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从宋代逐步地由军事技术分化成为具有健身、娱乐性 质的运动项目之后,到了明清时期,这种分化演变更进一步完 备成熟并形成了发展的高潮。
明代是武术的集大成和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不同风格 的拳术、器械都得到了发展。武术在该时期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 明代人已认识到拳法(武术)虽和武艺不一样,不能用 之于战阵,但是可以增强体质,是军队作战取胜的基础。《纪效 新书》说:“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强肢体, 此为初学入艺门也疽'军队由于常选用那些“真可搏打者"的 “真艺”进行训练,反对“左右周旋,满遍花草气“以图人前之 美观而无寓于大战之技”的“花法”、“虚套”,从而使武术朝着 遍敌制胜的方向发展。
- 从健身和表演的角度看,“花法”、“虚套”受到群众的 喜爱。明代开始出现最早的套路形式,套路与“真可搏打者”的 技术同样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律向前发展。套路中有势、有法、有 歌诀、有招势的动作图较为详细,也有动与静结合的运动路线 图,便于学习领会交流,并对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等诸方 法都有要求。套路成了练武的主要内容,由于它便于传授、观 看、交流,因此吸引了更多的人练习武艺。
3…明代出现了许多有关武术的著作。武术专著有程宗猷的 《耕余剩技》、戚继光的《拳经》和《纪效新书》、高颖的《射学 正宗》等不胜枚举。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是过去历代所 未有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在技术、技击与健身方 面的发展。
- 明代的武术项目之多也是前代所未有的。该时期的“十 八般武艺”有了具体的内容,即“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 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H^一鞭、十二铜、十三 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靶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五杂俎》)。朱国桢在《涌幢小品》里,又称为“武艺十八 事”,其中有徒手,以及长兵、短兵、软兵等器械。这意味着武 术已经规范化了。
- 对抗性的比武,如手搏、摔跤、器械等也有所发展。袁 宏道著《嵩游记》载:“晓起出门,童白分棚立,乞观手搏,主 者曰:'山中故事,,试之多绝技。”正规的比武,叫做打擂台。 擂台叫“献台”,裁判叫“布署”。比赛有一定规则,“不许暗 算”,先败下台者认输。为了安全,器械比武还要把武器锋芒裹 起来,或去掉枪头,各用毡片包裹,噩了石灰,互相用枪杆厮 搠,白点多者为输。这种比赛形式,更加接近体育的要求了。
- 明代的器械种类繁多,用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棍术很 多,除“宋太祖之腾蛇棒”夕卜,还有山东长竿手、紫薇山棍、张 家棍、程家棍、贺屠钩竿、少林棍……枪术亦很多,有杨氏犁 花枪、沙家枪、马家枪、峨嵋枪等等,据《文献通考》记载,明 代枪法有十七家之多。其他形式的器械,也都有不同形式的发 展。刀术有单刀、双刀、藤牌刀。此外兵器还有钳、锤、铜等, 并且也多以套路形式出现。
清代武术的发展大大超过了前代。武术并没有被统治者禁 武所压抑,反而随着白莲教、义和团、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而 兴盛起来。人们在练武的组织“社"、“馆"中习武,利用各种 形式传授武术。形式多样的拳种出现并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拳术在明代始有内、外家之分。至清,有人根据练功特点, 把武术简单地分为内家、外家;也有人把佛门所谓“在家出家 是也”而分内家、外家(《少林拳术秘诀》)。此外,还有南派、 北派之说,即把长江一带架式小而势紧的拳术称南派,把鲁、豫 一带架式大而势宏敞的拳术称北派。也有按山川进行分类的,如 武当派、少林派、峨嵋派;按流域分类的有长江流域、黄河流 域、珠江流域拳派等。以上分类尽管混乱,却反映了清代武术 流派的繁多。
清代较大的拳系有几十个,一般流行的套路多达几百种,流 派特多。其中明末清初发展起来的有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 等。
清代开始形成整体观的武术理论。不少拳术是从人的整体 出发来研究人体运动的内在联系及运动规律的,长期以来指导 和推动着武术的发展和提高。如长拳中的“八法”,讲内外结合, “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太极拳讲“意、气、 力"三者合一,形意拳讲“内三合“外三合气
民国时期的武术有哪些发展和特点
民国初年,习武开禁,拳技之风蓬勃一时。当时以技击名 震天下的是秘踪拳创始人霍元甲,该时期,民间出现许多拳术 社、武士会、武术会,其中以上海的“精武体育会”最为庞大。 它在许多省设分会,并传播到香港、东南亚一带,在继承和发 展武术传统上起了积极作用。
国民党统治时期,1927年“中央国术馆” (1926年,改武 术为国术)在南京成立,后来相继在24个省市建立了国术馆, 县级国术馆达300多个。蒋介石曾下令各省反动当局在训练军 队时,将国术列为主要术科,并要求设国术训练机关°原则上 规定大学、学院或师范专科,武术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中小学 体育课中不设武术课。当时武术家受聘在武术馆任教,培养了 大批武术专门人才。
解放前,武术组织多如牛毛。当时私人拳社的特点是规模 大小不等,组织形式多样,存在时间长短不一,内容投机,商 业性明显,竞争激烈,争聘名家任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 术的发展。当时的武术组织,上海有精武体育会、中华武术会、 拳术研究会等26家,南京有中央国术馆、中央国术体育专科学 校,山东、江苏、河北等省市也有许多类似组织。
中央国术馆曾于1928年和1933年在南京举办过两届国术 国考,进行了拳术、长兵、短兵、散手等比赛。还组织过一些 规模较大的武术表演活动,如1929年杭州的“国术游艺大会”、 1936年中国武术旅行团访问东南亚等。同时,该时期还举办过 各种形式的短期训练班,开展学术研究工作,出版了不少国术 书籍。
新中国成立后的武术有哪些发展和特点
新中国的建立,使武术成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一个组成 部分,被作为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加以继承和发展,根本改变了 过去那种无人过问、任其自流、愚昧落后、不死不活的情景。1949 年,朱德指出:“要广泛地采用民间原有的许多体育形式,'1952 年,武术被正式列为推广项目o 1954年,各地体育院系开始把 武术列为正式课程。
1956—1966年,是中国武术的稳定发展阶段。1956年,国 家规定把“武术列为表演项目,定期举行气同年,北京成立了 全国武术协会。在其带动下,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都 建立了武术协会,有不少地方还建立了武术馆、武术社、武术 研究会、武术辅导社、业余体校武术班等,形成了一个广泛的 体育运动网络。这些武术团体,传授武术,培养骨干,组织表 演和比赛,极大地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使新中国的武术发展走向畸 形。武术不准谈“技击”、“攻防方法气 而“语录拳”、“忠字 拳”等大量出现,武术处于一种不死不活的“百花凋零”状态。
1977年后,武术在全国又广泛发展起来,开展了许多武术 活动,如发掘整理武术遗产,举行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举 办武术表演比赛等。1989年,国家体委的直属院校——北体、上 体、成体设立了武术专业,培养了大批专门的武术人才。
具体地说,新中国武术的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确立了武术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武术成为改善人民健康 状况,增强人民体质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一部分。
- 武术遗产的挖掘、整理、研究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1957 年,国家体委组织部分武术家整理出一部简化太极拳、甲乙组 和初级长拳、刀术、剑术等20多个项目,并鼓励他们著书立说, 出版武术专著。1979年,国家体委又发出《关于发掘整理武术 遗产的通知》,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 武术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旧社会“打拳卖 艺”、“走江湖”的,现在有许多人已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教授、学者。
- 群众性武术活动蓬勃开展,遍及城乡。武术已成为人民 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 武术运动技术大为提高。1957年武术被列为竞赛项目 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比赛。全国武术的整体水平大为提高,表 现出拳路新颖,套路内容丰富,动作舒展有力、流畅、快速、准 确、工整等特点。
- 中华武术走向了世界° 1987、1989年先后两次分别在日 本、香港举办了亚洲武术锦标赛,并多次派出武术专家出国交 流和传授技艺。1990年,武术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届“亚运会”竞 赛项目。1991年10月,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武术锦 标赛,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表演和比 赛。中华武术已开始走向世界,名扬天下。
少林武术是怎样形成的
在中国河南省登封县境内,有一座闻名遐迩的中岳嵩山,著 名的少林寺就坐落在这里。
少林寺初建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相传魏孝明帝孝昌三年 (527),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少林寺传授佛教的禅宗,少林寺成 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据说,禅宗主张静坐修身,禅法叫 做“壁观由于长期静坐,和尚们不免精神疲倦,又因身居深 山老林,经常受到青蛇猛兽的威胁和侵袭,他便根据山林中虎 跃猴攀、鸟飞虫爬的动作,并吸收中国劳动人民锻炼身体的各 种方法,初创了一些简单舒展筋骨的健身法,从此开创了少林 寺僧健身习武之风。以后,少林武术对其他流派特长兼收并蓄, 又经历代演练,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有拳法、器械各种内容体系 完整的套路,精湛的支脉复衍的武术流派。
少林寺的武术,从隋末唐初开始,在全国影响逐步扩大。唐 朝初年,少林寺的武僧参加了唐王朝的统一战争,受到了李世 民的嘉奖。唐王朝封武僧头领昙宗为大将军,并敕令养练僧兵, 可以“吃酒肉、开杀戒、召僧兵、参政事气这时少林寺僧的练 武目的就不仅只是健身和自卫,而已用于作战了。健身和军事 练习的结合,大大丰富了练武的内容,促进了少林武术的发展。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重修了少林寺,使庙宇为之一新,武僧云 集,名声更加显赫。民间也有很多著名的武术家常去习武、演 武、比武和交流。少林寺成为当时中国著名的武术基地。一代 代的少林寺僧在习练武功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习武、演武、 击打的经验,又博采众家之长,逐渐形成了别有风格的少林武 术流派。它包括各种拳术、器械等丰富的内容及精湛技法。尤 其是在明代,少林拳和少林棍最负盛名,影响极大。明朝嘉靖 年间,日本海盗和商人经常组织船队在我国沿海一带烧杀抢掠, 进行骚扰。著名的爱国将领戚继光组织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当时少林寺不少热爱祖国、艺高胆壮的和尚毅然奔赴战场,为 保卫民族利益立下了不少战功。据有关史料记载,出征的少林 寺武僧有好几批,每批40人左右,其将领如天真、天池、月空 均是武艺出众、见义勇为的高僧。这些僧兵手持长7尺、重30 斤的铁棍,上下翻飞,指上打下,锐不可挡,杀得敌人狼狈逃 窜。他们在上海的松江、吴淞等地,屡战屡胜,为中华民族建 立了功勋,在我国武术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随着历史的发展,少林武术不仅内容越来越丰富,而且武 艺更趋成熟、功夫日益加深,在武林中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在 争奇斗艳的各派武术中,威望最高。所以,至今一提起少林派
武术的门徒们,不论僧俗,均武功出众,不同凡响。
到了清朝初年,少林寺僧又参加了反清复明的斗争,所以 遭到了清朝统治者的残酷迫害。康熙年间,清政府为了巩固统 治,曾下令火烧少林寺,众僧被逼得流落四方,到处招徒传艺。 适得其反,少林武术不但没有被禁止住,反而得到了更广泛的 传播。1727年,清世宗胤摸下令禁止民间习武,犯者由地方官 府逮捕法办。但他又怕少林武僧继续流散“妄行生事气难于 “稽查管束”,于是在1735年,又重修了少林寺。从此,少林武 僧不能再明习拳棒,只得远距山门,深夜练武,暗中进行。清 代以后,少林武术虽有流传,但盛世已去。1928年,军阀石友 三纵火烧毁了少林寺,大火烧了 40多天,使许多建筑和文物作 了灰土,少林武术的流传又受到了一次沉重的打击。
解放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少林寺幸存下来 的建筑和文物得到了修葺和保护。河南省政府对少林寺进行了 维修、整理。在“文革”中流落的一些武僧又返还少林寺,而 且创办了少林武术学校,成立了武术协会。为了挖掘整理少林 武术,还创办了《汴梁武术》和《中州武术》、《少林武术》、 《少林与太极》等杂志,使少林武术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浏览1,84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