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林伯原:《中国近代前期武术家向城市的移动以及对武术流派分化的影响)),《体育文 史》,1996年第3期。
会”,河北人李存义任副馆长,燕青门的姜容樵任拳师;河北沧州人刘振 山等创建四川“万县国术馆”;在“湖南国术馆”任教的有河北定兴拳师 朱国祯,河北新城拳师时汉章;在山东“黄县国术研究会”任教的有河 北沧州李书文等;在上海“武德会”任教的有朱国福等等®。
发展至今,武术文化热不断升温,不仅国内众多的高校、武术馆校等 均有燕赵儿女的身影,而且他们还被邀请,踏出国门授拳
(四)“古为今用” 燕赵武术理论的丰富
武绍祖在《中国武术史》开篇序言中提到:“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 国宝、国粹,与文、史、哲、理、医诸学科有着相互渗透的关系。”“同 中医、气功等都是人体科学的一个不同侧面,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 现象。”
燕赵大地上的武林俊杰,不仅在武术技法上开拓创新,而且在武术 理论方面也是标新立异,他们或仔细体悟、研究拳理,编成拳论,如武 禹襄、李亦畲太极拳论,在民间传抄至今。或出书立著,如,河北文安 朱家坞人董海川传习的八卦掌,融周易之理,取象八卦;一代武学大家 孙禄堂先生则将拳术的本质上升为拳与道合。并根据易经和丹经先后创 立了先后天八卦相合理论和以内丹修为为表征的拳学理论;河北安新县 武术家郑怀贤先生,不仅在武术方面造诣较高,于1930年入选中国武术 代表队,赴德国参加第十一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而且其骨伤治疗方 面也达到较高水平,曾担任成都体育学院附属医院院长,著有《伤科治 疗》、《正骨学》、《伤科按摩术》等教材,并曾给周恩来、贺龙等国家领 导人治过病®。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燕赵儿女的智慧,在中国武术史上留 下了厚重的一笔。
除前文所述的明清至民国部分武术专著外,现代河北武术传承者. 不仅继承和弘扬武术技法,而且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著述立 说,形成了一大批武术科研成果。主要著作如下表所示。
在武术论文、报告、课题等科学研究方面,众多的燕赵儿女见仁见 智,或立足武术运动发展,或研究武术的系统训练,或立足省内,或放 眼世界,从不同角度阐发自己的观点,诸于文字,公开发表。限于篇幅, 恕不冗述。
第三节多样性
多样性是燕赵武术文化生产的一+显著特征。多样性表现在如下几 个方面:
一是燕赵武术历史文化生成过程中,受不同时代政治、社会、文化 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性,如上文所述:战国时期,燕赵 第一次尚武之风的出现;秦汉至元明,内忧外患及政策高压下燕赵武术 文化的曲折生产;清朝至民国燕赵尚武之风的又一次飞跃;新中国成立 以后,燕赵武术继往开来,走向新时代。
二是燕赵武术人物系谱构成的多样性。综观燕赵武术人物系谱的历 史生产,我们会发现,仅就其身份而言,其中不乏有大王皇帝(如赵武 灵王、赵匡胤)、士族阶层(如荆轲、乐毅、秦开、李牧等)、下里巴人 (如众多农民起义者:张角,太平道创始人,黄巾起义军首领。褚飞燕, 原本是黑山起义军首领张牛角的部将,张牛角死后,他被推举为黑山军 的首领。张金称,隋末山东农民起义首领)、义侠大盗(如窦尔墩)。不 乏有镖师镖头(如李冠铭、王子斌、李尧臣等)、武术技击家(如王子 平、佟忠义、霍元甲等)、门户创始人(如杨露婵、孙禄堂、武禹襄、李 落(洛)能、王芗斋等)……
三是生产产品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文艺化生产的多样性,包括 “慷慨悲歌”——燕赵诗风的文化谱系传承;尚武好勇”——成语典故的 文化生产;“俗重侠气”——小说人物形象的表达;戏曲影视一燕赵武术 文化的视觉产品;礼仪性生产的多样性,包括拜师礼仪、门户戒律、习 武须知、礼教等;拳种的多样化,在20世纪80年代全国整理挖掘过程 中,河北共挖掘整理出50多个拳种。
四是生产途径的多样化。燕赵武术的文化生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 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渐进过程,就其生产途径而言,一是燕赵自古就有尚 武习俗与民风,无论是神话传说中的武备,还是建国后的健身,燕赵大 地尚武之风薪火相传;二是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燕赵大地成为兵家必 争之地,由此产生的军事武艺,加速了燕赵武术的文化生产;三是科举 制的推动。历朝历代,或为鼎革之需、或为治国之要、或是抵御外侮、 或是防治内患,民族国家均通过一定的制度,选拔武艺高超者,为朝廷 所用,其中尤以武举制为盛;四是国术馆促进了燕赵武术的文化生产, 因为上至馆长、中至管理阶层和任课教师,下至普通学员,无处不有燕 赵儿女的身影,他们慷慨献艺、交流技术、出书立著,传播着燕赵武术 和燕赵豪情,推动了中华武术的发展;五是镖局行业的兴盛,“镖不喊 沧”本身一是神话,而综观当时国内的镖业,燕赵之地“言必行、行必 果”,“扶危济困、尚武任侠”,不仅在镖业内传为佳话,而且他们身体力 行、躬身实践,传播武术、服务社会,慷慨悲歌之风尽显!
第四节“慷慨悲歌”——整体性文化生产
(一)“慷慨悲歌”的源泉
战国时期,燕昭王的报复伐齐和燕太子丹、荆轲的谋刺秦王,标志 了燕地文化的形成和成熟。从此以后他们的事迹,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 的“慷慨悲歌”的风格,便成了燕文化最主要的特征。这一特征不仅在 当时存在,在后世也存在,从此以后就永久地定格于此了。这点历代文 人学者言及燕地时我们可以窥豹一斑,如,晋代诗人陶渊明《咏荆轲》 诗说:“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唐代诗 人骆宾王《于易水送人》诗说:“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 没,今日水犹寒。”
赵文化的勇武任侠是有传统的,它的豪奢冶游也是全国闻名的。战 国结束以后,原赵国版图划为郡县,赵地和燕地一'样都具有近边和尚武 的特点,二者更加趋同,在地域和文化上都更加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司 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描述沙丘、中山、邯郸时,也使用了“悲 歌慷慨”一语。第一次将燕赵结合起来,并赋予“慷慨悲歌”之风的是 唐代散文家韩愈,他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说:“古燕赵称多感慨悲 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 董生勉乎哉!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
此后,文人对此多有论及,如宋代诗人胡曾《易水》诗说:“一旦秦 皇马角生,燕丹归此送荆卿。行人欲识无穷恨,听取东流易水声。”明代 诗人李攀龙《易水歌》诗:“匕首腰间鸣,萧萧北风起。平生壮志心,可 以昭寒水。”清初学者黄宗羲《马雪航诗序》说:“彼知性者,则吴楚之 色泽,中原之风骨,燕赵之悲歌慷慨。”此外如唐代陈子昂、李白、贾 岛、柳宗元、罗隐,宋代邵雍、司马光、苏轼,元代李时行、刘因、杨 维祯,明代王大用、王衡、李东阳、屠隆、张新、李先芳、王世贞,清 代陈维菘等人,也都各有吟咏。可知自从战国末年以后,“慷慨悲歌”确 实已成为燕地所专有、直到清代延续近两千年而不改的独特风格文化. 成为独特的燕文化标志,古往今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景仰,被天下有志之 士视为人生的典范(张京华,1995)。
(二)“慷慨悲歌” 整体性文化生产
战国末至今,慷慨悲歌、好气任侠之风,在燕赵大地,乃至中华大 地尽显风流,历经燕赵儿女的千年传承、积淀,构成了一个文化自觉。 这种文化自觉作用于具体的历史坐标点上,呈现出“慷慨悲歌”的整体 性特征。
从燕赵武术历史文化的生产系谱可知,国家危难之际,燕赵儿女以 身许国,慷慨悲歌.如,战国时期的燕国有荆轲刺秦王之举;汉代《汉 书•晁错传》记有:“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进,则匈 奴兵弗能当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搏……”;东晋时期, 赵郡人张宾少好学,博涉经史,自比于西汉张良。石勒至幽冀,张宾提 剑人见,被用为谋主;南北朝时有刘琨的“闻鸡起舞”等等。人民受难 之间,他们同样义无反顾,或揭竿而起,或行侠仗义,如反隋的豪杰义 军窦建德、刘黑闼部,一度占有河北大部。窦建德和刘黑闼都是贝州漳 南(今故城东)人,少时为友。窦建德据乐寿(今献县),称夏王,死 后.余众推刘黑闼再起,据铭州,称汉东王,多次大败唐军。
再如剑仙聂隐娘,善长剑术。十岁,即为一老尼姑携至之深山中, 授以剑术。据裴铡传奇《聂隐娘》载:“一年后,刺猿狖,百无一失。后 刺虎豹,皆次其首而规。三年后,能飞,使刺鹰隼,无不中。”“四年, ……遂白日刺其人于都市,人莫能见……。”聂隐娘为民除暴安良,终成 一位来无影去无踪的剑侠。
从燕赵武术文化的文艺性生产可知,一是“慷慨悲歌”之风,贯彻 整个燕赵诗风的文化谱系传承过程。如从战国时期的《易水歌》,到汉代 乐府诗《国风h从魏晋以后的北朝乐府民歌,到唐朝边塞诗歌等,“慷 慨悲歌”之风,吟唱不衰。二是成语典故的文化生产同样尽显“慷慨悲 歌”之风,如“胡服骑射”,一拓千里;“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破 釜沉舟”,威震诸侯;“背水一战”,绝处逢生;“闻鸡起舞”、“中流击 楫”;“镖不喊沧”,尚武任侠;“卢沟晓月”,“大刀风流”等燕赵成语典 故是燕赵文化的鲜活载体,构成了燕赵武术“慷慨悲歌”的文化场域。 三是“俗重侠气”——小说人物形象的表达。如《燕丹子》的有仇不报 非君子,《赵太祖千里送京娘》的尚武任侠,《水浒传》中“门招天下客” 的柴进、“急侠好义”的武松、“多才多艺”的燕青,《三国演义》中桃园 三结义的豪情,大侠窦尔敦等等。历代小说中所宣扬的燕赵儿女武侠精 神,仍以“俗重侠气、慷慨悲歌”的人文精神为主旋律。
可见,“慷慨悲歌”的整体性文化生产,表现在多个文化场域,有着 不同的表达方式,作为具有历史整体性的系谱传承,虽朝代有鼎革,但 “慷慨悲歌”的系谱却从未中断。
(三)一脉相承 新时期的河北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赖以正常运行的精神核心,是构成和谐社会 建设的强有力保障。它在社会运行中所发挥的作用,高于社会制度层面 的法制与社会伦理层面的道德。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曾子则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 重而道远。”这里的“道”和“毅”就是人文精神。通过武术的修炼,习 练者不仅可以感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 容品格,还可以体会传统文化中的情趣,培养其淡泊名志、宁静致远的 情怀。武术的攻防原理不仅使人掌握攻防技巧,其竞技游戏所引申出来 的胜负性及竞争意识,可以锤炼、培养广大青少年的尚武精神®。而以 正义、公平、忠诚、节操、信义等为价值核心构成的武德体系,使习武 者“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改之”®,以此来调节自己与社会的关 系,如,南宋抗金英雄岳飞,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近代武术家霍元甲 等,他们不但武艺卓绝,而且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由 此,武术形成了爱祖国、爱民族、重气节的优良传统,各武术流派也都 具有了 “爱国主义”的文化自觉。
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燕赵历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既精通武技, 又具有高尚武德的武林志士,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如,荆轲刺秦 王,毛遂仗剑鉴盟,创以武佐政显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中原步战 先河;秦汉至宋明,尚武之风久盛不衰,曾孕育了张飞、赵云、张颂、 史天泽等著名武将。百姓们有“带弓而働,佩剑而樵”的风俗,慷慨悲 歌的燕赵豪情尽显,这正是燕赵人文精神的历史积淀和具体体现。
新时期,以“爱祖国、爱民族、重气节”为特质的河北人文精神, 与慷慨悲歌的燕赵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它是河北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 共同发展的社会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河北人民心理特征、文化传统、 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是维系河北稳定发展的精神纽带和支柱,是推进 河北发展的重要保证。这种人文精神是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文化修养 为基础,以崇高信念和优良道德为核心,以促进河北社会和谐发展为主 旨,并随着河北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发展进步的。
邱丕相、翁信辉:《传统武术发展的新思路一关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对传统武术人才 招生改革的思考》,《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第5期。
苗志良:《崇尚武德与精神文明建设》,《体育文化导刊》,2003年第5期。
小 结
燕赵武术文化生产的总体特征可概括为“慷慨悲歌的整体性文化生 产”,因为“慷慨悲歌”的燕赵人文精神是维系燕赵武术文化生产的主 线。而“时代性”、“开放性”、“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讲则是燕赵武术 文化产出的具体特征,同时这些具体特征也是对“慷慨悲歌”的燕赵人 文精神的一种补充。换言之,“慷慨悲歌”的燕赵人文精神突出表现为: 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兼容并蓄的开放性、表达形式的多样性。
余论
中华人文精神,延续了中国自古以来对“人文”的传统理解,指以 有关人应当怎样生活、人类社会应当怎样组织的价值原则、价值理想为 内容的自觉意识。中国不同省份的人文精神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 时代背景和文化境遇的不同,而呈现出自身特点。“慷慨悲歌、好气任 侠”的文化精神传统,则是燕赵所独有的,由于文化“不是一尊不动的 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 得愈大”®,所有“慷慨悲歌”的燕赵人文传统以“慷慨悲歌”为文化基 轴,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着多重的表达。
一、锐意改革、包容开放的精神
燕赵儿女的锐意改革精神,可追溯至赵国奠基者赵简子的田亩制度 改革,以当时最大的规制——240方步为一亩,同时实行比各国“十分 之二”更为宽缓、轻薄的税率。“田亩改制”这个典故就是由此项改革演 化而来。到赵烈侯时期,就实行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官僚体制改革: 节省开支,杜绝浪费,选贤使能、奖善罚过,设置中尉、内史等重要官 职等等。这些改革对赵国初期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选贤使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8页。
能”、“奖善罚过”、“量才授官”等成语典故就出自这些改革®。
随后的“胡服骑射”是锐意改革、包容开放的典型代表。公元前 309~307年赵武灵王为提高军事实力,积极推行的一场卓有成效的军事 革新,使战国成为七雄之一提供了必要条件。“高世之功”、“疑事无功” 等成语典故,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他们的积极推进、果断实行改革的 迫切心情和执著精神。
燕昭王的“千金市骨”、“黄金台”,表现了一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的心态,说明燕昭王充分认识到了人才的潜在价值,并以自己的谦恭姿 态和实际行动向世人昭示了自己对于人才的尊重与认可,在当时,可谓 用人求贤方式的一次改革尝试。
另外,考察“燕赵武术文化主要拳种、门户生产与系谱”,无论是太 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等拳种的生产(如孙禄堂“三拳合一” 的拳学体系升华,生产出了孙式太极拳),还是系谱间对武术文化的消费 (如八卦掌系谱间的新体验,产生了五大流派,即尹派、程派、梁派、史 派和张派),都深深地印有锐意改革、包容开放的精神。换言之,燕赵武 术文化发生、发展、成熟,武术拳种由术到套,再由套到谱等,每一环 节的变换都是与时俱进,包容改革的结果。
二、顾全大局,和谐团结的精神
孔子所说的“和为贵”,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合和”人文性格。不仅廉颇与蔺相 如“将相和”反映了赵文化的这一人文性情,而且赵平原君动员自己的 后宫及家人和士兵集体击秦,“秦军为之却三十里”,更是对君臣民“合 和”的解读。“合和”思想是当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石,当下我们宣
①陈斌、赵传湘:《成语典故中的赵文化精神及其历史意义》.《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
传和继承“合和”思想,不仅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弘扬这 种精神,放之于全球,对促进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世界和平都将具 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另外,顾全大局、和谐团结的人文精神,在尚武好勇的成语典故中 多有体现,如抵掌而谈、将相和、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等。其中苏秦与 赵王抵掌而谈,明显是一幅君臣和睦的动人场景。蔺相如为免将相不和 而授秦人以可乘之机,为廉颇让道。廉颇知其苦心后,向其负荆请罪, 二人结为刎颈之交,又恰是一幅将相和谐的美丽图画®。而“将相和” 不仅是赵文化的精神的内涵,而且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内容 之一*。
三、慷慨悲歌、义无反顾的价值追求
战火中的金戈铁马和刀光剑影磨练了燕赵人民的意志,慷慨豪迈之 气更加凸显。赵襄子与知氏的晋阳之战,当时赵氏集团被水围困,命悬 一线,但却临危不惧,誓死坚守,最终赢得胜利。成语典故“悬釜而炊” 生动地概括了当时的危难之情和赵氏的拼搏精神。而典故“赵氏孤儿” 中的公孙杵臼和程婴为保护赵氏血脉凛然赴死,为后世树立了“慷慨就 义”的光辉典范。受“尚武”之风的影响,赵惠文王时期,由于惠文王 的重视和弘扬,一时赵国出现了侠客剑士云集的局面,国都邯郸就有著 名的燕人荆轲、邯郸鲁句践、山西的盖聂和赵人徐夫人等。据《史记》 载,荆轲刺秦王所用的匕首就是赵国徐夫人的宝刃,而荆轲在易水送别 时所唱的那首《易水歌》更是成为慷慨悲歌、义无反顾的永恒象征。其 他的如蔺相如负荆请罪、祖邀的闻鸡起舞、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等。“义” 字为先,忧时济民、仗义行侠。“义”的精神由他们而纵横燕赵大地。抗 日战争中,燕赵慷慨悲歌精神再度在燕赵大地沸腾。马本斋、董存瑞、
①张宁业:《浅析燕赵成语典故中的人文精神》,《才智》,2011年第2期。
李大钊……‘慷慨赴死、不怕牺牲、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燕赵人文精神 在舍生取义上,再一次显示了对“义”的执著®。
四、“慷慨悲歌”——爱国主义的正面表达与转型
“舍生取义、临危勇出、多谋善断、顾全大局、和谐团结、慷慨悲 歌、义无反顾”的燕赵人文性格,是燕赵文化的主旋律,随着历史的发 展一脉相承。曾国藩任直隶总督仅两年,却对燕赵人格精神颇有研究和 体悟,他说:
前史称燕赵慷慨悲歌,敢于急人之难,盖有豪侠之风。余 观直隶先正,若杨忠憨(杨继盛)、赵忠毅(赵南星)、鹿忠节 (鹿善继)、孙征君(孙奇逢)诸贤,其后所诣各殊,其初皆于 豪侠为近。即今曰士林,亦多刚而不摇,质而好义,犹有豪侠 之遗®。
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燕赵人格逐渐演绎成爱国爱家的高尚情怀, 特别是在近代史中,爱国主义情怀异常高涨。如“五四”时,革命先驱 李大钊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导工人运动。抗战时,燕赵抗战运动如 火如荼,以此为中心先后创建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根据地,涌现出来的 抗日武装回民支队、敌后武工队、雁翎队等等,都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 辉的历史篇章。解放战争时,西柏坡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新中国成立 后,燕赵儿女又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积极的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残酒忆 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陈维崧,《南乡子•邢州道上作》)“要其能驰 骋大陆,虎视一世,屹立地球,无不恃其国民之实力,与尚武之精神而
陈旭霞:《燕赵人文精神的当代意义及其价值》.《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3期„
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11~1812页。
已。”(金恩忠,《国术名人录》)无论时代如何变幻,中国武术所特有的 尚武爱国精神都将永不过时。无论科技如何发达,燕赵武术文化所拥有 的海纳百川的博大包容胸怀和革故鼎新的积极进取精神,以及气势恢宏、 刚健有为的尚武爱国传统,永远都有其适应的环境和土壤。
总之,“慷慨悲歌”重在“慷慨”,是“慷慨解囊”、“慷慨相助”、 “慷慨就义”的历史书写,即使立足于“悲”,则其真义也是悲壮,而不 是别的®。慷慨悲歌是一种精神风貌,是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贡献 一切的献身精神,是见义勇为、奋不顾身、大义凛然的勇气和胆气,是 为正义、为真理而斗争,舍生取义的气节,是义无返顾、知其不可为而 为之的侠肝义胆。近百年来,经过时代变迁和文化碰撞,又发展成为爱 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
①张比:《“慷慨悲歌”新解》,《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主要参考文献
_、史料
阿诺德•汤因比著,徐波等译:《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 世界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编纂:《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档案》,人民 体育出版社2007年版。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晁福林:《天玄地黄》,巴蜀书社1989年版。
曹广志:《河北武林故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沧州武术志编纂委员会:《沧州武术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沧州市文物局编:《沧州出土墓志》,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董跃忠:《武侠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1990年版。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
嘉靖《河间府志》。
金警钟:《国术周刊》,1935年版。
金恩忠:《国术名人录》,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
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北省志•体育志》,人民体育 出版社1992年版。
河北省文化研究所编:《河北省考古文集》,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何文焯:《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
郭春鹰,孙丕任:《中国古代军事诗歌(上、下)》,解放军文 艺出版社2005年版。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年版。
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等编:《中国近代体育议决案选 编》,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年版。
谷世权:《中国体育史》,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光绪《南皮县志》。
廊坊市体育局编:《廊坊市体育志》。
林伯源:《中国武术史》,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刘芳,徐德清:《中华武德镜鉴》,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版。
刘建民:《河北体育名人》,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李建伟,牛瑞红:《中国青铜器图录》,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 年版。
鹿泉县武术协会等编:《鹿泉武林志》,1993年版。
李文厂:《沧州武术》,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李文厂:《沧州武术(上、中、下)》,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刘万春:《河北武术》,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马剑:《燕赵武术》,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年版。
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
乾隆《献县志》卷八《选举•武进士》。
乾隆《任丘县志》。
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上海精武体育总会编:《精武百年》,三联书店2010年版。
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中心:《武术文论》,人民
体育出版社2004年版。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
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王联斌:《中华武德通史》,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版。
万籁生:《武术汇宗》,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版。
王学秦:《游民社会与中国社会(上)》,同心出版社2007 L
徐永昌:《中国古代体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夏自正,孙继民:《河北通史•先秦卷》,河北人民出版2000 L
严兰绅主编:《河北通史(1一1〇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永年太极拳志编纂委员会编:《永年太极拳志》,人民体育出版 社2006年版。
应劭:《风俗通义“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周宝忠:《沧州武豪传奇》,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年版。
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近代体育文选》(第17辑),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体育史学会等编:《中国古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 社1990年版。
中国文化通志编委员会:《燕赵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中国武术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中国武术大辞典》,人民体育 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武术史编辑委员会:《中国武术史》,1994年版。
中共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河北 文史资料•武术史料专辑》,河北文史资料编辑部1990年版。
张京华:《燕赵文化》,辽宁出版社1998年版。
郑勤,田云清:《神奇的武术》,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朱少华:《中华武德名论》,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版。
钟少异著:《龙泉箱雪一古剑的历史和传说》,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郑世渠等:《中国文化通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周伟良:《行健放歌 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的文化论释》,甘
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周伟良:《中国武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周锡瑞著,张俊义、王栋译:《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 出版1998年版。
张耀庭:《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版。
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张兆祥:《廊坊文物》,开明出版社2001年版。
二、专著
爱弥儿•涂尔干著,渠东译:《实用主义与社会学》,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5年版。
蔡龙云:《琴剑楼武术文集(我对武术的看法),人民体育出版 社2007年版。
陈山:《中国武侠史》,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戴国斌:《武术:身体的文化》,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年版。
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年版。
詹姆斯•(: •斯科特著,程立显、刘建等译:《农民的道义经 济学》,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胡兆量等:《国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岳麓书社2010年版。
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尚武印书馆1935年版。
林毓生著,穆善培译:《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 反传统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1998年版。
李仲轩口述,徐皓峰整理:《逝去的武林——1934年的求武纪 事》,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
武术名师平山县盖殿勋老师20世纪
80年代在桃城区演练通背转拳八法
浏览1,514次