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指出,太极拳对人体微循环的影响是随着拳技的提高而增长的。关键要领是:长期坚持 锻炼;习拳时,能按照拳理全身真正地松静下来。
总之,太极拳运动对人体微循环功能的提高是肯定的。这也许能解释太极拳能祛病益寿的机 理。例如,太极拳对患高血压、心血管的病人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用太极拳锻炼能改善微循环的 机理也许是论据之一。
由于本人学识有限,论理有不妥之处,望行家们多加指正与补充。让我们共同培培植,使太 极拳“长寿之花”开得更加鲜艳。
八、太极拳与“第四医学”
——读《探寻生命健康的法门》一文有感 作者:胡克禹
一九九八年第四期《武当》杂志上,刊登了一位气功师的文章《探寻生命健康的法门》,这 篇文章提出一个新的论点,即“第四医学”。他把医学分为“四个时代”,分为不同的四种类型, 第一医学时代,“临床与生理医学”;第二医学时代,“预防医学”;第三医学时代,“康复医学”; 而现在已经发展到第四医学时代,就是强调以自我养生与保健为核心的“生命自救医学”时代。 这一新的论点不再纯粹以药物和医疗器械作为人的主要救助工具,不再以疾病,病人为研究和救 助对象,而是根据自我保护和自我保健,提高自身综合免疫能力,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之目 的。他把自己的医疗方法归纳为以下四种:(一)运动养生法,它的理论根据是生命在于“运 动”;(二)饮食养生法,它的理论根据是“生命在于营养”;(三)气功养生法,它的理论根据是 “生命在于阴阳”;(四)一通养生法,它的理论根据是“生命在于平衡”。第四医学理论提到的四 种医疗方法相互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值得探讨和研究。
第一、太极拳是一种最佳的运动养生法。第四医学的第一种医疗方法就是“运动养生法”。 强调生命在于运动,而太极拳正是一种健身、防身、医身、娱身的运动项目,太极拳的动作柔和 缓慢、虚实分明、圆活连贯、松静自然,是一种老幼皆宜的体育运动方式,是以神经系统为锻炼 重点的体育运动,象太极拳这样的健身方法,在古今中外的体育项目里,可能是唯一的。太极拳 运动对于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都有较好地调节和改进作用,它重视对神经系统的锻炼,可 以提高人体的感官功能;它有助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健康;它能增强呼吸机能,扩大人的 肺活量;它能使人的肌肉、骨骼和关节受到良好的锻炼;它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人的五脏 六腑得到按摩和锻炼。美国训练宇航员,把太极拳作为必修课列入训练科目。上述情况充分说 明,太极拳是运动养生法中最为理想的运动项目。
第二、太极拳也是一种气功。第四医学的第三种医疗方法叫做“气功养生法”,其理论根据 是“生命在于阴阳”,而太极拳就是讲的阴阳。无极、太极、阴阳学说是太极拳的立论之本,太 极图本身就是由阴鱼和阳鱼所构成,所以有人把太极拳称为“气功太极拳”。太极拳运动中采取 以意导形,实际上就是气功的“意念导引”,太极拳强调“拳势呼吸”实际上与气功的呼吸吐纳 相一致;气功强调放松入静,太极拳把松静自然作为基本要求,强调动中求静;气功强调练大、 小周天,太极拳也有同样的要求。总而言之,气功中的许多基本要求,也是太极拳锻炼的基本要 领,二者是相通的。因此,练太极拳本身就是练气功养生法。
第三、太极拳锻炼能够促进消化功能,有利于各种营养成份的吸收。
第四医学的第二种医疗方法是“饮食养生法”,也就是食疗法,其理论根据是“生命在于营 养”。这自然有它的道理。但是我认为饮食营养能否为肠胃所吸收,通过加工变为营养物质,不 完全取决于吃的东西营养成份有多高,还要看肠胃功能是否发挥正常;而太极拳的锻炼正是有利 于促进肠胃功能的作用发挥。特别是太极拳的腹式呼吸,可以加大膈肌,腹肌的收缩和舒张,对 肝脏、肠胃能够起到自我按摩作用,使肠、胃、肝、肾也随之发生适当运动,促进肝脏的血液循 环,提高肠胃的张力,蠕动,消化和吸收的能力,增强肾上腺素的分泌功能,改善人体内部的物 质代谢。所以,太极拳与饮食养生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四、太极拳十分重视锻炼人体的平衡,第四医学的最后一种医疗方法是“一通养生法”。 其理论根据是“生命在于平衡”,而太极拳运动与这种医疗方法也是一致的。太极拳是以锻炼神 经系统为重点的整体运动,既是整体和重点的对立统一,又是运动和平衡的对立统一。它要求人 们在保持平衡的条件下进行运动和在各式各样的运动中保持平衡,因此,也可以说太极拳运动就 是一种平衡运动在拳势上,主要表现为三对矛盾的平衡,一是意识上动和静这一对矛盾的平衡, 太极拳强调以动以静,动作上的慢、稳、柔、圆、匀,这些特点就能使意识上的动和静得到有机 的统一;二是气息上呼和吸这一对矛盾的平衡。太极拳的气功是和意识活动以及肢体运动结合起 来的,是意、气、形三结合的运动,呼与吸的平衡,可以起到“以气导形”的作用。三是动作上 蓄和发这一对矛盾的平衡。太极拳的式子很多,但每个式子至少有一对对立动作,或几对对立动 作所组成,没有单一的孤立动作,如有起就有落,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有进就有退,有收 就有放,有左就有右,有伸就有缩,有俯就有仰,有攻就有防等等都是讲的平衡,太极拳运动就 是人体生命的平衡运动。
综上所述,我认为练太极拳是“第四医学时代”最理想的医疗健身方法,值得大力提倡。
九、传统杨式太级拳的医疗保健机理初探
作者:安德海
太极拳涉及武术、气功、医学、力学等,它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 是医生,又是太极拳的爱好者和受益者,想侧重从医学的角度,谈一些对太极拳的初浅的认识, 错误之处,恳请前辈、同道们批评赐教。因这个题目较大,就从参加传统杨式太极拳学习班中的 体验谈起。
(-)预备势
“全身放松,精神集中,心平气和”。这是彭老师使用频率最多的几句话。其核心是健脑益 智,防治疾病。研究证明:现代许多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免疫力下降,疲劳综合症等的发 病原因之一就是紧张。激烈的社会竞争,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使人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紧张 主要表现在大脑。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它一旦紧张会影响全身的功能。表现为血管收缩,血流 减少,血粘度增加,心跳加快等。放松的关键是大脑的放松。人体在放松状态下,血循环可增加 2~3倍,各部位功能才能协调进行,在“松空通”的基础上,才有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和与自 然界的能量、信息等交换。精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是人身的主宰,精神与身体,正如主 人与房子的关系。〈〈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古人说: “神返身中气自归”、“形神合一”,才能保证健康,说明了精神集中的重要性。神要守舍,主宰生 命活动,否则,将导致疾病,如精神病等。精神要集中在拳架上,“以一念代万念”,使相应的脑 细胞休息,使潜能得心发挥,主要开发右脑。心,是中医的说法,包括大脑的功能。中医认为: “心为君主之宫,神明之处焉,心主神明”。如果心不静,气血将紊乱,不利于健康。通过语言的 暗示,使全身放松,主人归位,各行其职,从生活态进人待功态,为打拳做好心理准备,并把此 状态保持始终。充分体现了太极拳“先在心,后在身”,“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的要求,练拳的 主要目的不是拳脚上的功夫,而是头脑心灵中的功夫,包括“定,力”,“意念力”潜意识的锻 炼,这需要长期的艰苦磨练。
(二) 起势
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起势的作用如同汽车发动机起动,要沉稳,一次起动 成功。“中指领动”,因中指连接心包经,心主血脉,手、足十二经脉又“同气相通”,所以,它 启动了全身“气机”——升、降、出、入。心脏推动气血循环,其动力是“心气' “带气打拳” 这点很重要。中医针灸要求“得气”(即酸、麻、胀、凉、热等反应)和“行气”(即使气至疾病 所在部位),才有好的疗效。打拳如找不到“气感”,健身的效果就差。所谓“气感”可以说是打 拳者在特定的场地、时间中最佳的状态,即人与自然同步共振,也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 界的能量交换,常人是处于被动、本能的,打拳者是主动的,要寻求最佳的通道。这如同调电台 频道,调琴弦,要从拳架方位,心态上调整。有基础的人,要讲究打拳的效率和质量。同样打 拳,结果不同,要查原因。强身健体要练养结合,以养为主,要求最佳状态。
浏览55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