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本书而言,我们所论述的燕赵文化从时空上来看,包括从古至今 在燕赵大地上发生的一切文化现象。即包括先秦原生态的燕赵文化,如, 远古时期,“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就在燕山脚下留下了历史文化遗 迹。原始社会晚期,黄帝部落由渭水流域迁徙至今河北省西北部。《史 记》记载的黄帝与炎帝的“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均 发生在燕赵大地。对此,张京华较早提出:“燕赵区域文化的风格特征在 战国时期发展成熟,趋于定型,但是燕赵文化的发端则远在战国之前, 别有源头。”®同时,又包括两周以前的燕赵文化、秦汉以后衍化的燕赵 文化,甚至正在发展、发生的燕赵文化。
就地域而言,“燕赵”是历史地域名称,顾名思义,是古代毗连的燕 国和赵国疆域的合称。历史上的行政区划不断变动,很难用现今的行政 区划完全准确地对应。故今之燕赵有不同的指向。如张京华认为:“燕赵 区域的主体是南以黄河为界、东以大海为界、西以太行山为界、北以燕 山山脉为界这样一个四至范围。在地质上,这里是一片平原,属华北大 平原的北部,也可以独立地称作河北平原。”陈旭霞认为:“燕赵”作为 一个地域概念,在历史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燕赵”,泛指北 起阴山南麓,南达黄河,西至太行山,东临渤海,包括今河北、北京、
- 周文夫等:《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在我省和谐文化及经济建设中的现实意义》,《河北日 报》2007年7月24日
- 张京华:《燕赵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天津、辽宁、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以及山西北部、山东、河南的部分地 区。狭义的“燕赵”,指今天的河北省。由于今天的河北在战国时分属 燕、赵、中山以及魏、齐等国,其中以燕、赵最为著名,所以河北有燕 赵之称®。
《燕赵文志》提到:
燕赵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就其在全国地位而言,经历过 三次大的变化。
战国时期,燕赵是指战国七雄中的燕国和赵国。燕赵两国 的疆域范围,大致是北起阴山南麓,西至太行山,南抵古黄河,
东临大海。在这样一个大的范围内,包括今河北省、北京市、 天津市、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和山西省北部地区。
从秦至唐,位于北方的燕赵,成为奠都长安、洛阳的统一 王朝管辖下的北方郡县。
从辽代设五京,改幽州为南京,以幽云十六州的南部为界与 北宋对峙,燕赵分成南北两部分。金灭辽,继而灭北宋,统一了 中国比方,以辽南京为中都。元明清三朝均奠都北京,燕赵的大 部分区域划为“腹里”和“直隶”,成为京师外围、畿辅重地®。
蒋宝德主编的《中国地域文化》(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和 陈金川主编的《地缘中国——区域文化精神与国民地域性格》(中国档案 出版社,1998年版)都对燕赵文化这一独特而重要的区域文化进行了考 察和分析。2000年,沈长云等在其撰写的《赵国史稿》(中华书局出版) 中对赵国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这为后来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
- 陈旭霞:《燕赵文化脉理探析》,《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3期。
- 中国文化通志编委员会:《燕赵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较好的基础。2003年,孙继民等主编的《先秦两汉赵文化研究》(方志 出版社出版)和辛彦怀等主编的《赵文化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 先后出版,进一步推进了赵文化的研究。2001年,王彩梅出版了《燕国 简史》(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对燕国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梳理。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有关燕文化研究的著作多达五部:即《燕秦 文化研究》(陈平著,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燕文化》(杨玉生等编 著,方志出版社2005年版)、《东北文化与幽燕文明》(郭大顺等著,江 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燕国史稿》(彭华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年版)与《北京幽燕文化研究》(群言出版社2006年版)。近年来,从研 究区域特色文化、构建区域人文精神人手,来寻求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 思路,已在政界、工商和文化界成为一个共识。这也正是当下燕赵文化 研究热潮下的一种驱动力所在。
侯廷生则指出:“ ‘燕赵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这里的燕赵,代指 河北,因此燕赵文化等同于河北文化,它没有断代的时间概念,是指现 今的河北自古至今的文化,又包括至今留存的文化内容,而不是特指某 一历史阶段的文化。”®陈旭霞强调:“燕赵文化主要是指以河北地域为 依托,渊源于历史上人与自然及其由人们之间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特定的 生活结构体系,即河北大地上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 生活方式的总称。”®并且随着北京建都,天津被划分直辖市,分别建立 了京都文化、天津文化后,燕赵文化就成了河北地域文化的代名词。鉴 于此,本书所指的燕赵文化以古今河北文化为研究对象。
三、燕赵武术文化
从武术发展史可以看出武术地域文化特征和传统。如,北方民族
- 侯廷生等:《赵文化、燕赵文化等概念的文化边界辨析》,《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
- 陈旭霞:《燕赵文化脉理探析》,《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3期。
“好气任侠”、“民风彪桿”,山东之地“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有 “拳兴于齐”之说。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武术,长于腿法,架式大, 节奏快,多窜奔跳跃。北派拳术需要场地较大,有“拳打四方”的说法。 长江以南地区流行的武术手法多,桩步稳,拳势激烈,并常以发声吐气 协助动作发劲,需要场地较小,素有“拳打卧牛之地”的说法。因此又 有“南拳北腿,东枪西棍”之武术谚语®。
近代关于地域武术文化方面的研究著述首推唐豪的《少林武当考》 和《少林拳术秘诀考证》以及徐震的《国术论略》。1983年至1986年的 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开掘了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新篇章:
在各级体委武术挖整组的积极参与下,动员了全国8 000 余名专职武术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耗资100多万元,开展了 我国武术发展史上空前的“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
工作。经过3年努力,初步查明流传各地的“源流有序、拳理 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129个;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编写的各拳种理论、技术和传播、发展的典籍《拳械录》
和《武术史志》等651万多字;录制70岁以上老拳师拳艺 395. 5小时③。
在此基础之上,相继出版或形成了一系列成果,如《四川武术大 全》、《浙江武术拳械录》、《河北武术拳械录》等,这些成果多是对当地 武术文化资料的汇总。
到20世纪90年代,一些学者发表了相关武术地域文化的研究成果。
- 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序列》,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51〜2157页。
- 郭守靖、郭志禹:《从地域文化学视角透视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上海体育学院学 报》,2006年第5期。
-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45〜450页。
如高正的《武当山与武当武术》®、蒋松卿的《楚文化与楚国武术》®、刘 绥滨的《四川武术与武当拳的渊源》®、马岭和马宏的《简论武术文化与 回民族精神》®、秦文忠和王春菊的《回族武术文化浅谈》®、李德祥的 《中国哈尼族武术文化初探》®、陈荣亮的《闽台武术文化渊源管窥》®、 程大力的《少林武术通考》®、李成银等的《子午门功夫与齐鲁文化》® 等文章。在地域武术文化研究方面,由单一的地方拳种挖掘上升到地方 拳种与地域文化的理论结合已经初见端倪。
近年来,随着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热的不断升温,以一批武术博士为 代表的学术研究把地域武术文化研究进一步推向了高潮。如:韩雪的博 士论文《中州武术文化》提出:
中州武术文化是通过中州地域内武术技艺为外在表现形式, 来体现和反映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一种文化现象。任何文 化都以两种形态分别存在,即客体文化形态和主体文化形态,
中州武术文化亦然。中州武术的客体文化主要指武术技术、典 籍、拳谱以及与武术有关文物、艺术作品等客观外化的文化形 态;主体文化主要指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等主体内 化的文化形态。这两种文化形态是相互影响的,客体化的文化 形态,总是在不断地影响、塑造着人的主观精神,而主体化的
浏览45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