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汉代相比,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武术发展是一个衰落期,但 该时期武术仍有一定的发展。

两晋南北朝实行府兵制,选士的标准对武艺有很高的要求。 据《通典•兵典》记载:“选士之科……引强彻札、戈铤剑击, 便于利用,挺身捕虏,骞旗斩将,堪陷阵者;矫捷若飞,窃城 越堑,出入无形,堪窥战者;往返三百里不及暮至者,破格舒 钩或负六百斤行五十步、四百斤行百步者。”既要学会拳术的搏 斗擒拿技术,也要善射并会使用长短武器;既能“若飞”般地 疾跑,也能攀登跳跃,长途负重行军。这对武术技巧和速度、耐力、力量诸方面皆有严格要求。士兵练武有专门场地,《晋书- 礼志》云:“成帝咸和中,诏内外诸军戏兵于南郊之场,故其地 因名斗场,'除士兵练武外,来自劳动人民的“部曲",平时从 事农业生产,战时则替主人作战,他们是“秋冬习战阵,春夏 修田桑气

晋时,练武已有了口诀要求。葛洪在《抱朴子-外篇自 序》中自称“少尝学射”,“又曾受刀盾及单刀双戟,皆有口诀 要术,以待取人,乃有秘法,其巧入神气 南朝时还有了 “武 术"这个词。肖统《文选》中《皇太子释奠会》诗曰:“偃闭武 术,阐扬文令,'当时系指停止战争,提倡文教,以后才指强身 自卫等技击专用术语。

两晋南北朝后期,儒、道、佛日趋合流,玄学盛行,官僚 贵族迷恋奢侈生活,信奉宗教,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其消极影 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发展。比如,剑本为防身利器,汉 有佩剑之制,但“自晋以来,始有木剑代刃剑”(《宋代•礼 志》),使佩剑成了一种装饰。当时仗剑使法一类的邪说也麻痹 了不少人,致使习武斗剑之风大不如前,然而“相扑"却很流 行。相扑始于西晋,流行于南北朝,敦煌有北周壁画“相扑 图”(290窟),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由于统治阶级把相扑作为 追求刺激性情和消遣玩赏的内容,致使其面目全非,破坏了其 正常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的武术有哪些发展和特点

隋唐五代是武术大发展时期。尤其是唐代武举制的实行,大 大促进了武术的发展。武举制的内容有“长垛、马射、平射、简 射、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资治通鉴》),通过考试

来选拔人才,致使唐以后习武成风。具体说来,隋唐五代武术 的发展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枪法获得长足的发展


隋代,枪成为步骑兵的主要武器,因此枪术的发展较快。 《隋书・经籍志》收有南北朝流传下来的枪法书《马槊谱》的名 目,可惜该书早已亡佚。

唐代,枪是军中的主要武器,为“木千金斗《事物纪 原》称之为“白杆枪",又《宋会要》:“曰槊也,唐羽林所执, 制同槊而铁刃,上缀朱丝拂气这说明是铁枪头,木枪杆。木杆 具有韧性,练起来既柔且刚,为发展各种枪法提供了物质条件。

枪术也有舞练的形式。陆龟蒙在《巴渝舞》的《矛俞》中 描述的“手盘风,头皆分……上指学慧灭”等等都是些枪术动 作。当时枪术还有了比舞形式。《旧唐书》曾记载尉迟敬德与元 吉的比量。除此,还有用竹艄交战以为娱乐的,但因无严格规则, 仍没完全免除伤害事故。

  1. 剑术逐渐脱离军事实用性而向套路技术迅速发展,剑舞 盛行


《太平御览》(卷五)有“公孙大娘善舞剑”的记载。杜甫 曾写诗描述曰: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爆如 羿射九日落,娇如群帝验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 青光……”这只有连续快速的撩、挂、云等动作,才能达到这 种效果。

剑术在战场上逐渐消失,但在民间却得到发展,这说明除 击法外,健身、艺术给了剑术以生命力。李白、杜甫在青年时 皆学过剑。著名剑术家裴旻的舞剑与当时李白诗歌、张旭草书 并称唐之“三绝气

  1. 陌刀的出现及其广泛应用


刀术,在唐代成了战阵的重要武器。《唐元典》武库条令, 有刀制无剑制,其中有仪刀、郸刀、横刀和陌刀四种。仪刀为 木制,逐渐成为仪仗队装饰品。步兵主要使用横刀和陌刀,其 中陌刀得以广泛应用。“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在唐代,陌 刀为勇而多力的人所用并在战阵中发挥巨大威力。如《册府元 龟》中有:“前军之士,皆执长刀如墙而进,所向披靡。”

  1. 对弓箭的重视及射术理论的发展


弓弩为隋唐五代军队中主要的对远武器,很受各朝统治者 重视。《太平广纪》曾记载一位高超的射箭能手君漠,他的射术 水平已很高。论射的著作亦很多,唐王璃有《射经》,张守忠有 《射记》,任权有《弓箭论》,可惜后者失传,只有前者保留至今。

  1. 广泛开展的较力活动


隋唐时,盛行角抵;五代时,民间盛行手搏,并且开始出 现“相扑棚”。宋代调露子撰写的《角力记》就有该时期角力和 手搏的记载。

隋唐武术总体上看有以下三个特点:

  1. 科举制促进了练武活动,武艺出众者如“猛殿之士”、 “矫捷之士”、“疾足之士''大量出现,并出现了职业教习武艺的 人。民间武术蓬勃兴起。

  2. 在武器上“废长兴短"、“以铁代铜”,是武器发展的大 转折时期。步骑兵大发展,战场上的戈戟逐渐被淘汰,剑作为 军事技术被刀所代替,但作为套路演练仍发展着。高超的剑术 套路技术在唐代很受欢迎,舞剑还有音乐伴奏。这对后世套路 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枪术的发展也较快。

  3. 武术的体育性质更加明显。相扑、角抵、手搏有了进一


步的规格,竞技性剑术、刀术、枪术比赛也大量出现。

宋元时期的武术有哪些发展和特点

宋元时期,由于不同统治阶级的尚武和禁武,武术的发展 较为曲折。

我国的武术源远流长,宋代是形成的重要时期。唐代以前 的武术和武艺混和,到了宋代就开始明显地分枝,标志着武术 的形成。具体表现在:1.武术作为社会的娱乐活动,已独立地 存在。2.社会上已有了以表演武艺为生的专业艺人。3.武艺 有实用的“教法格”图像,武术有固定的表演套路。

两宋时,尚武的社会风气促进了武术的发展,梦梁录》说: “每年春秋两季,禁中教场,呈试武艺,飞枪砍柳,走马舞刀, 百艺俱全。”据《宋史》载,宋太祖赵匡胤就有一身武艺。

两宋时期,由于内受封建军阀统治,外受强敌侵扰,民间 练武成风,开始出现练武组织“锦标社”、“英略社”、“角抵 社''等。《宋史•兵志》载:“自漕渊讲和以来,百姓自相结社, 为弓箭,不论家业高下,户出一人。”由于有了 “社”的组织, 就为武术的交流、传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不少群众自愿 结社,“自亶裹头无刃枪、竹标排、木弓刀、蒿矢等习武艺” (《宋史》)。

同时,宋代的城市开始出现许多靠献技献艺为生活的“诸 色艺人设有专门表演场地的呼作“路歧人在他们中间有 专门表演武术的,其项目有:角抵、使拳、使棒、棹刀、举重、 打弹和弩射等。表演武术的女艺人唤作“女踮”,她们经常表演 对练的项目。《梦梁录》载:“市相扑者,乃路歧人聚集一等伴 侣,以图标手之资,先以女飕数对打套子,令人观睹,然后膂 力者争交。”

这时的武术已有了固定套路。

宋代的武术除单练的“使拳”、“使棒”夕卜,对练的有“打 套子”(枪对牌、剑对牌等)。《东京梦华录》载:“数内两人,出 阵对武,如击刺之状,一人作奋击之势,一人作僵仆。出场凡 五七对,或以枪对牌,剑对牌之类。”此外还有化妆的多人对练, “七人皆披毛文身,着青纱短后之衣……互相格斗击刺气更有 集体对练,“引百人……各执木棹刀一口……两两出阵格斗气

宋代的兵器种类繁多,武艺向多样化发展。宋代的剑更锋 利了,仍为群众所喜爱。刀的形制有了进一步的改造,有手刀、 棹刀、屈刀、掩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被称为 “刀八色”。刀术发展很快,大刀关胜等善使大刀的人很多。枪 的种类亦很多,常用的有九种: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素 木枪、鸣项枪、锥枪、梭枪、槌枪、大宁笔枪,被称为“枪九 色气枪术得以普及和发展,流派也很多,有东路枪手、河东流 派等。岳飞、李全、杨妙真都是宋代使枪好手。宋代的兵器还 有棍、斧、戈、鞭、简、杵、槌、长哨子、连珠双铁鞭、三 (七、九、十三)节鞭等等。

元代,由于统治者的禁武,武术是一个衰落发展期。为防 止人民反抗,统治者对民间的武术百加摧残。民间“聚团围 猎”、“弄枪棒”、“习武艺”被一概禁绝(《元典章》)。违此禁 令者,则处以“没其家财"、“杖"、"笞"、“处死"等刑罚,连 民间私藏武器也要治罪。武艺多以秘密家传方式冒生命危险在 暗中传授。

元代统治者只允许军队士兵开展骑、射、摔跤等项目,传 统武术在士兵中有所保留。

元代由于戏曲发展的需要,武术被搬上了舞台淫十八般武 艺"名称开始出现。元初杨梓在《敬德不服老》中写道:“他十 八般武艺都学就,六韬书看得来滑热。"武术的套路被舞台艺术 化,但在手到、眼到、手眼相随的配合上,身法以及套路演练 技巧都有所发展提高。

浏览1,62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