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简要介绍武术的定义、起源和历代发展概况,回顾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武术运动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并对武术的内容与分类、特点和: i作用进行了阐述。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 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它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形成的内容丰 富精深、社会价值广泛、文化色彩浓厚的我国特有的体育文化形态,与我国传 统文化的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武术的形成与发展

武术的形成与历代发展槪况

(_)武术的起源及其原始形态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武术在远古先人的各种实践 活动中开始萌发。武术的本质是技击,因此考察武术的起源,要从人类技击的 产生开始。

远古时期,人们处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生存状态 下,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与兽斗。在原始的狩猎活动中,人们逐渐学会了徒 手和使用木棒、石头等器具击打野兽的方法。经过数万年的这种基于本能的、 自发的、随意的身体动作经验的积累,人类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击刺技巧、攻防 姿态与动作。当人类进人旧石器时代晚期,打制石器等生产工具有了较大发 展。进人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较广泛地运用弓箭来狩猎了。由于生产、狩猎 工具的不断创新,人类在劈、砍、击、刺等动作方法上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经 验,为武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在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群为了争夺食物、领地及性选择而经常发生争 斗。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私有制的萌发,氏族与部落之 间开始出现有组织的较大规模的战争。这些战争使得人与兽斗的工具和技能开 始转化为人与人搏杀格斗的工具和技能,并有力地促进了器械的制作以及技击 技术的发生和发展。如《世本》记载:“蚩尤作‘五兵’:即戈、殳、戟、酋 矛、夷矛。”兵器的丰富,必然导致使用这些兵器的技术不断丰富和发展。可 以说,正是人与人的搏杀格斗才使得大量磨制锋利的生产工具逐渐演变为互相 残杀的武器,使用兵器的技艺及战争所需的格斗技能,也逐渐从生产技术中分 离出来,为武术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根据史料记载,原始社会的人在狩猎、战事等活动的前后,一般要跳 “武舞”。“武舞”是对狩猎或战争场景的模拟,人们在武舞中幻想以击、刺、 杀、伐的动作来产生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以战胜对手和敌人。从实际效果来 看,它既是一种搏杀技能操练的形式,也是一种用以宣扬武威的手段。可以 说,武舞是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将宗教祭祀、教育、娱乐以及搏斗训练集于一体 的活动方式。它是原始社会多位一体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武术最主 要的原生形态。

(二)古代武术发展概况

在生产、生存活动中,由徒手搏击到持械格斗并演变为现代的体育运动, 在世界各个地域的人类活动中都曾出现,如拳击、击剑、泰国拳等。但从原始 格斗术发展成击舞一体、内外兼修的武术形式,则是由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土 壤孕育而成的。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从氏族公社的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制社会。奴 隶主贵族之间的频繁战争进一步推动了技击技术的发展。当时的作战形式主要 是车战。为了适应车战的需要,加之冶炼技术的发展,各类做工精良的青铜兵 器大量配备军队,并且形制也有许多改进,组合得也更加合理,如戈与矛结合 而产生的戟。在商周时期,“田猎”和“武舞”成了武技训练的主要手段。 “田猎”是训练各种武器的使用及驭马驾车技术,“以田狩习战阵”。田猎是集 身体、技术、战术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训练。而“武舞”则由原始时期的武舞 发展而来,是将用于实战的格杀经验按一定程式来训练。

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剧烈动荡的时代。各诸侯国攻城 略地,战事频繁,练兵习武得到空前的重视和发展。如齐桓公每年春秋两季都 要举行“角试”(比武角力)来选拔人才。当时的战争已由车战为主转为步兵 和骑兵作战为主,冶炼技术的发展也使得铁制兵器(尤其是铁剑)大量配备 军队。作战形式和兵器的改进与提高为武技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而 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奴隶主、贵族在军队和教育方面垄断武技的局面被打破, “士”阶层和“游侠”的出现标志着武技开始走向民间,使得“武术”渐现雏 形。其主要标志是:第一,武技的社会功能向多样化发展,最突出的表现就是 武技具有了表演性、竞赛性和娱乐性,最典型的史实就是当时盛行的“斗剑 之风”和“角抵之戏”。第二,搏斗技术向多样化

发展。由于技击技术在民间 的生根发芽,使得“个对个”和“两两相当”的武技活动为武术技术的多样 性和丰富性创造了个体性前提。第三,技击意识向自觉性、理论性发展。如 《庄子•说剑》的“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吴越春秋》所载的越女论剑“……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 似好妇,夺之似惧虎……。”这些技击原理论述精辟,理法深奥,至今仍不失 光彩。

秦、汉、三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 武术的发展创造了积极的条件。虽然秦国统一六国后为了维持国家的统一和专 制皇权,采取收缴天下兵器,在民间实行禁武,阻碍了武术的发展,但由于秦 王朝的短命,对武术的消极影响并不太大。汉朝受到北方匈奴的侵扰,因此十 分重视武备和军事训练,甚至“兵民合一”、“劳武结合”,全民的尚武之风盛 极一时。此时由于作战形式的需要,刀开始取代剑在军中的地位,到三国时 期,刀已经成为军队中最主要的短兵器。随着剑向民间的流传,使得剑术在非 军事用途上更为发达,并且刀剑之术以及相扑、角抵活动开始东传日本。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与武术有关的理论著述,如在《汉书.艺文志》 中,收录了《手搏》6篇、《剑道》38篇。而真正具有武术文化意味的,并作 为对习武者行为规范的“武德”也从这一时期开始有所记述,如《史记•太 史公自序》中写道“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并论剑,与道同符”,习武练剑, “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矣。”其对武术发展的意义非同寻常。

两晋南北朝时期既是战乱频繁的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这一特殊 的历史背景使得武艺在军中和民间都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和发展。另外,偏安南 方的汉族政权多享乐苟安,崇尚声色玩乐,使得娱乐性的武术有了较大发展, 如当时流行角抵戏、刀楣表演、刀剑表演以及武打戏等。同时,武术在与文化 的交融中开始与佛、道相联系,并逐渐与道教的神仙思想和法术相结合。然 而,当时人们期望通过炼丹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也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 消极影响。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大发展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开放,武术在这一时 期得到了大发展。唐朝承隋朝继续发展与完善府兵制,“寓之于农”,“兵农合 —”,并于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建立了武举制。这种用考试选拔武勇人才 的办法极大地促进了武术的发展。首先,武举内容的确立是对武术精炼化、规 范化研究发展的结果;其次,武举制面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激发了人们的习武 热情。开明的政治,重武的举措,促成了唐代的尚武任侠之风,甚至文人墨客 也崇尚武侠,如诗仙李白的“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抚剑夜吟啸,雄 心日千里”等诗句,都酣畅淋漓地表达了这种情绪。

唐朝时枪是战阵的主要兵器,剑制也已由刀制取代,剑完全退出了正式战 争的舞台。然而剑术在民间却发展起来,并过渡到方法复杂,并具有自卫、健 身、娱乐表演等多种功能。唐朝时徒手格斗技艺的角力、角抵、手搏、相扑 等混称并用,开展亦十分兴盛,并东传日本,对日本武道的发展贡献极大。

浏览3,06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