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术套路竞赛逐渐走上正规化之后,1979年随着全国“武术热”的兴 起,为了破除迷信、玄学,使武术攻防格斗技术在比赛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国 家体委决定首先在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浙江省体委三个单位进行武 术散手项目的训练试点,以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同年5月在南宁举行的全国 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试点单位作了汇报表演。随后在9月的第4届全运会上 进行了武术散手的公开表演。

1980年10月,在云南昆明举行的全国武术表演赛期间,国家体委拟定了 《全国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征求意见稿)》。随后在1982年1月,国家体委又 确定了《全国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初稿):K同年年底,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 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确定了武术散手应本着“积极、慎重、稳妥”的精神发 展。自此,每年都举行一次全国性的武术散手表演赛。1988年在兰州举行了 第一次设台比赛后,武术散手以擂台形式进行比赛就被确定下来。

1989年,散手被批准列为正式体育竞赛项目,并在江西宜春举行了第一 次武术散手的正式比赛——全国武术散手锦标赛。自此,散手运动进入了一个 新的发展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武术散手的竞赛制度更趋完善。首先,经国家体委 审定的《武术散手竞赛规则》于1990年正式颁布施行,并开始实行裁判员、 运动员等级制度。同年,武术散手比赛的评分开始采用电子记分器,使得评分 的手段更为先进。随后,各类武术散手比赛纷纷举行。1993年的第7届全运 会和1998年在泰国举办的第13届亚运会把散手列为正式竞赛项目。散手比赛 进人综合性运动会,表明武术散手竞赛已经较为规范和成熟。

1999年,为了使散手竞赛进一步规范化和突出民族特色,经研究决定, 将散手正式改名为“散打”。2004年,为了使国内散打比赛与国际散打比赛接 轨,对《武术散打竞赛规则》又进行了重新修订,并在同年的全国武术散打 锦标赛上开始实行。

在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两种竞赛形式日益成熟起来后,为丰富武术赛事, 加快武术功法运动的体育化进程,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武术 协会于2004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武术功力比赛”。比赛包括有单掌断 砖、悬空断板、石锁上拳和流星打靶等规定项目和一些自选项目。经过数年的 努力,武术功力大赛已经从过去的江湖杂耍和庙会活动开始逐步向现代体育竞 赛项目转型。

目前,主要的竞技武术比赛有全国武术(套路、散打)锦标赛和冠军赛, 亚洲武术(套路、散打)锦标赛,亚洲青少年武术(套路、散打)锦标赛, 世界武术(套路、散打)锦标赛,世界青少年武术(套路、散打)锦标赛, 世界杯武术散打比赛,以及综合性赛事中的全运会武术(套路、散打)比赛 和亚运会武术(套路、散打)比赛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之一,受到了国家相 关部门的重视。

1956年教育部编订并颁布的中国第一部全国通用的《中、小学体育教学 大纲》中,就有关于武术方面的内容。在1961年修订的《全国大、中、小学 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武术在小学体育课中每学期6学时,中学为8学时。 进人80年代,武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得到进一步重视。国家领导人曾多次指 出,要把武术列入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体育课,学校体育课要把现代体育的 教学和民族体育的教学联系起来,应把武术列为达标考核项目。

在1987年颁布的《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把武术列为3 ~6 年级的基本教材之一。1992年的第二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编写大、 中、小学的武术教材,使三分之一的高等院校和中、小学在校生学会一套武术 套路。2004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 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其中明确规定: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 强调武术不仅具有体育课中其他项目共有的增进健康、提高运动能力等作用, 还有着其他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传承民族文化、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作 用。这些措施对于武术在学校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等学校由于武术的师资、器材、设备等条件较好,教学中能够较好地贯 彻落实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武术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许多高等学校还 成立了武术协会,形式多样的武术比赛也在学校里开展起来,有区域性的,如 各省市的高校武术比赛,也有全国性的,如全国大学生武术比赛,还有专业系 统内部的,如中医学院系统武术比赛等。

体育院校和普通高校的体育系,更是把武术列为必修课程,同时还纷纷开 设了武术专项选修课。1961年国家体委组织部分专家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 全国体育学院本科武术讲义,1977年补充修订后,正式出版了全国体育院 (系)通用武术教材。1983年根据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了较大幅 度的修改。其后,又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分别于1988年和1991年编写出版 了普修与专修两种武术教材。2004年,根据高等学校武术专业的发展情况, 又编写出版了《中国武术教程》(上、下册)。

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育部开始组织师范院校教师统编体育教育专业主 干课程的系列教材,武术是其中之一。此后,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 会又陆续组织编写了高等学校《武术》教材。2005年,为了贯彻新的课程指 导纲要中提出的“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指导思想,又重新编 写出版了武术必修课程教材,体现了学校武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和 要求。

尽管武术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武术在学校尤其是 广大

的中小学校,其开展情形还十分令人担忧。从2005年的调研中发现全国 居然有70%的中小学校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开设武术课。即使有些开了武术课 的学校,其状况也并不令人满意。因此,如何在各级学校大力推广与普及武术 教育,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中心进行武术教学改革,发挥武术弘扬与培育民 族精神的教育作用,任重而道远。

(四)武术的社会化与市场化发展

武术运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不受年龄、性别、季节、场地、器材的 限制,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北京召开了武术座谈会,商讨如何发展武 术。1952年全国体育总会第2届代表大会对积极开展武术有了明确的指示。 因此,各种武术锻炼小组和辅导站等纷纷建立,掀起了群众性的武术活动热 潮。后来由于一些武术社团和武术活动被一些不法分子所利用,从事封建迷信 和违法乱纪的活动,1955年受到了整顿。其后,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动乱又 严重阻碍了武术活动的开展。

1978年经过拨乱反正,198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 提出了武术发展的方针、任务和措施,为武术运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群众性 的武术活动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据统计,1983年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 治区所建各种拳操辅导站3 570多个;1987年,各种武术馆、校、社有1万多 个,全国习武人数多达6千万。

为进一步推动群众性武术活动的良性发展,1991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 评选“武术之乡”的活动,以后每3年评选一次。1995年又在全国开展了 “武术百杰”评选活动。1997年经原国家体委批准颁布实施“中国武术段位 制”。该制度根据个人从事武术锻炼和武术活动的年限、掌握武术技术和理论 的水平、研究成果、武德修养,以及对武术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将武术段位定 为三级九段。初级为一段、二段、三段,中级为四段、五段、六段,高级为七 段、八段、九段。段位制的考评内容包括:武德、技术和理论考评(入初级 段位没有理论考评)。在考评中,凡武德不合格者,不得进行技术考评;技术 考评不合格者,不得进行理论考评;理论考评不合格者,将不授予相应的武术 段位。中国武术段位制的实施,无疑使全民的武术锻炼更为规范。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的发展,1987年,国家体委就提出了 “开发武术资源”的口号。1988年全国体委工作座谈会上又提出了“以武养 武”的发展思路。自此,以经营武术为产品的武术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首先 是民间的各类武术馆、校、社的纷纷建立。其次是80年代后期,许多地方把 武术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武术搭台,经贸唱戏”,如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 术节、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武术_武术在学校的普及与推广拳年会、中国湖北武当文化武术节等,为当地经济建 设做出了贡献。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些团体创造性地将武术 同芭蕾、现代舞、杂技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加上别具匠心的舞美、灯光设计 以及原创音乐,使得传统的武术显示出了瑰丽的舞台奇观,赢得了众多中外观 众的掌声,同时也使传统的武术注人了新的活力。

浏览1,39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