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支百体”的含义就是,四肢百骸的一切外形动作,应 全是内气自然流动的表现,而心意不再起主要的支配作用。
- 何谓“一意生百家”?
“一意生百家”的含义就是,功法熟练以后,信息反馈极其 灵敏,即使是不曾学练过的拳术、散手、功法、器械等等,只要 看到别人演练,放松入静,稍一着意,就能像信息输入计算机一 样,很快就能似像非像地演练出来。
- 何谓“一动化乾坤”?
“一•动化乾坤”的含义就是,每一举动都能产生阴阳相合、 “三才”(天、地、人)相系、形松气充,势满环宇的感觉,都能 达到无我无他、天人合一、气魄无比的境界。
- 练八卦掌或太极拳要达到高度阴阳合一、变化 自如的境界,应该怎样练习?
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练习,这四个阶段归纳为,第一,醒 练去杂,规范程序;第二,想而不做,气动身随;第三,不想不 做,自然反馈;第四,视物对桩。
- 何谓“醒练去杂,规范程序”?
“醒练去杂,规范程序”的阶段就是要求习者把自己所喜爱 的功夫,包括八卦掌、太极拳或其他拳种,基本功、散手、功法 作为规范程序的内容,进行严格、规范的反复刻苦的练习。
在醒觉状态下,按所练武功的技术要求,对形体和外手动作 进行科学的规范的训练,使之阴阳合度。去掉后天的未经过规范 训练的肢体的某些不科学、不规范、不全面、不优美的习惯动 作,如同去掉田间的杂草,只留菽麦一样。去杂的过程就等于按 武术规范给计算机编制程序的过程。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使肢 体一切动作都要首先达到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的外三 合的基本要求。
- 何谓“想而不做,气动身随”?
“想而不做,气动身随”的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即“醒练去 杂,规范程序”的基础上,进行回忆想象练习,进而达到肢体一 切动作的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其方法 是:根据自己打算回忆想象的内容,而选择其起式动作作为桩 法,进行该套路或散手的想象练习(只想象不实做),如欲用本 功法演练太极拳,则可以取无极式桩法(即自然站立,周身放 松);如欲用本功法演练八卦掌,则可取转掌式桩法(即虚步站 立,腰身极力向一侧扭转,身体下坐,重心寄于后脚,一臂松 肩、垂肘、沉腕、竖指、撑虎口,掌根前抵,一手虚腋屈肘,掌 指贴近前肘内侧,目视前手虎口);如欲用本功法演练形意拳或 直趟八卦64掌,则可以取“老僧托钵”式(虚步站立,一臂前 伸,臂外旋手心朝上,松肩坠肘,另一手虚腋屈肘,手心向下, 置于前肘下方)和“三体”式(与“老僧托钵”式基本相同,惟 前手掌心向前);如欲用本功法演练养生功法,则可以取“三圆 式”桩法(即马步站立,两臂抬起于胸前合抱)等等。桩式站好 后,两眼微闭如垂帘,目视鼻端或前手食指,意守丹田(脐内一 寸);然后进行回忆和想象练习;回忆想象自己想练的拳术、功 法等动作的姿势和形象,一招一式地反复回忆想象,丹田内自然 就会产生一种难以抑制的力量,推动着自己去练所想象的动作和 套路(无气功基础或元气不足者需要有一个养气的过程)。一动 起来就要停止想象,只意守丹田,顺其自然。如欲停止练功,则 可以借收式之动作,想一下“收功,收功”,或由老师或别人在 一旁以轻柔的口气令其“收功、收功”,即可慢慢停下来。然后 睁开眼睛,双手交叠,左右旋揉丹田。最后再进行全身按摩和适 当的外手锻炼,收功。
- 何谓“不想不做,自然反馈”?
“不想不做,自然反馈”是在上述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即在 外形动作规范合度,想象导引成功、熟练以后,而放弃想象,暗 示、导引之法,不想什么,也不做什么,只是任意选择一种桩 法,放松入静,意守丹田,让丹田之气按其内部自然规律运行, 带动肢体运动。这和有的气功门派所强调的自发功有不同之处, 和在醒觉状态下所练的拳法、功法也根本不同。自发功做出的动 作多不规范,甚至使人失去常态(受过武术或舞蹈规范训练者除 外)。醒觉状态下所练的套路、功法是凭记忆一招一式循规蹈矩 地演练,精、气、神往往不能充分发挥和表露。而自然反馈则是 通过醒觉状态的练与想给大脑所编制输入的程序进行指令性自然 反馈,所练出的东西又似像非像。这是因为练功前的初始意念和 所采用的桩式,对内气运行起着暗示和引导的作用;而内气的流 动又是按其体内当时的客观现实运行的。对后天输入的不合规律 的意念和动作,随时都进行着修正。也就是说,演练以醒觉状态
下的外形为主时,内气从之;以内部意气为主时,外形从之。这 就如同给黄瓜搭架一样,初始意念是种子,内气是瓜秧,桩就是 架。架怎样搭,瓜秧就怎样爬,一旦生出杂草,就需要瓜农随时 进行管理。这好比醒觉状态下的规范练习。坚持不断的内外功练 习是水和肥,练功后所出现的内部和外部变化就是果,而成果的 大小,产量的高低,品质如何,与种子、水肥、管理都密切相 关。所以“阴阳合一法”的全部功法和功效可以概括为如下六句 话:“醒练去杂,入静自发,反复练习,阴阳互济,量变质变, 功成体坚。”
- 何谓“视物对桩”?
“视物对桩”阶段必须在前三个阶段训练合格的基础上,在 内外功均有了相当基础之后方可练习,但还要有老师的严格监 护,要选择安全可靠的场所。场地应该平坦,地上不可放任何杂 物。应先立一木桩或择一棵树,用棉花或旧布等柔软之物,在齐 身高处厚厚包裹或吊一沙袋,习者可以任选一种带有技击意识的 桩法或姿势,在距桩、树、沙袋3米以外,松静站立,意守丹 田,凝神视物,顷刻觉得桩如仇敌,与其拼搏相斗,拳打、脚踢 ……而不感疼痛,而且越打越烈,监护者在旁严格看守,可视情 况发出收功指令。另一种练法是同门人互相对视,要求与上相 同,监护者也更为严格,因其起桩后失去理智,容易互伤。一般 以健身为主要目的者,此段功法不必练习。这里也只作简略介 绍,望习者慎行。
- 修炼“阴阳合一法”有哪些注意事项?
除了上面谈的在“视物对桩”阶段的注意事项以外还应注意 以下四项:第一,内气发动以后,外形动作的疾缓与练功时输入
的信息即初始意念有关,一般应多输入缓慢优美的意念,或做几 下缓慢优美的动作。八卦掌、太极拳或舞姿均可,既可使自发的 动作轻缓优美,又能减少体力消耗。
第二,因为内气充足,加上快速有力的信息输入,常出现动 若疾风、快如闪电的旋转、窜蹦等高难动作。但可不必担心,只 要在练功前输入一个“动极生静,阴阳平衡,过犹不及适可而 止”的意念信息,动到极处即可开始缓慢下来,或旁边的监护者 也可给一个令其缓慢的指示,就可慢下来。
第三,为了防止大动不止的现象,在练功前还要同时给大脑 一个时间信息,比如我练X分钟就停止,或旁边的陪练者用轻柔 的口令,反复提醒“收功吧,慢慢地收功吧”,即可收住。
第四,为了防止练功后过度疲乏,一要掌握时间不宜过长 (一般5~10分钟即可);二要注意睡眠,要多休息;三要注意饮 食,要适当增加些营养,多饮白开水,出汗过多要饮一些淡盐 水;四要多做按摩,多练深吸气,多练外手(拳术或散手)。还 可适当服用通宣理肺丸和舒肝理气丸。
上述所有注意事项都是就起桩的初级阶段来说的,经过一段 适应性练习以后,一切都可以转为正常。
- 为什么不少武术前辈成名前后或晚年往往都要 研练八卦掌、太极拳?
一方面是生理需要——随着年事增高与身体情况变化,明智 的武术家,为适应身体变化,由刚转柔,由外转内,顺生理、心 理之自然规律而移情于太极拳、八卦掌;而不明智的武术家则坚 持刚硬到底,结果往往损伤健康,不能益寿延年。另一方面是拳 理需要。中国武术植根于中国古老而朴素的哲学文化,既对立又 统一的阴阳论。五行、八卦、太极学说都源于阴阳,阴阳是中国 文化之父母。正如任何一种植物都必须扎根沃土,都离不开水
肥、阳光、空气一样,所有的拳术都离不开阴阳。沃土水肥为 阴,阳光空气为阳。所谓门派之分,内外之别,其最根本之点就 是在内外、刚柔、急缓、粘离等对立统一的阴阳表象方面,以强 化的观点进行立论。但武术界又有“殊途同归”“天下武术是一 家”之说。其原因就是不管如何立论,以何种外形特点出现,都 离不开阴阳的范畴,都属于阴阳之子,其体内必有父母之遗传基 因,其形意必受父母之影响。也就是说,谁也离不开阴阳而独立 存在。所以明智的武术家或欲走向成功之路的武术爱好者,最终 都不能只囿于某一拳术之形式,停留在只求刚、硬、速、脆、 劲、力的阶段上,而应在研练某一拳种上对阴阳之理进行认真体 悟、理解、应用,在这方面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内家拳是 先行者,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彻里彻外地沿袭阴阳大道,顺 随阴阳之理。所以武术同门在研练本门拳法的同时,或成就大业 前后认真研练一下太极、八卦,不但对自己身体有很大益处,还 会使自己的功理、功法、功力得到进一步升华。
- 阴阳的理论对各门派武术的发展,对各派拳技 的风格特点的形成及其代表人物在武术界的地位有何影 响?
古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武术也不例 外。阴阳的理论也决定着所有武术拳种的外在表现和内外效用 (健身与技击)。任何一个门派或拳种的创传人,对阴阳之理在认 识和应用上的深度和广度都直接影响着他的拳术风格、特点、效 用和他在武术界的地位。对阴阳理论的认识与实践,是各门派武 术发展的方向、各拳种的风格特点以及其代表人物的成就和其在 武术界地位的决定性因素。
比如太极拳,以阴柔之理立论,认为有柔才有刚,无柔就无 所谓刚。极柔软,然后才能极坚刚。认为柔不是柔弱无力,而是
28 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练的是一种弹性劲。认为有退才有进,无 退就无所谓进。退不是逃跑,是为了闭锋闪进,退是走,走为上 策,走能察敌破绽,乘虚而入,引进落空,合力发人。认为有慢 才有快,无慢就无所谓快。慢非迟滞,慢是内固精神,外示安 逸,是外慢内快,以精气神控制对方,以随时动敌之将动,闪电 进攻。认为有虚才有实,无虚就无所谓实。虚并非虚弱无力,而 是忽隐忽现,使敌方感到虚无缥缈,无有定向,贸然进退,就会 落空,就会挨打。认为四两又可以拨千斤。比如以少林拳为代表 的外家拳,是以阳刚之理立论,将上述提法倒了过来。认为有刚 才有柔,无刚就无所谓柔。认为刚能制柔,无刚不能击人。认为 有进才有退,无进就无所谓退。进能欺人,又可闭欺。认为有快 才有慢,无快就无所谓慢。快可迅雷不及掩耳,使敌无法发挥。 认为有实才有虚,无实就无所谓虚,实乃坚实强硬,使敌感到沾 身硬如铁,或硬如铁沾身,敌不敢碰。认为一力可以降十慧。
八卦掌是以阴阳相济立论,认为“过刚必折真物理,优柔过 剩等于休” “刚在先兮柔后藏,柔在先兮刚后张”“刚柔相济是所 长”。
总之,外家拳强调外形与刚速,内家拳强调内意和柔缓。其 实二者所强调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强调外形而离不开内 意,强调刚速离不开柔缓,外形须受内意之驱使,而内意须靠外 形来体现,强调刚速掩蔽着柔缓,强调柔缓而隐藏着刚速。
所以各门派或拳种的创编人对阴阳、刚柔、虚实的认识,就 决定着本门派或某一拳种的风格、特点、成就和地位。
- 八卦掌和太极拳的技击特点是如何体现阴阳观 的?
太极拳技击特点是“以柔(阴)克刚(阳),以静(阴)制 动(阳),引进落空;八卦掌的技击原则是“以动(阳)制静
(阴)” “避正打斜”“以正驱斜”。太极拳讲:“柔中寓刚棉里藏 针”,多强调意念的运用,讲“意气君骨肉臣”,是“实用意念 拳”;八卦掌讲“刚柔相济” “刚在先兮柔后藏,柔在先兮刚后 张,刚柔相济是所长” “过刚必折真物理,优柔过胜等于休”,是 “魇意变化拳”。这是对刚柔(阴阳)在应用上最全面的认识。
浏览36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