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天倪(1187~1225),字和甫,永清(今河北永清)人。1213年 (太祖成吉思汗八年)蒙古木华黎国王攻金,其父史秉直受降,荐为万 户,乃集结地方武装分兵出伐。1214年(太祖成吉思汗九年)授为马步 军都统,管统十四万户。之后或从木华黎,或自领兵进攻河北、山东、 山西,官至兵马都元帅。

张柔(1190~1268),字德刚,易州定兴(今河北定兴)人。《元 史•张柔传》中记载,张柔“少倜傥不羁,读书略通大义,工骑射,尚 气节,喜游侠”。1213年蒙古军南下中原,河北大乱。张柔聚集乡邻亲 族数千家结寨自保,金当局任为定兴令,官至中都留守兼知大兴府事。 1218年与蒙古军战于狼牙岭,兵败被俘,降于蒙古。1234年,张柔人觐 窝阔台汗,升万户,兼管军民,成为独据一方的汉军首领之一。1260 年,元世祖忽必烈即大汗位,诏班师。二年,张柔献《金实录》于朝廷, 以年老致仕,受封为安肃公。

史天泽(1202~1275),字润甫,大兴永清(今河北永清)人。元朝 名将,善骑射,勇力过人。1213年随父史秉直归降蒙古。1225年春,接 替其兄史天倪都元帅职。不久率军击败金将武仙,俘杀抗蒙红祆军将领 彭义斌,攻克赵州、真定(今河北赵县、正定)等地,1229年授为五路 万户。次年冬,配合蒙古军主力击败金援兵10万,攻克卫州(今河南汲 县)。后又参与围蔡州(今河南汝南)之战,灭亡金朝。此后挥军攻襄阳 (今属湖北),淹杀宋兵万计;率兵攻复州(今湖北沔阳),亲擂战鼓大破 宋军;随蒙哥入蜀,受命阻击宋军水师,三战三捷。多谋善断,量敌用 兵,主张攻心为上,力戒杀掠。

张宏范(1238~1280),字仲畴,涿州定兴(今河北保定)人,元代 名将张柔第九子,元初武臣。武勇善战,深有韬略,在元朝统一南宋的 战争中功勋卓著。张宏范善马上枪法,常单骑冲敌,所向无前。曾参加 过襄樊之战,后跟随元帅伯颜灭宋。至元十四年(1277)被授予镇国上将 军的军阶,任命为江东道宣慰使。至元十五年(1278)使弟张弘正为前 锋,俘获南宋丞相文天祥于五坡岭(今广东海丰)。至元十七年(1280) 正月十日病卒,终年四十三岁。

韩山童(?~1351),字韩林儿,出生于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一 信仰白莲教的家庭。成年后一边务农,一边传播白莲教,宣传“弥勒降 生”“明王出世”,主张推翻元朝统治,并结识了安徽阜阳人刘福通。元 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元朝强征15万民工修筑黄河堤坝。韩山童、 刘福通认为时机已到,编造“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四 处传播;同时在河道中埋设一石人,背刻“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 反”。待石人挖出,人心浮动,韩、刘乘机在颍州颍上发动起义。

刘六(?~1521)、刘七(生卒不详),刘六、名宠,刘七,名寰, 兄弟,明霸州文安(今河北文安)人。《明史》、《明季北略》等载,刘 六、刘七兄弟为人任侠好义,骁勇善骑射,因不堪地主豪强的兼并和压 榨,初与杨虎等人应募参加捕盗。后因无钱贿赂,反被“诬为盗”,遭到 通令缉捕,时称“河北响马”。正德五年(1510),刘六、刘七十月二十 二日在霸州领数十骑起义,山东杨虎也率所部同刘六等人会合。义军提 出“建国扶贤”的口号,制订了先取河北、河南扩集兵马,再占南京, 建立政权的方针。据乾隆版《河间县志》载:“正德六年(1511),贼刘 六、刘七等寇交河(县)。将及,遥望城上,(有)神人,不敢犯而去。 正德六年,流寇刘六、刘七等奉杨虎为渠帅,引众攻河间所属献县等城, 劫掠甚众。马中锡出师无功。以陆完伐之。会副总兵许泰败杨虎于霸 州。”正德七年(1512),义军受挫,杨虎一路被击溃,刘六、刘七率孤 军转移南方走湖广,在黄陂建立基地。随后,湖广巡抚刘炳组织武昌卫 军追杀刘六、刘七起义军,刘六兵败被逼死水中,刘七率余部在黄冈团 风镇夺舟人江转战于九江至南通间,不久也全军覆没。

耿橘(生卒不详),字蓝阳,一字朱桥,河北献县人。明代著名理学 家、武艺家。万历二十(1601)登进士。曾任常熟知县,颇有政声。后 为监察御史。耿橘精武艺,长于剑法和双刀法。在常熟任职时,“盐监” 彭四甏等作乱,耿橘召募勇士,亲自训练,将彭四甏等击毙。著名武艺 家石电就是应募的勇士之一,耿橘教给他击剑及双刀法,后来石电成为 名播大江南北的武艺家,耿橘实为他的启蒙老师。

渔阳老人(生卒不详),明末清初的隐名武艺家,渔阳(今天津蓟 县)。清顺治十八年(1661),吴殳第二次游历于燕山,碰到这位“老剑 仙”,老人向吴殳传授了剑术,但叮嘱吴殳“慎勿轻传于人”。后吴殳据 老人所传剑术写成《剑诀》、《后剑诀〉〉两歌,并以其斫削粘杆之法移人 双手刀法中,从而发展了由日本传来我国的双手刀技法。

王余佑(1615~1684),字方祺,保定新城县人。出身世宦之家,少 有才誉。因明季天下多事,乃攻读孙、吴书,研习武艺,志在维护明朝 统治。李自成农民军攻克北京后,他与父亲及兄弟辈,在家乡组织武装 力量,对抗农民军政权。曾攻下雄县、新城、容城等县。清军人关后, 王氏一门又发动抗清起义,起义失败,王余佑乃隐居于五公山中。自号 五公山人。他深怀亡国之痛,义不仕清。王余佑喜谈兵,精技击,著有 《十三刀法》、《拳术》等武术书传世。晚年博览群书,潜心韬略及古今兴 亡之道,著述宏富,有《廿一史兵略》十卷、《通鉴独观》若干卷及《五 公山人集》十六卷等。

丁发祥(1615~1694),字瑞羽,回族,河北孟村人。生于明末动乱

之际,为保护身家乃弃文习武,攻练拳术摔跤等技。隐于土窑中三年, 武功精进。清康熙十五年(1676)北游京城,适逢两个俄罗斯大力士在 京城设擂邀敌,一时名手,多为其败。丁发祥愤而应战,接连击败三人, 由此名播遐迩,声闻官禁。康熙皇帝亲自召见,赏“铁壮士”之号,并 赐给御书墨额,王公大臣亦多以匾颤绣帐及诗词相题赠。丁发祥为人恬 淡镇静,乐善好施,一生不慕浮华,居乡唯以灌园养花自娱。或传他所 传习之拳术乃八极拳,而一生教徒甚严,传其艺者绝寡。约康熙三十三 年,丁发祥往山东青州探望兄长,病逝于途中。

颜昶(生卒不详),河北博野人。清初著名学者颜习斋之父。形貌丰 厚,膂力过人。善摔跤,尝与人比试,时称猛桿者莫能胜。一肩所负, 二夫不能胜任。

颜习斋(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河北省博野 人。颜习斋八岁就学于吴洞云,吴氏能骑射剑戟,曾潜心于百战神机。 成年之后,他进一步系统学习武术,坚持演练拳法及枪刀剑棍等法,“手 著作式,尝终夜不綴”(《居廿堂文集》)。康熙三十年(1691),颜习斋到 商水(今河南开封附近)拜访了侠士李木天。《颜习斋年谱》载:“先生 佩一短刀,木天问曰:‘君善此耶?’先生谢不敏。木天曰:‘愿君学之, 当先拳法,拳法武艺之本也。’时酒酣,月下解衣为先生演诸家拳法。良 久,先生笑曰:‘如此,可与君一试?’乃折竹为刀,对舞不数合,击中 其腕,木天大惊曰:‘技至此乎!’”

颜习斋一生积极主张文武并重之学,他注重实践,主张“养功莫善 于动。夙兴夜寐,振作精神,寻事去做,行之有常,并不困疲,日益精 壮”。“常动则筋骨竦,气脉舒。”(《习斋记余》)他大声疾呼:“文武缺一 岂道乎!”但他的学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康熙三十三年(1694),他应 聘主持漳南书院,在经史课目之外,特为设立“武备课”,立孙、吴兵法 及射、御、技击等课目,旨在造就文武兼备之材,可惜因故未得付诸实 行。颜习斋是杰出的思想家,又是能身体厉行其学说主张的武术家,他的思想被弟子李恕谷所继承发挥,故世称“颜李学派”。

窦二墩(1680~1720),清道光年间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城西三 乡瞳窦家瞳村人。排行老二,故称二墩。窦少时拜饶阳县拳师韩实为师, 早晚练少林气功、十八般兵器,尤擅大刀。在饶阳、武强、河间、献县 等地,颇有名气。双钩是窦二墩把刀、钩、匕首等融为一体改制而成的 兵器。因善使双钩,江湖称其“虎头双钩铁罗汉”。30岁“拉杆子”起 义反清抗暴。清军多次围捕,均未能将他拿获。他在一个名叫连环套的 地方安营筑寨,同清庭抗争。这时他的义军已经发展到了一万余人。有 一次,清太尉梁九公乘御赐骏马至围场行猎,窦得知后,只身下山,潜 人梁营中盗走御马,《盗御马》的戏剧由此而生。

浏览41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