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父亲骆朱瑞先生

骆朱瑞,1926年8月27日出生于浙江义乌的一个武术世家,自幼习武,身怀绝 技,擅长硬功,多次参加全国及地方武术比赛并屡获金牌。骆朱瑞的太公骆祖流为 “国学生’’(《梅林骆氏宗谱》卷之二),是清朝的武举人„

图片3图片4

骆朱瑞先生在武林大会现场“耍大刀”

2013年12月7 义乌市第三届武林大会开幕式展演,义乌武术前_、 88岁高龄的骆朱瑞在现场舞起春秋大刀,依旧虎虎生威,

首席记者林晓燕文图(2013年12月8日《义乌商报》

骆朱瑞先生在全国武术比赛赛场上的风采 2014年5月]8日,胳朱瑞参加在江苏徐州举行的2014年全闽传 统武术比赛取得了#秋大刀金牌和南拳银牌,并获“武德风尚奖'值 得一提的是岁的他创下了参赛选手年纪最大的纪录。

记者王志坚文/阁(2014年5月21日《浙中新报》)

图片5

“绳镖王”曰跑万米

]973年,丨丨岁的骆广才参加学校的武术队.开始r他的武术生涯。那时,年幼 的他便开始接受刻苦的训练。几年后,他在当地崭露头角。后来,他考上杭州大学 体育系的武术专业,开始接受系统的科班教育0

在学校里,他不仅认真学好课堂上的动作要领,课外还经常向老师讨教少林 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其他拳术。他的理想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刚上大学时.他希 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武术教练,弘扬中华武术;快毕业时他希望能到警校 当教官,把A己学到的技艺教给更多的年轻人。最终,他回到了家乡。

胳广才参加过许多武术比赛,屡次获奖.从2 010年至今•他参与的煤锹进步枪 对练、单刀进枪、绳镖等项0 •曾先后在全国武术比赛上拿过4个冠军。因一根绳 镖使得出神人化,所以他还赢得了“绳镖王”的美誉。“比赛拿奖不是目的•主要是 想借助武术大赛这个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武术.并使之传承和发扬。”相对 于那些奖牌和荣誉.胳广才想得更为深远。

rti于工作的关系,骆广才不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武术上,但每天晨起两 个多小时的“练功五步曲”是风雨无阻的:绕绣湖公园跑13圈;万米跑完后做压腿 动作、练基本功;练拳脚套路和绳镖;站桩20分钟后,在双杠上做40个仰卧起坐, 在单杠上做40个引体向上;最后还要练被群众称之为“铁头功”的头倒立姿势5〜 10分钟。据说,即使出差•他也要带上运动鞋和运动服找地方操练^


  • ‘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体育锻炼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更是强身健体的良 药。”这是骆广才的心得。首席记者林晓燕文/图

    他是一位民间“武林高手”,这几年光全国冠军的奖牌就拿了 4块;他是一名业 余“创作能手”,一本三四十万字的作品即将问世,博客上洋洋洒洒的数百篇有关人 生感悟文章.为他贏得了超高人气。可以这样说,在义乌甚至浙江省的武术界,他 是颇有“文化”的“武夫”之一;同样,在写书、出书的文学爱好者中,他想必也是拳脚 功夫最好的达人了 „

    他就是胳广才,目前在义乌市某机关单位任职,身兼义乌市武术协会名誉主 席、教练等职,是同家一级武术散手裁判。不高的身材、洪亮的嗓门、矫健的身手, 眼前的胳广才虽年过五旬,但精神气不亚于20来岁的毛头小伙,说到兴起时,经常

    站起身示范个一招半式。

    “武夫”要出书

    文化是一个大范畴,所谓文体不分家,包含武术在内的体育运动不是简单的 跑、跳、投,而是在运动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健身体育•都有 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氛围。

    “我从小到大都对从事文字工作的‘文化人’特別尊重,觉得他们很了不起,也 喜欢和他们交朋友胳广才说。其实,他是有点过谦了。据了解.他小时候语文一 直学得不错.作文更是拿过98分的高分。大学毕业后,他做过《体坛报》的特约记 者.还积极向本地媒体投稿,一篇关于全国农民篮球赛的报道还上了头版头条。

    有人曾说过,“武”到最高境界之后就达到了“文”,只是比文人多几分坚韧。胳 广才不仅喜欢看书,还喜欢买书。几乎每次出差,都要在机场的候机厅或去当地的 书店采购几本书回来•当然,所买的大多是涉及武术方面的体育书籍。如果说以前 的这些都不算什么的话.那他这次写书、出书的举动着实令人刮目相看。据悉,他 这本有关中老年太极拳的书籍总共有46万字左右,图文并茂.0前已交付浙江大 学出版社,预计今年12月份或明年1月份问世。其实.这本书只是他著书生涯的 起点,他计划在以后的三年内写出三本书,目前第二本已在酝酿筹备中。

    长相粗犷的骆广才内心情感却非常细腻,写起文学类的文章也毫不逊色。据 说.他曾在浙江博客网上开设博客,写了数百篇自己对父母妻女的爱、对生活的感 悟,点击率很高。记者有幸拜读了几篇,虽然言语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 真挚情感让人对这位“武夫”刮目相看。胳广才说,这些文章都是他当时心情的真 实写照,回过头看看很有意思,有机会的话以后放到书里去。

    铁汉也柔情

    别看骆广才是个习武之人.可他的心思却非常细腻,尤其是对父母.可谓无微 不至。就算工作再忙,毎周六他都会拎着水果蔬菜回家看望父母。不仅如此,他几 乎每年都会带着父母出去旅行,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等他们生老病死走的那天,我会微笑地送别。因为我已把自己可以给他们的 爱都给了,对于他们,我已经无憾了。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我不会 有这样的痛苦。”这段发自肺腑的话语.让听者动容。

    “夫妻之间要有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对于彼此的喜好最好不要横加干涉.而要 多一些支持和理解”,除了讲究“仁孝”外,胳广才处理夫妻关系也很有一套。相对 于他对武术的痴迷,他妻子则非常喜爱唱歌,除了平常和朋友们一展歌喉外.还经 常到浙江师范大学找声乐老师拜师学艺,也参加过一些唱歌比赛。自始至终,他对 妻子的这种爱好都抱着支持的态度:“有爱好是好事,不仅可以愉悦心情,也有助于 家庭和谐。”

    骆广才的女儿名叫胳艺。他希望女儿继承家族的武艺,于是从幼儿园开始就 让她学武。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骆艺不仅学会了侧空翻,刀棍也耍得有模有样。 除了武术,骆艺在学习上也是全面发展,擅长文艺和写作的她曾担任过校文学社的 副社长。去年,骆艺凭借优异的成绩去美国读研究生了。

    一文一武皆是才,祝福骆广才。

    (2013年10月27日《义乌商报》)

    报道之二

    《浙中新报》浙中人文专栏

    “绳镖王”骆广才出书,图解太极拳实战用法


图片6

最近,义乌“绳镖王”胳广才出书《太极拳实战用法》一事,在义乌体坛被传得沸 沸扬扬.义乌武术界的众多武术爱好者更是把该书视为难得的“武侠秘籍”而争先

传阅。

处女作是40余年的心得

“前年7月着手编写,去年8月完成初稿,今年1月正式出版,40多年的习武心 得全写在里面了,骆广才说。

“太极拳作为我国武术的重要流派之一,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具 有高深的哲学原理、技击秘诀和健身价值,深受全世界人民青睐。”骆广才说,经过 多年发展,太极拳已成为东方文化的一种符号,有不少国际友人也迷恋太极拳。义 乌作为全国武术之乡,在浓厚的武术氛围影响下,参与习武的人越来越多。其中. 学过太极拳的武术爱好者已达上万人•但知晓太极拳攻防用法者却寥寥无几。骆 广才由此萌发了撰写《太极拳实战用法》的冲动。

骆广才认为.习武不仅要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太极拳讲究•‘体用兼修 练习太极拳既要熟知套路•更要明白太极拳每一个动作的实战用法。只有这样,打 拳才能有的放矢、准确到位.才能更好地弘扬太极拳文化和发挥太极拳强身健体的

功效。

“太极拳看似柔软却暗藏杀机•‘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是太极拳技击的精髓=” 在骆广才看来,太极拳的一招一式都具有丰富的技忐内涵•技击性是太极拳之魂. 《太极拳实战用法》一书洋细分析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四十二式太极拳竞赛 套路》和《八十八式太极拳》三个套路中每一个动作的实战用法,并配以大量的动作 图

片加以说明。“这三个套路.我练了数十年,是我最拿手的•也是目前最受大众欢 迎的三个太极拳套路。”

“绳镖王”科班出身

53岁的骆广才,出生于义乌廿三里街道李塘村的一个武术世家。父亲胳朱瑞 是义乌知名老拳师,如今已89岁高龄。在去年5月27日举行的2013年全国传统 武术比赛中.骆朱瑞不顾年迈持棍上场.并为义乌武术代表队赢得了一枚棍术铜 牌。骆朱瑞的太公胳祖流是清朝的武举人。

骆广才自幼习武,II岁正式参加学校武术队训练.几年后,他在当地崭露头 角。后来,骆广才顺利考上杭州大学体育系的武术专业,接受系统的科班教育。在 体委工作了 20多年.胳广才参加过许多武术比赛并屡屡获奖,他的煤锹进枪、单刀 进枪、绳镖等项目,曾先后在全国武术比赛上拿过5个冠军。因一根绳镖使得出神 入化,他在武术界还赢得了“绳镖王”的美誉。

2000年,因地方T.作需要,骆广才调人义乌市委某部门工作。“由于工作的关 系,不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武术上.但每天晨起两个多小时的‘练功五步曲‘ 还是一直坚持至今。”如今,他每天绕绣湖公园跑13圈=跑完万米后再做压腿动 作、练基本功,练拳脚套路和绳镖。“即便出差.我也要带上运动鞋和运动服找地方 操练。”

还要出版两册“姐妹篇”

“《太极拳实战用法》针对的适用对象主要是中老年群体,接下来,我还要针对 广大年轻人和武术专业运动员各出一部姐妹篇。”骆广才欣喜地告诉记者,他的第 二部专著《武术散手技法》目前已完成初稿•共计30多万字,准备在明年1月正式 出版。第三部专著取名《传统武术套路》,目前也已在酝酿筹备中,打算后年1月

面世。

据介绍,《武术散手技法》自去年9月开写以来,进展顺利,该书将系统介绍中 国武术散打运动踢、打、摔、拿等攻防技术•内容包括散手概述、武术道德、基础训 练、防守技术、进攻技术、抱摔技术、擒拿技术、肘膝技术八个方面武术散手是两 人按照规则以踢、打、摔、拿等武术攻防技法进行徒手格斗的对抗运动,是中华民族 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和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 儿女用以自卫强身的重要手段之一。”胳广才说,散手运动对提高人体的灵敏度、技 巧、力量、耐力等素质,锻炼坚强意志.培养顽强拼搏精神以及提高习武者尊重对 方、尊重裁判等良好的品德修养均具有重要意义。

汁划在2015年底前完成的《传统武术套路》,胳广才将着力介绍自己的三项 “绝技”-一单刀进枪、绳镖和八卦掌,同时还将介绍义乌的民间南拳套路。

“绳镖是珍贵的武术文化遗产,在近几年的全国传统武术比赛中,会绳镖的人 已不多.我得把这项绝技传承下去。”骆广才说.绳镖与流星锤、三节棍、九节鞭同属 软

器械,它以绳索缠绕着身体各部变化出各种击法和技巧构成套路.是技巧性较 强、难度较高的项目.目前在全国练这个的没有几个。

“有人曾说过,•武’到最高境界之后就达到了‘文’,只是比文人多几分坚韧。 我喜欢读书,也有一定的写作功底,理应把ft小练就的一身功夫通过文字和图片的 形式传给后人。”胳广才如是说。

武术散手是两人按照规则以踢、打、摔、拿等武术攻防技法进行徒手格斗的对 抗运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和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可以说,“武舞”、

“手搏”、“打擂台”等武术运动在华夏大地上延绵了数千年,是中华儿女用以自卫强 身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体育运动之一。

世界上有许多格斗运动项目,如摔跤、柔道、泰拳、跆拳道、空手道、拳击等.也 都具有技击特点,但没有一个项目像中国武术散手这样内涵丰富、技法独到。它以 中华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武术攻防技术为核心内容。其中,技击是武术的本质 属性,传统武术各流派、各拳种、各功力展示多姿多彩,其内涵就是技击。它运用了 兵学、阴阳说、刚柔说、动静说等技击原理,博采各家之长,可谓博大精深,神奇 莫测。

散手运动对提高人体灵巧、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锻炼勇敢、顽强、刚毅、果 断、吃苦耐劳的意志,培养敢于拼搏、不甘落后的精神以及提高习武者尊重对方、尊 重裁判等良好的品德修养都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国家体委把武术散 丨

手纳人体育竞赛项目,使散手成为中国区别于世界各国的民族体育项目之一。

本书旨在传承武术文化,挖掘技击精华,弘扬民族体育,倡导尚武精神。本书

共分八章,重点对传统武术的踢、打、摔、拿方法和防守反击技术进行了介绍,内容

包括:散手概述、武术道德、散手基本功、防守及反击技术、进攻组合技术、快摔技 术、擒拿技术、肘膝技术八个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技术动作曾在高等院校、

武警部队、体育辅导中心、武术馆(队)的散手教学实践中进行过试验。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用兵之道在于千变万 化、出其不意。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其核心是散手技击。散手技法灵活多变,进攻 时有快攻、强攻、佯攻等方法不一的战术形式;防守时有引进落空、乘势借力、直来 横取、横来直破等巧妙灵活的技术手段。习武之人应恪守“远踢、近打、贴身摔”、

“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等技击理念,崇尚智慧的力量,以精湛的武艺、巧妙的技 巧、灵活的战术战胜对方。全书500多组示范动作,近1000个动作镜头,读者可



结合实际选择或设计适合自身特点和实战需要的技术与战术进行训练,扬己之长, 避己之短,抑彼之长,攻彼之短,攻之有法,防之严密,达到制人而不制于人的实效。 本书意在抛砖引玉,希望读者可以举一反三。

习武讲究“体用兼修”。练“体”是知己功夫,指通过套路和功力的练习,提髙武 功水平;练“用”是知彼功夫,指通过交手比试和实战比赛,提高实战能力。“既得 艺,必试敌”,实战训练和比赛是检验战术运用的最有效手段。如果说只练套路或 功力,缺乏实战经验则“有体无用”;只练散手招数,缺乏武功基础则“有用无体”。 唯有体用兼修,方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最后,希望广大读者通过武术散手练习增强体魄、防身自卫。同时.提醒大家 切勿好勇斗狠,误己误人。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编写时间仓促,书中存在错误及不周全之处,敬请各方专 家不吝赐教,以便再版时有所改进。

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具有技击内涵的动作为基本内容,以套路、 格斗、功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散手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两人按照一定规则,使用踢、打、摔、拿等武术攻防技法进行徒手格斗的对抗运动。 它以传统武术各流派、各拳种、各功力的攻防技术为核心内容,内涵丰富,技法独 特。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无论是“打擂台”,套路、功力演练,还是舞台或影视武 打表演等都是武术技击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说,散手运动是以身体动作诠释中 国文化的生动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传统体育特征和武术攻防特征。

第一节武术散手简史

散手,俗称散打、拆手、过招、技击、交手、过手等,明代以前亦称手搏、相搏、试 卞、试拚、试弁、白打、拍张等。“搏,手对战也。”(《汉书•李陵传》)“武艺十八,终以 白打,以白打为终,明呼其不持铁也。”(《闽小记》)从中可以看出,白手相打、不持器 械赤手空拳相搏斗,是我国最古老的武术项目之一,也称相散手。由于散手运动一 般在台子上进行,所以又称“打擂台”。

一、武术散手的起源

原始社会大约经历了几十万年。据古书《韩非子》和《礼记》中记载,当时是“人 民少而禽兽众”,“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人们在狩猎的生产斗争中,获得了格斗 和捕杀的技能,这是武术散手的萌芽。

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部落之间的战争,在古代文献中有许多记载:“轩辕之时, 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其大致

意思是说,由于神农氏力量衰落,不能再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于是就被轩辕(黄 帝)取代了。轩辕为了对付经常出现的部落战争,组织部落成员习用干戈(“干”是 作战时防御的盾牌,“戈”是一种进攻的武器)。

《淮南子》中记载:“……故当舜之时。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 之。”大致意思是说,舜与苗部落在长期的武装冲突中,苗始终未被征服,后来舜一 方面修明政治,另一方面让战士操持刀、矛、斧、铲等具有攻防含意的武舞。

《礼记•乐记》中也有记载:“干戚旄狄以舞之。”可见,无论是人类与自然界以 及部落之间的战争,还是人们“执干戚以舞”的武舞.持石刀、石矛、右斧、骨矛、骨 匕、玉铲等武器,用砍、砸、击、刺等攻与防的方法,都促进了散手的形成和发展。

二、 春秋战国时期——以“角试”选拔武艺人才

各国为了称霸、争雄,十分崇尚武功。《诗经•小雅》中说:“无拳无勇,职为乱 阶。”管仲治齐时,号召全国举荐拳术人才。“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 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才,其罪五……”为交流武功举行了比试, 《管子•七法》中记载:“春秋角试,……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故举之如 飞鸟,动之如雷电,发之如风雨,莫挡其前,莫害其后,独出独人,莫敢禁围”。大意 指,武功轻如鸟飞,快如闪电,猛如狂风,前破进攻,后防偷袭,攻防自如,势不可挡。 这足以说明当时武功的高强。

当时在思想、政治、哲学等领域中出现了不同的见解和学派.大家各自著书立 说,呈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庄子•说剑篇》中记载:“夫为剑者,示之以虚, 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论述了引敌深人、后发先至的攻防战术。

三、 秦汉时期——手搏比较普遍

秦汉时期,我国武艺的发展进人了一个新的时期。秦朝虽然下令禁止民间习 武,但社会上的习武风气从未停止过。秦灭六国后,各国贵族不甘灭亡,暗中坚持 操练武艺,随着部分职业武士的专业化,武艺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到了汉代,由于统治阶级对于武功的重视,社会的习武活动有增无减。汉代实 行义务兵役制,凡23至65岁的男子每人服役两年,因此几乎所有男子均有机会参 军接受军事训练,他们复员之后把军队中所学的武艺带到了民间,其中武艺出众的 人,任为“亭长”,负有教练民众习练刀剑、弓弩等兵器的责任,此举大大促进了民间 习武的开展。

《汉书•艺文志》中有“手搏六篇”、“试弁”的记载4汉书•哀帝纪》中说:“孝哀 雅性不好色,时览卞射武戏。”这里的“手搏”、“试弁”、“卞”指散手,手搏是继先秦之 拳勇,开后世武术之端。汉代“自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剑”晋书•舆服

四、唐代创立——武举

唐代实行科举制,科举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创立了武举。武举就是用考试 的方法选拔武艺人才。该举措为习武之人敞开了大门,促进了崇尚武勇风气的形 成,推动了武艺的普及和提高。“文事武备”、“文武双全”成了当时社会品评人才的 标准。因此,社会各阶层人士几乎都喜欢习拳舞剑,“诗仙”李白从小喜欢剑术,“十 五好剑术,偏干诸侯”(《与韩荆州书》),二十五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 州裴长史书》),游遍大江南北。

唐太宗十分重视武艺的训练,唐朝的府兵制是职业兵制,将兵终身为武,以武 为业,精研武艺.武功髙强,军力强盛。

五、 宋代出武坛奇才一金台

宋代的武举与唐代相比,减少了部分武艺内容,增加了兵书策义等理论方面的 内容D《宋史•选举三》记载:“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凡武举,先试义、策于秘 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于庭。”即先试兵书策义,后试骑射 武艺。“武举本求武将之材”;“武举三年一试”,分“解试”、“省试”、“殿试” H级。 “解试”由地方诸州主持省试”由兵部主持,“殿试”由皇帝主持。殿试第一名即武 状元授予正将,第二、三名授予副将,第四、五名及省试第一名授予准备将。六名以 下另行分配。

北宋时,浙江义乌出了一位武坛奇才——金台。1065年,西夏番邦在汴京(今 开封)设下黑风擂台,意欲进犯中原,皇上颂下诏书,广选人才。金台揭了皇榜,前 往京城打擂台,以“倒挂金钟”的绝招对准纵身向上而来的黑风,当头挥拳一砸,黑 风顿时一命归西。金台的拳头打出了国威,从此西夏国俯首称臣。据说,金台是宋 朝武术家周侗的师父,而周侗又曾是岳飞以及梁山好汉卢俊义、林冲、武松等人的 师父,其武功号称“古今天下第一”,有“王不过霸,将不过李,拳不过金”之说。

六、 明、清时期——武术理论有所建树

明、清时期,中国武术进人了一个新的时期。继承了唐宋以来的武举制和武学 制.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明朝朱元璋下令武举制设文武二科,“……应举 者,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俱求实效,不尚虚文,三年一开举。”民族英雄、杰出将 领、武术家、军事家俞大猷、戚继光等都是武举出身。

清朝的武举有乡试、会试、殿试三种。《清史•选举三》记载:“武科,自世祖初 元下诏举行,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如文科制。乡试以十月,直 隶、奉天于顺天府,各省于布政司,中试者曰武举人。次年九月会试于京,中试者曰 武进士《……殿试,简朝臣四人为读卷官,钦阅骑射技勇,乃试策文。临轩传唱状

元、榜眼、探花之名。”

凡中举者授予官职。《清史•选举三》记载:“一甲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或授 副将、参将、游击、都司,二、三甲进士(武进士)授守备、署守备。其后一甲一名(武 状元)授一等侍卫,二、三名(武榜眼、武探花)授二等侍卫。营、卫守备有差。”凡各 省武生、绿营兵丁皆得应乡试,武举及现任各千总、把总等皆得应会试。直到1905 年8月,清政府下旨:“停科举,以广学校。”从此,结束了唐代以来的武举制。

明清时期一些武术家博采众家之长,兼习各派之优,身体力行,著书立说,在武 术理论方面有所建树。戚继光的著作《练兵纪实》和《纪效新书》称为戚氏兵书姐妹 篇。此外,明朝的一些武术著作还包括俞大猷的《剑经》、唐顺之的《武编》、程冲斗 的《耕余剩技》、何良臣《阵纪》、茅元仪《武备志》,清朝的包括王介祺的《拳经》、《太 极连环刀法》,黄百家的《内家拳法》,王宗岳的《太极拳经》等,为中华武术的发展作 出了重要贡献。

明朝史学家朱国祯在《涌幢小品》中记载:“十八般武艺”,即“一弓、二弩、三枪、 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 十六爬头、十七锦绳、十八白打。”

七、 民国时期——浙江举办国术游艺大会

1929年9月27日,浙江省国术馆向全国发起浙江省国术游艺大会,得到各省、 市积极支持后,于同年11月16—27日在杭州举办了“浙江省国术游艺大会”,又称 “杭州擂台比武赛”。这是民国初年极有影响的全国性武术比赛,参加表演者345 人,参加比武者125人,分别来自浙江、北平、重庆等近20个省市,均为全国武林之 精英。其中,历史上以“义乌拳头”闻名的浙江义乌选手包括胳士林、傅勤敏、龚志 良、许和义四人。大会采取先表演、后打擂的顺序进行;擂台赛不分级别,采用三战 二胜制,以打倒为胜。赛后计取最优等十名、优等十名、中等十名。此次大会规模 空前.激起了民众对武术的浓厚兴趣。

这是民国第一次全国武术比赛,边比赛、边修改比试规则,整个比试过程先后 公布、修改规则共四次。

八、 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散手运动向多元化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武术这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还出 台了一系列有关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全国群众性武术运动得 到蓬勃发展。1960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 跑步、爬山、游水、打太极拳及各种各色的体育运动。”武术成为体育运动的重要 内容》

1979年开始,我国在浙江省体委、北京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三个单位开展散手运动试点。1980年,开始全面推广;1982年,国家体委制定了《散手竞赛规 则》(初稿);1989年,散手被批准列为体育正式竞赛项目,这是中国武术散手运动 发展史上的里程碑;1991年,经国家体委审定,《武术散手竞赛规则》正式出版,并 实行裁判员、运动员等级制度。

1993年,第七届全国运动会把武术散手列为全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使武术散 手运动向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浏览1,19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