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武术与中国书画艺术
—、武术与书法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发明了毛笔,产生了影响千年而仍在延续的书法艺术。后来随 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钢笔、铅笔与圆珠笔的陆续传入,依然没有动摇书法的地位,因为 毛笔写作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具有很高价值的行为艺术,其欣赏的价值不亚于中国水 墨画。中国武术虽为一种体育运动,表现出许多书法具有的艺术美,与书法艺术相互辉映。
古人用他的睿智发现,武术与书法有相通之处,练功习武可使挥毫落墨犹如神助。正因为 两者密切相关,所以才有草圣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后得到书法的神韵的佳话;唐代武将颜真 卿书法有剑拔弩张之势,被评为“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瞋曰,力士挥拳”。
法讲究“劲力",一点一画都是劲力的表现。王羲之认为;“每作一点画,皆悬管掉之,令 其锋开,自然劲健矣。"由此可见,书法讲究的筋、骨、神、气四者锋势俱全,都流露出内在的 劲力。与之相通,武术也讲究“劲力”,太极拳中的“劲"起于脚跟,发于腿,主宰于腰间,形 于手指,发于脊骨,由脚而腿而腰,一气呵成;发劲时则要求劲整,正所谓“周身台下成千 斤”,如此方能借力、使力,四两拨千斤。
书法用笔讲究有收有放,而且每往必收,每垂必缩,含蓄而锋芒不露,不轻佻浮躁。每一 点画,笔锋是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下先上,太极拳与之相对的是意欲向上,必 先寓下,意欲向左,必先右去,前后左右,内外相合。武术中的拳打、掌劈、指戳、脚踢、肩 撞、肘击等都有的放矢,是连续进击的动作,给人一种激昂振奋的精神,激发人们强烈的竞争 意识,从中感受到一种武术套路演练所特有的功力美。
中国书法重神韵,王羲之在《题卫夫人V笔阵图>后》中写道:“夫欲书者,先干研磨,凝 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经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由此可见, 神韵在书法中的重要地位和古人在书法创作时对神韵的重视程度。
“神韵”在武术中也占有很高地位。一拳一腿,一招一式,无不以“神”相配合。形是神生 存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统帅和灵魂。在套路的演练中,神随形转,形随意动,使整个套路协 调而富有生气,演练时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构成武术浑然天成的神韵美。
书法与武术均讲究刚柔之法。对于书法,书法家姚孟起说:“书法要百钢练化成绕指柔,柔 非弱,刚极乃柔。”而对于武术,柔并非软,而要柔中寓刚、若棉裹铁、刚外有柔、如胶似漆。 优秀的武术家是遇虚则刚、临实则柔、运柔而成刚、亦刚亦柔、变化万千。
书法还讲究动与静、迟与速、行与留、涩与疾等辩证关系的艺术处理。武术讲究以动而求 静、外动而内静、动静相生。静则稳如磐石,动则快如闪电,动、静有韵律。在武术演练中充 分表现出书法节奏的美妙,使力与美、气与势、神与精,灌输其间。
(一)武术与书法在“健”上的融合
武术“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内”能理脏腑、通经络、调精神,是融健身、养 身、技击表演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它的形式、内容及方法也都体现着美学、哲学、兵法等丰富的传统文化,在这一点上是与书法艺术相同的。
大家都知道书法在内容上,它可以充分表达书写者的情感、思想、心境等意境;在形式上 它则以点、线、黑、白、湿、枯、柔、力、借、倚等结构,章法之独特性来表达它的美。练习 书法可以调气、调心、调身,有益于身心,这也是众所周知的。如练习书法时的屏气、落笔、 吐气、力透纸背等,随笔势而呼吸,跟着意境而律动,不正如武术中内家拳法中的代表“太极 拳”的呼吸悠长,行随意走的境界相同吗?再加上练习书法中一般都要站立、悬腕进行,对腰、 肩、肘、腕的要求颇高,有着利关节调气血的功效。这与气功中的站桩有异曲同工之妙,往往 会起到意想不到的锻炼效果。
我们能在武和书法中得到美的升华,情感的愉悦,并在它们的演练和创作的过程中又得以 强身。总的来说,武术运动的美学特征以内在的精神气质为基础,以外在的技艺美为表现形式, 是一种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殊文化现象,武术与书法的共性就是“美"的共性。
(二)武术与书法在“形”上的联系
武术的形体美自古都有许多的传颂。早在唐代,人们就把诗、书、武三者的艺术价值等同 起来放在同一高度进行评价,谓之“三绝”。如唐代的“三绝”即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和裴曼 的剑。裴曼不仅能舞单剑,也善舞双剑。在诗人苏涣的诗里曾这样描述裴曼的剑舞“忽如裴旻 舞双剑,七星错落缠蛟龙”。再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写到:“昔 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气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 群帝媵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短短的几句话充分表现了优秀武术的优美矫 健的身姿,静如止水、动若脱兔的节奏;不仅有电闪雷鸣般的动态,还有江海风平浪静时的静 态,淋漓尽致地描述了武术表演之形体美及节奏美的艺术在书法艺术中,讲究形态美与节奏美, 运笔的快慢,章法的透、漏,借移等特点,均是艺术美的表现形式。如梁武帝说道:“钟繇书如 云鹄游天,群鸿戏海;王羲之书宁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又如王羲之在《题卫夫人 V笔阵图〉》中形象地说:“每作一横画,如列陈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钩之弩发;每作一 点,如高峰之坠石。"再如宋代米芾所留下的大量行草书的墨迹中,其结构的疏密相间,俯仰顾 盼是极有特点的。他的字大都处于一种高低俯仰,左顾右盼,长短错综的状态,形成很鲜明的 个性,《蜀素贴》中的“青松劲挺姿凌霄”等字,俯仰造势,奇正相依,气势洒脱,何尝不像一 个武者,自创一套独具特色之佳作呢?
书法中笔毫在纸上行走的气势,丝毫不会输给武术表演所表现出来的气势。起伏隐显,奇 正向背的布局;欹侧跌宕的章法,也与武术中舒展、圆活、盘稳的身姿、动静结合的节奏一样, 给人以艺术的美感,这与武术表演带给人的美感不相上下,由此可见,书法与武术中的形态美 和线条美,甚至节奏美都有不可分割的共性,并且互相交融,相互影响。史书中曾有记载:张 旭自从观看了 “公孙大娘”舞剑后,顿悟其武与书的精髓,此后其草书大进,书写起来豪情激 越,淋漓顿挫。其书写的《古诗四帖》足以证明其书之大气。此书通篇气势奔放,运笔无往不 收,如锥划沙,无纤巧淳滑之笔,难道不正像一段精美武术套路或器械表演吗?再如金庸先生 以他深厚的文字底蕴及书法基础,加上他如刀如剑的文笔在《倚天屠龙记》中描写张三丰以书 法悟武功的情节亦是读者众所周知、津津乐道的,虽为小说,但不无依据。实者,书与武两者 是互通互融的。
从整体上而言,书法中的楷书、行书犹如武术中的太极、木兰扇。书法中行笔的端庄凝重, 首尾相盼,形断意连,绵绵不断之意,与太极拳等内家拳法所达到的意境是相一致的;而行书、 草书、甚至狂草的大开大阖、剑拔戟张,腾挪跳跃,就像一套流畅的剑法或拳法的表演。
从细节而言,书法中的“永"字八法的“点、横、竖、撇、捺、挑、折、勾”犹如武术中 的“弓、马、仆、虚、歇、拳、掌、勾书法中结字的起伏隐显,阴阳向背,笔画的顿挫、外 张等与武术中的一招一式在美学上是互通的。
书法中有结字的现象,即看上去这个字笔画歪的,可它的整个字又是正的,看上去字是斜 的,可它的笔画又是正的。书法中这种结字的险、奇在武术中也有体现,武术中的一个“提膝 亮掌”或是一个“金鸡独立",这些定势都是表现身体的形体美、平衡美。“腾空飞脚”、“软 翻,,、“纵叉,,等表现奇险之美。书法中结字例子比比皆是,如郑板桥草书《辛弃疾贺新郎》词 中,通篇文字东倒西歪,初看似杂乱无章,可认真去推敲每个字,却都是歪而不倒,错落有致, 像“料”字的“斗”字左倾斜得厉害,根本无法立,可正巧它的“米”字又端庄稳重,使整个 字看来斜而不倒,再加上与后两字“千年”的右倾相呼应,形成险奇的章法布局,是不可多得 的佳作。而武术中的醉拳一样东倒西歪但又不会失去平衡,先“破”(破坏平衡)而后“立” (变化中求平衡),形醉而意不醉。再如颜真卿《祭侄文稿》中,以“险”取势,第三行的“事” 字,向右下欹侧之势,竖钩以粗长的弧线斜穿而过,犹如杂技演员在一根弯曲的竹杠上表演, 也如猴棍中的上棍眺望的动作,扣人心弦。这些都是体现书法艺术中的平衡之美、奇险之美与 武术中的平衡之美、形体之美以及奇险之美是不可分割的。
书法的笔画就像武术中运用的器械一样变化多样,形态各异,如一竖可以如“悬针”也可 以似“垂露”,就像“枪"与“棒”的区别;点画就更多了,有可看做“鸡头”、“羊角”、“杏 仁”、“养米”、“怪石”等诸多形状,就像武术中的刀、剑、锤、盾、匕首等短兵多样性一样, 形态各异而又变化多端。
浏览75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