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哺育下发展起来的,是吸收古代哲学、美学、 兵学、医学等多方面理论,造就出的独特的武术文化。武术是中华民族 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把武术文化进一步发展,形 成自己的体系,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

20世纪80年代出现武术热、气功热,国内外热爱武术的有志之士, 开始大量地介绍武术,因此各种门派拳术的出版著作和文章颇多,在挖 掘武术遗产等方面取得很大成绩。但是大部分只是介绍某门某派拳势的 套路,而对拳理介绍得较少。

任何一门学科,有流必有源,必须对流、源加以研究,才能了解其 全貌。只有了解清楚流、源才能知道整个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才能使这 门学科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周易》是中国文化之祖,对中国的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兵学、中医科学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武术当然不能例外,《周易》对 武术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对武术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 用,因为武术是以“阴阳五行”作为基础理论的。《四库全书总提要》 提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 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历代武术先辈们,充分汲取《周易》和《黄帝内经》的精华,这是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并把 它创造性地和武术相结合,使武术成为一门哲理水平很高的学科——武 术文化,也称为“武学”。

武术文化的理论基础是《周易》以及《黄帝内经》。武术的形 成、内容和方法都是几千年古老文化的乳汁哺育成长起来的,武术是 中国古典的哲学、美学、伦理学、兵学、医药学等思想文化的结晶。 武术文化,其内容是博大精深的,在当今盛行的各种各样运动项目 中,具有独特的文化风貌。

武术界要继续挖掘武术遗产,更重要的是进一步用《周易》、 《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为理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成果,并将西方 体育科学有用之处为我所用。这种古今结合、中西结合、多学科结合 的途径,有可能对21世纪人类健康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武术与《周易》、《黄帝内经》的运动观是相通的。《周易》、 《黄帝内经》是强调圆道,所谓圆道,是指宇宙存在着圆的运动规 律,是一种动态循环,如阴阳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五行的生克制 约等。

武术与《周易》、《黄帝内经》的整体观是相通的,人一自然一 社会三维观,其实质是整体观。整体观是系统论的核心,如系统中的 任何一个局部变化都影响着整个大系统的变化,进一步说明系统不仅 是整体的,而且是动态的,动态中的整体,动态中的协调。

武术与《周易》、《黄帝内经》的阴阳平衡观是相通的,既是对 立统一观,亦是平衡的统一观。平衡观包括自然界的平衡,人体内部 的平衡,人体内外之间的平衡,人体阴阳平衡体现为:进为阴,出为 阳,应正确地进(营养),正确地出(清洁)。

古人在研究宇宙之时,察觉到了和谐与均衡,并且发现只有达 到“天人相应”的状态,身体才算是处于健康与强壮的高峰。上述观 点渗透到武术中,是把人与自然有机地融为一体,来研究人体的生理 活动和病理变化,从中找出其共有的规律,进一步阐明人与自然的关 系。祖国医学对于人类生命的起源,宇宙运动的客观规律,生命运动 自然变化相参相应的关系等,都是运用阴阳的对立统一法则来说

阴阳五行即是宇宙运动的客观规律,又是哲学的抽象思维,深入到中国医学各个领域,因此,也是指导武术的理论基础,促进了武 术的发展和壮大。

《黄帝内经》指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 数……”,其意为: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通的,生命的形成和生 存,根源在于一年四时的阴阳消长变化,所以人若想健康长寿,就 必须要掌握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自觉地适应自然界的气候变 化,顺从四时阴阳升降浮沉的节律,使人体阴阳与自然环境始终保 持协调平衡,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于术数”,术 数是指养生的具体方法,这就是达到“以武治心”的作用,如武 术、养生术等,这些方法是锻炼腰腿,为收固保肾之功法;锻炼耳 目,是以调养肝肾;专意念,凝神以使气足生精。

武术是以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概念为理论基础衍生出来 的,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法动作为用法,遵照攻守进 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格律组成套路或在一定条件下,遵照一 定的规则,两个人斗智较力,形成搏斗,以此来增强体质,培养意 志,训练格斗技能的特殊锻炼项目。

武术包括套路、技击、健身、艺术等,因此,武术既有散手和 套路,也有功法,其形式大致有柔功、内功、硬功、轻功等。武术 功法具有养身、健身、护身等增强能力的作用,是一种体现出练为 战的特殊体育运动。武术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

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国粹”,是人体 科学的重要部分,它与中医、气功等,都是人体科学的不同侧面,

是髙层次的文化与科学。中国的武术与西洋体育处于不同层次,西 洋体育是建立在机械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建筑在西医、解剖学基础 之上的,他们把人体看成各不相连的、独立的子系统,他们研究解 剖死人,研究可见的外形,重视硬件;而武术讲究精、气、神,讲 求内外兼修,天人合一,是建筑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观上,研|| 有机的活人,不一定是有形的,它将人看成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是高层次的科学,是高层次的体育。但我们对它研究的精细程度 还远不如西方对体育的研究。今后武术还要继续挖掘,要整理,要研 究,而且还要继续发展,要提高层次和水平。

武术自奴隶社会产生后,经历了漫长的历程。首先出现了练功、 单舞、对搏等项目,而后又出现了以拳术为主体,兵器为辅的技术体 系。并吸取传统文化,成为指导武术锻炼的理论基础,促进了武术的 发展和壮大。

近代武术健身得到普遍重视,不再是格杀的纯军事技术,武术 与祖国医学很好地结合,形成武术医疗,且效果显著。武术充分体现 出:技击性、健身性、艺术性三性相兼的武术技法。

※技击性

古代是指搏斗击刺技能。明•戚继光《纪效新书》指出:“凡武 艺,不是当应官府的公事,是你来当兵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 的勾当……若不学武艺,是不要命的呆子。”此论述充分讲出武艺的 重要性。技击方法原理是普遍存在于各种拳、械技法中的,一般包括 手法、腿法、步法、身法、眼法等,而踢、打、拿、跌的技击之法为 武术的核心,可称为“共性规律”。但是武林之中,各门各派在技击 方法上有它的共性,更存在着技击方法上的个性。因此,在武林大家 庭之中形成了技击方法上的不同的独特风格。

第一阶段为伸筋拔骨;梅花粧拳不但有着技击的共性规律,尤能保持原有状态,能在木 桩上演练和技击,更能落地演练和技击。特别是具有内外兼修,击打 格斗,武术内功的独特风格。梅花桩拳朴实大方,动静相间,刚柔相 济,招无空去,意无空回,挑刺腾挪,潇洒自如。练到高层次后,就 显示出武术内功的威力。其拳路是严谨规整的,深受群众喜爱。梅花 粧拳从基本功到攻拳全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二阶段为梅花桩拳套路练习; 第三阶段为成拳;

第四阶段为赢拳;

第五阶段为拧(公)拳。

※健身性

历代武术家都很重视健身,不断地总结和积累,并积极借鉴祖 国医学摄生的理论和方法,逐步形成了武术健身理论,即健身功法 和拳术以及武术内功等内容的武术健身术。而武林各门各派的健身 术的技法也有所不同,因此,产生了形式、结构、表现技巧等各不 相同的完美的健身术。

梅花粧拳的套路中融汇了健身术,是以壮内强外为目的的。以 《周易》、《黄帝内经》的和谐与均衡学说指导健身术,只有达到 天人和一的状态,身体才算处于健康与强壮的高峰。其和谐与均衡 健身观是由五势引导的“内外互导”,即“内练精、气、神,外练 筋、骨、皮”,以顺应自然,适应四时气候,回避外邪侵袭的“天 人相应”统一观,以及人体内脏与四肢百骸相关的“藏象”统一体 等,都渗透到梅花桩拳以武治心中,在悠悠的历史之中,以维持人 体阴阳动态平衡的武术内功,起到健身祛病,养生长寿的目的。 因此,在练功之中逐渐达到健全体魄。其健身功法有二:前部为软 功,以防治病,益寿延年为主的梅花十二式;后部为硬功,是致力 于发挥人体潜力,可百练“成刚”的十三太保功法。因此,要求练 功者坚持不懈地刻苦锻炼,逐渐感觉到神清气爽,气血流畅,丹田 充实,气力合一等效力,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以及抗病机能的 好方法。

武林诸家的艺技,都是经过历年总结,是形象的反映,也是生活 和思想感情的反映。各家的武术套路均能逐渐达到准确、鲜明、生动 的程度以及形式、结构、表现技巧的完美性,产生艺术感染力。这方 面各家均完全显示出其思想内容,由于表现手段不同,其差别是很大的,充分说明不同的经历、生活、思想所达到的境界也不同。※艺术性

武术有很强的审美和观赏价值,武术作为一种娱乐形式,早在商 周时期宫廷里就出现了“大武乐”、“干戚舞”、“弓矢舞”,这是 武术与舞蹈相结合的产物。从秦汉到唐宋时期,武术的娱乐性逐渐形 成,由宫廷向民间艺人的表演发展。而到了明清时期,其表演形式出 现新的高潮,作为一种具有艺术魅力的武术文化登上了大雅之堂。但 是仅仅看到武术形体美、动作美、技巧美是远远不够的,武术讲究搏 击,精、气、神以及形神兼备,进一步达到气、韵、意、神的自我修 养,才能达到“神似”的境界,这样才能使武术艺术性更完美。

梅花桩拳有拳理,更有文理,均作为指导思想,其行功,能增强 人们的感知能力,提高人们的悟性。其行功之法:可一人演练,二人 对练,而四人或八人均可在一起演练,只是各占据一个方位,为群体 共同演练,无论多少人在一起演练,必须按后天八卦方位各占据一个 方位演练之。梅花桩拳其拳势为忽开忽合,忽动忽静,舒展大方,潇 洒自如,起伏飘荡。并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也充分体现出武术的完 美程度。

浏览1,77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