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心理自我调整训练时,运动员注意指向于放松的各个部分肌肉或呼吸上,不易受 其他事物的干扰。并且由于注意的作用,也可以帮助肌肉进一步放松,使整个有机体处于 安静放松的状态。但运动员放松后,还应有自我动员的过程,这样才能使有机体处于积极 状态。

以上是几种心理训练方法的简单介绍。

4.少儿武术运动员早期心理训练的意义和特点:运动员良好心理品质不是在训练和 比赛中自发形成的,而是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培养的。同样,这些良好的心理品质也不是 在短期内通过几次心理训练就能形成的,而是要依靠长期的和系统的心理训练才能逐渐 积累形成。因此,从少年儿童运动员的训练开始,就应该重视心理基础的建设,为提高心理 训练水平做好准备。

少儿武术运动员早期心理训练的意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训练应该面对青少年, 这是从运动训练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的观点出发的。因为运动训练是多种器官机能 协同的配合活动,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练习才能形成。同时它与身体生长发育程度密切相 关。所以,它是一种长期训练过程。由于运动在认识过程中的特殊形式,所以,某些心理品 质的培养必须从少年期及早开始。因为在这一阶段,一方面要从身体素质、基本技术和战 术意识等方面进行培养,以提高其身体机能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要从神经系统入手,对大 脑进行专门的训练,使其达到与身体运动能力相适应的水平。以上两方面正是完整的有机 体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

在少年期,少年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神经系统虽然优于其他方面,但仍处于一个 逐渐完善的阶段,在训练过程中从感知觉的活动过程开始,在提高身体各项素质如速度、 力量、弹跳、灵敏和耐力等多种形式的身体活动中,不断提高肌肉的运动感觉;同时各种分 析器机能的不断提高又会促进这种感知觉的深化。由于系统和反复地练习,运动时肌肉动 作信息反馈所产生的本体感觉,为专门化知觉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这种感知觉的 改善而言,是心理活动最早的开始阶段。这一阶段少年儿童的神经系统处于兴奋与抑制的 不均衡期,是兴奋占优势而容易扩散的阶段,主要表现为活泼好动、兴奋好奇和注意力不 集中的特点。在这一阶段如果仅注意身体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心理方面的培养,将不能达到 和取得身心平衡发展的目的和效果。在运动训练中应多采用有趣味性的手段,这样做实质 上是一种符合心理规律的训练方法。

采用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点的一般训练手段,有助于心理品质的发展。让他们掌握心 理训练的知识和方法,并在训练过程中实施,对于他们及早掌握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基本 功,既有节能的作用,又是一个增能的方法。

此外,少年期是培养意志品质和个性形成的重要阶段。运动训练过程中,生理和心理 品质的提高可以促进身体发育和运动能力的增长以及技能、技术的形成和掌握,使运动员 产生对自己能力的自我意识。但是,这种自我意识在客观环境的限制和影响下会形成怎样 的动机、感情和行为,则涉及心理品质问题。它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离不开客观环境、条件 和教育等,同时也离不开每个人的个体差异——个性。少年运动员从开始训练起就在特定 的环境中生活,由于教育和认识的限制,对于生活的目的和意义是模糊不清的,在个性特 征方面,有较大可塑性。这一阶段的教育、引导和培养对形成运动员的完美性格和意志品 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运动训练的教育手段主要是通过训练提高机体的耐力、忍受渴、累、酸 和疼等生理上的痛苦。一个有才能的少年运动员,能否长期坚持艰苦的训练,是能否形成 意志品质的开始,也是能否走向创造优异成绩的起点。

在早期的心理训练中,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和个性尤为重要。教练员除掌握专项训 练知识外,还应该掌握运动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训练的基本方法。

少儿武术运动员训练中的工作特点。前面已经谈到了一些少年期年龄心理特征, 如何针对这些年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和心理训练,则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对他们的评价应恰如其分。因为少年期的运动员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如果他 们认为你的评价是不对的,是不会随便接受的。教练员应利用自己的知识、阅历和社会经 验,帮助他们学会客观地、全面地看待别人和自己,帮助他们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在帮助 的过程中应避免简单地说教,以讨论的方式和以事实举例的方式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教练员应注意培养少年运动员的独立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独立处理一些事情 的能力,不要认为只有与你的想法完全一致才是可接受的。独立性无论是对他将来参加比 赛还是退役后走上社会就业,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你在承担着培养人的任务。如果你像 一个“保姆”事无巨细地样样管着,不仅会抑制他们创造性和各种能力的发展,有时还会引 起他们的反感,影响你与他们的交往关系。对运动员的一些新看法及好问和争辩的行为, 应采取鼓励和支持的态度,即使他错了,也应善意地、有理有据地指出。

少年富于理想(有时带有幻想的色彩),兴趣广泛,见异思迁,通常所说的“少年多 志”就是这些特点的概括。他们有时处于这样的矛盾之中:想将来有一天出成绩,成为世界 冠军,又对每天枯燥和苦累的训练厌烦。所以,教练员应采取各种方法激发他们的动机,在 训练安排上要力争变换内容,方式、手段要多样化,增加趣味性,鼓励和引导他们自觉地训 练。

培养少儿运动员的“大集体”感,应使全队成为一个高凝聚力的团体。“小团伙”的出 现,往往是队集体凝聚力下降的信号。要多与每一名队员交往,安排一些训练以外的集体 活动;要分派一些任务给队员们去负责完成,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集体感和责任感。

加强对少儿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随着独生子女在少年儿童比例中的增 加,切实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更有现实意义。运动队的年轻人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处理不 当或不及时都会引起他们的不安和烦躁,以及矛盾冲突,诸如学习成绩、家庭或集体关系、 升学等问题,都需要教练员给予关注和切实的指导,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应付新环境的能 力和信心,提高学习和生活的情趣,成为有丰富内心世界的新人。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以愉快的情绪进行学习与训练,投身于群众之中,在集体中获得信任与欢乐;善于正 确地评论自己的言行,对自己的优缺点既能充分肯定,也不文过饰非;在胜利面前头脑清 醒冷静,在失败面前不气馁消沉,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少年儿童由于知识、经验不足,学 习和训练的成败常常导致情绪上的起伏变化,如郁郁不乐、指责埋怨,甚至大发雷霆,这都 是不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因此,要养成心平气和说话办事的习惯,和颜悦色、风趣、 欢乐的态度,幽默、含蓄的性格,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补充自己的精 神营养。

(一)少儿武术运动员心理选材的几个指标

不同运动项目所需的心理素质是不同的,这已为理论与常识所承认,而且运动员需要 具备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多方面的。

武术项目为技能类,而技能类又包括命中、难美和操作三个亚类。这类运动对体能的 要求低于体能类,竞技的主要内容是技术、技巧的难度和完美与准确,武术属于难美类。难 美类项目以高难度的技术编排动作,尽可能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与完美性,并以此取 胜。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有:动作表象的清晰、生动和连续性,精确的时间感,准确的用力感, 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神经过程的平衡与稳定,自控力强。武术运动的现代发展趋势是难新 美、高难度、独创性等,这不仅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对运动员潜力的发 挥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加强武术后备人才选拔工作的指导和有效措施的落实。

运动表象:武术运动员的运动表象是否清晰和生动,对掌握高难度动作和一般动 作都关系极大。所以测试运动表象时注意发现有突出才能的人,亦即在运动表象测试中基 本上全部都选对的运动员较有发展潜力。

浏览55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