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孙金群、刘麦田:《论燕赵文化内涵的形成原因》,《学周刊》,2011年第■!期。

改革的成功,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使赵国很快成为强国。一举 吞并中山国,又南抑魏齐,北逐三胡开疆千里,还占领了如今的陕北一 带,对秦都咸阳构成直接威胁。胡服骑射的实行,还促进了当时民族的 融合。胡服骑射本身就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正面肯定和直接学习,有利 于华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有利于赢得少数民族的支持®。《史记* 赵世家》称“林胡王献马”,楼烦“致其兵”,说明少数民族采取了积极 的态度。此次改革立足军制,是对古代战术的一大革新,标志着我国古 代战争由车战进人骑兵时代。

近代史学家梁启超曾评价说:“七雄中实行军国主义者,惟秦与 赵。……商鞅者,秦之俾斯麦;而武灵王者,赵之大彼得也。”他甚至把 这位堪比俄国彼得大帝的赵武灵王盛赞为“黄帝之后第一伟人”。历史学 家翦伯赞同样称赞道:“射骑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郭沫若 游历邯郸赋诗曰:“射骑胡服思雄才。”都表达了对武灵王拓新改革的 赞许。

二、“负荆请罪” “侧颈之交”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既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颇不悦,欲辱之。相如避而不见。语人曰:‘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畏 吾两者也。今若因私而斗,何以安国?’颇闻之,肉袒负荆,至相如门谢 罪。卒为刎颈之交。”

讲的是赵国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渑池之功拜为上卿后,面对廉颇欲 凌辱自己的不满情绪,以国事为重,不计私仇,致使廉颇深受感动.上 门负荆谢罪,并与之结为生死之交的动人故事。蔺相如出身门客,因功 拜为上卿,但却不居功自傲。对廉颇谦恭忍让,引车回避。他对其舍人 说:“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威廉将军

①夏自正、孙继民:《河北通史•先秦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0~251页,

哉?故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 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 的先国后家、先公后私的髙尚情操,凝聚了赵国的民心和力量,使后来 “赵抑强秦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秦所威害天下者莫如赵”。

三、“破釜沉舟”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已杀卿子冠军(楚军统帅宋义),威震 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春、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漳河),救钜鹿。 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 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 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 (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 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项羽破 釜沉舟,消灭了秦军主力,摧毁了秦帝国大厦赖以支撑的支柱,威震 诸侯。

四、“背水一战”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载:“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描述的是汉高祖三年(前204),汉将军韩信率军攻 赵,穿出井陉口,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韩信以前 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于是汉兵彻底摧 垮了赵军,俘虏了大批人马,在泜水岸边生擒了赵王歇。“背水一战”比 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背水为阵,出奇兵劫赵营,成 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

五、 “纸上谈兵”

《3lki •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 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 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胃然进攻,结果被秦军 打败。

六、 “义士谏括”

相传战国时.赵孝成王误中秦_反间之计,起用赵括为帅.替代廉 颇。赵赴任后轻率出击,深通谋略的史正等八名义士,向赵进谏,赵不 听,反扔掉谏书,把众义士轰出。当赵括率兵出击时,史正等义士乂冒 死拦路进凍,并斥责赵括有头无脑.要赵军或冋营固守或从他们身上踏 过。赵括怒,拔剑尽斩义士,后人于拦路进谏处立“八义士凍赵处”石 碑,改村名为“八义镇今属山西长治。

七、 “闻鸡起舞” “中流击楫”

刘琨与祖逖是燕赵爱国志士。他们生活的西晋时代.正值北方群胡 对汉人疯犴屠杀之际,刘琨与祖逖从小就结为知己,誓言驱除鞑虏,立 志为W效力。他们不仅一道闻鸡起舞,苦练武艺.还经常一起互相勉励。 刘琨驻守晋阳时,曾陷胡骑重围之中.弹尽粮绝仍坚守如故.月明星稀 之夜.“琨乃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皆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乂流 涕敕欷.有怀土之切。向晓复吹之,贼并弃围而走”。刘琨因抗去外敌有 功而受钦赠名刀,他在给亲友的信中写道“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其 爱_意气,感人至深。祖逖少时便轻财好侠.怀报国安民之忐。建兴元 年(313).祖逖率领其宗族、部曲百余家,毅然从京口渡江北进,准备 光复北方闺土。船至江心,望着奔腾不息的江水,联想到山河破碎,任 重道远.他不禁豪气冲天,“中流击楫Ifl丨誓曰:‘祖逖不能清屮原而复济

 

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在其慷慨节操的感召下,其部 众群情激昂,战无不胜,兵锋所指,所向披靡。著名的南宋民族英雄文 天祥“中流怀士稚,风雨湿双扉”的诗句,是对于祖逖英勇业绩的共鸣 与追忆。

八、“桃园三结义”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提起刘备、关羽和张 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 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 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 仿着焚香结义。

张飞是刘备的同乡,其故里忠义店与楼桑村毗邻,在涿州城南十里。 忠义店原名桃庄,因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而更名。今村中仍有一 口古井,相传是张飞卖肉存放多余猪肉的地方,井旁立有“汉张桓侯故 里”和“汉张桓侯古井碑记”两通石碑。古井附近,还有张飞饮马槽。 据《涿县志》记载,古井附近即桃园结义旧址。忠义店曾建有张飞庙。 庙内有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的像。张飞的像最为生动,豹首环眼, 威风凛凛,旁置丈八蛇矛。在庙的大门上,有清乾隆皇帝御书的对联: “雄赳赳吓碎老曹肝胆,眼睁睁看定汉室江山”。

当下,一些研究者对三人结拜持怀疑态度,并引用陈寿的《三国 志•关羽传》中记载:“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 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三国志•张飞传》中提到:“羽年 长(张飞)数岁,飞兄事之。”《三国志•刘晔传》也说:“且关羽与备, 义为君臣,恩犹父子。”说明一则刘关张三人关系亲密的“恩若兄弟”; 二则是“恩若兄弟”而非结拜兄弟。对结拜的真伪超出了本研究论述范 畴,故不予论述。

九、“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得后周政权后,有鉴于唐中叶以来藩 镇割据,武将拔扈,不利于中央集权,乃与宰相赵普密商,决定削夺大 将兵权,即杯酒释兵权。

起初太祖以石守信等人都是自己的故友,并不介意,赵普就向他数 次进言说:“臣也不担心他们会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们的部下贪图富 贵,万一有作孽之人拥戴他们,他们能够自主吗?”这些话实际上是提醒 宋太祖,要他记住陈桥兵变的事件,避免类似的事件重演。果然宋太祖 采取措施要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961年8月22日(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 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当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祖突然屏 退侍从叹了一口气,给他们讲了一番自己的苦衷,说:“我若不是靠你们 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但做皇帝 也太艰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 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 谁不想要呢?”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 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宋太祖说:“不然,你们 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 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 一席话,软中带硬,使这些将领知 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 恳请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可牛之途”。宋太祖缓缓说道:“人生在世, 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 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去,多置 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的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 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同你们再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 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

石守信等人见宋太祖已把话讲得很明f彳.再无N旋余地,当时宋太 祖已牢牢控制着中央禁军.几个将领别无他法,只得俯首听命.表示感 谢太祖恩德。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 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到地方 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

“杯酒释兵权”事件的背后,隐喻着中国历史上文治、武治的博弈理 论。盛世的文官重于武官,同品的文武二员.文员的地位总是高些。如 唐初处宰相地位的三省长官全为文吏,军权最高的兵部附属于尚ft省, 唐制中连一个与汉代太尉相等的武官也没有。盛世是皇帝一人的武力专 制,最高的军权操于一手.皇帝的实力超过任何人可能调动的武力。武 力虽是最后的条件,可直接治国却非用文官不可;文官若要合法的行政, 必须不受皇帝以外任何其他强力的干涉支配;若要不受干涉,必须有大 强力的皇帝作为后盾。所以治世文胜于武,只是一般的讲;归根到最后. 仍是强力操纵一切(雷海宗,2010)。 “杯酒释兵权”很好地阐释了该 道理。

+、“镖不喊沧”

说的是过去南来北往的镖车,不管是黑道白道.也不管是水运路行, 只要是车到沧州、船过沧州,你必须扯下镖旗,悄然Ifl丨过,不得喊镖号。 否则,无论你有多大的名头,多好的身手,只要在沧州喊镖叫板,保管 你栽个大跟头,丢尽脸面。

传说一,据《沧县志》记载:

清代,无论南北镖师,乃至皇亲国戚,只要通过沧州地面, 就要落下镖旗,不准喊镖。一日,一外地镖局通过沧州,高声 喊镙,没落镖旗.行至南门,被李冠铭骑马追上,李冠铭大吼 一声,纵身而起,双手抓住域门,把烈马用双腿夹起,马被悬

在空中咴儿咴儿乱叫,却动弹不得。镖客个个吓得面如土色。 李冠铭并没有给镖客出难题,而是一笑了之。

传说二,据《国术名人录》:

李凤岚,直隶沧州人,为清真教友 在沧州以治技名震

大江南北,故镖师压镖过沧州.向例不喊镖,以示同道尊敬之 意。某日有镖师过境,喊镖(汝泉按俗称喊镙趟子,有专书纪 载其一切规则,旁及各种黑话,其书即名镖趟子)过街,进北 门出南门,初无人过问,镖师意自得,以为沧州徒拥虚名耳。 或有诉于李者,李意弗善.乃以粪筐赤足着布衫布裤作乡民拾 粪状,绕至域南八里许,地名红孩口者,系运粮河湾,由镖车 之前面,以粪叉迎头铲粪。镖车来伪而不知者,镖师高声詈曰 老乡.欲速死乎,须即滚开。李则置若罔闻,铲粪如故,镖师 愈怒。下车走向李曰,尔小子聋乎,抑或寻对头耶。近前欲攫 李,意在至於河堤,方伸手,遽为李捉住右腕,用卷拿法掷镖 师於寻丈外,镖师目瞪口呆,右腕伤矣。镖师者,身强体壮. 虎背熊腰,远胜李十倍人皆为李危。镖师视李,瘦小枯干,似 无缚鸡力者,亦易之,所谓轻敌者败,信哉!李掷镖师后,乃 肩粪筐,驱镖车返城。客商出资治酒,宴全域武术家,镖师赔 罪始矣。时李年仅二七岁®。

传说•:,民间传说:

清朝时.有镖船过红孩口,镖旗不落,在运河沿上玩耍踢

金恩忠:《N术名人录》,山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28~29页。

毽的小女孩一个飞毽向河心踢去,击落了镖旗,小姑娘飞身上

图片5

船讨毽,一老者责备“孙女不懂事”,小姑娘破涕为笑,“人家

是闹着玩儿”。消除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

通过该民间典故,至少我们可以管窥到:

其一,沧州一带习武风气盛行。汉时渤海郡(沧州前身)守龚遂曾 告示乡民“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沧州武林人士广纳东西之精华,融集 南北之风韵,随着习武之人的不断汇人,使得沧州武术门类和技艺更加 丰富。在国家审定的129个拳种中®,在沧州形成并广为流传的就占50 多个。上述传说一中的主人公李冠铭®,本身就是六合门的代表人物, 传说三的小姑娘飞身上船讨毽,更是功夫了得。

其二,京杭大运河纵穿沧境,带来的是沧州地域文化的变迁。京济、 京大要道贯通南北。沧州、泊头、鄭州、河间、献县均为南北水旱交通 要冲,为京、津、冀、鲁、豫商品流通必经之地或商品集散中心,亦为 官府巨富走镖要道,故沧州镖行、旅店、装运等行业兴盛。各业相争, 必握高强武技才可立足。正如陈山所言:“宋以后的武侠,有相当一部分 存在于镖师之中。”®在明初的大迁徙中有许多武林才俊驻留侨寓沧州, 以作镖为业。还有一些失意的拳师和落难的侠客,也纷纷来沧,隐身镖 局,既可以谋生,又可以以武会友,切磋武艺。发展到清代,作为京津 南大门的沧州“东负沧海,西通燕赵,南接齐鲁,北拱神京,昔为边关 门户,今为漕运咽喉”®,“据水陆之要冲,擅盐鹾之大利,舟车辐辕,


  • 20世纪80年代,国家体委下发的《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提出了 “流源 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指导思想,最终发掘出129个拳种,发展至今,木兰 拳等也被收录其中。

  • 详见第三章《燕赵传统武术主要人物系谱传承》“李冠铭”。

  • 陈山:《中国武侠史》,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96页„

  • 清康熙十三年《沧州新志》卷乏二,《疆域志形胜》。 厘市殷繁” ®, “贡赋仕进,行役商贾水浮陆走,凡赴于京师者都需经 至”。所以沧州镖局的生意更加红火,习武之风更加普及。清末,“镖不 喊沧”,已为南北镖行同遵之常规。“实则沧州一带,最出镖师,高人尽 多也”(万籁声《武术汇宗》语)。


其三,沧州一带习武礼教®的反映。沧州武林门户林立,各门各派 均重武德,讲礼教,遵门规。而且沧州人创立的镖局在同行中影响巨大, 如李冠铭创立的沧州成兴镖局、张德茂的玉勇镖局、佟存的天兴镖局、 大刀王五的顺源镖局等。其中大刀王五的顺源镖局最具代表性。据清人 胡思敬《驴背集》记载:“王五,字子斌。慷慨负气,好任侠……养死士 数十人,往来山东、河南、西道。盗贼慑其名,皆相不敢犯。”徐柯的 《清稗类抄》亦有“大刀王五疏财尚义”条:光绪时,京师大侠有疏财尚 义之大刀王五者,以保镖为业,能手定法律,约束河北、山东群盗,其 所劫必赃吏滑胥之财也。因此,“镖不喊沧”演绎的正是一种侠义、仁义 的武德风范。

十一、“卢沟晓月” “大刀风流”

1.大刀出鞘-喜峰口大捷

“卢沟晓月”®是“燕京八景”中的一处名胜。崔永元的《我的抗 战》,通过对学生、居民、战士等亲历者的口述,还原了该段历史:

他们记得南苑兵营师部门前影壁上写的“奋斗”二字如猛

  • 于振宗:《直隶疆域屯防祥考》,民国铅印本。参见《沧州文史研究武术专刊》第3 期,第225~226页。

  • 详见本书第六章第二节《沧州武术民风民俗》。

  • 乾隆皇帝曾在秋日路过卢沟桥,看到这里涧水如练,西山似黛,再加上倒映于水中的 月色,于是题“卢沟晓月”,立碑于桥头。


虎下山,他们记得二十九军①士兵守在北平,个个武艺高强, 他们记得士兵们身后背着的大刀,明亮锋利,就如天空的月牙 明月。

……老人们说,里面有个旅长,马术精湛,经常和他的副 官赛马。士兵们个个身体结实,不仅武艺好,还都是体育健将。 ……二十九军原属西北军,由于武器装备落后,军长宋哲元® 购置镔铁,为每位士兵打造大刀一把•并请来西北武师®传授 刀法。二十九军的将士们都有一个背包,三斤来重的大刀被他 们插进皮鞘,捆在背包里,背在背上。遇到敌人时,大刀能够 很容易地抽出来和插进去。1933年,二十九军在长域喜峰口夜 袭曰军•肉搏战中,将士们手中的大刀砍死日军五百余人 从那以后,二十九军的将士们就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而他

按李文厂主编的《沧州武术》(第1丨9贞•新华出版社2()06年版)所述:该军行四个 师:一四二师赵伎禹部(驻沧州之任6:、河N>、一四:师别汝明部(驻察哈尔>、I* L'lrUM 治安部(驻京)、:I•八师张H忠(驻天津和沧州f县之厂一带)。他们木是冯丨(祥领导的叫 北平之一部分1930年.蒋、冯、_大战后.阼北军解体;解体人马之中的2.2万人绀成:

丨儿平(张学良改编)众多高级将领.多祥、张之江存着乡谊和知遇之情..W此•与燕 赵有着t接或间接的关系.如:样.沧州北之兴济镇(气时属#县.今属沧廷)张之 沧州人(原盐山县.今黄骅人)二t /L军军长宋ff元.为张之江好友.副军长佟麟阁.河北高 阳人.副军长兼暂编第二师(后改称一四•:师)师长刘汝明.沧州献县两抛庄人副参谋长张 克侠.沧州献县侯陵电村人.中共地F党员•即著名的“佩剑将军”。二丨九军-:丨•八师副师长 K锡町•沧州青县大盘占人•此外.沧州籍(盐山县)将平高树勋所部• Lt事变前已划归二 t•九军。

宋景文、唐祖沽口述:《竹元将军和二丨•九军》,第3(M~306贞。载于刘则刚、林治波 主编的《文史资料作稿选篇•抗丨1战争》(丨:).宋竹元.山东勒今人.采取演4野战.夜彳i军; 练4急行军;平时注t体操锻炼等丨:兵训练f•段 N时t视大刃冲锋•尺^内刃闪处•便见肢 体分裂.鲜血浦流丨丨述作荇宋读义系宋竹允将军之夂;说m沾系宋竹允将军女婿.原中央不 校毕、lk.,

据《沧州武术志》k!载:丨丨军敁华时.沧州马W阁作两北军旧部刘汝明、宋竹允部仟 军职或武术教官.西北武师为马风阁无疑。

①离峰丨I两南离遵化in)甩.东北距平泉19〇里.作地势L具有1要军事战略之价值. 是以来的不事要隘之一。,时H军第一线已在喜峰丨丨内左方的老婆山头布防(是役.冯治 安师长挑选大刀队「>〇()名.夜茇丨丨军.下余敌平被砍殆尽•收复日军之第一条防线• 500噁+.•生 还仅30余人。

们手中的大刀,也成了二十九军的标志。

1933年3月19日,天津出版的《益世报》对喜峰U的民族英雄以 尽情讴歌:“……中国人民永世万代戍不忘丨己喜峰口血战中的英雄。…… 十九路军淞沪一仗.使世界认识r中国人。疼峰口的几仗.使我丨丨’]中w 人还nr以做人……”

年3月17日,上海《申报》在社评中说:此次悲壮艰苫之卞 屮.卜'彳应并列h海••一 •二八”抗日血战.永耀光辉于我民族之史册 Ifif此i于我民族革命争斗最前线的忠勇将十.尤应受我全K族之钦崇爱 护.顶扎膜拜。

  1. “卢沟晓月”尽显“大刀风流’’


1937年7月8日.在日寇挑起t t: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第2人. 二十九军大乃队乂英勇机智地向卢沟桥畔的侵略军发动f夜袭.“战丨'们 用大刀、手榴弹,与敌人展开肉搏战.终于夺NTH龙庙与铁路桥”。 “就连当时的日本舆论界也惊呼:皇军60年来胜利攻取之声威.被二f - 九军‘大刀片’剥削净尽!”据董升堂先生回忆说,此前,日本兵夜间都 是脱衣大睡,疏忽警戒.轻视我军。9遭此打击后.鬼子兵+但头戴钢 盔,颈项上还要戴上铁转脖.以防大刀队砍掉他的头。

二i-九军大刀队之所以能杀敌扬威.一方而.与其一贯的尚武传统 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军中以张之江、马凤图,盛玉龙1等为t的众多 燕赵武林人士的努力密不吋分。W外.当时的燕赵武术名家尚^样、韩 慕侠和李尧臣等也分別在军中传授r形意拳“五行刀”和:u炮挿笮

]'盛F.龙•沧州河两戴家同村人KW I•八年U9扨年)步人军真 n Iw®K的笫•:卜六路、第二1_六路和第二丨•九路平中fT:丨:尉武术教宫、武术队副队K

“无极刀”等技术曾获得民国时期国术大赛第一名的河北形意名家朱 国福也曾在二十九军大刀队传授武术,解放后,他还曾应贺龙元帅的邀 请为军队培养武术人才,并编写了刺枪、劈刺等行之有效的军事教材。

1937年7月,年仅二十三岁的作曲家孙墨心(麦新)有感于二十九 军奋勇杀敌的事迹,创作了《大刀进行曲》,让二十九军英勇杀敌的事迹 传遍全国,鼓舞着人们投人到抗日救亡的战斗之中。原词如下:

大刀向——

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二十九军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

看准那敌人 把他消灭!

把他消灭!

冲啊

杀!

燕赵成语典故众多,是燕赵文化的鲜活载体,多数与战争直接或间 接相关,构成了燕赵传统武术文化场域,对我们追溯、体悟燕赵武术文

①《中华武术在抗日战争红的作用》一文提到:“曾有两位著名的武师受聘军中任教。一 位叫尚云祥,为‘单刀李存义’得意弟子,在军中传授‘五行刀’刀技;另一位叫李尧臣,精 通三皇炮捶拳械,曾当过慈禧的保镖,在军中传授‘无极刀法’。二十九军将士在两位武林髙手 教导下,大刀技术进步极快。”该文收录于《中央国术馆史》,1996年,第317页。

化具有不可替代性。按照成语典故的发生和寓意,对此白云霜,王春光 对燕赵成语的判定标准有四:

第一,成语典故以燕赵历史名人为主角。如燕昭王的‘‘千 金市骨”,荆轲的“一去不返”,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廉颇 的“负荆请罪”,刘备的“三顾茅庐”,刘琨的“枕戈待旦”,祖 逖的“闻鸡起舞” “击楫中流”等。

第二,源于燕赵籍圣贤、文人作品。如荀子的“锲而不 舍”、卢照邻的“九州四海”、王实甫的“半推半就”等。

第三,源于客居客游燕赵的文人作品。如曹操的“老骥伏 枥”,陈子昂的“前无古人”等。

第四,源于外地人为主角的燕赵事。如项羽在邢台“破釜 沉舟”,韩信在井陉“背水一战”,孙膑用计“围魏救赵”®。

总之,众多的成语典故,作为燕赵武术生产的文化产品形式,其背 后书写的是“慷慨悲歌”、“重然诺,轻生死”的燕赵人文情怀。燕赵儿 女或因武而侠,或因侠而武,因而在这片土地上会产生豫让为主报仇的 侠义之举,会产生荆轲、高渐离前赴后继勇于刺秦的悲壮牺牲,会产生 两汉时期铜马军起义、黑山军起义……可以说,近乎常态的战争给生活 在这方水土的人们打上了鲜明的烙印,特别是在民族危亡国家动荡的时 期,燕赵儿女总能表现出一种崇高的爱国爱家的风骨。而此种风骨的形 成,是以燕赵儿女“尚武好勇”的风俗为基础的。

①白云霜、王春光:《燕赵文化视角下的燕赵成语研究》,《大家》,2010年第24期。

第三节“俗重侠气”小说人物形象的表达

小说之名,昔者见于庄周《庄子•外物》,云:“饰小说以于县令”, 然案其实际.乃谓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有别于后来所谓小说' 而 中W真£的小说,即着意虚构、讲述完整故事和刻_人物形象,以表情、 达行、寄意、明志。唐人以前的中国文学形态里.存在着一种混沌形式 的in类,即班固所称呼的:“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 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汉书•艺文志》)鲁迅说《汉书•艺文志》小说 类所录家,千三百八十篇“大抵或托古人.或记古事,托人者似子 ifil浅薄.i己事者近史而悠缪者也”」。见古人之“小说”大都真假参 半.作史论,宁信其无,莫信其有,但是对这些篇章所透露的艺术信息. 即形象故事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状貌,时尚风俗倒宁信其真,不可 忽略。

“战争”、“尚武”、“狭义”、“壮士”架构起了燕赵文化内容的主体, 勾勒出r燕赵雄健豪放、慷慨悲歌的人文风貌,此风貌遍及于诗歌、成 语典故、戏曲、影视等文学艺术中。甚或燕赵民歌也赋予r壮美的性情。 据《官和遗事》e载.此地民歌“新番嘌唱”:“臻蓬蓬.外头花花里头 节。但看明年二三月.满城不见主人翁。”每唱至曲尾.即有“蓬蓬蓬 (鼓心声音)、乍乍乍(鼓边声音)蓬”,是用鼓奏出的“尾声”。此歌w 切中时弊.具有唤起士气,激励斗志作用。“慷慨悲歌”、“俗重侠气”之 风.除以上表现形式外,还在小说文学体裁中多有表现。

中n的武侠小说之肇始.学者们意见尚未统一。多数认为武侠小说 产1:尹唐代。如谭正璧在《中国小说发达史》中说:“豪侠故事亦为唐代

!鲁迅:《中M小说史略!I.丨:海rV籍出版社丨!>98年版,第1豇 ^ Ml'. 第 2~3 贞,

特旮的产物,前述恋爱故事电的黄衫客、许俊.他们的举动也属于豪侠 一类。”蒋祖怡《小说纂要》中提到:“六朝佛教甚盛,以无为为參•故 狭义故事不行.至唐而始有狭义小说。”在《中国武侠小说史略》以为: “六朝忐怪和笔id小说虽能考虑到赏心怡情的效用……但究竟是传录形成 的舒谈,多所舛讹•且大旨还是述而不作。到丫唐代,终于出现r真止 艺术性的小说.六朝志怪发展到赓代升华为传奇。”

一、《燕丹子》一有仇不报非君子

被誉为“古今小说杂传之祖”的《燕丹子》.是中国第一部武侠小说 (罗立群.2008)。燕太子丹《是一个有着强烈的复仇意识的年轻统治荇。 他说:“丈夫所耻.耻受辱以生也;贞女所羞•羞见劫以亏其节也。”把 m己被秦王凌辱比作女子失贞般的奇耻大辱.他礼贤下士,黄金吋作乩 砾,名马可以取肝,美人可以断手.置黄金.美人、名马于不顾."r见 其雪耻之忐坚如磬石,不可动摇。荆轲“士为知己者死”的传统报恩形 象同样感人。荆轲未出场之前,田光将他与夏扶、宋意、秦舞阳等勇 进行比较.说他“为人博闻强记,体烈骨壮,不拘小节,欲立大功”。至 燕后,太子置酒招待,席间,门客发难提问•荆轲应答如流,“坐皆称 善,竟酒不屈”。荆轲行刺秦王由于一时疏忽,不解琴音,以致功今• 篑。但他最后仍掷匕首刺伤秦王耳朵.并箕踞而骂,视死如归的侠t本

浏览50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