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全国武术表演赛,于10月18日至26日在杭州举 行。参加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名运动员.

这次表演赛精英荟萃,集中了汉、回、彝、傣、壮等民族 的传统武术,是一次高水平的角逐。比赛项目有:自选拳术 (长拳、太极拳、南拳)、短兵器(刀剑自选)、长兵器(枪、棍 自选)、传统拳术(分四类:第一类形意、八卦、八极,第二类 通臂、劈挂、翻子拳,第三类地趟、象形拳,第四类其他拳术; 按四类各取男女名次),及各队集体项目(不少于6人参加)。经 过16场1575项次的激烈争夺,获得团体总分前三名的是:男 子,北京、四川、河北;女子,北京、山西、浙江。北京女将 郝致华表现突出,一人独得5枚金牌。陕西赵长军、浙江胡坚 强在男子比赛中各占3项魁首。另外,武汉体院、河南、北京、 河北、安徽5个队获得这次比赛的“精神文明奖”。

第二十四次

1983年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于5月8日至17日在南 昌举行。参加的有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火车头体协的220 名运动员,年龄最大的86岁。表演分老年、成年和少年三个组。 有76名老年、成年和少年运动员获得优秀奖,还有22人获得 推手等优秀奖。

这次大会,各路武林好手大显奇能。南拳北腿,竞相争雄, 拳术器械,琳琅满目,单练对打,争奇斗艳,表现了我国武术 运动繁花似锦、欣欣向荣的生动局面。据有关方面统计,本次 赛会,又涌现了 15个新的传统项目,为挖掘整理武术套路,丰 富我国武术宝库,起了良好的作用o许多年逾古稀的老拳师,兴 致勃勃地表演了自己锤炼数十年的传统套路,如甘肃赵斌的蹲 子拳、宁夏马振武的罗汉拳、山东崔文勤的双刀,都显示出了 很高的水平。许多成年和少年运动员,不仅表演了各种刚健有 力、舒展大方、多姿多彩的拳术和器械套路,而且在太极、形 意、八卦以及各种象形拳械方面,技术纯熟,招式精确,反映 了我国武林人材济济、代代相传的兴旺景象。

大会期间还进行了太极推手邀请赛,这是个试验项目,目 前仍在探索。

第二十五次

1983年全国武术表演赛,于6月6日至15日在郑州举行。 北京队获男女团体冠军,该队王建军夺得男子全能冠军。山西 栗小平脱颖而出,技压群芳,夺得女子全能冠军。她还获得剑 术、枪术、传统双器械、自选拳等五项冠军,一人独得6枚金 牌。浙江、四川男队和山西、山东女队分别获得男、女团体第 二、三名。获得个人全能第二至六名的,男子:北京李志洲,陕 西赵长军,浙江胡坚强,北京唐来伟和喻少文,女子:北京郝 致华、李霞,山西王冬莲,山东张玉萍,北京戈春艳。

这次比赛,很多队已逐渐开始形成具有本省市特点的风格。 如广东的南拳,南方一些省的象形拳和软器械,北方一些省市 的长拳和刀枪剑棍,都风格不同,各具特点。在比赛中还出现 了一些罕见的传统拳种和器械。如河北韩彦丽表演的“八卦 刀气江西宋建军表演的“四门耙法气甘肃邵克勇表演的“五 手条子棍”,火车头队王庆生表演的"月牙铲”等都是首次在全 国性比赛中亮相。

河南、山西、北京、河北队被大会评为精神文明运动队。

第二十六次

第五届全国运动会武术表演赛,于1983年9月在上海举 行。历时9天18场755项次的表演赛,于9月27日晚上胜利 结束。陕西赵长军、北京郝致华分别夺得本届表演赛的男女个 人全能冠军,北京队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参加这次表演赛的有在郑州比赛中取得各单项前六名的优 秀运动员108名,还有国家体委特邀的72名各省市武术高手。 大会邀请了天津、山西、浙江的9名运动员为大会进行了太极 推手和散打比赛。运动员年龄最大的是黑龙江队特邀代表、98 岁的刘志清,最小的为吉林队15岁的何燕。

这次表演赛上进行了太极推手和散打表演。特别是散打表 演在技术上有不少提高,改变了过去一接触就是直来直去的对 攻、方法较少、很少有精彩的躲闪技术的现象,重视了对进攻 相应的防守法,增加了一些腿击法和摔法,以及在闪躲后的进 攻。此外,双方对垒中增强了距离感、时间感,步法较之以往 灵活。但此次纯属表演,缺乏那种紧张、激烈、真打实战的搏 斗场面。

第二十七次

1984年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于8月5日至11日在兰 州举行。来自各省、市、火车头体协的29个单位和汉、回、壮、 土、满、白、彝、苗8个民族的119名业余武术高手,荟萃金 城,争相献技。大会共进行37场542个项次的表演,评出了 70 个优秀项目表演奖。

此次大会是继同年承德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之后的一 次盛会。参加大会的有闻名全国武坛的老拳师,有武艺精湛的 民间武术高手,有年近九旬的武林前辈,有年轻的后起之秀。会 上出现了一些罕见器械的演练,如湖南的铁尺和蛇尾伞枪,福 建的指尘剑,辽宁的苗刀,江苏的双月金钱凤翅镇,上海的梭 子、太师鞭、龙形剑,广东的藤牌单刀,天津的日月方便铲,辽 宁的通背刀,陕西的大连枷,北京的八卦双钺,重庆的双锤等 等。争奇斗艳,蔚为壮观。

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世界唐手道协会等代表团也观摩了 这次大会。

第二十八次

1984年全国武术对抗项目表演赛,于5月在山东潍坊举 行。来自全国的17支代表队122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其中散 手70人,推手52人。经过11场138对(散手83对,推手55 对)的激烈角逐,浙江吕镒康,上海金国鑫,辽宁刘洪学,北 京王燕基,上海禹青,浙江严国兴,天津张永平分别获得各体 重级的推手冠军;山东于川、李冰、广东刘德,辽宁李明晏,武 体马杰,山西汪波,山东王亚为等分别获得各体重级的散手金 牌。

整个比赛,太极推手的技术发挥较一般,表现为传统的棚、 捋、挤、按、采、饷、肘、靠等技法应用不多,而经常出现的却 是互相“顶抗气散手技术虽然有了较明显的进步,但从攻防技 术的对比来看,进攻的动作较多,能力亦较强,而防守的能力 都较差。因此,在加强进攻技术训练的同时,需重视防守、躲 闪技术的训练。

第二十九次

1984年全国武术表演赛,于10月在武汉举行。这次比赛除 全国各省(区)、市和体育学院的代表队参加外,法国、意大利、 日本、墨西哥、泰国、新加坡、西德、瑞典、菲律宾等九国和 港、澳地区的代表应国家体委的正式邀请前来观光比赛。这是 武术走向世界的一声春雷。

整个比赛竞争激烈,但也出现技术雷同,难度向舞蹈、技 巧发展的倾向,引起了行家们的注意。

第三十次

1985年全国武术比赛,于5月在银川举行。来自全国24个 省、市、自治区及5个体育学院的300多名武林高手参加了比 赛。因这年首次实行武术运动员等级制,一批老运动员也重返 赛场。

澳大利亚的功夫团一行10人,在大会上作了杨氏太极拳、 太极剑,对打拳,八卦掌等表演。

第三十一次

1985年全国武术对抗项目表演赛,于6月11日至16日在 太原举行。来自全国11个省、市和北京、武汉体院、前卫体协 共14个单位的106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这届武术比赛,是继1982年全国首届武术对抗项目表演赛 后的第四次比赛,是一次继往开来、把我国武术对抗项目水平 推向新阶段的比赛。

整个比赛,运动员的技术、战术水平有长足的进步,比赛 规则渐趋完善,裁判业务水平显著提高,武德、武风可喜可赞。 武林健儿大显身手,精彩场面不断出现。在实战中,各队交流 了技艺,实践了规则,促进了友谊,把武术对抗项目的水平又 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

第三十二次

1985年全国太极拳(剑)邀请赛,于9月4日至7日在哈 尔滨举行。来自全国各地10个省、市近40名优秀太极拳选手, 参加了杨式、吴式、陈式、孙式、武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 等7个项目的比赛。经过3天的争夺,贵州的李克俊获四十八 式第一名;浙江的程爱萍获孙式太极拳第一名;上海的李荣梅 获杨式太极拳第一名,施梅林获吴式太极拳第一名;河南的王 西安获陈式太极拳第一名;哈尔滨的张晓柏获八十八式太极拳 第一名。武式太极拳由于参加人数少未取名次。

这次全国太极拳邀请赛,是建国以来武术运动的第一次专 项比赛,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次比赛,推动了太极拳运动在 全国城乡的普及和发展,对尽快提高太极拳的技术水平和理论 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在邀请赛期间,大会组委会还召开了裁判员、教练员、运 动员座谈会,对来年全国太极拳(剑)比赛项目的设置和比赛 规则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浏览1,08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