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多如繁星的流派、博大精深的学理、祛病 养生的神效以及克敌制胜的技击威力令世人叹为观止 作为中华武苑的一朵 奇葩,大成拳融合、兼收了国内外多种搏击技法,集各家拳术之精华,无论是养 生还是技击,都有着其他拳术无法比拟的魅力。

祖师王芸斋先生四十年代初创立了本拳,始终未遇敌手,尤其是多次战胜 外国高手,于国难深重之际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作为对中国武术的总结 和挖掘,创立大成拳使他成为中国武术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作为王萝斋先生的关门弟子,先师王选杰先生得其倾囊相授。多年来,他 勤学苦练、访师会友、博采众长、潜心研究、广授众徒、勤奋著述,使大成拳得以 不断发展、广泛传播,同时也以精湛的武艺、渊博的知识、良好的武德名扬天 下•成为当代大成门的中兴之主,更被海内外媒体誉为“当代拳王”。

先辈辉煌的成就,令我等大成门后人深感自豪 先师的学生遍及海内外, 可谓桃李满天下。作为他的嫡传弟子,蒙其厚爱,我有幸始终伴其左右,得其 躬亲传典、耳提面命,并跟随他走南闯北、授徒讲学,使自己深受大益。

为使大成拳得到更好的普及,先师先后出版了十余本大成拳专著,深受读 者喜爱。而他散见于各报刊杂志上的武学文章也多为拳论中的精髓,不仅对 大成拳爱好者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为武术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 的资料

近年来,大成拳的发展呈现出向全球推广的趋势、研究本拳的人也越来越 多 为使广大武术爱好者正确学习,同时也对本拳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总结 和完善.先师和我共同编写了这本《大成拳总集必 本书将先师毕生的武学精 华尽纳其中,同时也有我多年习拳的心得体会.除对本拳的拳术拳理以及各种 功法进行系统阐述外,王茅斋先生失传多年的“大成拳断手述要”一文也在书 中得以首次公开发表。作为大成拳技击的核心理论以及精华所在,文中详细 介绍了大成拳训练的五个阶段以及断手的五种基本模式和由此派生出的二十 一种训练方法,读者会在其中发现很多失传的拳法,如“践、裹、钻”等。此外, 本书还独家披露了一些大成拳的不传之秘,如“双手结合迎面出”等本拳独有 的间架结构,以使读者领悟到本拳真正的精髓。

为方便读者理解和学习,先师亲自为本书拍摄了精彩的示范照片,可谓呕 心沥血。然而,本书未及全部完成,先师便溢然长逝,本书竟成为他留给我们 的最后财富。二十多年的朝夕求教,先师待我情同父子,他的言传身教,不仅 使我武艺大进,也使我学会了怎样做人,如何对待生活。悲痛之中,几经努力, 终于将本书整理完成,欣慰之余也深知重任在肩,自当加倍努力,以期为中国 武术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大成拳概论

中国武术历来以其实用为基本宗旨。在武术的结构、习武意识等方面, 人们都在极力追求这一宗旨的深化。在封闭的传统文化氛围内,传统武术由 最初原始时代的人类为了生存需要与猛兽搏斗以及猎取动物为食开始形成, 然后发展为战争、娱乐、游戏、健身等手段,演化成民俗的演习技艺,从而 更进一步封闭了自身的发展途径。针对这种情况,王苔斋先生为弘扬中华武 术,恢复武术的本来面目,破除门户之见,吸收各派之所长,于四十年代创 立了大成拳。

所谓大成拳,顾名思义,乃是综合名家拳术的精华而成,并非含有惟我 惟大之意。大成拳技击技术的结构是以形意、八卦、太极、少林等技击精华 为基本框架,融合并兼收国内外各种搏击技法,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独特的技 击技术,经过王琴斋先生多年的研究、实践、选择,加工、改造、整理,发 展成为拳理完善、技击性强的武林精萃。

大成拳特点是技击性强,有很高的实战作用,它注重人体的精神、力量 和灵活性的锻炼,以及人体肌肉的协调和肌肉、精神张弛方面的锻炼,而不 注重套路练习。但在表演中,可随心所欲地做各种动作,虽有单操手方面的 练习,但不强调固定的招法,在技击时可以随机应变,待机使用任何招术。 不论平时在锻炼何种功法或在技击时做何种动作,都必须要做到周身一动无 有不动的整体运动,并要做到“神不外溢,意不露形,形不破体,力不出 尖”,同时要做到神态安然,动作连绵不断,潇洒自如。

大成拳不象传统武术那样推崇那些复杂多变的招法,反对固定的方法和 死板的招式,主张手无定形、脚无定位、身无定势、相机而动、有感皆应和 技术的简捷明快、战术的简明实用。因为实作的基本要求是双方在没有任何 附加条件的限制下进行实战对抗,这种对抗本身是快速进行的,只有简单捷 要实用的技术,才有可能适应这种快速进行的搏击环境。大成拳实作技术中 的直击(炮拳)和摆击(穿拳)、勾击(钻拳),还有蹬腿(穿裆脚)、侧踢 腿(转环腿)等腿法以及肘膝技击法和撕摔法都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在实 战中具有很高的效益°技术的简单实用不仅有利于训练,而且对于在实战中 充分发挥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大成拳实作技术 的这一特点,表明在实作中所追求的是以最简捷的技术,在最短的时间内发 挥最大的能量,从而达到制人而不制于人的目的。

实作时的局势是瞬息万变的,在这种紧张激烈的搏斗中按照固定的程式 去较量,那毫无疑问是要失败的,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在瞬间的变化中把握 时机,随机随势,依靠深厚的功力,使用娴熟的技术击败对手,这是大成拳 技击的特殊性。这一要求使得大成拳技击技术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定势”。 武术套路比赛恰巧相反,它要求每个参赛者按事先编排好的套路进行演练。 传统武术的技术,也是这种以套路演练为主的竞技武术,比赛中技术的实施 不是随机的,而是规定性的。大成拳技击的随机性使其技击增加了 一定难 度,也使其技术趋向更简明更实用。所以要求技击者功力深厚,技术全面而 且熟练,以适应各种对抗环境的要求。大成拳技击的这个特点是提高和促进 其技术不断发展的催化剂。

大成拳的训练方法科学合理,符合自身发展的规律,适应人们生理和心 理的特殊要求,在技击中,精神上讲究气势当先,动作上主张顺其自然,运 用整体力量打击对手。站桩、试力、走步、推手等功法和实作直接发生联 系。实践证明,其练功方法和原理是科学的,其技术动作是符合力学原理和 运动轨迹的,从理论到实践没有任何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其科学性表现在 舒适得力上。

大成拳认为精神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思维和行为,在精神力量的作用下, 人们能克服许多困难,产生非凡的力量,干出超乎寻常的事情。所以在实作 中要注意意念的超前性,重精神,重意感,重自然力之修炼。在实作中要求 做到“神在手前,意透敌背,如网天罗,无物能逃”。不论是打、踢、摔、 推都应将精神远放,将意念放在对方身后,不管是单出双回,齐出独迎,都 应力不空发,意不空回。

大成拳的理论体系大体是以儒、释、道、医、运动力学、生理学、心理

学、古代的养生术和传统武术理论以及哲学为基础,建立在对人体功能重新 认识和设计的基础之上,也可以说是对人体功能的认识和开发。任何技术都 是在对客体的不断认识中发展的,问题在于要有一套比较科学的认识手段。 大成拳的理论给人体的设计既科学又规范,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在 能力。

大成拳在养生方面也有明显的效果,即可强身壮体又可祛病延年。它与 其他气功有着某些相同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气功,有的只注重意 的锻炼,有的只注重形体锻炼,有的只重视静功,有的只重视动功。大成拳 则不然,它是意念和形体的同时锻炼,即所谓“形意兼练”的练功方法。在 大成拳的功法中,有静功,也有动功,并且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相 兼的锻炼方法。在锻炼大成拳功法时,一般来说,都不会产生任何偏差。所 以,它为我国的养生学开辟了新的途径,对我国的气功疗法和医疗体育做出 了新的贡献。

不论在技击方面或者在养生方面,大成拳都含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哲理 性。锻炼大成拳所产生的效果,都可以通过实践来加以证明。作为近代拳 学,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实践,大成拳在理论上和技术上的完善性是众目共 睹的,它以独特的技术结构充实中华武术的实用技术,而被国外武术界称之 为中国实战拳法。

一、大成拳的历史渊源

大成拳源于形意拳。

形意拳又名心意拳,相传为宋代民族英雄岳飞所创。据说当时凡参加岳 家军的,都练此拳,能攻能守,使金兵闻风丧胆。后来岳飞被害,岳家军解 散,金兵占据中原后,将形意拳列为禁拳,以致经元、明两朝,此拳几乎失 传。

明朝末年,山西人姬际可曾在终南山破庙的墙壁中,发现了《岳武穆拳 谱》。姬际可原系武人出身,得此岳公拳谱之后,朝夕钻研,勤学苦练,奠 定了后世形意拳的基础。姬际可传授了曹继武和马学礼。曹继武的弟子戴龙 邦又传授了李洛能。

李洛能当时被称为“神拳手”,他的门徒很多,弟子中有杰出成就的就 有十余位之多,其中更有一位佼佼者,名叫郭云深。在李先生的精心传授之 下,郭云深深得形意拳之精义,因他在技击中善用崩拳,故有“半步崩拳打 遍天下”之美称。郭云深文武双全,不仅拳法独步一时,对形意拳理也进行 过系统的研究与总结,著有《能说形意拳论》一书。而郭云深的得意弟子正 是一代实战拳法大师王萝斋。

因为李、郭、王三位先生原籍都是河北人氏,故这一派称为河北形意 拳。此外还有山西和河南另外的两派形意拳。因岳公拳谱是在终南山发现 的,故形意拳总称为终南派拳法。王茅斋先生将他的多年研究中国拳学的心 得,并参以实践,以形意拳中的圆整笃实之力为基础,吸收了太极拳中的 沾、粘、连、随四大要点和柔化之力,并吸取了八卦拳中舒展的身法、灵活 多变的手法和步法,加之儒、禅、道三家气功的精萃,融会贯通,推陈出 新,创立了一种新兴拳学,就是大成拳。其理论还包括心理学、生理学和力 学等,但最主要的还是以禅家气功和道家气功的理论为基础,如萝斋先生在 他所著的拳理中,曾提到过“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无法不容” 以及“有为从无为生,不动是动之母”,这些类似禅家和道家的理论。

图片2

二、王多斋创立大成拳

王萝斋,号宇僧,生于1890年,1963年在天津病故,河北省深县人。

王茅斋自幼体弱多病,其少年时代正是八国联军侵华之际。满清朝廷昏 庸腐败,中华大地横遭外寇铁蹄的残踏,王萝斋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对帝国 主义仇恨的种子。同时,中国人民自发地组织起来与侵略者进行不屈斗争的 事例又激励着他,特别是一些武林豪杰,如著名形意拳师“单刀”李存义、 八卦掌名家“眼镜程”程庭华重创敌寇而英勇牺牲的壮举,使他受到深刻的 启发和教育。他决心以武林英雄为楷模,立志做一番事业。

十四岁时,王萝斋正式拜在本村郭云深老先生门下,学练形意拳,开始 了他的武术生涯。郭老拳学造诣极深,当时在武术界被尊为拳法大师。王先 生天资聪慧,再加上勤奋好学,在老师的精心指点下,功夫大进,不数年即 得拳学三味,弱冠之年,就已成为一代名师。1936年,著名史学家金警钟 发表的《国术名人录》中,这样写道:“得郭云深三层功夫者,只有王萝斋 先生一人。”

郭老先生作古之后,王先生欲在拳学上精益求精,决心外出再访良师益 友,便离家远游,从北到南,遍访武林高手。在游河南少林寺时,他遇到了 行林禅师,禅师是少林派武术中的佼佼者。俩人一见如故,互相切磋拳艺彼 此参学,取长补短。行林的师父本空上人(一名本觉上人)当时已年近九 旬,对王先生很是喜爱,在拳理方面给予他很多指教,使先生受益很深。在 少林寺住了数月之后,先生与行林及其师惜别,又踏上了征途。

王先生探求拳学真理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遇到很多拳家名手,大开了 眼界,洞悉中国武术现存的派别,丰富了传统武术方面的知识,使自己的拳 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王先生在浙江遇名拳家方士桩先生,方先生的拳 法名为“五技撩手”,技击性极强。在西安遇名拳家刘丕显先生,刘先生的 腿部功夫极深,运用时有出人意料的奥妙。在福建遇到名拳家解铁夫先生, 解老人称“解大胡子”,他原练武当派拳法,后又钻研名派拳术,尤其精通 鹤拳,被人尊为“江南第一妙手”。王先生与解先生相见之后,便欲即时请 教,而解老居礼甚恭,又知先生远涉千里,遍访名人,更加尊敬先生,就选 择了一个适当的机会,与先生比试了一番。俩人均有妙处,解老鹤拳精妙,

身法敏捷,出式如仙鹤腾空,伸手似大鹏展翅,接手如闪电之疾,真是妙不 可言,比武结果俩人各有胜负。在器械上王先生功底较深于解老,任彼千变 万化,先生视彼若无,双手持剑,横扫竖劈,腾挪架闪,出手似很缓慢,但 制敌总在于先。二人互相称赞,彼此敬佩对方,遂结为莫逆之交,白昼互学 拳术,夜晚抵足而眠。王先生离别解老之后,解老曾对弟子们感慨地说: “拳学之道,在大江以北只有王氏一人。”

王琴斋先生在少年时,曾见过八卦拳大师董海川的高足程庭华先生所练 的八卦掌。其身法之矫健,步法之灵活,出手之奥妙,变化之莫测,猛虎下 山,游龙搅水一般,使王先生当时受益不浅。他游历南方北返后,在北京遇 太极拳名家杨少侯,在涿县遇八卦拳名家刘风春。他们互相学习,这对王先 生后来创立大成拳,实在补益不少。

图片2

王琴斋先生成名于20年代初期。也就是在这时,他致力于发扬光大中 国传统武术的艰巨工作。在上海教授众徒之时,他发现多有只注重求于形式 招法,而忽略精神意感锻炼的倾向,有本末倒置的弊病。为了纠正这种错误 倾向,能够时时提醒学生注意,王先生特将自己所学的形意拳改名为意拳。 其意是在练习拳术的任何动作中,都应该加上与动作相关的意念活动。也就 是说,在每一个动作中,不应单纯追求外形方面的锻炼,而必须要有一定的 意念,练到日久功深,就可以做到行、住、坐、卧不离拳意,达到拳拳服膺 的地步。先生当时为矫枉曾言:“锻炼拳学只求神意真,不求形骸似。”这句 话,至今仍有很深刻的教义。

四十年代初,王先生定居北平。当时,正值国难深重,中华民族蒙受着 奇耻大辱。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日益嚣张,在我国土地上横冲直撞,耀 武扬威,还把他们的“武运长久”精神吹得神乎其神,不可一世。一时间, 西洋拳王、东洋武士纷纷来华炫耀武力。做为一个具有强烈爱国心的武术 家,王琴斋先生见此情景十分悲愤,曾抚剑疾言:“我堂堂大国,炎黄子孙, 何能忍受他人之辱!”他决心以自己平生所学,报效民族。于是,以形意拳 为基础,汇集各派拳术之长,将意拳发展为大成拳,传授中国实战拳法,以 振奋民族精神。他不仅教授技击,还对有病体弱之人传授大成拳养生功法, 使许多人走上健康之路,其中成为武林高手者亦不乏其人。同时在《实报》 登报以武会友,然终未遇敌手。

三、大成拳的发展和传播

王琴斋多次击败外国著名搏击家,向人们展示了大成拳的实战威力,在 当时的社会情况下,起到了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可侮的 英雄气概。

另外,在当时的国内武术界还存在着一些陈规陋习,因袭之风甚盛,门 户之见颇深。王尊斋脱胎于形意功,创立大成拳,曾受到过一些武界人士的 非难,要求比武者为数不少,王芸斋来者不拒,本着交流研究之态度,友好 迎战,多次比试,均告胜利。在比武中,他点到为止,决不伤人,表现了崇 高的武德。于是,大成拳以它独特的风格,自立于武林,得到了武术界的公 认。

新兴的拳术——大成拳,很快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实报》及《华北 日报》等曾派人对大成拳宗师王芸斋先生进行专访,并以特稿形式载于报 端,对大成拳的传播与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解放以后,王萝斋老先生曾在河北中医研究院工作,推广大成拳养生功 法。他把大成拳法与医学科学结合起来,为群众防病、治病,对提高人民的 健康水平做出了贡献。他还在北京中山公园、北海等地设立大成拳辅导站, 进行广泛传授,受益者不计其数。

王罗斋一生的传人很多,且出类拔萃者亦复不少,但在芸斋先生作古之 后,大成门中的弟子有的相继谢世,也有许多人因各种原因而荒废了自己的 拳术。所以,在大成拳问世后的二三十年来,真正练习大成拳的人反而减 少,当然,这和当时不提倡技击以及气功养生术全面走向低潮也有很大关 系。

王老先生的次女王玉芳同志,自幼随父学拳,数十年言传身教,使她成 为大成拳的出色继承人之一,她不仅帮助父亲辅导练功者,还帮助父亲整理 大成拳理论,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气功研究会顾问。

近十年来,由于武术及气功养生术重新被社会所重视,练习大成拳的人 也越来越多,而其中王萝斋的关门弟子王选杰先生起了很大的作用,被誉为 当代大成门的中兴之主。

王选杰先生出生于书香世家,因自幼体弱多病而习拳健身,早在少年 时,就随京师华严寺月朗禅师学习少林拳、一指禅气功及点穴技击、点穴按 摩之术,同时还曾随弹腿名家何德全及摔跤名家熊德山学艺。此后又随王萝 斋弟子李永宗、杨德茂先生习站桩功,三载之后,不仅身体由弱转强,而且 拳学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

图片3

五十年代后期,王选杰先生与罗斋先生的弟子李星推手试技,萝斋先生 告诉李星发力放人的要领,并嘱不要伤着对方,谁知刚一搭手,李星就被抖

出丈外,在一旁的茅斋先生先是一怔,继而说道:“好材料!”遂笃收王选杰 为“关山门”弟子,以期大成拳留传于世。

王琴斋收其为弟子之后,令其三年不出,秘授大成拳功法。因拳界有种 传统:传之非人,必遭天遣,故宁可失传,而不肯轻传;但若得其人道德均 佳者,亦不可不传。芸斋先生效仿郭云深先生教授自己的办法,对选杰先生 严加要求,躬亲传典,耳提面命,将大成拳的秘密真髓,倾囊授之,同时还 以禅宗宏忍传法于慧能的方式,将拳学心法传予了悟性极好的选杰先生,使 得他在数载之后,功夫即臻于上乘,成为大成门中的佼佼者,曾多次与人试 技,挫败了无数的武林高手,同时还教授了为数众多的弟子及体弱多病之 人。

王选杰先生反对固步自封,为了能在拳学上精益求精,他访师会友,博 采众长。多年来,他曾与众多的武术名师、拳坛新秀进行友好比试,也曾战 胜过来自香港、日本以及欧洲的拳击、柔道、剑道名家,使自己的拳技更臻 于完善。美国《时代报》刊载介绍大成拳法的文章称王选杰“在拳学上已达 到大成境界”,香港“新晚报”称其为“一代拳王”。

各大专院校纷纷聘请王选杰先生前往讲课、授拳,如北京大学、北京中 医学院、中国佛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及北京商学院等,并有几十所院校聘其 为武术顾问。为了使大成拳得以广泛传播,王选杰先生不辞辛苦,教授了数 以百计的学生。同时,他还多次去外省市大成拳协会任教,向武警战士们传 授大成拳实战技击法,向老年人和患者讲授大成拳养生功法,使大成拳为社 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随着武术运动及气功养生术的兴起,大成拳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得到推广 与普及,已相继成立了许多省市级研究会。并于1989年7月30日,正式成 立了全国性的群众体育组织——王琴斋大成拳研究会,选举了王选杰先生为 研究会会长,大成拳的发展进入了中兴时代。目前不仅在国内,日本、美 国、英国、法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港澳地区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都有着 众多的大成拳爱好者,也有自己的组织,并经常来国内学习交流,已呈现出 向全球推广的趋势。

第三节王芸斋的武术思想

王茅斋先生是近代中国武术界的大师。他不但武技高超,创立新拳法 ——大成拳,而且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他的武术思想,对中国武术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中,王萝斋先生占有极为 重要的地位。

一、王茅斋的武术思想

王琴斋先生20年代在上海创立的意拳未脱形意拳的窠臼,而后来创立 的大成拳却是在全面研究中国传统武技的基础上,集各家名拳之所长,融会 贯通,推陈出新的一种新兴拳学。王多斋先生创立大成拳后,在《实报》上 多次阐述拳理并设擂比武,而比武从未负于他人。王萝斋先生的武技令人叹 为观止,而他所大力提倡的武术思想在今天亦有重要学术价值。王萝斋的武 术思想包括以下内容。

1 •武术的宗旨

武术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已超越了武术锻炼的健体自卫的功 能。王萝斋先生在他的《大成拳论•自志》一文中写道“拳道之大,实为民 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其使命要 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生理,发挥良能,使学者神明体健,利国利 群,固不专重技击一端也。”他把武术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文化层次,指出 武术有技击、健体、教育三大功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健体、教育的功能。

2.武术锻炼的原则、方法及技击理论

王萝斋先生在《大成拳•自志》篇中写道:“今夫本拳之所重者,在精 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修炼”,“练成触觉活力之本能……有感皆应”,而松、静、自然是修炼本能必须遵循的原则。在松、静、自然的条件下,加上 良性意念诱导,才能使本能的自然力渐渐具备。

王芸斋先生认为要达到技击与养生的目的,习套路毫不可取,故大成拳 废除套路,而通过站桩、试力、步法、发力、试声、推手、实作等功法进行 身体与心理的训练,以发挥出人体固有的本能,并达到健身的目的。

王茅斋先生所提出的技击理论极大地发展了传统武术技击理论,其中重 要的有技击的“本能”论和“无法”的观点。他认为通过拳术锻炼,应“实 现一触即发之功能”,实作时,举手应敌是出于本能的反应,故大成拳学, 妙在本能,动静之中,有感皆应。王萝斋先生还言道:“要知拳学根本无法, 亦可云无微不法。一有方法,精神便不一致,力亦不笃,动作散慢不果速, 一切不能统一,更有背于良能”。假若技击时思考着用何招法去应敌,那么 精神必受束缚,然而“无法”并非是胡拼乱打,技击还应遵循总的原则方 法,如“守中用中”、“神在手前”等等,这正是所谓“拳本无法,有法也 空,一法不立,无法不容。”

对待武术的态度

王萝斋先生把拳术提高到学术的层次来研究,认为“学术一道,首要明 理,更须切实用功”,要求人们“对待拳术要有科学态度,要实事求是,言 行一致”。他的这些观点不正是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 的科学观点么?而他本身的言行更说明了这一点。

王芸斋先生不但对研究拳术持正确态度,而且还对改善社会武道提出了 许多有益建议,并带头倡新风。他主张解除旧式的教徒制,建立新型的师生 关系;主张武林界应破除门派之见,敞开学术交流的大门;主张解除武术的 神秘……他有力地抨击了当时横流我国武道中的弊端。

二、王彦斋武术思想的基础

王琴斋先生创立大成拳,致力恢复武道是具有深刻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大 背景和中原武林界的历史小背景的。

王萝斋先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武术研究时,也正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之 秋。面对日寇铁蹄肆意践踏我中华大地,王萝斋先生带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和 民族主义之心,决心提倡武术,兴武风,以振奋民族精神。这种爱国主义和 民族主义是王多斋武术思想的历史根源和基础。

王罗斋武术思想的另一基础,是他追求科学与真理的精神。由于多种原 则,当时的武术多丧失真义,弊病横流,王琴斋先生因此深感痛彻,他“抱 定不顾笑骂,不示神奇的倡导,以究拳学之真正要义,永持利国主义……但 求拳学之进益,改善社会武道之目标,一洗积习”。他挑起了整理旧学,发 扬光大中华武术的重任。我们研究他的著作,发现他的这种不懈追求武术真 理的精神贯穿于他的整个武术思想体系。

三、王茅斋在中国武术发展中的地位

中国武术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内容丰富,拳种浩繁,但糟粕与精华并 存。王萝斋先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时代作出了不朽的成绩。

王罗斋先生研究中国武术,不拘于一家,以研究学术的态度整理旧学, 极大地发展了原有的武术理论,而且使武术理论的研究走上了科学的正确的 轨道。在实践方面,他集各家名拳之所长,融会贯通,用理论指导,推陈出 新,创立了新兴拳学——大成拳。大成拳的创立和他的武术思想的阐述是对 中国传统武术的一次大总结,是对中国武术事业发展的重要贡献,对中国传 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总之,王萝斋武术思想宣扬了科学与真理,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不 可能用现代科学去研究传统武术,但他的研究工作已给后人指明了方向,有 了良好的开端。王琴斋先生的武术思想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巨大的宝库,它必 将对我国今后武术事业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王芸斋先生堪称是中国 武术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第四节大成拳的武德

武德,顾名思义,即是武术界所公认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 一。武德之说,最早始见于我国春秋时期左丘明著的《左传•宣公十二年》: “武德有七,禁暴、戢兵、保大、公安、安民、和众、丰财气 由此可见,古 时候把武德看得何等重要,以及当时武德的涵义又是多么的广泛。随着社会 的发展,时代的前进,武德的涵义也随之在起着变化。自春秋战国以后直至 清王朝的灭亡,乃至民国年间,武德的内容,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仁义, 扶危济困,除暴安良,虚心求教,屈己待人,或是助人为乐,或戒骄淫逸, 或戒为盗采花,或戒欺世盗名……等等,总之,武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 着不同的内容,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其内容也不尽完全相同,但就武德本 身来讲,在任何时期它都被真正的习武之人放在首位,做为武术中的灵魂。

大成拳的武德与武技,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如果去掉大 成拳的武德,就不能谓之大成拳的全貌。

大成拳的武德,通过王罗斋先生把那些固有的武德内容,加以深化,并 赋予了新的内容,以做为大成拳的武德标准。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方 面。

要具有民族气节,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大成拳创立于四十年代中期,当时正值我国多难之秋。也是中华民族正 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王萝斋先生在创立大成拳时,一再告诫门徒: “练武先学做人,要做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人,要做一个有爱国心的人,我们 练武之人,都应该以岳武穆为榜样。现如今国难当头,我们不可贪生怕死, 畏刀避剑,只要为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己的身家性命亦应在所不顾!” 并曾在自己的床前,贴有一幅文天祥的对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以此来鼓励自己和自己的门徒。芸斋先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思想, 并不单纯的表现在口头上,还表现在实际行动上,他为了与国外的拳术家, 尤其是与当时敌国的一些拳术家相抗衡,才决心创立中国的实战拳法——大 成拳。并且一再表示“研究”拳学不分国际界限,以此来说明我们炎黄子孙 的民族气魄。如果萝斋先生当时没有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感,以及自身 精湛的武技,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声明的。在他屡胜日本拳术家泽井和八田之 后,不但使我国人民心中大快,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 侮的,是不可战胜的,使我国的武风为之大振,使我国固有的尚武精神为之 大振D在昔斋先生的著作中,也贯串着民族气节和爱国思想,他在拳论的 “自志”中写道:“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 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情感,改造生理,发 挥良能,使学者神明体健,利国利群,固不专重技击之一端也。”

 

浏览93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