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示:本章节重点讲述中国跤术的起源与发展,同时对国际式摔跤(角力)、日 本柔道(JUDO).日本相扑(t € 9)>桑勃摔跤进行了介绍,为同学们了解跤术起源与发 展提供了一个平台。
A摔跤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摔跤,是人类为了生存,与自然万物搏斗、进化,逐步演变形成的一种防身健体的 自卫运动。我们知道,摔跤运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 的特点不同,产生出各种风格的摔法。现今世界摔跤有四大项,五个种类:①国际式摔 跤,分自由式、古典式两种;②中国式摔跤;③柔道;④相扑;⑤桑勃摔跤。
■ 一、国际式摔暖(角力)
有两种规格的摔法,即自由式、古典式摔跤。
自由式摔跤 与希腊罗马式摔跤近似。从站立开始,可以握抱头颈、躯干、上下肢, 可以用腿使绊,但不许抓摔跤服,不许使用反关节和窒息动作,直至将对方摔到两肩着 地为止。自由式摔跤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美各国兴起,最后在英国定型。从1904 年的第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自由式摔跤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1950年国际业余 摔跤联合会决定举行世界希腊罗马式摔跤和自由式摔跤冠军赛或锦标赛(见图1-1)。美国 的自由式摔跤有优良的传统,其特点是力量大、耐力好(见图1-2)。土耳其的自由式摔 跤具有民族传统,多以体力好取胜。苏联、保加利亚运动员技术精湛。伊朗、日本、蒙 古、朝鲜等国的运动员动作灵活、技巧性强。正式比赛在不超过110厘米高的台上进行。 台上铺有12米xl2米的海绵垫子,垫厚8~ 10厘米。垫子中央画出直径7米的圆圈为比 赛区,比赛区的中心画有直径1米的红色圆圈,在比赛区外有1米宽的红色消极区。在 消极区外有1.5米的保护区。运动员穿红色或蓝色的摔跤服及高腰软底的摔跤鞋。
每场比赛有3名裁判员,场上裁判员身穿白色服装,左臂戴红袖章,右臂戴蓝袖章, 在场上执行裁判任务,并评定分数和宣布胜负。侧面裁判员及裁判长分别坐于台上相对 的两侧,负责评定和记录分数。
比赛时,一方运动员使对方的两个肩胛骨同时着地,并有明显的停顿时间(1秒),即 判为获得两肩着地的胜利,该场比赛就此结束。如果比赛没有出现“两肩着地”,则根 据双方运动员使用的进攻方法评定分数,得分多者为胜,每个进攻方法根据其质量和效 果可以评为1分、2分或4分。自由式摔跤技术除了包括希腊罗马式摔跤技术外,还有 用手臂握抱对方下肢的动作和用腿使绊的方决。站立摔时,抱住对方一条腿或两条腿把 对方摔倒的方法是现代自由式摔跤站立技术的主要攻守方法。握抱对方的头颈、躯干或 四肢后,用腿脚勾绊对方腿脚的摔法很多,扁如握臂抱腿里勾。还有在跪撑中手脚并用 的骑缠,是应用最多的、威胁性最大的进攻方法。
古典式摔跤 又称古典式角力。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盛行摔跤,后来国际奥委会 认为法国摔跤就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摔跤,故将法国摔跤命名为希腊罗马式摔跤。比 赛时不许抓衣服、不准用手和腿进攻对方的下肢,只许用手臂抱头、颈、躯干和上肢。将 对方摔倒后使其双肩触及垫子者为胜,如在规定的时间内未出现这种情况,则按两个回合 中得分的多少判定名次。古典式摔跤比赛中,运动员只允许用手臂和上身攻击或者搂抱对 方身体的上半部分。在雅典奥运会之后,为了让古典式摔跤更具观赏性,国际摔跤联合会 在2005年5月对比赛规则作了大幅度的改动。在比赛时间上,将原来每场比赛两个回合、 每回合3分钟,改成了现在的3个回合,每个回合2分钟。在每个回合的比赛中,又分为 站立和跪撑两部分,而每部分各占1分钟。在技术运用中,新规则增大了跪撑的技术比重, 把以往2分钟站摔也就是两个人站着交手,改成 了现在的1分钟站摔和各30秒跪撑,而跪撑也就 是一人双膝跪地,另一人进攻的比赛方式。双方 选手在比赛开始后1分钟内的站摔中如果都没能 得分,裁判则抛硬币决定哪名选手在30秒的跪撑 中先进行进攻。进攻方选手可以采用侧抱而不是 以前比赛中的后抱,将对手进行抱摔。此外,在 得分上最大的改变就是,当一个回合中,两位选 手的得分相同时,后得分的选手获胜,这样的改 变是为了鼓励进攻,在比赛的最后关头还要敢于 多做动作,使比赛更加激烈精彩,更具观赏性(见
■二、日座柔道(JUDO)
柔道这项运动,在日本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现在日本每年围绕着全国柔道比 赛大会,要举办名目繁多的各种类型的比赛。例如,各地区的中学生(相当于我国的初中 生)柔道比赛、高等学校学生(相当于我国的高中生)的全国比赛、全日大学生优胜赛,以 及各种形式的对抗赛等。柔道在日本不仅仅是娱乐性质的体育运动,而且是学校体育的
一个教学项目。这就使日本人民从少年时代起就有机会接受系 统训练,为提高柔道技艺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享有“柔道 之国”美誉的日本,在历届奥运会和世界比赛中,几乎每次都 获得半数以上的金牌和团体冠军。
明治十五年(1882年)2月间,嘉纳治五郎先生(见图1-4) 移居在下谷稻荷町永昌寺内(见图1-5),把专院作为道场(训 练场),教授学生,开始了以柔道为中心的训练活动。这个永 昌寺也就成了 “日本传讲道馆柔道”的创始 地。第一年,来学习的学生只有9名,以后 逐年增加,讲道馆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柔 道吸收综合各家柔术固有之长,又有可供比 赛的规范可循,所以它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 的自卫技能,而且是一项引人入胜的体育运 动;不但可以增强人们体质,而且有益于精 神锤炼,可以提高人的警觉、应变能力,加 强自信心和意志力。柔道运动起源于日本武 术的一种,即“柔术” 6但实际上柔道是一
种对抗性很强的竞技运动,它强调选手对技巧掌握的
相扑是一种类似摔跤的体育活动,秦汉时期 叫角抵(见图1-9),南北朝到南宋时期叫相扑。大 约在唐朝时传入日本,现为流行于日本的一种摔 跤运动。相扑d),古称素舞,起源于中国 的汉代,由两名大力士裸露上身,互相角力。直 至公元7世纪,在允恭天皇的葬礼上(公元453 年),中国派遣特使到日本表演素舞致意,被认为 是中国相扑首次传入日本,对日本原有的相扑造 成一定影响,后来成为日本的国技和国际性的武 术、格斗和体育运动。作为专业竞技项目,在日 本国内称做大相扑(见图l-10)o
中国和日本两国在历史上都有相扑。从一些出土文物看,中国秦汉时期的角抵形象 同日本现在流行的相扑很相似。至迟在西晋初年,中国已有相扑的名称。唐、宋、元、 明、清各代,相扑活动一直盛行。到了清代中叶,相扑的名称才逐渐消失。
日本《相扑之始》一书说,日本的相扑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3年。日本体育百科全 书记载:“日本的相扑与中国的角抵和拳法有相互关系”。日本历史考古学家池内宏和 梅原末治合著的《通沟》一书也说,日本的相扑同中国吉林省辑安县出土的公元3 ~ 5 世纪古墓壁上的角抵图极相像;同中国唐宋时代的相扑比赛形式和规则也近似。从17 世纪起,日本各地兴起职业性相扑,称为“大相扑”。18世纪开始形成现代的相扑。到 20世纪初期,相扑作为日本的“国技”广泛开展起来。至今日本的相扑比赛每年都要举 行6次,分为一月场、三月场、五月场、七月场、九月场和十一月场,成为群众最喜爱 的运动项目之一。相扑运动员不仅要有气力,而且还要有熟练的技巧,技巧是决定比赛 胜负的关键。技术大致分为推、摔、捉、拉、闪、按、使绊等。运动员主要用颈、肩、
手、臂、胸、腹、腰、膝、腿、脚等部位,灵活运用各种技术相互进攻。运动员(日本称 为力士)按成绩分为10级:序之口、序二段、序三段、幕下、十两、前头、小结、关胁、 大关及横纲。横纲是运动员的最高级称号,也是终身荣誉称号。十两以上6级运动员的 发型和腰带的质量与幕下以下4级不同。十两以上6级运动员比赛时,有入场式,穿化 妆围裙。相扑裁判员(日本称为行司),按年限也分为10级。相扑裁判的等级叫做“格”, “横纲格”是裁判员的最高级称号。他们的等级用指挥扇上的缨带颜色为标志。裁判用 以指挥的扇子称为“军配”,扇子指向的一方为胜者。
相扑来源于日本神道教的宗教仪式。人们在神殿为丰收之神举行比赛,盼望能带来 好的收成。在奈良和平安时期,相扑是一种宫廷观赏运动,而到了镰仓战国时期,相扑 成为武士训练的一部分。18世纪兴起了职业相扑运动,它与现在的相扑比赛极为相似。 神道仪式强调相扑运动,比赛前的跺脚仪式(四顾)的目的是将场地中的恶鬼驱走,同时 还起到放松肌肉的作用。场地上还要撒盐以达到净化的目的,因为神道教义认为盐能驱 赶鬼魅。相扑比赛在台子上进行。整个台子为正方形,中部为圆圈,其直径为4.55米(见 图l-ll)o比赛时,两位力士束发梳髻,下身系一条兜带,近乎赤身裸体上台比赛。比赛 中,力士除脚掌外任何部分不得触及台子表面,同时也不得超出圆圈。比赛在一两分钟 甚至几秒钟内便能决出胜负(见图1-12)。相扑的裁判共由6人组成。主裁判由手持折扇 “行司”登台担任,其余5人分别在正面、东面、西面及裁判席上。
系饬摔贱
苏联人综合本国各民族摔跤的特点,并加入一些擒拿自卫技术而创立的一种摔 跤。比赛时可以抓上衣和腰带,可以握抱头颈、躯干和四肢,可以用腿使绊,把对方 摔倒。1957年曾与匈牙利、日本等国的柔道队按照双方商定的规则进行比赛,现在 它已是国际业余摔跤联合会主管的项目。
桑勃摔跤可以应用中国式摔跤技术,也可以应用希腊罗马式摔跤、自由式摔跤和柔 道的站立技术。桑勃摔跤以摔为主,原来曾强调逼迫对方的关节,使对方认输。1977年 国际业余摔跤联合会修改的国际桑勃摔跤规则规定,禁止使用反关节的擒拿技术和使对 方致痛的方法,以及在地上按压对方的固定技术。现在的桑勃摔跤和中国式摔跤很相近, 只是在服装上有些差异。桑勃摔跤运动员比赛时身穿红色或蓝色长袖上衣和短裤,系腰 带,穿高腰摔跤鞋。
■五、中国式摔戏
中国式摔跤是以摔的技术为主体的,起源于徒手武术中的一门专门技术。它是中国 武术中的踢、打、摔、拿四大主技之一。后来它和踢、打、拿分开了,集武术各个门派 择取的精华,徒手动作,自成一门,但现在和拳术仍有联系,只是各自发展了。它是历 史上中国摔跤整合、升华与规范化的产物。其技术特点简称“一倒一立”,即两名运动 员在对抗中,通过使用技法使对方身体三点着地即不再对抗,即没有像柔道的“寝技”, 故又称“站立跤”(就我国摔跤来说,有山西跤(以抱腿著称)、蒙古跤、西藏跤、朝鲜跤 等,种类繁多。我国摔跤在20世
由北京体育学院王德英教授正式定名 为"中国式摔跤”(见图1-13、图l-14)o
通过观摩、演练摔跤,我们会感受到国际跤跪撑、坐桥、双肩触地的残酷;柔道关 节技、绞技、擒技使人窒息,及反关节使用的残忍;中国式摔跤,逆关节为犯规,将对 手摔至躯干着地,也为保护对方自己保持站立者得2分,将对方摔倒,自己也倒下后落 地,或在对方身体上失掉平衡得1分,并且中国式摔跤的技术动作远远多出国际跤及柔 道的技术动作。我们通过演练中国式摔跤,会发现东方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爱意、友谊 和善良、智慧的伟大民族,我们因此而自豪。
中国式摔跤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摔跤运动发生、发展最后整合、升华、规范与现代 化的产物。研究中国摔跤运动发展的历史,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式摔跤形成的历史背景, 并完整地理解中国式摔跤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 应当从历史中寻根溯源,理清脉络,为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的摔跤文化奠定基础。摔跤 是我国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摔跤的叫法很多,古代 称摔跤为“角抵”、“角力”、“相扑”、“争跤”、“摸跤”、“摔角”,到了近代 才统一叫做“摔跤”。
►中国式摔跤的历史与发展
■ 一、中囱摔戏产吱的荀芽
根据文字记载和传说,早在4000年前,原始人为了求得生存,在狩猎过程中,在 人与人或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冲突中,利用徒手搏斗的形式,以求得食物或自卫,便产生 了原始的摔跤动作。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摔跤作为练兵的一项军事科目出现。据《礼记•月令》 中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由于当时兵器差,射箭、 驾车、角力都是军队操练的主要科目。
另外,原始人无意识地追扑嬉戏活动以及同类间求偶竞争也是摔跤活动的来源之 一。因为在原始社会中,男子为了显示勇力或取悦于心慕的女性,最简单又最方便的方 式就是徒手摔跤。这也是摔跤活动的重要起源。再次,古代原始战争中,除了使用棍、 棒、刀、枪、斧、箭等兵器外,重力量和勇气的徒手搏斗仍占重要的地位。据《史记•五 帝本记》载:“轩辕氏初立,有蚤尤氏兄弟七十二人,银头铁臂……轩辕氏诛之于琢鹿 之野户。”铜头铁臂是指头戴着有角的面具、护具,使用顶及摔法取胜,因此摔跤在中 国曾被称为“角抵”,相传起源于蚤尤氏。这种徒手搏斗的技术,渐渐发展成为民间角 抵戏,在冀州一带,称为擞尤戏,人们头带牛角以相抵。
■二、彖故至南北朝时期中国摔髅的或展
角抵(角力)在春秋以前,属于奴隶主贵族用于训练军队的项目。在秦时更名为角抵。
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从秦以后,中国成 为统一的封建制国家,正式将前朝历代的角力定名为 “角抵”,取消了用于祭祀的那些烦琐的礼仪制度, 单纯用来娱乐和比赛。这就是“讲武之礼,罢为角抵”。 在宫廷中,发展成为综合的文体表演项目——角抵戏, 摔跤只是其中的一种。
因秦销毁兵器,民间持兵器练武受到限制,角抵 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当时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可能是类 似日本“大相扑”的“角抵”。1975年,湖北江陵凤 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个大菌(见图1-15),其上部弧形背 面的角抵彩画,可作佐证。
两汉经济、文化繁荣,中外交流频繁,角抵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成了综合性的 文体大会演,称“角抵奇戏”或“角抵百戏”。规模宏大,盛况空前。每年春、夏两季 在京城举办大规模的角抵戏活动,三百里内的老百姓都赶来观看,热闹非常。
两晋南北朝是一个社会动荡和民族文化融合的时期。居于我国北方的匈奴、鲜卑、 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由于气候的变冷而纷纷南侵。受这些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角力(又
称“相扑”、“拍张”)作为一种单独的体育活动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而且各地有各地的 特点,相互间也经常进行比赛交流。史籍有两晋庚东扑杀“西城健胡”和北齐时“宠胡” 何狠萨“扑杀”王绰的记载,说明当时角力与西域少数民族有交流,而且可以杀死对手。 这个时期,摔跤的地位低下(非治国安邦之术的“下技”),但仍纳于百戏之中。
总之,由军事训练逐渐向竞技活动和娱乐活动转变与发展是这一时期摔跤活动的特 点。此后,角抵艺伎和竞技也分道而进,艺伎以宫廷为主,竞技多在军队和民间演练。 这一时期,宫廷角抵艺伎中还萌生了女子角抵,供统治阶层嬉戏消遣。
■三、隋清至宋时代中国摔暖威有
隋朝初年,国家的统一为角抵活动的复苏提供了条件,在宫廷、民间的节日活动中 都有所发展。据《隋书》记载:“郡邑百姓自正月十五日起角抵戏。”另外还记载:“大 业六年丁丑,角抵大戏于端门街,天下奇技异能毕集,经月而罢。”角抵戏的盛行引起 部分人的非议,认为败坏风俗、耗费财力,建议颁布禁令。这也从反面说明了民间角抵 戏的盛行,其规模和花费都很大。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在文化方面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表现出兼容并包、雍 容大度的气象。摔跤作为一种文艺体育活动,在宫廷、民间以及军事训练等方面均广 泛开展,异彩纷呈。唐代,角抵是宫廷观赏和娱乐的主要节目之一。唐代许多皇帝, 如穆宗、敬宗、宪宗、玄宗等都嗜于此道。.为此,宫中还设有专为皇帝娱乐服务的“御 用,,摔跤队一 “相扑朋”。军队训练中也多用角抵,左右神策军(禁卫军)中即多善角 抵者,皇帝也常赴神策军观看角抵。民间摔跤亦十分盛行,有所谓“瓦市相扑者”, 常于节日时集市庙会上进行卖艺表演活动。宋代出版的《角力记》是我国最早的体育(摔 跤)史论著,有许多唐和五代的摔跤史料,记载唐时摔跤活动:“观者如堵,巷无居人, 从正月上元至五月方罢”,可见当时活动的盛况。
隋唐五代,涌现出许多角抵名手。《续高僧传》载:隋文帝时,有番人善相扑,无 人能胜。文帝后诏来法通和尚与之角力,“西番人 大败”。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就善于摔跤,声称 谁能胜他,可以赏州刺史的官衔。
唐代始行武举制,对摔跤的发展也起了促进作 用。当时摔胶的称谓除“角抵”、“相扑”外,又 有“手搏”之称。唐代摔跤形式如何,其说法不一。 但敦煌藏经洞里,藏有唐代壁画相扑图(图1-16), 图中人物赤身裸背,光腿腆足,形象十分生动,与 如今的日本“大相扑”酷似。据说日本“大相扑” 即是从唐代传去的。,
从唐代开始,拳击运动逐渐兴起,现在日本人仍叫拳术为“唐手”。和摔跤相比, 它的规模还很小,但拳术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古老的摔跤运动中击和摔两类技术的分离, 摔跤逐渐向以摔为主的方向发展。
宋代摔跤称“争跤”或“相扑”,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宫廷军队中设有
专门的组织对摔跤手的训练进行管理,并有一套对相扑手进行甄别、考试、选拔、晋升、 赏赐等的严格制度。军中有军头司(又叫内等子)管辖职业“相扑手”;由“左右军”中 选拔相扑手120名,供朝廷大会、圣节、御宴时为皇帝“当殿相扑”助兴,而平时相扑 手则做宫廷护卫。
宋代以民间结社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摔跤的赛事形式不断丰富, 赛制也愈加多样化。北宋城市瓦肆已有“小儿相扑”和“女子相扑”,有人因此而出名。 南宋市镇角抵更发达,出现了 “角抵社”、“相扑社”等专门组织,其成员大多为职业 性,高手颇多。仅《武林旧事》中就列举了赛关索、董绕大等53人,其中女子中较有名 的有嚣三娘、黑四姐等。他们相扑技艺高超,在各项比赛中享有盛誉。南宋抗金英雄岳 飞带领的岳家军的相扑遗风流传至今,在山西忻州地区形成了 “挠羊”风俗的摔跤活动。
当时的相扑活动形式大致分两类:一类为正式争胜负的比赛(如“打擂”),由官府 出面组织,如临安南高峰“露台争跤”即属此类。另一种是平时在瓦舍等市民游艺场所 进行的表演,属群众娱乐性活动。“乃路歧人聚集一等伴侣,以图标手之资。先以女脆 数对打套子,令人观睹,然后以替力者争交”(《梦粱录》卷20《角抵》)。
宋代,相扑有较大发展,北宋首都开封每年都举行一两次相扑比赛(见图1-17),并 且成为一种流行的娱乐表演节目,甚至出现了女子相扑。史料记载,正月十八上元节, 首都开封有“妇人裸体相扑”。女相扑手身穿无领、短袖的比赛服装,进行相扑表演, 引得观者如堵,连皇帝都去观赏。但此开放之举,却遭到朝廷重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 的激烈反对,他认为这样有伤风化。为此上书皇帝,请求禁止,酿成“妇人裸体相扑风 波”。但女子相扑并未因此绝迹,到南宋时,首都临安举行男子相扑,总是先由女子相 扑手进行表演,以招揽观众。但是也有历史记载宋代相扑(争交)时,上身全裸(女人穿短 衣),下身光腿赤足,足下登鞋。宋代相扑广泛开展于1110-1127年北宋末期,《水浒 传》中的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李逵寿张乔坐衙”,燕青打擂争跤王,已将“摔” 的技艺描述得淋漓尽致。书中所述动作就是现在中国式的散手跤,穿裆损。所说宋代已 将摔跤技艺升华及推向普及阶段。南宋岳飞抗金御敌,全军上下以跤健魄。也就是从这 个朝代开始,摔跤竞技已形成,并单独分门立派。宋代摔跤在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灸明廊时代中国跋,氐教的融合
元朝是蒙古族贵族建立的王朝,为了防止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民反抗,元朝统治 者严禁民间相扑等习武活动,以便“态悍之术不作,凶悍之技不传”。所以汉等民族中 相传的摔跤活动很快衰落了。但蒙古族有自己的摔跤运动,称“巴邻勒都”或“搏克”, 与宋朝中原的相扑不同,在元代之前的规则与现代的“自由式摔跤”相似,即摔倒后, 仍然相搏,以令对方双肩着地为胜。元代初期,由于社会安定,摔跤活动性质向观赏转 移,蒙古族摔跤发生了变化,胜败的标准是将对方扑放于地,这与现行蒙古式摔跤的胜 负标准是一致的。蒙古族贵族十分喜爱摔跤运动,他们有自己的选手和摔跤队。摔跤是 蒙古族“男儿三艺”(骑马、射箭、搏克)之一,不仅男子,女子也善其道。《马可•波 罗游记》曾记载,海都之女艾吉阿姆用搏克选婿,结果没有一个男子能战胜她,她因此 而赢得了一万多匹马。这个故事已广传为草原佳话。
元代中国摔跤运动主流与形式上的变化对后世中原和少数民族地区摔跤活动都有 深远影响。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其摔跤成为主流,相扑被边缘化,明清之后,便少见 有关相扑的记载。相扑在中国消亡,但在日本却延续下来。日本有关相扑比较确切的文 字记载,是8世纪初编纂成的《日本书纪》,书内记述第三十五代天皇(公元641-645) 为了接待古代朝鲜百济国使者,召集了宫廷卫士举行相扑竞赛。尽管有专家称,在公元 4~6世纪,中国角力已随大量东渡的大陆移民传到日本;相扑在中国出现后,也很快传 到日本。但日本的相扑是否由中国输入,目前没见到明确记载。徒手相搏,或以较高低, 或闲暇游戏,应该是人类社会特别是男系社会里最通行的竞技游戏。因此,摔跤之类的 活动,各民族当都曾存在。但日本的相扑不仅和中国的角抵相似,也与敦煌石窟中相扑 图中的相扑打扮一致,这很难说是一种纯粹的巧合;从日本有关相扑的文献记载正好和 中国相扑发展时代相呼应看,很难说这之间没有什么关系。至少“相扑” 一词是从中国 传入日本,大概不会有什么异议。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一反蒙古族的风俗,力图恢复唐宋旧制,大力提倡相扑,相扑 在宫廷和民间又有所恢复。但因为拳术在当时有了很大发展,削弱了相扑的重要地位, 所以,击、摔结合的相扑,始终没有恢复到唐宋时的盛况。明代许多名为“角力”、“相 扑”的历史资料,实际指的都是拳术。
明代,相扑被列入六御之内,成为军队训练的重要武技之一,军队中有专门研究相 扑技术的机构。明末,明王朝为平侵俊寇骚乱和农民战争,曾派官员出使日本,将中国 的相扑术传入日本,19世纪末后被革新为今日的柔道。
清代,顺治、康熙皇帝等看到采取民族隔离政策的局限性与不可行性,于是主动学 习并吸收汉文化,在本民族原有的“布库”基础上,吸收蒙、汉各民族的技艺,大力提 倡相扑。摔跤活动较唐、宋更为盛行,风靡全国。不仅在平地摔,还进一步发展到马上 摔跤。大凡宫廷宴乐、礼宾集会和时令佳节,皇宫都要在大庭广众下进行布库表演,场 面十分壮观。清帝每年“木兰秋围”围猎之余,还要蒙古诸台长和盟长“恭进筵宴,习 武合欢”,进行所谓“塞宴四事”的活动,其中布库的比赛尤为精彩和激烈。现存故宫 博物院的《塞宴四事图》(见图1-18、图1-19),就是其情况的反映。
满族原来固有的“布库”,汉译为“撩脚”或“撩跤”,主要以脚法为主,兼带擒 拿之技,具有独特的满式风格,是满族人民擅长的技巧。这种摔跤形式注重脚的勾、掠、 绊、撇的使用,一旦负者倒地,不得再攻。这与近代的中国式摔跤极为相似。汉族的角 抵常用手臂搏斗,亦用腰功制敌,蒙古族的角力重力取,二者与库布还稍有不同。清代, 布库从原先的以脚力取胜,吸取汉族角抵、蒙古族角力等技能后,发展成以臂、脚、腰 三功结合,技巧与力量相统一的“善扑”,使中国近代的摔跤运动大体完备。满族的布 库、汉族的角抵相扑与蒙古族的角力相搏是中国近代摔跤运动的三大来源。
清廷侍卫府专设有“相扑营”,后称之为“善扑营”,是清王朝的皇家摔跤队。善 扑营专门搜罗和训练善扑能手,为宫廷表演相扑取乐,定期与蒙古各部摔跤能手进行比 赛。平时担任宫中守卫,御试武进士时充当执事。善扑营编制有300名相扑力士,由正 都统统领,下设翼长。善扑营分东、西两个营。相扑力士满语称“布库”,俗称“扑户”, 又称“扑虎”。布库分成头等、二等和三等三个等级,头等最高,按照等级发给律薪。 善扑营还是专门研究提高相扑技术的机构,每个扑户都自练绝活。清末中国跤术已发展 到较高水平,集中表现在讲求“四两拨千斤”的摔的技巧上。除上述“官跤”外,民间 消遣娱乐性摔跤叫“私跤”。京、津、保定各地多有私跤场与传授私跤者。清末,善扑 营瓦解星散,官、私跤合流,跤技得到进一步普及和发展。
总之,摔跤运动由于清代皇帝的大力提倡以及满族、蒙族和汉族跤手的交流学习, 跤术不断融合,跤技不断提高,规则不断完善,为我国独树一帜的“中国式摔跤”跤种 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中国式摔跤是我国各族跤手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是我 国深厚历史文化的一项遗产。
■五、涛求易氐国时期对中国式摔毁箍很与或扬
中国式摔跤经历代演练,容纳各族及各个省份地区的摔法,于清代已为朝廷所垄断 并职业化。清代皇室偏爱摔跤竞技,跤技高手经层层选拔,与宫廷大内高手、武术精英, 珠联璧合,进一步挖掘、研究、整理、演练、锤炼,使这一摔技达到炉火纯青之境。所 纳高手组成“善扑营”,也就是保护皇帝不挂刀的职业贴身御林军。
辛亥革命以后,善扑营解体,积200多年专业训练的经验,可想而知当时的技术水 平绝对是不低的,可惜目前没有一部完整地记录当时技术方面的资料。据说在民间有跤 谱流传,也可惜数量很少,拥有者又大多秘不外传,所以市面上很难看到,这对于中国 式摔跤的发展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损失。善扑营解体以后,一部分扑户流散到民间,成为 中国式摔跤的传播者,在民间留下了许多佳话。在他们的带动与教导下,一代代人才辈 出,一批批高手涌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头等扑户宛永顺(称宛八爷)收高徒沈友三和 宝善林,二人在20世纪30年代的天桥擂地卖艺,一时双雄并举,使中国式摔跤达到了 一个高潮。后来,沈友三移居河南,只有宝善林一旗独挚,在北京影响极深,当时不论 男女老少没有不知道天桥宝三跤场的。
中国式摔跤从清代开始到现代在燕赵河北最为流行,目前我国各地的中国式摔跤技 术都是从京、津、保定流传出去的,所以大家都知道河北是中国式摔跤的摇篮。华北为 强,其摔技精湛又分为北平跤、保定跤、天津跤三大主流。
北平跤 天子脚下也称王,是承继清代“善扑营”的遗风形成,王者风范,技术动 作大,出场架势小(跤架),形似狸猫夜巡、白猿欲窜,多用俗称“黄瓜架”,它即以力 降十会,似苍鹰扑兔刚猛,又一巧破千斤,兔滚鹰翻,轻盈迅捷。
20世纪30年代,那时北平摔跤正是风行一时,北京跤名闻全国,当时北京天桥最 强的摔跤高手一位是沈三(沈友三),一位是宝三(宝善林),还有杨春恒等人。沈三练的是 民间俗称“细胳膊跤”——武术加跤,神鬼难逃,即快跤,一巧破千斤,现术语称“散 手跤”。宝三玩的是“粗胳膊跤” 一功力型,以功力压快,刚中强,以力降十会,即 现拿着摔的按把(手)跤。沈三即现在电视剧中的主角甄三原形,沈三比宝三更胜一筹, 北京天桥双杰美名至今流传。
保定跤也称保定府快跤、散手跤。它重视快速技术,是大架式出场(跤架)。保定 跤上盘手法上擅用撕、崩、捅、把位占先,下盘腿倒,上下配合,天衣无缝,打闪认针, 妙计连珠,以快打快,刚中有柔,猛中含智,绵里藏针,长于以小制大,左道旁门,散
楂相合,潜移默化,瞬间将对手制于末路。
这派摔跤高手近代有平敬一、张风岩、白俊峰、满老明、吴四等人。继后,名家大 师有常东升、常东如、常东坡、常东起四兄弟和闫益善、马文奎等英雄前辈。其中首推 常东升,其摔技,动作潇洒、飘逸,获“花蝴蝶”之美称,对手常于无形之中败北。曾 于台湾任军警界高级总教官,先后在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建立“中国式摔跤馆”。
现代摔跤名将有王彦会(河北摔、跆、拳中心主任),张建忠、沈金刚、郭建生(河北 柔道队主教练),周甫、杨建国、王胜利、安长青等。
天津跤 它是北平跤和保定跤中间型的跤,动作非常的粗野、刚猛、自然。将灵巧、 速度、力量融为一体。近代摔跤名师有李瑞东、卜恩富、天津卫四大张(即张鸿玉、张魁 元、张鹤年、张连生)。那时天津好手很少与外地名手交锋,名声不如京、保二地那样显 赫。天津跤手名扬异地,还得感谢北京跤友。1940年夏,天津张连生只身一人到北平天 桥下跤场,多次摔败当地诸侯名将,顿时威名远扬,群雄高呼,接着雄关大开,又走进 了津卫大侠张鸿玉、张魁元、张鹤年前去助阵,以武会友,英雄相惜,在一个美丽的夜 晚,北京跤坛名手特意在馅饼周饭馆设宴宴请四大张,英侠把盏相聚,星辉互映。北平 跤坛从此留下了四大张的美名,四大张之名也就在京津保跤坛传开了。
■北、氏国耐堀的中国式摔段运幼
民国时期在北京:天津等地有不少人0表演摔跤为职业。当时的武术组织中央国术馆和 精武体育会也有摔跤科目,曾举行过几次全国性比赛。1936年,还进行过女子摔跤比赛。
佟忠义: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运动会女子摔跤比赛中获得了优 胜。佟忠义的弟子刘飞(江苏省江都人),也是那次大会比赛的轻量乙级优胜者,于香港 教摔。佟忠义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著有《中国摔角法》。
卜恩富:通称卜六,河北天津人,曾在天津警察局作事,兼教天津摔跤。民国二十 四年(1935年)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全国运动会摔跤比赛中,他战胜了当时著名的北京代 表宝善林,从而名噪一时。
宝森:字善林,通称宝三或宝三爷,河北省北京人。民国初年,他在北京闹市天桥 卖艺,曾从“小辫王”学摔跤,天性刚猛,号称“北京第一力士”。
沈友三:通称沈三或沈三爷,北京人。他在北京天桥卖艺,卖外伤药和大力丸等。 沈友三和宝森同是民国初年北京摔跤之雄。两人在天桥闹市设练习场,表演“活跤”(即 假装实战的摔跤表演),以招揽顾客,然后卖药。
马一奎:河北保定人,自幼从张凤岩学保定摔跤,后在中央国术馆学武术。民国二 十四年(1935年),他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全国运动会摔跤比赛中获得重量级优胜。
常东升:字漫天,河北保定人,他在10岁前从张凤岩学保定摔跤,15、16岁时到 各地参加大会比赛未曾败过,由于他的技术美妙快速,人称“花蝴蝶”。常东升年仅22 岁就被任为中央国术馆的摔跤教官,以后又历任湖南省的技术队和各地军队的摔跤教官。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全国运动会摔跤比赛中,他获得中级的优胜。 常东升是继张凤岩之后的保定摔跤第一人,年青时即被称为“摔角大王”,于台湾任摔 跤教官,著有《摔角术》。
浏览7,06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