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景和,现为中国武术协会会员、北京 戳脚翻子拳研究会委员、北京艺林武术培训 中心总教练、北京北普陀影视培训基地影视• 研修学院武术系总教练、国家级武术辅导员、

中国武术6段。

8岁开始随爷爷蔡柯方习武十载。20世 纪60年代末,拜师于我国著名武术大师“花 鞭”吴斌楼门下学习戳脚翻子近1〇年,较全面地继承了 • 戳脚翻子技艺。

1975年、1978年,两次参加北京市职工武术比赛,曾 获传统拳术两个第一名、传统器械第二名。1999年北京 渔阳杯赛获传统拳术第二名。

年至年的年中,曾先后在军事机关、武 警部队以及地方多家中小学校等单位任武术教师,所培养 的一批武术优秀人才,在我国重大武术比赛中多次获奖。

曾在《人民曰报•海外版》、《中华武术》杂志、《武 魂》杂志等报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主要著有金盾出版社 出版的北腿”代表拳种——戳脚拳法》、《“北腿”拳中 王——燕青翻子》。

图片1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世界闻名。其中“南 拳”、“北腿”在中华武林中享有盛誉。而“戳脚翻子”就 是“北腿”代表拳种。“燕青翻子”是戳脚翻子的经典套 路,享有“拳中王”的美誉。

戳脚翻子拳古称“九枝十八翻”,“九枝”,就是九趟 戳脚门户拳,又称“九枝子”;“十八翻”就是十八趟燕青 翻子,又叫十八罗汉拳。十八翻又下生六趟寸手翻子,又 称“六趟根”;六趟小翻子,又称“燕行拳”;十八趟靠粘 连,又称“翻子影”,亦称“罗汉影”。再往下,又生六趟 梅花落地,又称“地躺拳”,亦叫“地踅卡”;六趟醉八仙, 又称“醉拳”或称“醉行拳”。醉A仙又分为“大A仙”和 “小八仙”,前者带醉,后者不带醉。另外,还有八趟大翻 子,又称“架子棰”……戳脚实际上是个庞大的翻子体系。 这就是说,燕青翻子不仅是戳脚翻子门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且在戳脚翻子门中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民间武林相传,燕青翻子始创于宋代,究竟是何人所 创,因未见正史记载,现难以确考。有人说,是周同所创, 后传至卢俊义。而卢俊义的真传弟子是宋代梁山好汉浪子 燕青,在燕青从师卢俊义练翻子拳(燕青本人称之为“相 扑”)时,卢俊义便以燕青的名字给拳法命名,即为“燕 青翻子”。自那以后,作为一种优秀名拳代代相传。传说

总归是传说,确切探源,尚需努力。

燕青翻子的成书出版,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带有“抢救” 性的。在燕青翻子传承接续中,曾几度面临“失传”的曲 折历程。据了解,七十多年前(不确考),燕青翻子在戳 脚翻子的发源地河北曾一度面临失传,数代拳师仅有老谱 却无人会练,自然也就无人传出。燕青翻子得以传世,我 国

著名武术大师吴斌楼做出了突出贡献。吴斌楼(1899- 1977),字春,学名吴学海,祖籍河北蠡县,自幼从师于 被清廷封为“御翻子”并赏六品顶戴花翎的“铁腿”魏赞 魁,年代,凭武艺立足北京,是北京戳脚翻子 及燕青翻子的奠基者,在武林中被公认为一代宗师。1935 年,吴斌楼在南京参加“民国六届运动会”时,遇见了湖 北戳脚翻子传人姚振芳之后代姚志广先生,姚只会一趟燕 青翻子,又无古谱,而吴斌楼有古谱却没有练过——可能 是当年魏赞魁大师只传古谱而未传练法,于是吴斌楼拿出 古谱和姚一起切磋,终于按老谱将已失传多年的燕青翻子 十八趟套路整理出来,前八趟为八大开,后十趟为一条龙, 从而把戳脚翻子门派拳术发扬光大。但是,吴大师在北京 传武授徒时,对燕青翻子只传前八趟八大开和后十趟一条 龙的前两趟就谢世了。这又面临燕青翻子的失传问题。笔 者是吴斌楼大师的真传弟子之一,再续燕青翻子的责任自 然落在了我辈肩上。根据先师生前亲授和多年从事武术研 究及教学实践,对照先师遗留下来的宝贵资料,按老谱将 一条龙后八趟燕青翻子拳术套路和功理技法整理出来,更 进一步完善了燕青翻子十八趟套路和功理技法等内容,这

就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北腿”拳中王——燕青翻 子》,也算是对先师的一种纪念。

本书分为三编:第一编为燕青翻子概述;第二编为燕 青翻子的基本拳法;第三编为燕青翻子十八趟连环套路。 书中的拳法套路均采用文字讲解与照片插图相对照的方 式,力求好懂易记。书后还附录有燕青翻子连环技法实战 练习。

构成燕青翻子的思想基础,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法 则。它鲜明地体现在,每一套路的拳式,都具有开与合、 刚与柔、快与慢、进与退、攻与防、内与外、虚与实等“对 立统一”的独特形式。它之所以称为“翻子”,是指它的 善于变化。如上翻下、左翻右、前翻后、阴翻阳、肘翻手、 手翻足、虚翻实、刚翻柔等,无不翻转灵巧,变化无穷。 这些也都生动体现了“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正是因为 遵循了对立统一规律,才形成了该拳的突出特点,这就是 威武雄健,气势豪迈,内外兼修,手脚并用,攻防结合, “掩”字当头,拳出如猛虎,身行似蚊龙,动作舒展大方、 灵活多变、快慢相间、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刚柔相济, 其文化内涵相当丰富。

在迎奥运、掀起全民健身潮、向全面小康迈进的新形 势下,出版《“北腿”拳中王——燕青翻子》一书是很有 意义的。它可以供武术界同仁和各地武术学校师生阅读参 考,以便共同研究探讨,促进民族武术发展振兴;可以帮 助侦察分队、公安、特警和各单位保安人员提高擒拿格斗 等实战能力;书中介绍的拳法技艺,本身就是形体艺术,

可以单独表演或集体表演,还可以融入到体操、杂技、舞 蹈等形体艺术领域,使其增强阳刚美、姿势美和惊险美; 用于指导强体防身,更是广大青少年的良师益友。“燕青 翻子拳中王,久练苦钻自超群”。若能长期坚持照书演练, 就能尽得其术,您的身体素质和武术技能定会超过常人。

由于燕青翻子拳博大精深,作者水平和掌握的资料有 限,其遗漏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同门和武术界朋友 不吝指正。

图片2 图片3

燕青翻子与戳脚翻子是同宗一脉。其历史源流、功法特点和博 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笔者已在金盾出版社出版的《“北腿”代表拳 种一戳脚拳法》一书中作了初步探讨,这里再谈谈与燕青翻子 相关的一些问题。

一、燕青翻子名称及沿革

燕青翻子古称“罗汉拳”,又称“十八翻”、“十八技”或“十 八腿”,是戳脚翻子门派的经典套路,在武林中享有“燕青翻子拳 中王”的美誉。

燕青翻子始创于何人何时,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因未有足够 的史料佐证,其脉络还不十分清楚。据武林相传,燕青翻子大约 是“始于宋,盛于明,辉煌于清”。在宋代,武林分有十大门户(十 大拳种),即洪、留、枝、捋、磨、弹、查、炮、花、龙。其中的 “枝”就是“枝子拳”,又叫“九枝子”,即后来的“戳脚”或“翻 子”。燕青翻子是由枝子拳所衍生,“枝以生叶,根深叶茂”为其 理论基础。它的寓意是:人体如同一棵大树,腿法如同大树之根, 其他技击手段如同大树的枝或叶,以腿法为根,其他手法与之相 配合,是为“根深叶茂”。正因这样,燕青翻子后来发展成为一个 庞大的翻子体系。另据传,翻子拳是由宋代周同所创,后传至卢 俊义。卢俊义的真传弟子是梁山好汉浪子燕青,燕青从师卢俊义 学拳时威名远扬,卢俊义便以燕青的名字给拳法命名,即为“燕 青翻子”。所以有人将其称为“水浒门”。这种说法可信程度如何, 有待探讨,姑且不论,但“燕青翻子”这一名称流传下来了则是

事实。

明代,翻子拳已有相当大的影响,逐步走向成熟,尤其是有 关武术方面的著作、专论比较多——这也标志着翻子拳流行的 盛况。系统著作诸如:古拳谱《温家教育术》、《技术理论》、《功 法秘钥》、《艺术名言》,以及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的《纪效 新书》等;专论有《步法说明》、《戳脚拳论》、《练拳秘钥》、《腿 有八法说》、《拳打八法说》、《内外五行说》、《内外六合说》、《交 手要诀》等等。其中,《温家教育术》可以说是戳脚翻子门派的 拳经。温家的许多拳术理论如“六合说论”、“拳打八法”、“四 梢说论”、“三尖比论”、“脚说”、“腿说论”、“内外五行论”等, 都与翻子拳十分相似,由此可以看出翻子拳与温家拳的密切关 系,古代亦称“温家古谱燕青艺”,所以也可以说,翻子拳就是 温家拳的一脉。

到了清代嘉庆至光绪年间,翻子拳发展到了辉煌阶段,尤其在 华北地区广为流传。在河北饶阳翻子拳曾一时鼎盛,后来有些势 衰。与之相邻的蠡县,将翻子拳形成体系,世代相传,推向了全 国。当年蠡县翻子拳分三支:有以刘观澜三兄弟为代表的刘氏一 支,有以王老枝为代表的王氏一支;有以魏昌义、魏赞魁叔侄二 人为代表的魏氏一支。这三支,有多代传人,名家辈出,影响很 大,对翻子拳在全国的流传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 尤其是号称“铁腿”的翻子拳大师魏赞魁,武艺高强,曾随清兵、 义和团参与抗击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战斗,在双方混战肉搏时,敌 人的洋兵器不能发挥威力,魏赞魁凭一身武艺,手持一把牛头月 镗,三进三出,击毙敌军士兵数十人,救出八名战友,力保主将 李秉衡冲出重围。他因作战勇敢,立了战功,受到清室嘉奖,赏 六品顶戴花翎,并封他所练的翻子拳为“御翻子”。北京一脉所练 的翻子拳,就是从魏氏“御翻子”传过来的。

二、吴斌楼与燕青翻子

吴斌楼是清代“御翻子”魏赞魁的真传弟子,是北京燕青翻子 的开拓者,著名武术家,在武林中被公认为一代宗师,对武术事 业作出

了重要贡献。

吴斌楼(1899-1977),字春,学名吴学海,祖籍河北蠡县。自 6岁开始就拜师于“铁腿”魏赞魁,学习戳脚翻子数十年,并得到 魏赞魁的叔叔魏昌义的亲授指点,深得其术。

1924年,吴大师凭武艺立足北京。20世纪30年代,独自创办 了“艺林国术研究社”,并开始收徒传艺,教武育人,使戳脚翻子 拳在北京扎根,后来形成了与河北、东北三足鼎立的北京翻子拳 流派。4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的30年间,吴大师在从事武术研究、 以教拳为主业的实践中,十分重视对传统拳谱的发掘整理工作,据 初步统计,他整理的资料有20多万字,是一大笔財富。同时,他 还提出了“武术应是技术、医术、艺术三术并重”的独到见解,这 在发展中华武术理论上是一大建树。(图1见彩页1)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他与湖北姚志广先生一起成功地抢救了 面临失传的燕青翻子。在70多年前(不确考),燕青翻子在戳脚翻 子的发源地河北曾一度面临失传,数代拳师仅有老谱却无人会练, 自然也难以流传。直到1935年,吴斌楼去南京参加“民国六届运 动会”时,遇见湖北大师级武术选手戳脚翻子传人姚振芳之后代 姚志广先生,他二人在参赛之余,合计了如何抢救燕青翻子的问 题。当时,姚大师只会一趟燕青翻子,却无古谱;而吴大师有古 谱却没有练过——有可能当年魏赞魁在向他传授戳脚翻子时将燕 青翻子拳法遗漏了,只传了古谱。吴斌楼便拿出古谱与姚大师一 起切磋,终于将燕青翻子十八趙套路整理出来,前八趙为八大开, 后十趙为一条龙,从而进一步丰富了戳脚翻子门派拳术的内容。这 一重大贡献,对后来翮子拳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吴斌楼在北京传武授徒,据初步统计共培养了500多名弟子, 其中不乏精通戳脚翻子拳的高手,有的从事武术专业,有的在国 内外有较高声望。但吴大师在北京燕青翻子的传授上却未能了却 他的心愿,这就是:对燕青翻子只传了前八趟八大开和后十趟一 条龙的前两趟就仙逝了,还余一条龙的后八趟没有传下来。笔者 是吴斌楼大师的真传

弟子之一,再续燕青翻子的责任,自然落在 了我辈肩上。根据先师生前亲授和20多年从事武术研究的成果及 教学经验,对照吴先师遗留下来的拳谱和家藏老谱,将燕青翻子 一条龙的后八趟拳术套路整理出来,又进一步完善了燕青翻子十 八趟套路和拳理技法等内容。这就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北腿” 拳中王——燕青翻子》〉一书,也是对吴斌楼先师的一种纪念。

三、燕青翻子的突出特点

燕青翻子分十八趟连环套路,前八趙八大开套路较长,每 趟动作都在50个左右,注重于身法、步法的训练,要求身步相 随;后十趟一条龙套路较短,每趟动作都在30个左右,注重于 手法、腿法的训练,在充实手法、腿法的同时,又特别突出了 吸腰、滚身、肩打、胯撞部位的挤靠打法的训练。另外还内含 了许多明打和暗打,明打是搏手,暗打是摔,其特点是连打带 摔。从而构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拳术体系和训练方法,特点突 出,风格鲜明。

燕青翻子套路舒展大方,严谨连贯,结构合理,突出体现了“以

人为本"。燕青翻子属长拳风格,套路长短适中,环环相扣,连接 有序,变化无穷。它的套路设计及各招各势的演练,都是以人体 结构及生理特征为依据的,都是符合人体的自然规律的。比如翻 子拳理功法中的“内外六合说”,就“说”到了拳法如何符合人体 自然规律的精妙处。内六合是指:“脑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 气合,气与力合,力与筋合,筋与血合”。外六合是指:“背与肩合,

肩与肘合,肘与手合,腰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脚合”。肘手一 伸,即背催肩,肩催肘,肘催手;脚一动,腰催胯,胯催膝,膝催 脚。肩背肘手在上,腰胯膝脚在下,肘膝要对,肩胯要正,背腰 要活。这种“合”,内外相关,互相作用,是科学的,合理的。如 果违背人体自然规律乱练,就会有损人体健康,拳术也就变成妖 术了。

燕青翻子内外兼修,攻防结合,突出体现了 “内壮外勇”。燕

青翻子讲究内练意气、外练形力,要求内练与外练相结合,达到 内壮外勇,攻防有力,这是本拳术之根本。内练不是为了直接技 击,而是强调固本,为技击提供能量。内练的内容很多,如马步 桩功、虎步桩功、扑步桩功、丁步桩功、站桩功、脑意功、呼吸三 步功、内外五行法(见金盾出版社出版的《“北腿”代表拳种一 戳脚拳法》)等。拳诗云:“精养灵根气养神,练功养气见天真。丹 田养成长命宝,万两黄金莫与人”。这就是戳脚翮子拳对内练作用 的总概括。外练主要是指单势招法基本功和十八趙燕青翻子连环 套路的练习,在练拳或技击时,要求手法、眼法、身法、步法、腿 法全面配合,精通整套拳法。内练与外练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尤 其是初学者要首先学习内外兼修的拳理功法,在此基础上,才能 有效地逐步掌握内外练的动作要领。

燕育翻子博大精深,科学实用,突出体现了“三术并重'吴 斌楼先师曾提出:“武术应是技术、医术、艺术三术并重”。这既是 对翻子拳实用价值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未来武术事业发展的厚望。 这里说的“技术”,是指武术演练、竞赛和实战中的搏击技法。具 体到燕青翻子,主要体现在它的单式招法和十八趟连环套路中,技 术精湛,炉火纯青,号称“燕青翻子拳中王”。这里说的“医术”, 是指武术有强身健体之功能,即所谓“经常练武术,不用去药铺”。 通过习练燕青翮子,内壮五脏,外强身躯和四肢,是最佳的体疗 保健。这里说的“艺术”,是指武术本身的可观赏性。燕青翻子的 造型,一招一式的动作,都非常之优美,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韵

味,它可以单独表演或集体表演,也可将其融入到杂技、舞蹈等 形体艺术领域,使其锦上添花,增加美感。总之,“三术并重”的 理念是很有意义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定会在武术等多领域产 生深远影响。武术越发展,“三术并重”之功能就会越明显。

四、习练燕青翻子的基本要求

要崇尚武德这是习练燕青翻子的题中应有之义。学拳是为 了提高

武术技艺,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必须明确,学武术除了 健体防身功能外,主要在于为群众、为社会、为国家和民族做好 事,作贡献,而不能凭武艺恃强凌弱、随意伤人,更不能参与黑、 邪、恶势力团伙去为非作歹。用作自卫时,以制服对方为度,不 要致残致死,如防卫过当,要负法律责任。武友同门之间要团结, 武术门派之间要友爱,所有习武者都要自尊自爱,反对狂妄自大, 反对贬低别的武友,反对眨低别的武术门派,对别人、别门武术 的长处,要“张开大嘴吸进来”,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师徒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弟子尊敬师长,师长教武育人。 在传授武艺时,要将拳谱同时传出,若无拳谱,可根据自会拳脚, 按动作姿势写成拳谱,以流传于后世。这些,都是吴斌楼先师一 贯倡导的。

要勤学苦练燕青翻子的拳术套路比较复杂,难度大,吃功 夫,要想“尽得其术”并非易事,必须脚踏实地勤学苦练、持之 以恒。向书本学习拳理功法是一个重要方面,初学者最好请专业 拳师指导,要学得正规,打牢基础,防止走弯路。在时间上,中 国武林有“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的说法,习练燕青翻子也 不能一蹴而就,要达到精通,没有十年八年功夫是不行的。北京 燕青翻子的开拓者吴斌楼,从师“御翻子”魏赞魁习武达数十年, 后来出道成名。笔者的学武时间也不短,先跟爷爷蔡柯芳习武十 年,后跟吴斌楼大师习武十年,加在一起是二十年时间,才较全

面继承了翻子拳技艺。希望习练者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 持之以恒练下去,定会得到好的回报。

要苦练加巧练“燕青奥妙巧为真”,在勤学苦练的基础上, 也提倡巧练。用“巧”是燕青翻子的一大特色,比如翻子中的“引 手”、“先发后制”、“虚中有实”、“声东击西”、“指上打下”等等, 就属于用“巧”的拳术,它是一种战术,叫“一巧拨千斤”,而不 是使拙劲蛮劲。在竞技比赛或实战中,尤其在双方实力相当的情 况下,谁善于用“巧”,谁就不会受制于人。这种“巧”,多用于两 人以上的对打、散打、搏击术、擒拿术等。这种“巧”,讲起来也 比较抽象,

要从拳术套路中去体悟。这种“巧”,是以扎实的基本 功为前提条件的,而不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要开拓创新武术要发展,寄厚望于新秀。习练燕青翻子,首 要的是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吴斌楼大师不仅力倡开 拓创新,而且在实践中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对传统的拳理功法 并不墨守成规,对一些落后的内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拳术 不拘泥于原型,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不合理或没有特点 的拳术套路能大胆进行修改,使之完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 习的。

第二编燕青翻子的基本拳法

燕青翻子的基本拳法内容丰富,大类有功法、技法,具体的有 手法、腿法、身法等,都是从其连环套路中析解出来的,是传统 练功的基本技能,也是练习燕青翻子的基本功。

一、燕青翻子的功法

这里说的功法,是指翻子门派中的上乘“功夫”,其中包括站 桩、踢桩、打桩、拍木桩、打沙袋、顶头功、金钟罩铁背功等,都 是为提高人体素质的筑基功夫。通过练功,真正达到有指力、掌 力、手力、腕力、臂力、腰力、胯力、膝力、腿力与脚力,诸力配 合,浑身力整,则战无不胜。

燕青翻子的功法分软功、硬功、内功和外功。其中的“软”是 练柔,为阴功;“硬”是练刚,为阳功;“内”练气为主体,“外” 练力是根本。“软”字是不招不架,蓄而待发;“硬”字讲硬攻直 进,突出一个“快”字,有寸劲和爆发力,力发于一点,目的是要 达到无遮拦之意,心里要发泄出一个“狠”字。这就叫内外相随, 软硬兼施。

燕青翻子的功法理论,与戳脚翻子同源,诸如前边提到的《纪 效新书》、《温家教育术》、《功法秘钥》等,主讲功法的专论有“六、

五、四、三论”,即:《内外六合论》、《内外五行论》、《四梢说论》、 《三尖比论》等等。以上这些,笔者已在金盾出版社出版的《“北 腿”代表拳种——截脚拳法》中作过阐述,可供广大燕青翻子拳 爱好者参考。

燕青翻子的技击方法,总体上分为三盘九点:两肩以上至头 部为上盘;两跨以上至两肩为中盘;两胯以下至脚为底盘。上盘 三点是指:点击鼻梁与两耳部至下巴里外索路中盘三点是指:点 击胸膛及左右两肋部;底盘三点是指:点击裆与两胯。一盘分三 点,三盘分九点,即构成了燕青翻子“三盘九点位”的技击要点, 点点击敌要害。其要诀是:“上打鼻梁、中打胸膛、下撩裆,左右 两侧意拿刁”。虽然语言简单,但实用价值却至高至妙。

五手与五脚合,是燕青翻子的技击之本。五手是指:崩、拨、钻、 带、拿;五脚是指:圈、点、插、摆、踢。其中:手的崩,即为拳 崩,要出拳似箭;手的拨,是向左右分拨,为揽缠之法;手的钻,为 舍戏之法;手的带,为抻、挂、打、挑之法;手的拿,屈指如钢钩, 抓似鹰爪,即卡、拿、锁、刁之法。五手刚劲勇猛,巧出妙用,变 化无穷。脚的圈,为扇拍和扣金钟之法;脚的点,是以足尖与脚掌 穿肋之法;脚的插,是以足勾挂斜踢之法;脚的摆,是向左右两侧 疾起速落•,脚的踢,为迎面之术。手的崩与脚的踢合,则为“崩踢”; 手的拨与脚的圈合,则为“拨圈”;手的钻与脚的点合,则为“钻点”; 手的带与脚的摆合,则为“带摆”;手的拿与脚的插合,则为“拿插”。 出手投足上下配合,手为先锋,脚是主帅,拳打六路,脚踢八方,前 后左右上下动作正反相同,阴阳互换,变化无穷。

燕青翻子技法中有三节三随。三节是指:肩节、肘节、手腕。 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腕为梢节。三节运动的关系是:梢节起、 中节随、根节催。三节各有其行,各含其劲。它的技击方法是:梢 节起为打、拿、卡、冲、搅、刁等法;肘节随为仰、拐、压、盖、 拨、横、挑等法;根节催为靠、挤、抖、扛、撞等法。技击时一手 翻三手,三盘翻九手,前翻后,左翻右,上翻下,阴翻阳,虚翻

实,刚翻柔。三节紧密配合,连接有序,前后左右上下,四角八 方相随,同时动作。

十八技是燕青翻子的特色技击技法。即:搂、打、刁、拿、崩、 劈、钻、横、摔、栽、架、搪、封、搬、插、搓、冲、撞。这十八 技法体现在手法、腿法、脚法、身法、步法和眼法的全面配合上。 具体用到腿法上,则注重于提、摆、前、后、点、圈、插、寸八 法。腿之八法各有其妙。腿的技法中还内含脚的技法,如踩、跺、 勾、别、磕、戳等。具体用到手法上,则注重于拳的起、落、崩、 翻、钻、转、横、竖,还含有掌上的劈、扇、拍、挂、撩、推、按、 插、穿、托、撞。具体用到身法上,则注重于折、弯、扭、拧、旋、 翻、撞、挤、靠。具体用到步法上,则注重于步法的正、斜、绕、 进、退、顺、转、插、虚、实。具体用到底踅功夫上,则注重于 跃、扑.滚、翻、踅、蹬、绞.摆、剪、挫(为锁卡之法)。具体 用到腾空跳跃悬飘功夫上,则注重于蹿、蹦、跳、跃、翻、转、闪、 展、腾.挪、躲(为避实就虚)。具体用到眼法上,则是眼随拳行, 手眼身步动作协调一致。

燕青翮子技法有明打、暗打之分。明打是搏手,暗打是摔。其 特点是连打带摔,手脚齐起,脚手并用。练拳或技击时,特别注 重于手、眼、身、腿、步、气法的协调配合,形神兼备,没有过渡 动作,一气呵成。同时强调劲法,突出寸劲、冲劲、沉坠劲、撞劲 和爆发力。劲力由内至外,由柔至刚,刚柔相济,蓄而后发,气 聚于腹,力发于一点,不但勇猛刚劲,更注重于技巧。燕青翻子 中有许多“虚招”、“引手”,即招引对方出手,然后速变突发实招, 体现它的“硬、巧、快、妙、毒、变、刁”的特点。

燕青翮子是闭门拳种,它的一举一动、一进一收,都以“掩” 字当头。要求扣足、扣膝,掩裆、掩肘、掩手,顺肩、合胯,强调 出手先护己。对练、竞赛要这样做,实战中更要注意先护己,这 是燕青翻子技击方法的一条重要原则。

燕青翻子的手法

拳论云:“手者,人之羽翼也。”手法是指练拳或技击时,两 手掌、拳动作合理运用之变化的方法。既要做到双手密切配合,又 要达到巧出妙用、出手不见手、一手变多手之神奇效果。燕青翻 子套路或技击屮讲“十八字”,也叫“十八手法”,即:搂、打、刁、 拿、崩、劈、摔、横、钻、栽、架、搪、封、搬、插、搓、冲、撞。


  1. 搂左膝高提,随 即以左肘带手握拳向下经 膝前向外搂拨,或用拳向 下、向外砸打。还可以自 外向下、向内攉膝搂手挑 打。拳术套路动作有搂膝 拗步冲拳、攉手冲拳等。目 随拳行(图2-1)。

  2. 打即冲拳直打。


诗云:“拳出直打势简便,

不招不架拳向前”。先用一 手做拢扣下压动作拦截对

方,然后用另一拳直臂向 前打出,注重直臂的冲劲, 突出爆发力,力达于一点, 拳眼朝上。目视直拳冲打 方向(图2-2)。

刁手刁为合拿法, 即“顺手刁拿怀中带,一 收一放势相连”。是用于 借力而打力的进击手法。

图片4 图片5图片6

我以手上搂对方攻击之手, 然后翻腕后握对方冲击的 手腕,并迅速向一侧拉带。 要沉肩坠肘,力从内发。随 即起寸腿前踢其小腿胫骨, 落地震脚跺踩其脚面。在 燕青翻子套路中有“刁手 搓滑”的动作,可谓手脚并 用之奇妙也。目视对方(图 2-3)。

  1. 拿手拿为擒缠法, 即“缠法贴身变化劲,缠化 妙意使粘连”。我用反关节 手法擒拿住对方手腕,然 后翻腕下扣,并迅速向下 拉坠,用腿内插外崩撩裆。 要求沉肩、坠肘、坠手。使 用缠法,是指贴身、粘缠对 手,随进随退,变化无穷。 目随手行(图2-4)。


崩拳崩为“虎跳” 势,即“拳崩左右挑打势, 翻滚带砸防护严”。我一手 臂挑开对方冲击之臂,然 后用另一拳自后内旋翻转 向前崩打对方腹部或肋部。 要求出拳由翻转滚变成竖 拳。套路动作有搂膝撞、单 跪腿崩拳、左右挑打、断锁

撞打、裹手炮、抽手滚肋撞等。求腕力,力从内发,发寸劲、撞劲, 突出爆发力,上防下攻。目视崩打方向(图2-5)。

  1. 劈劈打可用掌也 可用拳。诗云:“内有七拳 成绝技,斜劈横崩摔带 缠”。我先用左掌屈肘从面 前向胸外下劈,上右步,随 即用右拳扬臂自上向胸斜 前劈打。要注意臂的劈击 力,劲力由内至外,力达拳


尾,如同皮鞭抽打一般。目 图2-6劈横斜削

视劈打方向(图2-6)。

  1. 摔为反背捶和寸 腿。我先用左拳屈肘向胸 前扒扣拦截,同时上右步,


随即右拳以肘为轴自腰经 左拳背上钻出,然后再向 胸前翻背摔打,拳心朝上,

同时起左腿向前踢击对方 小腿胫骨,故又称“扒打 寸腿”。拳打脚踢,手脚并 用。用拳背摔打,翻背后 还可以用拳尾着力,反向斜劈,由屈而伸,拳砸尾劈如同鞭抽。力 从内发,有弹力。正是:“拳摔翻打变阴阳,上提下滚左右旋”。 目视右拳摔打方向(图2-7)。钻拳钻为翻合之 法。先用右拳经胸前向右 外划圆从肋下翻拳,同时 右脚向前上步,随即左脚 跟上向前上半步,左拳自 腹上抬屈肘向腹前翻腕下 扣,右拳自肋随左步经左 拳背上钻打,拳面朝前,左 拳变掌掩于右肘底。拳论 云:“拳钻之必先翻”。钻 翻不见翻,翻转之劲力讲 内在的含蓄,运用自然。钻 拳时要求两肩伸缩微内 扣,拧腰坐胯,扭腕钻打 与背肩动作要同时完成。 燕青翻子套路动作中的钻 打之法很多,如:攉手扑 步跨虎,攉手斜身炮,蹬 拦朝天炮,鹞子钻天单架 翅等。目视右拳钻打方向 (图 2-9)。栽拳栽为翻钻拳横拳横是以手腕外扭向外斜前方横打。先以左拳屈肘向 胸前扣压外打对方冲击之臂,同时左脚上步,随即右拳心朝上自 胸前出,然后拳眼领先,拳腕外扭向右斜前方横打。诗云“拳横 破竖竖破横,横出直进背催肩”。要求拳腕外扭,拳眼领先,旋身图片7 图片8

摆胯,以腰带两膀向左右 争力同时摆动。目视右拳 横打方向(图2-8)。合之法。先用左掌从外向 胸前拨挑拦截,右拳屈肘 微上抬,然后拳腕内扣,拳 面翻下栽拳打出,随即右

浏览1,46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