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章节内容涉及历史人物,处理起来较为烦琐,难免存有争议,如 人物收集的时间上下限问题、具体生卒年代、师承关系、籍贯等考证起 来都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几千年来,人物或分布于正史,或散存于野史, 很难全面收集。他们作为燕赵武术文化事件的参与者或见证者,假如不 对其进行适当梳理,势必不能说明燕赵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势必不能 厘定“慷慨悲歌”的人文主体。为力求研究的系统性、全面性,课题组 从权威的志书、大辞典、权威网站、文史资料等处考证后给予了摘录汇 总。争议不可避免,如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促进燕赵武术文化共识 的早日达成,也算是课题组的一大贡献吧。

传统武术的生产机制包括拜师、学艺、出师等环节,在这些过程中 涉及的仪式和规矩,构成了文化传承的规则和秩序,反映的是人和体制 之间的关系。这些规则,包括外化为仪式的东西,往往是文化传承的保 障,是为了保证文化传承的“有序”,假如徒弟叛出师门,文化传承即行 中断,也必在更大空间范围内造成秩序的紊乱。人与体制之间形成的既 冲突又对立、又不可或缺的复杂关系,正是传承的需要。而各种师承关 系系谱的建构,则不仅是为了制造一个不断扩张的传承人群体,获取更 大的文化空间(当然也是权力空间),也同时制造了一种可供传承的文化 传统①。

传统武术的传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直接结果就是 拳种、门户的诞生。关于拳种、门户,上海体育学院戴国斌教授认为: “门户,是武术界的专有名词,是一个拳种、流派相关的概念。”进而进 行了举例说明:“如,太极拳是武术的一个拳种,它的流派有陈式太极 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等,而门户即

①岳永逸《空间、自我与社会一天桥街头艺人的生成与系谱》“序”(赵世瑜),中央 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是太极拳某一派某一代某一具体点武术共同体。”®

可见,门户构成了一个身份标识,借助共同的身份认同,将某一群 人聚集于门户下,对武术技术的传授、学习、练习等也就构成了这群人 共同生活的主要内容。

著名武术大师蔡龙云先生,早年在《华拳的起源与发展》一文中亦 提到了拳种的生产过程:

华拳并非自古有之,初华山游侠蔡茂,精技击,此时“有 术”,无“套”(套路),亦未出现“华拳” 一词。其后人蔡泰、蔡刚,继承祖先之术,并于闲暇之余,按照“乔相扑”和“打 套子”的规矩法度,编造起套路。然套必有名,为念祖先出生 地华山,遂把编造的套路名曰“华拳”。至此,“华拳”才击有 其“术”,舞有其“套”,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拳种®。

蔡先生言简意赅,从术到套,从套到舞,技术的新体验、创新理论 的引人等,解读了华拳的生产过程及其谱系传承.这对认识什么是武术 套路、套路的生成等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样,燕赵大地广泛流传的众拳 种,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它们的文化生产及其谱系又如何呢? 它们在生产、传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痛苦的转型,继而为后人广为接 受呢?

为回答上述问题,本章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择取燕赵主要武术拳 种,从技术新体验、象征性的传承人、拳谱拳谚等角度给予阐述。如果 说燕赵武术文化的历史生产、人物系谱的传承两章是对燕赵武术文化生 产方面的宏观概括,那么,本章无疑就是对燕赵武术拳种具体生产的微


  • 戴国斌:《武术的文化生产:K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论文,2008年5月,第69页。

  • 蔡龙云:《琴剑楼武术文集》,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6~97页。


观表述。本章通过微观视角论述的是慷事慨悲歌的具体践行,回答的是 慷慨悲歌的实际操作层面。

第一节绕不开的情结——佛道、仙授套路肇始言及燕赵,乃至中国武术之起源,多与佛道、仙贤有着某种意义上 的瓜葛,使人剪不断、理还乱。无论它是燕赵土生土长的拳种,如八卦掌、燕青拳,还是游学他师而转型生产的太极拳、形意拳等,无不如此。

一、形意拳创拳说

坊间流传的形意拳祖师一说为南宋爱国名将岳飞。见于笔端者有李 剑秋编著的《形意拳初步》一书,该书援引清乾隆十五年(1750)戴龙 邦所著的《心意六合拳谱》序言,序言说:“余尝拟论为着,此心耿耿, 易其有极,见岳武穆王拳谱,意即纯之粹,语亦明畅。急录之,以志余 爱慕之诚……王(即岳飞)当童子之时,受业于师,名曰‘意拳’,神妙 莫测,盖以古未有之技也。” 1932年李影尘编著的《国术史》亦有“形 意拳相传出于岳武穆”的说法。

另外一种说法,是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创立了形意拳。著于文字者有 靳云亭作的《形意拳之源流》:“六朝时,天竺僧达摩始挟其所谓西域技 击者来传之于中土,于是北方之强者,群起而趋之矿今犹有所谓‘达摩 拳’、‘达摩剑’等流传于世,而形意拳亦其一也。”此外还有孙禄堂的 《形意拳学》及凌桂清所著《形意五行拳图说》均有:“自达摩高僧来中 国传教九年,于嵩山少林寺面壁坐化。后人慕名来,为纪念达摩传教精 神,曾有诗云:‘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

二、八卦掌起源

据光绪九年(1883)春二月所立董海川墓志铭碑文一记:“先生姓董 讳海川,少任豪侠,……及长,遍游四方……后遇黄冠,授以武术,遂 精于拳勇。”在光绪三十年(1904)春所立文安董公墓志的碑文二中记: “师董公,访友于江皖,迷失道人乱山中一道者装,童颜鹤发,遥谓之 曰:汝来何迟乎?遂授以击刺进退之法,炼神导气之功。凡其所传,皆 平曰所未闻未睹者。居久之又谓曰:汝行矣,可以问世矣。”

三、梅花拳起源

据河北等地梅花拳弟子视为本门经典、约成书于清代中叶的《梅花 拳秘谱》记载:“梅拳之始,因年代远而不可知,传云汉已有之,至今已 百二十余世矣。”“五势梅花拳为昆仑派。五势梅花是一种,八卦是一种, 此两拳为昆仑之基本拳。昆仑派之祖师化名云盘,在西域天盘云程孝县 清净宫玄金殿,在昆仑山,所以有昆仑派之称。”在河北、山东等地的梅 花拳弟子中,手中保留的家传手抄本拳经上则说:梅花拳始创者为久远 蛮荒时代的东方离道长,至明末清初的张山以前,已传授了 127辈。在 拳经传授史上,洛阳白马寺曾起到了“总根源”的作用。张士闪认为, 梅花拳当始创于春秋战国时期,创始人东方离和云盘道长为同一人。到 了汉代,董仲舒以“独尊儒术”的名义使“天人感应”的观念大兴于世, 而包容道家、阴阳家和杂家思想在内的梅花拳民退到了那时尚处原始时 期的昆仑山一带保存下来,并蔚然成派。后来在经济繁荣、政治气氛宽 松的唐代有组织地出山,以洛阳白马寺为中心,以“精拳”的名义向内 地传播。唐代时梅花拳内部已有四总谱、八小谱,全称十二分谱。到明 代张山又重新修订了八小谱,与原有的四总谱再合为十二分谱。

四、燕青拳起源

此拳又称“秘踪拳”、“迷踪拳”、“迷踪艺”、“猊猄拳”。该拳围绕 “燕青”人物进行追溯。传说中将燕青拳的创始年代追溯最早时期为唐 代,少林寺僧人在高山深林之中受两个类似猿猴的动物厮打拼杀的启发, 创始了“猊猄拳”。另一说则是由宋代卢俊义在自己所学拳艺的基础上发 展而成,后卢收燕青为徒,燕青将此拳广泛传播开来。后人在传承燕青 拳过程中,传人为了避免招惹官府的麻烦,隐去燕青之名,将燕青拳改 称为“秘踪拳”。传说燕青投奔梁山之时被官兵追杀,当时正值冬天,白 雪铺地,官兵在追捕燕青的过程中不仅没有发现燕青的足迹,而且迷失 路途,后人为了追忆燕青功夫的上乘,将他所练功夫称为“迷踪拳”或述际乙。

五、其他拳种

八极拳,据1933年编纂的《沧县志》记载,“吴钟……孟村镇天方 教人,……年甫弱冠,勇力出众”,十五岁时曾接受一位来自南方化名为 “癞”的道士传授拳艺,在此之前,吴钟对此拳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后又有一化名为“癖”(“癞”之徒)的道士尊师“癞”之命,向吴钟传 授了大枪的技法。

浏览69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