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钟(1712~1802),字弘声,回族,沧县孟村镇(今孟村回族自治 县)人。《沧州武术志》载:吴8岁人塾读书,15岁弃学务农,习练拳 脚。据说吴钟后从一南方游客,自称“癞”,习武,尽得其术,二年后复 来一南方游客,自称“癖”,要与吴钟比试技艺,钟败北。吴钟欲拜师, 来者曰:“吾受癞师之命,授汝大枪奥妙与武术秘诀一卷。”艺成,吴钟 访福建晋江少林寺,遇武林高手李章、康大力为友。有诗曰:“神枪吴钟 世无双,提柳单刀数李章。擒拿短打康大力,三人同拜一师方。”吴钟传 艺于女儿吴荣。吴荣教人甚众,其中有罗疃王四,王四传张克明、李大 中等人。于是八极拳除孟村吴姓世传外,罗疃亦人才辈出。八极拳、枪 由孟村、罗疃传及中外,实自吴钟始。
彭子谅(生卒不详),字中博,河北博野人。清初拳师。与颜习斋、 李恕谷相过从。康熙二十一年( 1682),李晦夫、李恕谷父子设谷日之 筵,彭子谅于席间演练双刀,又练单刀,旭武吐豪,张目如炬。子谅赭 面黄髭,昂昂英武,是一位有儒雅之风的武艺家。
魏秀升(生卒不详),字帝臣,河北博野人。清初武艺家,是颜习斋 好友,被习斋引为平生知己之一。秀升貌质躯健,有力如虎,身手轻捷, 精于技击。康熙二十一年(1682),李晦夫、李恕谷父子设谷日之筵,秀 升与冉怀璞、彭子谅二人即席表演技击。筵至夜深,秀升复在月下戏舞, 平地一跃,遂登东室之巅,宾朋惊叹不已,比之如常玉春飞身登采石。
颜保邦(生卒不详),清初拳师。河北博野县人^颜习斋族孙。初不 识字,多有勇力,习斋教以练武,并授以文史。是习斋弟子之一。
李昆(生卒不详),河北省沧县人。清乾隆年间的镖师,武艺出众, 尤善用弹弓,据说公案小说《清烈传》里的“神弹子李五”,就是以李昆 为原型创造的。相传后来凡镖船桅杆上都要系一条白布,就是为了纪念 李昆的。民国修《沧县志》有传。
杨福魁(1799~1872),字露禅,河北永年人。幼年家贫,约十岁被 卖至温县陈家沟陈德瑚家为僮。陈氏著名拳师陈长兴每晚至德瑚家前厅 教授族中子弟,露禅殷勤侍候,窥习拳艺。长兴喜其敏,遂收为徒,尽 传其术。约1850年,露禅返永年,寓居太和堂药号,以授拳为生。房东 武禹襄兄弟三人亦折节求教。后经武汝清推荐,到北京传拳。曾任京师 旗营武术教师。露禅擅长以柔克刚,避锐制坚,声名甚著。他为了扩大 传习范围,适应保健需要,把陈长兴传给的陈式老架太极拳进行修删, 逐渐删改原有的发劲、跳跃和难度较高的动作,编创成独具特色的杨式 太极拳。此拳套经其子健侯和孙澄甫的不断修润,定型成目前广为流传 的杨式太极拳套。
张学(1805~1878),字琴堂,河北故城人,自幼家承武学功力拳, 性豁达,善技击,乐助人。清道光年间,本村刘家大户被飞贼三十余人 抢窃,声势浩大,张公闻知,与飞贼交手,击毁飞贼数人,与贼首只一 战,便将其擒获,送交官府正法。自此声威远震,后来在张家口设永胜 镖局,水陆数千里二十余年无失事。咸同年间捻军举事,张学受皇命在 高唐府内训练乡勇几百人,将高唐,恩县、夏津等地捻军去灭。
李飞羽(约1808~1890),字洛能,亦称能然、老农、老能,河北 深州人。自幼嗜武,习练花拳。后前往闻山西,学练戴氏心意拳,经十 年苦练,学乃大成。约1856年,李飞羽被太谷县乡绅盂勃如聘为护院。 此后,当地车永宏(字毅斋)、宋世荣,以及河北深县刘奇兰、郭云深等 相继拜李为师求学拳技。李飞羽遂整理所学,参益心得,易名“形意 拳”,广传徒众。随着形意拳在山西和河北的广泛传播,逐步形成了以心 意拳为母,而又有别于心意拳的形意拳技术和理论体系。
宋迈伦(1809~1893),名彦超,字迈伦,人称“宋老迈”,河北冀 州人。出身武术世家,九岁学武,练弓、刀、马、步、石等。二十岁中 武秀才。旋外出访师学艺,遇乔龄(字鹤龄)传予三皇炮捶拳和大枪术。 经数年揣摩苦练,多有心得。中年至京,曾人清廷“神机营”供职,旋 灰志功名,游幕京畿,传徒授武。曾创办“北京会友镖局”、“南会友镖 局”。武坛后学尊宋迈伦为北京三皇炮捶拳的开拓者。
武禹裹(1812~1880),名河清,河北永年人。禹襄自幼习文好武。 约1850年从杨露禅学得陈式老架太极拳。1852年,路经河南怀庆府赵 堡镇,从陈青萍学陈式新架,得陈式拳理精妙。1852年,其兄澄清在舞 阳盐店得王宗岳《太极拳谱》,武禹襄见而爱之,默识揣摩,更有发悟。 据说,禹襄练拳时,每有心得立即以纸条记下,贴于堂房墙上。经反复 实践,一再更正,最后以之发挥《太极拳谱》,写成言简意赅的《打手要 言》、《四字不传密诀》、《十三势行工心解》和《身法十要》。他还在钻研 太极拳陈式新、老架和杨式拳架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创编成“武式太 极拳”。武禹襄以儒生自居,教读自娱,传徒极少。
董海川(约1813~1882),世居河北文安城南朱家务。身材魁梧, 臂长手大,膂力过人,擅长技击。自幼嗜武,不治生产,性好田猎。少 年时即以武勇称著乡里。弱冠后技益精湛。后游山访友,创立八卦掌。 清同治四年(1865),董海川至京师,初充清官宦官,后人隶肃亲王府, 任七品首领职,约于次年收徒传艺。其术以“绕圆走转”的运动特点和 “以动制静”的技击特点,区别于以往流传的拳术,一些知名拳手相继来 较,均为董败。董海川名声日隆,弟子日众。尹福、程廷华、史计栋等 颇擅武技者数十人,亦先后带艺拜董海川门下。董海川在教学中,以绕
圆走圈为基本功,强调“百练走为先”,“百练不如一走”,以操练单式和 基本掌法组合,传授“以动制静”、“避正打斜”、“以正驱斜”的技击原 则,以见招打招的散手对搏练习,培养弟子临敌应变的能力。董海川还 注重因材施教。在传授带艺弟子时,多采用“纯以口授,由弟子理解动 作后,自己演示出动作”的方法,并且按照八卦掌技术要求,改编他们 原来习练的拳技。这些方法不但使弟子们各有所得,各有所长,而且不 断丰富了八卦掌技术体系,奠定了八卦掌理论基础。
刘奇兰(1819~1889),清末河北深县人。幼喜拳术,拜李飞羽为师 学习形意拳。造诣甚深,常有闻名来访,数言后即拜服为弟子者。刘奇 兰无门户之见,破守秘之风,联络各派,集思广益,精通多种拳、械。 刘奇兰通文事,曾为深州卫门幕宾。后归隐故乡,教授门徒。由于他性 情宽厚,不轻易伤人,热心传武,循循善诱,因此高足弟子甚多,如李 存义(1847~1921)、张兆东(1859~1940)等均出其门下。奇兰寝馈斯 道,垂四十年,至70余岁而殁。其子文华(字殿臣、殿琛)继承父艺, 亦精形意拳。清宣统三年受聘至北洋政法学校教授武术,民国初年任清 华学校武术教员,兼任天津武士会、北京尚武学社总教习。著有《形意 拳术抉微》,阐扬刘奇兰所传拳技。
刘观澜(1820~1910),号老观,蠡县赵锻庄人。武术门派戳脚的主 要传人,出身于武术世家,兄弟三人自幼随父习武练功。清道光八年 (1828),他与兄攀贵、弟俊杰,张村高擎天,前刘市卫老方等人,跟随 武术大师冯克善、杨景、唐有义学习戳脚(文武十八趟,内含八十一腿 法)、地躺拳、太极十三形,成为武术名家。他身材矮小,精干伶俐,动 作轻灵捷速,腿法灵活似臂,点腿如梭,点穴的“蹶子脚”尤其著名。
黄林彪(1831~1907),字伟村,河北省盐山县黄龙潭人。清末同 治、光绪之际,与李云标、肖和成并称“燕南三侠”。黄林彪初习桃园门 拳艺,兼善陆合大枪及刀、剑等艺。他体魄雄健、才思锐捷,在沧县、 盐山、南皮、庆云一带武名赫然。后李云标、肖和成设计将其折服,乃
捐弃旧业,从李云标习劈挂等艺,并接受李云标之通备学说,成为通备 门承前启后之健将。同治五年(1866)代李云标为北京绿营总教习之职。 同治七年李云标殁于捻军之役后,肖和成心灰意冷,不复以武艺为能事, 李云标残存弟子乃公举黄林彪为宗师,但黄林彪有鉴于时局日艰,地方 多事,亦慎于授徒。光绪二十五年(1899)六月,在盐山县昭忠祠为纪 念李云标等而举行的“挂棍”活动中,因于保麟、安廷相等人之荐,黄 林彪破例收年仅12岁的马凤图为徒,此后数年中,专心为马凤图传艺, 直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病逝。黄林彪为秀才出身,后来淡泊于功名, 唯以拳医二道寄志娱情,然对经史百家之学无所不窥,气度如饱学宿儒。 平生最服膺颜、李学派,常以颜、李之说讲解“通备”要义,善能深入 浅出,引人人胜。长子双亭,次子僧亭,皆能克绍家学,双亭精于枪法, 当时被推为髙手。弟子有张玉山、李锦富等,张玉山有“铁胳膊”之号。 晚年弟子马凤图,最能发扬黄氏之学。
浏览62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