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三套拳法》(小念头、标指、寻桥)中阐述拳脚攻守动作、路线、位置、角度等。这三套拳能清楚了解咏春 拳的目的及练习的意义,训练咏春拳散打搏击实战上正确的理论观念及实战的根基:真正的向搏击实战训练系 统及训练方法过渡在黐手训练中,种种练习方式及要求都是根据咏春拳三套拳的理论要求及方法训练形成。销 手对练是锻炼咏春拳攻防实战中两手(及两脚)的触觉反应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从而达到预知对手下一动作的能 力,因而是咏春拳以“近战”的辩证理论和“无招胜有招”为核心的快速打人取胜的入门训练,也是过渡到咏春拳 散打(搏击)中的重要训练。在咏春三套拳法中,主要介绍佛山及世界各地广泛流传的拳法,这里在黐手对练法 中,同样收录了广泛流传的佛山正统咏春拳黐手及演变的叶系咏春黐手,以供参考。鎬手对练,不只是咏春训练 的内容,部分内容也适合南拳术的一些练法,或者截拳道中的练法。

学习拳术拳法或随名师学拳时,发现大师用招如他自己所说,往往从无到有,然后又从准 到无。也可以说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又从复杂到单纯的用招用式过程。著名拳术拳法或名师 拳术拳法看似简单,实际上里面蕴藏着丰富的武术之神韵。“无”不是不存在,是蕴藏在丰富的 拳术拳法中。“大道至简”的“简”不能理解为简单,而是繁复演变为精髓,表面上看似简单,实际 上是经过了浓缩后的表象。千百年来关于武术的书籍可以说汗牛充栋,拳术拳法的方法也是成 千上万;南方和北方都不一样,南方人喜欢用拳,北方人喜欢用腿,叫“南拳北腿”。南方人个子 小,打架的地方也小,深街小巷,挤挤巴巴,难以施展,还是用拳头方便。北方天高地阔,一马平 川,好汉们又一个个人高马大,一脚飞起,能把对方踢出数米远,很是过瘾,所以愿意在腿脚上 下功夫。现在各种关于拳术拳法的文章、视频更是让人目不暇接。拳术拳法原本很简单的道理 和方法,出于各种原因,倒被搞得极其繁杂,让人无所适从。

拳术拳法关于引用的一句话“法于阴阳,合于术数”。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所做的一切都 要符合人和自然的规律,不能乱来。就是根据人体的生理科学运动,不能和天较劲。这就是古人 (古拳法等)经过无数人的生死教训得出的至理名言。但是,这样一种拳术拳法的精髓,千百年 来却很少有人能够领会和实践。为什么会这样?这和大道的另一个属性相联系,就是“知易行 难”。初学拳术拳法或随名师学拳,很难模仿他们。因为名拳师的技艺已到至境.不是反复练习 就能成功的,而是需要具有全面的艺术修养才能完成。拳术拳法之道看似简单,但是要做到也 非常之难。就拿今日之按时吃饭睡觉来i总这社能做?各种诱惑无处不在,经得住考 验的能有几人? .

“大道至简”还揭示了一个认市_和实践真理的过替;肴人认为拳术拳法之道既然这么 简单,何必花时间学习。人活在世都想走一遍人生之路,这桌洛走得顺不顺好不好,是浑浑噩噩 瞎胡混,还是认真学习前人的经验NSC果網^同。只有认认真真学习,并不断总结自己的实 践,才能在众多的拳术拳法中化繁至简,_适合.自己在摩术拳法之道,并且逐渐把拳术拳法 同化为自己的日常生活,转化为人生内容,而不是外加的一种负担,这时拳术拳法之道就浓缩 为无,变成一种简单的生活。

中华咏春拳,又可喻名“中华佛山咏春拳”,其意世界上只有一种咏春拳,发源于佛山是流 传在我国民间历史悠久的拳种。咏春拳的内容不只是中国南拳的招式或拳理,更多地融入了中 国大武术的精髓。如今咏春拳不只是在我国,同时在世界各地都被传播着,其主要得益于李小 龙功夫片、截拳道以及近年来的咏春拳功夫片的影响与影视的传播力,还有早期佛山的咏春拳 师们到香港后陆续培养了不少咏春传人,和其他由佛山走出去的咏春前辈们所培养的世界各 地的传人,同时又因数十年前在香港的功夫热未退之时,中国内地一股武术热潮又紧接而来, 使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掀起一个新的浪潮。如此,由佛山流传至香港和其他地区的咏春拳也陆 续被传人传播到世界各地,经过数十年的传播.咏春拳如今已成为当今世界爱好者众多的拳术 拳种。

咏春拳在得到广泛传播和推动了各地武术人的交流的同时,也在广泛传播的过程中繁衍 ! 出新的内容。咏春拳新的内容出现,可谓是咏春拳发展的结果,也可以看出,咏春拳不断产生的 新内容,是传统文化个体继承过程中理解与实践的产物。但是,客观地说,目前世界各地的许多 武术爱好者对于咏春拳的现代内容和咏春拳的早期内容与中国传统武术之间的关系是不太清 晰的。为此,我们根据咏春拳传承的形式和内容整理出了《咏春黐手对练》,令爱好者们更易了 解到正统的中华咏春拳内容0

中华咏春拳现为佛山地区较为活跃的拳种。本书内容则是以梁赞和霍保全(郭宝全?没有 具体真实记载资料)流传下来的佛山咏春拳内容为主。流传中的姚才,被佛山咏春界誉为“大力 才》‘快手咏春”;阮济云之弟阮奇山人称《佛山阮老揸”,当年被视咏春界的好手。这二人与叶问 被誉为“咏春三雄”。本丛书对咏春拳内容、拳理和拳法(包括蛇形手)、知觉速度、爆发力、黐手 训练、搏击术、木人桩、棍法、八斩刀用法等都有独到心得,并注重刚柔相济,为武学界所称颂。

咏春拳在流传中传给了众多的佛山传人,其中又有再传传人无数,各传人将咏春传播至中国香i 港、中国台湾、东南亚、俄罗斯,以及美洲、欧洲等地区。中华咏春拳在进化中国大武术的同时,

发扬了咏春拳独有的风格,同时也对中国繁多的武术拳种种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警示意义。

本书中的中华咏春拳内容,不仅仅是介绍正统的佛山咏春拳,同时又阐述了丰富的咏春拳 体系内容,并对咏春拳派生出的其他支系以及衍变的咏春拳术都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在本书内容中,保留着大家量的正统佛山咏春拳内容,以及对姚才、阮奇山、叶问“咏春三雄”的

拳法精粹进化内容,咏春拳练习者可以从中窥出并不多见的正统的咏春知识,以及正统的的训 练拳术招式、方法等。中华咏春拳正统也是对咏春拳的代表和概括,其意义咏春拳练习者自然 可以深思。本书内容以正统咏春拳为主,其他衍变支系的咏春拳内容均可借鉴本书内容加以对 照参考,去深入认识咏春拳,弘扬中华武术文化,让咏春拳在世界各地流传。

《咏春黐手对练》—书内容中,主要介绍佛山及世界各地广泛流传的(佛山)正统咏春拳黐 手和演变的个人个性的叶系咏春拳黐手两部分内容。叶系咏春拳黐手也是由佛山咏春拳黐手 为基础衍生形成,具体内容形式也与佛山咏春黐手基本相同,唯增减个别动作,练习时可以作 对照参考。

咏春拳在众多拳术拳种已经产生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鲜明个性的自由搏击式 拳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方法体系。这些不同的方法因个人个性的传承演变为所 谓不同的流派,乃至不时发生互相贬斥抵牾,这是咏春拳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是不利的,也是 对中国武术发展的警示。我们虽然在练习咏春拳,只要掌握各式各法,用意感应、道理、正确位 置、尺寸、距离、力角、力向、力度、力点以及怎样做才正确,如此等等,方可达到以熟生巧,并使 咏春拳自由搏击式的方法方式适应于截拳道、散打、泰拳等任何形式的搏击术。因此,本丛书除 了咏春的部分专业动作方法,大部分理论和实践的内容适合任何形式的搏击术,各位修习者可 注意并引用参考。

本书在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佛山和其他地区咏春拳前辈们(包括移居海外的咏春拳前辈 们)的指导修正,非常感谢他们,同时感谢陈建平、李杰、黄美凤、余紫芳、魏慧敏、李潮华、安小 路、韩桃、黄亚洲及尊敬的为本书得以出版而劳苦奔波、付出了艰辛工作的各位。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编写本丛书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敬请方家教正,也欢迎读者 提出批评意见,共同丰富完善中华咏春拳的内容,让其得以流传世界各地。

第一章黐手对练概述

黐手对练,是中华(佛山)咏春拳走向实战技击的精髓训练内容,它的重要性无法用语言 描述。黐手可使练习者学习并懂得用力,并且学习训练期间没有受伤的危险。黐手可令练习者 矫正套路拳法招式的位置,明白手肘的重要性,明白招式中用力的变化。要明白真正的搏击打 斗就要理论实践并重,而黐手就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梯子。黐手没有固定的动作组合,可用小念 头、标指、寻桥中的任意招式组合训练,尤其是高级黐手。黐手应在受控制的情况下练习,即 黐手练习只要求控制自己的对手。黐手对练内容适用于截拳道以及其他南拳术中。

第一节黐手对练槪念

黐手对练,即以两人用手臂相交黏黐的形式进行,故名黐手对练,亦可称为黐手。黐手对 练中,配合的两人互相接触之后,运用咏春拳三套拳(小念头、标指、寻桥)中的摊手、膀手、 脱手、杀手、獵手、肘法、脚法等动作进行攻击和防守练习。黐手对练内容可随机应变,变化 无穷,经过锻炼日久功深,熟习运用,以适应散打搏击的形式。黐手对练可使练习者得到柔劲、 刚劲、听劲等劲力的训练,甚至达到闭目黐手的程度,得心应手、随意地应付对手。

一、黐手对练概念

黐手对练,即黐手。在佛山咏春拳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并随佛山咏春拳流传至香港以及世 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并在流传中形成了不同的黐手内容。

传统的黐手对练内容,包括碌手和黐手两大类。

碌手,也称为盘手。即两人以较为固定的一种双手搭手对练的形式。碌手对练时,两人以 几种主要的咏春拳手法,例如摊手、拦手、耕手、伏手、膀手、冲捶等手法,通过手部的攻防 运动互相锻炼手的知觉和反应能力,训练桥手的知觉。这种较为固定的碌手训练多被视为上肢知觉训练的初级内容。

黐手,即黐手对练。又分为定步黐手对练和活步黐手对练,根据具体内容,又分为单黐手 对练和双黐手对练(或有黐脚对练h縝手多是认为比碌手更接近实战的一种双人训练知觉的 方法。黐手对练时,多是以咏春拳拳法中的一些主要手法为主,训练两人的攻防意识和接手知 觉、反应能力。同时也能使练习者锻炼肘底力的技巧。

有关碌手和黐手的介绍在这里仅是对佛山咏春拳的概述,且本书中的咏春拳是佛山咏春拳 的代表性内容,在佛山仍有其他传人在传承中出现不同形式的碌手、黐手内容,多为个人练习 方法。

二、佛山咏春拳黐手

佛山咏春拳黐手流传至今,因方言及传承人对咏春拳的体悟和概念理解的不同,而使黐手 内容和形式稍有区别。

黐手和咏春拳在佛山的流传,多是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承的,因此,今日对于佛山咏春拳 的窥视会发现相同的动作招式甚至有多个不同的名称以及具体的练习方法。本书的黐手对练以 传统佛山咏春拳的代表性拳法以及黐手内容为主,即使有演化的咏春拳黐手,其内容实质基本 是相rt的。

第二节黐手对练的特点

佛山咏春拳三套拳中教如何发拳、出掌、踢击以及发拳、出掌、踢击的路线、位置等,让 练习者能清楚了解咏春拳的目的及意义,为咏春拳实战技击打下基础。黐手中,种种练习方式 及要求都是根据咏春拳三套拳的理论要求及方法形成的。

可能会有人误会黐手是专门将对方的手黏住或咏春拳实战形式就是黐手般的模样,未学过 咏春的人会误认为只要自己的手不跟对手的手接触,不让对手黐,所谓黐手便没有作用或不能 发挥。还有人误会咏春拳只适宜作近距离搏击,即只能作所谓埋身短打,距离稍远就不适用。 请大家不要忘记搏击是相对的,自己击中对手时对手亦有相同条件可击中自己。要击中对方, 必须进人攻击范围内,而这个范围是双方同时共同拥有的。

黐手对练,实际上只是咏春拳训练系统的一个名称,亦没有什么招式,完全是将咏春拳三 套拳(小念头、标指、寻桥)中的攻守技术互相任意组合。经科学训练及有深人体会的咏春门 人一般是不会将咏春手法称为招式的。黐手只是锻炼练习者的一种反应,练习者经常练习一些 经过百年传承、精密计算的有效的攻守动作,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自然的本能动作,就像眼睛受

袭便会自动眨眼一样,变成一种条件反射。黐手对练便是走最直接、最有利的路径,遇到要使 用武力时便能自动有所反应,争取有利的条件,无须思索。并可从中训练怎样在短距离爆发力 量(或称长桥发力,或称寸劲)。还有如何感受对方的力向、力感,自己的动力,位置方向,时 间节奏等。事实上,勤练黐手,当万一遇上需要保护自己或要与人搏斗时可因銕手锻炼所获得 的能力使自己保持较为镇定的状态。

黐手与咏春拳三套拳法密切相关,并具有显著的特点:

一、 具有鲜明的咏春拳特色

黐手对练,是以咏春拳三套拳为基础形成的,黐手,是咏春拳独特的练习方式。它以温和 的方式,让练习者经常面对模拟的对打场面,令练习者在安全的情况下累积实战格斗经验,由 被打到足以自保,由笨拙练到机灵。黐手不等同于三套拳法,因为拳套有固定的形式,无论练 习多少次,形式都是一样的。黐手则不管练习多少次,每次都有不同的变化。但是,黐手也不 等于自由搏击,因为后者的结果一定会分出胜负,而黐手是同门之间的互相学习,目的是为了 彼此技术上的提高。

二、 锻炼咏春拳攻防的本质特点

/

咏春拳的动作是以攻防性为本质。通过黐手锻炼咏春拳三套拳中的攻守动作的效用,逐步 使黐手训练的攻守动作走向实战。黐手攻守动作如对弈,招招新奇,招招有趣。但在真实战斗 中,不能完全以黐手的思路去作战。黐手练习锻炼了手法、知觉反应、用力和位置,这些基本 要求都是攻防实战所必备的基本技巧和能力。

三、 多样统一的运动形式

黐手对练,可由咏春拳三套拳法中任意组合出丰富的内容和运动形式。可相互联系,相互 为用,统一于一定的实战目的之下。通过多样的黐手对练运动,能获得运用咏春拳实战的基本 能力,提高实战时人的体能、反应、知觉等能力。通过多样的黐手对练运动,有助于体会咏春 拳意识和动作的攻防含义,并能展示出练习者咏春拳功法训练水平的高低。

四、 黐手和黐脚兼顾

由于咏春门人多做黐手练习,外界于是认为咏春拳没有脚法,用手不用脚。这种看法是错 误的。实际上,咏春拳的脚法以低脚为主,方位有直出、侧出两种。咏春拳真正搏击时,双手 双脚都要用上,单脚的站立和重心的左右变换是重要的,因为使用双手单脚做攻防时,全身就

只靠另一只脚去支撑佛山咏春拳更是指出练脚必须先练好重心脚。因此,咏春门人都要进行 脚法的人门训练,其他上马、退马、转马的练习,都可以帮助掌握重心。咏春拳作为南派功夫, 同样注重以脚消脚的黐脚练习方式,可采取扫、钩、弹等几个基本招式进行黐脚对练。

第三节黐手对练基本要求

佛山咏春拳黐手对练,是两人配合完成的攻防练习,因此,练习时要注意首先检查场地是 否平整,避免磕泮或滑倒,注意灯光是否剌眼,避免眼花失手。准备练习时,可做些适当的准 备活动,以保证黐手对练时身手敏捷等。

黐手对练欲收到较好的练习效果,必须遵循基本要求,进行正确、科学的训练才能收到效 果。黐手对练基本要求:

一、 攻守招法正确

黐手对练时,要循规蹈矩地按照预先固定的招法进行攻守进退。练习中,如果一方动作不 准确,攻防的部位不对,就会影响到对方完成黐手动作,破坏了黐手对练的攻防结构。因此, 练习时可以先反复单练自己的攻防招式,在熟练掌握黐手的基本动作基础上,再相互配合进行 黐手对练。

二、 黐手距离适宜

黐手对练时,两方配合一进一退的移步距离,应保持大致相同,架势的高低应随势随时调 整„如果出现距离太近和距离太远的情况时,要及时变换步幅。假如两方相距太近,可以通过 进攻一方减小前进步幅,防守一方增大后退步幅来调整双方的距离;如果距离太远则相反。

三、 动作时机准确

黐手对练时,切忌对方还未做出进攻动作,就对对方防守或反击。应与对方的进攻或防守 动作协调配合,达到黐手对练的效果。即掌握好对对方的进攻和防守的触觉,及时抓住时机进 行黐手。

四、 黐手快速连贯

_手对练时,在动作熟练的基础上,逐步提高黐手的速度。即黐手对练动作要快速连贯, 一气呵成。要想如此,即要提高单个动作的速度,还要将前后两个动作衔接得恰当。

五、 配合默契练习

黐手对练这种两方配合的练习仅是假设的格斗,不是真实搏斗。其目的是锻炼攻守方法、

锻炼触觉等能力。因此,在对练时不能全力硬拼斗狠,而应相互配合,保持一 致的时空节奏。

六、体悟黐手作用

黐手对练时,应在具体的对练中体悟攻守动作的规律、作用等,逐步促进训练水平的提高。

第二章黐手对练基本训练

咏春拳黐手对练由三套拳(小念头、标指、寻桥)中的各个攻守动作形成了形式多样、数 量繁多的内容。黐手对练内容仍应像其他拳法训练那样由最初的基本动作训练开始,为学习较 复杂、难度大的黐手对练动作创造技能基础。

第一节黐手对练的过程

黐手对练,是学习咏春拳术练习搏击课程的必经阶段,目的在于训练练习者运用招式技巧 及培养巧妙的反应,从而使练习者形成自然反应的惯性动作。要达到优越的惯性自然反应境 界,当然需要严格地打好基础。黐手对练可分为单黐手、双黐手(概手、攻防)及自由发挥几 个阶段,此为黐手对练次序的基本过程。

一、 黐手对练基本顺序


  1. 单黐手对练

  2. 双黐手(碌手,亦称盘手)对练

  3. 黐手对练的过程:放松而不需用力之运力技巧;培养来留去送、甩手直冲的自然反应; 感受和领略朝形、追形和对正子午线的奥妙及技巧。


二、 单黐手对练

单黐手对练,即单黐手。是学习咏春拳黐手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训练,练习摊、膀、伏 手法的攻防技术。初习者可能都觉得运用摊手、膀手时十分吃力,因要承受对方桥手压下之力, 用伏手才觉得在用力方面占有优势。这就需要练习摊手及膀手时能明白掌握运用圆形滚动的技 巧,一旦掌握其中技巧,不但不容易疲劳,更可以令用伏手者感到极大的威胁;相反,如用伏手 者能发挥应有技巧,又能令使用摊手、膀手者难以承受。这是矛盾问题,其实是善用者胜。

三、双黐手对练

双黐手对练,即双黐手。它包括碌手(又称为盘手)或过手(攻防练习)部分的内容。

双銕手对练的最初碌手训练,是双方以摊、膀、伏手法构成圆形旋转,达到卸力、逼力效 果,包括寻求化解对手压逼力的方法,感受令对手腰马浮动的技巧,培养肩膀关节在承受重力 压逼时仍能保持完全松弛状态。因为,肩关节越松弛,滑动力越强,才能达到快速旋转、产生

 

JU l雜手对卷

牵引力及冲击力的最佳效果„

碌手对练,即攻防练习。在碌手过程中,可随意运用小念头、标指、寻桥三个拳套中的攻 守招式进行练习。

(一) 小念头阶段

运用小念头阶段的双黐手对练,双方进行定位的攻防练习,互相运用摊手、膀手、伏手手 法,感应对方攻势,做出适当的防守和反击,如摊打、拍打、伏打、一伏二等手法。

(二) 标指阶段

运用标指阶段的双黐手对练,标指是一套有极大杀伤力的拳套,因为标指手法能将体重劲 力急速汇聚于攻击点上,就算是双方桥手接触也可能受伤。友谊性质的黐手对练,为免有受伤 机会,很少运用标指手法,应以口述示范作为练习。

(三) 寻桥阶段

运用寻桥阶段的双黐手对练,在应用寻桥手法时,首先应了解寻桥拳套的作用,练习寻桥 的主要目的在于将体重的动力贯于手臂上。因此,所使用的手法虽然与小念头的手法大致相 同,但是运用每一招式,不论进攻与防守,均贯以体重的动力,如进退、旋转等,以加强手法

的力量。

四、黐手对练的过程

佛山咏春拳的黐手对练就是锻炼两手、两脚的触觉反应,可以按照根据咏春三套拳中的招 式设计的几种基本动作反复练习。当中枢神经系统建立复杂的条件反射时,两手(或两脚)可 以达到反应灵敏和随机应变,在瞬息万变的实战中能够应付自如。因此,可以认为它是咏春拳 根据基本技术体系总结出“无招胜有招”思想的主要依据。

咏春拳发展了这个思想,强调“无招胜有招”是近体实战的理论核心,在任何形式的近战 中均可运用。因此,也可称为实战拳学等,用不用咏春名称并不重要。

用咏春拳的观点去认识双黐手,其特点有以下四方面:

(一) 双黐手锻炼是由双方的四条臂膀在内外门范围运用几种动作循环反复地相互粘贴翻 滚,如在一个无形的圆弧和直线之中,形成活的劲力流动和前推的力度。它锤炼双手左右兼顾, 可以快速而流畅地打圈卸除对方之力,也可以快速而流畅地转化为直线攻击对方之力。不但锻 炼与对方搭桥之手的感觉和反应,而且锻炼制造和寻找对手之空隙漏洞,达到“来留去送”和 “甩手直冲”等战术的应用目的。

(二) 双黐手可以成为双方近体实战时的攻防拉锯地带。它既是直线进攻的桥梁通道,也 是内门防御的缓冲区域

(三) 双黐手可以成为踢、打、摔、拿四击之间最快接轨和转换的编组地带。因此,它填 补了近战领域一向存在着的空白。

 

(四)双黐手是“无招胜有招”理论的主要依据。但在实战时,谁都不会主动采取黐手形 式,首要是简单直接攻击对手。当出手受阻,需要变化来达至目的时,才发挥平时练习双黐手 那种反应纯熟快捷的灵敏性,去应付千变万化的局势。不论对手会不会黐手都一样对付,全凭 自己的反应灵敏,伺敌先机去战胜他。

总之,咏春拳的实战理论核心是“无招胜有招”,而双黐手则是此辩证理论的主要依据和人 门锁匙。

五、黐手对练要点

黐手对练与“朝形、追形、子午线”概念密切相关,理解这些基本的概念有助于更好地进

_行黐手对练。

黐手是练习咏春拳搏击技巧的主要课程,并随咏春拳历代相传,练习黐手的要点为:朝形、 追形及对正子午线。其实,不论是人类或任何一种动物,在单对单搏斗时,均自然地面对面, 相当于采用朝形、追形及对正子午线的备战形态。这是本能架势。

咏春拳着重朝形、追形及对正子午线,并不是单从字面解释的面对面及对正对方中线 (子午线)那样简单,其实暗藏着意识技巧,以求发挥自动防守和有效的反击招式,加快反应的 速度,成为发挥搏击潜能的有效方法。朝形、追形及对正子午线,再配合意念的推动和念力的 灌输,就产生奥妙神奇的搏击技巧。

要了解这种搏击技巧,首先要理解咏春拳法的中线理论。首先分析小念头的基本站立姿 态——钳阳马:双足指向中线,已使足尖、膝关节朝向中线,这是双足朝形的基本形态;手法 中的摊、膀、伏,也是朝向中线。手、足形态相配合,将整个人整体形成立体三角形朝向中线, 而三角形之前角尖朝向对方中线,配合身体向前推进,便是整体重量的凝聚点。以此形状与对 手接触,便产生了打尖、逼破、排挤能力,也就是经常说及的占了内门,逼破了对手的防卫, 使对手中门大开,落于不利之形态。再看朝形、追形和对正子午线的关系,其实是同一道理。

  1. 朝形:以正面向着对方。

  2. 追形:遇到对方向左或向右方移动时,自己也随着对方移动的位置朝向对方中线,因此 而称追形。

  3. 子午线:指人体的中线。(子午线用意广泛,风水学上常用,地理上经线也有称为子午 线h子午就是中线的统称。


黐手对练中,如能掌握朝形、追形、对正子午线的技巧,大概可做到以下几种反应:

  1. 汇聚整体力量。

  2. 四肢具备如箭在弦的备战状态。

  3. 潜藏吸收外来压力的本能和反弹能力。

  4. 有自动反击和自动防守的能力。


 

j咏I灕乎对蘇 — …

上述四项反应,包含着奥妙的隐藏力量,也是很难以笔墨来形容和解释,因此必须在老师 的亲自示范中方能感受其中真意。

第二节黐手对练基本圈手循环

中华(佛山)咏春传统认为,学咏春拳实际上也是学黐手。可以说咏春拳的三套拳(小念 头、标指、寻桥)是为学练黐手而练习的。因此,黐手在佛山咏春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然, 黐手只是学习咏春拳的途径之一,是一条贯穿三套拳与散打搏击的线,让练习者能通过黐手学 会搏击中所需要的元素。

黐手就是将练习的两个“个体”连在一起,这种练习是力量的交流,通过黐手来感应对方 力量的传递,从而练到借力及卸力的方法。练习的双方在黐手时,攻击和防守再不是独立的 事,一方的攻击导致对方的防守,而对方的防守亦是因另一方的动作而做出改变,所有的动作 又不是预先设定的,攻击和防守已变作一个整体,是有因果关系的。在黐手对练中,能做到根 据对方的动作而变且又能做出自制,此即是“舍己从人”。

黐手对练,还可以把H套拳中的攻守动作达到灵活地应 用,并在练习中体会到各个攻守动作的应用、变化及用力方 法。由于每个人的身体、体重和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同 一个黐手动作作用于不同人身上会有不同的用法,通过黐手 对练咏春门人可以互相研究,并取长补短。可以说,黐手对 练中能够学到的事物是多元化的,只要练习者认真学练和体 悟,自会有所收益。

黐手对练基本圈手循环 圈手,即黐手对练的 两人以基本的摊手和伏手 配合以单手相搭圈绕的动 i资作,也称为圈手循环。是 为黐手对练打下基本的手图片1 图片2 图片3

法绕转所需的灵活性基础。

(一)动作

  1. 钳阳马:甲方与乙方两人以约一臂距离相对以钳阳马势 站立。(图1)

  2. 摊手一伏手:接着,甲方与乙方分別由钳阳马伸出单 手;甲方左手腕内侧与乙方右手腕内侧相黐,甲方左掌心朝

  3. 图片4 图片5上成摊手(也可称为内帘摊手);乙方右手掌心朝下成伏手,随着右臂弯曲,以腕内侧从外伏住 甲方左手腕处(也可称为外帘伏手)。(图2,图3、图4分别为摊手、伏手动作。注:图中摊手、 伏手图动作细节参阅《咏春三套拳法》中的具体要领、方法,在此不再复述,以下同)圈手:接着,甲方以左手腕内侧为力点,黐住乙方右手腕,由内而外绕环一周圈成外帘 伏手,伏住乙方右手腕;乙方同时以右腕内侧为力点,黐住甲方左手腕,由外而内绕环一周成 为内帘摊手。(图5,图6、图7分别为伏手、摊手)

  4. 图片6

    1. 圈手:接着,甲方以左手腕外侧为力点向下圈割乙方 右手腕,成为内帘摊手;乙方随即变成外帘伏手。(图8、 图9、图10分别为内帘摊手、外帘伏手)


    如此重复循环交换圈绕练习。

    先练习左手,再换右手进行练习。

    (二)要领

    准备练习时配合的两方均应保持正确的钳阳马势;两方 由钳阳马势成摊手与伏手时,动作要自然、放松、协调;两 方必须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地配合动作;动作时,两方摊手 与伏手要互为转化,即以圈手互相变化动作;由摊手、伏手 互相圈绕,两方手腕相黐变换灵活;身体适度放松动作;精 神与技法融合为一地做动作。

    (三)说明

    圈手,实际上是由摊手、伏手相黐形成的圈绕互相变化

    的练习。

    摊手、伏手是佛山咏春拳三套拳中基本的手法动作,将 这些手法动作以两人配合相黐形成圈绕黏黐循环练习,是为 以后的正式黐手对练打好 手法相黐的基础,以利黐 手对练时手法动作更加灵 活、协调,有助于练习的 两方培养协调配合的能 力。

    开始进行基本的黐手

    动作练习,一定要用腕力,不是用臂力完成动作。

    初练时,可由慢些速度逐步掌握摊手、伏手的动作要 领,力求以正确的动作为基础,逐步提高摊手、伏手动作的 相黐连贯、流畅。

    练习时,先要明确摊手、伏手动作路线、动作步骤、着 力部位,并在相黐练习中细心体会。

    (四)作用

    圈手,是以摊手、伏手配合相鎬锻炼手腕如何用力圈绕动作的感觉,以及两人相黐如何协 调配合完成动作,为黐手对练打下基础。图片7 图片8

浏览2,22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