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委会讨论同意国际武联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举行武术比赛,比赛安排在北京奥 林匹克体育中心进行,运动员住进了奥运村。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和北京奥组 委主要领导还亲自到赛场为运动员颁发了奖牌。2008年北京武术比赛的圆满 成功,使武术贏得了在北京奥运会舞台上充分向世界展示的机会,为武术今后 在国际上的传播提供了更高的平台。

“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的运动 项目,已经成为沟通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桥梁和友谊的纽带,成为世界其他 国家和民族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它必将为东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做出积极 的贡献。

(六)武术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

对武术理论展开系统而深人的研究是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早在 1952年,国家体委成立后就设立了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主要负责对武术等 民族体育的研究。然而“文革”严重干扰了武术理论的研究。

1980年后,武术理论研究才逐步繁荣起来。1982年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 明确指出“必须加强武术的科学研究和理论建设。” 1983年至1.986年在全国 开展了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经过3年的努力,查明了全国源流有序、拳理明 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达129个,并出版了挖整工作的成果《中国武 术拳械录》。其次,1986年成立了中国武术研究院,1987年成立了中国体育科 学学会武术学会(后更名为武术分会),为武术的科学研究带来了组织上的保 障。而且自1987年开始,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另外,武 术进入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为武术的科学研究在研究队伍上提供了强有力 的保障。1958年,北京体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相继设立了武术系,1963年 北京体育学院开始招收武术专业研究生,后受“文革”的影响一度中断。 1977年开始招收武术专业本科生,1978年又恢复招收武术专业研究生。1996 年国务院学位办授予上海体育学院设立了第一个武术博士学位授权点。

近年武术学术活动和成果日益增多,研究质量继续提高,武术研究呈现出 视阈宽、维度多、范围广、起点高的特点。例如,在备战2008年奥运会武术 比赛的背景下,武术研究首次被列人奥运攻关课题,极大提升了武术训练的科 学化水平。2006年武术的一些拳种和流派被列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2005年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立项对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了深 人的研究。海外武术留学生注重的跨文化研究等。当然,由于武术理论研究相 对于技术实践较为滞后,研究队伍相对年轻尤其是跨学科的整体研究仍然较为 薄弱。但我们相信随着广大武术研究者的不懈努力,武术科学研究一定会更上 一层楼。

第二节武术的内容与分类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伴随着这个特点产生、发展的武术运动可谓根 深叶茂,内容丰富而且分类方式很多。本书按运动形式的分类方法,将武术分 为以下3大类。

一、功法运动

功法运动是以单个动作为主进行练习,以达到健体或增强某方面体能的运 动。功法运动主要为武术套路和攻防格斗服务。

传统功法运动按其形式与功用又可进一步分为以下4类。

(―)内壮功

内壮功又称“内功”、“内养功”或“富力强身功”,泛指习武者通过专门 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对人体内在的精、气、神及脏腑、经络、血脉等的修炼, 以达到精足、气壮、神明、内脏坚实、经络血脉通畅、内壮外强的功效。《太 极拳法实践》一书曾有“其专至锻炼脏腑、神经、感觉,所谓精气神者为内 功”之说。内壮功有很多具体的练习功法,从锻炼的形式与方法上看,大致 有静卧的方法、静坐的方法、站桩的方法和鼎桩的方法4种。

(二) 外壮功

外壮功又称“外功”,泛指习武者通过专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使身体具 有比常人较强的声打、抗击打、摔跌、磕碰的能力,以达到强筋骨、壮体魄之 功效的功夫运动。例如,传统的鹰爪功、金刚指、铁砂掌、打千层纸以及各种 排打功等,都属于外壮功。外壮功一般与内壮功结合进行修炼,即所谓的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三) 轻功

轻功又称“弹跳功”,泛指通过各种专门的练习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增强 弹跳能力而蹦得高、跳得远之功效的功法运动。

(四)柔功

柔功,泛指通过各种专门的练习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提高肢体关节活动幅 度和肌肉伸展性能的功法运动。例如,武术基本功中的各种压腿、搬腿、撕

腿、劈叉腿、下桥、压肩等,都属于柔功。

在传统的功法运动中,前人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有些功法一直延续 至今,如“排打功”、“沙包功”、“木人桩功”等,仍是提高武术专项技能 的有效训练方法与手段。有些功法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发挥过作用,但随着科 学技术的发展,现今已被新的方法和器械所取代,如“石锁功”、“石荸荠 功”等。有些功法,是否科学合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金钟罩”、“铁 裆功”等。另外,有些功法纯属玄虚不实,带有迷信色彩,应予摈弃,如 “刀枪不人”、“飞檐走壁”、“隔山打牛”等。

二、奪路运动

套路运动是指以技击动作为内容,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 盾运动的变化规律为依据编成的组合及整套练习。按照练习时的人数多少,套 路运动又分为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

(_)单练

指个体独自进行套路练习的方式。根据练习时是否手持器械,单练又分为 拳术和器械运动两类。


  • 拳术:拳术是指徒手练习的套路运动。拳术的种类很多,有长拳、 南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通背拳、劈挂拳、翻子拳、地躺 拳、象形拳等。

  • 器械运动:器械运动是指手持武术兵器进行练习的套路运动。器械 又可分为:长器械,如枪、棍、大刀、朴刀等;短器械,如刀、剑、锏、鞭 等;双器械,如双刀、双剑、峨嵋刺、铁筷子等;软器械,如九节鞭、三节 棍、绳镖、流星锤等。目前,武术竞赛中主要的器械项目是刀、枪、剑、棍。


(二)对练

对练是指在单练基础上,两人或两人以上,在预定条件下进行的假设性攻 防练习的套路形式。其中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的对练等。

(三)集体演练

集体演练是指多人(竞赛中通常要求6人以上)徒手、器械或徒手与器 械同时进行演练的套路形式。练习时可变换队形,可用音乐伴奏,要求队形整 齐,动作协调一致。

搏斗运动

搏斗运动是两个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较技的 实战攻防格斗。目前开展较为普遍的有散打和推手,尚未普遍开展的有短兵和 长兵。

(_)散打

散打又称散手,古称手搏、白打等。由于比赛是以徒手相搏相较的运动形 式在擂台上进行,又称“打擂台”。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 快摔等方法制胜对方。

(二)推手

推手是两人遵照一定的规则,使用棚、捋、挤、按、採、捥、肘、靠等技 法,双方粘连黏随,寻机借劲发力将对方推出,以此决定胜负。

(三)短兵

短兵是两人手持一种特制的短器械,遵照一定的约定或规则,以剑法和刀 法为主要攻防方法进行的对抗。

(四)长兵

长兵是两人手持一种特制的长器械,遵照一定的约定或规则,以棍法和枪 法为主要攻防方法进行的对抗。

第三节武术的特点与作用

一,武术的特点

(一)动作具有攻防技击含义

武术动作所具有攻防技击性是武术的本质特性。例如,散打、短兵等搏斗 运动的技术与实用技击术基本是一致的,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只 是从体育的观念出发,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严格规定了禁击部位和保护器 具,比赛中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作为中国武术特有表现形式的套路运动,虽 然拳种不同,风格各异,但都是以踢、打、摔、拿、击、刺、劈等攻防动作构 成套路的主要内容。虽然套路中不少动作的技术规范与技击原形不同,或因连 接及演练技巧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具备攻防意义的动作,但通过一招一式, 表现攻与防的内在含义与精神,仍然是套路技术的核心。

浏览2,56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