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为武禹襄祖师所创,至今 大约有160多年的历史了。
武禹襄,名河清,字禹襄,河北永年广府城内东街人,他生于嘉 庆年间(1812年)二月,卒于光绪六年十一月(1880年),清秀才,虽 出身于书香门弟,豪富之家,但他不思利禄,在家除教书外,自身习 练武术,武禹襄与杨露禅是同代人,起初二人同习长拳,后在西街 太和堂药店见太极拳技轻灵高妙,能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遂初 学太极拳。道光二十年(公元1820年),杨露禅三下陈家沟求师, 学习太极拳技艺归来后,禹襄见而好之,很想去学,但因事务缠身, 不能同行。直到1852年,为了深入研究探索太极拳之奥妙,武禹 襄决定亲自赴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求教,路过河南怀庆府赵堡镇 时,得知陈长兴已年老多病,不能收徒传艺,素闻赵堡镇陈清平拳 艺甚精,便拜陈清平为师,习赵堡新架太极拳,于是他边学边练,并 将所授拳理、拳诀——作了札记,因武禹襄哥哥在河南舞阳县任知 县,禹襄在赵堡期间,还帮助陈清平了结了一桩特大难平的案子, 陈为报禹襄搭救之恩,便将自己所习拳技精髓、奥旨秘诀,倾囊传 授于武禹襄,武禹襄亦加倍努力,日夜研习,深得太极拳的理论奥 妙,复将其兄在舞阳县盐店觅得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和一幅不知 作者姓名的《太极拳概要图》、《拳论》一并抄绘携回。回永年后,禹 襄与其外甥李亦畲共同研究,专心致志20余年,成效卓著,以其独 特的风格和精巧技法誉满武林,并颇有发悟而独创一派严格遵循 太极之理与法则的武式太极拳,还结合实践心得著有《十三势行功 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势说略》、《四字秘诀》、 《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论,开太极拳详理之先河,至今 被拳界奉为经典著作,把武禹襄先生尊为武式太极拳第一代祖师。 武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经纶,字亦畲,外号李大先生,生于1832 年,卒于1892年,永年广府西街人,清末举人,于1852年始从其舅 武禹襄学习太极拳,勤于默识揣摩,反复验证。李亦畲精于技击, 拳理并藏,一生放弃仕途,苦研拳功,勤于笔耕,继承和完善了其舅 武禹襄的拳架和拳论,著有《太极拳小序》、《五字诀》、《撒放秘诀》、 《擎引松放七言四句》、《走架打手行动要言》、《打手歌》,《论虚实开 合》等,并绘“左右虚实图”二幅。他还将王宗岳、武禹襄及本人论 著编辑成《廉让堂太极拳谱》手抄三本,一本交胞弟李启轩,一本交 爱徒郝和,一本自存,这就是闻名于世的“老三本”,被太极拳界奉 为经典拳谱,他对太极拳理论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至今任何人都 不能比拟的。武式太极拳由于其理论精深,身法严谨,神形兼备, 内涵丰富,体用两全,既锻炼体质,又能陶冶情操,既能防病祛病, 又能技击防身,所以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喜爱。太极阴阳,周 流不息,武式传人,代有人长。笔者相信,武式太极拳这个武林瑰 宝会很快传遍祖国大地,造福于人类
武式太极拳的源流、发展反演变
武式太极拳是永年广府东街人武禹襄所创,他得传于河南温 县赵堡镇陈清平。
关于武禹襄学习太极拳的经历,永年广府西街李亦畲于清代 光绪辛巳年(公元1881年)写《李式廉让堂太极拳论》时,在其中 《五字诀》前面的序文里这样说: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 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 人,我郡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 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 仅得大概。素闻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 母舅因公赴豫,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
根据上述与记载,可以说明武式太极拳是由河南赵堡镇陈清 平所教拳架演变而来。武式太极拳所传的架子是经武禹襄传二代 李亦畲,后传三代郝为真、李逊之等的架子,可谓武式老架。它是 严格按照太极拳运动的规律,处处遵循其理法原理而形成的一派 太极拳,它具有完整丰富又邃密细腻的理法。其主要特点是“以求 太极(内形)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炼精、气、神三者合一”。它的 技艺特点是“因敌变化,借力打人”,用意气的变换来支配外形的运 动,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外形,其变换而使人莫测,追求人不知我,我 独知人,达到人为我制,而我不为人制的神奇境界,这也就是武式 太极拳能成为五大流派之一的重要原因。
本书所写武式拳架是古城广府所流传下来的武式正统拳架, 其架式不同于郝氏又不同于孙式,是三代祖师李逊之传下来的。 作者师父魏佩林和姚继祖都是李逊之高徒,为武式太极拳第四代 传人,二师在拳艺上造诣很深,授徒甚多,遍及全国各地及海外,恩 师为武式太极拳的弘扬与推广彳顷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在此表 示深深的缅怀和崇高的敬意。
本书发表的“武式太极拳小架”是没有对外传授的一种功夫 架,是在李池萌师叔(三代祖师李逊之之子)和姚继祖老师的传授 和指导下,本人经过多年的体会与实践整理成的有一定太极拳基 础方可练习的功夫架,是提高技击功夫,研究太极之真谛必须练习 之套路,主体以内动为主,架式更加紧凑、细腻。
三代祖师郝为真在清末民初任直隶广平府中学堂和县立小学 堂武术教授时,为了便于教学,将每一式均用“起、承、开、合”四个 要领贯穿始终,所有的动作都是按起、承、开、合的节序来编排的, 后人们称之为“郝式开合太极拳”,至郝月如南下教拳与郝少如写 《武式太极拳谱》时,都又有继承和发展。郝家各代为推广和弘扬 武式太极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郝为真传四代孙禄堂,孙禄堂又在郝式开合架子的基础上,把 太极、形意、八卦融为一体,经过改进形成了现在流行的孙式太极 拳,并成为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是在国家武协的关怀下,于1995年开 始进行编排的,因武式太极拳发源于永年,所以邀永年派代表参 加,因姚老师年事已高,行走不便,即派本人及师弟前去参加,使太 极拳五大流派都有了自己的竞赛套路。此书已出版,全国已在推 广和使用。
为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倡导的全民健身计划,本人在传统 老架的基础上,本着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的原则,创编了一套注重 于健身的《武式三十六式简化架》,以适应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
为了进一步弘扬太极文化,加强国内国际间太极拳的交流与 发展,由邯郸市政府与永年县政府联合,从1991年开始,已成功地 举办了 9届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 加,发展了很多外地成员组织,为太极拳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
武式太极拳的持点
武式太极拳在练功方面和重点要求上与其他太极拳有不同之 处,其特点归纳起来大致有六点:
1 .架势紧凑:现时太极拳的传播大体可分为三种架子,即大架 子、中架子、小架子。一般练习太极拳者大都讲究先求开展,后求 紧凑,由大架子即开展的架子,亦即走大圈的架子练起,再练中架 子,到小架子,也正如拳论中所讲的“由大圈收练到小圈,由小圈练 到没圈”。而武式太极拳起初是从中架练起,因中架在拳理要求上 易于相配,动作要求缓慢、柔活、紧凑,连绵不断,又能于开中寓合, 合中寓开相融合。武式太极拳整套架子动作精炼,朴实无华,被人 形容为干枝老梅。由于在练功中不用丝毫拙力,所以架势紧凑,身 体内外结合紧密,始终保持内外三合之要求,无论在练功中,还是 在交手中,使转换、运化更加灵活快捷,有利于上下相随,内外相 合。
- 实腿转身:其他太极拳大部分转身动作是在移动重心的过 程中得以完成虚腿转身,而武式太极拳是在虚实分明的情况下的 实腿转动,是以脚根为轴心来实现身体转变方向的。这样可在实 腿转身的同时保持立身中正、八面支撑,因而加大了运动量,使身 法变化快捷、灵敏。武式太极拳强调“两条腿如一条腿”,不论重心 如何转换,始终实腿脚根转动,这样有利于保持身法,很快使劲从 脚根起。由于实腿脚根旋转,架子走过之后,留下一申清晰的圆形 脚印,所以被人们喻为落地梅花。
- 蓄发内涵:武式太极拳整个架势要求如行云流水,连绵不 断,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蓄劲和发劲涵于内而不显于外,这样有 利于做到“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其最终目的是敛气 入骨,如气势散漫,则身必散乱,蓄发都不自主,只有敛气入骨,才 能开合自如,粘即是走,走即是粘,达到“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 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的境界。此是以意运气,非 以力使气也。
- 劲路制人:武式太极拳打手训练中,既不讲究硬撇硬拿,也 不提倡以招击身,而提倡以劲路制人,就是在不丢不顶粘连黏随中 实现我顺人被,用劲路制住对方,使其进退不能,身处落空状态,这 就是太极听劲懂劲之功夫。听劲是听对方之劲,感觉对方的劲头、 劲源以及劲的变化情况,懂劲是自身的身法安排,根据对方之劲变 化而变化。一旦对方劲源受制,身体必然旋转不灵,丧失进攻能 力,甚至会因失去平衡而跌出,只有通过推手,互相学习,反复运 用,才能提高技艺,掌握太极之真谛。
- 注重身法:太极拳首先应注重身法,身法做对可以登堂入 室,身法不对徒劳无功,重则可导致对健康不利,所以武式太极拳 非常注重身法,做对身法才可达到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由内动带 动外形,势势做到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两手各管半胸,互不逾越, 才可达到一身备五弓,劲从脚根起,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的境 地。但是,做对身法不是一件容易之事,要自己勤学苦练,仔细揣 摩,还要有名师指点,言传身教,只有循序渐进,才能窥见门径,入 门既不难,深造也是办得到的。
- 强身健体:武式太极拳对健身养生、防病祛病有独到之处, 因其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松静自然,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 有不静的要求下,全身各部位都可相应地得到锻炼,对于神经系统 和身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都有较好的调节和改进作用。它有 助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健康,因在运动时又与呼吸开合相配 合,有益于内外结合,疏通经络,调活气血,使周身骨节、肌肉群与 五脏六腑得到按摩和锻炼,这种内外协调而统一的运动,是太极拳 能够祛病、延年、强身、保健的根本原因。武式太极拳的身法
武式太极拳身法是习拳者必须首先理解和做到的重点之一, 没有正确的身法,是无法练好太极拳的。
武式太极拳身法要求有含胸、拔背、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裹 裆、护脾、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虚实分清等十三条,下 面分别述之。
- 含胸:两臂关节松开,胸不可挺,两肩微向前合,胸有内含之 意,但不可前俯。
- 拔背:两肩关节要灵活,背骨似有上涨、鼓起之意,不可低 头。
- 提顶:精神集中,意向上虚领顶劲,自然地提领全身,头不可 低,身不可前俯后仰。
4 .吊裆:两腿虚实分清,裆如吊空一样,臀部有前送之意,小腹 有上翻之意。
- 松肩:两肩要自然松开,不可上纵,不可用力,两肩要自然下 垂。
- 沉肘:两肘尖要自然下沉,使肩、肘、手腕都能灵活运动。
- 裹裆:两腿分清虚实,两膝有内向之意。
- 护睡:两手各护半胸,两胁有微微内收之意,使胸中感觉松 快。
- 腾挪:虚实变化自如,进退能随机应变,有动之意而未动,即 预动之势。
- 闪战:动作一气贯通,身体旋转灵活,发劲迅猛,所向无敌。
- 尾闾正中:头向上虚领顶劲,尾闾骨向前托起丹田,身不前 俯后仰,左偏右倚,百会穴和会阴穴上下自然垂直。
- 气沉丹田:能做到以上之身法,就能以意行气,气能顺通自 然地注人丹田,使底盘稳固。
- 虚实分清:两腿虚实必须分清,虚不是完全无力,实不是完 全站煞,精气神要贯注于实腿,有上领之意,身法不可散乱。
此十三条身法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对于习练太极 拳至关重要。
做到了尾闾正中,便能够“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全身轻松自 如,才能支撑八面。所以在练太极拳时脊要竖起来,有了稳定的轴 心,才能坐胯转腰,才能灵活地变化,才能灵活地运用。松肩沉肘, 两肩自然下垂,使肩、肘和手腕都能灵活运动,两臂关节松开,胸有 内含之意,两膝内向,有护裆之意,两手各护半胸,有护脾之意,这 就做到了含胸、拔背、裹裆、护腌。
能做到尾闾正中,松肩、沉肘,百会穴和会阴穴上下自然垂直, 意能向上虚领顶劲,自然地提领全身,也就能立身正中,也就有了 稳定的重心,重心在四肢的配合下,在不断变化的运动中,完成了 每一个太极拳的动作,同时气能顺通地自然地注入丹田而下达于 两脚,两脚能着地生根,使底盘稳固。每一动作,虚实应分清,不可 双重,如虚实分不清,动作就不能一气贯通,必致散乱。身法正确, 身体就能旋转灵活,八面支撑得力,也就能做到腾挪闪战,而达到 得机得势的目的。
在注重十三条身法的同时应注重身体的外三合和内三合。外 三合谓: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三合谓:神与意合,意 与气合,气与力合。内三合谓看不见的东西,只有久练,功夫到了 一定的程度才能体会到。
太极拳对人体健康之功效
太极拳术博大精深,其养生健身的价值,技击护身的功能及深 奥的经典拳论,在中国武术宝库中独树一帜。由于太极拳的内涵 与人体生命之道是统一的,所以通过太极拳的修炼能够医身、健 身,提高人的生存寿命,使其功效在人体中得以显现出来。太极拳 由于其技术与健身的作用,深受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我国全民健 身运动的开展,使其发展得更快。人们喜爱太极拳,来源于关爱生 命之健康。当今时代,科学昌明进步,经济飞速发达,生活条件的 提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命和健康的重要。虽说健康不能代表 一切,但是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繁忙的 工作,事业上的竞争,给人们心理上带来无形的压力,造成精神紧 张,心态往往失衡,而习练太极拳可使他们精神放松,调节身心平 衡。太极拳的健身原理,早已得到证实,它的主要特点是要求心 静,是以意念引导动作,全身放松柔和而不用一点拙力,上下相随 连贯均匀,动作缓慢圆活,周身协调完整,呼吸自然,内外相合,符 合生理规律,是增进人类身体健康的良药。众多的资料表明,太极 拳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都有很好的防病治病效 果。而且有利于新陈代谢,有利于肌肉、骨骼、关节活动。
练习太极拳,对呼吸系统可以增加肺泡的换气功能,提高肺活 量,保持肺组织的弹性,可以预防肋软骨骨化。对已有肋软骨骨化 和胸廓活动已有障碍的老年人,由于太极拳的深、长、匀的呼吸和 腹肌活动,可增强肠胃通气功效,又能通过腹压的有节律的改变, 使血流量加速,增进肺泡的换气功能,预防和治疗气喘病,对提高 肺功能有特效。
练习太极拳,对心血管系统可以消除肝脏淤血,改善肝脏功 能。深呼吸运动使腹肌和膈肌不断地收缩与舒张,使腹压不断改 变,腹压增高时,血液则输入右心房,腹压减低时,血液则输入腹腔 内,这样一呼一吸,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的状况,加强心肌营养,并可 消除肝脏淤血,改善肝脏功能,可以预防心脏疾病及动脉硬化。
练习太极拳可以改善消化道的血液循环,刺激唾液分泌,促进 消化作用,可以改善肠、胃机能活力。由于深呼吸使腹肌膈肌有节 律地运动,对肠胃道起着机械的刺激作用,所以对改善消化道的血 液循环,增强消化功能,预防便秘、内痔外痔都有很好的作用。练 习太极拳可使身体神清气爽,情绪稳定,生理机能活跃,可促使血 液循环过程及气体代谢发生改变,故对各种慢性疾病都有很好的 医疗效果。由于深呼吸的作用,促进了体内的新陈代谢,加速了血 液循环,使肌肉丰润、柔软而有弹性,使骨骼坚实。习练太极拳要 求以腰为主宰,立身中正,腰背时常活动,骨组织中的骨细胞更活 跃,致使骨质日益坚实。运动时要求“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 静”,每一动可使全身各部位关节得到锻炼,因人体全靠各关节的 连接来负担重量和进行活动,筋肉、神经生长于骨髓之上,使其运 动自如。练习太极拳要求在动作中用意识来放松关节,拉长韧带, 增强其弹性和灵活性。为了增强关节的力量和耐力,训练时都采 用体松而意紧的方法与呼吸开合相配合,使全身节节贯穿,正所谓 “周身团聚精神健”。所以,练习太极拳是预防百病的最好运动,是 增进健康长寿的灵丹妙药,太极拳运动不分男女老幼,没有场地大 小的局限,在现代快节奏和科学发达的工业文明社会,更需要太极 拳这种调节剂来滋润人们的身心。人人都希望身体健康,快快乐 乐地生活,这就要有心平气和的心情,乐观奋斗的勇气,轻松活泼 的身体,勇于奉献的精神。长期坚持太极拳的练习,可增强身体抵 抗力,对社会的文明及全民健康有良好的作用。
武式太极拳图解反要领说明
- 本书图解中的动作图照,是笔者的真实拳照。每式的动作 都做了分解说明,并在每式后面阐明其要领,以便于读者能正确地 理解和掌握。
- 拳照起势是面向南方,拳势的动作朝向分东、南、西、北四正 方,和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斜角,如拳照有误,要以文字说明为 准。
- 整个套路中对所有动作和姿势的要求,在改变每式方向时 要用实腿,以足跟为轴,足尖向里转动为“里扣”,向外转动为“外 摆”。两腿始终不可蹬直,要保持一定的弯曲度,弓腿时前膝不可 过足尖,要做到进步必跟,退步必随,两腿要相吸相系。
- 两手各管半个身体,不可随便逾越,出手要求高不过眼,远 不过前足尖,两手的外旋为“开”,内旋为“合”。要求身法、步法、手 法三者有机配合与统一,强调内外一致,要以内形的变化来支配外 形的运动。以上所谈,为武式太极拳套路图解里的重点要求,有的 在图解说明中不再重述。起势
动作一:面向正南,自然直立,两脚直向前方与肩同宽,全身放 松,两臂自然下垂,手心向内,手指向下,两眼向前平视,神情安舒 (图Do
动作二:两手和臂作内旋,两手向前徐徐平举,略与肩平,两手 心向斜上方,目视前方(图2)o
动作三:两手外旋,手心向下,两肘微屈下沉,两手徐徐下按,
至两胯前与腰平齐,手心向下,指尖朝前,同时两腿微屈坐势
动作一:以右足跟为轴,右足尖 微向里扣,腰微向左转,两腿开始分 虚实,身体坐于右腿,面向东南,两 腿为右实左虚,两臂同时向上搠起,
动作二:左腿向东南方迈步,足跟着地,足趾上翘,两腿仍为右 实左虚,同时两臂继续向前上方搠起,左手要高不过眼,远不过前 足尖,右手提至胸前与左肘平齐,面向东南,目视前方
动作三:右足跟蹬地,左腿前弓,左足掌落平,身体前移。同时 两手竖掌外旋,徐徐向前推出(图6)。
动作四:右足向前跟步,至左足右后方,以足尖点地,两腿为左 实右虚,同时两手内合,目视前方(图7)。
要领:运动时两腿要分清虚实,身体不可偏倚,两手上挪时要
有吸引对方来势之意,还要有提领腿足的迈步之意,两手内合时, 两肩要有抽吸之意,要以胸部指挥两手的运动,胸臂之间要有圆活 之趣,跟步时上下要协调相随,身法保持不变。
第三式右懒扎衣
动作一:以左足跟为轴,足尖微向里扣,身体转向西南,两腿仍 为左实右虚,两手同时内含至胸前如抱球状,面向西南方(图8)。
动作二:右腿向西南方迈步,以足跟着地,足趾上翘,同时两手 向前上方搠起,右手高不过眼,远不过前足尖,左手至胸前与右肘 平齐,目视西南方(图9)。
动作三:左足跟蹬地,右足掌落平,右腿前弓,身体前移,同时 两手竖掌外旋徐徐向前推出。目视前方(图10)o
动作四:左足向前跟步,至右足左后方,以足尖点地,同时两手 向内合,两腿为右实左虚,目视前方(图11)。
动作一:以右足跟为轴,足尖里 扣,腰向左转,面向正南,双手同时 内合抱于胸前,两腿仍为右实左虚 (图 12)。
第四式单鞭图10
动作二:左足向左横出一步,以 足跟着地,足趾上翘,同时两手徐徐 向左右分开,要与两足上下合齐,目 视左手(图13)o
动作三:右足跟蹬地,左足掌落 平,前弓左腿,腰微向左转,面向东
南,两手继续左右分开,左手竖掌外旋高不过眼,右手平掌外旋指 尖朝前与肩相平,目视左手前方(图14)。
要领:转动身体时须保持稳定,迈左步时,右腿要精神贯注,右 足蹬地前先要有蓄劲之势,身体须保持中正。同时要注重松肩、沉 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等身法。
与第二式懒扎衣相同。
提手上式
动作一:以左足跟为轴,左足尖里扣,腰向右转,面向正南,两 腿为左实右虚,同时两手有内合之意(图15)o
动作二:右足左移,提悬于左足旁,以足尖点地,同时左手从身 体左侧划弧至头上左前侧,右手弧形下落至右胯前,手心向右胯 处,面偏向西南,目视前方(图16) o
要领:左手上举时,左肩不可随之上耸而要往下松沉,右手向 下不可有丢塌之势,注意上下协调一致,身法不可散乱。
第六式白鹅亮翅
动作一:右腿向西南方迈步,以足跟着地,足趾上翘,两腿仍为 左实右虚,右手从右跨前上捆至胸前,左手由右小臂内弧形下落至 胸前(图17)
动作二:左足跟蹬地,右足掌落平,前弓右腿,同时右手从胸前 外旋弧形上#,至头顶前上方,左手由胸前外旋,向前下方推出,目 视前方
动作三:左足向前跟步,至右足左后方,以足尖点地,两腿为右 实左虚,两手同时内合,目视前方(图19) o
要领:右手上搠时,胸肩要有下沉之意,要注重松肩、沉肘,左
手推出时,右手不可松懈丢塌,两手 要配合密切,一气贯穿,身体要保持 中正。
第七式左搂膝拗步
动作一:以右足跟为轴,右足尖 里扣,腰向左转,左足尖点地,两腿 为右实左虚,两手同时内合,左手弧 形向左下落,右手至右额旁,面向正 东(图20) o
动作二:左腿向东北方迈步,以 足跟着地,足趾上翘,两腿为右实左 虚,面向正东(图21)o
动作三:右足跟蹬地,左足掌落平,前弓左腿,左手外旋经腹前 向左下方搂至左膝外侧,手心向下,右手由耳旁经胸前竖掌外旋向前推出,手高不过眼,远不过前足尖,目视前方
动作四;右足前跟至左足右后方,以足尖点地,两腿为左实右 虚,两手要有内合之•意,目视正东前方(图23)。
要领:转身时要以目光领先,在左手搂按时,左手与右肩要相 吸相合,有引蓄之势,右手推出时,手掌要有沉着之意,跟步时周身 要有收合之意。
第八式手挥琵琶式
动作一:右腿向后退半步坐实,左腿随右腿后退变为左虚步, 以足尖点地,同时,右手内合向后下落至右腹前,左手向上划弧,与 肩相平,面向正东,目视前方(图24)。
要领:右股在右足后退踏平后,须立刻精神贯注,右股得力时, 方可收左足,注意松腹,腰围放宽有扩展之意。
第九式左搂膝拗步
动作一:左足向东北方迈步,以足跟着地,足趾上翘,同时左手向左下弧彦F落,右手向外上弧形上提至右侧前,目视前方(图
25) „
动作二:同第七式搂膝拗步动作二(图26)。
动作三:同第七式搂膝拗步动作三(图27)=
要领:同第七式搂膝拗步。
第十式右搂膝拗步
动作一:以左足跟为轴,足尖里 扣,腰向右转,右足向东南方迈步, 足跟着地,足趾上翘,同时右手由前 上向右下弧形下落,左手由左下弧 形上提至头左侧,面向正东,目视前 方(图28) „
动作二:左足跟蹬地,右足掌落 平,前弓右腿,右手外旋继续向右下 搂至右膝外侧,手心向下,左手外旋 由头左侧至胸前竖掌推出,目视前 方左手(图29) o
动作三:左足向前跟步,至右足 左后方点地,两腿为右实左虚,同时 两手有内合之意(图30)o
要领:同第七式搂膝拗步。
第十一式上步搬拦捶
动作一:左腿向前迈步,以足跟 着地,足趾上翘,同时右手至右胯 旁,手心向内,左手竖掌向前拦挡, 目视前方左手(图31)o
动作二:左足掌落平,前弓左 腿,腰向左转,面向正东,同时右手 握拳外旋,向前进击至左手右方,拳 心朝下,目视前方(图32) o
动作三:右足向前跟步,至左足 右后方,以足尖点地,两腿为左实右 虚,两手有内合之意(图33)。
要领:左手前伸要有提领左足 迈步之意,右手击拳时,右肘要有沉
着之意,同时要注意虚实和折叠的转换。
浏览1,0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