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套路源于技击,可以从武术套路的绝大多数动作都体现 攻防的方法中得以证明,但它又不同于技击。如果用套路中的动 作来进行实战,则显然是不符合实践需要的。因此套路不等于攻 防实战,它是技击动作经人们改造、组织和提炼后再加人其他艺术 内容串连编排而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套路内容和各种演练技 巧越来越多样化,从而出现了像“木兰拳”等这样很少有实战技术 意义的观赏、健身类拳术。
构成套路内容的动作不具备实战技击的要求,这种性质决定 了套路的发展方向。在套路尚未完全成形以前,从历史文献记载 中可以看到,武术套路或是武术套路的雏形多以“武舞”或“健舞” 的舞蹈形式出现。,如《干戚舞》、《东海黄公》、《破阵乐》等,这些“武 舞”表现与技击有关的场面都是从实战的动作中加工、提炼、编排 而成的。武舞的目的,一是伸展人们的筋骨,锻炼人们的身体;二 是表现人们的生活,从昔日战争或人兽相斗场面的再现中激发人 们的情感,使人们产生一种美的享受。
套路内容多数取材于技击,因而技击内容的发展无疑也将促 进其发展。殷周交替时.出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春 秋战国时期的民间武术家越女是把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武术技击 中的古代前人之一。在《吴越春秋》中,越女所谈的创术之道,精辟 地阐述了动与静、快与慢、攻与守、虚与实、逆与顺等矛盾的辩证关 系,这种用“阴阳”这一古代朴素哲学的辩证法来解释剑理的思想 对以后套路的演练风格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后人把实战技击 中的阴阳学说运用到套路中,并加以改造,使其为套路的演练效果 服务。从今天的“刚柔虚实、动静疾徐、起伏转折”等套路节奏转换 的特点中•,不难看出这一影响所产生的效果。正是这种节奏的渗 入,套路才能充分表现攻防技击含义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才使得 其更加符合人们健身和审美的需要。在表演和演练的过程中,通 过这种节奏所组织起来的步法、动作、姿态和动作组合,实际就是 套路表演中动作含义的主要表现,从视觉和本体感觉上感染观者 和练者,从而直接从套路演练中感受套路动作的寓意。
武术套路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的阶段:隋唐五代以 前的武术、两宋时期的武术、明清时期的武术(集大成地全面发展 阶段)、全新的发展阶段(武术进人到教育、竞赛领域)、新中国发展 阶段。
隋唐五代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属于封建社会的早期,其间诸 侯纷争,战争十分频繁,武术的格斗技能在军队和民间得到重视和 迅速发展。这时铁器的出现和步骑兵的兴起,使武器的内容更加 丰富,不仅质量精良,而且长短、形态各异,武术的技击性也进一步 突出。此时武术的社会功能向多样化方向演变,它不仅具有适应 战争需要的实用性,而且具有表演性、竞赛性、娱乐性和健身性。 武术技艺向多样化方向发展,阵战武艺与日常武艺分流。这时比 试武艺已非常普遍并很讲究攻防技巧,拳术打法也出现了进攻、防 守、反攻等。在秦汉三国时期,武术向竞技方向发展并形成流派, 主要表现为武器的新发展,铁器逐渐替了铜器,如铁制的刀、盾 牌、戟、戈、矛、斧、大刀、狼牙棒等;同时出现了新的竞技项目,如角 抵、手搏、击剑等;也创造了模拟动物或吸收动物动作特点并结合 攻防方法的拳种,如“猕猴舞”、“狗斗舞”、“马舞”、“醉舞”、“六禽 戏”、“五禽戏”等。之后又形成了大量的武术理论和武术流派。武 术开始作为一种文化对外进行交流。隋唐五代时期是武术发展的 鼎盛时期,主要表现为武术技术的发展。随着步骑战的发展,战场 上较长的戟逐渐被淘汰,枪在战场上广泛应用,剑被刀所代替,枪 术、刀术、釗术在民间深受欢迎,广泛发展。推行“武举制”,以考试 的办法选拔武艺出众人才,这从政策上又促进了民间和官方的练 武活动。武术套路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舞蹈中的姿势、动作 以及手、眼、耳、法、步等表现形式,从而大大丰富了武术套路的结 构、布局和演练技巧。
(二) 两宋时期的武术套路
两宋时期是中华武术发展的重要时期,武术无论是内容、形 式,还是技术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武术体系也基本形成。其主 要表现为武术脱离了粗放、自发的原始状态,成为了由专业艺人表演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娱乐活.动。表演的武艺有角抵、使拳、踢腿、 使棒、弄棍、舞刀枪、舞剑以及打弹、射弩等,对练的叫“打套子”,有 “枪对牌”、“剑刀牌”等。因为这个时期的中国内忧外患,战火频 频,广大人民常结社习武以求自保。如“角抵社”、“英略社”、“弓箭 社”都是比较大的民间习武组织。另外,此时已经形成了程式化的 套路,如军事训练中统一规定了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器械等。
(三)明清时期的武术
明清两代是中华武术大发展的时代。当时社会矛盾日趋尖 锐,农民起义和民间秘密宗教的兴起,对武术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 的影响。现在可以见到的绝大部分.拳种和器械套路都是在这个时 期定型并传遍全国的。明代是我国武术全面大发展的时代,不同 风格、不同•流派、拳派林立,仅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就 记载“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绵张短打,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 锁,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共 十六家拳法”,真是大有百家争鸣之势,而且拳名皆以擅长者姓氏 命名。明代武术的大发展与明太祖朱元璋重视文武全才的思想分 不开。他主张“武官习礼仪,文人学骑射”。这样,明代不但拳法众 多,而且器械、套路也更加丰富多彩,并开始有势有法,有拳谱歌 诀。这说明起源于军事格斗技术的武术,到明代已逐渐形成以套 路为主的运动形式,并远远超过对抗性运动的发展。
以往的武术技巧多靠口传身授,以文献形式保留的甚少。明 代的文武全才之风使得武术家著书立说达到鼎盛,从而很多作品 图文并茂,为后世研究武术提供了重要依据,保留了珍贵的武学遗 产。据统计,除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外,重要的专著还有唐顺之的 《武编》、俞大猷的《正气堂集》、郑若曾的《江南经略》、程宗猷的《耕 余剩技》、何良臣的《阵记》、茅元仪的《武备志》、吴朵的《手臂录》 等。
清代由于满清贵族为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一度限制练武,所 以清代的武术活动不如明代活跃。但由于武术在民间已有广泛的 群众基础,加之当时存在许多反清复明组织,人民群众习武练功以 图推翻满清统治之风使各种流派的武术更加多样化。以地区划分 有南派、北派,以山川划分有少林派、武当派,以宗教划分有佛家的 外功、道家的内功,以门类划分有太极门、形意门、八卦门、迷踪门, 还有长拳类和短打类等。武术流派林立,象征着武术事业的兴旺 发达,但也存在各派之间缺乏交流、.不能相互弥补长短的不足。
(四)全新的发展阶段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武术的健身作用更为明确,武术 主要是以体育运动的形式出现在社会生活之中。其主要表现为广 泛建立了城市武术组织,如上海有“精武会”、“中华武术会”等30 多家武术会、社;北京有“北京体育研究社”•、“中华尚武学社会”等 25家武术会、社;天津有“中华武术会”、“道德武术研究”等1.0多 家武术会、社等。同时还举行武术运动会,如19.23年4月,马良、 唐豪等人联合发起在上海举办“中华全国武术运动会”,这是中国 体育史上第一次武术单项运动会;1929年举行的第三届全国运动 会,首次把武术套路列为表演项目;1933年,武术正式被列为全国 综合性运动会竞赛项目。此外,武术正式列人学校体育课程,编写 了一批较好的教材,如《国术概念》、《国术理论》、《中华新武术》、 《查拳说》、《青萍剑图说》、《少林武当考》、《练步拳》、《八拳》、《太极 拳》、《八卦拳图说》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武术也不 断走出国门一展风采,对发展同各国人民的友谊、促进文化交流作 出了贡献。1929年秋,福建永春组成“闽国术团”赴马来西亚等 地巡回表^1。1936年1月,中央国术馆和国立体育专科学校组成 南洋旅行团赴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进行了 65场武术表演。1936 年,中国体育协会选派国术表演队为柏林第十一届奥运会进行了.
浏览2,18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