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时局动荡,战火不断,在西方强势文化的猛烈冲击下,各种思潮 激烈交锋。在这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武术虽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 响,但在“强种强国”理念的号召下,武术曾一度兴盛,同时还开创了武术 运动的新局面,使之开始向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武术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首先,各种武术组织和社团纷纷建立。辛亥革命后,一些社会名流和教育 家号召“强种强国”,中国传统武术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许多城市出现了一大 批武术会社,仅上海就有30多家,北京有20多家,天津有10多家。其他城 市也成立了许多武术组织。其中,1910年在上海成立的精武体育会是当时影 响最大、传播最广、维持时间最长的武术组织,其影响远及海内外。在武术广 泛开展的基础上,国民党政府.于1928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各省、市、 县也相继成立了地方国术馆。这一官方国术馆组织系统对社会上的武术活动进 行了积极的行政干预,其决策直接影响着当时武术的总体发展。各类民间的武 术组织以及官方的国术馆组织系统的成立,使得武术打破了地域家族的限制, 突破了传统的师徒口传身教的方式,武术的生存环境也由农村转向了城市,形 成了以城市武术组织为中心,有组织地推广武术,有组织地开展对武术的整理 和研究。城市武术组织的出现,对武术运动发展的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
其次,出现了对新的武术运动形式的尝试。1911年,一批武术名家合作 编辑了一本全新的《中华新武术》教材,并于1914年进行了修订。该教材于 1917年被定为军警必学之术,1918年被定为全国正式体操。这批武术家创编 的新武术,内容上以传统武术为素材,形式上借用兵式体操的操练特点,分段 分节地配以口令,比较适合团体教学和操练,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循序渐进 的教学训练原则,为武术进人学校体育课提供了一种较为可行的形式,并为传 统武术的近代化转型做了有益的尝试。不过“新武术”的内容较为单调,动 作的兵操色彩过重。
近代中国的国势衰微,当时许多有识之士认为“欲弱为强,必须先谋种 族强盛。”因此,武术就被作为一种尚武强国的重要教育手段推向学校。1915 年4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决议:“各学校应 增授中国旧有武技。” 1918年10月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学校长会议上通过 决议:全国中学校一律添习武术。这标志着旧时流传于乡村市井的武术正式进 人学校,成为学校体育课程中的
一项内容。但由于各种原因,各地学校开设武 术的情况并不平衡,加之后来的抗日战争,对武术在学校的开展也有较大 影响。
组织各类形式的武术竞赛活动,是近代武术的又一显著特点。1923年4 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华全国武术大会,是中国体育史和武术史上的第一次单项 武术运动会。1924年举办的第3届全运会,首次将武术套路列为表演赛项目, 标志着武术运动开始进入综合性运动会。于1928年和1933年由中央国术馆组 织举办的两次“国术国考”是近代影响最大的武术比赛。另外,于1933年和 1935年举办的旧中国第5届、第6届全运会,武术都被列为正式竞赛项目。 这些竞赛活动使得武术竞赛规则从无到有,从简单到细化。
此后,人们对武术的观念开始革新,武术理论逐步向科学化方向发展。随 着新、旧思潮的交锋和“土洋体育”之争的展开,以及武术进人学校体育课 程和运动竞技场,人们对于武术的认识逐步深化,开始从体育观的角度来认识 武术。同时,一些学者开始实事求是地考证武术的起源和发展,验证武术的健 身与技击效果。这些在武术理论科学化方面的探索,无疑是近代武术所闪现出 来的亮点之一。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后武术的发展
(―)武术管理体制的形成与完善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一部分,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 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了武术座谈会,倡导发展武术运动。1952年国 家体委成立后,设立了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主要负责对武术等民族形式体育 的挖掘、整理工作。随后,国家体委又于1955年在运动司下设武术科,专门 负责武术工作。之后,又将武术科升格为武术处,负责国家对武术方针、政策 的贯彻执行和武术的普及推广、组织竞赛等工作,并指导各地群众武术组织的
活动。1958年在北京成立的中国武术协会,以及随后各地方成立的武术协会, 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武术网络组织机构。虽然从性质上讲武术协会属于社团 组织,归属各级体育总会,但长期以来,武术协会积极参与国家有关武术的各 项具体工作,为武术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武术事业迅速发展。为适应形势 的需要,1986年在北京正式成立了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随后国家体委又于 1987年将体委训练竞赛四司的武术处,合并到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统一管 理全国武术工作及其对外推广工作。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武术运动呈现出新的发 展趋势。1990年,中国武术协会进行实体化改革,成为既是中华全国体育总 会的团体
会员,又是国家直属事业单位,在对项目的业务管理上拥有部分行 政职能。为进一步理顺关系,完善管理体制,1994年国家体委下发了《关 于国家体委武术协会更名为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通知》,实际上是 在保留中国武术协会的名义下,又增设了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目 前,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中国武术研究院,是 作为一套班子在武术运动的管理中运作着。
逐步完善的武术管理体制,为武术运动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上的有力保 证,使得武术运动不仅在科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 使得武术大踏步地走出国门并迅速在世界上推广开来。
(二)武术竞赛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1953年11月在天津举行了以武术为主要内容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 竞赛大会,标志着武术作为体育项目开始进人竞赛领域。1956年又在北京举 行了有12个省市单位参加的武术表演大会。在这两次表演大会的基础上,国 家体委于]957年确定了武术为正式比赛项目。1958年9月在北京举行了有27 个省市单位参加的全国武术运动会。会后,由中国武术协会组织部分专家,起 草了中国第一部以长拳、南拳和太极拳为主要竞赛内容的《武术竞赛规则》, 并于1959年由国家体委正式批准公布施行。1959年3月的全国青少年武术运 动会和11月的第1届全国运动会的武术比赛上就使用了该规则。这样,武术 作为一个体育项目实行竞赛的轮廓和具体办法就大体形成,武术比赛步人了正 规化的轨道,促进了武术技术的发展。
其后,除了3年经济困难时期和“文革”期间外,每年都举行一次全国
武术表演赛。经过20多年的反复实践,全国武术表演赛逐步成为以优秀运动 队为主的套路比赛,表演项目逐渐减少。1984年,国家体委将全国武术表演 赛改为全国武术比赛,使武术的竞赛又前进了一步。
1985年,国家体委颁布、实施武术运动员等级试行标准,极大地鼓舞了 广大武术运动员勤学苦练、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热情。
4年后,为适应武术运动的发展和竞赛工作的需要,1989年国家体委又将 全国武术比赛改为全国武术锦标赛,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把武术套路 团体赛和个人赛分开进行。套路团体赛采取分级赛和升降级制。这样既为运动 员提供了较多的竞争机会,也强化了公平竞争的机制,促进了武术套路训练和 技术水平的提高,使武术竞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自1990年第11届亚运会起,武术成为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自1997 年第8届全运会开始,武术不仅仍然是全国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而且是全运 会的唯一非奥运会项目。
2002年,为了适应武术运动申报奥运会项目的需要,出台了新版的《武 术(套路)竞赛规则》,并于2003年进行了进一步修订,使得武术比赛的评 判更具客观性。
浏览2,53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