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因素
传统武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其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与当时所处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紧 密相连。
武术的发展对经济有一定的依赖性,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武术文 化的繁荣和持续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对一些我国传统项目在世界范围内 的知晓率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带动作用。经济的发展将会给武术的推广和发展带来源源不断 的推动力。而经济的落后也必然制约传统武术的发展。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小农经济是社会 经济的主要形式,在小农经济附属下的小农意识的狭隘性以及小农经济的相对独立性不利于习 武者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经验,使很多门派都是闭门造车、停滞不前。总之,没有经济的飞速发 展和增长,就不会有体育的发展,更不会有传统武术的发展。
(二) 政治因素
武术作为一种特殊的体育运动与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于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基础之上,因此, 传统武术的发展也必然受到政治因素的制约。
政治像一根红线贯穿武术发展全过程,传统武术必须在为一定社会政治服务的过程中才能 求得自身的发展。从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传统武术的态度上,就可以看见政治因素对武术 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如秦统一后收缴各地器械,禁止民间习武;再如汉王朝崇文尚武。正因为武 术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它才能在社会的注视及政治的参与中得以生存与发展。所以,传统武术 的发展与一定的政治环境有关。
(三) 文化因素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其 中,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起了重要的纽带作用。传统武术的产生深深地扎根于传统文化之中,它 既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影视作品和武侠小说对武术的影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82年, 影片《少林寺》的上演,使得全国掀起武术热潮,甚至波及世界。李连杰凭借《致命武器4》踢开好
莱坞的大门,成龙的《尖峰时刻》搅得好莱坞天翻地覆。①影视对武术运动的宣传普及起到了推 动作用。然而它们带给武术发展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影视和小说所表现的武术是艺术化的夸张的武术表演,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使人们 对武术带来的视觉享受期望值很高,所以,当看到真正的武术表演时,反倒觉得不是武术了。这 是因为影视和武侠小说中的武术采用艺术夸张的手法,这样势必与武术的现实本质产生偏差甚 至背离。这些对传统武术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四)机制因素
在中国,对非物质文化的重视起步较晚,相对于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更是落后。例 如,1950年,日本就通过了《文化财保护法》,用于保护其国内的无形文化遗产;1964年,韩国通过 了《文化财保护法》,用于保护其国内传统的民间文化及创造。
相比之下,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尤其是在建立制度与立法方面的工作较为薄 弱。我国政府着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起步晚、经验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体制尚 不健全。
2004年8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了《保护非物质文化 遗产公约》,至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才开始成为国家的意志。
2002年和2003年,我国相继启动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大工程”。
2005年3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证和命名” 项目。
以上措施的实施,表明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正在形成体系,并在逐步与国际 接轨。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保护措施还不完善,宣传机制、管理机制很不 健全。
除此之外,社会各界对我国传统武术的历史、传统武术文化缺乏认识,对传统武术的技击、艺 术、哲学等价值认识不足,对传统武术的保护观念淡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传统武术的挖掘以及整理工作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 成果,但是由于缺少完善的保护机制和有效的保护措施,造成对传统武术的理论研究水平参差不 齐,挖掘、整理资料的方法、手段单一。从整体上来讲,更是没有一个系统的、持续的计划保护传 统武术,断裂现象严重,很少考虑传统武术的传承。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片面追逐经济利益,民族的传统逐渐被放弃,这就造成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断裂,优秀的传 统武术及其文化也在无意识中逐渐流失。
在现代,相关部门和学者应该认真思考如何保持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原生态,确保武术的原 生性,加强传统武术的宣传,减少传统武术的流失等问题。提高人们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建立保 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机制、完善对传统武术及其文化开发的管理机制,这些方式都是传统武 术得以发展和延续的重要保障。
传统武术发展的现状
(一) 蓬勃发展的传统武术活动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越来越重视,传统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国家和各地区也相继组织了以传统武术为主题的武术 比赛、年会等活动,例如传统武术功力大赛、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国际形 意拳交流比赛、国际螳螂拳交流比赛等。这些传统武术活动的开展,对其在国内外的普及起到了 很好的促进作用,极大地提高了传统武术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二) 不断出现的传统武术电视节目
随着我国电视媒体的不断发展,一些以挖掘和宣扬传统武术的电视节目开始不断出现在人 们的面前。例如河南电视台的《武林风》、河北卫视的《英雄榜》、广东电视台的《中国功夫电视擂 台赛》等。异常火热的传统武术电视节目,也受到了广大武术爱好者的欢迎。而在2007年5月, 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档名为《康龙武林大会》的电视节目,将传统武术电视节目推向了高潮,节目 以传统武术的技击为主要竞赛内容,通过武术竞赛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中国传统武术的魅力。而 我国的传统武术也由于在中国最大的电视媒体上展示,其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同时,通过各种 传统武术的电视节目也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我国传统武术的独特魅力。
(三) 传统武术习练人数不断增加
随着我国全民锻炼、终身体育等健身思想的不断深入贯彻,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健身锻炼中 来。而传统武术作为一项重要的大众健身项目,也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不管是在社区,还是 公园,都能看到传统武术锻炼者的身影。而据统计,我国现有的传统武术习练人数已经达到了两 亿多人,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体育项目都难以与此相比的,这也显示了中国武术的生命力之 旺盛。
(四) 重视传统武术的研究
随着传统武术在国内外的发展,也掀起了对我国传统武术进行相关研究的热潮。越来越多 的学者开始重视对传统武术的发展问题的研究,而正是他们的研究,为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 了更多的理论支持,同时也为传统武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视角。
(五) 传统武术产品不断增加
随着对传统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与传统武术相关的书籍、影像制品被创作出来, 呈现出非常繁荣的景象。人们通过这些传统武术产品更好地认识了传统武术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说传统武术的现代产品为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但是,值得我们注意 的是,在这些传统武术产品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隐患,例如传统武术产品的创新不 足,这些都是传统武术发展所存在的现状。
(六)传统武术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
自从武术在1991年的亚运会上首次作为国际比赛项目亮相以来,我国的传统武术的运动价 值一直得到亚洲各国的一致认可。而随着武术套路比赛在亚洲各国的不断开展,其在国际上的 影响力也逐渐扩大。武术套路成为亚运会的固定比赛项目,不仅对传统武术实现了有效的宣传, 同时也很好地宣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武术套路这一比赛项目也是我国对世界竞技体育所作 出的一个重要贡献。随着传统武术发展的不断深入,它逐渐走出亚洲,实现了在世界范围内的发 展,并一直在为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而努力。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武术作为表演项目出 现,运动员精湛的武术技巧,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我国传统武术的独特魅力。而随着传统武术逐 渐成为世界竞技体育的一员,对于传统武术的国际化研究也应运而生。
总体来说,传统武术在近些年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也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重视。国内外的 各种武术活动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传统武术国际化的脚步。但在快速发展之余,我们还是应该 对传统武术的发展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在中国传统武术繁荣的背后,却是伴随着其内在传统技击 文化的消退:“本作为文化的武术由于体育化而成为不折不扣的运动项目;坚持感悟和终生追求 的武术,因为'冠军'的最高奖赏而变得只是昙花一现般的追求;讲求功力的武术因为高难美新而 变得轻飘起来,只是一味追求比赛中的获胜。文化内涵的削弱正在堆积出武术发展中的种种疑 难杂症,并有日趋严重之趋势”。①因此,我们在关注中国传统武术的现代发展时,要注意其并不 只是形式上的现代化包装,它需要技术体系和价值判断都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而如果为了发展 传统武术,而丢弃武术的传统,忽视技击的理念,淡薄传统文化的体验,就会使民族本位发生动 摇。那么那时的中国传统武术就会真正成为一项“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武术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武术门派众多,技术繁杂
传统武术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演变出了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并且以此形成 了各种武术门派、门派、拳法、拳种。可以说我国传统武术的类别是五花八门,很难用具体的数字 来进行表述。而传统武术这些复杂的分类,为其实现国际化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例如中 国的传统武术在国外被惯称为功夫,而像少林拳、八卦掌、太极拳、形意拳、翻子拳、南拳、戳脚、咏 春拳等这些拳种和诸如“倒撵猴、龙出水,懒扎衣,金钢捣碓”这些动作都很难进行准确的解释和 介绍,使得在对传统武术进行口传身授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和偏差。
除此之外,由于一些武术竞赛过程中会受到经济利益的刺激,许多武术运动员将原有的武术 内容改头换面就称其为“新拳”,严重影响了传统武术的正常发展。因此,要想中国的传统武术得
王岗.武术: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新语境.搏击-武术科学,2005(10)
周开胜.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传承.武汉体育学院,2008 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武术的内容、门派、拳种等进行科学的筛选,去伪存真,树立起中国传统 武术的良好形象。
传统武术缺少足够的理论支持
在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历史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传统武术的理论研究还是非常缺乏的。 许多传统武术在学习时都无法得到足够的理论支持。在明清时期,我国的传统武术理论研究成 果也仅限于以下两个方面。
建构起了一个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框架的古代武术理论体系。
各家拳种已逐渐形成了许多趋于相近的从择徒到训练等方面的理论共识。
但是总体上来看,这些关于传统武术的理论都较为笼统和概括。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传统 武术主要还是在民间进行流传,因此,对于传统武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和技巧上,而对传统 武术的理论研究却少之又少。一些民间的传统武术拳师,其知识水平大多数都较低,所使用的教 学方法一大部分也是由前辈流传下来的。因此,他们大多都是按部就班,很难在此基础上进行创 新,加上缺少相关的理论指导,其在练习的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产生较多的偏差。总之,在传统 武术的发展上,还是有很严重的“重技术轻理论”的错误思想,而正是这种重师传轻创新的发展状 况,极大地阻碍了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
传统武术市场较为混乱
我国传统武术实现市场化的历程非常短暂,可以说传统武术市场化发展到今天,还没能建立 起一个较为完整的市场机制来对其发展进行规范和引导。在传统武术市场中,关于传统武术的 虚假信息比比皆是,特别是社会上一些人通过武侠小说和武术影视,虚构一些武术的内容,来进 行欺诈行为,使许多辨识能力还不够完善的青少年受到欺骗。而这种混乱的传统武术市场现状, 极大地损害了传统武术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对传统武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产生了较大的阻碍。 如果不及时对传统武术市场进行认真的整顿,那么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就会出现扭曲,甚至失去 发展的正确方向。
重视理论,加强传统武术本质研究
事物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研究,并且需要用科学研究出的结论作为理论来指导实践按科学 轨迹发展,集传统民族文化之大成的传统武术的发展也不例外。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研究。目前,我国武术的理论研究明显落后于武术的实践,构 建武术理论体系,对传统武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武术的理论研究中,要注意突出学科研究的角度,以武术的技术理论为主要线索,以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基础,逐渐形成重点突出、多学科交叉的传统武术理论发展体系。具体操 作如下。
用现代学科知识诠释拳理,如用生理学、解剖学、动力学、运动生物力学、现代教育学的知 识来诠释传统武术。
完善传统武术的技术体系,在原有的技术体系上,根据练习对象的不同需求编排内容,保 持传统武术技术的风格特点。
完善传统武术不同的训练体系,将传统武术的体育性(表演观赏性)与本质性(技击性)统 一起来,使其沿着二者相统一的发展方向。传统武术的发展应在保留技击的前提下,充分表现出 艺术特征。
放开思路,加强传统武术的创新性
改革与创新,是传统武术修正与发展、规范与延续的必要手段,改革与创新必须建立在继承、 尊重传统武术的基础上。
传统武术的现代社会价值很强,因此,它的发展必须与现代化同行,加强其自身的改革与创 新,完善其自身体系和价值系统,创新出符合大众需要的武术项目。
不断创新是传统武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传统武术现代化的创新和发展,应保存原有内 容和价值,挖掘其现代价值,开辟新领域,构建新形式,促进传统武术的多元化发展。但值得注意 的是,这种创新并不能以削弱传统武术的性质为代价,更不能为满足一时之利而出现“胡编滥造” 的创新。
加强保护,继续传承传统武术文化
武术与其他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样,是具体的文化体现,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载体,离开了中国 文化精神的武术便不是真正的武术。因此,作为传统文化的武术,其传承与发展绝不能舍弃中国 文化精神。
文化学理论认为: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任何文化的共性所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武 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结晶,它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性。它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 息的精神风貌,而且在其形成完善过程中倾注着广泛的民族文化精髓。所以说,武术发展到今 天,不论是形式上,还是理论基础上,都深深地留下了民族文化的烙印。因此,发展武术时,我们 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发展武术的目的是弘扬一种有显著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文化。①
此外,在传统武术发展中,我们还应注意其文化的开放性。武术的发展是一个必须保持持续 的过程,正是因为中华武术“兼容并包”,才成就了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历史的发展 中,任何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民族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都能在同外域文化的交流中取长补 短,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文化的开放性就表现在这里。这也正是我们在传统武术发展中应保持 的理念。
简化套路,增加传统武术的普及率
简化是一种综合的简化,而非简单的删减。传统武术与外界交流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外界的 优秀元素,改变自身构成,使其更具有适应性。
目前,传统武术技术复杂,缺乏统一的规范,简化套路,制订国家标准促进传统武术的创新需 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保留传统武术的风格,在此前提下,简化传统武术套路。
保留套路中的代表性招式,在此基础上,增加传统武术的趣味性。
保留拳种的特性,根据不同社会需求进行相应改造。
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重视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的发展。
转换角度,促进企业与武术相融合
企业是现代化经济社会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正逐渐成为社会组 织结构的发展主体,社会的大多数人将生活在企业之中。所以,在探索传统武术创新发展策略的 同时,决不能忽视企业这个重要的文化载体。
促进企业文化与传统武术文化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掘企业潜力,鼓励企业主办、投资武术活 动,给予武术运动以足够的资金支持,以此达到弘扬传统武术文化的目的,为传统武术文化的传 承与发展创造新的突破口。
企业文化和传统武术文化有机融合能成为传统武术文化创新发展的突破口的原因有以下几 方面。
企业人群的素质相对较高。传统武术的传承(演练)者,一般是民间家传传承人,譬如陈 氏太极拳的传承者主要是陈家沟的农民,传统武术的推广人群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文化素质较 低。相比之下,企业职工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尤其是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其员 工多为大学毕业生,甚至有更高的学历。这些人对武术的掌握能力、对武术文化的理解能力、对 武术的推广能力都比普通人要强,有着更大的潜力。
企业高层开展武术运动对传统武术的发展作用巨大。调查表明,多数企业管理者都有职 业病,如肩周炎、颈椎病等,而传统武术活动能很好地缓解颈椎及肩关节劳累,有改善体质的作 用。同时,武术还有防身护财的作用,比较符合企业发展环境。
加强交流,建立传统武术发展桥梁
加强传统武术的交流,尤其是加强拳种间的交流。
传统武术的发展不是一两个拳种的发展,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使传统武术得到 全面的发展。加强拳种间的交流,借鉴好的拳种的发展模式,促进多个拳种的均衡发展。
成功的传统武术现代化的创新模式包括以下几方面。
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广。
准确的价值定位是前提。
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基础。
以武养武,走实体化和职业化道路是保证。
开展竞赛交流活动是根本动力。
市场化、产业化、商品化是有效途径。
国际化发展是最终目标。
体教结合,全面开展武术教学训练
在新形势下,传统武术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探索武术训练与学校体育教育相结合的 道路。
传统武术来自于民间,其发展的目的也最终是要服务于民间,因此,其训练理论与实践存在 组织混乱、标准不统一、方法陈旧的局面。然而在新形势下,应运用全新的传统武术的教学理念 和方法在群众中进行推广,开发出一些适合各年龄人群从事的武术锻炼项目,使传统武术可以更 好地服务于民间社会。
增加投入,加快武术后备人才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对传统武术投入很少,其原因可能在于传统武术不能很快带来显著效益,又 由于竞技武术的主导地位,有限的资金基本全部投到竞技武术上面,所以就造成了我国现今传统 武术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传统武术的资金投入,并合理地制定一些方 针政策,以保障传统武术的发展。
另外,有关部门还应改革传统武术人才的培养机制,体育院校可开设民族传统武术专业,加 大武术人才的培养力度。
重视武德,大力发展学校武术教育
学校是培养武术人才的摇篮,且是传统武术发展的后备军,未来的武术家也要出自青少年。 而青少年的教育就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因此,加强传统武术在学校的开展,提高各级各类学 校武术师资的教学水平是当务之急。此外,在学校中大力开展传统武术的教学训练,重视传统武 德教育,可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出不息、不淫、不移、不屈的民族性格及和谐发展的优秀 人才。
传统武术套路的创新发展探析
中国武术各家各派都有表现自己门派特色的许多套路,而且套路多是循序渐进的。对传统 武术套路进行研究和创新,能有效推动传统武术的发展和推广。
传统武术套路概述
(一) 传统武术套路简介
套路是中国武术区别于其他武术的一种独特形式和技术特征。武术套路就是一连串含有技 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组合。
在我国传统武术中,套路练习初期多是分开来一招一招练的,目的是让学习者体会运气使 力、攻防技击的含义。传统武术套路的练习要持续不断地反复进行,这不仅是为了在实战中能够 条件反射式的使出相应的招式,而且也可以仔细体会招式的功效。
(二) 传统武术套路的特点
浏览59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