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文化艺术论”是我半个世纪以来研究、探索的一个课题。1959 年我在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留校,筹建体育系武术教研室,并为全校12个学 系的同学讲授公共体育理论课,题目就是:“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这篇讲 稿引起媒体注意,1961年7月26日《北京日报》学术版上发表了我的学术 处女作《武术与艺术》,这篇将近整版的长文引起文化界的重视。1961年9 月14日《光明日报》上又发表了我的《武术与表演》,同年12月29日又在 《光明日报》上发表了《论表情》,1962年2月14日又在《光明日报》上发 表了《情、景、形、神——形体美学笔记》,从戏曲武功研究武术在中国传 统表演艺术中的价值。4月14日发表了《文人与剑》,9月19日发表《谈手 式》,这一系列文章都是从武术的文化艺术性研究武术的,当时我试图以武 术精、气、神的训练,为中国民族化的话剧、电影演员的形训体系开拓一条 新路。我最初的努力得到学术界的支持,我被调入当时刚刚成立的北京艺术 学院话剧表演系,筹建形体教研室。在郭古民、王培生、胡耀贞等老师支持 创编“六合步云桩”,准备以精炼的桩功让艺术学院的学生们体悟中华武学 的精魂。然而那场史无前例的“文革”使这一研究中断。在北京文化局干校 中,却使我有机会学医和接触杂技、戏曲界人士,劳动余暇我向他们学习, 开始对中国杂技的源流与艺术特色进行研究。可谓因祸得福。
新时期开始,1980年元月1日,我在《人民日 报》上连载发表《伍豪之剑》,这篇以周恩来1929年 派中共特科战士张英到青岛铲除叛徒王复元的故事, 是我创作中共创始人《王尽美传》的副产品。《伍豪 之剑》中我专门写了一章“螳螂拳考证”,利用了张 英与当时在青岛任邮政局长的日本武术爱好者金指 金一郎,盘拳论道,宣传了武术的文化特征。1980 年在《社会科学战线》季刊上发表《试论中国杂技 艺术的源流》,探索了杂技与武术起源的同与异和 “跑马买解、打拳卖艺”的共同的江湖特征。随后又 在《中国体育报》开辟专栏“艺坛论剑”,在《今晚 报》(天津)开辟“舞思武想录”。正是有了这些学 术准备,在1984年未来学会的年会上才提出东方人 体文化学的基本论题:“人体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母 体和先声,也是人类文明的必然归宿;东方人体文 化是人类智慧的源泉”。
如果把这个论点比做一只鼎,那么鼎的三足就 是“武术”、“舞蹈”和东方人学的中心“修身”文 化。1985年我发表了《戏曲舞蹈与中华武术》(《舞 蹈艺术》丛刊)1987年我在全国武术学术会上以《中 华民族独特的人体文化》论文获奖;1988年又在中 国国际武术节的学术报告会上以《中国武术与中国 文化》获奖。1989年在成都武术学术会上发表了《中 国武术文化修为层次论》,1990年在敦煌全国武术文 化研讨会上发表了《中国武术与民俗文化》;1990年 10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院庆学术报告会上,发表了
《中华舞蹈在东方人体文化中的地位》。这个报告引起舞蹈界和武术界的注 目,促成了同年11月7日在北京奥林匹克中心举办的《武术与文化艺术座 谈会》的召开。这是一次空前的、跨学科的座谈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 中国武术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常 务副院长李希凡、中国武术研究院院长徐才、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吴晓邦、副主席盛婕和杂 技、曲艺、舞蹈、电影、戏剧、文学等各界专 家学者50多人参加。大家就武术与文学、戏剧、 曲艺、杂技、舞蹈、民俗的血缘和互渗关系做 了深入探讨,并一致称许我在武术文化艺术研 究方面追求的目标:建立整合交叉的东方人体 文化研究体系。正是在这次会议之后,我应邀 完成《中国武术文化与艺术》一书。该书出版 之后,我即进行《东方人体文化》一书的系统撰 写,终于在1993年完成共分五卷的62万字的《东 方人体文化》,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在1996出版, 书中正式提出人类文明的三期说和两系论。
所谓三期说,就是我认为人类文明分生殖
文化、物质文化、生命文化三个时期。所谓两 系论,就是人类的文化分为人体文化和典籍文 化两大体系。生殖文化时期,包括人类自意识 的产生和工具制造开始到信仰体系的创立的漫 长的原始时代。这个时期以氏族的维系、壮大 为一切信仰、劳作的中心,因此我称为生殖文 化时代,由图腾崇拜、天神崇拜到祖先崇拜,以 及各种艺术品的创造,中心都是为了繁衍后代,壮大氏族。健康和延续生命是生殖文化时代的主旋律。这是世界各氏族 都经历的必由之路,但只有中华民族把这种天、地、生、人一体的宇宙观、 自然观保留到文明时期,并在各种人体文化中发扬光大。经过西周的国家和 东周的民间诸子百家的整理,形成了中华元文化的中心“国学”。
人类在经历了漫长的、从愚昧到文明的“生殖文化”时代之后,进入了 一个以创造和争夺物质财富、改 造和破坏自然为人类生活舒适服 务的“物质文化”时代。延续至 今的物质文化时代,产生了自然 科学与社会科学,产生了造型艺 术与表演艺术,产生了形形色色 的学科……社会的分工越来越 细,这是人类的一种进步,同时 也是人类的一种退化,负载过古 老的天文、宗教、哲学、艺术以 及种种神功异能的人体文化,被肢解成舞蹈、杂技、武术、气功、瑜伽以及 种种体育技能,有的还分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不同的文化艺术门类。 如中国武术与舞蹈,本是同肢连理的兄妹,现在却分别属于体育与表演艺 术。而体育和表演,实际上都涵盖不了这两种最古老的、自卫本能的升华和 爱与娱神、自娱的宣泄产生的人体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它们在中华元文化与西 周国学中的地位。
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学科,可谓百科万事千学,随着人类在宏观和微观的 开拓,新的学科还会产生,但只要你扪心自问,回望前尘,前瞻未来,您就 会感到最重要、最根本的学问是关于人自己身、心、意、灵的学问,这才是 至关重要的大学问,东方人体文化正是研究身、心、意、灵的大学问之一。
1993年由我与六位同仁的申请,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会议上决定,成立中国艺术研究院东方人体文化研究中心,以沟通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舞 蹈、杂技、武术、气功、戏曲、曲艺等艺术领域的整合实践研究和生命文化 的研究、以开发东方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增强炎黄子孙的自尊自信、惠泽 大众,造福人类为宗旨。研究中心下设五个委员会:
1 .东方人体文化比较研究委员会
- 东方武术文化艺术学委员会
- 中国杂技史论、美学委员会
- 气功、瑜伽与禅文化委员会
- 生态艺术与生命文化委员会
随后以中心的名义先后举办了三届中国民间武艺精粹表演赛,东方传统养生 智慧与现代生活研讨会,世界太极修炼大会及“健康百岁之路国际研讨会” 并为大会开幕式编导演出了大型文体表演“太极之舟”,经过中央电视台卫 星直播,影响深远。
1992年7月在青岛,由中国俗文学学会、《当代文坛报》、《武林》杂志 社、《少林与太极》杂志社、青岛文联等八个单位召开的“刘俊骏文艺创作 与学术思想研讨会”,会期三天,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山东、河 北、河南的作家、学者,对刘俊骤的学术追求和文艺创作进行研讨,中国艺 术研究院科研办公室主任林秀娣代表李希凡院长宣读贺信。文化部常务副部 长高占祥、副部长陈昌本为大会题词。大会编辑了题为《作家、学者、武术 家——刘俊骤的文艺创作与学术研究》 论文集。著名作家管桦、舞蹈史学家董锡 玖也都在会上热情地发言,会后整理成 文。《文艺报》以《惜今斋的学者刘俊骚》、 《人民日报》以《拼命干出成果——记作 家学者俊骤》发表;中国艺术研究院 《科研动态》、《科技日报》、《文学报》 都发表了报道。中国文化报发表记者
向云驹专访报道《东方文化奇葩——与刘俊骤谈东方人体文化》(1992年10 月18日)。这是文学界、舞蹈界、武术界、影视界对我的跨学科研究的肯定, 1993年我被评为文化部优秀专家,同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正是在这样的
背景下,中国艺术研究院 东方人体文化研究中心 才能够创立。
中心创立之后的学 术拓展活动,首先就是武 术文艺的开创。
1994年中国民族文 化城与紫竹院公园合办
竹文化节,中心受组委会委托主持了中华民间武术精萃表演赛,来自全国各 地和美、日、德、法、秘鲁等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的1000多名武林好手 参加表演,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5岁。在长达23天的表演赛期间北京 各大门派的武术家都来参加评审或展演。大会倡导的“智、仁、义、勇、勤、 敬、诚、德、道、忠”的十字武德规范,影响深远。《人民日报》、《中国体 育报》、《北京晚报》、《中华武术》、中央电视台都做了报道。
1994年我应邀赴日本担任花柳千代编导的日本舞剧《大敦煌》的武术
指导。
《大敦煌》是中心海外顾问、日本 著名舞蹈家花柳千代根据中国敦煌石窟 156窟壁画《张议潮出行图》依托以日 本花柳派古典舞为基础,融汇中国戏曲 武打与杂技、武术而创作的一个全新的 日本舞剧。1997年8月18日、19日又 在北京世纪剧场公演,以纪念中日邦交 正常化25周年。《大敦煌》的成功,可 以说是东方人体文化诸姊妹技艺的一次
1994年
4月东方人体文化研究中心,主持了
23天的武术表演赛,图为北京武林各派代表合影。中华 民间武术表演连续举办四年至
1997年妙合,既是花柳千代数十年艺术实践心血的结晶,又 是中日舞蹈文化交流的丰碑。我们在自筹经费办《 的刊物《东方人体文化》上全文发表了《大敦煌》 研讨会的论文,做了中心力所能及的贡献。
1995年7月12日至”月16日在北京大兴主 办了第二届民间武艺邀请赛。来自山东、湖南、 河北、辽宁、浙江、江西、贵州、北京、天津等 省市的22个代表队,参加了表演赛。大兴县建 筑公司和县体委给予了大力支持。第二届民间武艺精 萃表演赛闭幕的同时,开办了中国孙膑拳国际教练培 训班,来自美国、韩国和台湾地区以及山东、贵州、北 京的孙膑拳同门40余人参加了培训班。从孙子兵法、运 动心理到东方人体文化基础理论,学员们进行了学习。 7月22日在恭王府颁发了国际教练员证书。《人民日 报》、《光明日报》、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社、《中国青年 报》都做了报道。中央电视台做了专题报道。
《太极之舟》作为第二届世界太极修炼大会开幕式的大型文体表演,中
央民族歌舞团、北京现代舞团、北京舞蹈学院、日本凤 仙功舞团和中国科学院武术协会、北京河北梆子剧团 等团体600多位各界人士参加表演。围绕总编导刘峻骚 教授三大乐章“混沌初判化三清”、“八荒飞龙传千年”、 “慈航共渡新纪元”的设计,形象生动地显示了太极文 化对东方文化各方面的深远影响。中央电视台现场卫 星直播,影响深远。在那个舞台上,国家体委主任伍 绍祖、世界女子太极拳冠军高佳敏、台北武术执委会 秘书长黄连顺还表演了太极拳,传颂一时。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由中国艺术研究 院东方人体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 流促进会、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和东方学系、北京师范 大学艺术系、中央民族大学舞蹈系、中国舞蹈家协会、 中国杂技家协会研究部、中国智慧工程协
会、中国科学院武术协会、《文艺研究》杂志 社等单位联办的“东方人体文化国际研修大 会,,于1997年10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举这是一个弘扬民族文化、促进 东西文化交流的盛会,也是海内外广 大学人、艺术家、武术家、养生学家 共聚,艺术表演与身心修炼相偕的盛 会。大会以沟通自然科学、人文科学 和东方各国艺术精神内涵为目的,以行。来自五大洲的16个国家和地区的两百多 位专家、学者及学员参与,通过学术研讨、技 艺展示和体悟修炼,盛况空前,在当今世界
培养、推广、完善现代人生修炼,达到人 与自然宇宙高度和谐统一为己任,综合展 开国际学术研讨、特技艺能展示和养生修 炼培训等三方面的活动。
这次大会非常成功,韩国国会议员、 活的文化财“太平舞”的保持者姜善泳女 士及其弟子在会上表演了韩国经典舞蹈 “太平舞”,台湾丽姬舞团表演了以武术与 舞蹈结合为特点的代表作“神拳铁汉” O敦 煌舞训练体系的编创者高金荣老师率领刚 刚成立的敦煌女子舞蹈团表演了她新创作 的“大飞天”等节目……大会学术委员会 编辑印刷了论文集《觉明智慧之路》。
正如12年前我在《东方人体文化》一 书的导言所说:“处于无比辉煌又无比残 酷的物质文化时代的人类正在觉醒,一个大会闭幕式时各界领导与部分代表合影台湾朱丽姬舞蹈团表演的富于武艺风格之舞蹈
关心人类自身的肉体生命和心灵的安泰与美好,焕发人类自身的潜能和智慧 的生命文化时代正在到来。”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正是中华国学明德、亲民、至善 的三纲,修身、齐家、治国、致天下太平的八目的的现代阐述。2006年底, 在我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邀请担任第八届全国山花奖学术著作奖的评审 委员,读到不少富有生命文化内涵的好作品,特别是听到评委会主任白庚胜 博士提到要在文协创建民间武术文艺委员会的设想,更为欣兴,希望富有开 拓精神和学术前瞻的白博士心想事成!
2007年元月4日我又应邀参加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主办、天津南开大 学文学院和《中国图书评论》杂志社协办的“中国古典舞蹈高峰论坛”,我 准备的发言就是《试论古典舞在中华元文化和国学中的地位》,由于文学界 和美学界那么多学术俊彦发言,我得到很多启发,特别是认识了十年前就支 持东方人体文化国际研修大会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彭吉象教授,得聆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清喜教授的发言——“舞蹈之'兴’与生命激 活”,深感不同学科的智者仁者,都从不同视角感受到生命文化到来的桅尖帆影,更为欣悦!
正是在这样时刻,我应梵天文化传播中心冯林先生之约再版此书。多年 来我一直希望把传统武术和古典舞代表作纳入国学的普及教材中,我对于中 华国学用28个字概括:天地生人共一母,三才圆融二通五。仁义礼退虚静养,儒道释医武修舞。
“舞”与“武”同源互假,自古如此,书中已论。这28字从宇宙一•体论 到阴阳不离观和万物周而复始的演变规律和包含的三教九流,可谓言简意 深。“三才”指天地人,“二”指阴阳,“五”则是指儒家倡导的五常:仁、义、 礼、智、信。道家内丹功更把这五常视为内五行,是修德求道的重要基础, 对应人体五脏:仁:肝主木;义:肺主金;礼:心主火;智:肾主水;信: 脾主土。五行中皆有阴阳,故称“三才圆融二通五”。正如明代科学艺术巨 星,圣人朱载暗在嵩山少林寺外的《浑元三教九流图赞》碑最后所说:“要 在圆融,一以贯之。”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武术家为强种强国砥砺 身心,探源索隐,对武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道器双馨的中华元文化的指导 下,内家拳法形意、太极、八卦都在20世纪初叶,出现了一些大师级的人 物,出身於形意拳门的王苓斋,在其溯源探本,身体力行中,创造了意拳一 一太成拳法。这种以“站椿求物”为主,完全扬弃了传统武术套路运动的拳 法,表面上看好像与艺术没有关系,但实际上大成拳却是真正找到武舞同 源,双璧共辉的根本。王茅斋先生经常表演“健舞”,从上世纪20年代,直 到他临终前一年,1962年在保定召开的河北气功学术会上,他表演了两支 武舞“健舞”和“勒马听风舞”可为一证,发挥中华国学浑元圆融的文化特 征,既是修身治国也是治学亲民的要义。
1991年由国学大师季羡林主编的大型国学从书《神州文化集成》在国内 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书籍书装帧还 是图文搭配都比较简单。我们以此丛书为底本,精选50本并分门别类,重 新修订并配以精美的彩色图片,出版了这套《神州文化图典集成》。
《神州文化图典集成》的出版是国内近年来少有的弘扬神州文化的一件 出版盛事。丛书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人的饮食、服饰、民俗、宗教、建筑、艺 术、中医药、科技、经济、官制等数十个领域,系统地介绍了各领域的内容 与特色,以及这些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的扎根、发展与繁茂的过程。本书均由 各学术领域颇具实力的学者亲笔撰稿,并由该领域的著名专家亲自审定,同 时灵动地和解释性地配有大量图片,使该丛书成为既是一本面向大众的中国 文化普及类读本,也是近年来各学术领域研究成果在更高程度、更大范围的 一项精美展示。该书语言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观之赏心悦目,读之文字浅 易,高品位与可读性兼而有之,雅俗共赏。可以说,本书是一流学者专家撰 写的中国文史类的“十万个为什么”,再加上新的图片互解互读互动,校正 了以往文史类图书板起面孔说教的不足之处,显得更活泼、更丰富、更有读 者缘。
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要赢得世界。实际上东方文化与西洋文明不但 并不冲突,而且可以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在这种国际大环境推动下,随着 国内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出版业的繁荣,对中华文化类的图书形成了越来 越高的需求,特别是高品质、精包装、配图片的彩色大开本图文书的市场越 来越大。这套书正是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
该丛书我们仍然邀请季羡林先生担任总主编,由汤一介、孙长江、李生 泉任主编,刘守仁、魏常海、王守常等人担任副主编。我作为这套丛书的总 策划和副主编得到了以上老师的无私帮助和指导,在此为诸位老师付出的辛 勤汗水表示感谢。在编辑过程中,各方人士均伸出援助之手,尤其得到原作 者的大力支持,提供了更多更新的图文资料,保证了本丛书的顺利出版。在 此也表示真诚的谢意。相信本丛书对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将起到良好的普 及推广作用。在此,我愿与各位同仁以及广大读者共飨这道精神大餐,是 为后记。
浏览60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