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在国外被称为“功夫 螳螂拳是其中的一种,其流派纷呈,内容丰富多彩。在中国提 起螳螂拳几乎人人皆知;据传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及东南亚 等国,习练此拳者也为数不少。
模仿螳螂动作的这一中国拳术,可分为北派螳螂和南派螳螂。
相传北派螳螂为明末清初山东即墨县人王朗所创,故又称 山东螳螂拳。王朗自幼习武,明亡后投身少林寺,以图反清复 明。清康熙年间,少林寺被焚毁,王朗又去了昆仑山和峨嵋山, 后东回山东崂山。据传,王朗是崂山华严寺的第二代方丈,字 通澈,法号“上善下和气原名乐吾(结义兄弟中排行老七,故 江湖人又称其为“于七"),字孟熹,出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 (1609),系明末武举。于七领导民众反清造反,失败后逃至崂 山华严寺附近的港西村一家农户当佣工,后被清兵发现,又逃 到崂山唯一的寺庙华严寺。•为了逃避官兵的追查,华严寺的第 一代方丈慈沾(王朗的朋友)用药物将于七脸部毁容,并称其 为天花所致。清兵离去后,于七就在华严寺出家当了和尚。他 领导民众为反清复明做了很多努力,是起义志士的领袖。于七 也自称姓王,号“得一子”,曾化名为“千四三气千字得一,恰 好是王字,而“得一子"的“子",就是“郎”字(山东民间一 般称子为男儿),因当时流传着于七造反之事,故来崂山学拳的 人为避于七之讳,就说去和王朗学拳。因此在民间流传着“上 善下和,月下传螳螂”之说。这就是王朗之名的来历。据传,王 朗在崂山偶见螳螂斗秋蝉,颇受启发,便仿效螳螂搏击中的钩、 搂、挂、采、刁、缠、劈、蹭等方法与武术的其他拳法相融合, 而创编了别具一格的北派(山东)螳螂拳。山东螳螂拳最早传 于山东省胶东一带,以后不断形成了不同流派。其中主要有七 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六合螳螂拳三大流派。
- 七星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又称罗汉螳螂拳,这一流派的基本架势以“七 星步”为基础,特点是劲力刚脆、横裹、直撞。练功分三部分:
20一为基本功,包括腰、腿、肩功,站桩,拍打功等。二是 套路技术,包括小组合与套路,有插捶、翻车、蹦步、拦截、摘 盔、双播花、十八梭、铿钢、桑灵、摘要、螳螂九转十八跌、白 猿出洞、偷桃献果、入洞、拆手、拍接等套路。三是拆练,包 括碰桩、踢打沙袋。
- 梅花螳螂拳(又名太极螳螂拳)
梅花螳螂拳讲究出手成撮,招招相连,一招三变,以活为 上,迂回为主。鱼鳞步灵活变化,恰似朵朵梅花。功法上讲究 顺劲、巧劲、柔劲。练功内容和七星螳螂拳大体相似,主要套 路有翻车、蹦步、拦截、梅花路、白猿偷桃、八肘、传技、摘 要等。
- 六合螳螂拳(又名马猴螳螂拳)
六合螳螂拳与前两种流派差异较大,动作劲法更倾向于柔。 六合螳螂拳主要吸取上一些拳论中所载的内三合(心与意合、意 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 合)的要领,特别强调以“意变”导“形变气意会身随,以人 之劲为劲,引进落空,要求活似机轮,圆似钢球,上下相随,内 外合一。劲力分刚、柔、明、暗、滑五劲。主要套路有插捶、双 封、铁刺、藏花、仙手奔、照面灯、截手圈以及六合摘要、九 十三手等。
山东螳螂拳在经历了多年的演变发展后,又与其他拳法相 混合,创编产生了通臂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光板螳螂拳、八 步螳螂拳等套路。山东的螳螂拳派别虽多,但都强调象形取意, 重在取意;刚柔并重,刚强极柔;处处带有弹性,长短兼备,上 下交替,内外相接,处处保持完整性态势。
手法、步法、腿法、 身法密连巧妙,稳健而灵活,活中求快,快中求稳,稳中求精。
21 螳螂拳还强调沉肩、垂肘、活腕、拧腰、坐胯、扣膝。拳谚有 “腰送客走,胯坐帅府”和“移动靠腿脚、力蓄在施腰,挡风阻 雨两臂摇”之说。其动作要求眼快、手快、步快、身快、势快, 一招变三招,长短兼用,气势逼人,变化莫测,发力时,快速、 突然、松紧结合、富于弹性,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脆而 不短、快而不毛。
螳螂拳传于崂山华严寺,后因烟台顶山前的峡口庙,即墨 城准提庵、城东关帝庙、城西阁观西庙,王村半岛黄山院,金 村的后天宫都统属崂山华严寺管辖,故在这些地区流传较广,后 传至青岛。
除北派螳螂外,还有南派螳螂拳。南派螳螂又称周家螳螂 拳,据说是清代广乐人周亚南创编的.其技术和理论与山东的 北派螳螂拳完全不同,而与南拳各派技术都极相似。
查拳发源于何地,目前发展状况如何
查拳是花拳中的一种,其特点是姿势舒展,劲力顺达,动 作紧凑,节奏鲜明,手法迅速敏捷,精、气、神高度协调统一, 集技击性、健身性于一体。过去曾流行于山东、河南等地,现 在全国较普及,影响较大,深受广大习武者的欢迎。
关于查拳的起源,过去有着几种不同的说法,除了源自无 从查考的异人、仙人这类玄不可信的说法外,还有始自西域人 查密尔之说和源于山东之说。经过武学界、史学界等专家的多 年考察、论证,确认查拳是山东聊城地区冠县一位叫沙亮的武 将创编的。
据沙亮后裔保存的《沙氏族谱》可知,沙氏祖先约在元、明 之际或明初,从天方(泛指西域及阿拉伯国家)迁居山东冠县。
至明末,沙厚庵迁居冠县东的张秋镇。厚庵之孙沙亮于1726年 在山东省乡试中考中武举人,1727年又在殿试中考中武进士, “授三等侍卫”,随后被荐为“署西安城守营参将沙亮以连中 武举人、武进士为出身,后成为率兵驻防、领兵征战的武将。查 拳就是他在精晓山东本地拳法,研习《纪效新书》、《武编》等 著作的基础上创编的。沙亮高中武进士,身为朝廷武将后,“贵 不狭势,穷不遗微气曾至冠县“修谱联族”,并在沙氏祖莹上 立了一块碑,上隽“永年不忘”四个大字。1747年,沙亮领延 绥兵随清朝大兵征金川,6月阵亡。
查拳经历了历代拳师的辛勤传播和发展演变,其内容更加 丰富多彩。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拳种得到了广泛的普 及。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多次报道有关查拳的消息,查拳还 被列入全国体育院系的武术教材,查拳的单行本也曾多次再版 发行。系统、完整的《中国查拳》经过全国武协副主席、北京 体院教授张文广的整理也已出版发行。山东省冠县成立了查拳 馆,习练查拳的比比皆是,那里还享有“查拳之乡”的美誉。
孙膑拳是谁创编的,主要分布流传在什么地方
孙膑拳是中国武术中起源较早的拳术之一,相传是由战国 中期军事家孙膑所创。因其演练时穿长袖衣,故又称之为“长 袖拳”。
孙膑是齐国阿城(今山东聊城地区阳谷县东北)人,是春 秋末期军事家孙武的后代。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涓为魏惠王 将军,忌妒其才能,诳他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孙 膑。
孙膑曾拜鬼谷子先生为师学习军事兵法,由于为人忠厚正 直,勤奋好学,深得鬼谷子先生厚爱,密传兵法十三篇。后来 孙膑被齐威王任为军帅。他设计大破魏军于桂陵和马陵,阵杀 庞涓,制服强魏,名显天下。他主张“战胜而强立”,提倡“赏 不逾日,罚不还面气 在战略战术上强调“必攻不守”,主张激 励士气,团结士众,采用各种方法使敌人骄傲、疲劳、迷惑、分 散,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歼敌。在《十阵》中,他还论述了十种 阵法的特点和作用。主要著作有《孙膑兵法》(《汉书・艺文 志》称为《齐武子》,久已失传),1972年,《孙膑兵法》自山东 省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出土,有竹简440片、11000字。
据说,在创造了历史上著名的“避实击虚”、“围魏救赵”的 战例后,他便隐居到石闾山去了,而孙膑拳就是在此时所创的。
《孙膑拳谱》中曾记载有关拳理方面的文字:“孙膑留下长
袖拳,三百六十手
相连,鸡腿龙腰泼猴性,鹰眼猿臂象鼻拳。” 练习时要求“静”似轻翔平衡的雄鸡,“动”像吞吐伸缩灵活的
龙腰,"灵”似机警敏捷的泼猴,“神”似凝神锐敏的鹰眼, “放”要松肩抖腰,像那放长击远的猿臂,“止”于中指突出的
象鼻拳(“象鼻拳气中指突出成锥形,取意于《孙膑兵法》中 的《锥形阵法腥“锥形者,所以冲坚毁兑(锐)也
清朝末年,孙膑的故乡——山东阳谷县有一位青年武士杨 明斋,曾拜在山东省馆陶张家楼的一位赶马车的张师傅门下,学 得该拳。后来杨明斋去鲁西地区以及济南、青岛等地开始传授 此拳。孙膑拳分为“八架”、“八段”,八架是大架(96手)、中 架(32手)、小架(74手)、四架(108手)、五架(55手),合 称为365手。六架、七架、八架为对练套路。目前在社会上流 传的主要有“三十二手"、“六十四手"、“九十六手”三套。该
24拳风格古朴雄浑,尤其注重技击,在实战上要求“边打边防,边 防边打,打防结合”。动作基本上是连发性的,很少有单击动作, 独特之处在于动作大体都是一侧手脚同时进攻或防守,与一般 长拳中习惯性的套路练习截然不同。特别讲究“三出而一主,两 臂一腿并发”,其中有一主要动作。与敌交手时,要求侧身对敌, “侧身对敌一字形,交手须知保三中,护住头、胸、腰三位,顺 势技击不留情战术上以“空、谁、虚、实、晃”为主,以动 作迷惑对方,有真有假,有虚有实,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欺 诈疑惑,击打对方。此拳发劲强猛,动作惊悍,攻击力强,畅 通无阻。在手型上多出现“锥子拳”和“挫拳”,在腿法上多出 现“侧铲脚”和“尖子脚”。
孙膑拳长期以来分布流传于山东的鲁西、聊城、青岛、济 南、淄博等地。《孙膑拳谱》载:“孙膑留下长袖拳,一代一人 往下沿,千金莫与恶人传/'此拳门规甚严,一般不肯轻易外传, 故现在会此拳者已不多见。近些年来,在武术挖掘、整理的强 劲东风指引下,已整理出孙膑拳的“三十二手”、“六十四手”、 “九十六手”套路,其他套路的整理还在继续努力之中。
浏览1,17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