图片11 图片12 图片13

川字步中间一竖直没有对准;④左掌位置太向后;⑤右胯向右凸出;⑥左脚尖用力点地,膝盖过 份弯曲;⑦两腿夹裆(膝尖与足尖不相照);⑧左臂上部夹紧;⑨右手上举的位置过前、过后、 过高、过低;⑩右膝尖与足尖不相照;⑪右掌未坐腕与拧劲。

第八式手挥琵琶

[讲解一]

(具体练法参照第五式提手上势,方向改为朝东。)

假想我前推的右腕被对方抓拿,我即顺对方的牵挽劲 前伸右臂,并随即提起右腿乘机跟着上前半步,脚尖先着 地后踏实,在踏实右脚同时,以腰右转带动右手后收,左 手上提时意念关注指尖第一、二关节,掌微向内翻转而上 至肩高时坐腕,掌心向南,指尖微翘,与右臂屈肘相合于 胸前的左臂肘弯内侧,右腕微向外拧伸,指尖斜朝向左臂 肘弯内侧,含胸拨背,左腿在双手向内合劲时也同时提腿 向左前方迈出一小步,脚跟轻轻着地,左腿虚,右腿实,

手脚要同时到达,合住劲。定式时:头顶的百会穴与裆要 对准“川字步”的中间一竖直,双目平视前方。(图14)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左手前伸不足,肘弯曲,臂未圆揮;②右手指尖向 前,未坐腕;③弯腰弓臀,腰胯不松,身体前俯;④左膝过屈,脚跟支撢重心太多;⑤右膝尖与 足尖不合,夹裆;⑥右胯向右外凸;⑦左足跟过分用力踩地,左膝太屈;⑧两肩左高右低,不平 衡;⑨身躯后坐不足、腹部外突、上身后仰。

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

左搂膝拗步

[讲解]

面向东站立,两脚与肩同宽,川字步,右脚尖外撇45 度,左脚向左前方与肩同宽处跨一大步,左足前弓成左弓 步,膝盖不超过足尖,左胯根内吸,右腿蹬直,左腿实, 右腿虚。右臂前伸,推掌坐腕,不要过份前伸,从侧面看, 双肩平正;手腕高度与肩平,掌心略向左偏一些,左掌位 置在左膝外侧,紧靠左膝护膝,掌心下按,坐腕,手指舒 展,头容正直,含胸拔背,命门六后突,脊椎骨微挺,从 侧面看,身躯成斜坡直线,两肩等高、平正,两眼平视。 (图 15)

常见的错误现象:

①右脚尖外撇不足45度;②左脚脚尖不正;③右掌前推太正,手臂伸得太直、太屈;④右 掌前伸太开,右肘上扬;⑤左膝超过足尖;⑥左掌位置太靠后;⑦身躯过份中正。

(二)右搂膝拗步

右搂膝拗步的讲解要领与练法同“左搂膝拗步”,唯手 脚方向相反,不赘述。(图16)

其余的(三)左搂膝拗步,第十一式、第二十一式、

第三十三式、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的练法均同本势。

第十二式进步搬栏捶(东)

[讲解一]

“进步搬拦捶”是由“搬”、“拦”、“捶”三个技击动作 所组成,集化解、连续进击于一式,既要动作连贯不停顿, 图16

相连不中断,又要体现出三个动作的技击含意及各自的不

同形态,使之连中有分,分中有连,很难分割,为了讲解定式的需要,暂作如下分割。

进步搬拦捶——搬(一)(搬前的过渡动作)

[讲解二]

面向东站立,双脚与肩同宽,左脚朝左前方迈出一大步,脚尖外撇45度,弓左腿时身躯面 向东北,膝尖与足尖相照,膝尖不超出足尖,身躯中正腰跨向下松沉,全身重心极大部分在左 腿,右腿足跟翅起,右脚尖轻点地面,右膝微屈,两手松垂于身体两侧,右手松握拳,拳面朝 下,人有悬在空中似的感觉,需保持中正安舒,松腰松跨。(图17、18)

图片14 图片15 图片16 图片17

浏览1,00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