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功能分类
按功能进行分类,可将传统武术分为竞技武术、健身武术和实用武术等。
- 竞技武术
竞技武术正式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至今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里所说的竞技 武术是指高水平武术竞技,它主要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运动潜能和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 的武术训练竞赛活动,具有专业化、职业化、高水平、超负荷、突出竞技性等特点。
竞技武术大致包括竞赛制度、运动队训练体制和技术体系三大部分,以竞技武术为形式的国 际性武术比赛有世界武术锦标赛以及洲际性武术比赛。竞技武术在我国国内是以全运会为最高 层次,以全国武术锦标赛为龙头,以套路、散打为主要竞技内容的结构模式。套路竞技内容有长 拳、太极拳、南拳、剑术、刀术、枪术、棍术和其他拳术(第一类为形意拳、八卦拳、八极拳,第二类为 通背拳、劈挂拳、翻子拳,第三类为地躺拳、象形拳等,第四类为查、华、炮、红、少林拳等)、其他器 械(第一类为单器械、第二类为双器械、第三类为软器械)、对练项目(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 器械对练)、集体项目等;散打竞技是按运动员体重,分为11个级别而进行的实战比赛,以决胜 负。在技术发展方向上,套路是以突出竞技特点、提高技术水平和鼓励发展创新为基本内容思 想,使技术向“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散打技术发展是强化体能、技法全面、突出个性、快狠 巧准。竞技武术发展的最高目标是进入奥运会。
- 健身武术
健身武术具有大众性、广泛性、自觉性、灵活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它是一种旨在强身健体而开 展的群众性武术活动。健身武术涵盖的内容广泛,“源流有序,脉络清晰,风格各异,自成体系”的 拳种至少有100多种,还有流传于民间的不同风格的套路以及各种功法等。健身武术的内容也 包括针对武术普及和全民健身计划制定的“段位制”和“健身养生”锻炼方法。其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多种多样,有利于武术广泛普及,推进了武术的社会化。
- 实用武术
实用武术又称军事武术,主要是以部队和公安武警为教授对象的武术。其特点是简单实用, 一招制胜。特警部队、防暴警、公安等在训练内容上主要有四科,即射击、奔跑、游泳和擒拿格斗, 其中擒拿格斗技术将散打规则中的禁止部位作为重点攻击点,鼓励狠招,以实用武术为主。
(二)按运动形式分类
按运动形式进行分类,传统武术可分为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
1.套路运动
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为基本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 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套路运动按演练的形式又可分为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三种类型。
(1)单练
单练是指单人演练的套路,包括徒手的拳术和器械等。
拳术
拳术是徒手演练的套路运动,包括自选拳、规定拳、传统拳术。主要拳种有长拳、太极拳、南 拳、形意拳、八卦拳、通背拳、八极拳、翻子拳、劈挂拳、少林拳、戳脚、地躺拳、象形拳等等。
长拳:长拳是一种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分明,并有蹿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 转折和跌扑滚翻等动作与技术的拳术。长拳技术以姿势、方法、身法、眼法、精神、劲力、呼吸、节 奏为八要素。主要包括拳、掌、勾三种手型,弓、马、仆、虚、歇五种步型,一定数量的拳法、掌法、肘 法和屈伸、直摆、扫转等不同组别的腿法,以及平衡、跳跃、跌扑、滚翻动作。其套路主要有适应普 及的初级套路、中级套路,以及适应竞赛的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
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它以搠、捋、挤、按、采、拗、肘、靠、进、退、顾、 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各式太极拳都有其具体要求,总的来说:第一,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 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呼吸平稳,深匀自然。第二,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 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第三,动作弧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形成 一个整体。第四,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动作之间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第五, 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动作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完整。传统的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吴式、孙 式和武式等。
南拳:南拳是流传于我国南方各地诸拳种的统称拳种流派颇多,广东有洪、刘、蔡、李、莫等 家,福建有咏春、五祖等派。其特点是拳势刚烈,步法稳固,多桥法,擅标手,常以发声吐气助发 力、助拳势。
形意拳:形意拳是以三体式为基本桩法,以五行拳(劈、崩、钻、炮、横五拳)和十二形拳(龙、 虎、猴、马、毫、鸡、鸥、燕、蛇、骑、鹰、熊十二形)为基本拳法而组成的拳术。其运动特点是动作整 齐简练、严密紧凑、发力沉着、朴实明快。
八卦掌:八卦掌是一种将攻防技术融合于绕圈走转之中的拳术。以站桩和行步为基本功,以 绕圈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步法变换以摆扣步为主,并包括推、托、带、领、扳、拦、截、扣等技法。 基本八掌包括单换掌、双换掌、顺势掌、背身掌、磨身掌、回身掌、转身掌等。其运动特点是沿圆走 转,势势相连,身灵步活,随走随变。
通背拳:通背拳以“腰背发力,放长击远,通肩达臂”,故名。其手法以摔、拍、穿、劈、钻为主, 讲求圈揽勾劫、削摩拨扇。其运动特点是出手为掌,击手成拳;腰背发力,放长击远;甩膀抖腕,立 抡成圆;大开密合,击拍响亮,发力冷弹脆快。
八极拳:八极拳是一种以挨、傍、挤、靠等贴身近攻作为主要内容的拳术。其套路结构短小精 悍,发力刚脆。步法以震脚闯步为主,具有节短势险、刚猛暴烈、猛起硬落、逼身紧攻的短打类型 的拳术特点。
翻子拳:翻子拳是一种短促灵便、严密紧凑、拳法密集、出手脆快的拳术。主要拳法有冲、搠、 豁、挑、托、滚、劈、叉、刁、裹、扣、搂、封、锁、盖、压等。其运动特点是步疾手密,闪摆取势,上下翻 转,迅猛遒劲,双拳交替快捷,全套一气呵成。有“双拳密如雨,脆快一挂鞭”之称。
劈挂拳:劈挂拳是一种以猛劈硬挂为主、长击快打、兼容短手的拳术。基本方法有滚、勒、劈、 挂、斩、卸、剪、采、掠、挨、伸、收、摸、探、弹、砸、擂、猛十八字诀。练习时要求拧腰切胯,溜臂合腕, 讲究滚勒劲、吞吐劲、劈挂劲、翻扯劲和辘铲劲等劲法。其运动特点是大开密合,猛起硬落,迅猛 剽悍
,双臂交劈,斜拦横击,吞吐含放,翻滚不息。
少林拳:少林拳为少林武术的总称,因嵩山少林寺而得名。少林拳的主要套路有少林五祖 拳、小洪拳、大洪拳、罗汉拳、梅花拳、七星拳、柔拳等。其特点是注重技击,立足实战,套路结构短 小精悍,严密紧凑,巧妙而多变。动作起、落、进、退,多为直来直往。手法要求出拳、出掌“曲而不 直,直而不曲”。身法在定势中要正,运动中应进退和顺,起落自然,变换灵活。步法要求轻灵敏 捷,沉实稳固,劲力主刚,讲究刚健有力、勇猛快捷。
戳脚:戳脚是一种以腿法为主的拳术。基本腿法包括丁、挑、端、剪、拐、点、蹶、碾、蹬、圈、错、 转等。步法有玉环步、转趾步、倒插步、旋转步等。其运动特点是架势开展,刚健快捷,灵活多变; 以腰为主,脚力向下带臀发腿,向上带肩背发手。用法以腿为主,手脚并用,讲求“手是两扇门,全 凭脚打人”,“手打三分,脚踢七分气套路分为文趟子和武趟子。
地躺拳:地躺拳是以跌、扑、滚、翻等摔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拳术。技巧性较强,动作难度也较高,全套中常出现的动作有抢背、盘腿跌、摔剪、乌龙绞柱、虎扑、栽碑、扑地蹦、鲤鱼打挺及勾、 剪、扫、绞等腿法。其运动特点是顺势而跌,旋即而起,卧地而击,高翻低滚,起伏闪避,一气呵成。
象形拳:象形拳是模仿某一动物的技能、特长和形态,或模仿某种特定人物的动作形态,结合 攻防技法而编成的拳术。流传较广的主要有醉拳、猴拳、螳螂拳、鹰爪拳、蛇拳以及武松脱铐拳和 铐手翻子拳等。象形拳具有以形取势、以意传神的特点,不仅重其形,而且更重其意,心动形随, 形象生动活泼,技巧性强,风格独特。
器械
器械是武术演练时使用的器具或兵器的总称。器械的种类繁多,包括短器械、长器械、双器 械和软器械四种。短器械主要有刀、剑、匕首等,长器械主要有棍、枪、大刀等,双器械主要有双 刀、双剑、双钩、双枪、双鞭等,软器械主要有三节棍、九节鞭、绳标和流星锤等。
剑术:短器械中的一种。主要以刺、点、撩、截、崩、挑等剑法,配合步型、步法等构成套路。其 运动特点是轻快敏捷,潇洒飘逸,灵活多变,刚柔相济,富有韵律。
刀术:短器械中的一种。主要以劈、砍、斩、撩、扎、挂、刺等基本刀法为主,并配合各种步型、 步法、跳跃等动作构成套路。其运动特点是勇猛快速,气势逼人,刚劲有力,雄健剽悍。
枪术:长器械中的一种。主要以拦、拿、扎、崩、点、穿、挑、云、劈等枪法,配合各种步型、步法、 跳跃构成套路。其运动特点是力贯枪尖,走势开展,上下翻飞,变幻莫测。
棍术:长器械中的一种。主要以抡、劈、扫、挂、戳、击、崩、点、云、拨、绞、挑等棍法,配合各种 步型、步法、身法等构成套路。其运动特点是勇猛泼辣,横打一片,密集如雨,气势磅礴。
大刀:长器械的一种。以劈、砍、斩等刀法为主,结合舞花等动作构成套路。在演练中都是双 手握持,以腰力发劲,一动一静都表现出雄浑威武、勇敢果断的气势。练习时要求身械协调,劲力 充沛。
双刀:双器械的一种。以劈、斩、撩、绞等刀法结合双手左右缠头、左右腕花、交互抡劈等变化 构成套路练习。要求身械协调,步法必须与刀法上下相随,对上下肢的协调要求较高。双刀的运 动特点是刀法密集,贴身严谨,左右兼顾。
双剑:双器械的一种。主要以穿、挂、云、刺等剑法为主,结合身法、步法,双手交替变换而构 成套路。其运动特点是身随剑动,步随身移,潇洒奔放,矫捷优美。
双钩:双器械的一种。主要以勾、搂、锁、挂等方法构成套路。其运动特点是钩走浪式,身随 钩走,钩随身活,身灵步轻,造型洒脱多变。
九节鞭:软器械的一种。主要以抡、扫、缠、挂及各种舞花组成套路。主要动作有手花、腕花、 缠臂、绕脖、背鞭等。其运动特点是鞭走顺劲,抡舞如轮,横飞竖打,势势相连。人们常以“抡起似 车轮,舞起似钢棍”,“收回一团,放走一片”来形容九节鞭的运动风格。
三节棍:软器械的一种。主要以抡、扫、劈、戳等棍法及舞花构成套路。其运动特点是轻巧灵 便,能长能短,可伸可缩,软硬变换,勇猛泼辣,势如破竹。
绳标:软器械的一种。是以绳索缠绕着身体各部而变化出各种击法和技巧构成套路。主要 动作有踢球、拐线、缠膝、十字披红、胸前挂印等。练习时须用巧劲,一根长索在身前、身后、腿部、 肘部、颈部缠绕收放,出击自如,变幻莫测,是技巧性较强的项目。
对练
对练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预定的程序进行的假设性实战演练。主要包括徒手对练、器 械对练及徒手与器械对练。
徒手对练
所谓徒手对练,是指运用踢、打、摔、拿等方法,按照攻防格斗的运动规律编成的拳术对练套 路。主要有对打拳、对擒拿、南拳对练、形意拳对练等。
器械对练
所谓器械对练,是指以器械的劈、砍、击、刺等技击方法组成的对练套路,如单刀进枪、三节棍 进棍、双匕首进枪、对刺剑等。
徒手与器械对练
所谓徒手与器械对练,是指一方徒手,另一方持器械进行的攻防对练套路,如空手夺刀、空手 夺棍、空手进双枪等。
(3)集体演练
集体演练是集体进行的徒手、器械或徒手与器械的演练。在竞赛中通常要求六人以上,可变 换队形、图案,也可用音乐伴奏,要求队形整齐,动作协调一致。
- 搏斗运动
搏斗运动是指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斗智、斗技的对抗实战形式。目前 列为武术竞赛的项目有散打、推手等。
(1) 散打
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等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

(2) 推手
推手是指两人遵照一定的规则,使用捋、挤、按、采、拗、肘、靠等手法,双方粘连黏随,通过肌 肉的感觉来判断对方的用劲,然后借劲发劲将对手推出,以此决定胜负的竞技项目。
(3) 短兵
短兵是指两人手持一种用藤、皮、棉制作的短棒似的器械,在16尺直径的圆形场地内,按照 一定的规则,使用劈、砍、刺、崩、点、斩等方法进行决胜负的竞技项目。
传统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一、传统武术中的美学
(一)传统武术中的“韵"
美学中的“韵”可概括为“超然于世欲之外的节操、气概,从而表现出神态、风度”。而武术运 动中表现出的“韵”,则是一种和谐、整齐、具有节奏的美。
“韵”就是使各种变化表现充分、激烈,使变化清晰、层次分明、韵厚味醇,使观赏者体验一种 美感。武术的韵来自武术套路的节奏变化,来自套路的规范化。武术的韵味,总括起来就是所谓 的“十二型,,,即快如风、缓如鹰起如猿、落如鹊、重如铁、轻如叶、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 弓、动如涛、静如岳。
第一,美学的韵味表现在武术动作的空间层次变化上,如“旋风脚接劈叉,,这个组合动作,就 比较典型地反映了高与低的层次变化。那腾空纵起的一瞬间,似龙卷风直冲云天,在空中快速完 成击拍以后,转接的低姿造型,犹如矫健的雄鹰俯冲而下。这种瞬息之间的时空变化,充分展示 了一种美的韵律。
第二,美学的韵味表现在武术动作的快与慢变化中,快者犹如海浪那样激荡,滔滔不绝,使人 精神为之振奋;慢的动作犹如微风细雨,缠意绵绵,又如山涧涓涓细水,潺潺缓流,把人带进大自 然那秀美如画的田园风光之中。
第三,美学的韵味表现在武术动作的节奏变化上,包括武术动作的“动”“静”“起”“落”“快” “慢,,“轻重,,“高,,“低刚,,“柔,,等,这些变化形成互为补充互相衬托的辩证统一体,统一的结 果便是表现出鲜明的节奏感。
(二) 传统武术中的“趣”
“趣”是指按照自己的主观希望和某种感觉,把生活审美感受和体验加以改造提炼、熔铸而成 的意旨,是作品再现的独特的风致情味。
传统武术吸取了“趣者,传奇之风致”的思想,取物于大自然,融会于人体,再现动物生性本 能,并取其技击法加以提炼,创造了象形拳法。这种取动物生性动作成人体趣乐的活动,正是传 统美学影响的结果。
猴拳、蛇拳、鹰拳、螳螂拳等象形拳术都参照动物本能,把武术技击中的手型、手法、步型、步 法、腿法、身法进行加工处理,以“趣”适人,融会成别有情趣的武术套路,这种至趣、至妙、至乐,正 是一种强调抒写性灵的中国传统美学的“趣”。
(三) 传统武术中的“气"
美学认为,“气”是美的本源,美离不开“气”。天地万物及人都是阴阳二气交感而生的,万物 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是无目的而合目的的,因而美在生命中,生命即美,而这种美的理想境界是 “和”,因为在“和”的状态下,生命能得到最顺畅、最理想的发展。以“和”为美,可以说是中国美学 一个极为重要而又古老的思想。
武术内容和形式都是通过内外兼修的手段,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正如谚语所说“内练一口 气,外练筋骨皮”,在内修中以练“气"为关键。
传统武术十分强调“气”的重要性,并把“气”作为武术的根本。各家各派都认为练“气”是武 功达于化境的基本条件。如少林武术重要典籍《罗汉行功全谱》序言中,详细论述了养“气”对武 功的极端重要性:“天地万物皆一气之所结而成,天地无气则阴阳息,万物无气则生机灭,养气固 不重哉。而人为万物之灵,则养气尤为重。”又太极拳拳谱规定,“心为命,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 害”。再如形意拳拳经云:“精养灵根气养神,元阳不走得其真。丹田练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 与人。”
“气”是人的生命根源,是武术所必须修炼的。古代武学家认为,人非气不生,有气则生,无气 则死,气盛则生命力强,气亏则生命力弱。中华武术注重内修练气,从完善人这一“小宇宙”进而 到对宇宙万物的本根和生命的肯定,是与中国古典美学“元气论”一脉相通的。
学习武术的过程也就是从人自身的小宇宙(达到)的“和”,进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 习武者武艺在身,是为了惩恶扬善、除暴安良、去邪扶正、锄强助弱、仗义生侠,消除社会中人与人 之间的不“和”,因而它是直接或间接地实现了善,与美是相通的。
总之,传统武术所注重的练“气”,既有对生成为人的元气的修炼,也含有对人的生命力和 创造力的修炼。它极其重视人的生命根基,进而体现宇宙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运动,给人以 美感。
(四) 传统武术中的“意境”
“意境”是指一种艺术境界,通常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 成的。
传统武术也非常重视“意境”,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意境"体现在武术套路中
传统武术的套路是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需要,将具有攻防意义的技击动作进行艺术加 工,和演练者、编创者的情感、精神融合一致,在似像非像中达到“情境”交融,“情”“技”交融,神形 交融。套路的出现使武术加深了文化意蕴,使武术具有了更多的艺术成分。
- “意境”体现在武术动作命名上
古代民间拳师在长期的行拳实践中,采用客观世界诸物态或社会历史中的人物典故入谱,使 拳技功法产生美感,练拳者可一边持械练武,一边品享其意境神韵。如金鸡独立、燕式平衡、白鹤 亮翅,体现了舒展自如和悠闲、潇洒的情态,给人一种舞台艺术造型美的享受。再如武术中的“羿 射九日”“仙人指路”“走马卧槽”等拳名在表现武术的意境和情趣方面具有独到的功用。闻其名 如见其形,使练拳者与看拳者不仅品享其意境神韵,而且仿佛感受到了拳技套路神秘而浓郁的文 字意蕴。
- “意境”体现在武术拳谚中
武术的拳谚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化,平凡的知识新鲜化,科学的规律情趣化,把宽大、深厚并带 有总结规律性的内容,集中浓缩在严整、简短的一两句话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如“吐为落雁, 纳为鹰扬”“刀如猛虎力无边,剑似飞凤上下翻”“枪如游龙随身转,棍似旋风打一片”“巧打流星, 顺打鞭”等,传神地表达了武术套路的丰富内容和“情节”,而这种“情节”恰恰又是武术本质中内 含的意境反映。
总之,意境美展示了武术自己的风格和富有想象的内容,揭示出武术的创造特征,整体的意 境美使武术的本质融于套路,以境感人。
(五) 传统武术中的“形与神"
“神形兼备”历来是传统武术十分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面。拳家们认为神是形的内蕴、灵魂,离 开了神就失去了传统武术特有的韵味,就不成其为中华武术。而神则主要是指拳家的内在精神 世界,如强烈的攻防意识、高尚的情操、美好的道德、完美的个性、审美的人生态度等。
首先,传统武术的各拳种都注重内外运动符合生命的自由和谐运动,使内部意气的流动和外 部神气鼓荡在运动中趋于和谐。如长拳中的八法,“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南拳中的 内练“心、神、气、胆”,外练“手、眼、身、腰、马”;形意拳的内三合“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合”,外三合“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合”等。
其次,武术中阴阳二气运化所成基本审美特征,能从正在兴起的研究生命本质的“耗散结构” 学说得到科学的解释。所谓“耗散结构",即人的机体是一种复杂的“耗散结构”,表现为对“死亡” 趋势的对抗,这一对抗是靠不断地从外界汲取能量和吐故纳新而完成的。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 换能量,它在运动的同时,保持一种稳定而有序的状态,即动态平衡。武术中阴阳二气的运化,相 摩相荡,生生不息地流转,使人的精神与肉体从周围环境中不断地汲取能量,也不断地耗散能量, 在运动中达到平衡。
所以说,武术的运动形式能关照生命生生不息的运动,生命的勃勃生机,从而引起我们的审 美愉悦。
(六)传统武术中的“阳刚与阴柔"
阳刚与阴柔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反相存,必须调剂为用,刚柔相济。阳刚和阴柔同时 也直接体现为武术技术的风格特点。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体现传统武术阳刚之美的有南拳、长拳、刀术、棍术等。南拳拳法刚猛,步法稳健,气势 豪放;长拳动作奔放流畅,身灵步捷,转换自如,一气呵成;刀术套路,方法清楚,劈砍有力,动作大 开大合,势如猛虎;棍术动作,轮转速度快,劈打一大片,蹿蹦跳跃,气度不凡。
其次,体现传统武术阴柔之美的有八卦掌、太极拳等。八卦掌步法转接灵活,身法拧转自如, 手法转换多变,气势舒缓飘逸,柔中见刚。太极拳动作含意缠绵,方法柔和多变,身法柔转徐疾。
另外,在同一个武术套路中,也往往刚柔并存,相互转化。刚无柔,无所谓刚;柔无刚,无所 谓柔。
传统武术与中医文化的融合
(一)共同的文化理论基础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医文化和传统武术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宏 大、缜密的中医理论曾对武术理论及其流派技术产生巨大的影响。武术则将传统医学的这些理 论完整地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逐渐形成了形神合一、内外兼修的养身思想和健身之道, 武术不少拳种就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进行练拳健身的。谚语“拳起于易,理成于医”是对 这种影响的恰当概括。当然,这种影响绝不是单向的。
1.共同的哲学思想
古代哲学主要是阴阳学说,阴阳的思想反映的是平衡,五行的思想反映的是整体的相关性, 这些都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理念、宇宙最根本的规律,也是传统中医和传统中国武术共同的理论 基础。
(1)阴阳学说的运用
阴阳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二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 立的两个方面。自然界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如自然界的白昼与黑夜、炎热与寒冷、 活动与静止等等,都可以分别用阳和阴来代表,阴阳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一般地说,凡是 事物具有明显活动的、兴奋的、向外的、向上的、温热的、光亮的、刚强的特性,都属于“阳”的范畴; 凡是事物具有相对静止的、抑制的、向内的、向下的、寒冷的、黑暗的、柔弱的特性,都属于“阴”的 范畴。
中医用阴阳的理论归纳人体组织的属性,再用阴阳的理论来诊断病症的属性,看是属于寒症 还是热症。在传统中医中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 又是相互对立的。它们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都可以用阴阳的属性来加以划分。就人体部位 来讲,上部属阳,下部属阴;外部属阳,内侧属阴;就脏腑来讲,六腑为阳,五脏为阴,五脏之中 又分阴阳,即心肺从部位上来划分属阳,肝脾肾属阴;就物质与功能而言,功能活动为阳,物质 基础为阴。总之,人体上下、内外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本身,虽然关系复杂,但 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故古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所以中医的治病原则是要维持 人体的阴阳平衡。
传统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在于阴阳失调,疾病的性质不外乎阴阳两类,阴阳的偏盛偏衰是 病理变化的关键所在,诊断疾病也就应当从阴阳失调的具体状况去探索病情,才能够认识到疾病 的本质。以阴阳的属性来分析疾病的性质,即可分为阳症和阴症两类。通过正确的诊断,查明了 疾病的阴阳属性,就可以选择适当的方法。一般地说,阳热盛而损及阴津者(阳盛则阴病),可损 其有余之阳,用“热者寒之”的方法,即用寒凉的药物(阴药)来治疗某些阳热症;若因阴寒盛而损 及阳气者(阴盛则阳病),可损其有余之阴,用“寒者热之”的方法,即用温热的药物(阳药)来治疗 某些阴寒症。反之,若因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者,则需益阳以消阴;因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 者,则需滋阴以潜阳,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道理。
武术运动讲究阴阳对立统一,刚柔相济,内外合一,动迅静定,节奏分明,如外练“手、眼、身 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不仅要求动作姿势、规格、技巧完美统一,更注重精神、意识、气 息的锻炼。通过内练,培养人体的元气、正气,改善人体内在各系统和器官的功能,做到以内助 外,以外促内,内养外修,内壮外强,从而在健身养身方面也非常强调内外合一、阴阳平衡等。又 如长拳十二型要求“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叶、重如铁、缓 如鹰、快如风”,其中动静、轻重、缓快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
(2)五行学说的运用
五行学说是传统中医中最基础的理论,即将天地万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并将五脏、五 官、五味等与五行的属性结合起来。通过调整气血平衡,补虚泻实达到“内外兼修”“扶正祛邪”的 功效。
武术某些内家拳的创立,如五行拳,就是合理地运用了五行相生的原理,亦即水生木(肝)、木 生火(心)、火生土(脾)、土生金(肺)、金生水(肾)的运化过程,以及生克制化的变化规律来创 建的。
2.共同的辩证法和方法论
中医与武术有着共同的方法论基础,它决定了中医与武术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必然是双向的。
(1)元气论
传统医学是在唯物主义元气论的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根本特点和优点就是它的整体 综合观与阴阳辩证观,并进而提出“精”“气”“神”为人体三宝的观点,认为三者一体,是互相依存、 不可分割的。
中国武术将元气学说完整地吸收到自己的体系当中,形成了形神合J映外兼修、内祷性靖、 外练筋骨的养生思想和健身之道。“内外双修”几乎是中国武术所有拳盼r派晦窸冒p
整体观
传统医学讲求对患者的医治要从整体上把握,整体施治。武术理论中的“六合”,即“内三合” 与“外三合”。内三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为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这和传统医学的整体观是一致的。
辩证法
武术充分吸收了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如武术习练者要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质、周边环境、 气候等选择适合自己的武术运动类型,注重壮内和培养真气以达到健内安外的健身效果。
(二)经络学在传统武术中的表现
不少拳种也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进行练拳健身的,另外,经络学说为武术“点穴”法提 供了理论基础。
- 擒拿术
擒拿术的产生,亦直接得益于传统中医的经络学说。由于擒拿术多用抓筋、拿穴、反关节的 技法,擒拿部位多为主筋、要穴、关节,因此,练习擒拿技术须先识得人体结构、经脉、穴位。
没有古代中国医学及医学理论的高度发达,就不会有武术擒拿术的诞生。《灵枢-本脏篇》 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络系统遍布全身,气血、津液主要靠 经络为运行途径,输布全身。另外,经络与内脏也有一定的联系。经络的十二经,均分布于手足 侧面和外侧面,经脉上又有许多穴位,经常有目的地、适度地活动手足,无疑能起到疏通经络、调 节脏腑机能、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作用。
擒拿术被称为“少林护法之秘术,镇山之绝技”,堪称中国武术的一门特技与绝技。擒拿要求 “知医家之切脉式按其部位而切取也”,“其秘诀,在深悉人身气血流行之时刻,与其穴道脉络之部 位。若按时按穴而擒拿之,可以随轻重而致其命之死生。”金恩忠在《少林七十二艺练法》中说,擒 拿法“盖深究自人身筋骨状态、经络之系统,以及气血循行之道路,与内脏感应之理由,分各经所 依之本,按五行生克之道,变化而神明之,乃成此擒拿之妙术”。
不少拳种之拳理均强调站桩及行拳时要“五趾抓地”,除了稳定身桩的目的外,亦是注意到了 第二趾通足阳明胃经,小趾通足太阳膀胱经,第四趾通足少阳胆经,大趾通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 肝经,而脚心的涌泉穴通足少阴肾经,五趾抓地有促进经脉内气通畅的功效。
太极拳
太极拳健身与治病的原理,是通过外动与内动,使丹田之气受鼓荡而推动奇经中的督、任、 冲、带四脉,进而调节人体十二正经之气血,使人体内部培蓄精气、疏通经络、扶正祛邪,最终达到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祛病健身、抗老益寿”的功效。
经络的活动主要是体表和内脏之间相互影响的活动,太极拳练到一定时间所出现的腹鸣、指 尖酸麻、发胀、针刺感等正是人体内行气的现象,是经络畅通的表现。
(1)太极拳的“主宰于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是锻炼任脉、督脉、带脉、冲脉的重要方法, 腰部松沉直竖地微微旋转带动上下肢的动作,既锻炼了任督二脉,又使带脉(腰部周围一圈)膨 胀,肾部充实,日久能使带脉一周肌肉丰满,小腹部冲脉气势旺盛。
(2) 太极拳的“尾闾中正”练法,是尾闾骨始终对向正前方,这是稳定重心,加强发力的措施。 前进、后退、左旋、右旋,中定时始终注意“长强穴”的松沉直竖,是“尾闾中正”的关键。而“长强 穴”是督脉的络穴,转走任脉,所以在注意“长强穴”的情况下,在整套拳路中不断地运转、压挤“长 强穴”,能够通调任督二脉。
(3) 太极拳的“缠绕运动,动贯四梢”,要求动作螺旋式走弧形,成为圆运动,使肌肉纤维、韧带 和关节在均匀、连贯的反复旋转中得到运动,调整呼吸,畅通气血,流转贯注于四肢达到本固则枝 荣的目的。
- 钢胆
根据中国医学经络学说,可知人手上有数条经脉运行,大拇指通手太阴肺经,小指通手少阴 心经和太阳小肠经,中指通手厥阴心包经,食指通手阳明大肠经,无名指通手少阳三焦经。
钢胆原本是防身所用暗器,随身携带,投掷杀人。人们在随手把玩钢胆时,在其与经络学说 的对应中,逐渐发现了其治疗疾病的功效及原理,于是钢胆就变成了健身球,质地也由钢铁扩展 为玉石、玻璃等,甚至被做成能叮咚发出悦耳乐声的空心球。
- 点穴
点穴疗法与气功点穴是中医理论指导并发展武术,而武术又反过来丰富传统医学宝库的范例。
点穴可以通过闭塞经脉杀人,也可以通过对患者病伤部分进行适当的点穴治疗,或将真气输 入病人穴道,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救症的目的。旧日少林习点穴技击法者,必先习点穴治 病伤之法。点穴手法大致有点摸、点打、点揉、点划等。
- 气功
气功若离开了经络,就不能发挥其作用,气功的关键是明经络。久练功者,把注意力集中逐 渐转向身体内部,通过呼吸锻炼的鼓荡推动,可使全身经络气血畅通。让经络之气畅通于任督二 脉的功法,叫小周天运行法。古书上称:“小周天,百病俱消。"让经络之气畅通于十二经脉的功 法,叫大周天运行法。古书上说:“大周天,长命百岁。”让气以丹田为基础,使丹田之气循经而通 行全身,叫丹田运行法。凡此种种,功法不一,但都是为了疏通经络。
气功强调练气和练意,以意引气循经络运行,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中国传统气功的功法种 类很多,但大多数功法都要求初练者在练功中,把注意力集中到体表的某些脸穴上,如头部的印 堂,胸部的膻中,腹部的神阙、气海和命门,腿部的足三里,足部的大敦和涌泉等。将全部注意力 凝于穴位,不但能排除杂念,渐次入静,而且由于意到气到的关系,可使真气在此积聚,如高血压 病人练功时,注意脐下、脐间或大敦、涌泉穴,则血压会下降;注意印堂、百会则血压能上升,这是 气功与腌穴关系密切最典型的例子。
对于气功爱好者来讲,如果对气的运行路线毫无所知,想要沿着某个部位导气是不可能的。 相反,若熟知经络通道及气血的流注规律,通过观想体表经络穴位的锻炼,则会逐渐出现“内景返 视”现象,即仿佛看到内气沿经络路线运行,因而产生“内视”特异功能,甚至可由经络部位发放外 气,为人治病。
浏览98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