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桩拳,又称梅花拳或梅拳,其源名和形成时期,由于年代久 远,各地传承门人的说法各不相同。有言传自西周、春秋战国;有言起 于秦、汉;亦有言形成于宋、元、明、清。至今梅花弟子门人对源于何 年代尚未有共识。本书所遵循的是清道光九年手抄本《梅花桩拳秘谱》 中的记载,梅拳创于汉代。由于明末清初梅花粧拳流传于民间,多以家 传方式传承,故称为父子拳。

梅花粧拳为一门古老拳种,练功讲究内外结合,内外兼修,形神合

一。动作舒展大方,具有刚柔相济,动静有致,徐疾中节等独特风格。

梅花桩拳从表面上来看,是武术中的一种拳种,但绝不是单纯的一 个运动项目,其内容包括健身、养生、搏击、医疗以及开发人的智能, 具有以武治心的功法,还有文场和武场之分,以文场领导武场为基础, 其文理和拳理,均突出武术文化内涵,确是博大精深,细微玄妙,是中 华武术文化的典范。梅花桩拳认为武术不是一般的体育运动,而是东方 武学文化的范畴。

梅花粧拳包括三法、四门、五势、八方等。五势为桩步,三法、四 门、八方为行步。其功法和拳理均遵循五行、八卦、九宫、太极、无极 等哲理,达到文武合一。具有自己朴素、单纯独特风格的技击功法。

梅花桩拳有丰富多彩的拳法和器械套路,而其步法奇巧万变。且有 武功和文功,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到明、清时代在冀、鲁、豫一带广泛 流传开来。据历史可查证,梅花粧拳造就了众多的英雄豪杰之士。梅花 桩拳的光辉历史,是梅花桩拳弟子应记取的。

练梅花粧拳要达到艺精,

知其练法以及人体各部的生理,即阴阳、五行相互作用,是不算做艺 精。练武之法,不外分为上、中、下三部,即上、中、下三盘。头与 上肢为上盘;腰与上肢为中盘;腰与足为下盘。其各部位的不同,则 练武之劲路也就各异。

上盘。崩、挑、劈、砸、刁、拿、锁、带、勾、搂、削、打、 推、托、云、领等力为主。

中盘。吸、卸、柔、化、粘、黏、连、随、展、转、扭、蹭、 挨、膀、挤、靠等力为主。

下盘。勾、挂、踩、碥、踢、点、截、撞、弹、踏、踩、蹶、前 后扫趟、左右撑拨等力为主。

上述三盘之法,如不知,则拳之力难与身法变化相一致。

※梅花桩拳的练步方法

包括跻、箭、躐、跳、跃等。练熟之后,可任意横行竖撞。拗步 斜身,走如风,快如电,站如松,稳如山,仰之则高,俯之则深,进 之则长,退之则短,随东就西,声左则右,知己知彼,则百战百胜。 梅花桩拳势在演练和交手时,谓见劲使劲,引进落空,一力降十会, 一巧破千斤,整学乱用,见空按豆无空手也。

※练拳者要达到“三化”

经过3〜5年的苦练(也称为拉架子)方曰成,三年为小成,五 年为大成。拉架子能使肢体保持一定状态的静止,内外兼修,以加速 锻炼成正确体形和拳架,更能促成内外合一的稳定性。体会架子的功 能,提高基本功的扎实,起到不断充实、充沛有氧性运动的能力,有 助无氧性运动的提髙,两者相互补充。《梅花粧拳秘谱》指出:拉架 子又能增强身体各项耐力,培养意志、品质,这样才能力顺,气遍周 _动中求静,静中求动——身化。

拉架子是练全身之力和练全身之气。气是构成人体最重要的基本物质,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元素。《梅花粧拳秘谱》指 出:“武练之则为外丹,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拉架子不 但练外丹,同时,也练内丹,也就是身体运动而引导体内气血的流 注。秘谱又指出:“夫乃知气力者即精神,精神能胜物之谓也,无 精神则无气力矣”。“盖人身之气,发于命门,气之源也。”气化 是气的化生运化过程,这样才能达到气随意发,力随气使——气 化。

《素问•六节脏象论》指出:“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 生。”神是人的思想意识活动,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现象的主宰,它以气息调和阴阳平衡为基础,是由先天之精生成,并靠后天水谷 营养之精气不断滋养和补充,才能发挥作用和功能。《梅花桩拳秘 谱》指出“神必藉精,精必附神,精神合一,气力乃成。”又指 出:“夫精以神聚,神以气会,欲求精聚神会,非聚气不能也。”

拉架子能使练者身体更加健壮,更能使五脏各器官功能协调而旺 盛,精力充沛,这就是梅花粧拳气化后,还须达到神化。神色可以 伤人,为深奥境界——神化。

上述“三化”是梅花桩拳吸收“气一元论”的观点,又对“气 一元论”进行重要的补充,对梅花桩拳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有 力的推动作用。

练梅花桩拳应尽心勤学苦练,即便不能达到其神化顶峰,还是 可以健身自卫。《黄帝内经》运气七篇指出:“成败倚伏生乎动, 动而不已则变作矣”、“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 薄,成败之所由也”。即运动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万物的 盛衰成败皆倚伏于变化之中。这些观点是与梅花粧拳的拳理密切关 联的。

从梅花粧拳势中可得知: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随曲就伸,一气贯穿,刚柔相济,步随身换,气随意发,蓄劲如开弓,发劲g 放箭,知宽知窄,随高就低,动之如江河,静之如山岳,按之有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行之似波如浪。

《周易》中的“一”为阳,为天数,为阴,为地数。在形 状上,“一”像树干,“一”像树枝,天干地支论中,其干支为古代 计算年、月、日、时和标志方位的符号,包含自然阴阳五行的特征, 其中单数为阳干、阳支,偶数为阴干、阴支。又是反映万物生长,衰 老变化的物候记录。《汉书•律历志》指出:“大桡始谓之枝”,所 以干支又有干枝的意思,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 之枝。这就是梅花桩拳的骨架,五势如梅树的花枝叶,而架子如树根 干,又以行步三法(扎法,摆法,撤法)、八方,按四门把五势巧妙 地联系起来,在后天八卦的卦形的不同部位(方位)交替出现,是动 静相间的拳路。

粧步五势,即大势、顺势、拗势、小势和败势,是按着金、木、 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哲理循环变化的,又是互制互化的。五势 (五行)变化尽在其中。

生。有力可借,有势可乘。

克。柔能克刚,刚能克柔。

制。静能制动,圆能制方。

化。势大化小,势小化大。

取相生之理,为平时习练,取相克之意,是为对敌之破解。

《周易》指出:“一阴一阳为之道。”《黄帝内经》也指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 明之府也。”阴阳是自然界的最一般的规律,是万物发生、发展、变 化的根源。由于事物总是处于矛盾运动之中的,而用阴阳论来对事物 属性进行分类,阴阳的矛盾性就显示出来了,例如:天地、上下、左 右、前后、进退、升降、动静、明暗、寒热、温凉等。这些充分显示 ¥ 了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证明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阴、阳 个方面,正是阴阳对立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才导致事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对立统一是阴阳学说的核 心。梅花桩拳正是以阴阳的哲理、太极之功作为指导思想的。

五势(五行)合一:见远要践,进近要拈,进合腾展,身快纵 力,手起如挫,手落似构。心'一动浑身俱动,心一动快飞箭,肝一 动似火焰,肺一动雷声吼,脾肾肋夹劲,五行合一。

梅花粧拳具有强健体魄,防病治病,延年益寿,防身制敌等作 用,是以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认识自然环境,如药物作用、物 理刺激,引导肢体对人体的影响等作为基础。又研究练武,用武, 医疗(武术内功)之方法,特别是养生术之法,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

拳理、功法的作用,就是使练功者能便于掌握要领、分辨正 误、防止偏废。因此,练梅花桩拳首先要注重全身及上下肢体的运 动,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提高身体素质,使身体内外各个部位,各 个角度都能达到适应客观条件的变化,达到健身,技击的高水平。

—、三关论

《黄帝内经》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也 就是说人只有对自然界的变化,随时随地地做出适应性的反应,才 能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平衡统一,维护正常生命活动。其统一主要 是依靠自身的阳气。所以《黄帝内经》又有“生气通天”之说。

古人把天人关系结合医学而具体化,通过对人体的生理、病理 现象的反复观察、验证,得出人体组织结构,是生命运动的物质基 础,人体内部的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存在着极为复杂而又密 切的联系,通过经络系统,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人体全身联系起 来,沟通表里、上下,主宰全身气血运行及协调阴阳等组织,联结 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大自然成为密切相关的系统。

三关:头为天关;手为人关;足为地关。练梅花桩拳者应知:’

全身十二经脉的经气循环运行,各经络之间的气相互周流。各经络 的起止点以及各经络之间连接的起止点,大多数位于头、手、足。而 头、手、足都与人身精气、脏腑、元神的生藏运用是密切相关的。

十二经脉有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十二 经脉均与脏腑相连,对人体起主导作用,所以又称十二正经。十二经 脉的循行是有一定规律的。手三阴经,从胸经上肢内侧至手指末端, 交于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上行,从外侧至头面部,交足三 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和下肢,止于足趾末端,交足 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向上行,而止于胸,又与手三阴经相连。即 “举手直立,阴升阳降”。这样阴阳升降如环无端,循环不已。

头为天关,人的头部为六阳经之会首(太阳、阳明、少阳经), 又为精髓之海,为督脉(奇经八脉之一,人体中央贯彻上下之脉,主 一身之阳,统任率督,促全身阳经脉气,故有“总督诸阳”和“阳脉 之海”之称)、任脉(奇经八脉之一,任脉运行于颈喉胸腹的正中 线,能总任一身的阴脉,司理精血、津液)交会之处,统领一身之 气,阴阳入扶。此处合,则一身之气俱入;如不合,则一身之气俱 失,不可不知。

在头颅内,分大脑、小脑和脑干三大部分,三者的作用各不相 同,功能也不一样。大脑又叫端脑,主要由左、右大脑半球组成,在 大脑两半球之间,有胼胝体连接,形成统一的整体和机能。人的大脑 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为发达的部分。大脑两半球是分工协作的,左脑 以思维、理解、计算、语言能力为主。右脑以记忆、形象、感觉、感 情、音乐能力为主。

小脑是菱脑背侧的一个隆起,由后脑两侧翼板融合而成,小脑的 主要机能是调节肌张力和在随意运动时调节肌群的相互协调动作,顺 成随意运动和维持躯体的平衡。

脑干(脑垂体)是大脑半球和小脑以外所有脑的结构的总称。脑干(脑垂体)自下而上,又可分为延髓、脑桥、中脑三段。脑干其 功能有二:为反射与传导。脑髓能调节心血管活动与呼吸运动。脑 干很重要,如果受到伤害,心肺就丧失了功能,人就会死亡。

在脑干中心上顶处有一泡,乃是真性所处的地方,就是上 丹田。

头为人生养精、气、神之枢纽,因此,头部的修炼有不同的势 法。例如:

头部正俯势。为入阳气,头必俯,而栽气落额印堂间。

头部正仰势。为入阴气,头必仰,而掀气落脑后风府间。

头部正侧俯势。为阳气斜入,头必俯,而歪气落额角日月间。

头部斜侧仰势。为阴气斜入,头必仰,而偏气落枕骨近项间。

头部直势。不仰不俯,不偏不斜,为阴阳直入,头必正,而直 气百会正项,如顶千斤。

此为练功催气入阴阳之法,不可不知,不可误解。

梅花粧拳很强调头部的功法,此功法能起到内外兼修,达到外 要练形,内要练气的境界。

从经络学说可知,头部俯、仰为入阳、阴之气,其俯势的动 作,能牵动督脉,拉开督脉的穴,使督脉气上升。而仰势的动作, 玉枕穴放开,气脉就容易通过,紧接着头部又做俯势动作,气从尾 间升到大椎穴,到玉枕,过头顶,就把顶上之气送到任脉,到中 宫。俯、仰势动作,就调动了任督二脉。头部动作也反应出任、督 二脉交会不同部位,起着调和全身之气。俗言:“摇头摆尾,祛心 火。”

头部仰势入阴气,下颏上翘,头必仰,腹必臌,手必举,脚必 抬。头、手、足三关一气,阴气自入。

头部俯势入阳气,下颏收,背必弓,手必落,脚跟掀。则头、手、足三关一气,阳气自入。

侧势阴阳俱入,腮必掀,肋必提,一脚颠,一脚落,一膊起,一膊插。则头、手、足二关一气,阴阳并入。

直势阴阳上衡,头必顶,肩必耸,脚起纵,翘尖提膝,不起纵, 颠尖伸膝。则头、手、足三关一气,阴阳俱入。

梅花粧拳中的击打格斗法,对头法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其头颈 部用劲不可过大,大时能使颈部肌肉僵硬而直,失掉了灵活性和自然 性。头部偏斜姿势不按规律运动,这样必然动作不协调,即高仰有后 倒之弊。过低有前扑倒之危险。皆谓之不合。其精神必然涣散,就起 不到头为六阳之会首、一身之主作用,其姿势也不美观,就达不到外 要练形,内要练气的境界。

头的面部有眼、鼻、口、舌,面部的两侧有耳,总称七窍。七 窍皆与五脏有生理上的联系,五脏的精气是通过经脉等途径,由内向 外达七窍,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黄帝内经•灵枢•脉度》指 出:“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同时又指出:“故肺气通于鼻,心 气通于舌,肝气通于目,脾气通于口,肾气通于耳”等。

按面部五行观点:怒动肝,声动心,鼻纵气,促发肺金,唇吻 开,撮振脾气,眉绉睛突,肾家寻。五行之气,内合五脏,外属七 窍。即肝合木,肝动则火焰冲;心合火,心动则勇力生;脾合土,脾 动则大力攻;肺合金,肺动则沉雷声;肾合水,肾动则快如风。

鼻。为肺(金)脏进行呼吸的通道,居五脏之上,鼻又位于面部 之中,为七窍之门户,聚会其气,而主呼吸。鼻要维持正常的呼吸和 嗅觉,必然依赖肺脏功能的正常,当呼吸不正常时,说明身体不爽, 需调和肺脏。

舌。手少阴心经之脉上系于舌体,所以心(火)外应通于舌关 窍。心功能正常,而五官必华彩,则舌才能辨别五味。心主血脉,为 一身之主宰,要调血理气,则心神安详,身体必安康。

目。足厥阴肝经之脉上连目,故肝(木)气通于目,肝功能正 f,目才能辨别颜色。要很好地调养肝脏,自然能使津液充满,达到 i目更为精明。

口。足太阴脾经之脉连舌体,散舌下,五脏以脾为主,五行以 土为主。故脾(土)气通于口,主消磨百谷之粮,调和五味之气, 为后天之本。脾功能正常,口能辨别食物的滋味,则能身强气旺, 人之面孔光滑,可表明脾气之壮实。

耳。脑为精明之府,与耳的听觉功能有关系,肾藏精,生髓益 脑。故肾(水)气上通于耳,肾居于腰脊之两旁,为津液之本,故 肾主润五脏六腑、九窍面骸之液。肾功能正常,耳能辨声音。肝腎 同源,因眼的瞳子是属于肾,故肾水充足,则二目精明。肾为脏腑 之根,精气之本,人有病,须常养肾气。

梅花桩拳认为,凡一动之间,势不外屈、伸,气不外收、放, 而面部五行,其形象必然随势而相合,才能气实而形体坚壮之。例 如,收:气自肢节收入中宫,而上眉必绉,其眼也收,鼻必纵,唇 必撮,气必吸,声必噎,此内气收,而外形收聚。放:气自中宫向 肢节,面上眉必舒,眼睛突,鼻必展,唇必开,气必呼,声必呵,此内气放,而其外形开展。

津液。梅花桩拳是练全身之力和练全身之气,也就是锻炼内气 和外形的,其外形又顺内气,内外结成一团坚如石。为固肾保精之 功法。锻炼耳目,是调养肝肾,耳的灵敏,全在腎水之盈满,肾强 壮,则听觉灵敏,能听八方之声音。其意念的锻炼,凝神以使气足 生精。练武之时,口要闭,舌抵上腭,其上腭是人的天池穴位,此 穴上通脑髓,舌不抵上腭,是会向下泄气的。用舌抵住天池穴,引 导真气从玄膺穴下降到丹田。其舌根处有窍穴,左有肩井,右为石 泉。其功法为叩齿,搅舌,呑津健身法。

叩齿。前牙齿叩36次,左牙齿叩36次,右牙齿叩36次,前牙齿 再叩36次。

揽舌。接上式,舌在口内牙齿处,齿内外搅:转,内外揽转各 36次。 着、呑津。接上式,撹舌后,津液自生,又能在搅舌之中迅速增~

多,此时要及时伸长脖子,将津液分三次呑下,津液必然进入五脉, 下送到丹田,逐渐化为阴精和阳精,用津液灌溉五脏。精足则气足, 气足而神旺,神旺则身体康健。《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了津液的生 成、输布,以及津、液的区别等。因此,津液、精液、血液三液被称 为人之三宝。也有人这样形容:“一滴精,十滴血,一滴血,十滴 津,一滴津,十滴汗。”可知它们之间的生理关系及重要性。现代医 学的研究,发现津液不但有助于消化,也有杀菌作用。还发现有解毒 防癌和抑癌作用。不难理解,人首先要保存精气,坚固肾根,也就是 要达到留住阳气,锁住命根的目的。

眼神。七窍与五脏有内在联系,通过眼神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 气质,经过长期的功法锻炼,调养肝肾,就能达到神聚于目,双眼生 精,有一种特殊的威光。

人的五脏精华全部聚集于双目。而人的真灵神在大脑,也发散于 双目。人之一身全部属阴,唯有两眼睛属阳,人在初结为胎的时候, 在母腹之中,天一生水,而有瞳仁,通肾。地二生火,而有眼眶,通 心。天三生木,而有黑眼珠,通肝。地四生金,而有白眼珠,通肺。 天五生土,而有上下胞胎,通脾。

眼法在行功演练时,就要运用眼神,通过头颈的转动、眼光的聚 注,与身法协调一致。眼光应聚视前方,因此,做到目随势注,眼随 手动。《梅花粧拳秘谱》指出:“心为主帅,眼为先锋。”

眼明。眼明知敌,知敌后,战必胜。

目艮敏。目艮敏变化易,不失良机。

眼合。眼与心合,内外合一,内外合,而手、足有所归。

因此,在技击实战中,两目相注视,兼顾全身(宜用眼,注其对 方臂根为认势),手脚随眼发,虚视实击,注上打下,相顾前后,左 右防守之法。要达到眼似电光,动如风,行如流星,站如钉,稳如泰 f釣境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交手才能勇猛刚强。

眼法大致有:注、随、环、出、吸等。

※眼功法

第一势

近 远视法

并步立正站立,两手臂自然下垂,放于大腿两侧,双目平视, 脚趾微扣地。眼睛慢慢瞪大,稍停。随即双目向下注视鼻尖——近 视。停留3〜5秒,双目由近视逐渐向远处一目标注视——远视。停 留3〜5秒。

远'一近视法接上式,双目由远处外目标逐渐向鼻尖注视。停留3〜5秒。

演练以九次为宜。

第二势

左、右、上、下移视法

接上式,双目先向左视,向右视,向上视,向下视。动作要缓 慢,注视停留3〜5秒。演练以九次为宜。

右、左、下、上移视法

接上式,双目先向右视,向左视,向下视,向上视。动作要缓 慢,注视停留3〜5秒。演练以九次为宜。

第三势

(1 )排出法

接上式,意念使双目平视远处一目标,稍停。随即呼气,眼睛 逐渐睁大,意念收浊气以及病毒随之排出,眼内有热的排除感觉。 动作缓慢。演练以九次为宜。

(2)吸入法

接上式,双目仍然平视远处一目标,稍停。随即吸气,眼睛逐 渐睁大,意念大自然的清新阳和之气,如祥光彩霞,吸入眼底,眼 内有清凉的感觉。动作缓慢。演练以九次为宜。

呼吸。梅花粧拳对呼吸是很重视的,练功时,切记憋气。《] 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肺者,气之本”。肺是管呼吸的,主一身之气。脑髓有调节心血管活动与呼吸运动的作用。因 此,肺所吸入的自然之气和来自胃中水谷之气,都是通过脑髓调节肺 气的一升一降,贯注心脉。呼吸出入,能调节全身之气机,推动营卫 之气的运行,起到治理、调节的作用。所以肺为上下、表里之气府, 气又为力之君,故人们常说力量的大小,称为气力的大小。鼻是呼吸 的通道,肺脏功能正常,则鼻息呼吸必通畅。

解剖生理学认为:呼吸是人体生命新陈代谢的主要形式,通过吸 气将新鲜空气吸入肺,在肺中完成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将血 液多余的二氧化碳废物排出体外,此为吐故纳新。

快的呼吸似乎可以使人吸进很多氧气,而实际上并非是这样的。 因为呼吸是呼吸肌的运动,快速的呼吸是一种低效高耗的呼吸方式。

正常呼吸能满足人体内氧气的需要,不过多地消耗能量。练武者 初期多采用正常呼吸,也就是自然呼吸法,当武功有一定基础后,要 求呼吸达到深、细、匀、长,即腹式呼吸法。

深呼吸能使大量空气进入肺泡,并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气体交换, 能减少呼吸次数,从而降低能量消耗,这是高效低耗的呼吸。但是, 切记:呼吸之时不可过猛,深呼吸的次数不可过多,更不要胡思乱 想,要用意念引导呼吸,使腹式呼吸法成为自然,使气血的行动随着 呼吸贯注四肢,使周身之筋脉更加灵活,骨肉坚实。达到意念动,气 力便到的境界。

呼吸之功法,闭口,舌抵上腭,用鼻做腹式呼吸法。意念使气向 下贯入下丹田,谓呼之于腹,两脚的脚趾向下扣住,有助于气通任、 督二脉。坚持呼吸之法,丹田之气可自贯入。当出手用力时,呼气, 气贯手上,而收回手时吸气。

呼吸急促时,来不及用鼻呼吸时,可暂时用口呼出,切记不可用口吸气。用口换气,不可超过三次。

人关,手居中,应人,把握盛衰、收纵万物为手的功能。手

有五指,显示出阴阳五行的形态。

《黄帝内经》指出冬短,夏长,春秋平。故中指属心,主夏 长,五行属火;小指属肾,主冬短,五行属水;食指属肝,主春 平,五行属木;无名指属肺,主秋平,五行属金;大指属脾,五行 属土,而旺于四季,兼于四德独当一面。因此,其他四指缺其三, 尚能持物,而无大指,则无用,其相合之妙,为天然之巧。

梅花粧拳其手法很多,手法口诀:冲,领,起,截。

冲为直冲而出;领为微屈肘,手心朝上,用托劲向上、向下、 向左、向右领,其手指有断筋折骨的劲力;起为有起有落,手法要 灵活,屈而不屈,直而不直,也有断筋折骨之劲力;截为顺势起 落,上挑下切之力。

四字手法口诀,可变化多种手、掌、拳等技法。例如:

研手。气入掌根外侧,向下切击。

摆手。气入后堂,可向左或向右领。

挑手、回勾手。其大拇指与小指相对领气为翘腕立掌,向前由 下向上挑起,其中有直臂和屈肘上挑等两种。前臂屈收向后勾拉之 势,为以柔克刚之技法。

阴手,阳手。其大拇指与中指对领气。阴手是以掌心为击打 动作。阳手是以掌背挑打的动作。该手法亦有变阴变阳之灵妙的本 能,使用时,应不停地运转变换,在变换之中藏有反击,具有刚柔 相兼的劲力。

仰截手。其大拇指与食指相对领气。屈肘由胸前向斜上方截。 又可由斜上方向斜侧运转变换,具有外柔内刚之势。

阴棚手。大拇指与无名指对领气。屈肘由外侧向内盖压,掌心 朝下,掌沿向前,向前下方拍击,具有以刚为主的劲力。此手变化 多端,其用途较多,故需多多运转变换练习之。

手有卫护功能,要求达到轻松灵活,刚柔相济,上下、前后、 左右相顾。前手进攻,如鹞子钻林,要配合身法,缩合而进。使;后推手,如燕子点水,其身法要有伸开之势。上述为单手的手法。而 双手的手法,应起落有序,左上则右下,右上则左下,起与举更要随 身法转换。还有阴阳变换,长短伸缩,似鼎落如粉石之玄妙。

手法离不开臂,臂是身的门户,在搏击之中,臂要靠近身体, 不宜大开,大开易使身体松散,给对手露出攻击的空当。其臂力要合 于丹田之气,使用向上的臂力,其气为吸上。臂力向下时,其气要下 沉。其丹田之力,应从腋下而来。其臂势也要随身法而变换之,不可 随意而用。

手臂均离不开肩,因肩为上身的前锋,肩也就是臂根,因此,在 搏击之时,要时刻注视对方臂根。

根据阴阳五行论和《梅花粧秘谱》,练功之时,拳、掌是不断 地变换的,用掌时,五指用力张开,虎口呈半圆形,这样可以使气血 贯入指端。五行对应五指,大拇指与其他四指配合运行,使气相对而 入,协调手三阴经,手三阳经的阴阳相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 阳经从手走头,手为六经的起止点),助长力和气,能达到防病、治 病的目的。五指相互产生相生相克、互相抑制的作用。手的变化,是 有规律的,是不紊乱的。

梅花桩拳手法总结如下:出手无空可乘;手出先虚,不拒则实; 手出实,打之则虚;看是进手,而实为退;手缓而到时则捷;声东击 西,虚实变化多端。

(1)用法

直出直回;仰上劐挑;俯下沉截;外勾分拢;内勾抱搂;斜劐 右;斜劈左;斜领左上;斜摔右下。

在锻炼和搏击时,指尖坚硬,指力透达聚集,有断筋折骨之力。 两手配合:一手击出为长,一手为短,是一长制短。长者气顺力足。 另有贴身短打,长短互用,则为刚柔相济。

(2)拳

拳为手法之一,屈卷而不伸,握固其指,圈聚其气。握拳之法:
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屈卷,而大拇指紧扣在食指和中指的第 二节指节上,拳握紧,拳面平,直腕,拳背与小臂平,五指一齐着 力,务使分之不开,击之不散,方为合式,此乃土实四德五行团聚 之法。拳要顺其自然,如拳由上向下快速挥击,此势可变换成砸 拳,只是以拳背着力。当拳向前冲时,五指握固,气就团聚。力要 顺其拳,力与气才能和谐,同时气要沉丹田。《梅花桩拳秘谱》指 出:“团团聚聚在中宫,隐而不发节节灵。”发力以丹田为源,经 腋、肋运到想用之部位。

其用法。有四正,四隅合之中宫九法,皆为攻防运用之法。 《梅花桩拳秘谱》指出:“其气亦非满撲,落点有一定之处,随势

而不可混施。”

其技法。拳面以冲、点为主;拳轮以抡、砸为主;拳背以 劈、甩为主;拳心以勾、压为主等。

但拳形的不同,其技法也有所不同。例如,平阴拳下栽:大拇 指、食指领气。栽拳为直臂上举,屈肘收臂向下或向前下方栽出, 拳心向内,拳面朝下;侧拳下劈;小指根节领气。为快速挥击,可 变化成砸拳;侧平直撞击:中指根节二节中间平面领气。该拳撞击 时,为直线并带有旋转向外冲击的动作。



掌也是手法之一,五指伸直为掌,掌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柳 叶掌,荷叶掌,八字掌,瓦拢掌,九宫掌等。

其技法。掌沿以砍、削、劈、截为主;掌心以扑、扣、按、搨 为主;掌背以掸、摔、盖、提为主;掌根以推、塌、掖、撞为主; 掌指以穿、插、兜、为主。

梅花桩拳认为技击格斗中,必近其身,方能摧打之。其法有 三:一为腕;二为肘尖;三为膀根。故交手时先在腕,则屈伸往来 任意变化,无穷无尽。如用手刁抓,先者得手,慢者吃亏。如不g 摧打,应及时用肘法点到,着意前臂旋转,以肘尖发出之力。故有

远拳近肘贴身靠之说。对方如有变动,而自己不能操必胜之权,唯眼 要注定对方之膊根,不论他先出手或我先出手,只在此处留心。如我 手贴住对方之手,粘连不离,随我变化,任意由我指挥,无不如意, 对方不能逃出我的范围。

梅花粧拳的散手手套,是锻炼搏击格斗最好的拳路。该手套分 为上、中、下三盘打法,此三种不同的拳路,在惊心动魄的击打格斗 中,可随心所欲。手套动作灵活,攻势凌厉,招法巧妙,简单易学, 变换莫测,又多为连环招法。其手套拳路就20多种。

擒拿术在梅花桩拳之中占很重要的地位,是击打格斗之中不可 缺少的技法。梅花桩拳先师们,悉心研究,积累了宝贵成果,总结出 “六把总拿”等套路。擒拿两个字,实战中,有捉又有牵引之意,根 据其特点,是以巧妙之力,捉住对方肢体的一部或一环,又向某一方 位牵拉、推顶,使其节骨受制,剧痛难忍,甚至筋断骨折,使对方失 去反抗之力。擒拿在实战中,还有打中带拿,拿中带打,手中有手等 特点。

韩其昌恩师十分重视拳理及艺与理的关系,先师每次教拳术时, 总是一边教,一边讲解拳理,让我们记住“先学理,后学艺,言不 明,艺不精,理不明,艺不通。”等。

交手必然有胜负之分,胜、负其原因很多,但从技击中可看出, 主要是在格斗中错失时机,以及格斗之中出现错招,以至于在格斗中 失去主动,出招迟迟落后于敌,故不能取胜。大致有十种失误之多:

未交手不知聚气,空腔无物,气发不疾猛为一失。

不知两手交拦于胸前,只顾上下冲击为二失。

未交手先取势过高,空当显露,为三失。

闪势而进,不敢直入,舍近求远,劳而不逸为四失。 :⑤进必上步,横身换势,不知侧身对敌,为五失。

交手只在手腕,不知进身,为六失。

被动应手,不敢冲打,为七失。

只知用拳,不知用脚打,为八失。

多次招架,才冲打,为九失。

跃步闪躲,粘连不得法,为十失。

在搏击之时,未交手即聚气凝神,两手交拦胸前,以待他之 动静,看他哪脚在前,及时粘连近身,注意他的膊根,制住他的 膊,此“闪门”之法。如我先出手,照住他膊根,一手在前,另一 手在后,随时互相为前手,两手相合而用;如他先出手,我也照住 他膊根,前手要堵截住他手,另觅打法,不至手迟,而又生变。盖 此法,乃开寸离尺之巧,照住他膊根开一寸,则手稍离一尺,相机 而动。此为截气,“批亢捣虚”之法,此意就是用手攻击对方要害 或击打对方薄弱之处。也可理解为用手攻击对方无备之处,我的技 法使对方意料不到,即《孙子•计篇》所说的“攻其不备,出其不 意”。如迅雷不及掩耳、出手似闪电、回手似火燎等皆为拳理也。 在实战中如遇到晃手,对方退晃打我,我不换手,不屈膊,摧二气 打之。另如我击打他左,他退左进右,我不回手,挪打他右膊根;

我击他右,他退右,我进左,我不回手,挪打他左膊根。再如我在 圈内,他在圈外,他以劳,我以逸,任他滑快。前手出,为前手打 之秘诀,也有用后手,但要用之得当,不可强使后手。如用后手 不当,必然出现动心,横心换势,多数失败。而迎人冲打,可不失 败。欲想达到上乘功法,必经朝夕磨炼,艺不在多,而在精,熟能 生巧,巧能行妙,妙能生变。

手的行功之法一。两腿微屈,两脚分开站立,与肩同宽,双目 平视,两手臂屈肘在胸腰前斜举,掌心相对,距离约30厘米,呈抱 球状,意念在劳宫穴。两手(臂)缓慢内合,距离约10厘米,腋下 用力。而后两手(臂)缓慢拉开。这样反复进行合、开演练,练 一定程度后,两掌心有排热之感觉。该功法是刺激劳宫穴,培养气和手部的敏感性。合则凝聚,呼气,气沉丹田,开则壮大,吸气。 促使内气流动,激荡,以气促力。

手的行功之法二。两脚并步站立,两手成掌向两侧直臂平举, 高与肩齐,掌心朝下,舌抵上腭,掌指似利剑,分刺两侧。此姿势要 保持5〜10分钟时间,可暂时休息片刻。演练时以呼气引导,呼气时 内气经臂内侧直达指端,手心发热,手指发胀。这样反复演练九次为 宜。该功法可疏通手臂经络,增强指力,臂力,可练成浑元劲,出手 柔中带刚,绵里藏针。

肘。肘是上臂与前臂之间相连的可伸屈的关节。肘在技击之中可 起到护卫身体左右的作用,是以防守为主,而肘又具有进攻速度快和 冲击力强等特点,但肘需在肩、手动作的配合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出 其灵活性和攻击性的招法。戚继光《拳经捷要篇》三十二势中就收有 “顺鸾肘”,“拗鸾肘”等。

肘法的主要技法有顶、压、靠、挑、挎、提、格、架、滚、砸等。



足为地关。《黄帝内经》指出:“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又提 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从大自然来看,天为阳,在万物之 上,地为阴,在万物之下,这是以上下位置来区分天地的阴阳属性。 根据阴阳五行理论进行推衍,凡属于上下相对位置的事务,在上者为 阳,在下者为阴。因此,头圆像天,在上,为六阳经之会首,足方像 地,在下。手有反有复以像天,足有复而无反,以像地。

从足部生理来看,足担负着全身的重量,承担起全身运动的落脚 点,距离心脏最远。足有数千万个末梢神经,26块骨头,33个关节, 50条韧带,50万条血管,四万多个汗腺。脚的提踵,落踵运动,直接 刺激神经、关节、軔带等运动,能够起到恢复血管机能,加速全身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

从足的经络来看,足三阳,足三阴,左右共有12条,经络起至于足。这12条经络里,共有422个穴位。

练养生功时,结合呼吸,提踵落踵运动,可以起到抻、挤、 摩、压、扭等作用。这些运动,直接刺激经络及其各穴位,起到防 病治病作用。

梅花粧拳认为:足承载一身的重量,为一身之根,静如山岳, 有盘石之稳。动如舟楫,无倾侧之忧,如地之镇静而不动,平稳而 难摇动。实战之中,两足应一前一后,前者为虚,后者为实,劲道 以前三后七,此能进退变化自如。足不稳,虽然身体强壮,步法也 多变,皆为虚飘,战必败。

※足功法

虚实。虚实(虚实步)法,脚步之根本。有前虚而后实;后 虚而前实;左虚而右实;右虚而左实;有一脚之尖跟楞掌应虚而应 实。总之,不实则不稳,全实则动移不利,有颠倒之患。不虚则不 灵,全虚则轻飘不稳,有摇晃之忧。虚实相济方得自然之妙。对敌 之时,前后、左右皆可进攻,又为周身无空当之势。虚实还要与两 手配合,聚气于丹田,发力为整劲。因此,必须身、手、脚齐到, 齐发力,也就是百骸筋骨一齐发力或一齐收力。

出脚。出脚时,其身体向前,其势架要低,而退步时,其势 架要高。而其脚尖向前,气降下而栽沉。崩脚面踢向对方膝或节缝 或向小腿两边踢(弹腿),常用暗力。脚尖翘而上勾,气上升而飘 浮,为勾法,脚尖起,脚跟着地,此势要求快速。再以脚尖点地, 快速以脚跟一摆,转身,可变化为前进,后退,左右等法。

横顺。脚尖有两脚齐横;两脚齐顺;一脚横、一脚顺的丁字 步;两脚尖均向外摆开如八字的八字步;两脚半横半顺如雁行等齐 的雁行步。

扫转性脚法。其身法和步,皆以滚动旋转而起,大致有平_ 轮、倒栽车轮、俯仰无底筋斗轮。摆有:内摆(里合脚)、外摆(外摆脚)。切记翻身顾后,侧身是顾左右。各有其用。

腾空腿法。起前脚而带后脚,蹬脚前撞,平撞出。例如二起脚、 腾空蹬腿、腾空箭弹、腾空剪腿、劈腿等。

屈伸腿法。为腿由屈膝到伸直的踢法,大致有:弹腿、蹬腿、踹 腿、铲腿、截腿、后撩腿、点腿等。要有马奔虎窜之势。

桩腿法。大致有上边桩、下边桩、正穿桩、倒穿桩、左穿桩、右 穿桩等。要求提膝要陡,蹬伸小腿要有弹力,支撑腿要坚实稳固,达 到上下自如。

组合腿法以遛腿势和母腿等作为基础腿法进行组合。

以上为功法,能催送一身之气,如身去脚不去,则牵扯而气散。 也可用出脚扶助前手之力。前手之气在后脚,后脚不随身,气不入, 终为半斤,不能充满。也就是学艺不精,拳理不明。站粧功法,采用 静止体势和动态体势,梅花桩拳即是动、静功法,为调运气血,增长 全身功力,要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身体随着气息的运 转而运动。因此,要求进退闪转自如,变换迅速,达到步法稳健,身 法灵捷的目的。

足为百骸之舟楫,为腿之领袖,是身、手、腿等各种技法的关 键,稍有不合,则全身之气俱不入。因此,对步型、步法的类型和用 途不可不详细地给予区分。

步型。为武术动作定势时下肢的势样和类型。

侧势扑者雁行步。为半斜顺。如梅花桩拳五势中的大势。

十字前探者十字步。为前足微横,后脚全顺。如梅花桩拳五势中 的物势。

倒吊曳身者丁字步。为前足尖下垂点地外横,后脚颠顺。如梅花 柱拳的五势中的小势。

四平落者。为11字步,两脚全横,下蹲,塌腰,两膝外辦。如马步形是武术中最基本的桩架势,是劲力的体现,只有正确地掌握步形特点,并下一番苦功,才能进一步正确地掌握武术中的基本动 作和技法。是体力和技法在搏击格斗中发挥其潜力的关键。

步法。为脚步移动变换的方法,是身、手、腿等各种技法赖以 实现的关键,要求稳健灵活,进退得宜。

攻击法。为离对方较远,快速攻击的步法,如:

箭步。前脚微进步,立即蹬地跃起,后脚跳越过前脚落地, 前脚随着向前落,仍然恢复成原姿势。

纵步(垫步)。一脚提起,另脚蹬地前跳,并以起跳脚先落 地。前进者后脚先动。后退者,前脚先动。起时要趨脚尖,落时要 伸脚尖。

跻步(催步)。侧身前进者,俱横步。正身前进者,前脚微 横,后脚全顺。后脚先动,跻进,是后催前。

蹐步。侧身前进者,俱横步。正身前进者,前脚横,后脚 顺。是前脚先动,为抢前携后,即是前脚带后脚。

后撤反击法。为迅速后撤的攻防之法,如:

撤步。侧身后退者,两脚俱横。正身后退者,前脚横,后脚 顺,俱是后脚先退,将前拉回。

侧身换势法。为攻守兼备的步法,如:

起纵横剪步。左剪先动左步。起翘脚尖,落伸脚尖。

乱点无定步法。两脚尖俱伸擎(上托举之意)颠踏任意。

纽缥步法。轮旋脚尖,俱颠落点,外楞着力。推我后退,两脚 尖颠擎,推我不倒。

上述步法要求做到沉肩坠肘,肩平才能身正,身正才能势稳, 势稳才能步法活。心平才能易攻易守,出手才能快而有力。脚平才 能全力踏地,着地实而不虚。

步法的功能是多变的,因此,站立时其脚趾如钉子钉立,这样 脚跟才稳固。进退要轻灵,起步要急速,活步要灵活,这样周身皆,活。

搏击格斗之中,步法有前进、后退、左闪、右躲、上跳、下蹲 等,使身体不断移动变化。此外更要锻炼三性,此三性为:眼、耳、 心。眼为见性,眼要不时地循环观看;耳为灵性,耳要不时地听闻八 方之声;心为勇性,心要不时地清醒。这样,技法方能灵活迅速,每 一动作才能体现出果断,更体现一眼二快三不善,使对方无法判断进 退、虚实,而感奇谲异常。梅花粧拳的三法(扎法、摆法、撤法)和 八方步法(小八方、中八方、大八方)的特点为步法稳固、灵活、快 捷、变化多端,看起来不规则,实为按八卦的八方位运转变化的。步 法的劲力必从腰、脊、胯而来。因此,要求锻炼腰胯的功能。所谓力 从脊发,步随身换。

腰法。腰是在身体中部,即胯上、肋下的部位。腰法即腰部的 运动的方法,属于技法,有立腰、折腰、直腰、塌腰、坐腰等。腰为 贯通上下肢体之枢纽。武林谚语云:“手动必先动身,身动必先动 腰”,腰法关系着动作的完整、协调、柔韧、速度、灵敏等性质,也 关系着身法在技击中运用的能力。《拳经》指出:“刻刻留心在腰 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因此,要求直腰挺劲,下盘的技法其力皆从 腰出,也就是丹田之气经腰胯运到下肢各部位。其腰势,不应有弯 屈,否则,必然气阻力闭,上下不通。

腰功是基本功,为伸筋拔骨之法,其主要方法有转腰、俯腰、甩 腰、涮腰等。

转腰。起到活动尾闾,封闭会阴的作用,而又给开拓丹田创造条 件,使真气入丹田。调动尾闾,可起动阳气,此气沿督脉上升,为炼 精化气的重要的辅助动功功法。

俯腰。有左俯腰、右俯腰、闻靴势等。可开督脉,又可练膀胱 经,可使椎骨间开活,又可加强背部肌肉筋、脊部初带收缩的功能, 即为炼气入骨法。

《拳经》指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部是人体生命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部位。腹腔、盆腔内有大量的植物神经和神经节。人体的重要穴位和经脉,如任脉、督脉、冲脉、 带脉等都在此经过,又有很多重要器官,如肠、膀胱、肝、肾上腺 及生殖系统。腰部稍有伤害,小则影响生理上的弯度的改变,力不 能发,大则影响脊髓神经,使下肢的活动功能减少。

梅花粧拳很注重练精,以练后天之精为本,其关键在保肾, 而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两肾之间为命门,它是人的先天元气、 真气之本。练功之法,均以充实固(肾)水为本。通过练肾保肾, 使得精气充足,促使元阴、元阳相互调剂,另外肾水还能与心火相 济。在此过程中,常会在口内有大量津液产生,津液已在前节中叙 述,即是灌溉脏腑,润泽皮肤。吞咽而不吐,则肾水充旺,容颜不 摘,足以降火养心。

胯法:练胯首先是开活髋关节及舐关节,可引发全身气机升降 开合变化,即开拓丹田,使真气内喝到丹田,还可以促使中宫之气 下降入丹田,使下肢的气机充实。引导气机上升,为养脑益神,又 可加快、加强督脉运动,练气入骨。

胯法是开活两胯,增强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再配合腿 法,可任意转动运用之。例如:右腿点踢时,同侧髋部要向前送, 使胯展开,为增加点踢的长度和力量,起到协调作用,同时,骨盆 保持水平位,又正对前方,为固势助劲功法。作弓步或跟步时,身 体要正直,后腿股骨内转,髋关节前送,使胯向内裹靠,可起到护 裆的作用。

胯功法:马步站好,两手臂向前平举,俯腰,同时两腿逐渐 挺直,两手臂随之向下摆动下按,两手掌贴地后面,两眼从两腿之 间向后观看。稍停,挺腰起身,随即两腿屈膝下蹲,坐胯,两腿外 撑,呈马步,两手臂随之向前平举。演练次数不少于九次。

膝法:膝为大腿和小腿相连的可伸屈的关节。膝法为腿涞之 一,近战攻击中多采取膝法,也用于防守。但在套路中多用于平烟^ 定势或者是过渡动作。武术谚语云:“远程拳打脚踢,近程腰跨肘'蠱膝。,’其特点是具有进攻勇猛之势,在两手配合扰乱虚实的情况下, 可产生横进、直进、挡进、纵进等技法。膝法主要有顶、别、缠、 提、摆、扣等。

屈膝、提膝、下蹲等基础功的锻炼,可调整神经状态,提高耐 力和劲。特别是屈膝跪势、歇步、坐盘等功法,可锻炼膝部和小腿的 扣、翻、压、弹等劲力,使下肢三节贯通,气贯通于足。从养生术角 度来看,可促使下肢三节经络气血通畅,也就是使真气往足部运行, 对下肢疼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汗液

《梅花粧拳秘谱》指出:“是故习练之功,全在易筋培养气血为 要。欲求易筋之道,须求新陈代谢;欲求新陈代谢,在于汗液,汗液 不出,肌肉筋骨气血,都不起变化。是故要出汗,行功见汗,是为微 汗,微汗后当加倍练功,要出大汗,是为大汗,大汗后有汗,是为微 汗,经过三层出汗,全身气血大变矣。”人体之中80%是水,水是细 胞传递代谢物质的媒介。古今中外,都注意到体液的重要性,体液分 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血液及间质液),其中血浆是体液变化的标 志,间质液是血浆的储水库。当体液出现异常时,就会产生代谢物在 毛细血管中堆积,使血液变慢,细胞代谢滞缓,就会出现病变。

生命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细胞和细胞器官内一切理化均在那里 活动。因此,强调运动,是为了增强“阳”的活力,除掉“阴”的惰 性。但是人体内细胞的阴性惰性成分,逐渐增多,阻碍着细胞正常活动。必须加强运动,使血液活动加速,气血活动加快,使体内大量出 现的惰性物质被汗液驱除,减少身体中毒。

梅花桩拳的功法特点是内外皆动、形神俱作、刚柔相兼,能使 生命更有活力。其功能是加速血液驱除占据细胞间隙的废物。因此, 拉架子之中,会出现微汗、大汗、大汗后之微汗。初期身体出微汗,量许液排出,也就是初步使细胞代谢物被排除。而大汗是大量汗 也就是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的惰性物质被驱除。大汗后有汗,是微汗,此汗液有腥味和有黏性,这是更进一步驱除细胞内 的浊物。《梅花粧拳秘谱》又指出:“练到骨节通灵处,周身龙虎 任意行,龙者为气,虎者为血,气使血行,周身贯通,所谓浑元一气

头、手、足三关是一个整体,又是相辅相成的。手与脑和足 与脑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即手脑通线及足脑通线。《黄帝内 经》指出:“四肢者,诸阳之本”,头为诸阳之首,故头与四肢末 端的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四肢通过经络与脑具有密切联系,如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手、足分别为手三阳经及 足三阳经经气的发源地。因此,手心(劳宫穴)及足心(涌泉穴)

的经络直通于脑。手足的运动,可促使脑力的添补(思维活跃)。 梅花粧拳通过手功可治疗心气偏不足,手的劳宫穴经气通过心经达 于心,心与小肠相里表,再由小肠经上头面还脑。其方法:在运动 中,使用意念引导经气从劳宫穴循手少阴心经入心,再经手太阳小 肠经上头贯脑;通过足功可治疗肾气不足,足的涌泉穴经气通过肾 经入肾,再经相里表的膀胱经入脑。其方法:手劳宫穴有压迫感, 再使用意念引经气从涌泉穴经足少阴肾经入肾,再从肾经相表里的 膀胱经上头入脑。此法需手足并用,可达到添精补脑的效果,脑不 衰,则全身不衰也。习此法需有名师指导。

二、四时与练武

根据《周易》、《黄帝内经》及《梅花粧拳秘谱》的“天人 和一”的哲理,认为四时变化是对人体具有影响的。四时分为春、夏、秋、冬,一年之中,由春暖变为夏热,是阳长阴消变化的结果。

结果,阴发展到了极限,必然向阳转化,阳发展到了极限,也必然向 阴转化。从古人“天人和一”的观点看,人体这个主体与自然界这个 客体,两者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天地气候时刻作用于人体。因此,应 重视时间周期的变化,必须使主体与客体相一致,才能达到“天人和 一”练功的目的,练功是外界变化,通过载体的反映。四时又可分为八节:立夏、立秋、立冬、立春、春分、秋分 夏至、冬至。四时周期气候的阴阳变化,是自然界阴阳运动变化_

总的来说,什么样的时节到来,就会有什么样的气候出现,是正 常现象,这是反映日、月、地三体的周期运动关系,而人体必须适应 自然变化的节律,这与中医学的“天人相应”是一致的。因此,人们 是不能够脱离时令节气的。人体必须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人体运动也 应顺应天体变化,以借助客观外界对人体的影响,提高锻炼效果。四 时八节气候的阴阳变化的不同,人的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等也随 之变化。阴阳是自然变化的客观规律,人体与自然一样,也是阴阳对 立的统一体,人体一切生理活动都是建立在阴阳动态平衡的基础之上 的,与外界环境保持相对的协调平衡。《黄帝内经》指出:“夫四时 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四时阴阳之气,使万物生长、收藏,又 化育万物,因此,为万物之根本。春夏季阴阳变化,成阳盛于外,而 虚于内,秋冬季,阴盛于外,而虚于内。因此春夏季要养阳,秋冬季 要养阴,这是从根本上去培养。从养生方面去培养阴阳之法,春食 凉,夏食寒,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养于阴。在春夏季,人体气 血活跃,应当逐渐增加练功的强度,即“夏练三伏”,到秋冬季,气 血收藏,还应保持练功,只不过是加强基础功的锻炼,再加上内功的 锻炼,即“冬练三九”。

四时阴阳是相互为根,相互为用的,春夏不保养阳气,则无以生 长;秋冬不保养阴气,则无以收藏,从而不能保持阴阳互为生长的连 续性。例如:春天是阳气逐升,万物萌发,但是春天气候气温变化无 常,如多风、冷热突变等。再如春天是风和日丽,柳绿花红,但也包 含g很大的危险性,由于气温回升,各种细菌、微生物开始欲动,诸病就会相继而来,会降低人体各个器官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 伤真元之气。《黄帝内经》指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阳不藏,肾气独沉。”这样可知四时之气,不可逆。

人体与四时阴阳变化,还有与之相应的节律性,特别是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是自然界和人体阴阳之气消长变 化较为显著的时刻,对人体的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等产生巨大影 响,在此时刻,身体易感觉到疲劳,便是阴阳之气在“二分”、“二 至”阴阳消长变化的结果。《周易》指出:冬至为一阳初生,也就是 阳气微上,阴气微下,气候逐渐由寒变暖。夏至为一阴初生,也就是 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气候逐渐由热转凉。春分为阳气渐盛、阴气渐 尽,也就是阴极阳生,阳长阴消的规律。秋分为阴气渐盛、阳气渐 尽,也就是阳极阴生,阴长阳消的规律。二分、二至是自然界四时阴 阳变化较为显著的时刻,也是人体阴阳之气消长变化比较显著的时 刻,对人体产生着很大影响,特别对有疾病的肌体,产生着巨大影 响。上述论点,可以认为气换神疲,则身劳,应减少运动量,但要加 强内功的锻炼。另外须提到的是,有的久练而无进展者,此为艺疲, 应加强力度练之,这与阴阳之气消长无关。

三养气养性

从阴阳论中看,运动为阳,静止为阴。因此,运动与静止是一 个矛盾的统一体。生命无时无刻不存在运动。强调“生命在于运动” 是为了强调“阳”的活力,除掉“阴”的惰性。强调“生命在于静 止”,是为了“节能”,以维持细胞更长久的活性。正是阴阳对立的 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才导致了事物的运动、 发展、变化。同样,形体的运动、呼吸及精神也是相互协调、相互依 存的。静是沉静、镇静,运动之时,要求相对保持镇静,一动一静互 为其根。动静相生,动属阳,主动但不妄动;静属阴,主静并非不 动。梅花桩拳行功之时,要求做到神不能外驰,也就是不可有杂_ 此为动中求静。运动时失散在外之气即能得重返于气穴,使动& 静。在无形之屮能起到潜移默化、陶冶性情的良好作用,从时达到i 奏变化之巧妙,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梅花粧拳很重视养气养性功法,动功是内外皆动,形神俱动;静 功为内动外静,也就是要把握住阴、阳二气在人体中的变化。《黄帝 内经》指出:“阳化气,阴成形。”气属于阳性物质,具有阳性动 力,阳可以把物质转化为精微之气。人体的阳化气过程,就是把体内 有形物质转化为精微之气,转化成能量,以促使生命活动,如精化为 气,水化为气等。而阴是指有形、外界的物质,阴成形的过程是把外 界物质合成自身的形质。人体的阴成形过程,就是合成自身的形质, 如精、血、津液等,可充养形体,有促进人体生长壮大的作用。人的 生命过程,就是不断化气与成形的过程。如果阳的化气功能不足,即 不能养阳,则精不化气,出现气虚。而阴的成形作用不足,即不能养 阴,则出现精血亏虚,形体消瘦。因此,练功时必须要凝神、固精、 敛气。

《周易》重视阳气,也强调阴气。在八卦中的坤、坎、兑、艮为 阴卦,其象征阴气;而乾、离、震、巽为阳卦,象征阳气。即阳热起 动,阴润储备,具有生命活动的意义,因此,保护阴与保护阳同等重 要。人体的生命活动中,阳气来源于阴精,阴包含精血、津液,这是 阳气化生的基础。《黄帝内经》中有“精化气”、“精食气”的说 法,保养阴气,是维护阳气的根本,有减少耗散的作用,是长寿的秘 诀之一。还精补脑,吞津咽液,乃是保阴方法之一。

人体生理上的气,在《黄帝内经》中称为真气,而真气包含人 的宗气(心肺之气),中气(脾胃之气),肾气以及经气(经络之气)。人一出生,性与命就合为一体,性即是心,为神;命即是肾, 为气。为了达到性灵命固的目的,必须对“精、气、神”进行锻炼。 首先须加强对肾藏元精(外阴内阳)的采集和充盈,调动肾中真阳之 气。下丹田是精气的储存、调动之处,是与任、督二脉相互联络的关 窍所在。通过“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身发力”的内外兼修之功锻炼,可达到内壮外勇、内外合一,并能激发人体的潜能。

通过形体的锻炼,意念的调摄,以保其精、壮其气、通其脉、旺其神,使先天之精、气、神不断地得到后天之精、气、神的滋养和 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作用和功能,使内部即五脏敖华,外则肌 肤润泽,容颜光彩,耳聪目明,虽老尤壮。

通过意念的运用,调整肺脏的呼吸,引导心火下降于丹田,使 真气在下丹田聚集后上升,至于顶上,化为金精,入于脑海,这就 是运精补脑的阶段。当金精入于脑海为神,再由神复化为液,液复 化为精,精复化为气。中医学认为此过程中,人的心神和大脑可得 到充分的休息和调整,从而使脏腑、经络的气化活动更趋同步和协调,产生更多的元气,故能使精神充盈,增进健康和长寿。

梅花粧拳是以上述理论指导养性练命的功法,同时又必须以 拳法而辅之。只有外练形体、筋骨,内练精、气、神,才能更快地 取得功效。因此,练功之时,应把自己当做“炉”,以体内的精、 气、神为药物,运用元气去烧炼,可凝聚结成内丹,这是把气与性 (神)合练,使气归于神,可调心养神。丹田真气充满,又可以强 心肺,益脾胃。这也是气力的根本所在。可达到刚勇莫敌的境界。

梅花粧拳的五势,是练全身之气和练全身之力的。此气是外护 于表,内行于里,出入升降,在全身运行,气与血是相辅而行的, 一刻不停地推动血液不断循环流动,使血液中滋养物质灌溉全身。 使眼能看,耳能听,手能拿,足能行等。营卫运和,身体所有器官 才能得到正常发育和进行新陈代谢,所谓神仙之修养。练功可使血 液无阻挡地运行于全身筋骨之间,促使筋肉充实,而又坚强,又可冲破各种障碍,宜使气随意而注入,丹田经腋肋达到想用之处—— 丹田之力。又可延长呼吸量和调息,身体顽强,智力与日俱增,所 谓体力强而意志坚。

浏览3,53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