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武术与中国表演艺术

一、武术与杂技艺术

(一) 杂技产生于原始劳动与武技

中国的杂技萌芽于新石器时代。那时,原始人在狩猎中形成的劳动技能和自卫攻防中创造 的武技与超常体能,在休息和娱乐时,在表现其猎获和胜利的欢快时,被再现为一种自娱游戏 的技艺表演,这就形成了最早的杂技艺术。杂技学术界认为中国最早的杂技节日是《飞去来 器》。这是用硬木片削制成的十字形猎具,原始部落的猎手们常用这种旋转前进的武器打击飞禽 走兽,而在不断抛掷中,他们发现不同的十字交叉,在风力的影响下,能够回旋“来去”,于是 它就成了原始部落的氏族盛会中表演的节目。

杂技艺术中的很多节目是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武术技巧的提炼和艺术化。至今在民俗活 动中传承着的《飞去来器》,在内蒙古草原上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上,在赛马、摔跤、角 斗等各种技艺竞赛中,被广泛表演,它以投掷的远近和击中目标的准确程度来评定优劣的。杂 技演员把猎技的《飞去来器》加以艺术加工,形成一种巧妙神奇的艺术节目,这种节日至今在 舞台表演中还深受观众喜爱。由于杂技艺术来源于五花八门、缤纷多姿的现实生活,“杂”成为 它的整体特征,故而“杂技”之名就在历史长河中被确定下来。

(二) 武术与杂技的具体关系

杂技是一种以超常的技巧为特征的表演艺术,它是从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显示自身力量和 技能的由自娱到娱人的原始艺术发展而来的。可以说,它与自卫本能升华、攻防技术积累而产 生的武术同时出现在中华大地。

杂技比其他歌舞、戏曲、曲艺等表演艺术更接近武术。许多超绝的武技,可以直接纳入杂 技节目。中国渊源古老、数千年流传不断的杂技艺术,也直接影响了中国武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杂技项目可分七个方面:形体技艺、力技、投掷技、幻术、动物戏、乔装动物戏、 滑稽。这七大项中多数项目都是直接来源于武技,或者可以转化成武技。

同源共生和互传互补成为中国杂技与武术的重要联系。

狩猎、战争是武技产生的源泉,也是中国杂技的重要源头。“弹弓”是早于“弓弩”的古代 射猎器,它是最早的武技,同时也很快演化成供观赏的杂技艺术。

唐朝时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记载,“张芬曾为韦南康行军……以新泥涂壁,弹子打'天 下太平'字以密集的弹子,射到泥壁上,打出“灭下太平”字样,是高超准确的射技,在这 里已经成为带有娱乐性质的杂技艺术。早在宋代的瓦子诸艺中,作为杂技节目的“射弩”,已经 把射箭武技演变成赏心悦目的杂技艺术。拉硬弓素来是武场考核的重要项目,历代武将力士, 都以能拉硬弓为功夫的标志。作为杂技节目,它不单纯是“力"的表演,而且成为单独的“拉 弓"节目。清末,北京天桥著名的杂技艺人张宝忠能同时开五张强弓,每张弓60千克,总量在 300•千克以上。

出现于石器时代的“流星索”,最早本是投掷的猎具,杂技和武术几乎同时把它改造为武器 和道具。“流星锤"是软兵器中重要的一种,“强镖"则是它的演化;杂技将其做了种种表演性 的装饰和超常技巧的提炼,创造出了 “水流星”、“火流星"等难度大而形象美的技巧。

先秦的士、客阶层,不只对武术的成形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些技艺高超的武士的许多 特殊的技巧,也成为后世杂技的重要项目。《列子•说符篇》那位在高跷上耍弄短剑的兰子,已 把武技化为杂技,并且成为取悦诸侯、求赏谋生的专业演员了:“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 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

孔子的父亲叔梁蛇双手托住城门的力技,与他参加同一攻伐倡国战役的那两位武士狄质弥 的舞轮、秦堇父的爬布,就是汉代兴盛的杂技“扛鼎”、“舞轮”和“缘绳”之先河。这些先秦 武士实际就是这些技艺的创造者。

至今仍活跃在杂坛上的马戏,是杂技动物戏的中心节目。这些都是武士们骑御之技的必然 发展。从车战到骑战的演变中,也发展了养马和驯马的技术。《诗经•鲁颂•马问》中提到的名 马有“皇、骊、黄、雅、骐、骆、鱼”等达十六种之多,还出现了善于相马之士如伯乐那样的 人物。

古时武术和杂技经常交融在一起,许多兵器成为杂技的表演道具,如“飞叉”就是由武术 器械演化而来。落魄潦倒的武林人物,常常流落江湖。打拳卖艺和跑马卖解常常是武士们谋生 的手段。杂技艺术行中也有许多武艺高超的人物,对于中国武术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有益作用, 有的还成为反抗官府、发动和组织人民起义的领袖人物。如参加了明末李白成起义大军的著名 女将领红娘子,就是位武艺高强的走绳杂技艺人。清代康熙年间山西太原的陈四,既是武术家 又是杂技艺人。他领导的起义者,都是武艺高强的人物,虽只有六十几人,却在九年之问,从 山西进湖广,又从湖广直到云南,辗转大半个中国。乾隆年间,山东农民起义的女将乌三娘, 也是位武艺高强的杂技艺人。白莲教的起义领袖王聪儿更是剑法高强的杂技艺人,她所领导的 起义,震动朝野。20世纪80年代的得奖长篇小说《白衣侠女》就是根据王聪儿的史迹创作的一 部传奇小说。义和团运动中的杰出女将翠云娘也是深通武术的杂技艺人。长篇小说《红灯照》 就是表现她们的文学作品。

那些身怀绝技、浪迹江湖、技艺双全的杂技艺人对武术的贡献是非常深远的。至于传统武 术的训练方法,自然也为杂技所运用。如,•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等,正是武与技共通的训 练原则。中国武术的硬功和柔术常常被杂技发展为独具特色的表演节日,至今活跃在舞台上。

中国戏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是人民喜闻乐见的杂技,并且为中华民族赢得了 世界声誉。中国戏法不同于魔术,魔术的机关一般隐蔽在后面,只能三面看,不能后面瞧。中 国戏法由于千百年来街头巷尾的演出,观众四面围观,一件长袍,罩住了所有的秘密,因此演 古彩戏法的演员必须有深厚的武功技巧,特别是腰功和手法。

戏法是变幻的艺术,巧手灵变,全在十指,国际魔术界公认的中国戏法的典型佳作是《仙 人摘豆》和《巧结连环》两个节目。表演艺术的高低,全在手上的技巧。中国戏法,讲究手、 眼、身、法、步五字诀,古彩戏法演员要从身上变出体积大于自己两三倍、重量达50多千克的 东西,又大都是些光滑的瓷器、玻璃缸之类,有的还要带水带火,这些东西挂在身上,还要不 能臃肿,在罩袍的掩盖下,演员要上下匀称、形象完美,这里不只需要力量、技巧,还要求演 员有吸腹的“气功”。这一切都要经过持久的武功训练,所以古彩戏被内行称为“文戏武活气 新中国成立,杂技与武术分属艺术与体育项目,但在出国演出时常常是杂技与武术同台表演。

二、武术与舞蹈艺术

中国舞蹈自创始时起,就与武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在原始艺术史学者们的考证和 实地调查中发现,以舞习武是图腾文化时代的共同特征。

武、舞不分地发展了很长一段时期,刑天与帝争神被杀不屈,“乃以乳为眼,以脐为口,操 干戚以舞”所影响的执盾斧武舞传统中国同封建时代流传很久。这位砍了脑袋还要战斗的武士, 传说是神农氏的大臣,纪念神农氏的乐舞《扶梨》据说就是刑天创造的。“刑天舞干戚,猛志固 常在”,这位无头勇士,被视为武术与舞蹈的创始者之一。舞蹈与武术有一个共同的创造者,反 映了武术与舞蹈自古相通的事实。另据《吕氏春秋》载:“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民气郁阅, 故作舞以宣导之。”这把舞蹈的健身性说得极为具体,《稗史汇编》更明确地说:“舞自阴康氏始 也。”这里的舞实际即是舒展筋骨的武术。

浏览79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