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在打太极拳时,由于对动作的熟练程度不高、动作结构的掌握程度 较差等原因,造成动作速度忽快忽慢。
纠正方法:初学太极拳时宜慢不宜快,从慢上练功夫、打基础,先把动作 学会,把要领掌握好。待熟练后,不论以何种速度,都要从头到尾保持均匀流 畅。以“二十四式太极拳”为例,正常的速度是4 ~6分钟,有的人慢练,可 长达8 ~9分钟,但也不可太慢。
思考題:
- 简述练习太极拳时的身体姿势与要求。
- 太极拳有哪些运动特点?
-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 简述太极八式的动作方法、要点及攻防含义。
太极拳教学步骤和要求与长拳教学有哪些异同?
第八章武术主要器械技法分析
-::远顯
: 本章以简明扼要的文字、生动的插图,分别介绍了短器械中的剑术、
i刀术和长器械中的棍术、枪术的基本技法、运动特点、持械礼节、主要动
i作方法、教学要点等内容。
武术器械众多,古有“十八般武艺”之说。按形制可分为长、短、单、 双、软器械等。武术演练用的器械,主要由古代兵器或生产工具演化而来。其 技术方法基本是依据形制构造的特点,按照攻防格斗技法规律逐步形成的各种 武术器械运用之术。不同的器械有其不同的技术特点和运动风格,如“枪扎 一条线”、“棍打一大片”、“刀如猛虎”、“剑似飞凤”等。
纵观中国武术发展历史,古代兵器在其发展过程中,除用于实战外,也用 于演练、防身、健身和娱乐。它的社会价值与功用在不同历史时期物随时易、 不断变化发展。特别是火器出现后,古代兵器的实用性逐渐减退,大多被淘 汰,而有的用于健身防身、便于演练的兵器作为武术演练内容保留下来。发展 至现在,刀术、剑术、棍术、枪术已成为中华武术运动的主要器械运动项目。 在当今国内外的武术竞赛中,它们也是主要的竞技项目。这些竞技项目以长拳 中的技法为基本规范,要求各种器械演练方法明晰准确,做到势法相通、身械 协调。
第一节短器械技法分析
短器械——武术器械类别之一,指形制较短的兵器和现代武术中的短器 械。其长度一般指超过练习者的小臂,而短于练习者直立时地面到眉之高度 (在0.3~1.2米),如短刀、剑、锤、拐等。这种短器械主要以单手握持练习 为主。本节主要介绍剑术与刀术。
简介剑,一种平直、细长、带尖、两边开刃的常用武术短器械,它由古代兵器 矛头和匕首演进而成。
早在新石器时代,作为生产工具已开始有了体积很小的石刃、骨剑。据 考古发掘实物资料,商代已有铜剑,西周有20 ~40厘米的青铜短剑,春秋 战国时期,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和作战的需要,出现了铁制剑,剑身加长 (最长的达1.4米)。汉代佩剑之风甚盛,击剑更是朝野风行,不少人以剑术 驰名天下,文人学士把学剑与读书同等重视。使用剑的方法,随着剑的形制 改变,也明显提高,剑术理论也有很大发展。汉代有《剑道》38篇,总结 了汉以前的剑术理论。剑术除了斗剑外,还出现了套路形式的“舞剑”。唐 代的诗歌中有许多关于舞剑的描写。剑自产生至今,人们不断总结研究,从 技击的兵器演化为人们强身健体的器械,且逐渐形成许多流派,瑞彩纷呈。 现代武术运动中的剑术被列为武术竞赛项目之一,其剑身变薄,且不开锋 刃,主要剑法有劈、刺、点、崩、撩、挂、斩、抹、云、绞等。剑术的运动 特点是轻快敏捷、把活腕灵、潇洒飘逸、刚柔相兼、富有韵律,有“剑似飞 凤”之美誉。
(二)剑术主要技法要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剑术名目繁多,技法丰富多彩,各门各派都有其沿 袭相传的演练技巧与方法,大致可归纳为以下4点:
- 剑法清晰,轻快敏捷
剑的形制特征使得剑法颇多,要使剑法做到清楚准确,要明其剑器各部性 能,明其剑法运动方位(攻防目标)。例如,剑尖锐利主于刺;剑锋呈斜主于 点。而撩剑的运动路线为立圆,最终方位为前上或后下。剑器两面刃,持剑时 不能触身,不能做缠头裹脑、大劈大砍类动作,剑术中的点、崩、抹、绞等剑 法都十分注重敏捷轻快,体现出“剑器轻清”的特点。
- 把活腕灵,以巧制胜
“剑无成法,因敌变化而制胜”。各种剑法的衔接变化需变换把法,如螺 把、钳把、满把等握法,很多变化又与手腕的劲力运使技巧有关,如挂剑时须 扣腕,撩剑须旋腕,否则剑法就不能正确地表达。所以,要求执剑手的指、掌 虚实变换,手腕灵活转展,恰到分寸地把持剑器,达到合理地调节剑法和劲力 之变化。在此基础上,剑术十分讲究运用以巧制胜技法,不以硬挡硬架,而是 逢坚化刃、避实就虚,借人之势,后发先至。
- 持短人长,刚柔兼备
剑器短小轻便,利于变化,欲达以短制长须刚柔兼备,参互运用。剑法运 使要体现柔中寓刚、刚中含柔、刚柔相济和防中有攻、攻中有防、攻防相间的 技法要求。
- 身剑合一,气韵洒脱
“身剑合一”强调以身运剑,身法、步法、神意、剑法融为一体。其变化 则身行如龙,剑行若电,身械如一。气韵,指剑术中的节奏和气度。剑术运动 应气度宏大,洒脱自如,富有节奏变化的韵律感。
(三)剑的部位名称、规格剑的各部位名称见图8-1-1。剑的构造为剑身、剑柄两部分。剑身由剑 尖、剑锋、剑刃(两侧)、剑脊组成,剑柄由剑格(护手)、剑茎、剑首组成。 其次还有剑穗、剑鞘等附属物。剑的长度一般以练习者直臂下垂反手持剑,剑 尖不低于本人耳上端。现代竞技武术套路比赛,按年龄、性别要求使用不同型 号、尺寸、重量的剑。学校教学用剑可以放宽限制。
(四)剑的基本握法、剑指和持剑礼节
- 持剑:臂内旋成手心向后贴紧剑格,食指伸直扶于剑柄,拇指和其 余手指分别扣握剑柄格两侧,剑脊贴近前臂后侧(图8-1-2)。
握剑:虎口靠近剑格,拇指与其余手指相对握拢剑柄。 剑刃朝向上下为立剑握(可仰俯握),剑刃朝向左右为平剑握(可 仰俯握)(图8-1-3,图8-1-4)。握剑还有螺把、钳把、刀把 等。根据攻防方法,握剑要腕松指活、变换灵活、时紧时松、时 握时放、有竖有垂、得心应手、顺其自然。

|
|
剑指:中指与食指伸直并 拢,其余三指屈于手心,拇指压在 无名指第一■指节上(图8 - 1 -5) |
持剑礼:并步站立,左 手持剑,屈臂抬起使剑身贴前臂外 侧斜横于胸前;右手成掌,以掌外 沿附于左手食指根节,高与胸齐, 两手与胸距离为20 ~30厘米(图 8-1-6)。
(五)主要剑法刺剑:立剑(或平剑)向前直出为刺,力达剑尖(图8-1-7)劈剑:立剑,由上向下为劈,力达剑身(图8-1-8)。


- 崩剑:接上动,立剑,沉腕使剑尖猛向前上为崩,力达剑锋和剑尖 (图 8 -1 -9)。
- 点剑:接上动,立剑,提腕使剑尖猛向前下为点,力达剑尖和剑锋 (图 8 -1 -10)。
- 斩剑:平剑向后(左)横出,高度在头与肩之间,力达剑身(图 8-1-11)。

截剑:剑身斜向右后下方和斜向上或斜向下为截,力达剑身前部 架剑:立剑,屈肘上架,剑高过头,力达剑身(图8-1-14)。
- 带剑:平剑或立剑,由前向侧后或侧后上方抽回为带,力达剑身 (图8 -1 -13①②)。
挂剑:立剑,使剑尖由前方向下、向后为挂剑,力达剑身前部。挂 有左、右挂,抡挂贴身立圆一周(图8-1 -15①②)
抱刀礼:并步站立,左手抱刀,屈臂抬起使刀横于胸前,刀刃向上; 右手成掌,以掌心附于左手拇指第一指节上,高与胸齐,两手与胸间距离为 20 ~30厘米(图 8 -1 -32)。撩剑:立剑,由下向前上方为撩,力达剑身前部。撩有前、后、 左、右、反撩剑(图8-1-16①②)。
(六)剑术组合动作
第一组: 弓步刺剑——跳步撩剑——仆步压剑——提膝刺剑
弓步刺剑(图8 -1 -17)。跳步撩剑(图8-1-18①②)。刀术
(_)简介
刀,一种平直、细长、带尖、一面有刃的武术器械。它由古代的生产工 具、古兵器演化而成。
据考证,旧石器晚期已经出现了石刀,以后人们又制造了骨刀、陶刀。刀 在当时主要作为生产工具,同时也作为防御野兽袭击的武器。夏商时代出现了 专门作为兵器的铜刀,短的不到20厘米。西周时期,刀的形状有了明显的变 化,柄部略厚,柄刃无明显界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步、骑兵的发展,刀成 为军事中的主要武器装备之一。东汉时期,铁刀制造日趋精良,长沙出土的东 汉墓中的铁刀,长度超过了 1米。随着冶炼工艺的发展,两晋南北朝出现用生 铁和熟铁合炼而成的灌钢刀等,这种钢制刀比铁制刀更加锋利。隋、唐、五 代,军中标准装备唯有刀。宋代,刀的形制有了进一步的改进,从狭长的长条 形刀头改成刀头前锐后斜的形状,并有护手,出现了近似现代的刀。至清代, 刀的形状有了很大发展,种类繁多,军队有长柄刀、短柄刀,民间也流行有各 种各样的刀,如太极刀、梅花刀、八卦刀、少林刀等。刀术在其发展历史中, 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演练技法,兼具搏杀的技击性、舞练的表演性特点。 现代武术运动中的刀可分为单刀、双刀、长柄大刀三类。刀术被列为武术竞技 项目之一,主要方法有:缠头刀、裹脑刀、扎刀、劈刀、撩刀、藏刀、扫刀、 截刀、格刀剪腕花刀等。刀术的运动特点是勇猛快速、刚劲有力、凶猛剽桿、 气势逼人,有“刀如猛虎”的比喻。
(二)刀术主要技法要求
中国武术各拳种、流派大都有各自的刀术,风格特点有同存异,各有所 长。刀术技法遵循武术兵械技术原理,发挥刀形的攻防特长,形成其技法特 色,比较一致的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尖刃背把,刀法分明
刀术的攻防主要体现在刀尖、刀刃、刀背以及支配刀动的把法上。刀尖锐 利主于扎;刀刃薄利主于劈、砍、斩、撩;刀背后钝,主于缠头裹脑贴身近 卫。把法循“换把变招,固把击发”的原理运用。例如:扎刀刀刃朝下、朝 上或朝左,刀尖向前直刺为扎,力达刀尖;劈刀,刀由上向下为劈,力达刀刃 前部;刀向左(右)下方斜劈为砍,着力点在刀刃后部。刀的运动路线与着 力点不同,决定其技法的不同。刀术的每一种方法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不可混淆。练习者一定要做到路线清晰、力点准确、刀法分明。
- 配手合法,以腰助力
拳谚说“单刀看手,双刀看走”。所谓“单刀看手”就是要配手。配手指 的是在一套刀术中,单刀要看刀的运动与不握刀手的协调配合,配合应遵循 “顺领合击,反向对称”的原理。例如,抹刀、带刀适合顺领,劈刀、砍刀适 用合击,扎刀、截刀适于反向对称。同一种刀法也可有多种配合,但要有助于 肢体在运动中保持稳固和谐,便于动作之间衔接使其对称美观,又符合技击法 则。练刀时还要注意整个身体与刀的运动的协调。腰是上下肢完整一体的中 介,无论是大劈大砍的进攻动作,还是贴身缠绕的防守动作,均要求凭借腰部 的拧转和身体的屈伸带动器械来完成。身法活便、以腰助力,加大攻击力度, 发挥其猛狠的动势。
- 势捷法诈,诡秘莫测
单刀属短兵器,在与长兵器对抗时,常常处于进攻不利的地位,要达到以 短制长,就要“短兵利于速进”,迅速勇猛逼近对手,使其器械挥舞不开,发 挥近身攻击的长处。武术中历来就有“刀走黑”的说法,指刀法快捷、凶狠、 刀下无情,其中也含有刀法诡诈,讲求“避实击虚”,“遇轻击实”,刚柔奇 正,变化莫测。
- 儇跳超距,步疾刀猛
这是刀术持短入长的技法规律,指以敏捷的远跃高跳和迅疾的步法配合凶 猛的刀法。技击中欲求发挥“短兵长用”的作用,关键是步疾、身灵、眼锐、 手快,才能发挥刀的近战功用。《手臂录》中说“短兵进退须足利,足如脱兔 身如风”,使刀术势如猛虎下山,威不可挡,展现出一往无前、勇猛剽悍的运 动风格。
(三)刀的部位名称、规格
刀的各部位名称见图8 -1 -
29。刀的构造为刀身、刀柄两部分。
刀身由刀尖、刀刃、刀背组成,刀 柄由护手(刀盘)、柄首组成,并配 置刀彩和刀鞘。刀的长度一般以直 臂下垂抱刀时,刀尖不低于本人耳 上端为准。现代竞技武术套路比赛 按年龄、性别要求使用不同型号、
尺寸、重量的刀。学校教学用刀可
(四)刀的基本握法、抱刀礼
- 左手抱刀法:左手屈腕,食指与中指夹住刀柄,拇指和虎口扣住护 手盘、刀背贴于微屈的左臂内侧,刀尖朝上,刀刃朝前(图8-1-30)。缠头刀:由右手握刀连接开始。刀尖下垂,刀背沿左肩贴背绕过右 肩,头部正直(图8 -1 -35)。右手握刀法:右臂下垂,右手虎口靠贴刀盘,五指屈握刀柄;刀尖 朝前,刀刃朝下。手腕要灵活,随刀法变换,适当调整握力(图8-1-31)。五)主要刀法
藏刀:刀身平直(刀尖朝前,刀刃朝下),藏于右髋侧为平藏刀(图1-33)。刀身横平(刀尖朝后,刀刃朝外),藏于左腰后为拦腰藏刀。扎刀:刀刃朝下,朝上或朝左,刀尖向前直刺为扎,力达刀尖(图1-34)。刀法(含第二节中棍法、枪法)编写 的组合只是范例供大家参考。各地在教学实践中,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 编特色组合进行教学。
(三) 结合攻防含义教学
武术剑、刀动作大都有攻防技击作用。教学中要结合阐明攻防含义和形象 的生动比喻。例如点剑,当对方用枪或刀照我胸部直扎而来,我迅疾左闪或右 躲,趋进对方用剑尖迅速点击对方手腕部。讲究避实击虚,犹如蜻蜓点水。这 样对加深学生记忆、促进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均有重要意义。
(四) 进行安全防范教育
持剑、刀教学比徒手动作教学使用空间大,因此在教学中要进行安全教育 并采取防范措施,要设计好队形间隔距离,注意运动中的距离变化,避免伤害 事故发生。
第二节长器械技法分析
长器械——武术器械类别之一,指形制较长的兵器和现代武术中的长器 械。其长度一般超过练习者本人的身高,最短也不低于练习者直立时由地面至 眉高度,如棍、枪、大刀、戟等。这种长器械主要以双手握持练习为主。本节 主要介绍棍术与枪术。
棍是由长而直的坚韧圆木制作的长兵器,它无尖无刃,把端较粗,构造简 单,朴实无华。在古代冷兵器史中,棍是常用的兵器之一,被誉为“百兵 之祖”。
在我国古代,棍的名称很多,叫做棒、杖、杵、梃、掊、杆等,其历史可 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或者更早。棍的制作非常简单,截取一段较直的树枝,去掉蔓 杈树叶即可使用。人类在能够制造工具之始,就制作了木棍,作为狩猎、采集的 工具。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的产生,棍棒作为最原始的武器开始运用
三、剑、刀教学要点
(―)介绍掌握剑、刀的基本知识
教师要启发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培 养自觉学习和掌握剑术、刀术有关理论、技术、技能。教学中首先要向学生简 单介绍剑、刀的技术特点,各部位的名称、规格、握法(如初学剑刀,不要 握把太死)及持械礼节等等。
(二)传授主要剑法、刀法与组合动作的教法要灵活多样
教学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采用完整和分解教法以及电化辅助教学等等。基 本剑法(单动)要注意讲解各种方法力点所在以及运动轨迹,注意不持器械 的手的协调配合,要正确应用示范与领做。学生练习提高要形式多样,教学方 法手段上要避免枯燥。例如一个基本动作劈刀在速度上可先慢后快练习,劲力 上可先小后大练习,动作还可以左右变换、举一反三的练习。组合动作是将若 干(3个以上)单个动作有序地连接起来,以组合动作为单位进行的练习。组 合动作教学要注意以常速为主,讲解示范动作与动作之间衔接和贯穿完整,体 现不同器械的风格特点。教材中剑法、
得短于本人身 高。比赛时棍的直径有要求,学校教学用棍可放宽限制。于部落之间的战争。商周时期,棍棒已运用于装备军队。及至三国以后,棍棒的 质地已有木、铜、铁之分,尺寸也有长短之别。现代武术运动中的棍术被列为竞 技项目之一,主要方法有劈、戳、抡、扫、崩、拨、绞、格、舞花等。棍术的运 动特点是一招一式虎虎生风,动如疾风骤雨,产生“棍打一大片”的功效。
(二) 棍术主要技法要求
棍术的基本方法主要有进攻性棍法,如劈、戳、抡、崩、扫等;防御性棍 法,如拨、绞、格、舞花等。其演练技巧与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点:
- 把法灵活、棍法多变
棍的构造特点决定了其运动的规律。棍“浑身藏法,棍法多变”,多变的 棍法来源于灵活多变的把法,把法变换能使招法变化。例如,棍的梢端可以做 戳、扫、抡、劈等,把端可做盖、挑等,棍身可做架、格等;顺把握可做抡、 劈,对把握可做点、戳等,加上敏捷的换把,使把法灵活,棍法多变。
- 梢把兼用、快速连贯
棍的梢端和把端常共用一法,如前、后戳棍,左、右平抡棍等,这就使 梢、把两端既能发挥其特长,也能共执一法。梢把兼用的效果取决于两点:一 是正确的持棍方法,二是快速灵活的换把技能。例如,两手交叉把握棍,右侧 梢端上撩,顺势便可用把端戳击等。这样交替使用梢把,就使棍术运动呈现出 攻防严谨、连打急进、快速连贯的特色。
- 力猛劲足、棍打一片
棍长而体轻,多采用抡、劈、撩、扫、舞花等,这些棍法由于动作幅度 大、速度快、惯性大、迅猛有力,而使棍术呈现出左右纵横、虎虎生风、棍打 一大片的风格。加上那些发力短促、刚劲有力的棍法,在前后戳扎、横抡竖劈 中体现发力迅猛、刚劲有力,使棍法势猛而力足,灵巧而力促。
(三) 棍的部位名称
棍的各部位名称见图8-2-1。棍一般都是选用质地坚硬、不易变形、形 体又直的木材做成,还要经过烤、煨、打磨等加工处理。现代武术运动中的棍 一般由白蜡杆制成,构造简单,分为棍把、棍梢,长度要求不
棍法。
- 练习方法:练习者前面设一目标,可高可低进行劈击,也可结合步 法进行练习。
2.戳棍
- 预备姿势:两脚前后开立,两手握棍横于腹前,棍梢朝前,目视前 方(图8-2-4①)。
- 动作说明:左手滑握棍身,臂内旋向左伸出,手心朝下,同时右手 握棍向前戳出,力达棍梢端(图8-2-4②)。

- 要点:用力短促准确,直进直出,滑把灵活。
- 攻防含义:戳棍是一种远近距离都可以进攻的棍法,远距离采用滑 把方法,若结合步法等,可以击打对方胸、腰等部位,是一种梢、把兼用的常 见进攻性棍法。
- 练习方法:练习者前面设一目标,可高可低进行戳击,也可结合步 法进行练习。
- 抡棍
- 预备姿势:呈右弓步,两手紧靠,顺把握于棍身后段,将棍杠于右 肩上;目视左后方(图8-2-5①)。
- 动作说明:两手用力使棍由右经体前向左平抡,杠棍于左肩上,呈 左弓步;目视右后方(图8-5-2②)。
- 要点:留把长度适宜,抡棍要平,力达棍身前段,配合腰腿力量, 使棍虎虎生风,平抡时要注意两手旋腕。
- 攻防含义:抡棍是一种远距离进攻性棍法,结合步法可横击对方肋、 腰等部位,是一种常见的进攻性棍法。
练习方法:先检查握把位置,慢动作练习,注意腕的旋翻,再逐步 加速用力,也可设一目标练习。
- 动作说明:
- 右手握棍,使棍把向下,经腿前向左弧形绕行,左手松握棍身,两臂 于胸前交叉,上体稍左转;目视棍把段(图8-2-7②)。
- 上动不停,右臂外旋,左臂内旋,两臂体前屈肘摆动至胸前交叉,使 棍梢继续由右向下,经腿前向左、向上、向右弧形绕行,上体稍向右转。当棍 梢向下时,左手迅速改为正握棍身,即虎口朝棍梢;目视棍梢(图8-2-7③)。
- 紧接着,身体右转,左臂内旋,右臂外旋稍向前伸,两手交叉握棍同 时转动,使棍梢继续向下,随身体转动,经右腿外侧向后弧形绕行;目随棍移 动(图8-2-7④)。
- 随即左臂外旋稍向前摆,右臂内旋屈肘稍向后拉,使棍梢继续向上、 向前弧形绕行;目视棍梢(图8-2-7⑤)。
上动不停,右臂内旋,屈肘时稍向上,向前摆动,左手屈肘摆至右腋 前,两手同时摆动,使棍梢继续向下,经右腿外侧向后弧形绕行。上体稍向左 转,当棍梢向下时,左手迅速改为反握棍身,还原为预备姿势;目视

要点:左右舞花动作必须连贯,两手松握棍身,以便两臂交叉,左 手换握要适时迅速,右臂内旋体左转,左臂内旋体右转,棍要贴身立圆舞动,
(四)棍的基本握法和持棍礼节
1.右手持棍法:右手持棍,以拇指和食指卡握棍身,其余三指自然弯曲, 虎口朝向棍梢,使棍身紧贴于身体右侧,把端触地。
- 握棍法
- 单手握,右手握住棍身距把端三分之一处。
- 顺把握,双手虎口顺向握棍。
- 对把握,双手虎口相对握棍。
- 持棍礼
并步站立,右手持棍把端(靠把端三分之一处),屈臂置于 胸前,棍身直立,左手成掌,附于右手拇指第二指节上,两手与 胸间距离2〇~30厘米(图8-2-2)。
(五)主要棍法
1.劈棍
- 预备姿势:两脚前后开立,右手握棍直臂上举,左手握棍把在右腹 前,将棍竖于右前侧;目视前方(图8-2-3®)。
- 动作说明:左手将棍把屈肘拉至左腰侧,右手握棍向前下劈出,棍 梢高与腰平,力达棍前端,同时身体稍左转;目视棍梢(图8-2-3②)。

- 要点:棍杆贴腰,下劈要迅速有力,右手可伴同下劈微向后滑把, 两臂稍微屈。
攻防含义:劈棍是一种远距离进攻性棍法,能充分利用步法等,可 以击打对方头、肩等部位,也可劈击对方手中器械,是一种常见的进攻性
崩棍图 8 - 2 - 5
动作说明:右手屈肘将棍把拉至右腰侧,左手滑握中段,臂伸直, 使棍
梢预备姿势:两脚前后开立,两手持棍平举于体前;目视棍梢(图8- 2-6 )。
图 8 -2 -6
- 要点:右手拉棍要迅速,并沉腕下压。左手滑握棍身中段时,要突 然紧握,两手短促有力,使棍梢上崩,力达前端。
- 攻防含义:崩棍属于有攻有防的棍法,攻时由下向上崩击对方手腕, 防时可以崩击在棍身上方的器械。
- 练习方法:先把棍身斜向下,体会崩棍用力方法,也可结合点棍后 做崩棍。
- 左右舞花棍
- 预备姿势:两脚前后开立,上体稍右转,右臂屈肘平举,手心朝下 握棍,左臂胸前屈肘,在右腋前反手握棍,手心向上,两手虎口相对。棍身在 右腋下贴于右背侧,棍把朝右前;目视棍把(图8-2-7)。速度快而均匀。
- 攻防含义:舞花棍属于防御性棍法,主要用于遭多方位攻击或对方 抛出器械打来时防御,是常见的一种防守棍法。
- 练习方法:注意肩部放松,下挂时尽量靠近腿侧,握棍两手距离不 要太大,也可结合上步、退步或连续行进间舞花练习。
- 左右提撩棍
预备姿势:两脚前后开立,两臂于腹右侧屈肘交叉,左手在上,右 手在下,顺把握棍,棍身斜置于右侧,棍梢斜向下,上体右转;目视棍梢 (图 8 -2 - 8)
动作说明:两手握棍,使棍梢由后贴近右腿外侧向前上方弧形绕行,上体随之稍 向左转。左手心朝左,肘微屈,右手在左臂外,手心朝右上,屈肘于胸前,棍 梢高于头;目视棍梢(图8-2-8②)。上体不停,两手握棍,使棍梢由上向体左后侧下劈,肘微屈;目视棍 梢(图8-2-8③)。随即两手握棍,使棍梢由后贴近左腿外侧,向前上方弧形绕行,上体随之右转,左手滑至右手处,两肘微屈,棍梢高于头;目视棍梢(图8-2-8④)。
(六)棍术组合动作
第一组合:
起势——虚步劈把——弓步里绞戳棍——插步抡劈棍——翻身抡劈棍一
收势
起势:并步站立,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侧,右手持棍于身体右侧;目向前平 视(图 8 -2 -9)。
- 虚步劈把
- 左手虎口朝下,抓握棍梢前段(图8-2-10®)。
- 左脚上半步呈左虚步,同时右手握棍,使棍把由下向后、向上、向 前立圆抡劈至体前,左手握棍拉至左腰侧;目视前方(图8-2-10②)。
要点:撩棍要贴近腿外侧,不得触及身体,右撩上体左转,左撩上 体右转,身械协调一致,速度要快,力达棍前段。攻防含义:提撩棍属于远距离的进攻性棍法,主要对付两人以上对 手情况下,边守边攻,乱中取胜,是一种常见性的棍法。练习方法:可以由慢到快,逐步加快提撩速度,先原地练习后,再 结合步法进行练习。要点:劈棍时,左手用力向左腰侧后拉,棍杆贴腰,右手用力向前下压, 虚步与劈棍要同时完成,力达棍把端。
攻防含义:棍由上向下劈击对方。
- 弓步里绞戳棍
体稍左转,左脚上步呈半马步,同时左手握棍,使棍梢由后向上、 向左内绞绕行后,换握成虎口朝前,右手拉回至右腰侧;目视前方(图 8 -2 -11)
(2)右腿挺膝伸直呈左弓步,同时双手握棍向前平戳;目视棍梢(图8-
2 -11②)。
要点:上步与绞棍和弓步与戳棍要协调一致,戳棍时棍身贴腰,借助蹬脚 和腰力向前用力平戳,力达棍梢端。
攻防含义:棍端由后向前戳击对方。
- 插步抡劈棍
- 左脚收回半步呈左虚步,同时右手松握,虎口朝后,使棍把由后向 前上弧形抡劈,左手屈肘换把握棍拉回右腋下;目视前方(图8-2-12®)。
- 上动不停,体稍左转,重心前移成交叉步,同时右手握棍,使棍把 由前向下,经左腿外侧向后、向上划立圆绕形,左手握棍拉回胸前(图8- 2 -12©)。
- 随即右脚向右侧跨一步呈右虚步,同时右手握棍,使棍把由上向右 前方抡劈,左手握棍身拉至左肋旁;目视棍把(图8-2-12③)。
- 紧接着,重心前移,左脚往右脚后插一步成交叉步,同时,左手换 把握棍,使棍梢由后向上、向身体右侧下方抡劈,右手握棍屈肘收回至左腋 下;目视棍梢(图8-2-12④)。
要点:(1) ~ (3)动分为抡劈棍第一步,动作须连贯;第(4)动分为 第二步抡劈动作,与插步协调一致。两手注意及时换把,握棍不必太紧,棍身 须贴体侧抡动。
攻防含义:棍由上向下连续抡劈对方。
- 翻身抡劈棍
以两脚为轴,身体向左后翻转180度,呈半 ^劈棍动作,棍杆贴腰,应借助腰力让棍身抖动。
立腰,动作干净利落。抡棍时使棍梢划一立圆,
要点:翻身时,左脚掌内扣,右脚跟蹑动,马步,同时左手握棍下压,使棍梢随翻身动作向 左、向上、向身体左前方抡劈,右手握棍拉至右 腹前,棍梢略高于棍把;目视左前方(图8- 2-13)。
攻防含义:同3动作。
收势:
- 左脚收回呈并步站立,同时右手握棍滑握于棍身中段,使棍向身体 右侧下落于右脚外侧地上,棍身直立,臂伸直。左手顺手滑棍屈肘握棍于右胸 前;目视前方(图8-2-14®)。
- 接上动,左手松棍,直臂垂于身体左侧;目视前方(图8-2-14②)。
要点:并步与收棍须协调一致,沉气敛神。
第二组合:
起势——马步劈棍——右左提撩棍——转身仆步摔棍——弓步崩棍——马 步把劈棍——收势
起势:并步站立,右手握棍屈肘于右侧,虎口朝上,将棍身竖于右前方, 棍梢朝上,左手五指并拢贴靠于右腿外侧,肘微屈;目视前方(图8-2-15)。
- 马步劈棍
要点:马步与劈棍要同时完成,劈 助腰力迅猛下劈,棍杆贴身。
16)。左脚向左横跨一步呈半马步,同时左手接握棍身中段,使棍梢从上向左前 方平劈至体前,右手握棍下压屈肘收抱 腰侧,力达棍前端;目视棍梢(图8-
攻防含义:棍由上向下劈击对方。
- 右左提撩棍
- 两脚直立,左脚稍收回,上体右后 转,同时左手下滑并迅速换握右小指下侧与右手一起握棍,使棍梢由前向上、 向右侧方抡动于胸前;目视棍梢(图8-2-17®)。
- 上动不停,上体左后转动,右脚前上一步呈右虚步,同时双手握棍, 使棍梢由后向下、向前上方立圆撩出于脸前,棍梢与胸同高;目视棍梢(图 8 -2 -17②)。
- 紧接着,上体左后转动,两腿蹬直,同时左手迅速换握右手拇指前, 与右手一起握棍,使棍梢由前向上、向左后抡棍于腹前;目视棍梢(图 8 -2-17③)。
随即上体右后转,左脚前上一步呈左虚步,同时双手握棍,使棍梢 由后向下经身体左侧向上撩起至头部前上方,左手滑棍托住棍身,棍梢与胸同 高;目视前方(图8-2-17④)。

浏览95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