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席、祝贺。

三、武式太极拳门规

武式太极拳自武禹襄创拳以来,各代拳师收徒非常谨慎,要求严格。 有“三不教”、“十不传”之规,有“师看徒三年,徒看师三年”之说。 经过长时间考验观察,才可择徒而授,并举行盛大的拜师仪式,投递拜 师帖、确定师徒关系。在学业上是徒弟,在生活上如父子,并有“一日 为师,终身为父”之说。对徒要求严格,还有“十不可”之约规。

“三不教”:对国家不忠者不教;对父母不孝者不教;不尊师爱友、 背叛师门者不教。

“十不传”:不能勤学苦练者不传;愚、顽、匪类者不传;拉帮结派 危害武林同道者及本门不团结者不传;口是心非、损人利己者不传;搬 弄是非者不传;爱打架逞勇者不传;以强欺弱、横行乡里者不传;人前 卖弄者不传;看家护院者不传;跑江湖卖艺者不传。

“十不可”:不可轻师;不可忘义;不可逞斗;不可欺人;不可酗酒; 不可赌博;不可戏色;不可吸毒;不可炫耀;不可无礼。

 

第二节沧州武术民风民俗

河北沧州是全国知名的武术之乡。沧州武术传承历史久远,汉时渤 海郡(沧州前身)守龚遂曾告示乡民“卖剑买牛,卖刀买犊”,而且内涵 相当丰富。现在,在国家审定的129个拳种中,在沧州形成并广为流传 的就占50多个。明清两朝曾有2000多名武术精英借武科步人仕途。世 人皆知的“大刀王五”、“燕子李三”、“神力千斤王”王子平等武术精英, 皆出自沧州。沧州武林诸系各门,均重武德,讲礼教,遵门规。“学艺先 知礼,习武必明德”,乃沧州武林界共守之传统格言。

—、礼教

(一)戒约十条

据传,明嘉靖时,剃度于嵩山少林寺之觉远上人曾垂示“戒约十 条”,因面向佛门弟子,民间知而循者甚少。清代中期少林戒约传于沧 州。其戒约为:

肄习少林技击术者,必须以恢复中国为志意,朝夕勤修,无或 稍懈。

每日晨兴,必须至明族前行礼叩祷,而后练习技术,至晚归寝时 亦如之,不得间断。

少林技术之马步,如演习时,以后退三步,再前进三步,名为踏 中宫,以示不忘中国之意。

凡属少林宗派,宜志诚亲爱,如兄弟手足互相救助,互相砥砺, 违此者即以反教论罚之。

凡少林派演习拳械时,宜先举手作礼,惟与他家异者,他家则左 掌右拳,拱手齐眉;吾宗则两手作虎爪式,以手背相靠,平与胸齐,以

示心在中国。

如在游行时,遇有必相较量者,先举手如上式之礼。倘是同派, 必相与和好;若系外家,即不如此,则相机而动,量其技术之深浅,以 作身躯之防护,非到万不得已时,不可轻击其要害。

7•传授门徒,宜慎重选择。如确系朴厚忠义之士,始可以技术相 传。惟自己平生之得力专门手法,非相习久而相知最深者,不可轻于相 授。至吾宗之主旨,更宜择人而语,切勿忽视。

恢复河山之志,为吾宗之第一目的,倘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 懈。如不知此者,谓之少林外家。

济危扶倾,忍辱度世。吾宗既皈依佛门,自当仍以慈悲为主,不 可有逞强凌弱之举。

尊师重道,敬长友爱,除贪祛妄,戒淫忌恨。有于此而不谨为 遵守者,当与众共讨之。

至清末民初,沧州习少林系拳法者,一般遵此门规戒约。

(二)十愿

愿学此本领,保国安民;

愿学此本领,抑强扶弱;

愿学此本领,救世济人;

愿学此本领,锄奸除恶;

愿学此本领,保助孤寡;

愿学此本领,仗义疏财;

愿学此本领,见义勇为;

愿学此本领,兴旺门第;

愿学此本领,舍身救难;

愿学此本领,传授贤徒。

弟子拜师人门,除回族不供神位,不叩拜,而行伊斯兰“拿手”礼 以外,其他各族,均须择吉良辰,弟子整衣冠,捧拜帖,由长辈带领, 意虔诚,人堂室。先跪于师祖神位前,奉香燃烛,恭读“十愿”,然后, 师坐于神位右侧,弟子跪师前,行叩拜礼后,再读“十愿”,并发誓言: “如口是心非,日后违背师长之训,不照十愿条规行事,天神共诛,不得 好死。”师对初犯之徒,责打戒尺四十,重犯加三等处罚。师病,徒煎汤 熬药,侍于床前;师故,徒披麻戴孝,每年祭扫。

(三)门规十二条和入门十不许

随着门类繁衍,支系屡增,不少门系自订门规。但尽管条目多寡不 同,而内容未脱离早年之“门规十二条”和“人门十不许”。

门规十二条:

尊师重道,孝悌为先;

苦练功夫,体得先贤;

不准好淫,衣冠歪斜;

不准扬拳舞爪,以下犯上;

不准无故发笑口,造妄言;

不准以大压小,公报私仇;

不准指东杀西,高声争论;

不准翘脚架腿,开口骂人;

不准唆弄是非,欺弱好强;

不准贪图渔利,盗人财物;

要低声气息,不耻下问;

要克己和众,助人成美。

人门十不许:

不许恃有本领欺奸妇女;

不许恃有本领抢孀逼嫁;

不许恃有本领欺负善良;

不许恃有本领割夺财产;

不许恃有本领酗酒滋事;

不许恃有本领伤残世人;

不许恃有本领胡作非为;

不许恃有本领背弃六亲;

不许恃有本领违拗师长;

不许恃有本领结交匪人。

(四) 六合拳门规

沧州六合拳法传人较早,其门谱之《武德》条目,称“谦恭和美”, 亦谓门规。此门规为多门借鉴,包括武当各门。师授徒,以此为矩:

与人相处,谦恭诚实。同共事,不怕劳苦;同饮食,不贪甘美; 同行走,不抢好路;同睡眠,不占好床。

宁逊人,勿使人让我;宁容人,勿使人吃我亏;宁受人气,勿使 人受我气。

人有恩于我,则终身不忘;有人怨于我,则及时丢过;见人之 善,则对人称扬;闻人之过,则绝口不言;有人向你说有人镑你,则云 他与我相好;无怨之理,怨则自然消解。

练武时,人若胜你,则敬重之,不可有嫉妒之心;你若胜人,则 谦待之,不可轻薄;论武交友,久而亲密,使行家无怨。

喜乐时,勿随意许愿,致言不能践;盛怒时,勿言过头语,使人 知我因怒而气暴,不认我与其有怨仇。

六合拳门规“十不传”:德行不端者不传;不孝父母者不传;心险者 不传;好斗者不传;轻露者不传;无志者不传;喜财者不传;狂妄者不 传;私心重者不传;无恒心者不传。

(五) 八极拳门规

人八极门者,必以操练健身,习武为国。不可恃血气之勇欺压乡里,

 

不可在国家用人之际畏缩不前。

习八极拳者,必首重人格,束身自爱,以仗义显声扬名,不可贪图 小利害及他人,不可自恃勇武殃及社会。

同门之人必以和睦为贵,不可逞己之强,灭他人之志,不可因比试 胜负,引类呼朋,同室操戈。

人门拜师,除无父母尊长或可自主者外,必由父兄亲领递帖,履行 当然之礼,以守重师之道。

为师授徒,必先教以仁义,再教以忠勇,不可放任自流,不可偏听 偏信,不可支持门派冲突。

祖师之名悉载谱中,门人当视之如珍宝,奉之为圭皋,不可随意抛 弃、撕扯,稍有损坏。

守谱人不幸失传,务将拳谱转交同门之正直者,以恐后人失之郑重。

同谱之人必遵门规,倘有不法之徒,或欺师灭祖,或为非做恶者, 一经查明,立即消其谱名,逐出师门,以保吾门之洁。

(六)武士须知

沧州佟忠义于1930年左右,在上海忠义拳社制定“武士须知”,亦 被沧州多门借鉴:

习武必有恒心。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文武皆然。吾辈研习 武事,斯在深造,必持以恒心,刻苦习练,勿猎等以求进,勿半途而辍 业。千里虽遥,跬步可至;畏难苟安,其业无成。

秉公守法。习武者必自爱。忌恃强任性,轻启斗争;武技在身, 绝非为恶之工具;秉公守法,勿做吾道中之罪人。

尚谋略。有勇无谋,武术大忌。昔项王拔山之力终至覆己者,非 战之罪,实智谋不足。胜负之机,不容毫发。若徒恃勇艺,不尚谋略, 一遇强敌,必遭蹶踬,若尚谋略,避其长而攻其短,出奇制胜,必操 胜券。

勿骄矜。满招损,谦受益,古训昭然,信不欺我。从来绝技,不 乏女流。自古奇技,多出僧道,勿以貌取人,当虚怀潜修。造诣愈深, 涵养应愈大。

守信义。信义为立身之本,进德之源。利诱惑势胁,不能变其 志;一言既出,努力躬行;大义当前,至死不顾;矫正颓风,身体力行。

(七)江湖礼仪

清末,镖行盛兴,闯荡江湖者日增。习武功者,多喜遨游山川,虽 各有门规戒约,但或为自己利益,或为扩充势力,对江湖礼仪不可不明, 对江湖语言不可不知。如赴他处访武功家,须于器械架前拜师兄,然后 始谈行话。弄枪时,不可用力下顿,因此乃忌讳之事。江湖语言,有特 别秘本,称为“海底”。“海底”本青红帮所定所携,但非青红帮之闯江 湖者,如不知则往往遭难,故青红帮之黑话逐渐传于镖行及江湖界。如 设场卖艺,需先拜当地五大爷。开场时,必有一套江湖话,不然,即出 麻烦。外出旅游,如知黑话不多,则不多言,对方说行话,以“磕头” 二字报之,对方则以朋友相待。如遇强人,可说:“各位好人好客,高抬 贵手,我愚下是从这里路过,请各位高抬龙袖,设个左右,腰花混子, 三二码头,遇到我愚下,杯杯酒,碗碗茶,壶酒片菜,都是有接待。”对 方问贵姓,既已和缓。如对方问找谁,可说“找宋江宋大爷”即可。其 黑话甚多,如东曰倒,西曰死,南曰阳,背曰漠,别人杀来曰水漫了, 人曰丁,外行曰老宽,银子曰老瓜,碗曰莲花子,筷子曰划十子,匙曰 水牙子,袜曰穿通子,鞋曰提头子,裤曰叉叉子,大碗曰汤钵子,睡觉 曰拖条,肉曰姜片,饭曰马牙,饼曰番张子,钱曰区区,枪曰条子,刀 曰片子。如盗贼挖洞入室,可对其说“朋友踩宽着点儿,进来是条子扫, 片子咬”,贼即退。如有人问:“朋友,你这顶帽子真好,是那儿买的?” 答:“是朋友送的。”如答何处所买,则对方知你是空褂子(外行人),可 能设法盗你之物。如有人询问:“曾见个穿红的人过去没有?”答:“不见 穿红的,只见个挂绿的。”如有人称:“你这刀倒是好。”答:“刀倒是好, 就是要咬人。”如此等等,不能答则祸将至。

二、师之称谓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长制宗法社会。传 统武术那令人钦羡的生命力,就是这种文化传承的结果。并在传承过程 中形成了与“父”同构的师和与“儿”同构的徒,人们习惯上称呼的 “师父”、“徒儿”®。关于师父的称谓,在沧州武林当中有着专门的术语》

师祖。是武术传承人对信仰中的门类武术创始人的称谓,又称“开 门祖师’’或“祖师爷”。也有的称拳谱中的第一代传人为祖师,如沧州燕 青拳传人称紧那罗为祖师,对第一个传燕青拳入沧境的孙通也称祖师。

开门师。指沧州村民对习武者正式拜师学艺第一位师父的称呼。并 称拜过师的人为“门里的”,没有拜过的人则称“门外的'

过门师。与开门师相对应,指武术传承人对除了“开门师”外所经 师父的称呼。从门户®划分来看,过门师与开门师可属同门,亦可为他 门。沧州武术规范是,假如开门师尚健在,必须征得开门师同意方可再 拜过门师。二者不同之处在于,过门师拜师仪式不需要家族中的尊长参 加,但必须有开门师参加。

引进师。指武术传承人对拜师学艺介绍人的称谓,又称“引见师”。 通常引进师引进学艺者后,要主持拜师仪式的全过程。引进师有时是求 艺者拜师帖上署名的“证明人”。

把手师。指武术传承人称教授自己武术的同门师兄为“把手师”。如

①周伟良:《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 第4期„

® 门户,作为武术界的专有名词,是一个与拳种、流派相关的概念。如太极拳是武术的 一个拳种,它的流派有陈杨吴武孙等,而门户即是太极拳某一派某一代某一个具体的武术共同 体,参见戴国斌:《门户:武术想象的空间》,《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师父在某地设场授艺,不经允许,徒弟不能授艺,即便应允,徒弟所授 之徒也多归为师父门下,二者以师兄弟相称,代替师父授艺的师兄被其 师弟称为“把手师”。

三、收徒

师徒相授是民间武术传承、传播最主要的形式。传统武术师徒传承 分有人室弟子和一般弟子两种类型,只有通过正式的拜师仪式后,才算 形成了严格意义上的师徒关系。择徒是传统武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历史上的各家拳种门派无一不把传人的选择当否,视为本门拳种是否能 够辈嗣繁盛的第一关键所在®。收徒要有收徒标准,只有拜师者契合了 师门的收徒标准,才会有其后确认师徒关系的收徒仪式。

收徒标准有以门规形式表述者,诸如沧州六合门规强调:“不忠不孝 者不传,无恒志者不传,不知珍重者不传,文武不就者不传,借此求财 者不传,俗乏人骨者不传,市井之人不传,心术不正者不传。”再如,沧 州“劈挂拳”名家萧和成,若有人要拜他为师,他就派人将拜师者用席 卷起来倒竖于墙角,往往一竖就是一整夜,先试求艺者的意志品质,对 第二天还要求向他学艺者就留下,收其为徒。他还有一个360斤重的磨 盘,他的徒弟是否出师,就看徒弟能否经受住磨盘的压力。这些遴选徒 弟的标准虽然表现各异,但其内容多是对习武者品质、意志、行为,甚 或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挑选,强调为徒者要具备崇德扬善、谦和含蓄、自 强不息、重义轻利等优秀品质。

在拜师者契合了师父的收徒标准后,要行拜师仪式。在拜师仪式中, 应有四个基本的构成要素:一、要有“引进师”。“引进师”把拜师者引 荐给师父,并主持拜师仪式。二、要有拜师者族中长者亲领。三、要呈

①周伟良:《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 第5期。

 

拜师帖。拜师帖一般用红纸写成,折五折,以使红面朝外,上题“拜师 帖”,用毛笔楷书顺写,内容多表达拜师者对业师的崇敬之情与立志学习 之心等。四、要设祖师神位,多供达摩老祖,也有供紧那罗者。按沧州 武术传统,只有经过了拜师仪式,师徒关系得到了确认,才能人得门内 谱系,真正成为“门里的”,否则永远是“门外的”。

四、把式房

把式房是民间武术的传习场所。在沧州,民众称武术为“把式”(又 作“八式”®),称武术传习场所为“把式房”,又称“把式场”。

传_统把式房本无名姓,俗制或以师傅姓氏名之,如“张家把式房”、 “李家把式房”等;或以拳种名之,如“燕青把式房”、“八极把式房” 等;再或以村庄之名而名之,如“大孙庄子把式房”、“马扎子把式房” 等。地点多选择在师傅居住地,人们从师习武,或设于庭院,或设在麦 场,再或是村内其他宽阔场所,诸如庙宇旁的空旷地等。从把式房的内 部设置上,靠墙边设有兵器架,上置各种长短器械,还多备练力石锁、 石砘等器具。因为多在夜间习武,所以还专门备有燃油灯具,一般用洋 铁片焊四柜,前后左右都镶上玻璃,内置一盏豆油灯或煤油灯,以便夜 间照明之用。除冬季外,师父授徒一般都在户外,徒弟们练武场地也没 有严格限制,可以自行组合,也可以单独练习。冬季多在厅堂之中,厅 堂至少为两至三间。实际上,厅堂中多练习拳术,抑或师父个别指点。 限于空间的原因,一般演练长兵器的较少。

从运作程式上分,沧州把式房分业余与全日制两种。业余把式房是 应民众“日出而作,日落而武”所需而设。因为从习者多是普通民众,

①万籁生云:“武功家为八式何也!盖耳目手足,是为八式,习武功者.即练此八式也! 在拳式中之八式,分上四式与下四式,即手上与脚下者,上四式为:‘搂打腾封下四式为: ‘踢弹扫挂’。而八式之拳脚.又乃法下之八形,八形者何?即‘猫穿狗闪,兔滚鹰翻;松子灵, 细胸巧,鹞子翻身,跺子脚’也/’详见万籁生:《武术汇宗》,中国书店1984年版.第18页。 人们白天做工谋生,夜晚习练武术,抑或“冬日闲暇,则群聚公益局把 式厂习练拳脚,春则弃干戈而讲农事矣”。所以,这种把式房具有极强的 普及性。1949年前的沧州大部分村落把式房皆属此类。专业或全日制把 式房(拳社)较少,多为政府团体或地方显要所建,往往以“馆”、“社” 称之,其从习者较少。把式房的开支主要来自弟子们的自愿捐助,物品 多是粮食、布匹或灯油等。把式房均是尚武之风乡村属性的表达。

五、“镖不喊沧”

即镖不喊沧州,镖行规矩。说的是过去南来北往的镖车,不管是黑 道白道,也不管是水运路行,只要是车到沧州、船过沧州,你必须扯下 镖旗,悄然而过,不得喊镖号。否则,无论你有多大的名头,多好的身 手,只要在沧州喊镖叫板,保管你栽个大跟头,丢尽脸面。

京杭大运河纵穿沧境,京济、京大要道贯通南北。沧州、泊头、河 间、献县均为南北水旱交通要冲,为京、津、冀、鲁、豫商品流通必经 之地或商品集散中心,亦为官府巨富走镖要道,故沧州镖行、旅店、装 运等行业兴盛。各业相争,必握高强武技才可立足。清末,“镖不喊沧 州”,已为南北镖行同遵之常规。

另外,沧州一代还曾流行“亮镖”、镖师献艺,在镖业之中成为传 统。镖局之间,也约定俗称,一年一度,某几个局在某地于某时举行 “亮镖会”,是常有之事。如清代在任丘的长丰镇®, “亮镖会”为每年的 四月十三至十八(也是该镇的庙会)。晚清时,有一次在任丘长丰镇参加 “亮镖会”的就有九名显赫大镖头:“义友镖局”的总镖头——大刀李存 义;“谦益镖局”的总镖头——花刀李粱栋;“永胜镖局”的总镖头一 梁振普;“明泰镖局”的总镖头——三节棍名师周明泰;“潘胜镖局”的 总镖头——花枪于三;“会友镖局”的总镖头——大枪刘德宽;“长裕镖

①长丰,是直隶六镇之一,与附近的粱召镇、鄭镇,称为“镖局之乡”。

局”的总镖头——单刀王会远;“百忍镖局”的总镖头——七节神鞭张国 帽;“同生镖局”的总镖头——双刀王玉山。

参加“亮镖会”的大镖头,多是同乡好友,或同门兄弟。因此,不 搞对手赛,也没人敢来捣乱。据《中国全史镖行史》介绍:新镖局开展 的“亮镖”,实质上是江湖社会对该镖局镖师武术实力的一次考察。“亮 镖”的成败,决定着这家镖局生意场上的命运,成则兴,败则衰,甚至 关门。

第三节邢台梅花拳戒规

梅花拳的武德高度概括为:“敬天、敬地、扶君王、孝双亲、尊师 长、爱徒弟、亲兄弟、睦乡邻、度众生、传万世、为民谋利、为国争 荣。”也有资料表述了梅花拳文武高尚、尊天地、敬皇王、知孝悌忠信之 道、礼义廉耻之节,凡越礼犯分之事坚决不做。梅花拳先辈还撰写了 “报五恩词”劝谕大众,要求弟子时时牢记心间,处处严格遵守,具体可 简要概括为:“一报天恩生万物,二报地恩养世人,三报君恩安天下,四 报父母养育恩,五报师尊教诲恩。”除了敬天地、孝双亲、尊师傅、爱徒 弟、济众生、御邪恶、为国争光、为民谋利等内容,梅花拳第五代传人 杨炳(武探花)在其《习武序》一书中著有《五戒》、《五要》、《习武规 矩十二条》,被后世弟子奉为戒规,使梅花拳的武德有了规范。

―、梅花拳五戒

不许打拳卖艺,招摇撞骗;

不许保镖护院,仗艺欺人;

不许艺传匪人,结伙砸抢;

不许强霸妇女,为非作歹;

不许酗酒滋事,扰乱乡里。

二、 梅花拳五要

要爱国守法,奋勇抗敌;

要扶贫助弱,御恶除霸;

要团结乡友,和睦乡邻;

要尊师爱徒,扶老携幼;

要兄友弟恭,谦虚忍让。

三、 习武规矩十二条

凡立教之始,务要他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并且可以人则事其 父兄,出则事其长上,不愧有勇知方之士。

凡人教之时,务要他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讲习武艺, 所以保身体;好勇斗狠,所以危父母,切宜熟记。

凡习武之士,务要他知拳脚为枪棍之母,不活拳脚,则枪棍不获臻 其妙,徒尚拳脚,则遇敌不克取其胜,二者兼之,方得其趣。

凡学技之士,务要知安详恭敬。虽曰手舞足蹈,似于文人不同。而 其神化莫测,非粗心浮气者所能人也。昔宋将岳武穆,上马如无敌天神, 下马如有道贤人。

凡人拳堂时,务要沉细,不可喧哗,方可知进退之中有妙着,趋避 之内有利害。万不可视拳脚如戏场,则学习才有进益。

凡出拳堂时。务要如见大敌,不可轻忽。当思何法可以破他,何着 得以胜他。久久习之,可以登堂入室。

凡见师面,即便站起,不可视若路人。每见庸师俗弟之辈,并肩而 行,同凳而坐,全无师弟之分,绝无尊敬之意。一则师艺浅,一则徒心 傲,所以徒有习武之名而全无真艺之用也。

凡师徒授受之际,弟子却不听。俗人曰:不打师傅不得妙着。每有 乘师无备,偷刺暗打,是最轻狂可恶。窃思奇着妙法,孰有圮上老人,

 

必待子房三进礼而后授!盖奇着妙法,何师无之,皆因弟子轻薄不知尊 师重道,故秘而弗传,况奇着妙法,俱是杀敌之毒手段,倘若轻施,弟 必受伤,定要缓缓传授,慢慢讲说,始堪有得。自古学武难,传武更难, 因材而教,文武皆然,岂可躐等也哉!

凡人教习武之士,视其身之强弱、人之雅俗,如讲道书生,只可授 受其进退之法、闪磕之术。步骑身势而已,断不宜拳打脚踢,与门浑者 一样看也。

凡拜师,于每月朔望日期,只行二拜礼,不必同君亲之礼,何也, 礼有隆杀,过犹不及,方免足恭之讥。切记,切记。

凡教习武之士,当尊孔子有教无类,不然,仲弓不得列德行之科, 互乡鲜克有见圣之童,务使其改过自新,正见人才难得故耳。

凡传教之师,断不可重利轻艺,苟授匪人,败名丧德,明有王法, 暗有鬼神,可轻泄哉!孔子曰:我待价者也。价非千两银万两金,是待 有尊德之君,重道之主,卑礼厚聘,方可出而仕也。如千银万金,视若 涕唾,岂足以动至圣之心!教者当如是耳。

第四节其 他

一、大成拳论信条与规守

拳学一道,不仅锻炼肢体,尚有重要深意存焉。就传统而言,首重 德性,其应遵守之信条,如尊师敬长、重亲孝长、信义仁爱等,皆是也。 此外更需要侠骨佛心之热诚,舍己从人之蓄志,敬不具备,则不得谓拳 家之上选。至于浑厚深沉之气概,坚妨果决之精神,报发人类之情感, 敏捷英勇之资质,尤为学者所必备之根本要件,否则恐难得传,即使传 之,则亦难能得其神髓矣。故先辈每于传人之际,必要再三审慎行之者, 盖因人材难得,不肯轻录门墙,至其传授之程序,率皆先以四容五要为 本。如头直、目正、神庄、声静,再以恭、慎、意、切、和五字诀示之, 兹将五字诀歌列后,以示其意。

习拳即入门首要尊师亲 尚友需重义武德更谨慎 动则如龙虎静尤古佛心 举心宜恭慎如同会大宾 恭则神不散慎如深渊临 假借无穷意精满浑元身 虚无求实切不失中和均 力感如透电所学与曰深 运声由内转音韵似龙吟 恭慎意切和五字秘诀分 见性明理后反向身外寻 莫被法理拘更勿终学人

二、短拳二戒

一曰戒自恃。此拳有其一定不易之准则,过与不及均不可。当人是 我非,须舍己从人。若执迷不恃,终无所成。

二曰自满。此拳原无尽,竟习一艺,更有一艺相迫;得一着,复有 一着相乘。倘侈然自满,则半途而之弊,终不免矣!

盖闻子不语力,固尚德不尚力也。然夹谷之会,必得武备。且曰: 吾门如有恶言不入耳者,想保性命,习拳后可知。

三、青萍剑收徒

青萍剑门内在收徒上一直遵守着“不忠不孝者不传、见利忘义者不

传、无气节者不传”的三不传规矩。青萍剑法虽然极重剑刺部位,但不 提倡主动伤人,也尽量减少杀伤力,多数攻对方持剑的手,即1~2寸之 间,缴械但不危及性命,也就是点到为止。

四、鹰爪翻子师资论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此本文学之论,然而武术亦何独然。

良以武术一道,对于师资之选择,比诸文学,尤有过之,以故世有 未学功夫先学养气之说。所谓养气,即能善养浩然之气之谓。以故具有 真正武技者,其涵养之气之深,在外表观察,恂恂如儒者。与人遇,从 不肯下一恶语,即使有恶语相加者,亦辄引避,有唾面自干之风。此所 谓大勇若怯,不愧为涵养之武术家矣。

今有人焉,不能善养其气,于人前自诩为拳技之雄,广罗好勇斗狠 之徒于己之门下,动辄言武,夸一己之能自命英雄盖世,常以打架凌人 之说以训门徒。稍有不如己意,则唆使其门徒向人寻仇,此种举动,在 彼因以为是英雄所为,实则有识之士,已知其纵有武技亦不精娴。此盖 由其未能涵养,便知其功夫不足矣。

故习武之人,对于择师必须注意。于彼之涵养,诚与之谈,彼若能 以谦抑为言,不夸大,不浮躁,于拳理能津津乐道者,此则养气功夫之 表示,而推测其武技亦必高超,可以为师矣。

如其徒夸自己的战绩,某也为其所打,某也受其所辱,夸说自己之 技,可以横行一方,目无余子者,此种武技教师简直可以说毫无实用, 徒自骄矜者,又焉足以为人师哉?以故初学技之人,对于师资之选择, 切须留意。

对于彼之言行,细意研究,倘若只是以打架自夸者,此种简直不成 师资,虽投彼门下,结果终无所得者,习技之人,对师资不可不慎也。

小 结

“燕赵武术的礼仪性文化生产”论述的是慷慨悲歌的具体践行,回答 的慷慨悲歌实际操作层面,武术的拜师仪式,习武戒律,收徒要求等等。 作为燕赵武术文化礼仪性生产的结果,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首先,武术的礼仪性文化生产,是建立在以祖师或师父为代表的门 户权威基础之上的。这种门户权威,以国家在场(高丙中,2000)的形 式,填补了正规的权威中心和门户内外之间的空间,是表述门户的共同 价值取向的渠道。如,梅花拳五要之首为:“要爱国守法,奋勇抗敌”, 佟忠义“武士须知”强调“秉公守法”,八极门规要求:“人八极门者, 必以操练健身,习武为国。”等等。可见,习武的价值取向不仅仅是健 身、防身,更重要的是报效国家、社会。虽然各门户礼仪表述有别,但 总体而言是趋于一致的,即受传统家国一体思想的影响,各门户企图通 过礼仪建立的门户权威,有机地与国家的意识形态接轨,以表述自身的 合法、合理性。

第二,作为礼仪,通常有着一套系统的仪式,而仪式作为象征性的 行为与活动,不仅是表达性的,而且是建构性的;它不仅可以展示观念 的、心智的内在逻辑,也可以是展现和构建权威的权力技术。同时,仪 式由于神圣化而显得神秘、怪异,而就其实在的内容来说,它往往与当 地人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生存技术相关联(郭于华,2000)。通过仪式, 生存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借助于一组象征形式而融合起来,变为同一个 世界,而它们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意识。就武术而言,通过文化、心 理的认同而形成的礼仪文本,是门户成员职业操守所在,并且构成了门 户成员之间的共同记忆。只有把记忆定位在相应的群体思想中时,我们

才能理解发生在个体思想中的每一段记忆®。

第三,武术礼仪是武术文化视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渗透着中 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武术礼仪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价值功 能,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性,在继承和弘扬武术礼仪过程中,我们要去其 糟粕取其精华,而不是全盘接受。习武者的武术礼仪习惯是在实践中逐 渐形成,又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实践性的教化不仅能提高习武 者的技艺,同时对习武者的武德修养、礼仪养成具有积极影响。因而曰 常生活中,我们要把武术礼仪实践放在首位。

图片4

石家庄市 第一中学师生 武术合影

浏览92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