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武开始后,黄教头猛啸一声冲了过来,由于李小龙不知对方的底细,因此便暂取守势。况且 那时的截拳道尚未完善,所以李小龙便试着以说春拳与之对拆。此刻,莲达几乎紧张得不敢正视, 但她仍努力保持镇定,脸上挂着勉强的微笑。龙争虎斗,双方已打了近3分钟,李小龙暂居下风。 当李小龙看准对方的空当后,突然大吼一声,以一记截拳道中的前直拳击中了黄教头的上盘;接着 又是一组贴身短拳连击,就在黄教头欲倒地的瞬间,李小龙又抢先用右脚踹中了其胸部使其倒地。 到此为止,黄教头认了输。但对李小龙而言,用以击败对手的还是自己独创的功夫截拳道。
这以后,使李小龙更增强了对截拳道的信心,也加快了对截拳道的进一步创新和提高。这次比 武,是李小龙与美国华人国术界的正式交锋,故使得李小龙由此名声大振,那些对他不满意的功夫 教头们,再也不敢贸然向李小龙挑战了。
第十三节 成功契机 以拳会友猛拼搏
武馆要招株学员,增加经济收入,就需要在社会有一定的知名度。李小龙想,光坐在家里等不 是办法,天下之大,谁晓得我李小龙有威猛无比的“截拳道”呢?应该找机会打出去,向世人公开截 拳道,只有投身“战斗”,才能打开局面。“战斗”一词成了李小龙当时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李小龙渴望成功,迫切希望有朝一日能名震全美。因此他决定在美国作巡回表演,以扩大他的 影响。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莲达,立即得到了莲达的支持。但有一个条件,即自己虽已怀孕数月, 但不放心李小龙独自出去闯天下。就这样,李小龙携妻上路了。李小龙这次巡回表演的地区范围 是美国中部的城市。
李小龙始终不忘自己是中国武师,并认为中国人必须靠实力证实自己,但却不抱狭隘的民族观 念,因此他交的朋友是广泛的不限民族、肤色。李小龙在表演中,还结识了一位在世界武坛具有较 高声誉的跆拳道大师李俊九,李在美国被称为“跆拳道之父”。他建议李小龙应多参加比赛,因为美 国人注重现实。他的话给了李小龙一个很大的启示,李小龙自己也自问,怎么自己就没有想到呢?
正好,全美空手道大赛在加利福尼亚开赛。通过老朋友埃迪•帕克的推荐,李小龙参加了比赛。
空手道是日本的国术,又是当时在美国流行最广的东方武术之一,而且美国人对东方武术的认 识也仅限于空手道与跆拳道,其中尤以空手道为甚c这是日本人善于推销自己,并采取开放式教徒 的结果。赛场汇集了各种肤色的空手道选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拳坛代表人物九段高手劳 力士,他曾蝉联三届全美空手道大赛冠军,因此夺标声很高。
李小龙过去虽与日本空手道拳手较量过,但对空手道的比赛规则却很陌生,况且他以前所认识 的空手道高手中,最高段数为七段,这与劳力士相比仍差一大截。但比赛开始后他在场外观看却发 现,选手的身手大多平庸,这不禁又使他兴趣大减,他几乎想拔腿而去。但是,劳力士出场了,劳力 士以其凌厉的拳脚组合打击法,第一个回合就将对手击败。最后只剩下李小龙和劳力士进入总决 赛o两人都是一等的高手,李小龙防守是按空手道规则,击打使用的却是截拳道拳法,简单实用而 凶狠。劳力士从未遇到过这种打法,虽未造成残败,但仍以点数告负。不过,李小龙赢得也不轻松。 最令人想不到的是,他们两个不打不相识,以致后来成为挚友。两人的功夫也各有特色,李小龙教 劳力士中国武术,劳力士则教李小龙腿法,从而使截拳道的腿法技术更加全面和实用。后来,劳力 士曾这样评价李小龙:“他是个很’自我'的人,他很看重自己,常常向人夸耀自己的长处,很多人不 喜欢他这种作风,于是人们便说他傲慢。我想他招人妒忌就是这个原因。但对我来说,我完全不介 意,因为我明白这是他的个性。”
同年,李小龙又逢好运,因全美空手道大赛结束不久,他又遇到了一次充分证明自己的机会 ——长堤(Long Beach)国际空手道大赛。时间是1964年的初冬。这次大赛是美国空手道协会主办 的,比赛发起人艾迪•帕克给李小龙去了信,邀请他参加这次大赛,并请求他在大赛中做功夫示范。 李小龙欣然答应了这一邀请,因为这是他个人和截拳道扬名于世界武坛的绝好机会。
在大赛开幕式上,李小龙表演了他的截拳道及部分i永春拳技术,令所有选手及观众都叹为观 止o因为李小龙的动作太快,令人眼花目眩,还没看过瘾就结束了,所以应选手及广大观众的要求, 李小龙在大赛闭幕那天,又将截拳道化解为单项进行了表演。其中以“蔽目黏手”、“寸劲拳”和“无 影拳”,最令人叫绝。尤其是其腿上功夫,更是气势凌厉,劲道十足,全场观众不禁惊叹。
大赛发起人艾迪•帕克用摄像机拍下了李小龙的表演,他对李小龙那有别于空手道、跆拳道的 武术技艺十分钦佩。他虽然是一位已负盛名的空手道高级教练,但他给予了李小龙最高的赞誉: “他可以把天空打碎。”
由于这次大会的比赛与表演极其成功,李小龙的名声随之大噪起来,并带给了世界武术一大震 惊,同时也替他个人带来了另一个新机运。正是因为艾迪•帕克把李小龙的表演拍成了资料电影, 成为李小龙跻身美国演艺界的一次契机。
当时,李小龙年仅24岁。
第十四节回港省亲养精蓄锐待时机
李小龙绝不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每遇机会,他都能善加利用,自我宣传,与传统的国术及空手道 相比,他满怀自信地认为截拳道更具实战性和机动性。李小龙从传统武术中脱胎换骨,独树一帜。
1965年2月,莲达为李小龙生下了第一个男孩,中文名字为李国豪,英文名字为普拉顿•李。 李国豪在外貌特征上与父亲有较大的不同,这是因为李国豪继承了 3/4的欧罗巴血统,而李小龙只 有1/4的欧罗巴血统的缘故。在美国街头,李小龙会被看作是来自远东的亚裔移民,而李国豪则会 被认为是地道的美国人。就在李小龙沉浸在当父亲的幸福欢乐之中时,一封加急唁电送到了他的 手中,他日夜思念的老父亲李海泉不幸病逝。唁电犹如五雷轰顶,使他痛苦万分。还在儿子出世 前,他就与莲达商议过,待孩子出世后,他们一家三口就回香港探望父母亲,让老父亲看一看、亲一 亲他可爱的小孙子,但这一切都成了泡影,父亲还未来得及看一下洋媳妇和小孙子,就双眼一闭而 飘然西去了。
李小龙决定携妻儿回港奔丧。回到家里,李小龙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跪拜了父亲的遗像,接着莲 达也欲按照李小龙的姿势跪拜,但被李小龙的母亲搀扶住了。尽管存在中西文化的差异,加上李家 正在沉痛之中,但莲达仍感到了东方民族的宽容和温暖。尤其是李国豪更是让人喜欢不迭,在众人 手中传来传去,使家中的悲痛气氛为此冲淡了许多。李小龙在香港一呆就是半年,他虽想早日回到 美国,可新寡的母亲却一再挽留他。李小龙也觉得应该尽这份孝心,因为他在少年时代经常惹事生 非,给家里添乱太多,他应该补偿一下
李小龙还带莲达去看望了师父及师兄弟们。叶师虽已衰老许多,不过身手仍还那么健壮。他 对李小龙赞道「源以为你去美国留洋,又娶了洋媳妇,定会荒疏了中国功夫,看来你不仅未拉下,反 而长进了好几截在美国人眼里,李小龙是中国人;在中国人眼里,李小龙是美国人。旅美的几年 里,他时刻想着能回到故土、同胞之间,但回到香港后,他又觉不顺不满,他由此而怀念和欣赏起美 国人来,因为美国人的排外心理虽比较严重,但为人直率。在香港期间,李小龙没有在香港客串演 电影的欲望,尽管圈中有不少父亲的同事及匕。年时结交的演员朋友;也尽管此时功夫片日趋热门, 功夫师大有施展身手的机遇。李小龙谢绝了朋友们推荐的角色,他认定,他的电影事业必须在美 国,因为美国的一切都是“国际”性的。
李小龙现在虽在香港,但在美国,有关他的一切仍在进行着,曾把其表演拍成资料影片的艾迪• 帕克无时不在向各方面推荐李小龙。炎热的8月,李小龙一家三口离开了香港。
第十五节从影之梦 限难曲折终成莫
有人说,李小龙的才华如地底深处积蓄已久的岩浆,炽热而富有爆发力,一旦有一丝缝隙,他就 会冲天而起,震撼寰宇。
著名空手道权威人士艾迪・帕克有一个徒弟,在好莱坞从事理发业,与李小龙很投机,他很想助 李小龙一臂之力。因为他的理发技艺出色,故常有好莱坞的要员、导演及明星光顾他的发屋。终 于,他的话引起了“20世纪福斯公司”一位制片人的注意,他说李小龙的功夫如何了得,并夸大其辞 说他是香港最著名的影星,有“东方少年影帝”之称。随之,这位制片人观看了李小龙的资料影片, 李小龙的精彩表演,使得众官员一致拍手叫好。就这样,李小龙郑重其事地在合约上签上了“Bruce .Lee”。
几经波折之后,李小龙终于获得了 20世纪福登斯电影公司的青睐,被录用参加电视连续剧《青 蜂侠》的演出。虽然不是上电影银幕演出,但是,能有这样的收获已经算是颇不容易了。而且这完 全是一个机遇,因为《青蜂侠》中需要一个东方角色。《青蜂侠》的制片人是罗杰,主角青蜂侠由美国 硬派小生威廉姆斯(ViUiames)担任,李小龙则扮演青蜂侠的助手加藤,这是个美籍日裔的性格独特 的新闻记者。他们两人有勇有谋,功夫高强,专门跟罪恶势力作斗争。他们不象别的记者那样,只 满足于采访新奇的独家新闻,而是将他们的犯罪事实在传媒上曝光,并采取直接参与侦破事件的整 个过程。加藤与青蜂侠利用新闻采访的种种便利,事先摸清罪犯的图谋,然后将他们一网打尽。
《青蜂侠》每集30分钟,每集的故事相对独立、情节比较紧张,全剧共30集。在《青蜂侠》中,李 小龙的造型是身着黑色衣服,脸戴黑面具,是专门除暴灭恶的正义侠士。其强猛的踢腿、犀利的拳 法,播出后广受观众的欢迎。可是,李小龙却认为电视萤幕上不容易发挥他的快、准、狠的招式,唯 有电影才是适合他走的道路。在该戏的拍摄过程中,李小龙常与导演闹得不欢,原因是李小龙表演 的打斗动作舒展而奔放,从而经常超出摄像的框框,摄影师便不断在镜头后吼叫道:“动作不许太 大。”富于创造性的李小龙,实在忍受不了这种限制,觉得电视制作诸多束缚,对他的截拳道是一种 危害。但憋气之余,还得干下去,他别无选择。
《青蜂侠》播出后,虽没引起轰动,但饰演加藤的李小龙却越来越受观众的青睐,他在剧中的表 现,甚至超过了饰主角的威廉姆斯一筹。25年前,在同一块土地上,李小龙无知地在电影《金门女》 中饰演了一个婴儿,25年后,在同一块土地上,李小龙以自己的精湛表演创造了一个令人折服的武 功形象。而且尽管他现在只是一个演员,距离明星的地位还差一大截,不过却已经确立了迈向好莱 坞的基石。
第十六节潮起潮落沉寂忍耐铸个性
李小龙终于实现了进入好莱坞从事表演的梦想。他虽没有名声大噪天下尽知,却已取得了可 喜的业绩。他的最终目标是做世界级的功夫明星,这条路不平坦,充满艰辛,并且漫长。
没有会功夫的李小龙,也就不会有“电影的李小龙”。凡是看过他功夫片的人,不禁会问:这小 子功夫究竟如何?说他打遍天下无敌手,只是他功夫上的外在表现;究其内涵,他的功夫则可堪称 求真的艺术。李小龙自幼好沉思,所沉思的内容,也必然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由幼稚到成熟,由肤 浅到深奥。他是个勇于向自己、向社会挑战的人,他的逆境是在不断地追求之中产生的逆境,逆境 中的他,更渴望自我强大,不断沉醉于武道的更新更深的求索之中。
李小龙在电影上虽无大的进展,但并没有影响他练功的情绪,因为他知道武术是自己的根基, 由此可以进也可以退。进可以进一步打入影视圈,退可以继续进行中国功夫的传播。人们在研读 李小龙的言论著作的过程中,会发现有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如果再把他的“言”与“行”作比较,会 发现更多的不一致,甚至背道而驰。这的确是一个令人费解和令人感兴趣的问题。这也许是他英 年早逝,还没能够去进一步完善其学说,去履行他在言论中所构筑的风范及意境的缘故吧!
《青蜂侠》播出后,给李小龙蒙上了一层耀眼且神秘的色彩,尤其是“李小龙是不可战胜的”的说 法,深深剌伤了一些武师的自尊,也从而激起了更多的武师向李小龙挑战,目的是粉碎那句神话。 当然李小龙也乐意接受挑战,因为只有实战,方可证实他的截拳道是不可战胜的,并藉此以引起更 多的影视圈内的人士的注意。至于李小龙态度的彻底变化,是1970年他养伤期间。在此之前,他 已对比武开始厌倦,不想周而复始地以拳脚再一次次去证实自己的功夫及武道。不过能与一流的 高手交战,仍兴趣盎然。只是那时的美国武坛,能真正跟他对抗的对手委实太少。
李小龙沉湎于影视的表演,他更象是个行走在异邦国土上的中国现代侠士。记得当时香港当 红影星张仲文应邀到美国表演时,受到了黑帮的勒索:要么交钱,要么毁其容貌。她是受中华商会 之邀到美国演出的,因此会长与多方托人,后与李小龙联系上了。会长说:“这事很委屈你,但我们 也没办法,只求张小姐没事就是。佣金的事,好说。”李小龙则怒道:“为中国人做事,还讲什么钱。” 张仲文略知李小龙在港时拍过一些电影,(据说是)在香港混不下去才来美国,而在美国如何,她一 无所知。因此她用怀疑的目光审视着李小龙。
李小龙火了,叫道:“你以为你在香港演过几部破电影就了不起?就是东方最伟大的明星来美 国,人家也不当一回事!警察只保护白人,匪徒敢敲诈你,就因为你是有色人种!”张仲文辩不过他, 只好表示无奈。一次,当李小龙陪她回往处时,6个蒙面大汉将他们围了起来,他们正是向张仲文 勒索的黑社会匪徒。他们知道张仲文有个很厉害的拳师做保镖,因此一时没下手,但也绝不就此罢 休。张仲文吓懵了,躲在李小龙身后,浑身颤栗。李小龙在将她一把推开后,杀入了敌群,一阵拳打 脚踢,使4个匪徒抬着另外已昏死过去的两个同伙逃窜了。张仲文这次算是真正认识了李小龙。
最后,当张仲文表演结束而被李小龙送到国际机场时,她说了很多感激的话,说她永生永世都 不会忘记李小龙的救助之恩。而后来张仲文却一直都没给李小龙打电话,或许她不屑跟当时并无 多大知名度的李小龙真正交往,或许她也有不少演员惯有的通病,在生活申演戏。不过,李小龙并 未对张仲文寄什么期望。他有莲达,有他的武馆,他同时自信的认为,他终究能凭自己的实力打进 好莱坞。张仲文回到香港后,未向任何人透露她在美国受过李小龙的鼎力保护。李小龙死后,很多 美国华文报纸和港台新闻界都指责张仲文“戏子无情”。也有小报由此演绎出“李张有染”的绯闻, 但没有证据。张仲文却保持沉默,是什么原因,张仲文最清楚。
第十七节 徘徊难进 演艺生涯多磨难
李小龙生不逢时,在好莱坞的岁月,正是影业陷入深重危机的时期,更重要的是,在好莱坞权威 人士看来,能让这位华裔演员呆下去已是很不错了。他能不时串演电视,并在电影中担任武术指 导。各大公司均无将李小龙包装成明星推出的打算。用一位影评家的话来说,就是:“一句话,因为 李小龙是中国人,不是好莱坞的老板们对李小龙有什么偏见;而是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如无 形的手,窒息了他们的思维。”
李小龙总算在好莱坞立住了脚,但却是原地徘徊难以前进。李小龙苦恼过,但从不丧失信心。 随着《青蜂侠》在电视网的连续播出,李小龙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当然,最为轰动的,要数美国西 部的华人社会。另外,旅美的日本侨民也不会忽略李小龙的知名度,因为片中的加藤是日本人。李 小龙的理想最终是实现了,但不象他当初想的一帆风顺。进入好莱坞,展现在他眼前的并非是一条 洒满阳光的坦途,而照样有险谷悬崖。好莱坞的竞争,甚至比圈外的竞争更激烈。幸好李小龙是个 影业与功夫都热衷的人,不过他亦决定改变教学的方式,原因是自己既要拍片又要教功夫,因此不 可能一下子教很多人°同时,其朋友西蒙也劝他:“有身份有钱的人,一般是不愿屈尊上那样的功夫 班的,他们才不会在乎多花几个钱。在好莱坞,这样的人多得是,自从看过你演的加藤后,他们渐渐 对东方功夫产生了兴趣。”
李小龙现在的收徒原则是,只要爱好功夫就行,从不计较对方的职业、身份、肤色、民族。李小 龙从不歧视黑人或地位低下者,但他的公正和好心往往又收不到满意的效果。李小龙总想把他的 武道向白人社会推广,而白人的反应总不似有色人种热烈。
在李小龙的武馆里,极少有富豪或名人学生。但他又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在美国这个传播媒 介极发达的社会里,名人效应尤为重要。招收了一个名人学生,其影响要超过教一千、甚至一万名 普通学生。以前,李小龙为推行开放式的教学法,曾跟保守的华人哉师发生多次纠纷。现在李小龙 却要将它抛弃,回归到带徒的老传统上。接下来,朋友给他介绍了第一位老莱坞明星级的演员弟子 史提夫。史提夫擅演硬汉,他不仅骑术精湛,而且拳击与西洋剑术也较有造诣。李小龙看过他的不 少片子,不佩服他的演技,却佩服他的潇洒动作。正好,史提夫也看过李小龙饰演的加藤,一下子为 他的东方武技着了迷
在中间人的安排下,他们两人见了面,也进行了一次友谊性的比武,原因是史提夫并不放心李 小龙能有真功夫。结果,李小龙连续三次将他打倒在地,使他输得心服口服,相信了李小龙在拍片 中使用的是真功夫。但是史提夫是个大忙人,并缺乏学习功夫的耐性,因此他跟李小龙的“师徒”关 系并没维持太久。不过,史提夫却对李小龙事业的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不言而喻,史提夫是个名 人,史提夫第一次去李小龙的武馆,就有数个记者闻讯闯进去采访拍照。随后,“好莱坞影星跟中国 武师学武”的新闻及照片便出现在了十多家报纸上。
不久,李小龙有了好些来自好莱坞影业的名人,这使得本该出名、不可能埋没的李小龙,如愿以 偿脱颖而出。在李小龙门下投师学艺的好莱坞名人里有:詹姆斯•可班、威廉•爱德华、詹姆士 •加 拿、罗曼•波南斯基、史达灵•施里芬等。收费也从过去每人每月10余美元,上升为每小时100美 元,最高每小时竟达250美元,成了世界上教拳收费最高的人。学费虽昂贵,但能够报上名的还认 为十分幸运。另外,李小龙原以为,只要进了好莱坞的大门就可步步登高,不等《青蜂侠》拍完,各大 影业集团的片约就会如雪片般飞来,结果并非如此。就连有过第一次合约的20世纪福克斯公司, 也没立即履行第二次合约,这使得李小龙自己也产生了危机感,但幸得这些学生们的全力相助,他 才断断续续在一些影视剧中客串演出了一下,如《打击恶魔党》、《可爱的女孩》等等,并给《闪电大追 击》、《破坏部队》等片担任了动作指导。
事实证明,李小龙的“功夫家教”是非常成功的。这些名人本无弃影从武的打算,因此拜“一日 师”的人颇多,并却自诩是东方功夫大师的嫡传弟子。事实上,好莱坞的功夫学生,无一人在功夫上 有大的造诣,李小龙本意不在于此,也就无所谓了。再者,值得一提的是,在西雅图,小有成就的李 小龙已深得姑娘们的青睐,况且美国西部是全美性观念最开放的地区,洛杉矶又是西部最开放的城 市,而好莱坞的开放程度又为洛杉矶之最。那些俊男靓女们在电影里演绎浪漫故事,在生活中亦是 如此。李小龙生活在好莱坞,不能不受其风气影响,但李小龙始终只爱着莲达一人,莲达以她深沉 的内涵和东方式的美德,使那些外表艳丽的姑娘无法取代她的位置。
李小龙和莲达的婚姻,是建立在真诚和相互信赖的基础上的。
第十八节教弟练武好莱坞中无进展
在好莱坞的名人影业公司中,数华纳兄弟公司与20世纪福克斯公司最赏识李小龙的功夫及演 技。他们口头上许诺在适当的剧中让李小龙担任主角,但一提到议事日程上,就被否定了。他们认 为,李的个子太小,够不上美国观众所期望看到的功夫高手。李小龙也太中国化了,存在种族偏见 的美国白人怎能接受一位华人英雄闯入他们的社会呢。李小龙虽演技、功夫出色,却不是久经沙场 的资深演员,故担心他支撑不住重头角色。种种考虑,一次又一次地扼杀了李小龙得以出头的机缘。
李小龙在生活稳定后,把孀居香港的老母接到了美国。1969年,家里又添了两人,一位是女儿 李香凝,一位是李小龙的弟弟李振辉。当李振辉刚乘机到达机场时,李小龙已在那里等了很久,当 李小龙看到李振辉时,不禁脱口说:“不可向人说你是我的弟弟。”李小龙说这句话的原因极简单,那 就是李振辉的身体太瘦弱。李振辉答应了李小龙的请求,过去在香港的时候涕弟是个内向文静的 少年,而李小龙却是个好斗的不良少年,对李振辉来讲,李小龙仍是长者。如今,多年分手后重聚一 堂,李振辉更觉得哥哥较以前庄重。
李小龙为了使弟弟更强健,免得因为弟弟的体弱而受辱,隔天的早上便开始锻炼他的体力。早 上起床后便跑步,地点是在贝尔区的山丘上,跑步的速度一般固定,两人一起跑步时,李振辉远落在 后方,李小龙在前面一直快速冲前。自从少年时代开始,李小龙就习惯一意孤行,随着年龄的增长, 这种恣意独行的习惯丝毫未改,如今他仍然随心所欲地行事,别人的看法如何一概不理,自己如何 才是最重要的。当然这种个性的特征也在跑步运动上表露无遗,李小龙一路遥遥领先直往前冲,留 下他弟弟在身后气喘如牛地紧追。李振辉性格内向文静,跟刚烈好动的二哥恰好相反。
跑步之后,接着使用运动器材锻炼肌肉力量,李振辉咬紧牙根按训练要求做完各种器材后,李 小龙会叫他喝一些特制的饮料,以补充所耗的体能。李振辉后来进入加州史得克顿的圣乔•金中学 就读,除了二方面学习课业之外,还接受李小龙的严格训练。由于一心两用,且与兄长同住,李振辉 很难能够静下一刻专心于课业。每天晚上,李振辉正想读书时,李小龙练武的吼叫声便从背后传 来。有时候,李小龙在旁边阅读有关搏斗技术的哲学或理论的书时,每读到引人深思的奥妙地方, 总会站到房间中央比划比划,这个时候充当活靶的当然是李振辉,李振辉往往被李小龙踢打得人仰 马翻。总之,这段时日里,李振辉时常因为哥哥的练武而饱受折腾。李小龙虽拔苗助长,但终未将 李振辉培养成武士 ,仍是一介书生
平心而论,拜李小龙为“一日师”的学生,几乎遍及好莱坞各家公司,但能跟他维持较稳固师徒 关系的则不到10位。其中有权势的有两位,一是电影制片人温茨劳布,另一位是大导演罗曼波南 斯基。他们为李小龙在好莱坞所受的待遇忿忿不平,有意促成李小龙的愿望,但各方面的压力和阻 力很大,他俩心有余而力不足,李小龙的潜力在好莱坞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在美期间,他参加拍摄 的角色都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现的,其中较成功的有一部叫《盲探神犬》(或《盲人追凶》),那是一部多 集系列剧,主角盲探贯穿到底,配角则是一集换一个,每集故事独立成章,李小龙饰其中一集的配 角。
片集播出后,效果出奇的好,媒介开始赞扬李小龙的演技。李小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得意地 说:“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有人称赞我的演技。”在这之前,人们只侧重他的功夫。但遗憾的 是,李小龙虽已在好莱坞呆了 5年,并有足够的时间去施展,但好莱坞却只给了他有限的空间。
第十兀节水中镜花印度之行成泡影
由于电视的普及,60年代是好莱坞电影业空前危机的时代。电影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出卖 影片版权给电视网,并为电视网制作电视片。到60年代末期,来自电视片制作的收入已占好莱坞 总收入的三分之一。阴影笼罩着好莱坞电影业的演职人员,这就是李小龙在好莱坞能多次串演电 视剧,却难得在银幕上露脸的主要原因。他在电影中扮演的角色近不及他在电视中那样“显著”,那 是真正的跑龙套,匆匆而过,既未在字幕上留下名字,也未在观众中留下什么印象。这段时期,好莱 坞较少推出新人和新类型的电影,手头拮据的电影公司更是不敢轻举妄动。由于以上几点,李小龙 被作为“包装明星”推出的机遇几乎等于零。
直至到了 60年代后期,萧条了十多年的好莱坞影业才开始复苏,影片的数量在上升,被电视夺 走的观众慢慢回到影院,李小龙的影缘也好象来临了。华纳公司在印度有笔款子,不能兑换成美元 汇出,华纳决定在印度拍部片子,将那笔款子顶上,于是他们想到了李小龙。他们并不是想重用李 小龙,他们认为与其让那笔钱“死”在印度,不如拿李小龙做个试验品,卖不卖座就无所谓了,反正他 们心目中认为那笔钱已不复存在。
华纳公司准备上的这部戏的片名叫《无声笛》,由李小龙与大明星詹姆斯•可班领衔主演。当时 李小龙逢人便说:“我马上要主演一部伟大的电影了! ”他同时不忘重提他曾写在纸上的预言"我, 布鲁斯,会成为美国第一个片酬最高的东方超级明星。”原来把李小龙的预言当做笑料的人,这回真 不敢嘲笑李小龙了。
然而,詹姆斯与制片人施里芬却不这份狂喜,原因是把原本该在中国的场景挪到印度去,拍出 的片子将会面目全非,因为《无声笛》是一部中国功夫片。而且,在美国唐人街和利用好莱坞的布景
也会比在印度强得多,但华纳公司的决定是不容更改的,否则就取消拍摄计划。
于是他们乘机飞往印度,去做为期三周的外景选择前期工作。印度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气候 炎热多雨,加之时间紧迫,交通不便,故整个旅程异常艰辛。最后,导致了詹姆斯和李小龙互相把怨 气朝对方发泄。他俩发生磨擦的地方实在太多,李小龙担心影片夭折,因此每到一地,总是迫不及 待的去寻找外景,而詹姆斯则喜欢舒舒服服躺在旅馆里。也许詹姆斯实在太累了,也许他认为这部 戏能否拍成与他无多大关系,即使拍成,对他来说也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住旅馆时,华纳公司在 南亚的代理人给詹姆斯定好的房间,总要比另两人要高一个档次,至少比李小龙好。为此,李小龙 忿忿不平。
三周的印度之行,没找到一处理想的外景点。回到华纳公司,唯一能统一的意见是:不能在印 度拍《无声笛》。李小龙坚持在港台拍也可以,他表现得十分执拗和激动。一句话,就是不惜一切代 价也得将该片拍出来。而固执的詹姆斯则断言:“你们另请高明。”结果,华纳公司取消了《无声笛》 的拍摄计划。这对李小龙来说,无疑是个重大地打击,他的情绪坏到了极点。
没多久,李小龙回香港发展。他说,他是被好莱坞逼的。
浏览65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