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内外兼修的传统自古就有,但真正成熟、完整地提出武术气功 的概念,应当是清代,特别是素被视为内家拳法的形意拳、太极拳、八卦 掌,尽管有的学者认为这些拳派始源甚早,但确信的传承历史还是在清代 康乾以后。
另一派学者则认为是元末明初武当道人张三丰所 创,宋志坚、于志钧合著之《太极拳源流考订》一书, 以杨派太极拳的祖师口碑相传和史料、拳理考订太极 拳非“陈家拳”,更不是陈王廷所独创。论证翔实,其 尊称三丰为祖师。从太极拳的博大精微、技道成熟看, 其始源可能更早。研究清代武术史,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内家拳”与“外家拳”的问题。 这一切都是由于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在《南雷文集》中那篇“王征南墓志 铭”,这里不只第一次提出了 “内家拳法”,而且讲了一个神奇的故事:“少 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 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随后又讲了一个张三丰夜梦玄帝授之拳 法的神奇故事。张三丰这个被神仙化了的人物,不只被奉为内家拳法的创始 者,而且亦被奉为武当派的始祖、太极拳的创始人。2。世纪中叶,却有人否 定此说,并认为张三丰不一定真有其人,但这并不影响内家拳在这个时期趋 于成熟的事实。这样,自然产生了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区别。所谓内家拳就是 “以静制动”的拳术。今天内家拳术的代表者是太极拳,关于太极拳的源起 有着不同的说法,一派认为是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所创,是在戚继光的
《拳经》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这派学者认为是清康熙时 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早年做过地方小武官,家道 殷实,“年老仍好武,取《拳经》三十二势中的二十九 势,又吸收民间拳术的某些动作,编成新长拳一百单八 势,又采取《拳经》的理论和歌诀,编成《拳经总歌》 和《长拳谱》。此外,还编了一套’十三势’,这些合在 一起,称为’陈家拳’。至乾隆时,山西人王宗岳习’陈 家拳’,著《太极拳论》和《阴符枪谱》等书。从此’陈 家拳’始有’太极拳’之名”。®
所谓“外家”拳,是以少 林寺拳法为代表的拳术,长 期以来有此拳系尊天竺僧人 达摩为祖师。把少林寺拳法 称为外家,只是由于它长于 搏击,其实少林寺拳法极重 内功,“武术气功”的说法,就 是首由少林派拳术提出的, 其禅武结合更使其心性修炼 上达到新的境界。
气功是中国医学体疗最 早的方法,以吐纳导引等名 称传承已久,它与武术同样
始源古老。近世兴起的“气功” 一词,首先是由少林派 武术著作提出的。1903年上海《天锋报》副刊发表了 传抄本《少林宗法》,其第一章即为“气功阐微”,开宗 明义指出:“气功之说有二,一养气,一练气。”这与传 统医学养生术有其一致之处,亦有其不同之处。所谓养 气,就是静养,虚静松守,此与医学气功一样。所谓练 气,就是武术的各种桩功,在静止负荷中,做消耗极大 的练气增力之功。《少林宗法》始于何时,不得而知,《郑 ①见《少林拳术 板桥笔记》中有时人魏子兆"遇少林寺僧,授以练气运 神之诀,魏习之数年,周身坚硬如铁”的记载,可见清 代少林寺武僧已将武术与气功融为一体。《少林宗法》 的这一观点对武术影响甚大,尊我斋主人的《少林拳术 秘诀》、吴图南的《国术概论》都全文引叙了这个观点。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清代武术这种内外 兼修的追求,才使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这些内功为 主的拳术盛于一时,不懂内功、单凭血气之勇素被方家 目为“乡曲里巷中之下乘拳师所为,正所谓野狐禅门外 汉一流,何足语于上乘之神妙技术乎”叫武术受中华
医学养生理论指导,形成独特的 武术内功理论,反过来给传统医 学以影响,使这两种东方文明,一 是救死扶伤,一是争斗决胜的文 化,在哲学上统一起来,成为东方 人体文化。
内外兼修,是武术追求的境 界。《少林拳术秘诀》云:“盖以外 功之练习,乃肉体筋骨所有事,而 内功之修养,实生命精神所皈依。
离而二之,则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 则为神功极致。”
正是这种内功的无限追求,使中 国武学的超越意识极强,技击与养生 融为一体,又使历代武者,不以血气方 刚为高明,而追求内功精湛,为神奇武 功,提供了无限的信念。所谓内功到 家,则可“目透重壁、鼻嗅天香、耳闻 蚁斗、口吐碧火、舌缔青莲、声震苍天、 手破崖壁、足踏波面、气结霞雾”。这 貌似神话的异功奇能为武术文艺特别 是武侠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滋 养和驰幻入圣的想象力的基础,这也 是清代武术的特点之一
时代的《司马法》中,就有“长 兵”、“短兵”的分法,并以兵器的长短,确定其战术的要求,“长兵以卫,短 兵以守”。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介绍当时流行拳法时,有长拳、短打的 说法;介绍拳技时则使用了打(张伯敬之打)、踢(李半天之腿)、跌(千跌 张之跌)、拿(鹰爪王之拿)四种技法的概念。清初黄宗羲又提出了内家拳、 外家拳的分类概念。为了说明南方与北方武术的特点,也有“南拳、北腿” 的俗谚,但这一切都是不准确的。
武术发展至今,内容极为丰富,流派之多不胜枚举,一般人习惯的有武
当派、少林派、峨嵋派、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南拳等。如果抛开这些
门派,按照中国武术研究院所编的《武术之光》的分法,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如腿功、腰功、肩功、桩功和各种单势练
习,它们既是套路运动和对抗运动的基础,又可长期单独练习。
第二类是套路运动,这是目前武术的主要内容。套路运动是按照一定的
规律和要求把许多动作编排成套来练习。套路运动分为四个部分:
(-)拳术
包括长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逋臂拳、劈挂拳、戳脚、 翻子拳、象形拳、地躺拳等百余种拳术。现代长拳吸取了查、华、炮、红等 长拳型传统拳的精髓,把长拳类型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平衡、 跳跃等基本动作规范化,按照长拳运动方法编成包括窜蹦跳跃、闪展腾挪和 起伏转折在内的各种套路,舒展大方,刚柔相济,进疾退速,节奏明快。
南拳是流传于我国南方各地拳术的总称。南拳拳势刚劲猛烈,步法稳固 扎实;以象为势,以意为神;硬桥硬弓,稳扎稳打;发劲刚猛,吐气发声, 威武雄壮,气势磅礴。南拳演练时,体刚劲粗,运气鼓劲,并发出“嘻、喝、 哗、呐”等声,助威助势,助劲力,助形象,给人以“呼喝则风云变色,开 拳则山岳崩溃”之感。
太极拳是将古典哲理融入 传统拳理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拳 法。太极拳的特点是静心用 意,以意导形,呼吸自然,动 作圆活连贯,上下相随,一动 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演 练太极拳时,要求动作气势如 江河滔滔不绝,周身处处轻 灵,处处活泼,迈步如猫行,一 羽不能加,蝇不能落。
器械
包括短器械,如刀、剑等;长 器械,如棍、枪等;双器械,如双 刀、双剑等;软器械,如九节鞭、三 节棍、双手挝等。
刀术的特点是勇猛快速、气势 逼人,刚劲有力。演练单刀时,一手 执刀,另一手配合刀法变化做出各 种伸缩、开合、缠裹动作,以助刀势。 单刀刀法主要有:劈、砍、撩、扎、 挂、斩、刺、扫、架以及腕花和背花。
剑属双刃短兵,素有“百刃之 君”的美称。剑术的特点是轻快、敏 捷、潇洒、飘逸、灵活多变,故有 “剑如飞凤”、“剑似游龙”之说。剑 法多以击、刺、格、洗、劈、砍、撩、 捷、抽、带、崩、点为主。
棍为无刃长兵,素有“百兵之 祖”之称。演练棍时要求手臂圆熟, 身棍合一,力透棍尖,风声雷动。所 谓“棍打一大片”,就是指舞棍时勇 猛有力,快速爆烈。常见棍法有劈、 抡、戳、挂、崩、点、扫、穿、拦、 架、砸、云等。
枪,是古代四大兵器之一,誉 称“百兵之王”。枪法以扎为主,拦、 拿为辅,扎枪要平正迅速,直出直 入,力达枪尖,故有“枪扎一线”之
说。枪法还有崩、点、穿、圈、挑、 拨等。枪的演练和使用,变幻莫测, 神化无穷,动若雷霆,势若游龙,节 奏明畅,气势磅礴。
对练
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和徒 手与器械对练。如对拳、对擒拿、单 刀对枪、空手夺刀等。
(四) 集体项目
各种六人或六人以上的徒手或 持器械的集体演练。如集体基本 功、集体剑、集体鞭等。
第三类是对抗项目o对抗项目 是两人互为对手,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武术中的攻防方法进行实战性的搏 斗运动。如散手、推手、短兵、长兵等。从1979年起,我国开始进行试验 性的散手比赛,1989年列入正式比赛项目。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蕴和魅力
中国武术叶茂根深,万泉竞流,而且生生不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 株古树新花正在为世界人民所接受。
武术正走向世界,除了它作为运动会的竞赛项目以外,更重要的是它将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越来越广泛地深入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中。
日本著名歌星、太极拳家蒙田吉乘先生在回答记者的向题“太极对您来
说占有什么位置”时说:“如果用公式来表示的话,就 是太极=音乐=生活。也就是说,太极拳对我来说,既 是健身术,又是探索和锻炼自己本质的手段”。日本不 少太极拳爱好者是把太极拳视为一种“道”,一种体现 人生智慧的“道”来认识的,有的甚至奉为一种宗教。® 早在两百年前法国传教士就从广东把“功夫”这个 名词移植到欧洲。20世纪70年代,“功夫”二字已经 为全世界所共知,并且和中国联系起来。“功夫”,实际 就是中国武术。30年代甚至有人说,要知中国人就要 知武术。1988年,苏联建立了武术中心。这个中心不 只吸收运动员参加,而且吸收了汉学家、医学家、心理 学家和社会学家参加。武术中心负责人在致中国武术 研究院的信中说:“我们之所以兴办这个中心,首先是 因为现在苏联人对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武术的兴 趣挺大,并且这种兴趣有一浪高一浪的趋势。我们的 核心任务是根据苏联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在学习和研 究中国武术史、技术动作要 领和基本原则以及有关的传 统哲学的基础上习练和推广 武术。” ®
中国武术在原联邦德国 也被广泛接受。他们也是把 武术当做一种中国文化吸取 的。为了交流,他们出版了专 门刊物《武术与哲学》。在法 国,中国武术也受到广泛爱 好。他们并没有把武术当做 一种单纯的体育运动,而是
看做一种中国文化。美国也是这样,纽约建立了 “现代武术”学校。它的创 始人组团到中国嵩山少林寺学习。在谈到来中国学习的目的时,他说要“下 决心带一部分学生来到中国、以便帮助他们寻找真正的武术传统、文化、哲 学和精神”。他对这次来华学习的估价是:“赋予了我更多的智慧,完善了我 的人生。”
中国武术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不仅因为它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而且因为 它有着浓重的文化内蕴。理解中国武术,必须理解中国文化。
国传统武术素来有“起于《易》、成于医、附于兵、扬于艺”的说, 《易》即中华哲学的元典《易经》,中国武术与传统哲学的亲密关系,不言而喻。
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重视生命
中国哲学有很多特点,但根本的特点是对生命的重视。正如牟宗三在其 《中国哲学的特质》一书所指出的:“它(中国哲学)是以生命为中心,由此 展开他们的教训、智慧、学问和修行。这是独立的一套,很难吞没消极于西 方式的独立哲学中,亦很难吞没消极于西方式的独立宗教中”又进一步说 道,“中国哲学的中心是所谓儒、释、道三教……而三教都是’生命的学问’”。 武术和东方养生文化的显著特征就是以修炼身心,重视个人生命体验,因此 自然与这种生命哲学水乳交融。
其实以东方人体文化学的观点看,正是武术、舞蹈、养生文化这些人体 的修炼、体悟,才产生了中国哲学的生命文化特征。
儒道两家的哲学是以易学和《道德经》为基础的,这两家哲学实际都是 一种从人体文化感悟而创造的生命哲学。这里所谓“生命哲学”不是指关于 生命的哲学,而是以人体生命的体验和对生命的理解来看待宇宙人生的哲 学。易学包括《周易》以及后世对它的研究、发挥而形成的全部知识与学说。 易学吸收先秦诸子的思想精华,对中医学和中华养生学的影响至深;老子至 今被奉为中国养生学的鼻祖。易学和老子都把宇宙看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认为人和客观世界是统一的,依对人自身的认识来理解自然界,同时也按照 对自然界的认识来理解人自身。偏重向内的思考和重视自我体验,把对人自 身的了解和体悟感受融入于自然界。当对自然界进行考察时,也往往是依据 人对自然变化的体验做出判断。《系辞下传》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 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传》的作者认为, 八卦是对“万物之情”即宇宙本质的把握,八卦的获得来自“近取诸身,远 取诸物”,这说明作为主体的“身”和作为客体的“物”是一致的,都受八
卦规律的支配,而从认识次序上一般应是由近及远,即由自身而至天地鸟兽 植物。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宇宙万物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存在,都应按照 正常的生命历程那样生存和演进,以体悟自身而认识宇宙就形成了生命哲 学,而这种生命哲学自然对武术这种独特的生命文化现象影响至深。这种哲 学肇始于原始人类万物有灵观,中国的生命哲学源于人体文化,又大大促进 了东方人体文化包括武术、舞蹈和养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道德互依,淳德全道。从老子《道德经》至《周易》、《黄帝内经》,都 明确指出道与德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与今天的道德之意不同。“道” 是指宇宙的根本规律,德是人们努力修持自己认识和践履这一根本规律的行 为。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真正完全按照宇宙大化规律生活,就是淳德全道的 人,就是《黄帝内经》所称赞的“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方之外”的真人。 “道”有价值属性是中国哲学道德一体鲜活生动的根源,是原始先民由体悟 获得的天(宇宙)、地(地球)、生(生物)、人一•体的观念的升华,这一龙 种般的智慧之见,曾经被人们视为原始浑沌之见,与科学精神相悖,然而从 20世纪后叶,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了天、地、生、人的深刻关 系,科学界有了天、地、生、人巨系统的新学说,世界上不少科学家对中国 生命哲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正是这种天地生人共一母的根本认识,中国哲学 强调知行一致、天人合一。
武术与“知行一致"、“天人合一"
所谓“知行一致”,就是要求认识宇宙人生的大问题,首先要从自己的 身心实践入手。先在身心经验上切实体察,而得到一种了悟;了悟所至,又 验之以实践。这种知行一致的哲学观念,自然要被以搏击攻防为内容、以研 究最佳运力用智的武术技击引为其理论的指导原则。知行分离是学不了武的。
天人合一观对中国武术的影响至深。“天道与人道本是一道”这种观念,
形成了武术师法造化、师法自然的鲜明特征。各种象形取意的拳种和拳式, 都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在这一哲学观念指导下发展起来的。“象形”就是以人 体动作模拟客观事物的形象,既可是飞禽走兽、花木鱼虫等生物,亦可是云 雷湖海、山川金石。“取意”则是指象形中所含蕴的意义。中国武术和舞蹈 都有象形而取意的悠久传统和丰富遗珍,当然象形拳法的出现还有图腾崇拜 的遗存、仿生学的萌发和动物文化观的影响等诸种因素,但作为哲学基础, 天人合一观却是根本的。
中国哲学与武术关系最为密切的恐怕是《易经》以及后来发挥《易经》 思想的《易传》了。阴阳五行、八卦生化的哲学观念,被武术家用来作为拳 理哲理的依据,浑圆的天、空Y蒙无垠的天象都反应在拳技理论中。
各派拳论都开宗明义宣 布自己拳派的依据,不少拳 派以天人合一观为指导。《周 易•系辞》云:“蓍之德,圆 而神。”《峨媚十二桩》、《天 地桩合诀》称:“象天法地, 圆空法生,大小开合,唯妙 于心。”对圆的认识和运用, 既是动作的必然,又是中华 先民们骋目遥望所观测到的 天的形象。在这浩渺空冥的 穹窿中,又得到空的感受,斗 转星移、日升月降、风雨潮汐,此中又蕴含着多少玄妙莫测的奥秘和取之不 尽的启示!人生于天与地之中,“求圆占中”的哲理,也是太极拳、八卦掌 等拳派遵循的技法运动原理。
《罗汉行功全谱》这部被视为少林秘典的武学书籍,在序言中道:“彼夫 和风细雨,与雷霆而俱;长养滋培,复肃杀以为心,是天地之不能有文而无 武也,而人又乌可弗讲耶!且夫行功短打,其道亦非浅鲜者,以乾坤交以离
坎,既济未济,天地空位,水火相射,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悉会于行功 短打之内,是又武备而兼文事者也。”这里除以天地自然论证文武必须兼备 夕卜,则以山川风雷等自然变化来作武术技击变化之依据,把《周易》释自然 诸现象之卦理对应之,既体现了 “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又显示了 少林派以易理析拳理的宗旨。太极传人之一,宋代程现有《四性归原歌》, 指出人、我、物、天四者相通,从“天人合一”说明太极原理,可谓清人太 极拳论的起始。
中国武术以人体应宇宙,这是最大的象形取意,所谓天有三宝日、月、 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即是此意。象形取意,其 所象之范围至大至微,大可以是雷电山岳,小可以是飞禽虫蚁,甚至想象中 的神佛异物。如龙,就在中国武术多种拳法和器械中被用来象形取意。
武术与阴阳辩证观
武术要求“动静相生”、“刚柔互补”、“快慢相间”、“后发先至”等,这 都是以阴阳辩证观念为指导的。正如武术的同人所说的,不懂阴阳则不懂中 国武术。
阴阳相依、相系、不离是《易经》的基本思想。《易•系辞》中的“一 阴一阳之谓道”,揭示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相互作用的变化发展规律。“阴阳不 测之谓神”,动、静之间,冈V、柔之变,以及虚实、开合、进退、起伏、攻 守、内外、显藏、始终等等,都是在阴阳互补中产生的。早在先秦时代的剑 道和拳技中已经运用了阴阳观念。越女论剑时说:“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 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守战之道,内实精 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 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 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庄子•人间世》
谓:“且以斗力者,始乎阳,常 卒乎阴,泰至而多奇巧也。”阴 阳之道构成了中国武术独具风 采、变化丰富却又架构清晰的 辩证模式。至清代王宗岳《太 极拳论》则开宗明义,在拳理 和实践中充分体现了这种阴阳 辩证的精神。太极拳的基本拳 理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太极 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 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 合的阴阳变化,是太极拳功夫 的基础,只有明白了 “静中触 动动犹静”,“劲由内换,收便
是合,放即是开……开中有合”的道理,即掌握了 “阴阳不测”之功,才能 做到“因敌变化亦神奇”。
形意拳的理论亦构筑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其最古老的拳论《九要论》 明确说:
论捶,而必兼论气。夫气主于一,实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 也,呼吸即阴阳也,阴阳即清浊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吸 则阴,呼则阳,静者阴,动者阳,上升为阳,下降为阴,盖阴气上升 而为阳,阳气下降而为阴,阴气上行而为阳,阴气下行而为阴,此阴 阳之分也。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气上升,浊 气下降,清者为阳,浊者为阴,要者阳以滋阴,阴以滋阳,统言为气, 分言为阴阳,气不能无阴阳,即人不能无动静,口不能无呼吸,鼻不 能无出入;乃对待循环者,然则气分为二,实主于一,学贵神通,情 勿谬执。
形意拳以五拳为主,其“捶论”,实为拳论之重要 内容,这里的阴阳相应观念极为清楚。近人姜容樵的 “形意拳两仪歌”亦说:“鹰熊意志,取法为拳。阴阳暗 合,形意之源。”
八卦掌以易理析拳理,以走圆转圈为主要形态,故 先师董海川有“走为百练之祖”之教,而走中步步都要 阴阳俱合,形神兼备,内外浑一,刚柔、前后、虚实、 显藏,都有相反相成的阴阳离合之要求。八卦掌有“八 转”之说,这八转亦皆寓阴阳之意,“滚转之转为阳转, 钻转之转为阴转;挣转之转为阳转,裹转之转为阴转; 按转之转为阳转,弹转之转为阴转;坐转之转为阳转, 顶转之转为阴转”。
来阴破之妙。若不明阴阳,则无变化之妙,而有呆钝之嫌。先贤曰:’敌未 交手,便知胜败’,乃明阴阳之理也。”把阴阳离合转化看成技巧的根本大法。 其实从《周易》哲理至后世东方哲人一再阐发的阴阳之道,就是变化之道,辩 证之道。武谚中的“柔中有刚攻不破,刚中有柔力无边”正是反映了阴阳相 济的辩证态势。“彼静我乱,彼乱我静,静中有乱,乱中有静”亦是此理。总 而言之,中国武术的各种拳派、拳路和器械套路攻防击技,都自觉地贯串着 虚实、刚柔、快慢、动静等阴阳对立统一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哲理。正 由此,笔者才认为武术是中华元文化最生动的载体。少林拳术的理论,也是在阴阳学说指导下构筑的。 《少林寺短打身法统宗拳谱》在论“立身立足之法”时 说:“人一身伫立之间,须配合阴阳,方知阴来阳破,阳
来阴破之妙。若不明阴阳,则无变化之妙,而有呆钝之嫌。先贤曰:’敌未 交手,便知胜败’,乃明阴阳之理也。”把阴阳离合转化看成技巧的根本大法。 其实从《周易》哲理至后世东方哲人一再阐发的阴阳之道,就是变化之道,辩 证之道。武谚中的“柔中有刚攻不破,刚中有柔力无边”正是反映了阴阳相 济的辩证态势。“彼静我乱,彼乱我静,静中有乱,乱中有静”亦是此理。总 而言之,中国武术的各种拳派、拳路和器械套路攻防击技,都自觉地贯串着 虚实、刚柔、快慢、动静等阴阳对立统一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哲理。正 由此,笔者才认为武术是中华元文化最生动的载体。
武术与“五行生克"、“八圭卜生化”
同阴阳学说一样,五行学说也是我国古代智者对世界和自然规律性认识 的总结。殷商末年成书的《尚书•洪范》即有五行记载:“一曰水,二曰火, 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国语》亦云:“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把千变万化的大
千世界,以五种原素的属性,分类归纳,并从中找出相生相克的规律,这是 很深刻的。所谓相生,即相互促进、相互滋生滋养之意,这也是古代哲学家 对自然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 金、金生水、水生木,周而复始,生生不已。所谓相克,即互相抑制、相互 制约。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亦 是循环往复。阴阳离合观念与五行观念为阴阳五行学说,对古代医学、天文、 历数等都有着巨大影响,至今中医脏象学说仍以五行生克为指导。
形意拳的拳理,以五行学说为 技击理论指导,最为典型。形意拳 在中国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传 说此拳为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所创。 虽史家考证,找不到确凿史据,但 形意拳确实有过“岳氏意拳”的古 称,而考查岳飞的武功和史迹,也 确实可以间接找到些影像。
形意拳史有据可查的一世传人 姬龙凤精于枪法,而有“化枪法为 拳法”的记载,而历史上的岳飞是 善使枪术的。《宋史•岳飞传》说岳 飞曾“左夹弓,右运矛,横冲其阵, 贼乱,大败之”。《宋史纪事本末》亦 曰:“飞单骑丈八铁枪,刺杀其黑风大王,金人退走。”说岳飞化枪法为拳术 顺理成章。从更深层次上看,形意拳“夫一本者,心意之灵也……六合者, 心与意合……”心意六合拳也是形意拳早期名称之一,而岳飞在用兵论战上 尤其重视心意的作用。《宋史•岳飞传》载:“飞曰:’阵而后战,兵法之常。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近代武术学家徐哲东更进而认为内家拳种均与岳飞 有着思想联系:“盖太极之术,深微而无不包,然亦含浑不易晓解。其流而
为八卦、形意,则各有所明。八卦以巧取胜,如岳家之施治,确实又有好的病例。但此五拳各练相应脏腑就有些机械或形而上学 To五行拳之间,又据五行相生的道理,提出劈拳生钻拳、钻拳生崩拳、 崩拳生炮拳、炮拳生横拳、横拳生劈拳,循环不已。因脾为土,土生万物, 横拳是起手之拳,故又从五行观念讲,横拳为其他四拳之母,故横拳能生 其他四拳,此亦合中医补土派的理论。五行相生相克简单的 事物可以找到例子,但套 用千变万化的宇宙万物, 有些就过于简单了。但中 医脏象学说,根据五行相 生相克的关系,对各脏腑 和相应窍位的疾病,辩证派更有直接以五行命名的“五行拳”。从五行拳的发源 来看,就是根据五行及五行生克的学说创编出了劈、 崩、钻、炮、横五拳,同时根据中医脏象学说把人体五 脏的心、肝、脾、肺、肾以及五官的目、耳、鼻、舌、 人中等,与五行拳相互匹配,从而形成了形意五行拳内 与五脏相合、外与五官相配的独具特色的拳派理论。具 体地说五行与五拳、五脏、五官相配的顺序是:金在身 为肺,在拳为劈拳,在五官为鼻(鼻为肺之窍);木在 身为肝,在拳为崩拳,在五官为目(目为肝之窍);水 在身为肾,在拳为钻拳,在五官为耳(耳为肾之窍); 火在身为心,在拳为炮拳,在五官为舌(舌为心之窍); 土在身为脾,在拳为横拳,在五官为人中(人中通脾)。 正是由于五拳分主各脏象,因而形意五行拳的健身理 论中就有所谓:劈拳主练肺,崩拳主强肝,钻拳主通肾, 炮拳主壮心,横拳主健脾;劈拳顺则肺气充,崩拳顺则 肝气舒,钻拳顺则肾气足, 炮拳顺则心气壮,横拳顺 则脾气健的说法。
八卦生化是古人解释宇宙万物的一种方法,古人通过象征天、地、雷、 凤、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的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 兑,来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揭示宇宙和生命的规律以及阴阳消长变化的细 微过程,以八个阶段及由八八相叠产生的六十四卦的形式,更全面更深入地 表现了万物生化过程。武术本是瞬时可变的人体技艺,过分机械规定生克实与其“运用之妙 存于一心”之教相违,但如果不做生硬理解,了解五拳与五行、五脏及五 官的关系,也是认识武术与东方哲理、医理的一个途径。形意五行拳强调 五拳与五行、五脏、五官与外象之五形,既生动可解,又寓养生健体于技 击之中,实在是中国武术精神的完美体现。下列表以示五行生克与五行、 五脏、六腑、五官与五形等等的关系,一目了然。虽有牵强之处,却独有 哲趣。
“八卦”每一方的图案为一卦,即一种卦象,四正四隅,均衡排列,以 象征八个自然现象和八个方向,并对应于人世和宇宙一切事物。
卦即是挂,意思是犹如悬挂之物象,给人以启示。“八卦”的每…卦象
都是由三画组成,画又称爻,一画叫做一爻。爻者效 也”气爻是效法自然界中的某些现象抽象出来的符号。 邛日卦奇,阴卦偶”气 分别以奇数“——”代表阳,称 阳爻,偶数“一―”代表阴,称阴爻。“八卦”首先用
八卦掌在其掌法和技击原理中巧妙运用八卦相荡、 奇正相生、阴阳转化规律,制定步法、掌法、身法的要 则,转掌始由乾位,达于坤位变,在其走圆旋转中,始 终脚踏八卦,环顾八方,左右互换,阴阳相易。八经卦 为基础,创立八卦掌的基础八掌,并分别像动物之形而 取其神意,与八八六十四卦相应,又演化出六十四路掌艮、坤八种卦象,《周易》称之为“经卦”,两经卦相重 叠组成一种新卦象,《周易》称之为别卦,共得六十四卦。 “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变在其中矣”。③八卦的哲理也是 武术的重要理论依据,最典型的拳种就是八卦掌。
“先天八卦图”,亦称“伏羲八卦图”,南乾北坤,东离西坎,如下图所 示,如果将其八边形变为正四边形,则可见其上、下、左、右和斜的阴阳属 性都是对应而且对称的,充分显示了这些对立状态的阴阳属性的平衡,展示 了阴阳始终是矛盾双方统一于一体的宇宙规律。
“后天八卦图”亦称“文王八卦图”。此图为宋人据《易经》内容而绘制。 顺时针方向,震东、离南、兑西、坎北,各代表春夏秋冬四季。八卦掌派中 的先天八卦掌,循先天图而转,步法有八方趟泥之式,象大禹王之“禹步”, 有“鸡行步”、“趟泥步”等;后天八卦掌以后天图为则,起于西北乾位,终 于西南坤位,步法有三角八方雕旋之式,即所谓“鹤行步”、“雕旋掌”。
这两图乾坤虽易位,而坎离始终相对,水火相济是八卦掌纳导引养生于 技击的健身原理。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而达到上下相通,百脉顺畅,进而 练气练神,收强身养生之功,实与道家内丹功理论是一致的。只是它以动制 静,在走转中导气入海,还丹补胸,以象形取意,获养生健体之效。拳谚所 谓:“行走如龙,回转如猴,换势似鹰,沉若虎坐。”田回更以八形之动喻八 掌运动特点:“大蟒急行穿林,怪狮摆头,黑熊反背,白蛇吐芯,野马惊走, 猿猴守物,大鹏旋飞落地之势”,可谓形象而生动。卦蛇形顺势掌、离卦鸥形卧步掌、震卦龙形平托掌、艮 卦熊形背身掌、巽卦凤形风轮掌、兑卦猴形抱头掌;而 田回所著之《阴阳八卦掌》则以蟒形掌为首,顺序是按 形掌、马形掌、猴形掌、鹏形掌等。但不管哪一派,都讲 八方、八位、八掌型。其掌型分别为仰、俯、竖、抱、劈、 撩、穿、挑。八卦掌以八卦卦象比喻人体躯肢:头比乾, 乾卦属天,高耸正直,睥睨万物。膝脚比坤,坤卦属地,
为坎,后天八卦掌为离,后天八卦掌包括先天八卦掌。是以“坎、离二卦的 坎离相合,水火相济,代表了其余六卦的相互搭配”。项背比艮,艮卦属山, 含胸能空,背覆能实,屈伸自如,开合紧凑。臀比震,震卦属雷,下实上虚, 收敛坚沉。手比巽,巽卦属风,顺逆起伏,应变灵活。肩比兑,兑卦属泽, 垂肩坠肘,刚柔从容。这种类比只是取大体精神,并不拘泥,老师传授亦不 拘于此。但八卦掌根据八卦学说中先天与后天八卦的排列,亦各有所循。本的功法。田回所谓先天八卦掌
浏览1,09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