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正:《武当山与武当武术》,《武术健身》,1991年第1期。
- 蒋松卿:《楚文化与楚国武术》,《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 年,第1页。
- 刘绥滨:《四川武术与武当拳的渊源》,《武当》,1993年第4期。
- 马岭、马宏:《简论武术文化与回民族精神》,《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 秦文忠、王春菊:《回族武术文化浅谈》,《体育文史》,1992年第5期。
- 李德祥:《中国哈尼族武术文化初探》,《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
- 陈荣亮:《闽台武术文化渊源管窥》,《中华武术》,1991年第11期。
- 程大力:《少林武术通考》,郑州少林书局,2006。
- 李成银:《子午门功夫与齐鲁文化》,《体育文化导刊》,2002年第2期。
文化形态,也在不断解读、解构客体化的文化形态®。 王家忠的博士论文《荆楚武术文化研究》认为:
荆楚武术是构成荆楚武术文化的实体和载体,楚武术文化 研究主要有:荆楚武术的历史渊源;荆楚武术的分类;荆楚武 术的拳理技法特点;荆楚武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荆楚地区少 数民族武术的研究;荆楚武术研究机构的创立与相关论著出版 等方面。
郭守靖的博士论文《齐鲁武术文化研究》提出:
齐鲁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从攻防实战中所孕育的身心活动, 在齐鲁文化影响下所反映的民族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社会行 为方式的总和。包括技术特征、社会现象和精神意识三个层面。
所谓技术特征泛指齐鲁武术表层的套路、搏击、功法等动作运 动规律;所谓社会现象泛指齐鲁武术中层的衍变、传承、传播 等社会关系;所谓精神意识泛指齐鲁武术深层的道德、修养、
意志等思维方式。
其他的还有:张胜利的博士论文《陇右武术文化研究》指出:“少数 民族的尚武精神和善骑射的特点是陇右武术,丝绸之路带来了陇右武术 的兴盛,敦煌壁画和敦煌藏经洞出土的资料中可以看出陇右地区古代武 术的繁荣景象。” 丁丽萍的博士论文《吴越武术文化研究》将吴越武术文 化的概念界定为:“吴越武术文化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生活在吴越地区的人
①韩雪:《中州武术文化研究》(博士论文核心内容),《体育科学》2006年第8期。
们创造的一切与武术活动相关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燕赵武术属于地域文化研究范畴,上个世纪为响应国家武术挖整工 作,燕赵儿女历时9年,遍访拳师2000多人,抢救整理有关拳械资料60 余万字,录制了 30多个拳械套路,长达60多小时的技术录像,还征集 了一批拳谱、兵器等文献和文物®。在地区武术文化学术热潮的带动下, 燕赵武术文化同样得到了学人们的关注。如刘万春教授编写的《河北武 术》一书,是对河北武术史的一次全面梳理,内容涉及武术史、武林人 物、文化宗教、拳种的系谱等等®。刘汉杰的《沧州回族武术文化探 源》®与《把式房的乡村属性与人世态势——以沧州武术为个案》®,采 用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对沧州武术进行了微观解释。范铮等的《沧州武 术谚语语义研究》®和《沧州武术谚语隐喻特征初探》©两篇文章,从不 同视角分析了沧州武术谚语的文化特征。吴丕清立足沧州回族武术进行 了研究,代表作有:《沧州回族武术》®、《回族武术八极拳考述》®,分别 考证了沧州回族武术的拳种门户和八极拳的传承系谱。张笑莉的《清代 燕赵武术与民间结社》一文,从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人手,梳理了教派 与燕赵武术的关联,指出民间结社的习拳练武活动,往往伴随有诸如 “画符念咒”、“降神附体”、“刀枪不人”等一些神秘主义活动形式®。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申国卿的博士论文《燕赵武术文化研究探麵》一 文,以在燕赵地域内发生、存在的武术文化为研究对象,从地域文化视
- 新景:《燕赵雄风劲,武乡又逢春》,《体育文史》,1993年第6期。
- 刘万春:《河北武术》,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146〜264页。
- 刘汉杰:《沧州回族武术文化探源》,《西北民族研究》,1997第1期。
- 刘汉杰:《把式房的乡村属性与入世态势——以沧州武术为个案》,《西北民族研究》, 1995年第1期。
- 范铮等:《沧州武术谚语语义研究》《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4期。
- 范铮:《沧州武术谚语隐喻特征初探》,《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第2期。
© 吴丕清
:《沧州回族武术》,《回族研究》,1997第1期.
- 吴丕清:《回族武术八极拳考述》,《回族研究》,2004年第3期。
- 张笑莉:《清代燕赵武术与民间结社》,《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角对于燕赵武术文化的形成、演变过程进行独特资源、内在特征、文化 优势等方面的综合解读,分析燕赵武术文化特征及其历史成因,并将燕 赵武术文化的概念界定为:“燕赵武术文化是指拥有博大包容胸怀和开放 革新传统,以气势恢宏、刚健有为等为突出特征的分布在燕赵地域内的 一切与武术活动相关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及其创造过程的总和。”®
马剑博士的《燕赵武术》,从燕赵地理人文人手,分析和介绍了燕赵 地域流传的典型武术拳种及武术人物等®。此外,燕赵境内还出现了地 方志形式的区域武术文化研究,如《沧州武术志》、《永年县太极拳志》、 《邯郸太极拳志》、《鹿泉武林志》等。
以上研究成果为课题组全面把握燕赵武术提供了一手材料,为方便 研究,课题组通过对文化、燕赵文化内涵的梳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 础上,借鉴泰勒的文化定义,将燕赵武术文化界定为:立足燕赵地域及 其文化传统,以传统武术®文化为切人点,涉及燕赵武术的知识、信仰、 艺术、习俗、价值观念等内容的统称。
第二节燕赵武术文化生产的理论
―、文化生产的内涵
“生产”作为一个核心词汇,源于马克思对资本增殖的发现,之后, “生产”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如政治领域的权力生产、精神领域的欲
- 申国卿:《燕赵武术文化(论文核心部分)》,《体育科学》,2010年第4期。
- 马剑:《燕赵武术》,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00〜130页。
- 按照周伟良先生的理解:传统武术是在中国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以套 路、散打包括功法练习为内容,以家传或师徒传承为主要传播方式,它是以提高道德修养和技 击能力为主体价值,注重体用兼备的中华民传统体育活动。(《行健放歌——传统武术训练理论 的文化论释》,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望生产、文化领域的知识生产®。在马克思看来,精神生产是人特有的 生命活动和存在方式,是人的“真正的生产” ®。文化生产正是在马克思 的精神生产理论基础上而衍生出的,不同历史时期,对“文化生产”的 解读有所不同。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借以讨论非物质劳动 的价值问题;法兰克福学派注意的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艺术创作 转变为大量复制的文化生产;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把由传播媒介的技术化 和商品化推动的、主要面向大众消费的文化生产称为“文化工业”;本雅 明根据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提出了“艺术生产理论”……。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被看成是西方相关文化生产研究的理论源头, 在他看来,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的自我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这 四种生产形式始终存在于人类历史之中。其中的精神生产是“思想、观 念、意识的生产”®,是一种“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 教、形而上学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及“科学或艺术的生产”®。“宗 教、家庭、国家、法律、道德、科学、艺术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 殊的方式” ®。据此,社会变成一个巨大的生产机器,“生成、流变、活 力”也成为“生产”的内在语义(汪民安,2006)。文化生产,作为国内 外人文社会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既指“文化产品的工业化生产”,也指 “意义或者意识的社会生产”(高丙中,2004)。
二、燕赵武术文化生产与系谱
由马克思的精神生产而衍生出的文化生产理论,同样适用于武术文
- 戴斌:《武术的文化生产》,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导师:吴刚教授. 2008年5月。
浏览57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