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武术与舞蹈艺术

中国舞蹈自创始时起,就与武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在原始艺术史学者们的考证和 实地调查中发现,以舞习武是图腾文化时代的共同特征。

武、舞不分地发展了很长一段时期,刑天与帝争神被杀不屈,“乃以乳为眼,以脐为口,操 干戚以舞”所影响的执盾斧武舞传统中国同封建时代流传很久。这位砍了脑袋还要战斗的武士, 传说是神农氏的大臣,纪念神农氏的乐舞《扶梨》据说就是刑天创造的。“刑天舞干戚,猛志固 常在”,这位无头勇士,被视为武术与舞蹈的创始者之一。舞蹈与武术有一个共同的创造者,反 映了武术与舞蹈自古相通的事实。另据《吕氏春秋》载:“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民气郁阅, 故作舞以宣导之。”这把舞蹈的健身性说得极为具体,《稗史汇编》更明确地说:“舞自阴康氏始 也。”这里的舞实际即是舒展筋骨的武术。

在中国先秦时期的古籍中,常常可见“武”字和“舞”字互相通假的情况。《诗经•维清》 小序说:“维清,秦《象舞》也。”在《札记•仲尼燕居》中说:“升堂乐阙,下管《象武》。”这 里的《象舞》和《象武》,郑玄的解释是一样的,可见武字本身就有作舞之意。《毂梁传》和 《左传》都记载了庄公十年的同一件事,一书写成“蔡侯献武”,一书写做“献舞”。从鸿门宴项 庄舞剑,到后世许多文人,都借舞戟舞剑以抒心情和志趣。剑与戟这两种武器,实际上变成了 深蕴文化内涵的舞具。李白,这位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素被舞蹈史学家奉为激情的自由舞蹈 家,他多次在诗中吟咏自己的歌舞:“起舞莲花剑,行歌明月弓“三杯拂剑舞秋月,偶然高咏 悌泗涟。”他在诗中还记下了自己的剑舞给观者的深切感染:“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

中国历史上记载了许多以剑舞抒怀励志的故事,即便是在文学作品中也不乏这类描述。如 “霸王别姬”中虞姬的剑舞。晋代祖逖“中夜闻荒鸡起鸣"而舞长剑,以抒发他收复故国失土的 慷慨之志。剑在十八般兵器中,由于它的动作韵律要求刚柔相济、吞吐分明、运转自如,最易 于表达复杂感情。“梦里挑灯观剑”、“醉中挥剑展魂”,是古人常常表达的感情,直至今天的舞 坛上,剑仍是重要舞具。剑舞的长盛不衰深刻反映了中国武术文化与舞蹈艺术互相滋润的历史 真实。

以武象功,中国自古就有歌颂文治武功的专门性舞蹈:武舞。周代歌颂周武王伐纣的《大 武》可谓肇始,汉高祖则以巴渝军中的民间武勇之舞,定名为“巴渝舞”纳入宫廷仪式中。这 些舞蹈原是巴山渝水之问的少数民族,被称为“板循蛮夷”者的以舞演武的舞蹈,《后汉书•南 蛮传》中记载:"板循蛮夷者……天性劲勇,初为议前锋,数陷阵,俗喜歌舞。”《风俗通义》 说:“阈中有渝水,责人左右居,锐气善舞。"《隋书•音乐志》载:“汉高祖自汉中归,巴渝之 兵执杖而舞。”所谓“板循蛮夷”中的板循,就是木板做成的盾板。刘邦在平定三秦时,招募他 们为前驱,他看了这些少数民族战士们的“巴渝舞”后曾赞叹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当他 黄袍加身、一统天下后,就效周武王的先例引“巴渝”入宫廷舞仪。事实上,“巴渝舞”在南朝 时,民间仍呼为“武王伐纣舞汉代“巴渝舞”尚存的四篇歌词曲目,也是执杖而舞的武舞。 这些曲目为:“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台渝本歌曲”、“行辞本歌曲",从“矛”、 “弩”等字样看是执兵而舞的。

“巴渝舞”在魏改名“昭武舞”,在晋改为“宣武舞”,都明显表出武字。晋帝曾命傅玄作歌 词,内中有《短兵篇》一段,描绘集体剑舞的形姿,素被武术家所引叙:“剑为短兵,其势险 危,疾蜿飞电,回旋应规,武节齐声,或合或离,电发星鹫,若景若差,兵法攸象,军容是 仪。”真是风掣电闪,动人心弦。

源于巴山渝水流域的“巴渝舞”,在中国汉代时进入宫廷,直到隋朝时止。盛唐是中国文化 的一个新的高峰时期,以18岁起兵、英勇善战闻名史册的唐太宗李世民,他的武功战绩,为时 人称颂,尤为他的部下将士们爱戴。在他为秦王时,军中的音乐舞蹈家就编制了一部歌颂他武 功的乐舞《秦王破阵乐曲》。李世民做了皇帝后,此乐舞被纳入宫廷,贞观七年(633)正月, 李世民亲自绘制了《破阵乐图》,交给太常丞吕才作曲制乐并依图排舞,同时令他的几位名臣李 百药、虞世南、褚亮、魏征等作歌词。

虽然这个场面宏大的唐代武舞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失去了踪影。但关于这个舞的设计和姿 容的文字记载还是被保存了下来。“舞者披甲、执戟,百二十人,前有战车,后为列阵,左圆右 方,先偏后伍,鱼丽鹅鹳,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护,以象战阵之形。"这里既有横队前 进的“鱼丽阵",又有纵队推移的“鹅鹳阵”,中间如箕形张开,像一对腾翔的翅膀。

此舞反映了当时军中的武艺及阵战的宏伟气魄,共分为三大段,每段要变化四个阵势,共 有12个阵势展现在观者而前。伴奏用雄壮的大鼓,并配以当时很新潮的龟兹风味的音乐。疾徐 相同的戟刺剑挥动作,都合着雄浑的歌声。表演完毕,观众为之振奋。每当高潮之际,观众中 的将士,跃跃欲下场同舞。此舞确实产生了 “发扬蹈厉、声韵慷慨”、炫耀武功的作用。据《唐 书•音乐志》载,初演完毕后,随侍武臣齐声称贺:“此舞皆是陛下百战百胜之形容。”随同观 礼的十几个少数民族领袖当场要求参加舞队同舞,站在大唐太宗皇帝的大蠢下“发扬蹈厉”。李 世民批准了他们的请求,据说舞了很久才停止。由此看来《破阵乐》的舞蹈动作与真实生活中 的武打击刺动作相近,否则,这些人不可能即兴起舞而能随意变化队形,显然这些战阵变化也 与实战相似。这从《旧唐书•李靖传》中关于《破阵乐》的一段君臣对话可以看出来。

李靖曰:“臣观陛下所制《破阵乐》,前出四表,后缀八幡,左右折旋,趋走金鼓,各有其 节,此即八阵图,四头八尾之制也。"帝:“兵法可以意授,不可言传。朕为《破阵乐》,唯卿已 晓其表。”

李靖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与李勋并列,功封卫国公,他同时也是武侠文学描写的传奇人物。 唐末道士杜光庭所著《虬髯客传》中的小生就是他。《新唐书•李靖传》中说:“世言靖精风角 鸟占、云侵孤虚之术,为善用兵。是不然。特以临机果,料敌明,根于忠智而已。俗人传著, 怪诡讥祥,皆不足信。”李靖平萧饨,以定昊会,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浑,在唐可称武功第一。 有种种传闻说他精通异术,亦可理解。唐人传奇《李卫公别传》中写他代龙王施雨,褚人获的 《隋唐演义》引用了这个故事,《说唐》中更把李靖写成个会腾云驾雾的神仙。

李靖是李世民的大将,对唐太宗的军事思想、用兵方法十分熟悉,一看《破阵乐》便明白 唐太宗的军事意图,说出了李世民内心之智,这一方面证明《破阵乐》与军事武术的血肉之缘;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李靖的智谋。

魏征在对待歌颂武功的问题上是有着不同的看法的。魏征为《破阵乐》写过歌词,但每当 宫廷上演《破阵乐》时,他却故意低头,表示不忍观看;而演到颂扬义德的《庆善乐》时,魏 征就全神贯注很有兴致地观看,不显一丝倦容。据说他以对这两个舞乐的不同态度,讽谏唐太 宗不要不停地向四夷用兵,人民需要安定和平的生活,休养生息。

魏征是历史上的贤相,以敢于进谏而名垂史册,唐太宗也以从谏如流而成一代明君。这故 事虽是为这对君臣颂德,但也从侧面反映了《破阵乐》蹈厉浩荡的武舞之容。魏征虽然以自己 的兴趣,赞美《庆善乐》这部“以象文德治而天下乐"的大型乐舞,但这部乐舞却没有像《破 阵乐》那样一直留传下米。公元632年(贞观六年十二月),唐太宗带领群臣来到他诞生的庆善 宫中,大摆酒宴,款待群臣和故居附近的父老乡邻。经过戎马备战、宫廷政变,多方经营,终 于取得帝位,而且巩固下来的唐太宗,回到故居,自然感慨系之,因此即兴赋诗数首,亦由吕 才配曲、编舞,用六十四姣童表演。音乐有《西凉乐》的风味,清雅、温郁而静娴,突出表现 盛世平定、安详、和睦的气氨。这两个乐舞表现了唐太宗的治国方略:以武功取天下,以文德 治天下。它们与唐高宗上元元年(674)时创作的《上元乐》,并称为唐代三大舞蹈。

浏览58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