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武术,首先要有正确的目的。
如果是为了强筋壮骨,防身自卫,锻炼意志,陶冶性情……, 这些兴趣都是健康的,只要你有坚强的毅力、持久不懈的恒心, 是可以自学成功的。中华民族重武技,更重武德。“未曾习武先 习德”,是中华民族习武强身的光荣传统。现在,每个习武者也 必须严格恪守“武以德显”的准则,做到“心正”。若是为了图 报私仇,甚至恃强凌弱,则是错误的,最终也会得到应有的下 场。出于一时心血来潮,赶“时髦”来学武术,更是三分钟热 度,耐不住吃苦,最后也难以成功。
其次,要练好基本功,然后选择适当的套路。
真正爱好武术,要把它当成一门学问,日日钻研,甚至终 生不辍。而这一切的开始就是首先打下坚实的基础——练好基 本功。古语“根深叶茂”足以说明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性。对初 学者来说,每个基本动作、每项基本功都必须反复练,不能眼 高手低,或者认为那是耽误时间,基本功练得好不好无所谓等。 不重视基本功练习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武术基本功一般包括肩臂功、腿功、腰功、桩功和鼎功。肩 功练习包括单臂前后绕环、左右甩臂等。臂功指小臂的基本功 练习,通过臂功可以增强肌肉、骨骼的硬度和力量,以提高格 斗能力,练习方法主是碰臂。腿功包括压腿、踢腿。压腿一般 包括正压腿、侧压腿,踢腿一般包括正踢、里合、外摆三种。腰 功包括前俯腰、旋腰。练习这些基本动作时,要循序渐进,不 能急于求成,要根据自己身体状况,确定每个动作的次数和持 续时间,并注意左右互换,使身体协调发展。另外,若无辅助 器械,可利用桌子、窗台等进行锻炼。
练好基本功后,身体的伸展、柔韧、灵活性得到发展,在 此基础上便可开始武术基本动作的学习阶段。它包括平衡动作, 如提膝平衡、燕式平衡等;跳跃动作,如腾空飞脚、旋风脚、腾 空外摆莲等;折叠旋转,如前扫腿、后扫腿;跌仆滚翻,如抢 背、鲤鱼打挺等。
通过这几项练习,获得了初步运动技术基础,掌握了一定 运动技巧,这时就可练一些组合动作了。这些动作有机组合的 练习,可增强身体的协调能力和动作间的衔接,在此基础上便 可开始学套路。
学习套路时,要先从初级的套路开始练习,如青年拳、初
级长拳等。练习时将套路分成几段,先学几个动作,熟练后再 增加几个,这样逐渐增加,直至学完整个套路。然后可以根据 自己的身体条件、个人兴趣特点等选择适当的拳术练习。如身 体强壮者可适当多练习刚劲有力的少林拳,身材较单薄而灵活 的则可着重练习螳螂拳、猴拳或太极、八卦等拳术。总之,无 论练什么拳术,都必须循序渐进,不管是套路的难度还是每天 的运动量。练习套路尤其要注意的是,不可朝三暮四,今天看 一本杂志中介绍某某拳种好,就匆匆学这种拳术,明天听人说 那种拳术好,又改学那种拳术,更不能为武打片中千奇百怪的 拳法所迷惑。要知道,“物莫不有其长,莫不有其短气任何拳 术都是有着它的独到之处的,如果你今天学这,明天学那,那 就有可能“无所不会”,但哪一样也不精通,更不能说妙绝了。
武术中有句俗话,“会、对、好、妙、绝”,说的是武术的 五种境界。同一种拳术,都有这几种情况,只要细心揣摩,持 之以恒,同时加强理论指导,就有可能由“会”到“妙",甚至 到“绝",不断长进;反之,如果见什么学什么,学的不少,结 果都只是达到了 “会”或“对”的程度,那就未免有点得不偿 失了。
再次,可以结伴习武,认真琢磨,相互切磋,同时,加强 理论学习,指导武术实践。
武术是一种带有攻防对抗性质的传统体育项目,所以,结 伴习武对习武者特别是自学武术者,就显得尤为重要。
看书初学某套路时,可以一人读动作说明,一人做动作,相 互商量,以求准确。也可以轮换进行,待套路学完后,二人再 把个人所学相互教授,相互补充,从而都掌握完整的套路。
结伴习武者练习时,应以伴为师,相互纠正动作,取长补 短,相互监督。几个同伴练套路时,可以一个接一个练,不练 者既可为同伴“找毛病",又可以得到休息。另外,同伴在柔韧 性练习中,可以相互帮助搬腿、压叉、压肩、下腰等,在练习 腾空动作和某些高难度动作时,同伴可起保护作用,不致跌损 受伤。练完之后又可以相互按摩,尽快放松,消除疲劳。
武术要求“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劲力的表现、节奏的 处理等都不可能在文字中详尽叙述,即所谓“只可意会,不可 言传”。这就要求习武者多下功夫琢磨、推敲。而结伴习武自学 时,就会好得多。因为同伴可以起到观察、指导的作用。至于 练习自卫防身方法和各种擒拿摔跌动作时,更是离不开同伴。体 会套路中动作的攻防含义时,可以伴为“敌”,两人一组,相互 “喂手”。不过练习这类动作应注意,意在体会方法,应点到为 止,不可用猛力、过快等。
练武,练武,练是根本,但也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才能 事半功倍。每一拳种都有自己的技术要求、运动方法和风格等, 如长拳中的“四击”、“八法气“十二型”,简明扼要,可以给自 学者以启发。很多武林名将多年练功习武的经验和理论,也是 很值得学习的。否则,如果只盯着套路动作图解说明去练,而 忽略理论上的探讨,天长日久,就会越练越慢,有形无神,甚 至会锐气顿消,劳而无功。
自学武术者应如何看动作图解
自学武术者看武术动作图解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 运动方向。图解中的运动方向是以图中人的身体前后左 右的姿势为准。人的身体正前方为前,后方为后,依次类推。
- 运动路线。插图一般用虚线(・・・—)或实线(一-)表
示该部位下一动作进行的路线。国内武术书刊一般有三种表示 法:
第一种:上肢、下肢的同侧用虚线(或实线),另一侧的上 下肢用实线(或虚线)表示。
第二种:右下肢和左上肢用虚线(或实线)表示,右上肢 和左下肢用实线(或虚线)表示。
第三种:上肢、下肢动作均用虚线或实线表示(这种表示 法由于不易辨认,现已很少采用)。
照图解练习时,要先弄清虚线和实线各表示身体什么部位, 然后再依动作路线学习。碰到复杂或难度大的动作时,可先学 上肢动作,再学下肢动作,最后二者协调配合完成整个动作。
- 注意文字说明。我国武术博大精深,拳术套路多种多样, 各种拳系都有自己的动作名称和习惯用语,各套路中各有不同 之处,传统套路和新编套路差别更大。但国家体委出版的武术 套路多采用统一武术术语。自学者不仅要看动作路线,看说明, 而且还要尽量掌握武术术语。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武术动作的 理解,而且可以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动作质量。这也可算是用 理论指导武术实践的一个方面。同时,还要注意动作说明下的 要点或要求,不注意这些,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该动作。
自学武术看动作图解时还存在着一个问题:套路动作图解 和文字说明有时虽然已经很详尽了,但是就武术这一复杂的运 动来说,仍有许多东西是难以在一个平面图上借助抽象的文字 表达出来的,如套路的节奏快慢、刚柔变化,眼神、呼吸以及 动作的劲力等。如果不注意这些,那么练起套路来就会“有形 无神”(主要指眼神),动作呆板,无快慢变化,缺乏爆发力,更 重要的是出拳(或掌等)发力时若呼吸处理不当,甚至会损害
266身体,达不到习武健身的目的,当然更谈不上功夫的长进。下 面就讲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练拳时要“眼随手动气“目随势注",因为武术的动作大都 有技击含义,就是静势,也是伺机待动的“静气
武术中眼神十分重要,若向前出拳而眼却侧目而视,则形 同人有眼无珠,显得呆滞无力。一般说来,眼神应贯注进攻中 的手或脚,而不应目视用于防守的部位(后蹬腿等除外)。在伺 机待动的静势状态中,应目视对方(或假设不存在的对方),以 求战机。转体时,应先回头,目光敏捷地回扫,然后动作随即 跟上。还要注意眼神快慢与颈部活动有关、要目转先颈转”。如 拳向左出,而颈部、头部未向左转,这时只目光向左看,就会 出现左斜视现象。
做武术动作时要与呼吸配合,否则就会影响练功效果,甚 至有损于身体。武术呼吸方法一般说来有四种:“提、托、聚、 沉”。在做姿势较高(即重心较高)或跳跃性动作时,用“提” 气法(即吸气),如仆步穿掌f提膝亮掌或仆步穿掌f腾空飞脚。 在高势或低势静止动作中,用“托”气法(即短暂停止呼吸), 如提膝平衡、仆步亮掌等。在刚劲、短促的发力动作过程中,应 用“聚”气法(即呼气),如冲拳、弹腿等。从高势进入低势动 作时,用“沉”气法(即呼气后智暂停吸),如提膝亮掌f仆步 穿掌。这些呼吸方法的变化是随动作的变化而变化的,运用时 一定要在原来自然呼吸的基础上慢慢体会,在实践中反复熟悉、 掌握它,不可急于求成,欲速而不达。
武术动作本身大都是具备攻防含义的,很多招式,一攻一 防,十分明显。但只具备攻防含义(主要指“攻”)而没有正确 的发力过程,便显得飘浮,劲力松懈,似“舞”非“舞"(指外 家拳),失去了武的含义。所以,无论拳、脚都必须讲究“发 力”,才能使功夫日有所进。
一般地说,上肢发力要领是“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气 这里,梢节指手,中节指肘,根节指肩,如冲拳、挑腕等动作 中的发力。下肢发力要领是“起于根,顺于中,达于梢这里, 根节指胯,中节指膝,梢节指脚。
出拳要领一般来说有三点:
第一,“旋进旋出七如马步冲拳时,先是拳放腰间,拳心 朝上,出拳时,拳心由外向里旋转,当肘将过腰时,拳眼朝上, 最后打出时则旋至拳背朝上(拳面向前),直臂击出。收拳自然 放松,外旋,回原处。
第二,“抖劲发力”。出拳时易放松,待将击中目标时,再 使抖劲发出,因临敌数寸而发,故又曰“寸劲'七
第三,“转腰顺胯出拳时若只凭上肢力量,则拳无力,必 须借转腰送胯发全身之力。如弓步冲拳,通过转腰顺胯,使脚、 膝、胯之力借助送肩、顺肘,力达拳面。
® “节奏":
武术动作中有动静虚实、抑扬顿挫,轻重起伏等变化,形 成不同的运动节奏。
在武术运动中,这些因素是相互转换、对立而又统一的,不 能截然划分成一个孤立的快或慢、动或静的过程。一般说来,虚 和静是为实和动作准备、找机会的,或以逸待劳,或投石问路。 所以拳谚有,“动如风,立如钉”,“动若猛虎,静若处子”。
自学武术者怎样安排基本功训练
武术基本功所包括的内容很多,锻炼方法也多种多样。对 自学者来说,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 自学者由于业余练武,时间有限,每次练习时,不可能 把腰、腿、肩、臂等基本功做得面面俱到。但如果每项基本功 训练的次数和强度不够,即对各部位没有形成一定的运动刺激, 就不能收到一定的基本功练习效果。所以不可贪多求全,每次 都把所有的基本功做完。开始时,可先做一遍全身活动,包括 颈部、肩部、腰部、膝部、脚腕、手腕及压腿、踢腿等各项基 本功,这样可以减少运动损伤,增强练习效果,同时为高难度 动作、跳跃动作等做好准备。
2、 根据本人身体素质状况、针对某些不足之处进行基本功 训练。在上述锻炼的基础上,再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 训练。如柔韧性太差,可专做肩、腰、腿等的柔韧性练习;跳 跃动作如腾空飞脚、旋风脚、腾空摆莲等难以做好者,可着重 练习这些动作,体会腾空感觉,慢慢掌握动作的要领,提高动 作协调性。
3、 压、拉、搬等必须与甩、踢等动作交替进行(开始必须 先压、拉、搬),步型与步法结合起来练习,以求获得步型的稳 定性和步法的灵活性。
- 可根据所练套路的需要,加强某些素质和某些动作的专 门训练。如有的套路中有腾空飞脚接提膝亮掌等,可借此巩固 基本功练习。
浏览70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