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孙金群、刘麦田:《论燕赵文化内涵的形成原因》,《学周刊》,2011年第■!期。
改革的成功,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使赵国很快成为强国。一举 吞并中山国,又南抑魏齐,北逐三胡开疆千里,还占领了如今的陕北一 带,对秦都咸阳构成直接威胁。胡服骑射的实行,还促进了当时民族的 融合。胡服骑射本身就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正面肯定和直接学习,有利 于华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有利于赢得少数民族的支持®。《史记* 赵世家》称“林胡王献马”,楼烦“致其兵”,说明少数民族采取了积极 的态度。此次改革立足军制,是对古代战术的一大革新,标志着我国古 代战争由车战进人骑兵时代。
近代史学家梁启超曾评价说:“七雄中实行军国主义者,惟秦与 赵。……商鞅者,秦之俾斯麦;而武灵王者,赵之大彼得也。”他甚至把 这位堪比俄国彼得大帝的赵武灵王盛赞为“黄帝之后第一伟人”。历史学 家翦伯赞同样称赞道:“射骑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郭沫若 游历邯郸赋诗曰:“射骑胡服思雄才。”都表达了对武灵王拓新改革的 赞许。
二、“负荆请罪” “侧颈之交”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既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颇不悦,欲辱之。相如避而不见。语人曰:‘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畏 吾两者也。今若因私而斗,何以安国?’颇闻之,肉袒负荆,至相如门谢 罪。卒为刎颈之交。”
讲的是赵国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渑池之功拜为上卿后,面对廉颇欲 凌辱自己的不满情绪,以国事为重,不计私仇,致使廉颇深受感动.上 门负荆谢罪,并与之结为生死之交的动人故事。蔺相如出身门客,因功 拜为上卿,但却不居功自傲。对廉颇谦恭忍让,引车回避。他对其舍人 说:“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威廉将军
①夏自正、孙继民:《河北通史•先秦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0~251页,
哉?故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 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 的先国后家、先公后私的髙尚情操,凝聚了赵国的民心和力量,使后来 “赵抑强秦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秦所威害天下者莫如赵”。
三、“破釜沉舟”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已杀卿子冠军(楚军统帅宋义),威震 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春、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漳河),救钜鹿。 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 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 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 (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 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项羽破 釜沉舟,消灭了秦军主力,摧毁了秦帝国大厦赖以支撑的支柱,威震 诸侯。
四、“背水一战”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载:“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描述的是汉高祖三年(前204),汉将军韩信率军攻 赵,穿出井陉口,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韩信以前 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于是汉兵彻底摧 垮了赵军,俘虏了大批人马,在泜水岸边生擒了赵王歇。“背水一战”比 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背水为阵,出奇兵劫赵营,成 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
五、 “纸上谈兵”
《3lki •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 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 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胃然进攻,结果被秦军 打败。
六、 “义士谏括”
相传战国时.赵孝成王误中秦_反间之计,起用赵括为帅.替代廉 颇。赵赴任后轻率出击,深通谋略的史正等八名义士,向赵进谏,赵不 听,反扔掉谏书,把众义士轰出。当赵括率兵出击时,史正等义士乂冒 死拦路进凍,并斥责赵括有头无脑.要赵军或冋营固守或从他们身上踏 过。赵括怒,拔剑尽斩义士,后人于拦路进谏处立“八义士凍赵处”石 碑,改村名为“八义镇今属山西长治。
七、 “闻鸡起舞” “中流击楫”
刘琨与祖逖是燕赵爱国志士。他们生活的西晋时代.正值北方群胡 对汉人疯犴屠杀之际,刘琨与祖逖从小就结为知己,誓言驱除鞑虏,立 志为W效力。他们不仅一道闻鸡起舞,苦练武艺.还经常一起互相勉励。 刘琨驻守晋阳时,曾陷胡骑重围之中.弹尽粮绝仍坚守如故.月明星稀 之夜.“琨乃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皆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乂流 涕敕欷.有怀土之切。向晓复吹之,贼并弃围而走”。刘琨因抗去外敌有 功而受钦赠名刀,他在给亲友的信中写道“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其 爱_意气,感人至深。祖逖少时便轻财好侠.怀报国安民之忐。建兴元 年(313).祖逖率领其宗族、部曲百余家,毅然从京口渡江北进,准备 光复北方闺土。船至江心,望着奔腾不息的江水,联想到山河破碎,任 重道远.他不禁豪气冲天,“中流击楫Ifl丨誓曰:‘祖逖不能清屮原而复济
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在其慷慨节操的感召下,其部 众群情激昂,战无不胜,兵锋所指,所向披靡。著名的南宋民族英雄文 天祥“中流怀士稚,风雨湿双扉”的诗句,是对于祖逖英勇业绩的共鸣 与追忆。
八、“桃园三结义”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提起刘备、关羽和张 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 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 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 仿着焚香结义。
张飞是刘备的同乡,其故里忠义店与楼桑村毗邻,在涿州城南十里。 忠义店原名桃庄,因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而更名。今村中仍有一 口古井,相传是张飞卖肉存放多余猪肉的地方,井旁立有“汉张桓侯故 里”和“汉张桓侯古井碑记”两通石碑。古井附近,还有张飞饮马槽。 据《涿县志》记载,古井附近即桃园结义旧址。忠义店曾建有张飞庙。 庙内有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的像。张飞的像最为生动,豹首环眼, 威风凛凛,旁置丈八蛇矛。在庙的大门上,有清乾隆皇帝御书的对联: “雄赳赳吓碎老曹肝胆,眼睁睁看定汉室江山”。
当下,一些研究者对三人结拜持怀疑态度,并引用陈寿的《三国 志•关羽传》中记载:“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 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三国志•张飞传》中提到:“羽年 长(张飞)数岁,飞兄事之。”《三国志•刘晔传》也说:“且关羽与备, 义为君臣,恩犹父子。”说明一则刘关张三人关系亲密的“恩若兄弟”; 二则是“恩若兄弟”而非结拜兄弟。对结拜的真伪超出了本研究论述范 畴,故不予论述。
九、“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得后周政权后,有鉴于唐中叶以来藩 镇割据,武将拔扈,不利于中央集权,乃与宰相赵普密商,决定削夺大 将兵权,即杯酒释兵权。
起初太祖以石守信等人都是自己的故友,并不介意,赵普就向他数 次进言说:“臣也不担心他们会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们的部下贪图富 贵,万一有作孽之人拥戴他们,他们能够自主吗?”这些话实际上是提醒 宋太祖,要他记住陈桥兵变的事件,避免类似的事件重演。果然宋太祖 采取措施要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961年8月22日(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 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当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祖突然屏 退侍从叹了一口气,给他们讲了一番自己的苦衷,说:“我若不是靠你们 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但做皇帝 也太艰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 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 谁不想要呢?”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 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宋太祖说:“不然,你们 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 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 一席话,软中带硬,使这些将领知 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 恳请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可牛之途”。宋太祖缓缓说道:“人生在世, 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 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去,多置 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的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 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同你们再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 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
石守信等人见宋太祖已把话讲得很明f彳.再无N旋余地,当时宋太 祖已牢牢控制着中央禁军.几个将领别无他法,只得俯首听命.表示感 谢太祖恩德。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 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到地方 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
“杯酒释兵权”事件的背后,隐喻着中国历史上文治、武治的博弈理 论。盛世的文官重于武官,同品的文武二员.文员的地位总是高些。如 唐初处宰相地位的三省长官全为文吏,军权最高的兵部附属于尚ft省, 唐制中连一个与汉代太尉相等的武官也没有。盛世是皇帝一人的武力专 制,最高的军权操于一手.皇帝的实力超过任何人可能调动的武力。武 力虽是最后的条件,可直接治国却非用文官不可;文官若要合法的行政, 必须不受皇帝以外任何其他强力的干涉支配;若要不受干涉,必须有大 强力的皇帝作为后盾。所以治世文胜于武,只是一般的讲;归根到最后. 仍是强力操纵一切(雷海宗,2010)。 “杯酒释兵权”很好地阐释了该 道理。
+、“镖不喊沧”
说的是过去南来北往的镖车,不管是黑道白道.也不管是水运路行, 只要是车到沧州、船过沧州,你必须扯下镖旗,悄然Ifl丨过,不得喊镖号。 否则,无论你有多大的名头,多好的身手,只要在沧州喊镖叫板,保管 你栽个大跟头,丢尽脸面。
传说一,据《沧县志》记载:
清代,无论南北镖师,乃至皇亲国戚,只要通过沧州地面, 就要落下镖旗,不准喊镖。一日,一外地镖局通过沧州,高声 喊镙,没落镖旗.行至南门,被李冠铭骑马追上,李冠铭大吼 一声,纵身而起,双手抓住域门,把烈马用双腿夹起,马被悬
在空中咴儿咴儿乱叫,却动弹不得。镖客个个吓得面如土色。 李冠铭并没有给镖客出难题,而是一笑了之。
传说二,据《国术名人录》:
李凤岚,直隶沧州人,为清真教友 在沧州以治技名震
大江南北,故镖师压镖过沧州.向例不喊镖,以示同道尊敬之 意。某日有镖师过境,喊镖(汝泉按俗称喊镙趟子,有专书纪 载其一切规则,旁及各种黑话,其书即名镖趟子)过街,进北 门出南门,初无人过问,镖师意自得,以为沧州徒拥虚名耳。 或有诉于李者,李意弗善.乃以粪筐赤足着布衫布裤作乡民拾 粪状,绕至域南八里许,地名红孩口者,系运粮河湾,由镖车 之前面,以粪叉迎头铲粪。镖车来伪而不知者,镖师高声詈曰 老乡.欲速死乎,须即滚开。李则置若罔闻,铲粪如故,镖师 愈怒。下车走向李曰,尔小子聋乎,抑或寻对头耶。近前欲攫 李,意在至於河堤,方伸手,遽为李捉住右腕,用卷拿法掷镖 师於寻丈外,镖师目瞪口呆,右腕伤矣。镖师者,身强体壮. 虎背熊腰,远胜李十倍人皆为李危。镖师视李,瘦小枯干,似 无缚鸡力者,亦易之,所谓轻敌者败,信哉!李掷镖师后,乃 肩粪筐,驱镖车返城。客商出资治酒,宴全域武术家,镖师赔 罪始矣。时李年仅二七岁®。
传说•:,民间传说:
清朝时.有镖船过红孩口,镖旗不落,在运河沿上玩耍踢
金恩忠:《N术名人录》,山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28~29页。
毽的小女孩一个飞毽向河心踢去,击落了镖旗,小姑娘飞身上
船讨毽,一老者责备“孙女不懂事”,小姑娘破涕为笑,“人家
是闹着玩儿”。消除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
通过该民间典故,至少我们可以管窥到:
其一,沧州一带习武风气盛行。汉时渤海郡(沧州前身)守龚遂曾 告示乡民“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沧州武林人士广纳东西之精华,融集 南北之风韵,随着习武之人的不断汇人,使得沧州武术门类和技艺更加 丰富。在国家审定的129个拳种中®,在沧州形成并广为流传的就占50 多个。上述传说一中的主人公李冠铭®,本身就是六合门的代表人物, 传说三的小姑娘飞身上船讨毽,更是功夫了得。
其二,京杭大运河纵穿沧境,带来的是沧州地域文化的变迁。京济、 京大要道贯通南北。沧州、泊头、鄭州、河间、献县均为南北水旱交通 要冲,为京、津、冀、鲁、豫商品流通必经之地或商品集散中心,亦为 官府巨富走镖要道,故沧州镖行、旅店、装运等行业兴盛。各业相争, 必握高强武技才可立足。正如陈山所言:“宋以后的武侠,有相当一部分 存在于镖师之中。”®在明初的大迁徙中有许多武林才俊驻留侨寓沧州, 以作镖为业。还有一些失意的拳师和落难的侠客,也纷纷来沧,隐身镖 局,既可以谋生,又可以以武会友,切磋武艺。发展到清代,作为京津 南大门的沧州“东负沧海,西通燕赵,南接齐鲁,北拱神京,昔为边关 门户,今为漕运咽喉”®,“据水陆之要冲,擅盐鹾之大利,舟车辐辕,
浏览50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